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第四节,栀子豉汤证及用栀子的方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先弄清楚啥是“虚烦”。师言:“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见心烦而腹诊心下无物,相对于实邪而言,有别于痞证的“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满”,还有别于小结胸的“按之则痛”,就是虽然心烦又无痞满硬痛者,则此烦为“虚烦”,严重的虚烦,见“心中懊憹”,则心中有欲吐之感,烦扰不宁,必然“反复颠倒”,当治之以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方后言:“得吐者,止后服”,并非说栀子豉汤就是吐剂,只是本有欲吐的感觉,得汤如吐,也为病解。栀子《本经》言:“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糟鼻”,则栀子本为清热除烦之剂。所疑惑者,为何用豆豉?豆豉为大豆或黑豆发酵而成,我们今天药用豆豉为桑叶、青蒿、辣蓼、苏叶等药物熬水煮豆或药粉拌熟豆再发酵而成,本有轻微疏散解表的作用,解表配伍典型如葱豉汤。《名医别录》言豆豉:“主伤寒头痛,寒热”,则知药用豆豉多为药制后所做。不合药物制作之豆豉本为佐食之物,还有健胃助消化作用,但是仲景所用豆豉到底是哪一种?这个还有待探讨。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则知不结胸者,当胃脘按之柔软,饥不能食必胃中嘈杂似饥,不同于不欲食的毫无饥饿感者,其无形之热扰乱胃脘,当清热除烦,开胃消食,豆豉还当为健胃助消化者,与今之建曲似乎有同功。假设仲景使用药料制作之豆豉,其本有清宣疏散作用,与除烦的栀子配伍,解“其外有热”,其外热还当为内之郁热散发所见,故“但头汗出”,此可以断定栀子豉汤为清解阳明微热之剂,有清宣郁热之功,且有助消化之力。一孔之见,还当于临证中再探求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有燥屎心烦者,当治之于承气汤;虚而腹满,可治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今“心烦腹满”,导致“卧起不安”,别无他苦,就直接与栀子除烦,厚朴泻满。黄疸病多腹满心烦,治之也当用栀子。栀子除烦,《本经》无明言,功效派生于“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本经疏证》说:“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无豆豉仍以栀子冠方,为其有烦也;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何尝无栀子?而方名不出栀子,则栀子者,为治烦之要剂欤”。临床用栀子,当见脉数,或寸部动脉;舌红,或边尖见赤,或舌尖见红点为指证,师曰:“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则其他苦寒之药也当从其意。栀子为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热淋尿血,火毒疮疡之要药,临证当以对证方药中灵活用之,如凉膈,八正散,龙胆泻肝,黄连解毒等汤均用之。栀子能入血分清热,于妇科血分火郁,五心烦热,心烦不寐者,用之当微炒为焦栀子,方如丹栀逍遥,常用二三十克也无凉胃滑肠之害,量大于仲景用栀子十四五枚者。
 
第五节,姜与半夏同用的小方及应用

姜有生姜,干姜之别。生姜本为食品,是仲景方中除了甘草,桂枝之外,应用频率排在第三位的一味药,为辛辣健胃药,能刺激食欲,增强消化力,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吐功效。生姜有止呕圣药之说,故除发汗解表方用之外,还多用于呕吐之证。“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一个“诸”字,可悟大凡呕吐之证,均可考虑生姜与半夏配伍,《千金方》论呕吐哕逆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足以说明生姜,半夏为通治呕吐之正剂,可随寒热而加味。“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呕吐本为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射,胃中有痰饮水湿停驻不消,则易呕吐,呕吐过度,又伤人津液,吐后渴者,胃中已经无物,故言渴为欲解,然津液也伤,需少少与饮。呕吐而不渴,则胃中有饮未消,当以生姜散饮,半夏降逆。小半夏汤用生姜半斤,半夏一升,则本方量大可知,姜夏同用,相辅相济,同时生姜也解半夏之毒,小半夏汤的经典配伍诚匪夷所思者。“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呕吐主证与小半夏同,皆因饮停于胃,胃失和降而上逆呕吐作,因见“眩悸”,故加茯苓导水下行,宁心定悸,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故“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苓桂术甘汤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泽泻汤证,若因目眩又加呕吐,即可合小半夏汤而治之,也法外治法。
 
