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第二节 ,加石膏姜枣的辛凉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中风本脉缓,发热恶风汗出,何言“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咋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本脉阴阳俱紧(浮沉俱紧),必恶寒体痛,何言“脉浮缓、身不疼”?可悟病有定义而证有变化,脉有定体而证有定局,中风若脉浮紧而必见身疼痛,伤寒若脉浮缓身可不疼而但重,然以大青龙主治,则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是必见者,少阴病也有身痛烦躁之证,当以“脉微细,但欲寐”为鉴别,故言“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不可误治。大青龙汤方倍麻黄为六两,加三两生姜,合二两桂枝,辛散发表之力更强,急治“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温覆即可“取微似汗”,故有“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之文,“一服汗出者,停后服”之戒,恐“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加十二枚大枣在于补养脾精,以资汗源,合二两甘草甘以缓,不致于汗无节制。要义在于石膏,“如鸡子大”,实验所知仅仅四十克左右,与麻桂生姜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可知此“烦躁”乃“不汗出”而郁热所致,非内有实热可比,加石膏预清阳明气热,使甘寒可生津,辛凉能泄热。减杏仁为四十枚,有两层意义,第一不牵扯麻桂发表,第二不助郁热。如天气郁蒸而欲雨,人身烦闷而欲汗,大青龙攘外清内,双解表里,逮麻桂二方所不及,有龙行雨施之功,故以青龙为名,实为千古辛凉解表第一方。
 
“痰饮咳嗽病”篇言:“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主之,小青龙亦主之”,“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水在人身,运化有度,是为津液,运化失常,不归正化,是为饮邪,“其在表者,汗而发之”,用大青龙就在于发汗、散水、清热,其证除或可见肿之外,必见“身体疼重”,无汗发热而喘,烦躁自在不言中,要不就不可浪使大青龙。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是为大青龙的变制。去桂枝必因肺胃蓄热,汗出与麻杏石甘汤证同理,生姜协同麻黄同样可以发表,也同时散水,石膏用半斤,比大青龙量要大很多,目的就是清热了。
 
天马行空,读之目不暇给
 
“痰饮咳嗽病”篇言:“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主之,小青龙亦主之”,“饮水流行,归于四肢,

从大青龙汤和越婢汤两个汤方中得到启示:侧重在解表了就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散透表发汗。重于去湿饮了,就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在轻微的解表的过程中,把水湿带走。配伍大枣固中州以滋汗源,配石膏嘛,估计是去除郁热的,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生姜去水湿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不管是做菜或者平常的生活中离不开生姜的宣散和健胃
 
第三节 ,解表化饮小青龙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曰:“《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得不深思其故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常见有些人一但患外感,一二日或三二日后,非但发热的表证不去,还加咳嗽之变,就是因为“心下有水气”,咳嗽严重者,因刺激了咽喉,故或可有干呕的症状。“心下有水气”是因为阳气运化水湿不力,停蓄为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寒饮射肺则咳,甚者喘;津液不归正化,蓄积为饮,不上潮于口,则渴;水流大肠则利;或噎者,咽喉噎塞不通,因于寒闭;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肺气上逆,或可不通条水道。小青龙汤麻桂姜芍草辛皆用三两,并非如大青龙突击发表者可比,意在温化寒饮。其用干姜、细辛、半夏辛温而散,协同麻桂使水饮从表而散,芍药、五味为监制,防辛散过激,肺气耗散。渴避半夏辛燥,加花粉甘润生津;咽喉噎塞,加炮附子急散阴霾;利或小便不利,里急急当治里,去麻黄走表,加茯苓利水;喘,肺苦气上逆,比咳更甚,气息有不得安宁,去麻黄发阳,加杏仁下气平喘以救急。小青龙用之若不得当,即有拔肾根之害,所以良剂也必慎用,必是寒饮内蓄者可服,若火气上逆而咳、肾不纳气虚喘者切勿错投。总观小青龙汤剂量,半夏与五味子半升经实验所得,为八十克、五十克左右,这样核算一下成现代公制剂量近五百克,比大青龙这样的强发汗方总量还要大,说明小青龙的配伍发汗力较小。“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有疗效的准则,心下有水气,本不渴,若服药后见口微干微渴,是为疗效的标准,此服药后口渴与服药前“或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今天用小青龙,经验所得,诸药剂量在十克左右配伍,煎分三服,就可达到临床“渴者,此寒去欲解”的疗效,所以临证在于变通,不可胶柱于原方剂量。
 
