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再读《伤寒杂病论》

我学《伤寒论》是从廖厚泽的《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入手的,今看樊老师的文章,真是和廖老的诸多见解不谋而和!期待樊老师能把此文写完,留一良好的学习教材!
 
第八节,桂枝与龙骨牡蛎

要说桂枝与龙骨牡蛎,还是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桂枝加龙骨牡蛎

虚劳虚损诸不足,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汤稍有加减变化
就另有用意
加龙骨牡蛎潜阳固涩
在温补中兼以收敛
收到标本兼治之功
如果在加上山萸肉 芡实 莲子 金樱子 估计效果会更好
 
再回到关于火邪的坏病证治。在古代用物理的方法降温估计也是很流行的,在书中专有“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的文字,用火熏熏竟然能使人拉血,说明熏的强度是很大的,但是这个也不一定都会拉血,说明熏法用之不当会产生恶果罢了。说“微数之脉,甚不可灸”,体内有热灸法也是禁忌,火针也可能是常用的治病法,“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说明血虚者,火针不可用。“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坏而又坏,这几种治法现在基本见不到了,但是救逆方子还在,就有机会用到别的方面去。“惊狂,起卧不安者”还可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见到,所以仲师用龙骨、牡蛎潜阳镇静,宁心安神的法则还是要牢记心中的。《本草经百种录》云:“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近代把龙骨作收敛固涩之剂,虚汗、遗精、带下、崩漏等病症都可辩证使用。《本草经疏》言:“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澼及女子漏下崩中、尿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若火盛失精妄投,就是不加辩证的使用了。
 
第九节,当归四逆汤治什么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实际也为桂枝汤的变法,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当归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增加为二十五枚。当归有养血温通之功,细辛温通除痹止痛,入桂枝汤则温养之功更大。我们现在都知道有个雷诺氏综合症,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由雷诺首先提出故名,其病理是由于支配周围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肢端小动脉痉挛引起手或足部一系列皮肤颜色改变的综合症 。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的改变。一般以上肢较重,偶见于下肢,当然疼痛也是存在的,严重者可使小血管闭塞,结果导致肢端缺血坏死。病理改变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言“手足厥寒”症状极像,而“脉细欲绝”就更加支持所述为此病的可能性,脉细几乎摸不到了嘛,则医圣为最早描述且治疗此病者。“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说明病情严重,也可说明患病日久,吴茱萸《本经》言其“止痛”,“除湿血痹”,且用量之重为“半升”,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该为50克左右,量之大匪夷所思,综合药性来测证,此证该有疼痛的症状,也为“血痹”之类的病症,治宜“引阳气”,把此证因为有“厥”的表现而归入厥阴病似乎不妥。还妙在加用吴茱萸,生姜后的煎服法,“以水六升,清酒八升和,煮取五升,去渣,温分五服”,以酒为煎,更能宣通血脉,这个应该是治痹症最早用酒的煎法。可能也是考虑到药味太苦,而煎多一些,减轻苦感,便于口服吧 。《本经》载通草“味辛平······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关于通草是否是木通,争论已久,似乎意义不大,我想要取通利血脉的功效诸如鸡血藤之类的药物也很好。桂林古本方中有人参和附子也可取。
 
第九节,当归四逆汤治什么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实际也为桂枝汤的变法,

和营卫的桂枝汤
加上了当归就入血分养血补血以滋润营分
细辛温经通阳,还用三两
后世医家到底读过伤寒论没有
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一说
医者浅尝辄止望而生畏不敢灵活运用
至于通草通经一说有点荒诞
现在本科教材上把它归为利尿药
我尝尝药味并不辛,而是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
利尿还是有得的
至于通经嘛还得考证,
上课的时候教授们也说过,仲景是乱捞进来的
取其名字能够通利不取其用
 
第十节 ,运用广泛的黄芪桂枝五物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养尊处优的人,外强中干,若因不任疲劳后出了汗,又睡卧不宁,掀了被子吹了风受凉,就容易得此病了,举例说明此病的发生机理而已。“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脉微涩,气血周流不畅之象,小紧脉也为风寒微邪应得之脉,“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此微邪治法,用针刺也可以使病解。仲景未言何针法,也不敢随文附议。“血痹,阴阳俱微”,阴血阳气皆虚,所以就“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总观此文字,可知血痹的脉象,寸关尺,浮中沉九部皆可见俱微,俱涩,俱紧。“外证身体不仁”,血虚则不仁,“如风痹状”,风痹又称行痹,以肌肉麻木,关节游走疼痛为主的症候,说如风痹状,则以麻木为主,“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黄芪走表,益气行痹,可助大气周流而行,去甘草不欲甘守,加倍生姜,如桂枝新加汤意,发散的力量就加大了,是个流动而不息的方子。推广其意,此方运用甚广,大凡以肌肤麻木为主的病症均可以此为底方,随证加味即可,如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就以此方意而化来。常见的颈、肩,臂、身的麻木疼痛,符合此病机者,也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如见颈强可加葛根,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疼痛可加元胡、姜黄,血瘀可加桃红,血虚重可加归芍,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以引经,有寒加乌头、附子,有湿加苍术、薏米。现代所谓的颈椎病、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后遗症等病均可见证使用。
 
