•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凤翅堂中医师承讲稿——从外感说中医的快速入门

大青龙汤里说麻黄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麻黄,为了更好的掌握二麻汤的运用标准,我们必须学习以麻黄为主药的大青龙汤。那么,怎样掌握这个标准,先来剖析一个案例,

王,12岁,表侄女,2016年4月18日中午诊。数日前,天阴下雨,气温下降,没加衣服,又在姥姥家食凉面加辣椒油一大碗,翌日即咽痛发热。

分析:外感,必然有它的外在因素,天阴下雨,气温下降,身体受到外寒,又加上吃了凉辣的食物,引动了身体的防御反应。

咽痛,我们现在认为是感染性质的问题。孩子妈妈是医院护士,带去做雾化一、二次,并口服感冒退烧消炎药。汗出热去又复来,如是者已经三日。现在,孩子咽喉还不舒服。

那么,我们如何诊断治疗:

首先,看形态,孩子体格壮实,这侄女个子大,12岁估计已经一百斤,属于那种喝凉水都长肉的类型。

那么发热,我们如何判断虚实?

做个简单的触诊,摸后背干热无汗。干热,好像是西医的名词,懂西医的同学们应该知道,还有个湿热吧?我们中医没这个说法,只有无汗与有汗。如何判定有汗与无汗,摸一摸就知道了。干热,就是无汗,湿热,就是有汗。这是手下的感觉,不是患者的表述。摸到干的,热的,就是发热无汗;摸到湿的,热的,就是发热汗出。中西医学本来是相通的,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而已。

那么,摸到干热无汗,发热持续,怎么治疗呢?

还有下一步的诊断:舌淡红,苔薄微干,舌淡红,是说舌体的颜色,舌象淡红是本色,无什么特别的意义,也就是说她脏腑无热;苔薄微干,舌苔薄,说明无里热证,是在表,微干说明是发热导致的;无口渴,没到口渴的程度,说明病情还浅表;微咳,嗓子不舒服嘛,咽痒,咳几声是很正常;注意了,看脉是什么?脉实有力。也不用再分辨什么浮紧浮数,摸一摸有力无力,虚实立刻可以辨明,再说了,体格壮实,也没有什么虚。毫无疑问,可与大青龙汤一剂:

净麻黄24g 桂枝尖12g 杏仁泥8g 生甘草8g 生石膏20g,打碎,生姜15g,切,大枣3枚,掰开。

上方用水1200ml,煮取500ml,嘱温分五次服,汗不出即小促其间续服之。

用方,服法很重要,所谓小促其间,就是吃药没见效,再缩短服药时间,大约一到二小时的样子,以达到血药浓度才有治疗效果,至傍晚汗出热退,二便通畅而病解。

(待续)

樊师的真知灼见,令吾辈受益匪浅。但此案却有待商榷。

无里热何用石膏?以吾之见,只需用辛温之药轻开皮毛,给门户打开一道缝隙,透邪外出,即赵(绍琴)老的宣阳之意,再辅以性凉之药清其余热。大青龙亦无不可,但有点药过病所。

以上一点浅见,班门弄斧,望樊师勿怪!
 
最后编辑:
樊师的真知灼见,令吾辈受益匪浅。但此案却有待商榷。

无里热何用石膏?以吾之见,只需用辛温之药轻开皮毛,给门户打开一道缝隙,透邪外出,即赵(绍琴)老的宣阳之意,再辅以性凉之药清其余热。大青龙亦无不可,但有点药过病所。

以上一点浅见,班门弄斧,望樊师勿怪!

石膏配伍麻黄即是辛凉剂,不一定就是清里热,汗出热不解即是温,早用石膏逆转病势。赵老对热病的论述来源温病条辨等,读书还需要去实践,是不是?
 


我们继续说这个二麻汤。在大青龙汤里边,有一味药是桂枝,因为二麻汤所主治的发热,是针对咽喉肿痛,甚至平素就有伏热,也就是有内热的问题,比如今天黄医生发的那个小孩的舌头照片。大家看这个舌像,舌体发红,还有红点,加上舌苔淡黄稍厚,特别是舌尖发红,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小孩平素就有潜伏的里热,那就绝对不可用桂枝了。但是,为了增强发汗的效力,我们还得配伍,所谓“桂枝下咽,阳甚则毙”,当然,不一定就有那么严重,起码是会使里热加重。那样,我们可以取用味辛,性微温的荆芥,再配伍辛凉的连翘,这样,麻黄的发表效力就会大大增加,可能会有同学疑问?把麻黄剂量加重不就可以了?