在“痰饮咳嗽”篇,仲师历述“青龙汤下已”之治,给灵活用方以规矩。“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肾气虚弱,患寒饮而体虚者,辛温大散之剂为禁忌。手足厥逆而痹,面热如醉,真阳欲飞越,犹如戴阳,与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和苓桂枣甘汤治奔豚同理,在于平冲降逆,“治其气冲”,因大枣滋腻,不利于寒饮,故去之而仍用五味子纳气;“冲气即低”,说明前所变局得以纠正,“而反更咳,胸满”,寒饮仍在,前方去桂枝加干姜,细辛,不欲走表而独温胸中寒饮,“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药后本应该渴,所以说“服之当遂渴”。若“渴反止者,为支饮”,支饮“法当冒”,应该头晕,“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头晕干呕常同见;“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靠在床头喘息而不得卧下,“其形如肿”,面目身体就像肿了一样,“加杏仁主之”,就是加减法所说喘加杏仁,“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再用麻黄,“逆而内之者,必厥”,是因为“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与前所说面热如醉状不同理,是“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吃了这些热药,胃中发热是很可能要出现的,所以“加大黄以利之”,使药热从大肠而去。此几个变证服药法,除苓桂五味甘草汤每服一升以急平冲气外,其他几方均每服半升,可以悟出变证之治谨慎如此。此仲师临证举例以说明饮邪之变证,当从中汲取经验,证变法也变,该灵活“随证治之”。
 
