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灵词汇日知录 系列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1】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王冰:轻急劲强,燥之用也;坚劲从革,金之性也。
包藏肤腠,扞其邪也。
其神,魄也。《道德义》曰:魄在肺,魄安则德修夀延。
象金声;
商为金声,轻而劲也。《乐记》曰:商乱则陂,其宫坏。(渔注:陂:山坡,引伸后有倾斜、不正之义。)
哭,哀声也。
咳为咳嗽,所以利咽喉也。
鼻所以司嗅呼吸;
辛可以散润也;
忧,深虑也。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2】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校】:郭霭春:热伤:“热”误,当作燥。
丹波元简《素问识》:热伤皮毛寒胜热 据《太素》,热作燥,寒作热,热作燥为是。
【注】:王冰:虽志为忧。过则损也。
喜则心火并于肺金,故胜忧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心则喜。
过则招损。
苦,火味,故胜金辛。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3】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王冰:阴气凝冽,故生寒也。
寒气盛,凝变为水。
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
凡味之咸者,皆生长于肾。
肾之精气,生养骨髓。
《阴阳书》曰:水生木。然肾水之气,养骨髓已,乃生肝木。
肾属北方,位居幽暗,声如故主耳。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4】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王冰:羽为水音,沉而深也。《乐记》云:羽乱则危,其财匮。
郭霭春:“栗”谓战栗。有颤抖之意。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5】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校:郭霭春:寒伤血:林校引《太素》“血”作“骨”。
燥:林校引《太素》作“湿”。
伤血:林校引《太素》“血”作“骨”。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6】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郭霭春:上下:是说万物承天地之气而生,天居上为阳,地居下为阴。
血气一句:王冰:阴主血,阳主气。阴生女,阳生男。
左右:杨上善: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能始:同义复词。“能”读为“胎”。“胎”与“始”义同。“胎始”即变化生成之元始。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7】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注释汇粹》:守,镇守于内。使,使役于外。张介宾注:“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亦说明阴阳互根,相互为用之理。
内藤西哲:阴在内,非独阴,阳附阴而守也;阳在外,非独阳,阴从阳使也。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8】

帝曰:调此二者(指阴阳--渔)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郭霭春本校:《伤寒九十论》引“岐伯曰”下有“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气溢,八八止。妇人月事以时下,故七欲损也;男子精欲满,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四十五字。
郭注:七损八益:七损是说女子月事贵乎时下。八益是说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反之则病。
渔翁:诸注旁征别引,郢书燕说,反不如上注简明贴切。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试论七损八益
作者:丛春雨

-----

关键词:七损八益 《天下至道谈》 性保健 《养生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文中指出,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何谓七损八益?女子以七为纪.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一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下,故称之为“损”;男子以八为纪,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一十六岁,肾气旺盛,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能够排精,故称之为“益”。而这种解释正是来自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男女生育的规律的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文中论述了女子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至七七共七个年龄段的生理变化规律。同时还指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男子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共八个年龄段的生理变化规律。纵观女子以七为纪.七个年龄段;男子以八为纪,八个年龄段,分别论述男子由少、长、壮、老的生理发育盛衰全过程.故曰“七损八益”。《黄帝内经》这种细致的观察和详细的描述,出现在二千多年以前.而且至今对中医临床实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实在难能可贵,发人深思。

然“七损八益”具体所指仍不明,而后世注疏又多有分歧。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医学帛书竹简,其中《天下至道谈》即有“七损八益”房事养生(房中术)的内容介绍,终于破译了这个千古之谜,使我们对“七损八益”理论又有新的认识。

《天下至道谈》:“七损:一口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匆.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所谓“七损”是指男女在合房中应加以避免的七种不合乎养生之道,有害于保精、惜精、护精、固精这一养生观念的做法。一曰闭,是指在交接时阴部疼痛,或精道闭塞,乃至无精施泄,故谓之“内闭”。二曰泄,是措入房汗出琳滴不止,精气走泄,谓之“外泄”。三曰竭,是指房事不节,交接无度,谓之“竭”。四曰勿,是指交接时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勉强交合,谓之“勿”。五曰烦.是指交合时神烦意乱,气喘息疾,谓之“烦”。六日绝,是指女方不欲,强行交合、对女方的身心健康有害,谓之“绝”。七口费,是指交接时过于急速施泄,虚耗其精,谓之“费”。

