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等于是一副药柴胡的用量起手就是40克了
在临床上老师你是不是这样大剂量的使用柴胡呢?在柴胡汤里面



思其意而不死守其方,是我一贯的观点,除非症候与经典描述完全相同者。

关于柴胡是否要用仲景的原始剂量,我觉得要有分析的接受。若为治外感,一般用二十多克也就适合,治杂病,疏肝、解郁用十克以内就可,实践证明,此剂量的合适的。


我一贯惜药如金,能不用大剂量绝对用小剂量。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中阳素虚的,
寒湿內盛的
或者湿热搅合难舍难分的
万万用不得疏利的柴胡剂
热气疏散开来,
湿气流注更加泛滥不可收拾了
 
中阳虚有寒湿,加干姜可也。
 
实践所知,用葶苈子入复方煎剂,每日剂量二三十克,不用大枣,并未见不良反应,入丸散一日剂量也常在3—6克左右。治喘咳多可应用葶苈子,勿论寒热都可在对证方中加用,我治喘疾,甚至肺心病水肿,常以葶苈子,桑白皮为对药泻肺定喘以治标急,常可使喘定而肿消。治老小咳喘,常以以麻杏桑葶配伍,功效非常。仲景言葶苈子制法为“熬令黄色”,其实就是干炒之意。因葶苈子太小,不小心常会炒焦而丧失药性,故古医家有隔纸炒之法,但也不好掌握,我常用平底锅在火上烧热,再放葶苈子于锅中,听有爆响之声,热度即合适,若无声,当继续加热,听有声音即下火,急速翻动,闻有香气冒出,颜色如老黄色或深红棕色即可,用时捣碎入煎剂或入丸散。
 
葶苈子非但有泻肺定喘之效,消水肿也有奇功,如仲景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的牡蛎泽泻散方中即用葶苈。“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水走肠间,饮邪内停而腹满,水饮停聚,阻滞气化,津液不得上奉,故口舌干燥。大凡胸腔、腹腔积水者,常可见此象,甚至水液停留,因“满”而阻碍呼吸,动则气喘,似乎“气虚”,“肾不纳气”者,在辨病辩证的基础上,化己椒苈黄丸方为散剂,常以葶苈子二份,防己、椒目、大黄各一份之比例为散服,消胸膈,心包,腹腔积液,内服药量一日3—10克,以见大便微利为度,配合应证方药同服。临床实践证明,此消水法很是平稳,多在服药二三日后即可见尿量增加,诚有用大戟、甘遂、芫花虎狼之药,损耗正气不可比拟者。
 
第七节, 枳实白术与枳实芍药的妙义

枳实白术与枳实芍药的配伍都见于《金匮》中,此二方有其妙义,还得细细研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此病在中焦,胃气积滞,脾弱饮停,转枢失职,水饮留结,以枳实苦泄而破积,白术健脾而化饮。此方用枳实七枚为主,白术二两为辅,前边在第四章已经说明仲景所用枳实当为今天之枳壳,干品枳壳一枚平均分量在十五克左右,则七枚枳实当为一百克左右,大于二两白术的用量,可以断定此汤以消为主而补为辅,方后云:“腹中软,即当散也”,见此汤消散之力当大。张元素制枳术丸,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一两,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治脘腹痞满,食少不化,有健脾消积之功,本从枳术汤化来,剂量不同,即主治各异,汤以荡涤急消而祛邪,丸以健运缓消而养正,各有深意,一急一缓,一泻一补,药效只在多寡转换之间。制方于药量转换,汤丸异制者当深究。其香砂枳术、枳实消痞、枳实导滞、木香槟榔诸丸方,皆以枳术汤为底方而化来,见此二药相伍意深矣!
 
有谓大柴胡汤一方二法者可取,使用大黄还要看证合阳明实热者多寡,可依证而取舍,而变人参甘草为枳实芍药者即不可舍,见大柴胡所异制小柴胡者在于枳实芍药。“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谓:“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腹痛见于产后,因恶露不尽,血分有滞结,烦满即为实邪,当破滞气,除血痹。其方用枳实“烧令黑,勿太过”,当为原始用炒枳壳法,医家有谓枳实炒黑为入血分法,当商榷,今日所知,枳实枳壳生用气锐,炒用力缓,此方用炒枳壳也当为缓和药性,不至于大行大破,因病在产后的缘故。芍药在此应用当区别白芍赤芍而用,若疼痛为主当取白芍缓急,烦满为主当取赤芍行瘀,或赤白芍并用,赤芍破血除烦热,白芍补虚生新血,虽非仲景之法,也当在临证中鉴别使用。因治“腹痛,烦满”为主证,故枳实芍药的配伍就成了大柴胡的方根之一,见胁肋、心下、大小少腹,有痞硬、满痛、胀闭等诸证,就可在应证方中取用枳实芍药。
 