第四节 ,祛风渗湿取微汗

麻黄汤纯阳之剂,功专发表出汗,若有兼夹,就得变换治则。因为发热无汗而恶寒、骨节疼痛、身疼腰痛,可直取麻黄汤发汗解表而诸证可除,若身痛兼见重着,就是夹湿为患,其在表者仍然从表而解,其里有湿当从小便而解,表里双解是为分消。考仲景给予处方有三意,言“主之”,定而不移,桂枝汤主之、麻黄汤主之不可更易,无其他方可主治;言“宜”,应当、适宜之意,宜桂枝汤、宜麻黄汤,这个范围稍大,可根据表证情况而变更,有治应表而不可里之意;言“可与”,即有商榷口吻,商量、讨论之意,于麻黄加术、麻杏苡甘之治可见一斑。“湿家身烦疼”,所谓“家”即为平素有湿的患者,人之体质不可千遍一律,胖瘦高矮,强盛羸弱都可见,如“身烦疼”,非如发热恶寒之身痛,此处烦字非心烦之烦,有苦闷,搅扰之意,就是平素身体疼痛,搅扰的好苦闷,“可与麻黄加术汤”,商量一下,可以用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不可以用别的方法,“慎不可以火攻之”,千万不能用烤火出汗的方法治疗哦!于麻黄汤这个能发汗的方子加味术,重其量为四两,“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像服麻黄汤一样,“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一身都疼,还可以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游走不定,是为风游走之象,“法当汗出而解”,按理说应该出了汗就可解除病痛,“值天阴雨不止”,刚好遇到下连阴雨,病痛发作了,请大夫看,“医云此可发汗”,大夫说这个问题可以发汗。药吃下去了,也出汗了,而“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哦,“盖发其汗,汗大出者”,发汗发急了,“但风气去,湿气在”,风湿纠结,湿性粘腻,汗出过急,风先祛除了而湿气还在,“是故不愈也”,所以“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这就给了治风湿疼痛的准则,术在书中未言苍术、白术,从药性看,似乎苍术为宜。白术有健脾补养之功,苍术有燥湿祛邪之能,麻黄合苍术,苍术剂量大于麻黄,其意不专在于发表出汗,利尿之功不可小觑,临证当视表里孰轻孰重,分消汗与尿都可使湿去而解。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这个“日晡”就是申时,是午后三至五点,关于日晡发热,前贤多归结于阳明,因仲景有言:“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也有从太阴湿土阐发者,临床所见,凡有阳明气热或阳明内实或太阴湿郁内蕴者,多在午后三五点钟热度增高是事实,至于其理多有随文演绎者,不做深究,注重事实即可。“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是说出了患此病的根源,内外有伤,复合为患。伤风取冷本该是风寒湿为患,若“发热,日晡所剧”,“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寒湿已经化热,外风寒内湿热,故去桂枝之温,独取薏苡仁之清化利湿。《本经》言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有渗湿、舒筋缓急之功。方后言诸药“剉麻豆大”,关于麻豆是何物有争议,我们襄阳、南阳,邓州一带有种外皮可以做纺绳的植物,称为麻,它的果实就是冬葵子,在未成熟是可以吃。“妇人妊娠病”篇有葵子茯苓散,即为麻子,是比较小的。麻杏苡甘汤按原意是煮散,每服“四钱匕”,一钱匕是古人用钱抄药的计量方法,至于到底是多少,还不得定论,考文献资料约为1.5—1.8克左右,四钱匕草木药约合六七克,“水半盏,煮取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似乎在有“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的情况下,如此小剂量,不符合治病的事实,考仲景诸散剂,或饮服或酒服方寸匕,即如大陷胸丸等之煮散,剂量也以升、合计,无言“盏”、“分”者,故疑为宋人习惯煮散所变,有错讹。桂林古本此条下做汤煎服可以借鉴。关于此方用薏苡仁的剂量也有差别,各种版本多不一样,在《外台秘要》作“半升”,与“半两”差别很大。这些都可以在临床中变通,不可死于句下,也权衡表里而变化药量出治即可。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这个“日晡”就是申时,是午后三至五点,关于

治疗风湿看来主要都是外宣内利了,
麻杏薏甘汤成为治疗风湿化热的祖方了
临床应用就灵活变通多了,可以酌加 五加皮 忍冬藤 秦艽 防几
等等的疏通经络的药物,避免香燥伤阴
热化不明显的话
一般不会午后发热吧,或者口粘腻口渴
 
第四节 ,祛风胜湿取微汗

麻黄汤纯阳之剂,功专发表出汗,若有兼夹,就得变换治则。因为发热无

祛风胜湿取微汗

这是治疗风湿的原则
给治疗提出了一个准则
和桂枝汤啧啧汗出一样
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风去了湿气还没有排出去
仲景的条文里面说的就是多
有说症状的 病因的 病机的 治疗原则的
服法的 注意事项的 不细细品味就会迷糊
 