我曾经也有过这个想法,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麻黄的质量不一,用量就不易掌握,青色新鲜些的,效力会大一些,陈旧颜色暗而发黄的效力会大减。

还有一个问题,治疗这类因扁桃腺发炎甚至化脓的热病,已经不是一般的发热了,想使病情緩解得有个过程,除非能及时用药,有一剂而病解的,只要有稍微的延误,多不会一剂药热解病愈,至少二剂甚至以上,只要见有脓点,多会至少二三日才能愈病,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定方虽然用麻黄,也不随意增加麻黄的剂量,而是增加荆芥、连翘的用量。荆芥性质接近平性,微温,荆芥散风,并可以理血消疮。

(待续)


 
石膏配伍麻黄即是辛凉剂,不一定就是清里热,汗出热不解即是温,早用石膏逆转病势。赵老对热病的论述来源温病条辨等,读书还需要去实践,是不是?
受教了!:tusky_023:
 


《本草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荆芥,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


这就是可以大剂量使用荆芥的依据。如果在实践中使用顺手,甚至可以不精确计量,小孩也可使用五十克,甚至八十克,荆芥本来就是食物中药,很安全的,用量多少以得效汗出为标准。

连翘,也是治疮家的要药,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大剂量还能发表出汗。

《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

看咽喉红肿的程度,可以作为连翘剂量的标准。甘草、桔梗,合用是甘桔汤。

“少阴病,咽痛者,甘草汤主之,不瘥,桔梗汤主之”。这是针对咽痛使用的,此时甘草应当生用,生甘草才能解毒,桔梗祛痰利咽,配伍玄参,玄参咸凉。

《类证活人书》有玄参升麻汤:“主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解热消疮毒。”

玄参升麻汤: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像上面小孩那样的舌象,就是二麻汤的标准舌象,舌尖发红,是使用淡竹叶的证据,淡竹叶清热利尿,可以分解里热从小便而去,石膏与淡竹叶合用,有竹叶石膏汤的意义,用量大小,要以舌象来判断,不是以体温的高低来判断。舌润,在这里一般不会出现,起码是舌干,即使不渴,舌苔厚,以至于发黄,可以增加石膏的用量,但随意增加石膏用量,也会影响食欲。

还有一个问题,此类热病,多是大便较干,甚至干结。如果舌苔厚腻,可以用滑石代替石膏,这也算是加减法,滑石亦有辛散之力,但发散之比较薄弱,也不能见大便一二日不解,就随意去通大便,随着热解毒消,即使不去刻意去通大便,大便也会解出。因为外邪去内热除,表解里自和,大便即会自下。


(待续)


 


外感咳嗽——以案说法三拗汤


俗话说,感冒咳嗽,伤风咳嗽,伤风感冒都是外感的通俗说法。那么,外感与咳嗽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个医案:

史某某,女,39岁,2016年4月1日诊。述说元月份感冒后,一直咳嗽,时过已经三个月了。

这个感冒后咳嗽,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冒是什么表现,这里就不需要再说了,大家都经历过。自己购感冒药、咳嗽药数种,服用后效果不好,再又去输液治疗,这就是我们平常遇到的患者都可能有的经历。

她也是先自己买药吃,吃不好,再又去输液消炎,虽然自己感觉感冒已愈,可是咳嗽一直不好。她怕自己得了有什么大病,就去住院检查治疗,来这诊之前,在医院住院了半个月,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这里有不少懂西医的老师们都知道,就是对症支持治疗,名词很好听,内容也很复杂。什么验血,胸片,为了不遗漏疾病,再去搞个CT检查,看有没有癌症也很正常,结果,这些检查都白费了,当然花钱也是很正常的,可是没有任何阳性发现,医生只能诊断为过敏性咳嗽,治疗了半个月没有任何效果,患者问个一二三,医生只得说等天气暖和了就会好的,至于治疗过程以及用药就没有什么追究的意义了,我可是看不懂他们哪些的。

咳嗽,是肺系疾患引起的症状,我们先来诊断一下:

首先望色,面白,体态中等,看面色形态似乎没有什么大病,但是可以看到听到问题。咳嗽少痰,上气而急,使劲咳,就是没痰——如物在喉,咳而不出。

上气而急,什么叫上气而急?

