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第二章小结

麻黄汤开皮毛发汗,是祛邪方,非如桂枝汤有补养津液作用,汗为津液所化,故平素津亏者

麻黄类方
到这里写完了
 
仲景用麻黄的剂量也很有规律,表实阳郁重证者重用,如大青龙、越婢、越婢加术汤都用六两;表实阴寒虚证者轻用,如麻黄附子、麻黄附子细辛汤只用二两;发汗与桂枝配伍,如麻黄、葛根汤用麻黄三两,配二两桂枝;小发汗的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汤桂枝麻黄剂量均小于桂枝,桂枝二越婢一汤中有内热而用石膏,故麻桂剂量同等。这个就示范说明了临证当视病情轻重,分辨虚实而决定药物剂量。
 
第三章 ,白虎汤证及类方

说起白虎汤,给人的印象就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四大证”,不得不再先学学几段经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表不解古贤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既然“发热无汗”,就该解表,“不可与白虎汤”,说明白虎汤是治里证方,“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因有渴而加人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般为是阳气虚衰,不能行于四末的阴寒证,“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说明白虎汤是治里热方,此厥因为里热郁闭,阳气不得外达,外而假寒,“脉滑”可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此“里有寒”,不符合临床实际,当有文字之误,有医家谓此“寒”字当做“邪”字解,也通,若“里有寒”,绝不可与白虎,因白虎所治为“里有热”。“表有热”与“表不解”当分明白,此表有热为里热外发,非表不解而恶寒发热。仲景于桂枝汤后言“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汗出过多,伤表阳而漏汗,自有桂枝加附子法,此因汗出伤津液而“大烦渴不解”,自当取白虎加人参法,清热保津液。其于白虎汤主之未言“渴”字,加人参乃言,所以白虎所治在于“热”而非“渴”。“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无大热”,到底是何程度才称为“大热”,翻遍整部《伤寒》也无准确概念,只是有“蒸蒸发热”之描述,如蒸笼热腾而大冒水蒸气,“大热”之象该谓此,“无大热”就无大汗出之象,说明白虎汤治并非因有大汗,因有“口燥渴,心烦”,故于白虎加人参为治。脉浮、脉滑、脉洪大皆可为白虎主治之脉,并非但见洪大,见渴才因津液丧失而加人参。
 
第一节,白虎四禁缚白虎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金鉴》注云:“伤寒二字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液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为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为白虎的证,时汗也非大汗出,当是时有汗出,为里热寻出路迫使汗孔开张使然,汗出热得小泄,汗孔又闭合而汗收,此时当恶风。热迫津泄不止,渴是最终必然所见,于舌当见干燥,心中因热渴而烦,想喝水以自救,于白虎泄热之中加人参益气生津,而热渴得止,故热、汗、渴为白虎加人参主治。混淆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似乎成为后人言用白虎必见“四大证”的根源,这样就束缚了白虎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白虎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对于此,张锡纯先生有明辨,先生言:“前两条之不可与,原当禁用白虎矣。至其第三条谓不渴者不可与也,夫用白虎汤之定例,渴者加人参,其不渴者即服白虎原方,无事加参可知矣。吴氏以为不渴者不可与,显与经旨相背矣。且果遵吴氏之言,其人若渴即可与以白虎汤,而亦无事加参矣,不又显与渴者加人参之经旨相背乎!至其第四条谓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夫白虎汤三见于《伤寒论》,唯阳明篇中所主之三阳合病有汗,其太阳篇所主之病与厥阴篇所主之病,皆未见有汗也。仲圣当日未见有汗即用白虎汤,而吴氏则于未见汗者禁用白虎汤,此不又显与经旨相背乎?且石膏原具有发表之性,其汗不出者不正可借以发其汗乎?且即吴氏所定之例,必其人有汗且兼渴者始可用白虎汤,然阳明实热之证,渴而见汗出者,十人之中不过一二人,是不几将白虎汤置于无用之地乎?”。我于初临证时,于外感发热疾病,汗数出而热不解者,即大胆用石膏,后读先生之论,更信心有加,诚不欺余也。仲师用白虎之意还当详辨。
 
