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读点《伤寒论》

(一九四)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熱必噦。
不能食:想吃但吃不下。或不想吃。或不知道饿,或知道饿但不想吃。脾胃虚寒,多是不想吃,怕吃了不舒服,如果吃,还真能一些。喜欢吃热的,辣的,香的。不喜欢吃生冷的。
阳明主胃肠,不能食,用苦寒攻热,则干哕或呕吐或腹泄。因为胃中虚冷,再苦寒攻热,越治越寒病越重。虚空当用温,泄热必干哕。
本是理中丸证,误用承气方了。24-8-30
 
(一九五) 陽明病,脈遅,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満如故。所以然者,脈遅故也。
这个病尚末见过。从文字上看:阳明病,脉迟。迟为寒凝,多阴病。食难用饱,就是怕吃饱了,吃饱了心烦头晕,小便不利。此欲作谷疸:水谷不化而发黄疸病。寒湿之黄疸,一般面萎黄或暗黄,小便不利。腹胀。虽用攻下法,腹胀不减轻。当用温中化湿法才好。因为脉迟多这寒湿。
谷疸:面黄,腹胀,小便不利,脉迟,消化不良。24-8-31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如虫行皮中 为虚证。无汗,如虫行皮中。老人气血久虚,如虫行皮中,地黄饮子如何?阳明气血虚,无汗,如虫行皮中,尚末见过。
也有人吃除风药后,会有虫行皮中之症,多为出风表现。24-9-1
 
(一九七)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校勘】《玉函经》:“阳明病”上有“各”字。《千金翼方》:“阳明病”上有“冬”字。《玉函经》:“小便”上有“但”字;下无“利”字;“手足”下有“若”字;“必苦头痛”句作“其人头不痛”;“头不痛”上有“其”字。
阳明病,无汗,小便利,呕而咳几天了,手足发冷,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冷,头不痛。
阳明病当发热汗出而渴。现无汗,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冷头痛。这一组症状,类似伤寒感冒。阳明中寒,极少见到。大部分阳明证:发热而渴,或便秘。24-9-2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发热而渴,不怕冷,怕热。如果头晕,不怕冷,表非太阳症。所以,食欲正常,表太阴正常。咳 而咽痛,表热逆气上。若不咳,咽不痛。此句末必,阳明病有时不咳而咽痛。头晕不怕冷,能食,咳嗽而咽痛,表阳明热燥,必有渴证为凭。24-9-4
 
199.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开始是太阳病(伤寒感冒,伤风感冒,荨麻疹等),病有表,汗而发之。初用发汗,但汗出不彻,即虽发汗了,但病末清底,继而入阳明成为里证:渴而发热或便秘。或能食而咳,咽疼,不怕冷而头晕。即198条说的阳明病。阳明病,我多关注:1、发热而渴(白虎证)。2、便秘而渴(承气证)。3、拉肚子,便臭,渴或项强(葛根芩连甘草证)。4、怕冷咳喘、发热而渴(太阳阳明证的麻杏石甘汤证)5、便秘,胁胀,烦渴(阳明少阳合病的大柴胡证)6、怕冷发热而渴,便秘,胁胀(太阳阳明少阳合症的防风通圣丸证)24-9-5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多气多血,病多实热。如果误用火攻法,如艾灸,香熏等,造成额上微汗,即热气上蒸。而小便不利,水湿积聚。湿+热,即湿热发黄。如黄疸病。湿热多阳黄,色鲜亮。寒湿多萎黄,色不亮。治阳明病,多用白虎清热生津法,承气苦寒攻下法。基本上不用火攻之法,犯虚虚实实之戒。24-9-6
 
(二〇一)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盗汗出。
潮热:如潮水一样,周期性,定时发热。潮热汗出,定时发热出汗。阳明潮热,多是下午3-5点发病,多有便秘。故用承气方攻泄大便,便下热退。
盗汗:睡中出汗,醒来就不出汗了。多阴虚火旺,廹汗而出。
阳明病,脉浮而紧,必潮热,发作有时,即定时发热。如果脉浮者,必盗汗出。此脉浮,当虚浮而数。浮表病出于表。一般考虑知柏地黄丸,当归六黄汤,甘麦大麦汤等。24-9-7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口燥或渴,喝点水不咽,只是漱口一下,就吐了。表示内有瘀血。内有瘀血,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瘀癍,蜘蛛痣,容易出血。衄,即出血或有出血倾向。如鼻衄,即流鼻血。口渴,漱口就吐了:瘀血一个代表症状。24-9-8
 
(二〇三) 陽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当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而烦渴。医又用辛凉发汗法,病基本上算好了,但尚有微微心烦不了,此必热燥便秘。因为前面发汗有点过,伤了津液,胃中干燥,而便秘。再问病 人小便一天几次。如果病人小便一日三四次,今天再看看小便行得少了,就知道大便快拉出去了。因为小便数少,津液回到胃中去了,所以知道不久便秘就好了。24-9-9
 
