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读点《伤寒论》

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平时就有痞证(心下痞,按之濡),又新感伤寒感冒了:怕冷出汗。附子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治痞的。附子,温通阳气,辛散风寒。没有用过这个方子。估计适合,感冒后,阳虚汗出,兼有胃热的。2024-7-9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当初误下,造成心下痞(按之不疼,心下濡),应用泻心汤,但痞病不解。病人渴,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当清白不黄不红,或腹凉或脚凉。2024-7-10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就是教材 上说的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生姜有降气利水功效,故为主药。
食臭,口臭熏人。表热相。心下痞软,按之不痛,正气虚。寒则水气 不化,热则蠕动加快,腹有肠鸣音,气过水声。生姜泻心方合枳术丸,可能更好些。增强胃肠蠕动力,排空更快些。2024-7-11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下利,完谷不化为寒。心下痞为虚。复下之,痞益甚,非热结。干呕心烦,虚热。腹中雷鸣,气过水声。阳虚明显,热不明显。甘草泻心汤方。以甘草补虚,姜夏温降,芩莲清热燥湿。合枳术丸更好些。2024-7-13
 
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浅释:伤寒(怕冷脉浮不渴)服汤药后,一直拉稀(不臭寒湿下注。臭为湿热下注),心下痞硬(按之濡不疼为痞。这里的硬,应是胀满感),服泻心汤就好了(泻心汤治痞为正治)。再误用攻下药,更会不停拉稀。用理中丸治之,更拉稀。理中丸是治中焦虚寒的。但此拉稀是下焦虚寒,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它。如果还拉稀,表大肠水气太重,当用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如五苓散)。风韵2024-7-16
 
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理解一下:伤寒须先解表。表不解而用吐下来攻里邪,或误为里邪而攻里,反会伤及正气,令病人虚烦,脉微,出虚汗。八九日后,胃部即心下,痞濡胀满,胁下痛,气上冲咽喉,头晕眼花,经脉跳动或肌肉润动者,久病成痿。痿证:气血虚弱,经脉肌肉失去正常使用功能了。看此条,如果舌红少苔,考虑麦门冬汤方或竹叶石膏汤方,先降逆火虚烦。(清代柯琴认为,用竹叶石膏方大错。认定为半夏泻心方证。)再调肝脾,若痞胀明显用半夏泻心方。或冲逆明显,桂枝加龙骨牡蛎方。古来对此条,争议很多。需要针对具体病证,才好细参。风韵2024-7-17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噫气:胃气上逆过咽喉的食气。如果心下即胃部痞濡胀满,噫气不除,为虚逆,旋覆代赭汤主之。如果吃得太饱了,食气上逆,多不为病。旋覆花代赭石人参草枣姜。多用来治胃酸反流,或哮喘等。有心下痞证,为啥不用半夏泻心汤?如噫气为主,用旋覆。如痞证为主,用半夏泻心方。有必要时则两方合用。风韵2024-7-18
 
【原文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感冒了,汗出而喘,没的高烧,可与麻黄杏仁石膏汤。现在有中成药:麻杏止咳糖浆。麻杏颗粒之类。有点怕冷,发热而渴,无论高烧中烧,无论出汗与否,无论有无咳喘,都可以用这个方。本文 中的无大热,有多解。一是,没有发高烧。二是,内无大的火气。三是,发烧伤阴后,无大的阴虚火大,伤津太多。
此方治伤寒感冒,入里化热,常用方子。怕冷发烧而渴,脉洪大有力的。正气尚好,寒邪化热的外寒内燥证。高烧增加石膏用量。西医所谓的急性肺炎多用此方。风韵2024-7-19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 主之。
太阳病,以感冒为代表的外感病,即外证。外证末除了,而多次误用攻下法,于是造成协热下利(拉肚子时,放臭屁,稀的,稠的,或带风沫的),下利不停,而心下痞濡胀满,表病里病都没治好,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别切)四两、甘草(炙)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存疑:协热下利,定有热疾。但桂枝人参汤方,皆甘温,治虚寒证。没有清热止利药品,那是治不了协热下利的。伤寒论上有黄芩汤方治协热下利,必用清热燥湿止利药品。桂枝人参汤方,以理中汤加桂枝为主,可治虚寒下利,而非协热下利。是否是错简造成条文混乱?风韵2024-7-20
 
(164)傷寒,大下,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黄黄連瀉心湯。
伤寒感冒(怕冷脉浮紧不渴无汗),本应解表为先(辛温解表如麻桂方),若误用攻下之法(如大承气方俊下燥实),易成痞证(心下按之濡,不疼。)。若病人又出汗,怕风寒,表证仍在,不可治痞证,当先解表。解表后再攻痞。解表宜桂枝汤(自汗怕风不渴脉浮缓),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按之痞濡,口臭,便秘等)。风韵2024-7-25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发热,不停地出汗。心中添堵感,上吐下泻,臭味大,邪热重。大柴胡汤主之。方中柴胡黄芩清热,大黄枳实通便泄热,胃肠的内容物出尽了,呕吐下利就消失了。腹不疼,可去芍药。此为阳明少阳合病。阳明主燥实,少阳主呕而发热。风韵2024-7-26
 