桂枝汤应用广泛,陈明博士总结为:1、调和营卫,发汗而又止汗;2、调和阴阳,解表而又治里;3、调和脾胃,顾护后天之本。徐灵胎说:“此汤表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取法以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本人亲身经历并治疗过,樊老师分析透彻,说理明白,学习了。





看先生文章,也为我师!

还请多多指教。
 
在第七章学习了吴茱萸汤治呕吐的病机,当与生姜半夏治呕吐者区别。吴茱萸汤治呕吐而不用半夏,是因浊阴上逆,有吴茱萸镇阴逆,生姜止呕吐,即勿需半夏,同时也应知道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的干姜半夏散方,因胃中虚寒,故以干姜温胃守中,半夏降逆,即勿需生姜散饮。用干姜之温既不用生姜之散,用生姜之散即可少用干姜之温,于饮、寒之孰轻孰重当鉴别而灵活使用,为仲景心法,如半夏泻心汤用干姜温胃就不用生姜散饮,生姜泻心汤用生姜散饮即少用干姜温胃。“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徹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愦愦然心中烦乱之意,喘、呕、哕都是形容胃中泛泛欲吐而不得吐的状态。生姜半夏汤药味与小半夏汤同,而汤法有异,“先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一升半分四服,则每次服药量只有七十毫升多一点,提示了生姜的另类用法,直接用生姜汁与半夏汤同煎,小冷而少少服之治呕吐。借此用姜汁法而变通之,治剧烈呕吐证,在临床中常用,即于水谷入口即吐,或移时即吐,难于多量服药,甚至不能服药者,在对证汤药中点服生姜汁,用量多少以微辣口为度,随患者所喜冷热而少少、频频服之,待呕吐稍缓解再增加喝药量,常收事半功倍之效。效仲景汤法在临证中有切实的意义。
 
第六节, 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推广应用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本肺中蓄热,生痈化脓,治当取苇茎汤等清热败毒排脓,若脓液蓄聚,阻滞肺脏通气功能,导致“喘不得卧”,就要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气高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中有病理产物脓血痰水,故胸满而胀,肺气不通条水道,导致一身面目浮肿,鼻为肺窍,肺壅塞不通,故鼻出清涕,嗅觉丧失,机体欲排痰浊,咳逆气喘作,喘而痰鸣,迫塞非常,还得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平喘。《本经》言葶苈子:“味辛,苦,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疏证》认为“自上抵下通达远急,又何忧于癥瘕不消,积聚不散,结气不化,饮食无停滞?”,综合分析之,见葶苈子所治主要在于“喘不得卧”,“喘鸣迫塞”,因其破坚,通利功效,泄可去闭,故可立时破通肺中痰饮阻滞,恢复肺脏通气功能,为急治肺脏功能障碍,乃至于心肺功能衰竭之上品药。
 
在第七章学习了吴茱萸汤治呕吐的病机,当与生姜半夏治呕吐者区别。吴茱萸汤治呕吐而不用半夏

来看望老师。时间有限,我上网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也少了
 
第五节,姜与半夏同用的小方及应用

姜有生姜,干姜之别。生姜本为食品,是仲景方中除了甘草,桂枝之

药食同源,葱姜桂生活中,做饭炒菜时时刻刻都离不了。其实就是提示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阳气,阳气的宣通布散正常,人就没有病,阳气不足,津液就会变成代谢谢废物,痰湿水饮诸病生焉
 
