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
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
详情查看
您正在使用一款已经过时的浏览器!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请尝试升级或使用
其他浏览器。
[植物]金柑
[拼音]jin gan
[药名]金橘
[别名]金豆,野金柑,野山柑
[基源]为芸香科金橘属金柑的果实。
[学名]Fortunella margarita ( Lour. ) Swingle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常见栽培,亦有野生。
[性味]性温,味甘、辛。
[归经]肺经。
[功能]理气解郁,消食化痰,醒酒。
[主治]胸闷郁结,脘腹痞胀,食滞纳呆,咳嗽痰多,伤酒口渴。
[用法]内服煎汤3~9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或泡酒或嚼服。
[应用]①食积胀满:金橘根15克,水煎服。②疝气:金橘根15克,荔枝核5枚,酒水炖服。③食滯,多痰:鲜金橘果实适量,煎水服。④睾丸垂大:金橘核6克,碧朴草9克,炖白酒,日服2次。⑤胃痛吐食并吐水:金橘根、藿香、刺梨子、冬葵根各15克,水煎服。⑥胃痛:金橘根18克,猪肚1个,用水、红酒各半炖服。⑦水肿:金橘根60克,辣蓼30克,过冬柚子皮120克,煎服。⑧血淋:鲜金橘根30克,冰糖15克,用开水炖服。⑨子宫下垂:金橘根90克,生黄精30克,小茴香根60克,猪小肚1个,水酒各半炖,分2次服。⑩产后小腹痛:金橘根120克,炖红酒服。
[附注]金柑的根,叶,种子和成熟果实蒸馏出的液体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金橘根,金橘叶,金橘核和金橘露&金橘根性温,味苦、酸。归脾经,胃经,肝经。有行气散结的功能。治胃痛吐食,瘰疬,疝气,产后腹痛,子宫下垂。内服煎汤3~9克,鲜品15~30克&金橘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脾经,肺经。有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的功能。治噎嗝,瘰疬,乳房结块,乳腺炎。内服煎汤3~9克&金橘核性平,味辛、酸。归肝经,脾经,胃经,肺经。有化痰散结,理气止痛的功能。治喉痹,瘰疬结核,疝气,睾丸肿痛,乳房结块,乳腺炎。内服煎汤6~9克&金橘露性温,味甘、辛、微苦。有舒肝理气,化痰和中的功能。治气滞胃痛,食积呕吐,咳嗽痰多。内服炖温20~60ml。
[备注]同属植物金弹和金橘(桔)亦同等入药。
[考证]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草药大典。
[植物]花椒簕
[拼音]hua jiao le
[药名]花椒簕
[别名]通墙虎,山花椒,花椒藤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花椒簕的根或茎叶。
[学名]Zanthoxylum scandens Bl.
[采制]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山坡灌木丛中或村边路旁。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肝经。
[功能]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脘腹瘀滞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3~9克。外用煎水熏洗。
[应用]①跌打损伤:花椒簕30g,泡酒服;或加大风藤、大血藤、小血藤各15g,泡酒服。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簕欓花椒
[拼音]le dang hua jiao
[药名]鹰不泊
[别名]画眉架,鸟不宿,狗花椒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簕欓花椒(簕欓)的根。
[学名]Zanthoxylum avicennae ( Lam. ) DC.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生境]生于荒地、山坡、溪谷灌木丛或疏林中。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怯风化湿,消肿,通络。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肾炎水肿,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挫伤。
[用法]内服煎汤30~60克,或浸酒饮。外用浸酒擦患处。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酸味食物。
[应用]①簕欓干根30~60克煎服。治慢性肝炎,肾炎性水肿,风湿骨痛,跌打瘀痛。②簕欓根45克配小果蔷薇根45克,山花椒根24克,用烧酒1斤浸半个月,第一次顿服100ml,以后每次50ml,每天两次同时适量取药酒外擦。治跌打损伤,腰部劳损,风湿性关节痛,肥大性关节炎。
[附注]簕欓花椒的叶,果实和果皮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鹰不泊薳,簕欓果和土花椒&鹰不泊薳同米粉煮食治黄疸;嫩叶捣烂煎水,酒冲服,以醉为度,并用渣敷疮周围,治乳疮&簕欓果治胃痛,腹痛。内服煎汤3~6克&土花椒性温,味辛。归脾经,胃经,肾经。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治腕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湿疹瘙痒。内服煎汤3~6克。外用煎汤熏洗。