第十节 ,运用广泛的黄芪桂枝五物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养尊处优的人,外强中干,若因不任疲劳后出了汗,又睡卧不宁,掀了被子吹了风受凉,就容易得此病了,举例说明此病的发生机理而已。“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脉微涩,气血周流不畅之象,小紧脉也为风寒微邪应得之脉,“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此微邪治法,用针刺也可以使病解。仲景未言何针法,也不敢随文附议。“血痹,阴阳俱微”,阴血阳气皆虚,所以就“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总观此文字,可知血痹的脉象,寸关尺,浮中沉九部皆可见俱微,俱涩,俱紧。“外证身体不仁”,血虚则不仁,“如风痹状”,风痹又称行痹,以肌肉麻木,关节游走疼痛为主的症候,说如风痹状,则以麻木为主,“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黄芪走表,益气行痹,可助大气周流而行,去甘草不欲甘守,加倍生姜,如桂枝新加汤意,发散的力量就加大了,是个流动而不息的方子。推广其意,此方运用甚广,大凡以肌肤麻木为主的病症均可以此为底方,随证加味即可,如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就以此方意而化来。常见的颈、肩,臂、身的麻木疼痛,符合此病机者,也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如见颈强可加葛根,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疼痛可加元胡、姜黄,血瘀可加桃红,血虚重可加归芍,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以引经,有寒加乌头、附子,有湿加苍术、薏米。现代所谓的颈椎病、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后遗症等病均可见证使用。至于文中所提到的脉象,也不一定都见微、涩、小紧,以我的经验,大凡无滑数等热脉,便干燥结、口渴思饮等实证,不犯此汤中诸药之禁忌者,均可使用。
 
第十节 ,运用广泛的黄芪桂枝五物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

樊师经验好啊
真丰富
随证加减,扩大了应用范围
用药用方就得灵活
这才是中医的精髓
 
第十一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一个诸字,说明全身的关节都痛,亦或是说像这般的关节疼痛,身体都很瘦弱了,“脚肿如脱”说明脚的关节肿的很厉害,这个描述与临床所见类风湿关节炎日久,身体消瘦而手、肘、膝、踝关节肿大很类似,痛之如虎咬,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也有“痛风”之谓,但是和现代所言发生于嗜好肥甘之人的痛风似乎有别。“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病久气血阳气虚弱,头晕眼花也是很正常的,心里时时温温几几的想吐不好解释,但见患此病者因疼痛而饮食乏味者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用: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二两,附子(炮)二枚。分析药味,可以看出有麻黄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的影子,说明此方所治为阳虚风寒湿为患。《本经》谓防风主:“骨节疼痹”,《别录》治“四肢挛急”,故也用之。知母一般认为有清热除烦的功效,然《本经》言“下水”,说明有消肿之功效,《本经疏证》说:“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脱,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肢体浮肿比矣!”,所以说知母也可以治局部的肿胀。白术《本经》说“主风寒湿痹,死肌”,就是说可以祛除风寒湿外还可以使萎缩的肌肉再生长起来,那么这个身体消瘦就可以用白术来治疗,脾主肌肉,白术健脾,理固然,观方中白术用五两,是量最大的一味药,虽以桂枝芍药知母名汤,实际是在温脾建运而祛邪,在此虚实夹杂,至虚有盛之候,说是补药不足为过。生姜用五两,发散之力也够大,辛散温通,协助桂麻附子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总计此方药量达到三十余两,核算一下就是接近五百克了,可见此方剂量之重,是为大病重方。现在我们用此方也不一定都完全按照原方的配伍和剂量,视病情轻重缓急也可随证变化。今所谓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病见阳虚风寒湿证,且符合症候者,可以使用原方药味配伍,如病见热证或久而化热,可以此方为基本方,减轻温热药的剂量而加寒凉药物,虽石膏与附子也可同施,是为热痹之治。病久入络,形成顽痹而痰瘀胶结,也可加用虫药搜剔,如全虫、蜈蚣、穿山甲、半夏、南星之类。
 
