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较为新颖,别开思路,颇有启发。如是,则传统的分属可能有些值得商榷了,比如古人认为肝肾属下焦,心肺属上焦,脾属中焦。这就导致心肺跟毛细血管有关,而肝肾与气血脉有关,脾与经脉有关?此外,六腑的配属是否与五脏匹配,比如胆属上焦还是下焦?心和小肠互为表里,但空间位置一上一下,小肠当属上焦还是下焦,或是从生理功能上来论,属中焦?我曾经在某个贴中说过,三焦是气血的三种状态。心肺出阳气供于全身,中焦是脉,古人认为的脉,可见之脉。上焦是脉外,实际上是全身的毛细血管。而下焦则是多出来的气血。上中下三焦非上中下的位置,是气的沉中浮三种状态,上焦之气轻浮,善窜,供于全身各组织,中焦,脉也。下焦,水道,此水道仍是气血脉,只是性质在五行属水。
营在脉中,卫行脉外,其实毛细血脉在古人的解剖看来,属不可见之脉,但古人知道这些"脉外"区域是通气血的。
人体之中能对水液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的传输,只有借助血液才能完成
你说反了吧。《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血脉者,中焦之道也”。而你却反过来说中焦是血脉之道。是气血的状态非位置,散于最末端的气血是上焦,上焦如雾。如雾般充满每各角落。五味篇中明确有-句,中焦者,血脉之道也。下焦如沟渠。
内经中绝大部分内容所讲的,都是基于气血,都围绕着气血在讲。
意思差不多。你说反了吧。《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血脉者,中焦之道也”。而你却反过来说中焦是血脉之道。
《黄帝内经》说“中焦如沤”。沤,指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肥料。中焦的作用就好比是土壤沤肥料。这不就是指本来不可直接吸收的食物,必须经过中焦消化(把食物分解为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才能被吸收么。这不就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么。西医说胃肠道的功能是消化食物,然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胃肠道“沤”食物只是中焦功能的一部分而已。被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还需要经过化学转化以便于储存起来。因为人体的细胞必须时时刻刻不停地从血液中吸收营养物质,而人不可能时时刻刻不停地吃饭,只能一日三餐,过去还常常吃一餐管几天。所以,胃肠道(消化系统)沤出来的营养还必须经过肝脏、骨骼肌、脂肪等器官再“沤”一次,譬如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脂肪“沤”入脂肪细胞中成为其脂肪。
那么,什么是中焦呢?中焦就是指人体内所有参与向所有的细胞时时刻刻供应各种营养物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原则上说,在餐后是消化道、胰腺外分泌腺和肝胆系统,在空腹和饥饿时是肝脏、脂肪和胰腺内分泌腺,直接参与向全身细胞供应各种营养物质。它们都是中焦的范畴。
受传统医理影响太深。在你潜意识里已经有中焦是肠胃的概念。先入为主。你说反了吧。《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血脉者,中焦之道也”。而你却反过来说中焦是血脉之道。
《黄帝内经》说“中焦如沤”。沤,指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肥料。中焦的作用就好比是土壤沤肥料。这不就是指本来不可直接吸收的食物,必须经过中焦消化(把食物分解为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才能被吸收么。这不就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么。西医说胃肠道的功能是消化食物,然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胃肠道“沤”食物只是中焦功能的一部分而已。被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还需要经过化学转化以便于储存起来。因为人体的细胞必须时时刻刻不停地从血液中吸收营养物质,而人不可能时时刻刻不停地吃饭,只能一日三餐,过去还常常吃一餐管几天。所以,胃肠道(消化系统)沤出来的营养还必须经过肝脏、骨骼肌、脂肪等器官再“沤”一次,譬如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把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脂肪“沤”入脂肪细胞中成为其脂肪。
那么,什么是中焦呢?中焦就是指人体内所有参与向所有的细胞时时刻刻供应各种营养物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原则上说,在餐后是消化道、胰腺外分泌腺和肝胆系统,在空腹和饥饿时是肝脏、脂肪和胰腺内分泌腺,直接参与向全身细胞供应各种营养物质。它们都是中焦的范畴。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