《天下至道谈》:”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待盈,八曰定倾。”所谓“八益”是指八种有益于身心的男女和合之道,有益于保精、惜精、护精、固精这一养生观念的做法一曰治气,是指交合之前,双方先操习房中气功导引术,使其周身气血流畅,达到精气充冲,故称之为“治气”。二曰致沫,是指收缩肛门,吞咽津液,使其阴精之气通达下部,故称之为“致沫”。三曰知时,是指男女“神和意感”之后,选准最佳的时机进行交合称之为“知(智)时。四曰畜气,是指交接对将背部放松,作收缩肛门的动作,引导内气下行,从而蓄积阴精之气,称之为“畜气”。五曰和沫,是指交接时“勿亟勿数,出入和治”,“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动作徐缓,吞引津液,故称之为“和沫”。六曰积气.是指适度交合,勿太过或不及.以积蓄精气称之为“积气”。七曰待盈是指临结束前,静待不动,并配合吐纳运气,使其精气持盈而不泄,安静的休息以待精力的恢复.故称之为“待盈”。八曰定倾.是指房事结束时男女取方都要使精神与体力迅速恢复其常态,以防出现损阳或伤阴之象,故称之为定倾”。

《天下至道谈》曰:“故善用八益,去七损,五病者不作。”何谓“五病”?“疾使内.不能道,产病出汗,喘息,中烦气乱”为其一也,即指如果急速而不控制地进行房事活动,就无法使气机通达,因而使人生病,症状为出虚汗,喘息和心烦意乱。“弗能治,产内热,饮药、灼灸以致其气,服饵以辅其外”为其二也,系指其一症候未能及时治疗,则必产生内热,此时应内服中药与外用灸法相结合的治疗,借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另外,还应当辅助其饮食或食疗等方法治之。“强用之,不能导.生痤,肿囊”为其三也,此段是指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勉强进行房事,也无法使气机通达,因而会造成痤疮和睾丸肿大病症出现。“气血充赢,九窍不导,上下不用.生痤、疽”为其四也,系指虽然身体健康.气血充实,但若五官及前、后二阴有所阻滞,体表组织器官不畅通,而人体上部与下部功能减退时,则可使人发生痤疮或疽病,总之“五病”系指上面所论及的出汗、喘息、中烦气乱、痤和肿橐、痤和疽五类疾病而言。

《天下至道谈》还特别指出:“气有八益.又是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唾泣流出。”这段经文是告诉人们如果不能合理地施用八益,以去避免七损,年龄到了40岁时,人体的阴气就要自然减退一半;到了50岁时,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就要明显衰退;而到了60岁时,人的听力和视力就要大为减弱;如果到了70岁时,人的下部开始枯竭.上部虚脱阴津虚亏,常常眼泪和口水流出,一付龙钟老态。

在马王堆帛书《养生方》中列有因不能用八益、去七损而致六种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即老不起、不起、体力虚弱、病肿、用少(精液稀少)、白发等。在《杂疗方》中分别提出用于治疗男女壮阳与壮明两大娄方,在壮阳四个方中多以药巾按摩、药棉絮缠束腹部,或将桂、姜、椒、皂辛温芳香丸药放在肚脐孔中,暖脐温中,或以壮阳药酒服之。而壮阴六方中都采用研末或小丸纳入阴中,采用**坐药法治之,这种外治法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在《养生方》中还坚持食疗、药酒、药粥、豆酱等多种药食同用的方法,并针对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使用雄鸡、鸡卵、雀卵、母牛肥肉、马肉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促进性功能的恢复。如果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养生方法,就可以达到生活舒适愉快,饮食随心所欲,皮肤组织细腻平滑,气血旺盛充实,身体轻便灵活。即“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君子居处安乐,饮食恣欲,皮腠曼密,气血充赢,身体轻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总之,七损八益的基本精神就在于中国古代医学家把其合理的节欲戒色与保精、惜精、护精、固精的养生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间有效地运用了吐纳、导引等气功方法,还卓有成效地把人的心理与精神疗法揉合其间.达到了一个十分美满、高尚的精神境界。深入发掘和探讨古老的七损八益理论,一定会为今天的性医学、性卫生学、性心理学、性保健学的发展添加了新的燃料和催化剂。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兰州,730030) 丛春雨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讨论]《黄帝内经素问》“七损八益”之我见
《黄帝内经素问》“七损八益”之我见