第十一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一个诸字,说明全身

湿气很重本虚标实
故用麻黄开上焦提锅盖
生姜 白术温暖中焦脾胃
附子重用急温下焦肾元蒸腾气化湿亦消
上中下三焦分消祛湿
桂枝汤调和营卫周流全身
知母是制约附子 生姜 白术的温热性质的,是全汤药性趋于平和
好方法啊
汉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
怪不得老师孜孜不倦的研究伤寒哩
 
麻桂合方加减似可用于各种皮肤疾病,而桂枝汤中的一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则是桂枝汤可用于一般性鼻炎的佐证。
 
第十二节 ,治血癥的桂枝茯苓丸

取桂枝通络行瘀之性,配合化瘀之桃仁、丹皮、赤芍可以化去胞宫癥积,这个都好理解,奇怪的是为何用茯苓?细细思量原来如此,茯苓可利水道,与桂枝相伍可布阳化阴,瘀血积滞为癥,若欲化之必使之动,此桂枝、茯苓相伍之意。“水气病”篇说:“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去水,其经自下”,发明水血互结而可表现水病或血病,若欲使水血通利,必布阳化阴。“妇人宿有癥病”,就是说素有胞宫的血癥,“经断未及三月”就是怀孕还未有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漏的表现,“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就是旧有血癥癥的痼疾而害胎。“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此“有故无殒亦无殒”之意。“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没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也谨慎的用药法。据此方化癥之意,子宫及附件的癥积包块都可思其意而用之,甚至可以治疗因有癥积痼疾而至不孕。现在配伍此方多以肉桂代桂枝,以增温热之力。王清任推广其意,增小茴香、干姜而助肉桂温化,归芎、失笑、元胡、没药化瘀制少腹逐瘀汤,治妇科因瘀血停留而致诸疾,是为善用仲景方者。我在临床中,借鉴其制,又仿桃仁承气、抵挡汤丸意,制少腹化癥丹,集合肉桂、小茴香、桃仁、酒大黄、水蛭、虻虫、等药,治妇科癥积效良,用药指征为腹诊少腹包块,按之疼痛,月经闭止或经来滞涩色黑下血不利。
 
第十二节 ,治血癥的桂枝茯苓丸

取桂枝通络行瘀之性,配合化瘀之桃仁、丹皮、赤芍可以化去胞宫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 桂枝茯苓丸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 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主要治疗的是已经怀孕的有实邪阻滞胞宫的,所以没有配伍大黄微利下淤血,是个遗憾的地方!覌经方中,凡是有实邪阻滞的先师一般都用大黄为动药祛邪,譬如实热湿邪陷胸膈的大陷胸汤证 阳明腹实证 湿热阳黄的茵陈蒿汤证,膀胱蓄血抵挡汤证 ,太阴腹实桂枝加大黄汤证
 
第十二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在《金匮》中,医圣每篇都是在说一种或一类或病机相同的不同病症,甚至有些篇可以互相参照,所以先贤多说“仲景妙义散见诸篇,务必合参则备”,“仲景法外有法,方外有方”。 先复习一下“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在此篇中,因水气而导致的各种水肿,在症状和病位各方面都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是治疗水肿病的总则。水肿之成,与肺脾肾三藏气化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病关太阳与少阴之气化。风水,皮水病关太阳,正水,石水病关少阴。黄汗因“身体肿”似水而类及。至于五脏水,是病水后相关联病位的划分,症状的描述。以现在看来,仲景几乎把所有的水肿病都高度概括了,急性的肾脏疾病水肿、心功能衰竭水肿,肝脏病水肿等等都有描述。其“气分”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综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的表现,似乎言心源性的肝脏肿大。看“气分”病的表现,“脉迟而涩”,“趺阳脉微而迟”,“手足逆冷”,“腹满肠鸣”,“阳气不通”等均说明阳气不足,水饮停聚,寒气凝滞与水饮相搏,需以辛甘发散,温通心肾,振奋阳气为治,去芍药者因心下坚满,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太少合剂。现在的水肿类疾病在“激素”、“利尿”剂的治疗下,轻浅疾病可以临床治愈,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相关水肿,久治不愈可以导致各系统的病变,甚至可导致脏器的器质性病变,比古文献所描述的状态更加严重了,其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是艰难。发展到如何程度,已是不可测,然“见病知源”,可以为法。
 
第一章小结 :

