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并引用了各位老师的意见,
1 治标 - 让患者舒服些,主要针对目前症状(反胃,纳呆,时呕)
1.1 旋覆代赭汤缓解症状,旋覆花10克(布包煎),代赭石30克(打碎先煎),半夏10克,黄精10克,芦根30克,石斛15克,黄芩10克,丹参15克,丹皮15克,玄参30克,甘草6克 (江海余生)
1.2 枳实30 竹茹30 白术60 薏米60 木通15 丹参30 (唐融儿)
1.3 清肝健脾胃,柴胡3黄芩3生晒参4炙甘草4茯苓6干姜2清半夏3陈皮3代赭石9枣3枚 (平人求本)
2 攻邪(痰瘀互结,肺胃痰阻。小柴胡汤为主,加以清湿热,去痰阻,导积滞,扶阴液)。
2.1 柴胡6g,黄芩6g,制半夏6g,党参9g,生甘草3g,生姜9克(3片)或干姜6克,大枣12克(3枚,撕开);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20克,猪苓15克,炒白术12克;麦冬30克,天门冬30克,连翘15克,甘州枸杞子15克。(梦回杏林)
2.2 柴胡15 法半夏10 黄芩9 生姜10切 陈皮10 洋参10 大枣三个破 炙甘草6 蒲公英9 壁虎3条 三七粉3g(冲) 三剂 分多次服用 (中医那些事)
2.3 陈皮15克,竹茹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9克,生姜7片,大枣3枚(撕开取肉);炒白术10克,干姜9克,麦门冬12克,旋覆花15克(包煎);生山药18克,竹叶9克;炒黄连6克,姜半夏15克,茯苓2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薏苡仁20克。 (师法仲圣)
=================================
目前我的想法是先让她有胃口,选方1.1 或者 1.2,等待2-3天再根据舌象变化,再攻邪。
请老师们指教!
藿香正气胶囊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里面的药大都是温热性质的,如果老奶奶服用后有效,说明她脾胃虚寒,有道是“效不更方”,同理,效也不宜改法。
畏寒、舌苔白厚、只有不多的头汗,说明体内寒多热少,用药不宜“滋阴、重镇、降气一边倒”。
据上可以看出她的“呕逆”是个虚证,中虚不除,痰阻难消,气逆难降。之所以[小柴胡汤]能主“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其中用了消痞健胃的党参、甘草是重要的原因。
您把[柴苓汤]加味方归类于攻伐剂,我不赞同。
[小柴胡汤]不是“退烧止汗剂”而是“少阳和解剂”;[五苓散]不是“逐水祛湿剂”而是“健脾行水剂”。合方加味之后,益气健脾、温阳扶正的“党参、甘草、大枣、生姜(干姜)、桂枝、茯苓、白术”等药悉数包含,而全方药效中,清的只是胆经之热、滋的不过肺胃之阴。
此[柴苓汤]加味方中,包含一组能针对性的解决老奶奶当前主要症状的“子方”(经方):
一、胃饮呕吐 -> [小半夏汤](生姜、半夏)
二、阴虚咳逆 ->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党参、大枣)
三、化湿利饮 ->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四、温中健脾 -> [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五、少阳胆热 ->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甘草)
六、水液失调 -> [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
七、还包含“定悸、平冲、止呕”的[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癌症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要打持久战,“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三者必须平衡兼顾。阳证阶段也宜攻守参半、随证微调,若是已经陷于三阴,则需以扶正为主,攻邪不过一两分、两三分,甚至只扶不攻。
已故国医大师,金匮临床名家何任治晚期肿瘤的十二字方针是:“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