李维秀



摘要《内经》“七损八益”乃是古今注家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尤其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出土之后又常被释为房中术,与经旨大相径庭。本文根据《内经》七心八肝之义和《易经》损益二卦之理,认为经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此圣人之治身也”即是对“七损”的解释,“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壮者益治”即是解释“八益”,这是道家延年益寿的秘旨,也是医家祛病复康的妙诀,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内经七损八益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经文,不仅对指导养生医病有重要意义,同时亦涉及到我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精髓和黄老哲学思想的根本即“道”的问题,历代注家议论纷纭,亦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尤其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出土之后,因为帛书《天下至道谈》等有“用八益去七孙(损)”的房中术内容,有些人对此甚感兴趣,认为这“使千古之疑大白于天下”[1]、“填补了医学史上有关这个问题的空白,可以解决《黄帝内经》中长期争论不休而难以解释清楚的‘七损八益’等问题”。[2]国外学者如赤堀昭氏在“七损八益——《素问》之难点”一文中亦云:“笔者从最近发掘的马王堆3号墓的医简中找到了答案。日本学者森立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医心方》中得到了启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并谈到了以前注家之所以误解的原因”[3]。有人甚至认为:“《内经》中‘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应成为定论。”[4]
由此举一反三,道家另一部经典著作《老子》亦被解释为房中著作,国外汉学家1974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云:“《老子》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道’是什么意思?……即一个‘玄之又玄’的女性生殖器!”[5]呜呼哀哉!
国外学者对房中术又是怎样认识的呢?高罗佩氏认为“按照炼丹士的解释,房中术是残忍的性榨取”[5,6]。李约瑟研究道家采补术,不同意高氏的“性榨取”(Sexual Vampirism),认为“道教从总体上来说是有益于**关系的发展和提高妇女的地位。”诸多国内外学者把道家和房中者混为一谈[5~8],甚至把《悟真篇》、《钟吕传道集》和《性命圭旨》等道家经典著作都说成房中术,把黄老之学视为诲淫之作!高氏著作在西方国家流传甚广,法国的米歇尔•福柯氏之《性史》一书也引用其观点[9];包括黑格尔在内,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文化还都缺乏真正的了解[10],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就“七损八益”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1.《黄帝内经》乃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房中者何?乃是讲男女性生活之事,《汉书•艺文志》谓之“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生命”,[11]二者之内涵大为不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6]《金匮要略》谓“千般?难,不越三条”,“房室”乃其一,谆谆告诫:“若人能养慎,房室勿令竭乏”[13]。李东垣有“远欲说”[14],朱丹溪有“**箴”[15],纵观中医几千年的理论与实践,有谁谓房室术能愈病复康起死回生[16]?
稍有一点生理解剖知识即可发现,所谓房中术的“采补”是如何荒谬!现代医学认为**与尿路感染有关[17],“忍精不泄”易罹前列腺疾患,[18]至于“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乃属于无稽之谈,所以早在500年前,朱丹溪对《千金方》的房中补益论即提出异议,曰:“苟无圣贤之心,神仙之骨,未易为也。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况中古以下,风俗日偷,资禀日薄,说梦向痴,难矣哉!”[15]
按道教史,汉初时房中家并未入道家之范围,概入于道家,乃唐开元以后之事。《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左道旁门之术……向来均为正统道家之所斥……偶一不慎,即堕入邪门淫术之中,为害匪浅,尤以修房中术者为然”[19]。
《素问》、《太素》、《甲乙经》关于“七损八益”这段文字除个别字有传抄之误外,基本内容和字句均相同,且都是歧伯所述,而帛书《天下至道谈》谓“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不仅文字不同,且为“左神”所述;据史书“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歧伯作为黄帝师,《前汉书•古今人表》有载,而左神为何人?正史中未见有记述。再看《素问》:在“七损八益”之前是讲“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可见“七损八益”应该是调养疾病的方法,“阳盛则身热”和“阴盛则身寒”两段经文所述病情均甚重,用房中术难以解决。所以《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谓:“《医心方》与马王堆汉简之说与本文名虽相符,但综观《内经》养生诸论及本段上下文义,似亦难合”[20]。
2.《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同时亦是道家的秘籍宝藏。“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上古天真论》),这充分体现东方文化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远非西方文化所可企及,亦非西方学者所能理解。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七损八益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
(百度和网页http://www.jkrj.cn/zhongyi/news/200708/28221.s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关键词: 内经 七损八益

