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

渔翁笺: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2 桂枝10 人参10 生地24 阿胶10(烊化) 生姜9 麦冬10 麻仁9 大枣10枚 白酒(少量)
简介: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 表现为脉结代,心动不安,舌光少苔,舌质干且瘦小。
2.虚劳肺痿。表现为咳嗽,形体消瘦,气短,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本方益气药与养阴血药配伍使用,益心气而养心血;益气药与温里药相伍有益气通脉之功。方中炙甘草 甘温益气,养心;人参、大枣健脾,养心;阿胶、生地、麻仁、麦冬滋养阴血;桂枝、生姜温经通脉;白酒助药通脉。
【现代应用】现常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亢等有上述证候者。
类别:补益类
【来源】《医门补要》卷中。
【组成】炙甘草 西洋参 火麻仁 生地 麦冬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阴生脉。
【主治】气血虚亏,心悸,口干舌燥,脉结代。
 
十一日(12.22)冬至,阴。寅卯间候脉,两手皆五至,似觉和畅。黎明起坐四刻,此后却未睡着,而语言倦怠,略有烦躁情形,食烧饼小半枚,午进鱼汤少许。(元君言鱼不宜吃)午后颧赤转,未能起坐。树南来诊,以为需再下方,用生军、枳实佐以柴胡等味。傍晚元君来,始云延方可服,诊脉后则云宜慎,定一疏肝轻剂。入夜稍高兴。中夜醒,吃糕干少许,粥汤数匙。留元君住此。
 
十三日(12.24)雪止,地冰。阴。诸证见退,惟胃气不开,小水不利,懒于语言。细察病情,实是脾阴不运,而元君昨方未免苦寒。树南来,(未诊),则又持速下之说,而以通利小水为非。元君亦来诊,定一猪苓汤服之。一切如昨。是日仅进藕粉少许,无米粥汤数匙,胃纳更少,倦于语言。午后起坐却有七、八刻。夜与元君商醒脾之法,议进辛温。
 
注:猪苓汤
猪苓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9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先煮四味,取400毫升,去津,入阿胶烊消,分二次温服。
【功用】滋阴清热利水。
【主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的发热,渴欲引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方论】方中以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为君;滑石,泽泻通利小便,泄热于下为臣,君臣相配,既能分捎水气,又可疏泄热邪,使水热不致互结;更以阿胶滋阴为佐,滋养内亏之阴液。诸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恋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而诸症自除。
方 名:猪苓汤(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主 治:1.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通; 2.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3.通治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十四日(12.25)昨夜进藕粉少许,不喜饮水。(云是恶其不净)腹中有转矢气,而烦躁特甚。龢五更静坐,细参脉证,以为宜下。叩元君门与商,元君以为然。巳正诊脉,则仍有实象,乃以小承气加桃仁 、白术、麻仁。午正服药,未初即欲解,凡四次,而以干矢七、八枚,三、四段,于是神虽极疲,而语言稍畅矣。略进粥十数匙,即安寝。
 
十五日(12.26)子初吃藕粉半盂,吃粥饭汤数匙,语言多。天明后两次吃散子汤少许,仍卧。元君诊脉,以为两尺和平,右寸关动数,乃阴虚之象,拟滋阴调和气血。午后起坐,吃燕菜汤少许,鲫血汤少许。精神稍好,惟胃不思谷,终非所宜。夜睡无呻吟声,脉甚畅。夜分吃油散子半个、粥汤少许。静参脉证,是太阴之病。盖阳明热退而太阴湿方盛,且老人素喜茶饮,此时不得不以饮治。从前顾肯堂药平易而奏功者,皆运脾气得法也。
 
十六日(12.27)晴。早晨元君来诊,与商辛温运脾法。元君不谓然也,仍处养阴方,用阿胶、猪苓、麻仁等。是日起坐时多,惟胃气仍未开,语言甚少,吃散子两个而已。晚即倦卧,微烦。龢意总须温以和之。夜分吃小米粥小半碗,云甚香,胃气稍开也。
十七日(12.18)大风,稍寒。早晨倦卧,言语懒,午后稍好。午元君来诊,与商定调和脾胃法,用旋复汤加减。(川朴、制夏、陈皮、麻仁、云芝、加参须。树南来诊,云腑气尚未甚通,用柴胡汤加减。夜分吃油散子,天将明吃小米粥小半碗,语言颇多,小水略畅。
 
十七日(12.28)大风,稍寒。早晨倦卧,言语懒,午后稍好。午元君来诊,与商定调和脾胃法,用旋复汤加减。(川朴、制夏、陈皮、麻仁、云芝、加参须。)树南来诊,云腑气尚未甚通,用柴胡汤加减。夜分吃油散子,天将明吃小米粥小半碗,语言颇多,小水略畅。
十八日(12.29)晴,暖。元君来诊,以为舌心干,宜顾护阴液,仍通腑气,用旋复代赭汤,加熟军钱半。是日午仍少言语,颧热。此两日懒于起坐,进食甚少。。夜分吃散子一。寅正起,得大便约五寸许,黑不甚坚如镦沙,小水亦通。进藕粉少许。
 
十九日(12.30)以为当纳谷矣,而气转弱,不思食。树南来诊,仍用柴胡汤加下药,而嘱不可破气。未正元君到,则云左脉微数,阴分以下而亏,且舌黄而干,断断不可再下,定养胃阴方。黄昏进燕窝粥两次,(各少半盂)已觉胀闷。看《张氏医通》论内伤劳倦证,极合现在病情,大旨当以东垣补中益气为主,一切攻下表法皆谬也。
 