[备注]勒欓花椒的果皮(即土花椒)可代中药花椒入药。
[考证]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椿叶花椒 ☆
[拼音]chun ye hua jiao
[药名]食茱萸
[别名]樗叶花椒,木满天星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椿叶花椒的果实。
[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
[采制]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性味]性温,味苦、辛,有毒。
[功能]温中,燥湿,杀虫,止痛。
[主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
[用法]内服煎汤1.5~3克,或入丸、散剂。外用捣敷或煎洗。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食茱萸。
[注意]畏紫石英。
[应用]①赤白带下:食茱萸、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6克。②蛇咬伤:食茱萸30克,为末。冷水调,分为3服。③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之。
[附注]①椿叶花椒的树皮亦供药用,习称樗叶花椒皮。性平,味苦。有祛风湿,通经络,杀虫的功能。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腰膝疼痛,疥癣,鞘膜积液。内服煎汤9~15克。②椿叶花椒的根、叶亦供药用,习称樗叶花椒。樗叶花椒根性平,味苦,有小毒。有祛风通络,活血散瘀,解蛇毒的功能。外用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樗叶花椒叶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痛,外伤出血。外用鲜根、叶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备注]椿叶花椒的果实(即食茱萸)可代中药花椒入药。
[考证]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竹叶花椒 ☆
[拼音]zhu ye hua jiao
[药名]竹叶椒
[别名]土花椒,山花椒,野花椒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竹叶花椒的果实。
[学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
[采制]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浆果皮晒干,除去种子备用。
[生境]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木丛中及路旁。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有小毒。
[归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温中燥湿,散寒止痛,驱虫止痒。
[主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用法]内服煎汤6~9克,或研末1~3克。外用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捣敷或研末塞入龋齿洞中。
[禁忌]孕妇忌用。
[应用]①胃痛、牙痛:竹叶椒果3~6克,山姜根9克。研末,温开水送服。②痧症腹痛:竹叶椒果9~15克,水煎服;或研末,每次1.5~3克,黄酒送服。③乳腺炎:鲜竹叶椒叶捣烂敷患处;另用鲜根30克,水煎调酒服。④皮肤瘙痒:鲜竹叶椒叶、桉树叶各半斤。水煎洗。⑤关节风湿痛,腰痛:鲜竹叶椒根60~90克,水煎调酒服。⑥跌打损伤:鲜竹叶椒根120克,白酒150克,浸七天。用时取浸液擦伤处。⑦刀伤出血:竹叶椒根皮,研细粉敷伤口。
[附注]竹叶花椒的根或根皮,叶亦供药用。分别习称竹叶椒根,竹叶椒叶&竹叶椒根性温,味苦、辛,有小毒。归肺经。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止痛的功能。治风湿痹痛,胃脘冷痛,泄泻,痢疾,感冒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痛经,刀伤出血,顽癣,毒蛇咬伤。内服煎汤9~30克,鲜品60~90克,或研末3克,或泡酒。外用煎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或捣敷&竹叶椒叶性微温,味苦、辛。归肺经,脾经。有平喘利水,散瘀止痛的功能。治痰饮喘息,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脘腹冷痛,关节痛,跌打肿痛。内服煎汤3~5克,或研末1克。外用煎洗。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两面针 ☆
[拼音]liang mian zhen
[药名]入地金牛,两面针
[别名]光叶花椒,两背针,双面针
[基源]为芸香科花椒属两面针的根。
[学名]Zanthoxy nitidum ( Roxb. ) DC.