□ 庄 琴 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继昌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

《内经》“七损八益……早衰”一段经文,涉及人类生命活动与预防早衰问题而被重视。由于本篇原文中未直接言明“七损八益”的概念。因此,历代医家在编纂《内经》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像对五脏、六腑、六淫、七情等等名词术语的概念一样,作了相应的注解。

认识《内经》注本 因《内经》“文义高古渊微”,汉后医家便开始对其注解。一般认为越近《内经》著作时代的注本,越能保住其原貌和本义。追溯第一位注解者,为隋朝全元起,著有《内经》“训解”行世,后原本失传。现只能见于其他转引注本。第二个注释者,为(全注本稍后)隋代的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所注内容尚保存了“全注本”的真相。其书一度遗失,直到清代,杨惺吾得到流传至日本的“唐·影抄本”后,由肖延平转刊行世。第三位注释有功的,为唐代王冰,他吸取“全注本”内容加以发挥后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至宋代,林亿、高保衡引“全注本”等校正后,成为注解《内经》的流传版本。之后,注解《内经》者,不下数十家,比较著名的有明代张景岳《类经》。

理解各家注释 杨上善的《太素》,将“七损八益”这段经文,编纂在《太素》第三卷《阴阳》篇中:“……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蚤(早)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五十……年六十……”。先叙阴阳偏胜病变和证候,接述“七损八益”与早衰因果关系,后论“中年”以后衰老机理与征象。其注“七损八益”为:“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着重论述“去”(离开)“损于身(损害人体)、益于病(增加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则“阴阳可和”,“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周易》词语)”正常生长发育、成长生存,健康长寿;反之,不知道应用这些预防保健法则,则可能产生疾病,而导致“早衰”、甚至夭折。未谈七与八两个数字。七、八可能视作“多种因素”的约数。并非实有所指。

王冰注《内经·素问》,把这段经文编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比较《太素》所辑经文,只差四个字,“去”字改作“知”字,“早衰”词后多“之节也”三个字。其注释:“用,谓房室也,女子,以(《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七七为天癸之终;男子,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不早衰)……”。认为女子“阴七”宜损(“月事下”);男子“阳八”宜益(“精气溢泻”)。把七、八两个数字落实到(指代)男女性别的生命活动“‘天癸’精、气”消长周期的“基数”。七,指代“女天癸”消长周期;八,指代“男天癸”消长周期。顺“天癸”特性(生理机能)调摄“阴阳”(女,“月事下”;男,“精气溢泻”)以治身,达到健康和长寿。类似这种观点注解的医家还有明代的马莳、清代的张志聪,以及日本人丹波元简等等。(据报道,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确有一批关于医学资料的残简,其中,已有“用八益、去七损”之说,似可以弥补《内经》之不足,但“用八益,去七损”的含义,尚不明确。故有人认为对本经文理解帮助不大)。
@pagebreak@
张景岳将《内经》分类汇编,著《类经》。其中,列有“运气类”五卷;附《医易》一卷,卷首以“河图、洛书者,数也”模式,注释有关问题。他的注解和说理超出前人。其“七损八益”经文,列于《卷二·阴阳类》“法阴阳”章节,相应上下文同《素问》。注曰:“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七、八两数定名少阳、少阴,(可能)源于其所附《医易》图解“河图、洛书:东、南、西、北、中,五方位分列‘1~10点阵图’:左、东,‘阳位’,‘数点’为七;右、西,‘阴位’,‘数点’为八。”以及“伏羲、文王‘八卦次序’:八,兑,为少女得坤,阴,少阴;七,艮,为少男得乾,阳,少阳。”拟以数与“阴阳属性分类”所命名,七与八,似乎为阴、阳属性概括性的代名词)。顺从此说的医家,有明代的李念莪著《内经知要》。所注七损八益的观点与《类经》大旨相近。他说“七、八二者阴阳也,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并引“华佗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来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似以“阴阳”哲理,如观察自然现象(太阳光照昼夜转变、一年四季寒暑周期变迁等等)阴阳消长盛衰规律、指代人体内物质(阴)与机能(阳)新陈代谢谢,解说人类生命活动,疾病的病因病理。如人体机能与物质代谢谢“阳生;阴杀”,二者“数、量”平衡,则正常,人体健康;反之,不平衡,异常,病态。如机能的亢进或衰退;营养物质缺乏或代谢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疾病进一步可导致早衰退。应知道这种道理,采取相应措施调节和“预防”。