就是咽喉发痒,一直咳嗽,咳嗽的涕泪俱出,咳的眼泪鼻涕流得老长。

症状弄清楚了,我们可以坐下来歇一歇,接着摸摸脉,得脉之浮紧。

脉之浮紧,什么叫浮紧?浮,就是搭手即可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紧是什么感觉?就是紧张的感觉。脉诀说:紧似转索。

转索是什么意思?如去摸宁紧了转动的绳子那样的感觉。就像过去制作麻绳的作坊,绞紧麻绳后,手摸上去那样的感觉。

脉象是手指头下的感觉,仔细去体验才能知道,用语言描述是苍白的,文字描述也是那样,总体来说,手搭脉搏即可感觉脉在跳动,脉幅绷的很紧张即可判断为紧脉,这是表证的脉象。

下一步再求佐证,看是不是有表证。舌淡苔薄白,这是其一之佐证。

问头疼脑涨么,她说咳则头疼不已,问怕冷么,言时感拘束而恶风。

我诊断是感冒引起的咳嗽,患者很不服气,当然也很疑惑,我都三个月了,还是感冒?

至于为什么三个月了还是感冒,这个是有证据支持,毋庸置疑的。也许是感冒虽然觉得是好了,但并没有好彻底,又复感感冒了。

(待续)



 


那么,我们再从《伤寒论》里继续求证:“太阳病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


如果没有恶寒,怎么判断?患者表述:时感拘束而恶风。

拘束,即自我身体的感觉,不舒畅,拘拘束束,见风感觉怕冷,这就是表证的证据。

那么怎么治疗?与三拗汤加味:

麻黄10g 杏仁10g 甘草10g 荆芥10g 防风8g 桔梗10g 紫菀12g 陈皮8g 生姜5片 7剂,7剂药一起代煎,共取3000ml,一次150ml,日三次温服。

服此方,效果当有表现,服药后即有微汗出,咳嗽亦当有痰出则愈。

本来咳嗽痰就难咳出来,这是表邪郁闭肺气的表现。汗出,是发表而宣发肺气,咳痰利索,是肺气得开的表现。像这种感冒后咳嗽的情况体温表检查不会发多高的烧,一般有37℃左右的低热,凭借患者与医者的自感与他感,顶多是低热,但会出现长期咳嗽。结果4月8日电告服药5剂,药后正如所言,服药时常身体发热欲出汗,特别是夜间睡觉捂暖和了有汗出。三月咳嗽服药数日即愈,还有两天药浪费了。

这样的案子,是平常经常遇到的,症状不尽相同,但是病机是一样的。常见咳嗽日久不愈而外邪未去者,这个一定要注意,我还是那句话,开口说心肝脾肺肾虚的医生,是自己心虚,根本不会看病,不知疾病的机理,忽悠人罢了。至于体温,是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是身体会有感觉,不能像郑人买履那样,信度而不信足。辨之法在于舌、脉、证。就如本案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头痛,恶风,咳嗽,就是表不解肺气郁闭的证据。

那么什么是三拗汤,它的组成与意义是什么?

(待续)


 

我们先来看看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三拗汤方: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上等分,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局方》是政府修订的大众方,其中散剂很多,药房制作成成药,为的是方便患者。三拗汤这个汤方三味药,用麻黄、杏仁、甘草组成的小方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先从一个误案学习一下同样可以治疗咳嗽的小青龙汤。

只有知其误才能知其正。

误用青龙话救逆——

在一本书里边,也就是贺学泽先生所辑的《医林误案》里边,有一则运用小青龙的误案。误案,也就是说治疗失误的医案。


1978年7月26日,应友人之邀出诊,为其68岁老母疗疾。

(78年,还是个人心淳朴的年代,为朋友母亲看病,那是理所当然,那时候还不流行医闹。)

至其宅,见患者蹲坐床边,以手扪胸,神情萎靡。形清癯,面白,懒言语。

(一看就是病的不轻,看起来是个阴证。观象知阴阳。)


友人代述云其母体虚,素有喘疾。

(原来如此,有老毛病了。那么,我们现在都知道的,就是老人家有老支气管哮喘,那是素来就有喘的毛病。)


(这个病也有休止与发作,那么她是什么情况下诱导老病发作呢?)

