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诸泻心汤所重在黄芩,只用黄连一两,于辛味中借其苦味而降泻虚热,而此方重用黄连四两,旨在直折心火降泻实火而除烦,鸡子黄配阿胶在于滋阴,用芍药在于敛营,共成清火育阴之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又谓:“邪少虚多,不得用黄连阿胶”,更是说明此方为祛邪之剂,非补养之方。临证当见脉沉细数,舌绛少苔或舌红苔燥,口燥咽干,心烦不寐方可投方。
 
呵呵 已经打印了。正在努力学习!
 
上所读记,都为少阴寒化证,为足少阴证而宜温,其有少阴热化证者为手少阴证当清。“少阴病,得之二

虚火得清,肾水得滋,水生火降,上下交通,心神自安。这论述好!赞
 
诸泻心汤所重在黄芩,只用黄连一两,于辛味中借其苦味而降泻虚热,而此方重用黄连四两,旨在

谨查病机,不可见心烦不安就投黄连阿胶之剂。舌苔不厚腻没有湿邪雍滞气机,仅仅是无形的虚热弥漫,加上下焦真阴亏虚才适合。这些天一连上了25个夜班,下班有天天喝啤酒,舌苔变厚了,入睡困难,睡了容易做梦。还天天爱吃泡椒凤爪。虚火泛滥加上湿邪雍滞气机,应该清虚热兼化湿邪,畅通三焦更切合病机,准备使用黄连温胆汤加柴芩。看看效果怎么样。中医就是学着发挥着感悟着使用着。。才能修成正果
 
血虚,食滞,阴虚皆有可能,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感谢先生分享学生有一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如果是体虚人轻度感冒没有发热只是鼻塞头痛平时就不爱出汗感冒了更没有汗服用生姜葱白汤后鼻塞加重这是以前我伯母感冒时的症状脉象我忘记了如果没有汗就一定不能用桂枝汤吗?还有一点就是如果用了麻黄汤就会心跳加速全身乏力脉数病好了又容易犯您能在百忙中指点我一下,谢谢您!
 
感谢先生分享学生有一个疑问一直想不明白如果是体虚人轻度感冒没有发热只是鼻塞头痛平时就不






可以考虑 桂枝二麻黄一等数方。
 
柯韵伯说:“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

上面提到的“伤寒”值得商榷,“汗自出者”,应该不是“伤寒了”。
 
肠燥热“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热如潮水去来发于午后而“不恶寒”,“独语

阳明病造成的神智问题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指濁气上行至头部,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
第二种:是指濁气在腹部,不能被身体正常吸收,而影响到小肠的正常运行。(小肠及其粘膜含有超过大脑所拥有的神经元组织)

“日晡所发”,发作于阳明当令之时。
 
学习了!期待续……《伤寒杂病论》
 
本贴经过继续写作,慎重修改,已经成稿,名《医门锁钥(上篇)—— 伤寒方证探要》,为《医门凿眼》的姊妹篇,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

还祈就正海内高明。
 
《医门锁钥》后记

农谚有曰:人不哄地,地不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意思是说种地应该勤快耕耘,你不去哄骗土地,土地自然会回报你,得到好的收成,为医亦当如此。读经典,做临床,参诸家,跟明师,必得上乘功夫!然,读书之难,难在读精,精细之处常有心法;临证之难,难在识证,识别病机乃见功夫。
今拙作《医门锁钥》,乃临证闲暇时剖析《伤寒论》方证之笔记,医话乃随手记叙之案例及读书与临证的思考。写作,是总结,也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故为医需勤,勤字当头需牢记,虽然笨拙勤也可补。古来医家有很多精于临床,勤于著述者,如陈修园先生以广传医学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本着“深入浅出,返博为约”的宗旨,所作文字质朴洗练,畅达优美,歌诀音韵,脍炙人口,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给后学开方便之门,是我等楷模。先生在《长沙方歌括》卷首作“劝读十则”有云:“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迨汉仲师出,集伊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则以读仲景书为第一劝······”,又曰:“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则以温故知新为第八劝······”。读书,治病,思考,写作是我中医人生最大的乐趣,定当笔耕不辍,一有所得,便记录于笔端,待老朽矣,也不枉此生。

樊正阳
癸巳年七月于襄阳凤翅医堂
 
樊老师是我进入中医门道的第一位老师,以前我重来不相信中医有这般神奇,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好中医,自打试用了老师的经方,有了意想不到的疗效,故才开始爱上中医,决心一定努力学习中医!
 
