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素灵词汇日知录【33】魄汗 白汗 资料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总2475期
白 汗 小 议
□ 吴弥漫 广州中医药大学
白汗之名,首见于《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病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白汗”一词曾作多种解释。如吴昆认为是“汗色白”,丹波元简认为是“魄汗”,近世医家或认为是自汗,或认为是身汗,或从丹波氏说。次见于《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者,大乌头煎主之。”古今医家对“白汗”或解为“大汗”,或解为“冷汗”。笔者认为,解为“汗色白”纯属顺文释义,循环自注,毫无意义;解为“身汗”,解如未解;解为“魄汗”,义无依据;解为“自汗”、“大汗”形是实非,因《内经》对“大汗”只有“汗大泄”、“汗出太甚”、“漉漉之汗”、“多汗”、“灌汗”等名称。《伤寒杂病论》屡见“大汗”、“自汗”之名。“白汗”不同于“大汗”、“自汗”事实昭然。“冷汗”之名,晚出于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那么,“白汗”一词,究竟应作何种解释呢?
笔者以为应是骤发骤停与情绪体力有关的“量多质冷”之汗。骤发的原因,一是突发内脏剧痛。如《素问》、《金匮要略》所列的两个病例便是。急痛必须急治,量多而冷之汗随剧痛而来,剧痛去则汗立停。二是体力难支、心情极度紧张。如《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夫骥齿至也,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脍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淮南子·修务篇》“奉一爵酒不加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骥的特长是驰远而非负重,今用之不当(用其所短去拉盐车上太行山),自然既精疲力竭,又心情紧张,怎会不逼出一身大汗冷汗来?捧一杯酒,会不知不觉过去,如要提起装满了一石酒的容器(尊),必然会既用尽全力,又心情紧张,自然逼出一身大汗冷汗。三是勃然大怒,如《晋书·卷九四·夏统传》“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卷口张,两耳壁塞也”,夏统其人,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同一时代,是对“浊世”深恶痛绝并逃避“浊世”的隐逸之士。当时有人劝他去攀援权贵,谋取一个府或郡的官员来当,以展示他的才华,何苦屈居于山野打柴耕田既劳且贫呢?这便激起了他不满现实由来已久的忿懑情绪:气得竖毛卷舌,面红耳闭,大汗冷汗直流。
那么,何以不直名大汗或冷汗,而特名“白汗”呢?因为大或冷都不能单独全面表达此汗的性状和它发作的身心状态。文言尚简,“白”之一字便可涵盖此因果概况。白,可作“大”解,如《汉书·诸侯王表二》“陈吴奋其白挺”就是陈胜、吴广奋然而起,举起大(白)棒(挺)打秦统治;白,又可作“冷”解,《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意即寒凉(阴)主令,物的形色亦同;白,还可作无故而得解,如“白吃白喝”,汗或由天气大热(暑)而出,或因患某种高热病和阴虚、阳虚证而出,今四者皆无而出之,故于“汗”首冠一“白”字。白汗是由内在之急、迫和外在之大(多)、冷组合而成名,非大汗、冷汗等所能代之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总2475期
白 汗 小 议
□ 吴弥漫 广州中医药大学
白汗之名,首见于《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病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白汗”一词曾作多种解释。如吴昆认为是“汗色白”,丹波元简认为是“魄汗”,近世医家或认为是自汗,或认为是身汗,或从丹波氏说。次见于《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者,大乌头煎主之。”古今医家对“白汗”或解为“大汗”,或解为“冷汗”。笔者认为,解为“汗色白”纯属顺文释义,循环自注,毫无意义;解为“身汗”,解如未解;解为“魄汗”,义无依据;解为“自汗”、“大汗”形是实非,因《内经》对“大汗”只有“汗大泄”、“汗出太甚”、“漉漉之汗”、“多汗”、“灌汗”等名称。《伤寒杂病论》屡见“大汗”、“自汗”之名。“白汗”不同于“大汗”、“自汗”事实昭然。“冷汗”之名,晚出于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那么,“白汗”一词,究竟应作何种解释呢?
笔者以为应是骤发骤停与情绪体力有关的“量多质冷”之汗。骤发的原因,一是突发内脏剧痛。如《素问》、《金匮要略》所列的两个病例便是。急痛必须急治,量多而冷之汗随剧痛而来,剧痛去则汗立停。二是体力难支、心情极度紧张。如《战国策·楚四·汗明见春申君》:“夫骥齿至也,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脍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淮南子·修务篇》“奉一爵酒不加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骥的特长是驰远而非负重,今用之不当(用其所短去拉盐车上太行山),自然既精疲力竭,又心情紧张,怎会不逼出一身大汗冷汗来?捧一杯酒,会不知不觉过去,如要提起装满了一石酒的容器(尊),必然会既用尽全力,又心情紧张,自然逼出一身大汗冷汗。三是勃然大怒,如《晋书·卷九四·夏统传》“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卷口张,两耳壁塞也”,夏统其人,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同一时代,是对“浊世”深恶痛绝并逃避“浊世”的隐逸之士。当时有人劝他去攀援权贵,谋取一个府或郡的官员来当,以展示他的才华,何苦屈居于山野打柴耕田既劳且贫呢?这便激起了他不满现实由来已久的忿懑情绪:气得竖毛卷舌,面红耳闭,大汗冷汗直流。
那么,何以不直名大汗或冷汗,而特名“白汗”呢?因为大或冷都不能单独全面表达此汗的性状和它发作的身心状态。文言尚简,“白”之一字便可涵盖此因果概况。白,可作“大”解,如《汉书·诸侯王表二》“陈吴奋其白挺”就是陈胜、吴广奋然而起,举起大(白)棒(挺)打秦统治;白,又可作“冷”解,《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意即寒凉(阴)主令,物的形色亦同;白,还可作无故而得解,如“白吃白喝”,汗或由天气大热(暑)而出,或因患某种高热病和阴虚、阳虚证而出,今四者皆无而出之,故于“汗”首冠一“白”字。白汗是由内在之急、迫和外在之大(多)、冷组合而成名,非大汗、冷汗等所能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