我才刚刚尝试用仲景的眼光来看人体,贯穿应用远谈不上,收藏日后学习之
 
第五节 ,瘀热何以致发黄

在阳明篇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之文,要说发黄,还不得不再学习一下仲景关于发黄的论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脉浮而缓,是脉浮为热,缓为呆缓,为湿,手足自温是病在太阴而湿郁为热,太阴湿土,脾所主,故言“太阴者,当发身黄”,脾与胃合,阴阳相伴,脾为胃行其津液,若太阴得阳明燥化,燥湿调停,津液得行,故“小便自利,不能发黄”,燥化过度也为病,大便硬就为阳明病。这个都很好理解。“黄疸病”篇说:“寸口脉浮缓``````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也提到了“瘀热”,湿热蕴结可致发黄是都知道的病机,为何反复提到“瘀热”?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 所以瘀是发黄的必要条件,脾胃湿热交蒸之时与瘀血相搏,湿热入血分,乃发身黄,观诸治黄疸之方多用血分药可知,今治黄疸于经方中也多再入活血化瘀药以提高疗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总观为宣化清热、利湿逐瘀方,方中赤小豆用一升,实验所得约一百六七十克左右,远大于麻黄二两的用量,赤小豆《本经》言“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可见入血分,连轺有谓是连翘之根,但今日不可得,似乎已经下了药柜不再使用,代之以连翘也可,连翘有泻火解毒,消痈散结之功,在此取用不为错。麻黄其用在此非为发表,言“瘀热在里”可知,实为与赤小豆分消湿热,《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去桂枝之温,留杏仁利气,生姜协助宣散,大枣甘草保脾精,梓白皮今日也多不可得,代之以桑白皮也可。此方今还多用于荨麻疹、带状疱疹、急性湿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病因湿热、瘀血纠结不解病机者。
 
第六节 ,青龙汤方变法多

在第二、三节学习了青龙汤及其变法,然青龙汤的变化还远不如此,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还有变化。肺痿是肺病日久或失治,导致肺叶痿弱不振,敷布津液功能失常,故有“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就是时常咳吐浓痰或稀涎,这在各种慢性肺病是常见的。肺痿仲景未明言具体治法,只是与肺痈“鉴别诊断”,然因“重亡津液,故得之”,言外之意当以肺藏虚热为病机,故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从麦门冬汤的组方来看,似乎可以此方主治,重用麦冬七升滋润肺胃养阴,以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养中气,土能生金,有虚则补母之意,妙在伍半夏“止逆下气”以治“咽喉不利”,因“火逆上气”为肺胃津伤,虚火炎上所致咳嗽上气,考《肘后备急方》载“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故麦门冬汤是虚热肺痿主方。若“肺中冷”,“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为肺中有冷饮,“上虚不能治下”,非为肺因虚热而痿,可与“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其咳嗽上气当与肺痿、肺痈分别为治,故同篇立论。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因咳嗽气逆日久,喘息不已,气壅于肺,上而不下,憋而致使眼睑虚浮,眼珠涨突像要脱出一样,“脉浮大者”是为有热,麻黄与石膏同施,“越婢加半夏汤主之”,第二节说过越婢汤是大青龙的变制,目的就在于清热散水,此肺胀面目虚浮如风水,治可同取一法而已。若肺胀“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治就可取小青龙,因脉浮有热加于烦躁,故加味石膏,蠲饮清热并行不悖。前边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学习过,厚朴与杏仁常作为对药运用于咳而喘满,“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此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变制,以方测证,当因咳逆而有胸满之状,取厚朴杏仁宽胸利气,姜辛味夏温化寒饮,麻黄石膏宣散。用小麦一升作汤煎药,当有深意,若从药性来解,似乎牵强,可能为药食同用吧。见咳嗽病患者,特别在小儿因不会咯痰,老人咯痰无力者,或因老痰不化,粘连扯丝不出,气道痰堵,与气息相击,喉中痰鸣,响声连绵不绝,如“喉中水鸡声”,水鸡就是田鸡。在邓州、襄阳一带,现在还有一种小的蛤蟆,土名气蛤蟆,也叫土蛤蟆,其叫声尖锐,“水鸡声”当指此蛙声。射干也名乌扇,《本经》言“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喉间因痰而痹,故声音绵绵不绝,射干有消痰散结之功,取射干之用即如此,于小青龙方去桂枝干姜之温,因不利于喉痹;用紫菀、款冬花温润化痰下气在于此疾为痰气郁结,紫菀《本经》言“味苦、温,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此药温润不燥,寒热虚实之痰嗽都可使用,冬花《本经》言“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可见都是对症之药,今日作为药对使用于诸咳嗽气喘方中,对咳、痰、喘作用都很好;又去芍药甘草牵制,因当急治,故直取麻黄生姜宣散,再以细辛、五味、半夏降逆止咳。青龙之变化也如此,顺嘴读过可乎?
 