启发 历代医家从“七损八益”一语所处上下文语言环境,本段经文主题(本义)等,分别以中医认识人体的成长发育,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几个方面,对“七、八;损、益”的概念和预防早衰问题作了注释,为后人理解和应用经旨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汲取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与经验。近来,又有不少专业人员对“七损八益”有关问题,作了承前启后的研究。亦有人认为,“七损、八益”的法则,在《内经》有关篇章中能找得到相应具体的“数据”。如《上古天真论》已总结出古人生活实践中,有很多习惯和行为,是不利于健康而有损于生命;而有很多养生保健法则,是有益于人体,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如说到“今时之人不然也:(1)以酒为浆;(2)以妄为常;(3)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4)不知持满;(5)不时御劳,务快其心;(6)逆于生乐;(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编码为笔者加)七个方面,这可能就是有损于寿命的“七损”概念;同篇并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注意养生、调节:“阴与阳、食与饮、起与居、劳与逸”八个方面有益人身健康的保健方法,可能即是“八益”的内涵。上述内容,虽是古医经旨。若按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自然发展史与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防’)”等概念而论,《内经》“知(去)七损八益”与预防早衰保健法则,是否可以得到借鉴。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马王堆竹简“七损八益”解难题

-----

国际气功网http://www.qg108.com/]http://www.qg...经·素问》注释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七损八益”等学术问题的彻底解决,划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您的位置: 其他网站—致力于推动传统中医发展 » 上古真人 » 日志
七损八益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7-22 00:13:17

查看( 90 ) / 评论( 13 )
本来不想发这个帖子的,不过见大家讨论了很久,争论来去,感觉还是基础不够扎实引起了很多歧义。

损益二字语出《易经》:


,此为上艮下兑。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按:天道曰阴阳,地道曰刚柔,即阳刚阴柔,损刚则阳降,益柔则阴生。春则阳升,秋则阳降。
另,兑为坤之上爻交于乾之上爻而为少女,所谓三索而得女。故兑为阴主之时。一年两分,上半年春夏为阳,下半年秋冬为阴,亦即秋为阴主之时。

,此为上巽下震。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易经·杂卦传》: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即阴阳二气之盛衰】之始也。
按:所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即《内经》之理与易理同源于阴阳二气,阴阳者,日月也。

《内经》中提到【损益】二字为:

《天元纪大论篇》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气交变大论篇》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五常政大论篇》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其余如《奇病论》、《九针十二原》、《寒热病》等等从病理角度具体言损益。

结论:
伏羲先天八卦讲对待,乃宇宙自然模拟图;
文王后天八卦讲流行,乃天地交合而成人。
故言人之生理病理当以后天八卦为主【即洛书】。
后天八卦对应洛书九宫,兑卦为右为秋【阳降】,震卦为左为春【阳升】。故右为七损,左为八益。