[采制]全年挖根,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生境]生于山野草丛中。
[性味]性微温,味辛、苦,有小毒。
[归经]肝经,心经。
[功能]怯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积腹痛,牙痛,痈疮,瘰疬,烫伤。
[用法]内服煎汤4.5~9克,或研末1.5~3克,或浸酒。外用煎洗、捣敷或含漱。
[禁忌]①孕妇忌服。②阴虚火亢,小儿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注意]不宜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食。
[应用]①闭经:两面针9克,甘草3克,水煎服。②牙痛:两面针根120克,了哥王30克,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用棉花蘸药水塞入患处。③风湿骨痛:两面针根皮9克,鸡蛋1只,水煎服。④跌打损伤,风湿骨痛:两面针根30克,泡酒1斤,七天后可服,每次服5~10ml,日三次。⑤烫伤:两面针干根,研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两面针煎水外洗。⑥对口疮:两面针鲜根皮配红糖少许,捣烂外敷。⑦蛇咬伤:鲜两面针根30克,水煎服。另用鲜根磨酒外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草药大典。
[植物]飞龙掌血 ☆
[拼音]fei long zhang xue
[药名]飞龙掌血
[别名]散血丹,见血飞,大救驾
[基源]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
[学名]Toddalia asiatica ( L. ) Lam.
[采制]全年可挖根,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喜生于山坡阳光充足的小树丛中。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有小毒。
[功能]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消肿解毒。
[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捣敷、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孕妇忌用。
[应用]①风湿性关节炎:飞龙掌血、薜荔、鸡血藤、菝葜各18克,威灵仙9克,浸白酒1斤,每服30~60克,每日3次。②风湿肿痛,外伤疼痛,肋间神经痛:飞龙掌血干根皮12~24克,水煎服或浸酒服。③崩漏:飞龙掌血、陈艾各9克,陈棕炭、百草霜各12克,水煎服,白糖为引。④经闭,胃痛:飞龙掌血9~15克,水煎服。⑤接骨:飞龙掌血、大黄、螃蟹。共捣烂包敷。
[附注]飞龙掌血的叶亦供药用,习称飞龙掌血叶。性温,味辛、微苦。归心经,肺经。有散瘀止血,消肿解毒的功能。治刀伤出血,疮疖肿毒,毒蛇咬伤。外用捣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黄皮
[拼音]huang pi
[药名]黄皮果核
[别名]金弹子,油皮,油梅
[基源]为芸香科黄皮属黄皮的种子。
[学名]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
[采制]7~9月采摘成熟的果实,剥取种子,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多为栽培。
[性味]性微温,味辛、微苦。
[归经]肺经,胃经,肝经。
[功能]行气止痛,解毒散结。
[主治]食滞胃痛,气滞脘腹疼痛,疝气痛,睾丸肿痛,痛经,小儿头疮,蜈蚣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
[注意]黄皮果不可多食,多食动火,发疮疖。
[应用]①胃痛,腹部痉挛性疼痛:黄皮果核9~15克,水煎服。②小儿头上疮疖:黄皮果核,水磨涂。③蜈蚣咬伤:黄皮果核,捣烂敷之。④胃痛:干黄皮根30~60克,水炖服。⑤流感,感冒:黄皮叶15~30克,水煎服。⑥痰湿喘咳:鲜黄皮叶30~60克,水煎服。⑦疟疾:鲜黄皮叶30克,红糖15克。水煎服。⑧通小便:黄皮叶4~5片或鲜黄皮树皮适量,酒30~60克,煎服。⑨痰咳哮喘:黄皮果,用食盐腌后,用时取15克,酌加开水炖服。⑩食积胀满:腌黄皮果15~30克,水炖服。
[附注]黄皮的根,树皮,叶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黄皮根,黄皮树皮,黄皮叶和黄皮果&黄皮根性温,味辛、微苦。归胃经,肝经。有行气止痛的功能。治气滞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痛经。内服煎汤9~60克&黄皮树皮性温,味苦、辛。有通小便的功能。内服煲酒&黄皮叶性平,味苦、辛。归肺经。有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毒的功能。治温病发热,流脑,疟疾,咳嗽痰喘,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黄肿,小便不利,热毒疥癣,蛇虫咬伤。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黄皮果性温,味酸、辛、甘。归肺经,胃经。有行气,消食,化痰的功能。治食积胀满,脘腹疼痛,疝气痛,痰饮咳喘。内服煎汤15~30克。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三叉苦
[拼音]san cha ku
[药名]三叉虎根
[别名]三丫苦,三桠苦,三叉虎
[基源]为芸香科蜜茱萸属三叉苦的根或根皮。
[学名]Evodia lepta ( Spreng. ) Merr.