第二节,辛凉重剂非冰伏


石膏为白虎汤主药,《本经》言“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并非大寒之药,有透热出表之功,在白虎汤中用量为一斤,核算成今日公制剂量为二百五十克,以今日眼光看来,似乎如此大剂量很不符合现在的用药习惯,然方后煎服法云:“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汉制一斗水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不以煎取某升为度,以“米熟汤成”为准,三合粳米为六十毫升,实验所知有六十克左右,两把而已,在2000毫升水中煎“米熟汤成”,其实煎好后剩余的水量应该还在五升,就是1000毫升左右,只“温服一升,日三服”,那么每次石膏煎剂的内服量并非很大,效在于服药次数的积累,以见效为准,病退即减服。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可润燥止渴,清热除烦,助石膏为辅药,甘草与知母甘苦合化滋阴,以防止气热而至阳明燥化,粳米即今日食用大米,味甘平,滋补胃阴,用以为佐使,此汤煮成犹如米汤,味道微苦而甘美,并无寒滑之害。
 
每贴一读,收获良多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仲景治疗疾病的时候
处处都在兼顾人体的正气
汗出过多,津液和阳气损伤的严重
赶紧加人参扶助正气的恢复
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白虎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

我于初临证时,于外感发热疾病,汗数出而热不解者,即大胆用石膏,后读先生之论,更信心有加,诚不欺余也这就是学习诸家参考发挥,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谢谢樊老师的分享,我看了你的文章之后,总是想着回上三两句话。使用还明白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与“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邪)”、“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二条,古人称为“仲景白虎汤三证”,在此三条中二条言有热,一条言自汗出,说明汗出并非白虎必有见证,只要有里热者,或里热透发于外而见外热,微恶寒或恶寒自罢而恶热者,见热而心烦者,就可投白虎,仲景于麻杏石甘之“无大热”、大青龙之“不汗出而烦躁”、桂枝二越婢一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即于麻桂剂中加石膏可见一斑。故白虎是为辛凉透热重剂,非寒凉冰伏之方。重症高热日久不解,辨非完全表证不除,虽或有微恶寒,见舌干或燥或渴、或时有汗出、或脉浮而有力、或大而滑、或见洪,沉取脉实,见“四大证”之一者,就可以白虎为治,或因微表微寒而于白虎中加用辛平解表药表里双解。再辨大便,干或素干知母多用,不实或平素便溏知母少用或去而加花粉,都为临证而灵活的变化也不可不知。有感医者惑于“四大证”之说而忌白虎如虎,张锡纯先生大声疾呼:“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功,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孔伯华先生也因善用石膏治热病,被世人美誉“孔石膏”。
 
第三节,白虎汤方妙用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中热即为中暑,名暍,因“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名为温病”,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病,然温病发热不恶寒,此中热而恶寒因暑热伤气,乃汗出过多肌腠疏松而恶寒,津液丧失故渴,此白虎加人参可治因外热因素而致的身热烦渴,与内热所致阳明气热有共同症候故可异病同治,是谓有是证而用是药。“疟病”篇师治“温疟”,于“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出白虎加桂枝之治,为后人治热痹提供了治疗思路,以白虎清热,桂枝通经,还可随证加味。师又于越婢汤中加术,治风水和皮水里有湿热,清热祛湿石膏白术同用,《类证活人书》推广其用,见湿温气分热甚而身重者,因夹杂湿浊,于白虎中加苍术清热燥湿而两相兼顾,可为善用经方者。吴鞠通于温毒气血两燔发斑者,加犀角玄参,又气血同治法。余师愚发明清瘟败毒饮,集白虎、黄连解毒、犀角地黄、凉膈于一体,治疫病热毒炽盛,充斥内外,燔及气营血分,烦躁谵妄、吐衄下血、或发斑疹,诚救亡夺命良剂,也得之于白虎之功。今可知白虎于诸多传染性热病,诸如:流感、乙脑、病毒性脑炎、出血热、肠伤寒等都有用白虎的机会,辩证加味施治。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方以白虎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变辛凉之剂为清补之方。《本草经疏》谓“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皮肤因之而强健”,是说粳米有补中益气之功,用半升助人参益气生津以治“虚赢少气”。热病解后,津液必伤,胃中干燥,胃气因之而上“气逆欲吐”。麦冬味甘,膏脂浓郁,专补胃阴,滋津液,与半夏相伍,有“火逆上气”麦门冬汤意。竹叶味甘淡微寒,不但清热除烦,还可利尿通淋,祛热病后虚热于小便而去。以方测证,竹叶石膏汤证还该有虚热烦渴表现,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故医家取之以治消渴,又山药、知母、花粉、石斛等养阴、清热药均可加入其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

