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什么是元气

脉波弦而脉力增强的脉象被称为紧,而不称为弦。紧脉属于阳脉,弦脉属于阴脉。紧脉是人体的气盛,所以不能使用补气的人参、黄芪等。弦脉是人体的气虚,所以常常需要使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温病患者阳明热证伴脉弦而不是脉洪者,必须在辛寒清气方基础上加人参的道理。白虎汤,脉洪实者不要加人参,脉弦者加人参(脉弱脉细者更要加人参)。
 
上面涂医生将脉象的实质,讲解得非常好!使人对中医的脉象学问,立马有了清晰、实证的理解。
谢谢!
 
很多人以为脉的强弱大小与心脏有关,但恰恰不是。脉受影响最大的是流向方向的堵塞程度,脉,受外围通畅度的影响。
 
内经,以五脉为主体,也就是五脏及其外合,分为五种,五脉为纲。
内经,玉机真脏篇讲脉。
弦,肝也,也就是气血被集中在肝脏过多的脉像。肝的气血有进有出,当外围太阳脉出像不畅,肝气输阳受阻,此太阳水不生木也。表现为弦。端直以长,轻虚而滑。所以病在外。代表症,太阳伤寒,大小青龙等症,《至真要》篇,太阳脉至,弦而长。当肝本脏不通,进来的气血被聚集,脉弦,沉而微。
钩脉,寸囗脉由两条组成外侧为本经,内侧为列缺分支,所谓钩,形也,头大尾小,列缺分支脉明显,刑如钩。同样气血也聚在此,来盛去衰,病在外,阳明脉堵塞阻挡心气外出。故阳明脉至钩。来不盛去反盛,这种脉叫来急去难,脉像散乱,甚至有些模糊,是里阻聚集进来方向的气血。
毛石代,就不一一列举了,道理-样,病在外,是外阻影响脏气输出。病在内是本脏不通造成输于本脏的气血被聚集。
有聚集说明有组织不通了,气血不能正通过,不通也说组织坏死等症
 
最后编辑:
五脉六变,六十种,内经中题到一书《奇恒六十首》,应该是六十种情况的具体叙述,症状,脉像,方药治法。可惜已失传。它被扁鹊,仓公等大家提起,可见其重要性,应该是像《伤寒论》那种具体化的经典。
 
脉有起伏,博动,说明还算通畅的,像那种无脉,或脉细,脉弱,才是真正的堵塞严重。还是用河流作比喻,堵住其一部分,则水流变急,流过卡口的水反应比正常大。如果完全堵住,坝前的水反而变平静了。人体的脉也是如此,某条脉完全堵塞,你还能感觉到它会博动吗?血液转从其他脉走了,在他处形成增流!
人迎,离心脏近。寸囗远离心脏,基本处于末端,所以一个候阳,一个候阴。
从你的观点而言,病无虚证,全都是实证——不管什么细脉洪脉弱脉,全都是堵塞所致。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不可否认,血脉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它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生病的人,不见得都是因为血脉不畅所致。即便出现血脉不畅,反倒是因为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剧烈运动增加的是心跳,阴脉回流是不会变的,那么阳气的暴增,相对使阴气回流不足,人会感觉上气,但汗,是平衡阴阳的法宝!当人的阳气输出大于阴脉吸收时,通过排出血液中的水分来达到减压,汗,阳加于阴也。即是阴阳的压力差。不运动出汗者,阴气不足。桂枝汤所谓的阳浮而阴弱到这个时侯你们应该明白什么意思了吧。还有内经中的阳气浮,都是人的阴脉回流不足导致阳气满出来了。
有道理,但是这么说的话,桂枝汤岂不是补阴气的?但这个观点好像与桂枝汤辛甘散寒解肌的功能不太相符吧。
 
凡治病,必须是先懂其原理,只有知道是怎么产生,才能精准的去解决。治法千变万化。举个列子,比如腰痛,大多是太阳经在腰附近的地方气血被累积起来了,至于本因必是有脉损伤闭塞了,或许外伤,或许是脏腑经脉,但现在这个累积的标症已成突出的问题引发痛,气血多了就泄,下取委中放血,下部空虛,腰部多出来的血便向下填补,腰部气血被削弱。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取委中是太阳正经上的穴位,气血与腰上影响最直接。比如,面热,取足阳明荥,留针,剌脉截流,则足部气血聚积,此消彼长,上部的气血便引下来了。
这些只是调经,真正大经上是不会堵塞的,大经上累积的气血是小络或组织脏器上的细小络脉,小络堵塞逐级上传至大经。不管针治药治首先解决的是压力,防止其传变。
这也仅限于针刺方法而言啊,因此也只是针对病邪处于经络的疾病。但我们知道,病有深有浅,从肌肤毫毛到经络脏腑再到骨髓,不见得全都在经。而且我看过不少案例,针刺方法能缓解一时,但难以断根,大概是根源不在经络(经络血脉的淤堵另有原因,可能是脏腑的原因)。
 