[采制]全年挖根,或剥取根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丘陵、平原、溪边、林缘的疏林或灌木丛中。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怯风除湿。
[主治]肺热咳喘,肺脓疡,风湿关节痛,创伤感染发热。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
[应用]①肺热咳嗽:三叉虎根45克,水煎,调冰糖服。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三叉苦2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15克,水煎服。③流行性感冒,高热,畏寒:三叉苦根或茎、鸭脚木根或茎各500克,加水煎浓缩,分服。④肺脓疡,创伤感染发热:三叉虎根30克,水煎服。⑤湿疹,皮炎,痔疮:三叉苦叶煎水外洗。⑥慢性支气管炎:鲜三叉苦叶30克,水煎服。⑦虫蛇咬伤,疖肿,跌打,扭伤:鲜三叉苦叶捣烂外敷。⑧耳内生疖:三叉苦鲜叶捣烂取汁,滴耳。
[附注]三叉苦的叶亦供药用,习称三叉苦叶。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能。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内服煎汤18~30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大典。
[植物]山小橘
[拼音]shan xiao ju
[药名]山小橘
[别名]野沙柑,山柑橘,酒饼木
[基源]为芸香科山小橘属山小橘的根及叶。
[学名]Glycosmis citrifolia ( Willd. ) Lindl.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根切片晒干,叶鲜用。
[生境]生于低丘陵的灌丛或疏林中。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肺经,胃经,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消积,散瘀消肿。
[主治]感冒咳嗽,食滯纳呆,食积腹痛,疝气痛,跌打肿痛。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煎洗或鲜叶捣敷。
[禁忌]孕妇忌服。
[应用]①跌打肿痛:山小橘鲜叶,捣烂酒调敷患处。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九里香 ☆
[拼音]jiu li xiang
[药名]九里香
[别名]七里香,七路香,满山香
[基源]为芸香科九里香属九里香的叶或嫩枝叶。
[学名]Murraya paniculata ( L. ) Jack.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除去老枝,鲜用或切碎阴干。
[生境]生于原野或栽培。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有小毒。
[归经]心经,肝经,肺经。
[功能]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胃痛,风湿痛,跌打肿痛,风湿骨痛,牙痛,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蛇虫咬伤,局部麻醉。
[用法]内服煎汤6~12克,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洗。
[禁忌]阴虚火亢者忌用九里香和九里香根。
[应用]①慢性腰腿痛:九里香15克,续断9克,水煎服。②胃痛:九里香3克,香附9克,水煎服。③跌打瘀积肿痛,毒蛇咬伤:鲜九里香,捣烂外敷患处。④皮肤湿疹:鲜九里香,水煎,擦洗患处。⑤风湿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龙须藤各15克,炖猪骨或浸酒服。⑥腰骨酸痛:鲜九里香根15~30克,切碎和猪尾骨,水酒炖服。⑦睾丸肿大:鲜九里香根30~90克,青壳鸭蛋1个,水酒炖服。
[附注]九里香的根亦供药用,习称九里香根。性温,味苦、辛。归心经,肝经,肺经。有散瘀止痛的功能。治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睾丸肿痛,湿疹,疥癣。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清香木
[拼音]qing xiang mu
[药名]胡椒木
[别名]一摸香,驱文草,细叶芸香
[基源]为芸香科胡椒木属清香木(胡椒木)的根、茎。
[学名]Zanthoxylum Odorum.
[采制]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备用。
[生境]常栽培于庭院供观赏。
[性味]性热,味辛。
[功能]温中散寒,活络通经,止痛。
[主治]胃寒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法]内服煎汤10~30g,或泡酒服。
[应用]①风湿关节痛:胡椒木根30g,泡酒500g,每服25~50ml,每晚1次。
[考证]黔南本草。
[植物]芸香
[拼音]yun xiang
[药名]臭草
[别名]臭艾,小香草,荆芥七
[基源]为芸香科芸香属芸香的全草。
[学名]Ruta guaveolens L.
