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验方秘方 一首治哮喘病的民间奇方

感谢关注!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国自2003年开始,陆续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药材标准”,从事中医和爱好中医的人基本都知道这事。政府做法非常正确,我等草民不敢妄议。我只就事论事,对中药之毒谈点看法:
  以毒攻毒,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策略,也是一大特色。有些病非用毒药不能收奇效。很多中药都有毒,有的甚至有大毒。例如,附子有毒,却是回阳救逆、起死回生的良药。甘遂有毒,却是利水消肿的良药,若遇到腹胀如鼓、肌紧张、拒按、反跳痛者非此难收奇效。麻黄有毒,却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中立下奇功。砒石(砒霜就是砒石升华而得的精制品)有大毒,若用法不当或服之过量,立马夺人性命,比青木香厉害何止千倍呀。可是砒石外用能蚀疮去腐、内服能劫痰平喘截疟。用之得当,砒石也是救人良药。人参是百草之王,补药中的上品。野山参售价早就超过黄金。可是,若用之不当也会伤人甚至会夺人性命。在我少年时,我们村子里有个民办老师,得了肺病,在县医院住了一段时间院,好转后就出院回家。家人觉得他太虚,就买些红参(人参的炮制品)给他炖鸡吃,结果吃后导致大吐血,差点死了。这事,我印象很深。凡药皆有利弊。善用者砒霜也是良药,不善用者人参也是毒药。
  西药有没有毒呢?随便取一种西药,不看别的,就看它的说明书就知道了。几年前,我看过报道,说人工提取的微生素C,用之过量也会伤人身体。
  相比之下,中药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想了很多好办法来减轻它的毒性,并规定了安全用量。
  如果说到有毒,日常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有毒。比如化工物品(如氯乙烯、苯)、X-射线、食物添加剂、阳光、大米、蔬菜、水果等等。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过度晒太阳会有麻烦。我们天天要吃的大米也不是完全无毒的,因为大米中含有微量的致癌物砷。我国规定大米中砷含量不得超过0.2 mg/kg,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大米才是安全的。我们天天吃的蔬菜水果其实也有毒。农民为了高产三天两头打农药打激素,商家为了保鲜打防腐剂。要想远离毒素,只有不吃大米、蔬菜和水果,饿死!
  扯远啦,回过头来再说说这个民间流传的治哮喘病奇方。“青木香含马兜玲酸,对肾毒性,过量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小剂量使用也会有肾毒性积累的问题。”这话反过来看,就是说只要不过量、不长期服用,是不会有问题的。此方中,青木香用量只有六克,而且还是水煎,所以汤药中的毒素非常微小,更何况接着吃就几副药、几天的功夫,加之其中有甘草解毒、有当归、五味子、茯苓等护正气,应该是安全的。此方在民间流传久远,若真有毒有害,那早就淘汰了。
  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诚赞老师见解,癌症愚者具多用有毒药,未伤者用祛瘀药有不适感,把握用反药毒药成就了很名医
 
个人认为,这个青木香换成普通木香就行了,也应该有效。此方里它的主要功效是行气豁痰。
换掉青木香你试一下看哪个哮喘有效
 
特别说明:使用此方有一定风险,特别是年高体弱之人更是如此。网诊无法摸脉,所以网诊不能代替面诊。如果想试用且又没有把握的朋友,请线下咨询当地医生。
 
西药化疗药哪个没毒,紫杉醇,阿霉素,顺铂,哪个没毒,不也常用吗,听说过几例在医院打化疗死的?极少吧,都是回家死的。肿瘤科医生都精明的狠,剂量和疗程和病人的耐受性都细心掌握,可不能让病人死在医院。看你不行,你就要打,都不给你打。化疗药有无毒的吗,没听过,多多少少都有,关键有没有其他的药即无毒又有临床疗效,估计是没有,否则不用这药用啥?抛开剂量和疗程谈毒性,基本就是偏见。牛肉一顿吃5斤能撑死,牛肉有毒吗.
西药大多数是毒药,是真正的毒药。西医也是狡猾的很,不会治病,但是用毒药赚了病人大把的银子,看看病人要死了,赶紧叫病人回家,绝不让病人死在医院!为什么不禁止他们用毒药?可怜大多数人不懂!
 