二十日(12.31)晴,寒。早晨思食百合,进半盂,甚香,舌本不干,卧甚适。元君来诊,按昨方去元参、竹茹,加姜枣。晡时左颧赤而热。竟日语言不少。黄昏进燕菜粥汤半盂,自此当有转机矣。
 
廿一日(1872.1.1)昨晚竟未得眠,吃油散子半个,天明时脉甚躁,(五至,两手同)舌黄而干极,热象复见。元君来诊,以为昨固脾太甚,仍拟清中焦之热,不可腻补矣。处方甚轻。竟日不甚言语,微烦,吃藕粉少许而已。晡时颧不赤,舌上微润,故冀津液之回。看《温病条辨》,极言热病后不可屡下,总宜保护津液。参、术、姜、桂皆在所禁。夜卧稍安,吃散子、百合如昨。


渔翁小笺:

旧时苏北地区流行的一样食品,叫“油散子”,用面粉做成或粗或细的长条,然后盘起来在油里炸过的,香香脆脆的,可以干吃,也可以用红糖水煮,还可以加点葱花、酱油、荷包蛋,做成咸的来吃。
 
廿二日(1.2)早晨元君来诊,脉稍平(四至多),舌苔黄黑,有芒刺,定方加重元参、生地,以猪胆汁拌白芍,仍用宣通肺气法。服后颧不赤,语言稍高兴,热象似退,惟舌苔转焦黄,仍有芒刺甚硬,舌极泽,盖热侵营分之象。。中夜,吃百合、散子如故,小水不行,卧不稳,时寐时醒,两夕如此。
 
廿三日(1.3)元君来诊,云舌苔焦黄而绛(却无芒刺,但干而老),必应再下,定大承气加增液汤。树南来,示以方,所见正合。午正饮一半,申初全饮,得小便甚畅,赤而热,大便未下。竟日言语少,神气甚倦,热邪深入,可怕也。留元君住此。夜卧鼾声,少顷醒时云腹微胀,有转矢气。亥初三刻得大便,先干后润,不少,小水亦通,吃百合少许。
 
廿四日(1.4)元君诊脉,云右大,左数大,亦虚象,今日不必进药,盖药气徒伤正气也,用米五升蒸取气水,拌猪肚中膜少许,饮之代药。竟日未吃物,饮粥汤数匙而已。气弱声低,言语亦少,舌苔仍干焦,脱下一小块,唇皮裂处亦去少许,疑是津液稍回矣。。夜微雪,夜分吃油散子一个,五更吃百合少许。
 
廿五日(1.5)晴。黎明吃杏酪半盏。元君来诊,云右脉现弱关脉薄,病退之象,定生黄芪、炒芍、炒山药母、丁香、竹茹、秋石等轻剂,宣胸中阳气。仍进米露。是日虽倦,语言不少。吃百合少许,思食糟鸡,吃肝一小片而已,云有味。舌苔稍退,两边不甚红,津液已回,中心焦黄如故。小水两日不行,未申两次,虽少,究非癃闭。连日荐医极多,并有责备偏信元君者。(朱修伯荐李煊者,其父乙酉副贡;兰孙荐冯赓廷;宝生荐周荇农。)现观元君用药慎重,且病情似退,不敢更医,反添枝节。
 
廿六日(1.6)昨夜饮食如常。天明诊脉,觉右寸又有歇止,因起,旋延元君,并邀树南。元君来诊,云脉迟三至,定补中益气汤加减。树南止,则云仍须下,余热未净也。余无以决,托辛伯出城请周葕农,葕农未至。夜以元方进茶匙数匙,进西瓜汁,以为甚爽,颧微赤,呼气多吸气少,且有声。再候脉,却系四至,并无迟象。舌苔渐退,津液已回
 
廿七日(1,7)精神稍好。元君住此,早晨诊脉,仍执昨议,处方如前,脉按云:任胆大,如小不敢议下云云。未正葕农至诊脉,云此系温病,欲退主脉,左三部匀,右关独大有力,乃病脉,此时不必顾胃气,不必通二便,但用复脉汤数剂即安。遂服其药,颧不红,呼吸稍和,夜服甚安。吃百合,又吃粥汤。
 
廿八日(1.8)精神稍好。元君自来诊,则脉象甚迟,舌苔又厚。此皆复脉阴凝之过,力言宜服前方而去。午后进昨日复脉一半。周葕农来诊,云脉右寸关较昨稍软,照前方加人参一钱。元君书来,甚言脉象乍大乍小如风中烛焰。周公驳之,并云若认定燥温症,半月可全愈,不可妄投他药矣。两颧红,昨夜小水不行,天明时欲大解不得,得小水甚多,舌苔中黄未退,两边稍红,其实与昨等耳。元君概执偏见也。
 
廿九日(1.9)阴。竟日倦卧时多。照昨方加参一钱服之,对少许。小水稍长,色黄,舌苔退净而不长新苔,色红中干。入夜右颧赤,微烦,脉右三部皆浮大四至,疑大肠又有热结矣。夜分饮米汤及百合。
 
十二月朔(1.10)一切如昨,微热,颧不赤,思味而不能吃。申正葕翁始来诊,云右寸关渐平,病有解象,左寸较弱,只宜守住原方,(加麦冬一钱,减元参一钱。)不必再议通下之法,培补是稳着,本无速效也。又云初五、六必大愈。又云舌苔退净,虽干而两边渐润,并非绛色无苔之谓。黄昏服药,夜卧甚安,吃百合一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