白虎是为辛凉透热重剂,非寒凉冰伏之方
看来是临证不必拘于白虎四大证面面俱到
只要有郁热就可以外透外清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此方以白虎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

竹叶石膏汤是 我在伤寒论中比较疑惑的方子之一
虽然为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去虚热养正气
大病初愈之后
人的消化机能是很低下的
这个方子石膏使用了一斤
病人喝了会不会洞泻不止?还有甘寒的麦冬用量一升
我想着虚羸少气的人
喝了副作用会很大
老师你认为呢
 
竹叶石膏汤是 我在伤寒论中比较疑惑的方子之一
虽然为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去虚热养正气

方后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


最终煎好,大概也应该在五升,只服一升。这样药力并非很大。
 
第三章小结

白虎汤被视为大寒之剂,自从有了白虎“四禁”就束缚了白虎汤,使医者视白虎如虎。分析白虎汤实为辛凉透热重剂,非为大寒之方,治阳明气热诸证,即可清热于内,也可透热于外,谓胃之表剂,与承气诸法为对待。寒温之有内热而表不解者,亦可取法于白虎,宜临证灵活加味。观仲景有白虎加桂枝汤法、白虎加人参汤法、麻杏石甘汤法、大青龙汤法、越婢汤法、竹叶石膏汤法等都可以效法,故以白虎清气热乃仲景本意。后世医家乃至于现代医家,使用白虎类方所治病症,不胜枚举。宜依据热势之轻重,病情之久暂,体质之强弱,年龄之大小酌情化裁施方。诸杂病之中但见以阳明气热病机为主,勿论病位涉及上中下者,均可依白虎汤法灵活用之,非但于热病才可施治以白虎。
 
第三章小结

白虎汤被视为大寒之剂,自从有了白虎“四禁”就束缚了白虎汤,使医者视白虎如虎。分析

诸杂病之中但见以阳明气热病机为主,勿论病位涉及上中下者,均可依白虎汤法灵活用之,非但于热病才可施治以白虎。高明啊
这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
 
多谢樊老师的精辟论述及福润堂朋友的精彩点评,拜读中。
 
第四章 ,承气汤证及类方

说起承气汤,一般想到的就是调胃、大、小承气三方,是让人拉肚子的方子,因为里边用的有大黄、芒硝,其实诸承气汤远不止让人拉肚子,只是一个下法这么简单,还有许多深层的内涵。关于这三个承气汤一般会在痞、满、燥、实、坚中区别运用,柯琴对于此三方有经典的阐述,医家多依其说。云:“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又曰:“亢则害,承乃治,承气所由名也”。意思是说,承气的意义有二,第一顺承胃气下行,第二取《内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意,这两个说法都有意义,兼取可也。“方分大小者,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泻下也,因名曰大;味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夫圣意旨微,顺口读过往往不过如此,就文字细致雕凿,推求师意,看诸承气汤下法精义。
 
第一节,承气汤证的病位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发汗不解,或许不该汗,也或许汗不如法,不该汗者或许发热不因外热而有内热,汗不如法者,方不对证或汗出过多,或内热郁蒸不解,或津液亡失阴不配阳,“蒸蒸发热”犹如炊笼蒸热而盛,必汗出连绵而来,其“不恶寒但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可知,此非外热不解,而为“内实”,是其人胃热素盛,虽然或汗出表解而里未和,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仲景以“心下”言今日所指胃,以胃言今日所指肠,观经文“胃中有燥屎”可知,屎本在肠,不可能在胃,所以承气煮汤所治病位应该在肠。那么泻肠为何能够泄热呢?就要先搞清楚承气诸汤的药物及其配伍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