此即我在回复贴之:
厥阴肝木对应洛书的左数三八,阳明肺金对应右数二七。
肝木配应春天阳气上升,是为“八益”;肺金配应秋天阳气下降,是为“七损”。
所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其“二者”即指左右升降的阴阳二气。

按:或言二者为【上】半年,【下】半年。上下者,升降也。即上下相召,损益彰矣。


行文略显啰嗦,无非是反复推导【损益】二字。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妙笔生花
[新手] 什么是七损八益 0分
回答:1 浏览:1643 提问时间:2006-10-02 17:05
什么是七损八益
怎么样作是七损 怎么样作是八益

共0条评论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理想主义海盗
[智者] 七损八益,是中国古代房中养生文化的重要概念。所谓七损,是指七种性生活中有损人体健康长寿之事;所谓八益,是指有益于人体身心康寿的八种做法。七损八益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调此二者(指人体之阴阳)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对“七损八益”指的是什么,历来注家纷纭,说法不一。如唐代王冰认为是“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这种说法,是以《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为依据,所以王冰以为系指“阴七可损”,“阳八宜益”。这种解释对后世影响很大。尽管这种解释纯属主观之臆测,但古今注家都公认,《内经》上述话是在谈论男女房中养生之理。并且,《内经》对“七损八益”的评价很高,说是“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王冰也说:“谓知七损八益,全形保性之道也。”
这一千古之谜一直到本世纪上半叶方才初见端倪。本世纪初,有人从日本带回了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日本大医学家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中间收有中国本土早巳亡佚的房中典籍《**》、《玄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玉房指要》、《太清经》、《产经》等,由长沙人氏叶德辉将其析出归类,收入其《双梅景 丛书》中,刊行于世。其中,《**》中首次披露了“七损八益”的具体内容。根据《**》的记载表明,第一,“七损八益”的确是古代房中养生治病的方法。八益为固精、安气、利脏、强骨、调脉、蓄血、益液、道体;七损为绝气、溢精、杂脉、气泄、机关厥伤、百闭、血疾。第二,八益,是指八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姿势;七损,是指七种房事损伤疾患,并以七种**姿势加以治疗。第三“七损八益”属古房中养生家之秘传,《内经》的作者有所研究,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均未提及,唐代王冰等医家更未涉猎,仅是宋代时的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收集到该书并将其收入《医心方》中,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较奇怪的现象。第四,“七损八益”在古房中家“玄(女)素 (女)之道”这一系统独受重视,是“玄素”一派房中养生术重要内容。《**》中阐述这一派房中术主要内容道:“凡欲接女,固有经纪。必先和气,玉茎乃起。顺其五常,存感九部,女有五色,审所足扣。采其溢精,取液于口。精气还化,填满髓脑。避七损之禁,行八益之道,毋逆五常,身乃可保。正气内充,何疾不去!”
以男女不同的**姿势及动作来养生治病,是早期房中家的技术特点。看来古房中家是深信这种技术的疗效和用途。否则不会有如此周详的研究记载。尽管现代医学科学体系尚找不到支持这一技术方法的根据,但诚如《**》和其它房中典籍所论,考虑到这种**姿势往往要配合以气功、导引,再加上心理情感方面的因素,能够达到某些治病效果也并不是不可能。
《**》所载“七损八益”似乎解决了《黄帝内经》的这一千古之秘。但疑问接踵而至:《**》之一书,最早见于西晋葛洪《抱扑子》,综合其它史料,最早喊书大致在东汉时期。而《黄帝内经》,照一般医史家认为,大约出书于战国末到西汉。那么,在相差数百年的时间内,其记载的“七损八益”是否就是《黄帝内经》所提到的“七损八益”?更何况另一个问题也不是十分有把握,即《医心方》所载的《**》是否就完全可以肯定是葛洪所载之汉魏《**》?如此等等,都使“七损八益”这一古房中养生学重要内容真实容颜的揭示变得尚有几分扑朔迷离。
有幸的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之汉简房中书《天下至道谈》中竟然保留了完整的“七损八益”全文!这顿使重雾拨开,尘拂影现。汉简房中书成书时代正与《黄帝内经》大致相同,可以肯定它所记载的“七损八益”就是后者所提及的原文。下面是汉简“七损八益”:
“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有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 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葱(聪)明,七十下枯上说(脱),阴气不用, 泣留 (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君子居处安乐,饮食次<恣)欲,皮奏(腠)曼密,气血充赢,身体轻利。疾使内,不能道,产病出汗揣<喘)息,中烦气乱,弗能治,产内热;饮药约(灼)灸以致其气,服司以辅其外,强用之.不能道,产痤 (肿)橐;气血充赢,九窍不道,上下不用,产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孙(损),五病者不作。”
上面这一段文字是汉简“七损八益”的总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七损八益”的一段论述即据此而来。照其作者看法,人年四十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人的生命阴阳盛衰转折关头,事实上决定着人是盛年夭折还是长寿健康。因而古房中家认为,如不能行“七损八益”之道,注意房室养生,人到了40岁便会丧失一半的生理机能,50岁时起居生活能力便衰退,六十岁时便耳不聪目不明,到了70岁便下体枯萎而上体虚脱,丧失性功能,鼻涕口涎失禁。要想使人恢复盛壮也有办法,这就是除去“七损”以救治其病,采用“八益”来补益精气。由此而老者复壮、而壮者不衰。君子追求安定愉快的日常生活,食饮富有营养,促使肌肤细润,气血充盈,身体轻快便利。相反,房事过频,不能顺守法度,便会产生病变:体虚盗汗、气紧咳喘、内心烦乱;倘不能及时治疗,即生内热之疾。有人靠服药艾炙来引导其气,但服食只辅助其外,勉强用它来刺激性兴奋却并不符合养生之道。人体内部精气上下不通,便会产生痤疖或阴囊肿痛等疾患。气血充盈而九窍不通,上下四肢麻木不仁,也会生痤疖及痈疽之疾。因而,只有善用“八益”,去除“七损”,方能避免上述五种疾病发生
 