三日前洗衣服后自觉恶寒微热,头身酸楚。

(遭受外寒,感冒了。)

发热恶寒,身疼痛,续则喘促胸闷,不得平卧,纳差恶食,两日来只吃了米粥半碗。

(不想吃饭,无食欲,两天只吃了稀饭半碗,肚子里边饿着呢。)


曾服克感敏、通宣理肺丸、香砂六君子汤诸药,效罔。

(这些都是中西成药,没有效。)

现仍恶寒,胸中气塞,呼吸短促。


(这是表还未解,那么什么情况会出现胸中气塞,呼吸短促?现场分析,一定是胸中有痰饮堵塞了。)

(待续)


 


咳痰清稀,稍进食水则胃中不适,胸闷加重,连心下。

(痰饮蓄肺,胸膈满闷,就是胃也都堵满了,所以吃不下饭。这问题,一定有外在表现)

舌淡微肿,边有齿痕,苔薄白润滑,脉细无力。

(水饮堵塞,上见于舌,那么它就肿胖,因塞满口腔,所以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叫边有齿痕。苔白润滑,是为寒象,以象定阴阳、定寒热,所谓,脉象、舌象,脉细无力,细为寒,无力为虚,那么这位大夫就下诊断了。)

此风寒束表,积饮内动,两寒相搏,肺气闭塞,治当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遂拟小青龙汤,嘱其煎服三剂。

(剂量不详)。


晚间十时左右,友人匆匆来告曰:“上午取药后,已煎服两次,其母周身大汗不止,以致被褥浸湿”。

(当医生的,最怕这个了,下药了,患者家属半夜来敲门,那时候木有电话,要不都是午夜凶铃哦。汗出如水淋漓,被褥都搞湿了,就像从水里爬出来的一样,这是不符合汗法要求的,那是为什么呢?是药方有问题,还是煎药服药有问题来?)


喘证非但不减,反而益甚,且躁扰不宁,起倒如狂,举家恐慌。

(病情不仅不减轻,反而还加重了,“起倒如狂”,出不过来气憋闷要死,烦躁,患者似乎是已经在奔命了,全家乱成一锅粥,要是能有氧气吸上就会能缓解一点的。)

闻之愕然,(张开的嘴也合不住了)想历来所观医书,大多是小青龙汤有无表证皆可服用的。(也许可能错就错在这里,学艺不精也,虽然错了,但是,还是要找原因的。)

方中有五味子、芍药可收敛辛散药力,今何以至汗泄如此之峻?而患者寒饮阻肺证悉,又为何施以温肺蠲饮反导致喘甚而躁哉?

(对症下药,切中病情,为什么反而加重病情了?抓狂:019: )

(待续)


 

迷茫不解之际,遂急延吾师拯厄。师父至病家时,见其裹被而坐,面色浮红,张口垂目,神迷摇首。

(见患者围着被子坐着,一看就知道是怕冷还躺倒不下来,脸上泛着红光,嘴巴张开,眼睛闭着,神志不清,头都支不住了,可见精神何其萎靡不振。)


师诊脉后曰:“此大汗亡阳之象,幸未至脱,可速投茯苓四逆汤救之”。

令我疏方:炮附子45克、潞党参30克、茯苓60克、干姜15克、炙甘草9克,急煎温服。当晚服药二次,汗止喘定,神安得卧。

(这个茯苓四逆汤是干什么的,咱们以后会学习到,暂且放下不提。患者服药后汗止住了,喘也止住了,精神安宁地睡着了。)


次日续进三服,精神渐复,已能进食。改附子理中汤加半夏、茯苓、白蔻、苏梗、陈皮,服六剂而病瘥。

(那么为什么看起来是这个小青龙证,而用了小青龙汤就差点杀人了呢?)

