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验方秘方 一首治哮喘病的民间奇方

为什么民间医生喜欢把桑皮写成双皮?据我考证原因有三:
  一、桑双音近。
  二、双比桑笔画少,书写更快捷方便。
  三、受把桑叶写成双叶的影响。由于桑叶在霜后更好,所以责任心强的医生开初把桑叶写成霜桑叶。后来,大家觉得霜桑叶写起来麻烦就简化成霜叶。由于霜双同音,为了书写更加快捷方便,就干脆写成双叶。于是聪明的医生们就想,既然可以把桑叶写成双叶,那把本是同根生的桑白皮写成双皮有何不可呢?一个这样写,二个这样写……逐渐就流行开来了。
桑白皮写成双皮,可能性不是很大,双皮应该是两种药的简写。
 
原抄方:青 木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我还是觉得,那个双皮就是桑皮。其理由如下:
  一、用了青皮可以不用陈皮,因为青皮可以代替陈皮。虽然功效各有不同,但是毕竟是同一植物所生,是同一物的不同成熟度而已。
  二、史上把青皮陈皮同用的方子不多。
  三、由于双桑音近,民间医生为了书写方便简略,常把桑皮写成双皮,把桑叶写成双叶更普遍。
  四、从普适性考虑,也不会把破气药用得那么重。
查《本经》桑根白皮,未见有泻肺之说,看其主治,乃补药也。
  
  《名医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胪胀,利水道。

  《中国医学通史》:《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
  《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桑白皮写成双皮,可能性不是很大,双皮应该是两种药的简写。
民间中医,为了书写的快捷方便,通常在药名上有些发明。比方说,把“金银花”简写成“银花”,这非常普遍。有的甚至觉得“银”字笔画多,干脆用“双”或“二”把“银”字也替换掉。于是就有了把“金银花”写成“双花”或“二花”习惯——这样也讲得通,而且也符合实际。因为金银花虽然是一种花,但是实际上这种花有点特别:同一根藤上开出的花有两种颜色,一种白如银,一种黄如金。金银花实际上就是金花和银花的统称。所以,把“金银花”写成“二花”或“双花“也是完全可以的。
 
民间中医,为了书写的快捷方便,通常在药名上有些发明。比方说,把“金银花”简写成“银花”,这非常普遍。有的甚至觉得“银”字笔画多,干脆用“双”或“二”把“银”字也替换掉。于是就有了把“金银花”写成“双花”或“二花”习惯——这样也讲得通,而且也符合实际。因为金银花虽然是一种花,但是实际上这种花有点特别:同一根藤上开出的花有两种颜色,一种白如银,一种黄如金。金银花实际上就是金花和银花的统称。所以,把“金银花”写成“二花”或“双花“也是完全可以的。
  金银花本来就有“双花”的称呼,[双黄连口服液]中的“双”就是指“双花”,即金银花。黄指黄芩、而连指连翘,这个中成药跟〈黄连〉没什么关系。
 
  金银花本来就有“双花”的称呼,[双黄连口服液]中的“双”就是指“双花”,即金银花。黄指黄芩、而连指连翘,这个中成药跟〈黄连〉没什么关系。
无论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还是现代权威的《中药学》均无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把金银花叫“双花”、“二花”是民间中医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在民间中医尤其是北方中医比较普遍,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药书才开始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
 
桑白皮写成双皮,可能性不是很大,双皮应该是两种药的简写。
还有,把陈皮青皮叫“双皮”感觉上好像可以,但细考起来没有历史渊源,也就是说史上没有把陈皮青皮叫“双皮“的做法。即使个别人那样做,但不能成规矩。中药中带“皮”的不少,比如秦皮、大腹皮、五加皮等等。如果没有约定俗成,那么各自凭各自的理解就会千奇百怪。
 
无论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还是现代权威的《中药学》均无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把金银花叫“双花”、“二花”是民间中医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在民间中医尤其是北方中医比较普遍,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药书才开始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
金银花(双花)《中国药典》.jpg