(二〇四)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
少阳主呕。呕伴随着阳明证(便秘口渴怕热等),不可攻之。即仍是少阳和解为主,兼用攻阳明实热。如呕而发热,小柴胡主之。或呕而便秘,考虑大柴胡等。不可用大承气攻之。24-9-10
 
(二〇五) 陽明病,心下鞕満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为实热燥证。如果心下即胃部硬满者(满而疼为结胸症,为实证,当攻下。满而不疼,心下痞,为虚,不可攻下。此句的硬满,更要查疼不疼为确认指标),不可攻之,攻之,拉稀不止者,有生死之忧。如果拉稀不久自止者,误治伤人不重,容易自我康复,那就自了。24-9-11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主面,面赤红,表阳热上熏于面。有点类似于喝酒脸红。如果没有便秘,说明热末入阳明胃,不可用承气方攻下。面色红,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湿热重。阳明湿热证,可考虑胃苓散方之类。前后文通解,湿热熏蒸于面,热重于湿。也可考虑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方。24-9-12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燥屎在胃或十二指肠下不去,热会上挠心神而心烦。胃胀,心烦渴,不大便,调胃阴气汤。不吐,胃气没有上逆。不下,即不大便。24-9-13
 
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阳明主热,脉当洪大滑实。如果脉迟,表虚寒。虽然汗出,但不恶寒(无表证)身重,气短,腹满而喘,有潮热(阳明潮热在下午)此外欲解,可攻里实了。上文是什么情况?便秘热燥,潮热汗出,为热重。脉迟,不怕冷,表证不明显了。这里的脉迟,相对风热表证的脉浮数。并非少阴虚寒的脉沉迟细。身重气短,热耗气明显。大实证,多现虚相。大虚证,多现实相。热燥便秘的实邪为主,当攻下里急即可。
如果,手足热汗出来了,表示热燥大便已变硬粒状了(右腹下可摸到燥屎颗粒),廹津外出而手足蒸热汗出。大承气汤方,可竣下热结。
如果出汗多,微微发热怕冷,表证还在,末出现下午潮热,就不能大承气方猛攻大便。如果是胃胀不通,用小承气汤,中和胃中燥热,令下大便,不至于大泄胃气。
此条主讲大承气方与小承气方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的。小承气治燥屎在胃下约十二指肠,不会出现阳明潮热。大承气治燥屎在大肠,会出现阳明潮热汗出。燥屎在十二指肠,则胃气多上出,口气重,胃部胀满,不会潮热汗出。燥屎在大肠,腹胀满,右腹下能摸到燥屎疙瘩,会潮热汗出,耗气伤津,伴见气虚的身重气短。24-9-14
 
(二〇九)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気湯,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気湯,湯入腹中,転矢気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転矢気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満不能食也。欲飲水者,与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気湯和之。不転矢気者,慎不可攻也。
潮热,大便微硬,可与大承气汤。大便不硬的,不用大承气。如果不大便六七天,可能有燥屎,但不能确定时,少用点小承气汤。如喝下后,放屁,拉出燥屎了,再加大药量攻大便。
如果喝点小承气汤,不放屁,但大便头硬,后拉希,不可攻下,多为脾虚湿滞而化热。如果误用攻下法,造成胃肠苦寒,必然胀满,不想吃饭。喝水也有可能呕哕。如果后化热,大便复硬而量小,以小承气汤,少少喝点,以去热和胃。不放屁的,慎不可攻。要先鉴别是否肠扭结之类其它的病。24-9-15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实邪谵语,即说胡话,乱说一气,胡乱说。正虚会郑声,重语也,即一句话重复个没完 没了。如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
我小时候,村里有个老疯子,天天拿把扇子,不停要重复一句话:你娘你娘往上塕,往上塕……
直视谵语。瞪直了眼,胡乱说话。同时,喘满者死,拉稀者也死。阳竭于上,阴脱于下,阴阳分离之相,难活了。24-9-16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重汗亡阳,失津阴微,说胡话。脉短,心肾衰,易死。脉自然复和的不易死。
本人没有经历过发大汗,重发汗。因为一直遵守微汗原则。也有人之将死,会出现谵语脉短出虚汗的情况。24-9-18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重汗亡阳,失津阴微,说胡话。脉短,心肾衰,易死。脉自然复和的不易死。
本人没有经历过发大汗,重发汗。因为一直遵守微汗原则。也有人之将死,会出现谵语脉短出虚汗的情况。24-9-18
请问老师:脉短是像豆的感觉吗?另外是不是也存在脉疾?
 
请问老师:脉短是像豆的感觉吗?另外是不是也存在脉疾?
短脉,摸起来,寸脉尺脉不够长。关脉明显。豆脉,属短脉。短脉一般比豆脉长。问题是张仲景时代,不一定摸的是寸口脉。他是摸脚上的脉。独取寸口是后来人发明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