此案既有恶寒表证,又有里寒饮证,与小青龙证颇似,可是患者是年近七旬,元气已衰,而寒饮久扰于内不能宣化,必因阳气蒸发之力不足,痰饮其标在肺、在脾,其本在肾,也不能见她这个新病而忘记她的痼疾。小青龙重在祛邪,其表里分消中有发越阳气之弊。

那么是应该扶正祛邪,还是重固守而缓攻逐?

应该是扶正祛邪。患者两天未进饮食,人以胃气为御邪之本源,医以保胃气为论治之法则,釜底无火,胃气虚寒,当扶其衰,暖其胃,切忌妄投峻剂攻邪。

《伤寒论》曰“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这是提示阳虚者禁用汗、散之意。

小青龙加减法中有曰:“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所谓噎,非指杂病之噎嗝,乃指伤寒不能进食者,食则噎塞之意。

若初诊时,悟此经旨,断然不会滥施辛散蠲饮之剂而酿成大祸。就是当初看病的时候,多个心眼儿,就不会差点要了老太太的老命了。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正是小青龙汤的证,虽见脉无力,也可用小青龙法。那么怎么用?仲景方后已经说明了。

脉细无力,本就里阳不足,怎么可以用麻黄发越阳气呢?但是,麻黄也不是不可以配伍的。

麻黄本平喘,只不过是不可过量发越阳气而出汗,胸闷也宜去芍药。又药物剂量不明,煎服之法不讲,或因剂量过大或因服药过度,都可至大汗亡阳。此患若用青龙法,应该加减适宜,且减其药量,峻药缓投,以消息之。

如何消息之,如何加减适宜用药,且看这小青龙汤是什么虎狼之剂,又有什么变化。

(待续)


 

说说小青龙汤及其禁忌症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一个小青龙汤误治案,那么这个小青龙汤用的不如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呢?我们先看看小青龙汤证的原文是什么?

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何为伤寒?它的定义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符合此等症候者,即可定义为伤寒。

什么是太阳病呢?“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符合此者即可为太阳病。

外邪伤阳气,有表证未解而发热,发热是外阳气盛,表阳之气盛。若里素有痰饮,停留心下即成病邪,名曰“寒饮”。

表闭肺气夹寒饮上逆,故干呕,气冲即咳。或然之渴、利、噎、小便不利、喘不是必然的主证,都是或有或无的症候。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青龙汤是如何组成的: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的这个剂量,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确实是虎狼之剂量。实践验证,小青龙汤中的诸味药,剂量在10g左右,即有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学习经方,不可胶柱鼓瑟,不一定非要按照原方剂量用,实践证明即使三五克的量也能产生疗效。

麻黄三两,约为45g,我们现在用的麻黄,多无沫,是因为多是陈旧货,比较新鲜的麻黄来说,在熬的时候会有一些浮沫,应该去除,不然服用之后易产生心烦。

用一斗水,约合现在的2000ml,计四斤。原方总重量大概350克左右。这个剂量,用4斤水熬,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宽水熬药。勿论剂量大小,一般都遵循这个宽水熬药的标准。用4斤水去熬,煮取3升,也就是1斤多一点,去滓,温服1升,约200ml。如果用一般10g左右的剂量,总剂量不足100g,用800—1000ml水熬取药汁300—450ml足够了。

我认识一位中医大夫,有咳喘病,可能自己治不了,去求治某经方师傅的高徒,用小青龙汤原方剂量,虽然有些疗效,可是吃的心惊肉跳,烦躁不得眠,这就是胶柱鼓瑟,不知三因制宜,不知量体裁衣。

(待续)


 

小青龙汤治疗外感寒邪,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头疼、身重,咳嗽,甚或干呕、喘息,口不渴,小便白,脉浮,或紧、或滑、或弦,或溢饮身体肿重而见此等症候者,都是一派寒象。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大、小青龙汤都能治外有寒邪,而大青龙汤兼有里热,小青龙汤兼有里寒,治表之药相同,治里之药有异,都是麻黄汤的变法。