《中国药典》


金银花(双花)经典版《中药学》详解.jpg

第五版《中药学》


金银花(双花)《中华本草》.jpg

《中华本草》​
 
最后编辑:
无论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还是现代权威的《中药学》均无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把金银花叫“双花”、“二花”是民间中医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在民间中医尤其是北方中医比较普遍,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药书才开始把“双花”、“二花”作为金银花的别名。
  
  《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金银花〉、〈忍冬花〉、和〈忍冬藤〉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唯一的一个〈忍冬〉为〈麦门冬〉在《吴普本草》中的别称。
  
  忍冬全草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在《千金要方》中亦名〈忍冬〉,而以〈忍冬花〉入药则是从《新修本草》(《唐本草》)才开始的。
  〈双花〉之名,始载于《中药材手册》(1959年出版)
  〈二花〉之名,始载于《陕西中药志》(1962年出版)

  中草药的命名,都是从民间流传到官方确认,从口口相传到见诸典籍。
  既然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材手册》已经采用了〈双花〉这个名称,它就已经是官方承认的别名,不再只是民间的习惯称呼了。
  
 
  
  《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金银花〉、〈忍冬花〉、和〈忍冬藤〉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唯一的一个〈忍冬〉为〈麦门冬〉在《吴普本草》中的别称。
  
  忍冬全草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在《千金要方》中亦名〈忍冬〉,而以〈忍冬花〉入药则是从《新修本草》(《唐本草》)才开始的。
  〈双花〉之名,始载于《中药材手册》(1959年出版)
  〈二花〉之名,始载于《陕西中药志》(1962年出版)

  中草药的命名,都是从民间流传到官方确认,从口口相传到见诸典籍。
  既然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材手册》已经采用了〈双花〉这个名称,它就已经是官方承认的别名,不再只是民间的习惯称呼了。
嗯,有道理,接受你的观点,那就以官方认可为准。也就是说,从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材手册》(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著 )开始,“双花”作为银花别名合法化。
 
今天从一朋友那里又找到一个手抄本,也有这个方!
 

附件

  • QQ图片20201105130015.jpg
    QQ图片20201105130015.jpg
    1.6 MB · 查看: 116
  • QQ图片20201105130053.jpg
    QQ图片20201105130053.jpg
    1.6 MB · 查看: 101
今天从一朋友那里又找到一个手抄本,也有这个方!
这个方子同时有“陈皮”和“双皮”,这说明“双皮”不是青皮和陈皮。因为,如果“双皮”是指青皮和陈皮,那方中就不应该再有陈皮。此方,是用陈皮代替了“青木”。
 
今天从一朋友那里又找到一个手抄本,也有这个方!
看得出来,你提供的那个抄方已经有些年头,而且那个抄方者应该是一位老中医。他应该用此方治疗过不少老慢支。那你问问他,按照他的抄方给病人用后的效果如何?
 
这个方子同时有“陈皮”和“双皮”,这说明“双皮”不是青皮和陈皮。因为,如果“双皮”是指青皮和陈皮,那方中就不应该再有陈皮。此方,是用陈皮代替了“青木”。
越来越明确了,“双皮”,就是桑根白皮。
"青木"就是青皮.
 
看得出来,你提供的那个抄方已经有些年头,而且那个抄方者应该是一位老中医。他应该用此方治疗过不少老慢支。那你问问他,按照他的抄方给病人用后的效果如何?
如果这个方子效果好,那就太好了。因为,这个方子寒热虚实可通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很强的普适性。
 
看得出来,你提供的那个抄方已经有些年头,而且那个抄方者应该是一位老中医。他应该用此方治疗过不少老慢支。那你问问他,按照他的抄方给病人用后的效果如何?
我的这位朋友,是那个老中医的孙辈,老中医已经不在人世,后辈中无人行医了。
 
今天从一朋友那里又找到一个手抄本,也有这个方!
从纸质、书写习惯等方面来看,你提供的这个抄方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抄方。如果这个老中医还在,那应该是九十岁左右的人。
 
你刚上传这个手抄方没有青皮。
这个方是没有青皮,不过有青木的那个方,从后面几个方来看,应该是青皮。
青木?显得太孤单,没有旁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