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怕风自汗不渴脉浮缓)头不痛,项不强(排除葛根证),寸脉微浮(病在上焦)胸中痞硬(濡弱而胀满感),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用吐法,宜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后人注解胸中痞硬时,说内有痰涎。他是从方子的主治上反推出来胸中有痰涎的。只看原条文,是无法断定胸中有痰涎的。伤寒论说到痞证,也常用心下痞硬,并非有痰。痞硬一说,类似胀满不通透感。如果仲景不说,当吐之,宜瓜蒂散,估计后人都不知道这是啥病。最有可能针对气上冲咽喉,而用降气法,而非涌吐法。但寸脉微浮,又当用宣发。是用宣,是用降,确实不好定。从条文上,确实找不出胸中有痰涎,当用吐法的依据,只能从方中反推之。风韵2024-7-28
 
(167)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胁下有旧痞积之病,连脐,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此处痞,与心下痞,不一样。心下痞证,只是阴阳气交结错杂,而无实质变病,只算功能上病。而此条的痞,是积病,如肿瘤之类的实质病变。病有阳好治,病入阴难治。入阴筋,成为死证藏结。结,犹如绳子打了死结的。2024-7-29
 
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感冒了,吐下容易伤津液,并有便秘之类,表里俱有热相。怕风,烦渴,舌干燥,苔黄。暴渴饮水几升,白虎人参汤主之。
口渴暴饮,饮水不解渴,总是不停要喝水。此为消渴症。即越渴越喝水,越喝水越渴。喝一升水尿一升水,就是不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与现在的糖尿病中有种以渴为主的糖尿病类似,故此方也多用于糖尿病。风韵2024-7-30
 
(一六九) 傷寒無大熱,口燥渇,心煩,背微悪寒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伤寒(恶寒不渴)无大热,就是没有发高烧(其实发高烧用白虎方一样治)口渴心烦,发热,阳明实热证,热伤津则烦渴。阳明实热证,不怕冷而怕热。但后背微微怕冷者,或可理解为,当初伤寒感冒时,太阳表证(恶寒不渴)仍在,但病入阳明,转化为实热的烦渴怕热。或可理解为热开始伤气了,表气虚时背微微怕冷。这微微怕冷,如轻风拂过的微凉感。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补气生津。
糖尿病的烦渴乏力为主症时,也会用到白虎加人参方。风韵2024-81
 
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恶寒)脉浮,发热无汗。无汗,表寒邪闭肺,当用辛温发表法令其发汗则愈。故不可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方。如果渴饮不解,没有表太阳表证即无恶寒浮脉时,方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类似现在人说首选方。风韵24-8-2
 
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怕冷脉浮)少阳(呕而发热或咽干目眩胁胀)并病(并,合并,两经病合一块了),心下硬(胀满感),颈项强而眩(头晕眼花)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不要轻易用攻下法。太阳证用解表法即发汗解表。而少阳证用和解法,禁汗吐下法。现在太阳少阳合病了,太阳汗法不用,先用和解少阳法,清少阳之热。但刺大椎穴,仍有宣表之效治项强。只是慎用攻下法,免得引邪入里。心下多指胃部,属阳明证,为啥此条只说太阳少阳证,而末提阳明证的心下硬?是少阳之热乘阳明之心下硬吗?2024-8-3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怕冷脉浮不渴)与少阳(半表半里证:呕而发热或口苦咽干目眩或胸胁胀)合病,拉希而臭,用黄芩汤方。如果呕吐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呕吐多寒逆,故加小半夏方。如果热呕,用芦根连翘之类。但也要加小半夏方。风韵2024-8-4
 
173条条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心胃有热,黄连清之。胃中有邪气,肠胃有寒,腹中疼,欲呕吐,半夏桂枝平冲降逆。寒热交错于胸腹之间,升降失司,正气也虚。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虚,黄连清上热,半夏干姜生姜温里寒,桂枝降逆。由半夏泻心方去黄芩加桂枝所成。
腹痛,呕吐。此二症并不能确定定用此方。胸中有热,胃 中有邪气,这是病理解释。也不能见腹疼呕吐,就可解释为胸有热胃有邪气。
首先还是先确定心下痞,按之濡的痞证。再据口气臭,即有热,腹凉而痛或吃冷饮腹痛。必先找到上有热,下有寒之症状,才可确定是否是黄连汤证。24-8-6风韵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侧,不嘔,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臍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伤寒(怕冷脉浮无汗不渴)八九日,风湿相搏(风湿病一般阴雨天加重,晴天转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性重着,粘滞不利),不呕(无少阳证),不渴(非阳明证),脉浮虚(表虚证)而涩(经气不利)者,桂枝附汤主之(桂枝去风,附子去寒湿)。要参考小便清白量多,苔白腻润滑。若其人大便硬(便秘),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治便秘。前一部分讲太阳风湿证。后一部分说里虚便秘,故去桂枝加白术。24-8-7风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