综合枳实白术,枳实芍药的配伍意义,合枳实、枳壳,白术、苍术,白芍、赤芍统观之,则行气消痞,宽中下气,健脾化饮,香燥除湿,缓急止痛,消瘀活血诸法备,治病在肝胆,脾胃者,证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则此诸药灵活配伍所治者广,大凡消化系统疾病多见,如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病症,见上述症候者皆可考虑枳、术、芍的配伍。看证虚实,腹诊软硬,视舌老嫩,辨脉强弱,斟酌枳实破积,枳壳宽中,白术健脾,苍术燥湿,白芍止痛,赤芍破瘀用量。在临床中慢性胃肠等腹腔疾病很常见,合用枳芍与枳术的机会很多,行气消瘀而气血双治,化积健脾而消补同施。
 
有谓大柴胡汤一方二法者可取,使用大黄还要看证合阳明实热者多寡,可依证而取舍,而变人参甘

大柴胡汤中有小柴胡汤 四逆散 调胃承气汤 的方根
应用相当广泛
 
第八节 ,从柏叶汤方说仲景血症用药

柏叶汤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吐血不止,柏叶汤主之”,柏叶现在常称为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枝梢与叶,药源广泛,性味苦涩而微寒,为止血良药。《名医别录》主治谓:“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此汤配伍艾叶、干姜,艾叶为温经止血药,用还见于芎归胶艾汤,《本经逢原》认为:“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则柏叶汤所治之吐血当为虚寒性质的血症,当为吐血日久,时吐时停,无内热者,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对待。以柏叶名汤者,当为取柏叶清降收敛止血之用,非取寒凉之性以清血分之热,《药品化义》谓:“侧柏叶味苦,带涩敛血,专清上部逆血”,则伍艾叶干姜者,避柏叶之寒,温涩而止血。《本经逢原》又说柏叶:“大能伐胃,虽有止血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然配合得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止吐血不止,当无此虑矣”,可见经方配伍之妙!方后云“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马通汁即是马粪绞取汁水,此物现已不用,可以童便代替。
 
仲景对血症治法当不避温药,除大黄黄连泻心汤法直折外,他如胶艾汤,温经汤,黄土汤等都用温药。“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就是说女子有患了漏证者,有流产后子宫出血不止者,还有怀孕时子宫出血,有流产迹象者,还有怀孕时肚子痛,名为胞阻者,这些都是因为冲任虚寒,阴血不能内守,应该温固止血,可以胶艾汤统治。其方用阿胶养阴,即配艾叶温脏,故以胶艾名方,其方中用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即为后世名方四物汤,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配伍,虽为虚寒,却是有瘀血内停致病者,“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即为用艾叶之意,故治血症者当思之。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年五十所,该是要绝经的年纪了,可是还有子宫出血的问题,还数十日不停,到了下午挨晚一点的时候感觉发热,小肚子拘挛胀痛,手掌心都觉得发烧,嘴唇干燥,是因为原来流过产,恶露不尽,子宫里还有淤血停留的缘故。怎么知道有瘀血呢?“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说了:“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是从此分辨有瘀血。瘀血阻滞,时久蕴热,瘀热郁伏于血分,故言为“阴伏”。瘀血到了能使“发热”、“烦热”的地步,也日久矣!温经汤用吴茱萸温脏即用牡丹皮“除癥坚瘀血留舍”而去血分瘀热。方后云:“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故大凡见此瘀血证者,勿论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皆可以此意而出治。现在人工流产导致不孕的多,治也当有仿此者,当灵活变通而加减治之。
 
老师 在其它文章中说的 红升丹 和黄升丹 市场上售的能否用?
 
老师 在其它文章中说的 红升丹 和黄升丹 市场上售的能否用?



能不能用,只有用了才知道。

早些年,市售红升丹还是将就能用的,没见到有黄升丹,现在就不好说了。
 
第一节,桂枝加附子的变化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此类病我也治过,我是用桂枝汤倍白芍,加川芎,菊花,桑叶,黄芩。疗效蛮好。今提出与君交流。仅供参考。
 
此类病我也治过,我是用桂枝汤倍白芍,加川芎,菊花,桑叶,黄芩。疗效蛮好。今提出与君交流。仅供参考






多谢分享。
 
第五节,协什么热而利

观仲景所述,当时医生所误治者甚多,如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同表热而利,赞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