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黄土汤用术附芩,甘草地黄阿胶行,脾阳虚衰血不统,寒温互济补天手”,这是我初学时自编的黄土汤方歌。“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以血与便前后分别血之远近,是最直观的的方法,可以断定此下血非肛门部位的出血,当在肛门以上甚至更高之处,包括肠道,上消化道的出血。黄土指灶中黄土,今日名为伏龙肝,有温涩之性,则以黄土名方者当为涩剂。黄土配白术温涩健脾,血证不避附子,则此证当有寒湿,故术附相伍,又妙在用黄芩苦寒反佐、甘草甘缓,以制附子辛温动血之性。用地黄阿胶为滋养阴血者以宁络止血。血症有寒热二端之分,用此方者当为虚寒性质的出血,血热妄行者自当分辨。现在伏龙肝难求,也可以赤石脂代替,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云:“余每用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或以干姜代附子,或加鲜竹茹、侧柏叶各四两”。推广其意,用于脾阳虚寒,脾不统血而引起的各种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皮肤紫癜等都可思其配伍之意而灵活使用。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有四生丸方,“疗吐血。凡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服此药”,其方用生柏叶,生艾叶,生荷叶,生地黄四般生药等分研烂,丸如鸡子大煎服,为治血分有热,血热妄行而吐衄者。有谓柏叶西指,禀秋金降敛之气,荷叶凉血散瘀,生地黄凉血清热,共凑凉血止血之功,为血热吐衄要剂,艾叶虽用生者,也难免其温性,当如柏叶汤用干姜者,监制寒凉,于凉血止血之中而无留瘀之弊。运用此方当以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有力等证为据。此方对血热之吐血、衄血效果良好,然寒凉之性用之可暂而不可久,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凉太过,则可使血凝成瘀,滑肠害胃。在临床运用中,还可加用白茅根助柏叶清降之力,血出过多,也可用仙鹤草涩而止血以治标。
 
第八章小结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了单味药物的功效主治,《本经》记叙的就是单味药物的功效主治。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医家发现单味药物治病还有不得效时,就又发现某些药物组合在一起,疗效增强了,这样逐渐就有了复方。比如我们上边学习的几个一二味药的方子,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小方,与我们今时医生开的方子不可相比,可是他它们却是经典配伍的复方,有深刻的意义,包括在《论》中的一些方子都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加味方。单味药的使用,虽有药物的主治性味,但是原始的经验。在仲景发明六病后,加入了阴阳、寒热的概念,方子的属性也就有了定论,结合药味的主治功用,也就有了方子的主治功能。在表里、虚实的病位,病性的思想指导下,这些方子就有了更多的运用范围。柯琴曰:“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如桂枝麻黄二汤为太阳营卫设,而阳明之病在营卫者亦用之;真武汤为少阴水气设,而太阳之汗后亡阳者亦用之;四逆汤为太阴下利清谷设,太阳之脉反沉者亦宜之;五苓散为太阳消渴水逆设,阳明之饮水多者亦宜之;猪苓汤。为少阴下利设,阳明病小便不利者亦宜之;抵当汤为太阳瘀血在里设,阳明之蓄血亦用之;瓜蒂散为阳明胸中痞硬设,少阴之温温欲吐者亦用之。合是症,便用是方,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拘,是仲景法也。仲景立方,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并无伤寒杂病中风之分别,且风寒有两汤迭用之妙,表里有两方更换之奇。或以全方取胜,或以加减奏功,前人论方不论证,故反以仲景方为难用耳”。明乎此,则方与证的关系就有了轮廓,方为一定之方,必有主治之证,证见不同病中,就可用此方主治,此扼要法。
 
樊兄!学习了!期待续……《伤寒杂病论》,望兄常教导!
 
学习仲景方从这里开始!
 
方与法,尽在此也
 
第九章,三阴病方证

三阴与三阳相对,总体来说,三阳病为阳证,多实、热见证,三阴病为阴证,多虚、寒见证;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谓三阳主外,三阴主内。然阳病也可见内寒,阴病也可见外热,“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清谷,当救其里”,宜治以四逆汤,此阳病见内寒者,当以治里为急;“反发热,脉沉者”,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阴病见外热者,虽为表里双解,也以温里为主。可见无热恶寒之阴证,治当比发热恶寒之阳证为急,此仲师护阳气之旨。 ····
 
樊正阳; 说:
樊正阳 发表于 2013-5-18 10:29
第九章,三阴病方证

三阴与三阳相对,总体来说,三阳病为阳证,多实、热见证,三阴病为阴证

进入三阴篇学习了
 
平时很少来本论坛,这两天看了看,有很多人是真才实学,又乐于助人,分享不少好的东西,敬佩!
今天看到樊老师的“再读《伤寒论》”,有许多独到见解,不错,贺一个!
 
第一节,太阴为三阴之藩篱

藩篱,边界、门户、屏障之谓。言太阴为三阴之藩篱,三阴多虚寒证,虚寒之病多从太阴开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主腹疾,腹满而吐,非欲吐,故食不下,自发的下利,腹中时而疼痛,也非实满而痛不休,当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者,是虚寒证,“当以温药服之”。若因腹满、腹痛而不辨别虚实,虚以实治而下之,则阴寒居于胸下而不去必当结硬而变为阴寒结聚之证,无阳阴独,当“自利益甚”。下利之证,有寒热虚实之辨,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自利而渴者当有热,四逆辈就不可投。医家素有“阳明为三阴之藩篱”之说,独重胃气也,而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气一虚,阴寒立见,故胃家虚寒实为太阴虚寒。故以为太阴主里,为里之表,为三阴之藩篱,亦即为三阴屏障之意,犹如太阳主表,为诸病之藩篱者。
 
虚寒也有从少阴开始的,三阴唯独少阴寒化有短暂的表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是
 
虚寒也有从少阴开始的,三阴唯独少阴寒化有短暂的表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是




太阴病也会出现表证。

——————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我终于囫囵吞枣地学到这了!老大加油!
 
六经俱有表里虚实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不分表里寒热虚实而下之,或下不得法,寒其脾阳,因故下利清谷不止,阴寒甚而身疼痛或有表邪未解,当急救其里,温里而下利止,若身仍疼痛,当解表。又反复言“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本太阴病,又见腹胀满,当为里虚而寒,虽有身疼痛之表,也应急当救里,因“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见下利,身痛即用四逆汤温里,非待见四肢厥逆、亡阳汗出、脉微欲绝者才可用,见四逆汤为温脏祛寒之总剂,非但为少阴虚寒之专方。
 
人的体质有强弱,脏气本有盛衰、偏寒偏热之不同,故病之后有虚证实证之各异,寒化热化的不同,这个就是中医的体质论。病种各异,虽都有定局,然一病也有证之不同。本太阴病也可见阳热之化,“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则病兼阳明,寒热虚实变化于此可见。阴证相传,也可有寒热虚实的变化,故太阴吐利之虚寒不治,可传少阴而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吐利燥烦,四逆”、“恶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等虚寒之危像,也可见”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等见热化者。但是阳易退而阴易进,虚寒常见而化热少有,当临证辨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