葶苈子历来有医家视为泻肺涤痰之峻药,不敢大胆使用,甚至视为虎狼,如《本草衍义补遗》谓:“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最捷”,有高校教材也谓“为泻肺剧药”,“久服令人虚”等,但《本草正义》言:“寒泄之品,能通利邪气之有余,不能补益正气之不足,苟非实热邪窒,自当知所顾忌,《别录》久服令人虚,本是至理。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自徐氏之才,论十剂之泄以去闭,偶以大黄、葶苈二物并举,而东垣遂谓葶苈气味俱厚,不减大黄,景岳从而和之,石顽且谓苦寒不减硝黄,丹溪亦有葶苈性急,病涉虚者,杀人甚捷之说,遂令俗人不辨是否,畏如蛇蝎,即寻常肺气喘满、痰饮窒塞之证,亦几有不敢轻试之意,其亦知实在性质,不过开泄二字,且体质本轻;故能上行入肺,而味又甚淡,何至猛烈乃尔”。诚哉斯言!视葶苈子如虎狼者当思之,临床实践证明,葶苈子并非人言如此之猛烈,胸中有水饮而呼吸急迫,泻肺平喘自当可建厥功。《本草经疏》谓:“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记”,就是说只要是实证,就可放胆用之,涉虚者,应当在辩证用药基础上使用。
 
葶苈子历来有医家视为泻肺涤痰之峻药,不敢大胆使用,甚至视为虎狼,如《本草衍义补遗》谓:“稍

葶苈子书上说的就是虎狼之药,我确实不敢乱用
很多时候都是用桑白皮替代的
看来很多时候中医就是以讹传讹
流传的年代久;了造成的
谢谢分享老师的经验
 
再说咽痛,与甘草汤后“不差,与桔梗汤”。在仲景加减法中,仅咽痛加桔梗,在后世医论中都谓桔梗

这个总结的好哦
得多看书
多思考
多总结
才能融会贯通
这功夫是常人很难达到的
找到治病防病的规律和法则
确实无不出仲景之说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不得息是因饮阻胸膈,痰涎壅塞,导致肺气不通利,胸闷咳喘而呼吸困难,即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水饮支撑在胸膈谓之支饮,师言:“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倚息就是不得躺下,因短气不得卧,半靠而喘息,这些在肺脏疾病产生诸多痰涎时可以见到的表现,若“其形如肿”,病情就更加严重了,今天我们知道,肺心病乃至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见水肿,其描述当指此言,故葶苈子当为利尿、强心之药。此汤用大枣十二枚,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汉代弹子到底有多大,无从知晓。考《千金方》“治月经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能纳入阴中者,直径当如土鸡蛋黄大小,则弹子当如此大,捣碎如泥有弹子大小的葶苈子剂量也该接近二十克,按汉制应为一两多,符合仲景用药剂量,此汤本为救呼吸急迫而设,顿服煎剂量如此多也该符合实际,用大枣煎水煮药,护脾精,缓药性。但是因仲景以枣汤煎葶苈,让人联想到十枣汤用大戟甘遂芫花者,故后人有用葶苈子之畏惧。
 
中医在过去客观的说有一些不是很对地方 我们不妨把书都拿出来 辩证的看待 有其证必用其药
 
辨析此证,还当辨之于舌脉及其兼证,既然为阴寒之证,当见阴寒之像。师曰:“膈气虚,脉乃数,

很多观点和胡希恕老前辈的认识是一致的,
看来修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
都是互通互明认识一致的
 
小柴胡汤用柴胡半斤,汉时度量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也即为八两,换算现代剂量约为125克,加上其他药物

等于是一副药柴胡的用量起手就是40克了
在临床上老师你是不是这样大剂量的使用柴胡呢?在柴胡汤里面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小便不利
这一块非得给证候认准确
容易和蓄水证混淆
一个是表证影响到了水液代谢谢失常
一个是半表半里证的或见证,
舌脉和病程都不一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