关于“七损八益”的资料


知之者养生无知者早衰

“七损八益”话房养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教研室教授
中医养生学认为,夫妻合房要讲究适当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双方在愉悦的性满足中增进感情,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彼此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那么,在中医养生学里,夫妻合房究竟要讲究哪些养生之道呢?
古代房中术认为,宜采用“七损八益”法。如《黄帝内经》里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说明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是不懂得运用“七损八益”而致。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养生方》就比较具体地谈到了“七损八益”:“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40而阴气自半也,50而起居衰,60而耳目不聪明,70而虚损。若用八益以补其气,可使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原文的大致意思是:在夫妻性生活里应做到八种有益保持精气的动作,而避免七种有害的动作,如果不按这样做,则40岁时精气会耗损一半,50岁生活起居已感衰弱,60岁耳目不聪,70岁体质虚损已极,阳痿难自控。但若能做好八益,即可避免七损,使壮年人抗衰延年,老年人可恢复健康。由此可见,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房事养生中有损健康的七种表现和八种有益保持精气。那么,“七损八益”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
七损:《天下至道谈》里说的很清楚:“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易,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即:一损是指同房时阴茎疼痛,甚至无精可泻,这叫内闭;二损指同房时大汗淋漓不止,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说性生活不加节制,徒使精液虚耗,称为“竭”;四损是说交合时阳痿不举,故曰“易”;五损指同房时气喘嘘嘘,这就叫烦;六损是说在女方根本没有性要求时,男方性情急躁,甚至态度粗暴,强行交合,这样的性生活自然极不协调,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将影响胎孕的优劣,因而叫“绝”;七损是指同房时急速图快,滥施泻泄,徒然耗散精气而已,所以叫“费”。
显而易见,古代房中所说的“七损”是有害于健康的,归纳起来“七损”是:一是精道闭塞,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四是阳痿不举,五是心烦意乱,六是陷入绝境,七是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
“八益”:《天下至道谈》里又说:“一曰治气、二曰治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盈、八曰定顷。”即:一益是指**之前应该先练气功导引,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多含津液,不时吞服,可滋补身体,叫做“致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时机,这就叫做“知时”;四益即蓄养精气,做到强忍精液不泻;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下含阳液,双方在交合中非常协调;六益是说,交合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七益是说交合之时要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即“持盈”;八益是说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称为“定顷”,即防止倾倒之意。
从上可知,八益是有益于夫妻身心健康的。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平时要注意房中气功操练,以蓄养精气;二是在行房前应充分嬉戏,使双方都产生强烈的性欲;三是同房要适可而止,不要恣情纵欲。这些论述对房中养生都很有指导意义。