[采制]7~8月生长盛期收割,鲜用或阴干。
[生境]常见栽培。
[性味]性寒,味辛、微苦。
[归经]肺经,肾经,肝经,心经。
[功能]祛风清热,活血散瘀,消肿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小儿高热惊风,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热毒疮疡,小儿湿疹,蛇虫咬伤。
[用法]内服煎汤3~9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塞鼻。
[禁忌]孕妇忌服。
[应用]①小儿惊风:鲜臭草15~21克,酌加开水炖服,一般日服两次。②鼻血:臭草叶捣烂,塞鼻孔。③小儿头上长疖:臭草叶捣取汁,和青黛搽。④初生儿疝气:鲜臭草9~15克,酌加开水炖服。⑤跌打肿痛:鲜臭草叶15克,捣烂冲温酒服。另用鲜臭草叶捣烂推擦伤部。⑥小儿湿疹:鲜臭草茎叶6~9克,绿豆9克,开水泡服。⑦急慢性湿疹:臭草叶、龙胆草,水煎熏洗患处。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红蓼 ☆
[拼音]hong liao
[药名]水红花子
[别名]东方蓼,天蓼,狗尾巴花
[基源]为蓼科蓼属红蓼的成熟果实。
[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 L.
[采制]10~11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揉搓宿存的苞片,晒干。
[生境]生于田间、村边或水边,多栽培。
[性味]性微寒,味咸。
[归经]肝经,胃经。
[功能]散血消肿,化痞散结,清热止痛,健脾利湿。
[主治]症瘕痞块,肝脾肿大,食积不消,脘腹胀痛,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
[应用]①痞块腹胀,风湿疼痛:水红花子30克,水煎服。②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红花子15克,大腹皮12克,黑白丑9克,水煎服。③瘰疬:水红花子6克,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酒调服。
[附注]红蓼的地上部分,根和花亦供药用。分别习称荭草,荭草根和荭草花&荭草性平,味辛,有小毒。归肝经,脾经。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的功能。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或研末。外用研末或捣敷或煎洗&荭草根性凉,味辛,有毒。有清热解毒,除湿通络,生肌敛疮的功能。治痢疾,肠炎,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荨麻疹,痈疮肿痛或久溃不敛。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煎洗&荭草花性温,味辛。有行气活血,消积,止痛的功能。治头痛,心胃气痛,腹中痞积,痢疾,小儿疳积,横痃。内服煎汤3~6克,或研末或熬膏。外用熬膏贴。
[备注]同属植物水蓼和酸模叶蓼的果实(蓼实)亦做水红花子入药。
[考证]中草药大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植物]金荞麦
[拼音]jin qiao mai
[药名]金荞麦
[别名]金锁银开,荞麦三七
[基源]为蓼科荞麦属金荞麦的根茎。
[学名]Fagopyrum dibotrys ( D. Don ) Hara
[采制]夏、秋采挖根茎,洗净,晒干。
[生境]生于山坡、旷野、路边及溪沟较阴湿处。
[性味]性凉,味涩、微辛。
[归经]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清肺排痰,排脓消肿,祛风化湿。
[主治]肺脓疡,咽炎,扁桃体炎,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
[用法]内服15~45克,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应用]①肺脓疡:金荞麦45克,水煎服。②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金荞麦、焦山楂各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③白喉,咽炎,扁桃体炎:金荞麦、土牛七各15克,水煎服。④肺炎,慢性支气管炎:金荞麦30克,水煎服。
[附注]金荞麦的茎叶亦供药用,习称金荞麦茎叶。性凉,味苦、辛。归肺经,脾经,肝经。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祛风通络的功能。治肺痈,咽喉肿痛,肝炎腹胀,消化不良,痢疾,痈疽肿毒,瘰疬,蛇虫咬伤,风湿痹痛,头风痛。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大典。
[植物]蚕茧草
[拼音]can jian cao
[药名]蚕茧草,蓼子草
[别名]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
[基源]为蓼科蓼属蚕茧草的全草。
[学名]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
[采制]花期采收,洗净,鲜用或晾干。
[生境]生于水沟或路旁草丛中。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解毒,止痛,透疹。