大家讨论到脉象的问题,我也趁机加入探讨。我觉得需要把形成脉象的所有要素区分和分析清楚,并且与时俱进地用当今的名词术语来描述。

脉象的要素又如下几个方面:脉力、脉位、脉律(包括脉率)、脉管直径(管径)和脉波。

脉力,是脉搏的力度。脉搏乏力的情况,古人称之为弱脉。脉搏有没有力度,取决于心脏收缩力强度。弱脉反映心脏收缩乏力。

脉位,指浮沉。一接触皮肤就感觉到脉搏的称为浮脉,需要切入皮下才能感觉到脉搏的称为沉脉。脉位反映的是皮下组织的厚度。皮下组织的厚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皮下脂肪厚度,也就是胖瘦程度。另一个是体表组织血液循环血量或细胞外液量。量越多则皮下组织厚度越大,脉越沉。反之就越浮。由于病人胖瘦程度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那么就可以据此推测病人体表组织血液循环和细胞外液两个方面的情况。排除皮下脂肪因素,浮脉反映皮下组织液体含量减少,要么是因为全身脱水而皮下组织跟着脱水。要么是因为身体主动收缩皮下血管减少其循环血量,其目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譬如为了升高体温;另一种是血容量不足而减少体表血液循环以保证内脏血液供应。

脉律和脉率。脉率分为数脉和迟脉。这是心率的反映。脉律有结、代,这是心律的反映。

脉管直径,指脉管波动周期中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和直径变化幅度。这个方面古人没有命名专门的脉象来描述。

脉波。请大家注意还有脉波。什么是脉波呢?动脉好比是一根绳子,抖动绳子会产生波。动脉管时时都在收缩和扩张,这种收缩和扩张会沿着管长传播,称为脉波。脉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可以反映身体的情况。
考虑一种特殊情况,瘦的皮包骨头的人,是否存在浮沉脉的区别?
 
什么叫端直以长?你把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墙上,用手握住另一端并上下抖动绳子,绳子就会产生波,波会沿着绳子传播。波传播的速度与抖动的频率无关,也就是与波的频率无关,而是取决于绳子的硬度。硬度越软,波传播越慢。硬度越大,波传播越快。如果绳子很硬,譬如说你抖动是不是绳子,而是一根竹子,产生的波,古人称之为“端直以长”,表示波速非常快的意思。
那不是跟滑脉差不多?
 
滑脉是波传播速度缓慢。
我有把过像珠的脉的经验,只不过那个珠子不大,而且滑动的很快。脉是颗粒感,而不是波浪感,我一直以为这是滑脉……
 
这也仅限于针刺方法而言啊,因此也只是针对病邪处于经络的疾病。但我们知道,病有深有浅,从肌肤毫毛到经络脏腑再到骨髓,不见得全都在经。而且我看过不少案例,针刺方法能缓解一时,但难以断根,大概是根源不在经络(经络血脉的淤堵另有原因,可能是脏腑的原因)。
要一下子讲全,篇幅很大。
大经上出现气血波动,说明己经影响全身气血了。人迎寸口已经能感知道了。大经脉粗当然不会堵。最易堵的是极细的毛细血管,这些细管会逐级上传。大经调气,补泄。但针有九,各种用法不同。比如我曾经讲过的,治积,的导气法,针对腹中不通,长针剌入腹中,不通之所,热针,以热温通血脉。这就是针对毛细血管,针剌的是区域几针或十几针,目的是加热该区域,热则血液流动恢复。
 
有道理,但是这么说的话,桂枝汤岂不是补阴气的?但这个观点好像与桂枝汤辛甘散寒解肌的功能不太相符吧。
太阳病愈于午时。所以治太阳脉必以鼓动阳气去冲破不通之脉络,就是发汗。然鼓阳必然会冲击内阴,所以姜草芍枣四味皆护阴,姜温太阴脉,加大回流阳气,芍治腹中积气,草枣之甘入太阴。
现今中医不仅是理论要回归内经,药也要回归本经。只有本经的药理才能配内经的医理。现今的医理早已走偏,偏的很远
 
从你的观点而言,病无虚证,全都是实证——不管什么细脉洪脉弱脉,全都是堵塞所致。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不可否认,血脉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它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生病的人,不见得都是因为血脉不畅所致。即便出现血脉不畅,反倒是因为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不通之所便是虚,外经之脉有盛赤有虚(陷)。有虚必有实,两者是一起出现。阳易实阴易虚。
 
我有把过像珠的脉的经验,只不过那个珠子不大,而且滑动的很快。脉是颗粒感,而不是波浪感,我一直以为这是滑脉……
你可能没有看清楚我说的内容。你说的应该是滑脉。问题是象珠子走的脉并不是脉波传播速度加快,而是减慢。你可能把脉率(一分钟几次)与脉波传播速度混淆了吧。我说的是滑脉脉波传播速度减慢,不是脉迟。就是说,一个珠子从尺部传到寸部的速度减慢了。相反,如果说弦脉,则是加快了,
 
药有局限性,血脉!药是要靠吸收入于脉才能发挥作用的,若脾脉不通则药也无法进入。而脾脉出现堵的概率很大,很多阴病久治不愈。除非是已失传的毒药。针,如果理法清析,可直击血脉皮肉筋骨。针只是你们用不好,同样可以发汗,下腑。
 
最后编辑:
本人以前就是这种病,诸药都无效,或有效但不除根,药开始有效,只限于初服,后则不进展了。该试的几乎都用过。该寻的名医都找遍,都是徒有虚名。后来,受内经《长剌节篇》启发,以长针导气,才根本上得以解决。但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自已针剌。脉像上也化生根本变化。凡病脉不变则病不好,就算症状好转也没用,都只是暂时的,过后又复如初。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