麻黄、桂枝相须配伍是发表散外寒的药对,就是互相需要的意思。增加石膏即是凉散之剂,与热药相伍即成温散之方。

干姜辛、热,“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本来也治疗咳逆。

仲景方加干姜有“寒”、“咳者”、“下利”,谨记此三者。当然,炮姜还有止血的功效。干姜守而不走,温中祛寒是其主要功效。

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小青龙汤用之取其治咳逆,能温肺化饮。化寒饮,治咳逆,仲景以干姜、细辛为药对,温而能散。

半夏辛、温,主治痰饮、呕吐、反胃,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合细辛治肺,合干姜治脾,干姜、细辛、半夏三药合用温化寒饮,独善蠲饮之功。

五味子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这个五味子还能治疗男子精子质量低下的作用。

寒饮冲逆,给予麻、桂发表而散寒,与姜、辛、夏温化而散饮,考虑到辛温发散之药可能会过于耗散肺气,所以加五味子、芍药酸收以敛津,能监制过于耗散肺气。炙甘草益气调中。

小青龙汤这个方,总体来说就是个温散的汤方,主要是针对寒饮证的。

上次说的那个误治案,是因体虚过于耗散造成的危证,有寒有饮,用辛温之药不是过错,过度用温散才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说,这个小青龙汤原方是不可以用来治疗咳喘的虚证与热证的。

(待续)


 


我也有个自己小青龙的误治案,大家一起来看看。

九八年遇一妇女患咳嗽。九八年的时候,我三十岁,刚从医院里出来第一年单干开诊所,当时正是盛夏,因患者贪凉过多,又吹风扇,发热恶寒,咳吐稀涎。夏天贪凉吃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她这个发热恶寒,咳吐稀涎是一派寒饮的症候。诊脉细数,舌红苔少,我很有印象。

见她吐痰清稀,就投了小青龙汤三剂。心中还很得意,料必愈疾。谁知第二天下午其夫来质问给他媳妇吃的是啥药,吓死我了。我心惊胆战,弱弱的问是咋啦。其夫说,才吃了你的药一副,今的早上起床时咳吐了血丝,到中午咳嗽时就有血块吐出,你看咋办?我能咋办,又跑不了,那时候,我已经是小地方的名医了,诊所门外挂着:中医师樊正阳,专治疑难杂症。看来是牛皮吹大了,一不小心吹破了砸到了蛋。心中咚咚直跳,这是摊上祸事了。


急往病人家中,见患者不时呛咳,痰中带血,面色发红,诊脉疾数。细问缘由,说原来就有月经来时有流鼻血的毛病。即刻愕然,嘴巴也是张开合不住了。此不问旧病,不合舌脉之过,看来是诊断马虎了。

这个患者原来就有逆经之疾,时逢经来,相火上逆,虽因寒凉诱发咳嗽吐涎,也有相火刑金冲逆的病机,其舌脉可以为佐证。误诊即会误治,误治了即有你好看的,切记,切记哦!

衄家不可发汗,诸亡血、虚家也不可以发汗,这个现在叫禁忌症,我们中医在二千年以前就确定了一些治疗的禁忌症。

虽见发热恶寒是外证,也宜辛平解表,麻、桂、姜、辛岂可滥施,虽五味、芍药酸收也不敌辛散温热之发阳。这个患者平素热伏,血中有热,是少阴火化证,脉细数,舌红苔少可佐证,但是当时确实是忽视了。

仲景谓:“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不敢再下药,请父亲诊治。父亲问明情况后,交待处方如下:桑叶15克、杏仁8克、黑荆芥10克、枇杷叶10克、旋复花3克、栀子壳8克、甘草6克,白茅根100克煎汤代水煎药。八味药救逆,免费给药二剂,算是风波平复了。

这个事情过后,父亲给我讲了个故事。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父亲有一学生治一肺结核患者,寒冬不慎旧疾发作,也是咳嗽稀涎,此师兄处小青龙汤与服,为防止咳血,还自作聪明用儿茶作为监制(加儿茶防止咳血,可以么?好像可以,因为儿茶是收涩止血药),药进一剂,咳鲜血不止,惊骇不已,只好请父亲救治,父亲以大剂玄参、百合、二冬、生地与服而安。(那时只能不计剂量了,都大把抓药,救命要紧)。

那么,我举这几个误治案例,就是要说明,小青龙汤是温散之方,体弱阳虚者禁忌,素来体热、有血症者更尤当禁忌。

(待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