[主治]疮疡肿痛,诸虫咬伤,腹泻,痢疾,腰膝寒痛,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鲜品捣敷。
[应用]①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洗。②大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③疟疾日久不愈:蓼子草1根,煨酒服。④羊毛疔:蓼子草根120克,捣烂煨酒服。
[备注]蚕茧草和酸模叶蓼在四川做蓼子草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酸模叶蓼
[拼音]suan mo ye liao
[药名]鱼蓼,假辣蓼,蓼子草
[别名]旱苗蓼,大马蓼,水辣蓼
[基源]为蓼科蓼属酸模叶蓼的全草。
[学名]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路旁湿地或沟渠水边。
[性味]性微温,味苦、辛。
[功能]解毒,除湿,活血。
[主治]疮疡肿痛,瘰疬,腹泻,痢疾,湿疹,疳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应用]①麻疹不现:蓼子草煎水洗。②大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③疟疾日久不愈:蓼子草1根,煨酒服。④羊毛疔:蓼子草根120克,捣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烟头7个,马兰60克,马蹄草7个,煨酒乘极热时服1杯,更妙。
[备注]①酸模叶蓼的果实亦做水红花子入药,详情参考红蓼条。②同属植物细刺毛蓼和蚕茧草的全草亦做蓼子草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长鬃蓼
[拼音]chang zong liao
[药名]白辣蓼
[别名]假长尾蓼,假长尾叶蓼
[基源]为蓼科蓼属长鬃蓼的全草。
[学名]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
[采制]夏秋间采收,洗净,晾干。
[生境]生于草地上。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解毒,除湿。
[主治]肠炎,菌痢,无名肿毒,阴疳,瘰疬,毒蛇咬伤,风湿痹痛。
[用法]内服煎汤9~30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中华本草。
[植物]水蓼
[拼音]shui liao
[药名]辣蓼,辣蓼草
[别名]麦蓼,苦蓼,蝙蝠草
[基源]为蓼科蓼属水蓼的全草。
[学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田野、路旁和溪沟边等潮湿处。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主治]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毒蛇咬伤,皮肤湿疹。
[用法]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敷或煎洗。
[应用]①痢疾:辣蓼1把,晒干,浓煎温服。②水泻:辣蓼30克,水煎,日分3次服。③小儿疳积:辣蓼15~18克,麦芽12克,水煎,早晚饭前2次分服,连服数日。④蛇咬伤:辣蓼叶捣敷。⑤功能性子宫出血:辣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置玻璃容器内,以30%酒精2000ml浸没,常温静置48小时(每天搅拌3次)后过滤,得滤液约2000毫升,密闭储存。每服20ml,2小时1次。共治疗子宫出血20例,疗程1~4天,全部治愈。⑥绞肠痧:水蓼根15克,水煎服。⑦风湿骨痛:水蓼根50克,小叶榕树叶30克,用酒炒热敷患处。⑧月经不调:水蓼根30克,当归15克,泡酒服。
[附注]水蓼的根和果实亦供药用。分别习称水蓼根和蓼实&水蓼根性温,味辛。有除湿祛风,活血解毒的功能。治痢疾,泄泻,脘腹绞痛,风湿骨痛,月经不调,皮肤湿癣。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煎洗或炒热敷&蓼实性温,味辛。归脾经,肺经,肝经。有温中利水,破瘀散结的功能。治吐泻腹痛,瘕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或绞汁。外用煎汤浸洗或研末调敷。
[备注]①水蓼的果实(即蓼实)亦做水红花子入药。②同属植物辣蓼、柳叶蓼、假长尾蓼等植物的全草亦做辣蓼入药。
[考证]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植物]戟叶蓼
[拼音]ji ye liao
[药名]水麻tiao
[别名]藏氏蓼,凹叶蓼,水犁壁草
[基源]为蓼科萹蓄属戟叶蓼的全草。
[学名]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采制]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生于山谷草地、湿水边。
[性味]性寒,味苦、辛。
[归经]胃经。
[功能]祛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风热头痛,咳嗽,痢疾,跌打损伤,干血痨。
[用法]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研末调敷。
[考证]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