第六节 ,青龙汤方变法多

在第二、三节学习了青龙汤及其变法,然青龙汤的变化还远不如此,在“

若“肺中冷”,“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为肺中有冷饮,“上虚不能治下”,非为肺因虚热而痿,可与“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看来肺萎不仅仅是损伤了肺中的津液,重亡津液一个方面,肺气严重的损伤,也会导致的
 
第七节 ,麻黄与附子、细辛

麻黄与附子同用就不得不说少阴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一般认为发热恶寒是阳证,无热恶寒是阴证,因“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病“或未发热······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就是太阳病发于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是少阴病发于阳。表证也有阴阳之分,传统认为少阴病是里证,然“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说明少阴也有表证,是具有“脉微细,但欲寐”表现的表证,是生理机能低下而有的表中的阴证,恶寒自不待言。表虚漏汗需以桂枝加附子温经固表,表实无汗、发热恶寒脉沉需以附子振奋阳气,助麻黄发汗解表。仲景用附子有其规律,凡脉微欲绝、呕吐泻利、四肢厥冷,阳亡阴竭、阴盛格阳用生附子急救回阳,而表阳虚恶风漏汗,水湿浸淫,身痛、腹痛用炮附子温经。“水气病”篇言“水气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发其汗即已,麻黄附子汤主之”,这个麻黄附子汤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综合少阴病的表现有脉沉身冷下利,则少阴病的病机为阳气功能低下,加以水湿停留,若“得之二三日”不治,“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故在得病之初,“以二三日无里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阻断病情的进一步进展,此也先表后里之意,如里证急,就当急救其里了,当治之以“四逆辈”。
 
以方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发热、恶寒、神疲、脉沉或细微无力外,当或有咳逆、头疼、身痛、身重、关节疼痛等阴寒证。附子《本经》谓“味辛、温,主风寒咳逆······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细辛《本经》谓“味辛,温,主咳逆,头疼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久服明目,利九窍”。临床应用当不死于发热句下,除虚人外感见证如是可取治外,顽固性咳嗽、头痛、身疼、关节疼痛均可使用,取此方温阳发散作用,必要见舌淡和苔白、滑,脉沉、紧或细。细辛有“利九窍”之功,仲师文中未有明文,但医家多用之,《名医别录》治“鼻不闻香臭”,《本草正义》言“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上达颠顶,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白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今可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慢性鼻炎,无内热及药禁即可使用。
 
以方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发热、恶寒、神疲、脉沉或细微无力外,当或有咳逆、头疼、身痛、身重、

听君一习讲,胜读十年书
 
樊兄教导得是!每每读书,即有一获!愚弟脑子僵,望兄多点拨……
 
第二章小结

麻黄汤开皮毛发汗,是祛邪方,非如桂枝汤有补养津液作用,汗为津液所化,故平素津亏者当慎用,津液也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尺中脉微者,不可发汗”,“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衄家不可发汗”,出血诸疾,因血流不循常道,溢出脉外,麻黄发阳动血故不可施;“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这个要有分析的看待,疮疡有肿疡与溃疡,肿疡血脉郁滞,外有寒热也可适当发散,阴疽血脉寒凝,可取麻黄“破癥坚积聚”之力,适当配伍,如名方阳和汤,然溃疡脓血淋漓,虽身疼痛也气血亏虚所致,不可发汗而用麻黄,当大补气血以托补为治;“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指膀胱热而小便淋漓日久,如发汗则助热更伤营血,灼伤阴络则小便出血;“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理由上已所述,推广其意,素血虚心悸非水饮所致者禁汗。汗出不可用麻黄是一般规律,然也非必禁,当以配伍中推求。麻黄汤的变化多为治与水饮相关疾病,故痰饮咳嗽、水气诸病咸得以麻黄建功,“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渴为津液匮乏之变,下利、小便数必导致津液丢失,津液亏故不可发汗,病无一定症候,当全面分析药也应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