在《金匮》中还有很多有关桂枝的汤方,如治痉证的瓜蒌桂枝汤,于本方加瓜蒌根养津液;治温疟的白虎加桂枝汤,于白虎汤中加桂枝,治内热炽盛,骨节疼痛,今可以借助治热痹;乌头桂枝汤,于蜜煎乌头合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体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的黄芪建中汤;治支饮重症的木防己汤,融利水、温通、清热、补虚于一炉,今可取治诸般心肺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胸腔、心包积液,心源性腹水等病见“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综合桂枝诸般汤方,见桂枝汤及类方有解肌祛风、温经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宣痹除湿、温中补虚、通络祛瘀等功效。桂枝之用在于温,禁忌有二,其一在于阳邪盛,凡内有火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不得妄用,是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其二,内有湿热,“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举例示意。
 
第一章小结 :

在《金匮》中还有很多有关桂枝的汤方,如治痉证的瓜蒌桂枝汤,于本方加瓜蒌根养津

桂枝汤及类方有解肌祛风、温经通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宣痹除湿、温中补虚、通络祛瘀等功效。细研伤寒高度的概括!跟着老师也开始学习伤寒论了,其实这两三年都在学习经典课程
 
第十二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在《金匮》中,医圣每篇都是在说一种或一类或病机相同的不

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机体【体质的好坏 阳气的盛衰】疾病的归转就不一样,于是出现了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不是新陈代谢谢增强亢进就是新陈代谢谢衰弱,出现了代谢谢产物的堆积,疾病都是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去了,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失代偿期,这个时候确实是半生半死的症候了,遇良医则活,遇到庸医将加速灭亡弃卷填沟壑
 
第二章 ,麻黄汤证及类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要说这个头疼发烧,是最容易见到的问题,体温升高,患者自感发热,医者也可扪知,体温表也可量出来,身上疼,腰也痛,严重了骨头都是疼的,身子拘束怕风怕冷,当然是没有汗了,这个喘也不一定就是咳嗽气喘的喘,见发烧者呼吸急促,也当是谓之喘,咋办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就是身体热的像烧着的木炭一样,在物可以浇水使之冷却,在人则不可,若如此,便如铁匠淬火,正确的方法可以使人出汗来散热,就是麻黄汤的治则。有谓麻黄汤是治“伤寒”方,其实“伤寒”如“中风”一样,是广义“伤寒有五”的其中之一。《论》中有很多条文都提到了“伤寒”,是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演变而来,麻黄汤证眼目在于发热身痛,无汗,其喘或可见之,勿论何病外证见此均可主之,故有“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数者,病在表,宜麻黄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之文,犹如言“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一样,只是在病证上做文章,不在病名上寻枝叶,此即为有是证用是药。恶寒、恶风是互言之辞,恶寒轻者即为恶风,恶风重者即为恶寒,麻桂二证恶风恶寒本可互见,不在于此凿分。

《本经》言麻黄“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为发汗第一要药。发热无汗是因汗孔不开,汗液无由以出,是以热不得泄,麻黄可通毛窍,借助桂枝通阳功效,汗即可出。本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相辅以成开表出汗之力。尝麻黄并无辛味,其方之辛全在于桂枝,性味相合,辛温乃成。杏仁苦温,“主咳逆上气”,其下气与麻黄共成宣发肃降。甘草甘平,调和诸药性。此方为开表发汗竣剂,故“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恐大汗亡阳伤津液。

麻黄类方也如桂枝类方一样,据病情轻重,病机转变而变化,在《论》中有麻黄之名者计有十余方,用麻黄者共有二十余方。
 
第一节,去桂枝加石膏的甘凉方

“发表不远热”,麻黄汤去桂枝则发汗力量就削弱了,不再是为发汗方。先表后里乃一定之法,故曰“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外证未除,即使误治,其表仍在者,仍需解外,故言“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今“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似乎自相矛盾,只因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无大热相对于阳明气热而言,若大热而喘,则为阳明胃热,上冲于肺,需白虎为治。观麻杏石甘汤中石膏相对于白虎只用其半斤,增麻黄为四两,且去桂枝之助阳发汗,变为甘凉第一方,是为肺热主剂,杏仁助麻黄平喘,甘草加量为二两以顾护中州,虑石膏寒中。麻杏石甘汤不在于解表发汗,观方后服法“温服一升”,不需要“覆取微似汗”自知,而在于清金保肺,祛除肺家之热。今取治风寒表不解而化热入里,或风温久而热壅于肺,以至于喘咳者,勿论汗出与否,均可运用。虽以麻杏石甘名方,而实以石膏为主剂,麻黄为辅药,变麻黄汤辛温发汗解表为甘凉去热清里,移步换形,开温病法门,为治温热第一方。
 
第一节,去桂枝加石膏的甘凉方

“发表不远热”,麻黄汤去桂枝则发汗力量就削弱了,不再是为发汗方

甘寒的石膏不会抑制住麻黄的宣发肺气的作用吧
不管出不出汗
只要是邪热郁于肺都可以应用
这点发挥的实在是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