《健康时报》 (2004年02月05日 第十四版)
 
《黄帝内经》“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时间:2006-07-21 10:37:00
关键字: 七损八益 房中术
□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对于《黄帝内经》中“七损八益”一词,历代医家的解释颇有分歧。近读7月12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文认为:“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出土以后,这个问题才算迎刃而解。”“拿竹简的这类论述去解释《黄帝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语语贴切,疑难冰释,悉得其解。”“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的出土,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房事养生与性保健的内容,而且也为《黄帝内经》注释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七损八益等学术问题的彻底解决,划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马王堆《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与《黄帝内经》的“七损八益”与否一回事?用《天下至道谈》的“七损八益”能否圆满解释《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笔者持有不同看法,略述如下。“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所以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

综观古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虽众说纷纭,但认为“七损八益”调和阴阳大法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分歧主要在对七和八的不同理解。之所以对七和八产生不同解释,是因为把七和八看成了一般的数字,不知《内经》“七损八益”中的七和八是象数,主要表达的是“象”而不是数。

在易学的洛书模式中,七居西方配兑卦,兑象少女为阴;八在东北配艮卦,艮象少男为阳。(见图1)“七损八益”在易学中就是“损益阴阳”。但损益阴阳为什么是“七损八益”呢?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男权思想的反映,我们认为《黄帝内经》在讨论摄生时还是男女都很重视的,故不至于公开提倡损女益男,其实这里隐含了五运六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反映了阴阳气化的六种状态,在中医学中以三阴三阳分属之。三阴三阳的概念始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文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笔者据此绘出三阴三阳开阖枢图(见图2),将此图与洛书九数及太极图相合,得三阴三阳太极时相配洛书九数图(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到,8位于东北方,相应于初春“太阳为开”之处,天气左升右降,8之后阳气渐旺;7位于西方主秋之位,7之后“阳明为阖”,阳气逐渐闭藏。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上半年的气化特点表现为“阳生阴长”,下半年的气化特点表现为“阳杀阴藏”,故“八益”表达了阳生阴长,“七损”反映了阳杀阴藏。
 
素灵词汇日知录 【119】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高士宗: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审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审察之,愚者之事也。
郭霭春:“同”是指健康说。“异”是指疾病衰老说。察同,就是未病之时,注意摄生;察异,就是到发病以后,才知调养。
渔:郭注明晰。
 
素灵词汇日知录 【120】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

郭霭春:八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五里:“里”应作“理”。五理指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分布。
 
素灵词汇日知录 【121】

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口益),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郭本校:(口益):《太素》、《甲乙》、《五行大义》卷五二十三引并作“咽”.
楊上善:肺为四藏上盖,是人之天,故天气通肺。咽中入食,以生五藏六府,故地气通咽。五谷滋味入脾,故谷其通脾也。
吴崑:山谷之气,土气也,是为山岚障气。脾土其发也,故谷气通于脾。

(渔按:《汇粹》认为据上下文与天地雷雨等并列,当从吴注。)

吴崑:雨,水也,肾为水,雨其类也,故雨气通于肾。
《汇粹》:雷,火声。心为火藏,同气相求,故雷气通于心。
 
素灵词汇日知录 【122】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郭霭春:六经为川:蔡邕《月令章句》:“众流注海曰川。”吴禔说:“三阴属藏,三阳属府,六经流注而无有穷已,此其所以为川。”【渔翁按:吴禔,宋代人,著《圣济经解义》传世】
肠胃为海:胃虚而肠满,肠虚而胃满,肠胃迭满,而停纳水谷,此其所以为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