第一节,桂枝加附子的变化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医家谓此发汗是桂枝汤证本当解肌,而大发其汗所导致,这个也只是推测,仲景只言“太阳病”并未直言“桂枝证”,所以这个漏汗不止也不可追究是不是用桂枝汤得不得法。其实,在仲景的年代,发汗的方式也多,热煨、火熏、温针等都是民间的土办法,现在在民间也还可见到这些治法的影子。如“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是啥样的丸药,现在不得而知了。总言之,是发汗过度而使得汗孔大开,出汗就没有收管了,所以说“漏不止”,这个就伤了表阳了,所谓表阳,我的理解就是肌表的功能,现在我们知道出汗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气温过高,肌表会出汗,这个是正常的散热功能,还有精神刺激也可导致出汗,运动产热过多也会导致出汗,这都是常态,一但导致出汗的因素消失,出汗也就自止了。这个漏汗,可是一直汗出不止,而且出的量很大,区别于正常的出汗,所以汗孔就丧失了闭合的功能了。于桂枝汤中加炮附子一枚,即可回阳固表。表阳密,功能恢复,恶风自罢,汗止则津液不再丧失,津液回归正化,小便自利。“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这样的漏汗,不只是在大发汗后出现。也可在平素的汗证中见到。我曾治一妇女,五十余岁,常喜感冒,于感冒后就自感浑身发热,然体温不高,汗出不止。如是者已近二十年,每必输液数日才可止住出汗,愈后精神萎靡,将息数日才缓解。来诊时述前几日不慎感冒,现身不时热而难耐,汗出流淌而怕风,小便涩少而黄,因汗出多日而口中微渴,身体酸痛,四肢拘挛不适,脉轻取而濡,沉按有力。考虑到长久多汗,毛孔开张已成习惯,予桂枝加附子汤中增麻黄根,煅牡蛎,浮小麦以固表而治标,虽无阳明见证,而考虑附子之药禁在于“不呕不渴”,遂加知母以为监制,药进三剂,汗止身轻。因慢病多可复发,嘱一有不适即来诊服药。
这是患者的造化,也是先生实践的机会。。。。。难得。
 
第三节,为何要加葛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相对于“头项强痛”,程度就增加了不少,这个脖子,背部都强硬不得舒展,与肌肉失于濡养有关。“妇人产后病”篇有“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之论,言失血津伤为痉病根源。《本经疏证》说:“太阳中风,本应项强,几几然即项强之尤者,······能鼓正阳而驱逐邪风,泽滋燥火者,舍葛根其谁与归?”,《本经》说葛根“起阴气”,李东垣谓“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项背强几几用葛根即是取其升津液,以濡养项背经脉肌肉以舒挛急。现在知道颈椎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每有“项背强几几”的症状,用葛根治之甚效,当与其功效有关。关于葛根是“生”还是“升”津液,我觉得还是“升”津液,葛根本身无生津液的作用,所谓“升”津液是鼓舞了胃气,升发胃阳,阳升阴起,津液才得以上承,才可达到濡养之功。就因为能升发阳气,所以温热病伤津和阴虚火旺才不可盲目使用葛根。
若按照今天西医的理论解释,葛根【升津液】,就是调动机体的能量吧。。。
 
因疑惑于经文字面意思,古来医家常拘于条文起头的“XX病”、“中风”、“伤寒”之名称,先入为主,印定眼目。《伤寒论》有陈述六病基本特征的条文,更常有复杂疑似的条文。辨析简单的基本症候常易,而辨析复杂疑似者常难,多有言某病而实非某病者,不冠某病而确是某病者,且言变多而言常者少。疑似某病即以某病冠首言,是仲景的写作手法之一,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伪存真。发明“类证鉴别”、“鉴别诊断”,虽无其名而有其实。所以研读必须活看,不能机械的理解,死于句下。有鉴于此,吴茱萸汤证所言数条文,因有胸满、呕吐、下利、手足厥冷,为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的疑似证,但都是以厥阴肝寒内盛,浊阴冲逆,侵及脾胃为主要病机,而出现类似少阳,阳明、太阴、少阴病之症候者,治当取厥阴,明乎此,则吴茱萸汤证的疑惑可解。
先生妙解吴茱萸,发前人未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