天气冷了,老慢支开始活跃了,大家别忘记试用这个方子,试过此方后谈谈效果。还有青木香用什么代替比较好?用其它药代替了青木香后,还有没有较好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要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苓甘五味半夏杏仁汤为基础。
 
其实这个方有好多版本:
1.青木 双皮 半夏 当归 贝母 茯苓 杏仁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2.当归 川芎 青皮 陈皮 半夏 贝母 杏仁 五味子 茯苓 桑白皮 甘草 冰糖
3.当归 川芎 半夏 五味子 杏仁 桑白皮 陈皮 茯苓 贝母 甘草 冰糖
4.当归 川芎 陈皮 桑白皮 枣皮 杏仁 半夏 五味子 茯苓 贝母 干姜 甘草 冰糖
5.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桑白皮 青皮 杏仁 贝母 五味子 甘草
对照几个方子不难看出:
1方中的双皮有可能是青皮 陈皮,也有可能是桑白皮,陈皮,也有可能是桑白皮青皮。而1方中的青木就是川芎,而不是青木香。
各个方中的半夏,有用清半夏者,有用姜半夏者。
方中的贝母,也有用川贝者。
原方很可能写的就是双皮,使用者搞不清楚,有的就青皮 陈皮 桑白皮都用了。一般 青皮 陈皮可以简写为双皮是合理的。
所以可以推理出这个方的本来面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青皮 杏仁 贝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注:1方出自 临证录
2方出自河北省的 验方集
3,4方出自白文洲 常用处方手册
方5为川西民间验方
我曾多次用推理出的这个方治疗一些顽固性的咳嗽疗效很好。哮喘只用过一人,治愈后至今十余年,只在个别年的冬天犯过,一用此方,症状就会减轻,慢慢就好了。
我的父亲 叔父都是哮喘患者,可惜我得到这些方子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如此对此病还是广搜有效方剂。
 
其实这个方有好多版本:
1.青木 双皮 半夏 当归 贝母 茯苓 杏仁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2.当归 川芎 青皮 陈皮 半夏 贝母 杏仁 五味子 茯苓 桑白皮 甘草 冰糖
3.当归 川芎 半夏 五味子 杏仁 桑白皮 陈皮 茯苓 贝母 甘草 冰糖
4.当归 川芎 陈皮 桑白皮 枣皮 杏仁 半夏 五味子 茯苓 贝母 干姜 甘草 冰糖
5.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桑白皮 青皮 杏仁 贝母 五味子 甘草
对照几个方子不难看出:
1方中的双皮有可能是青皮 陈皮,也有可能是桑白皮,陈皮,也有可能是桑白皮青皮。而1方中的青木就是川芎,而不是青木香。
各个方中的半夏,有用清半夏者,有用姜半夏者。
方中的贝母,也有用川贝者。
原方很可能写的就是双皮,使用者搞不清楚,有的就青皮 陈皮 桑白皮都用了。一般 青皮 陈皮可以简写为双皮是合理的。
所以可以推理出这个方的本来面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青皮 杏仁 贝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注:1方出自 临证录
2方出自河北省的 验方集
3,4方出自白文洲 常用处方手册
方5为川西民间验方
我曾多次用推理出的这个方治疗一些顽固性的咳嗽疗效很好。哮喘只用过一人,治愈后至今十余年,只在个别年的冬天犯过,一用此方,症状就会减轻,慢慢就好了。
我的父亲 叔父都是哮喘患者,可惜我得到这些方子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如此对此病还是广搜有效方剂。
你提供的资料和考证很有价值!
有一个问题:青木就是川芎,这一点和患者服后的反应不相符。我拥有的那本书里记载,患者服药后要呕吐,而你这些方子可能服后没有一个方子会呕吐。
 
你提供的资料和考证很有价值!
有一个问题:青木就是川芎,这一点和患者服后的反应不相符。我拥有的那本书里记载,患者服药后要呕吐,而你这些方子可能服后没有一个方子会呕吐。
还有,“青木”怎么能和川芎挂上钩呢?从谐音、别名都得不到印证。误写吗?更是不可能,随便怎么误写也不可能把川芎写成青木。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青皮 杏仁 贝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这个方子和我那本书上提供并考证的方子对比:
青木香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川贝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青 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杏 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两相对照有几点不同:
  一、用川芎替代了青木香。
  二、用青皮陈皮替代了桑皮(双皮)
  这等于就是用三味药(川芎、青皮、陈皮)替代了两味药(青木香、桑皮)。
 
最后编辑:
这个方子和我那本书上提供并考证的方子对比:
青木香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川贝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青 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杏 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两相对照有几点不同:
  一、用川芎替代了青木香。
  二、用青皮陈皮替代了桑皮(双皮)
  这等于就是用三味药(川芎、青皮、陈皮)替代了两味药(青木香、桑皮)。
青 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杏 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还有,如果用这个方子,是不是还要用冰糖?这个值得探讨。
  我觉得没有必要再用冰糖。如果是用青木香那倒是有用冰糖的必要,因为青木香会导致呕吐,而冰糖之甘可以防止青木时伤胃、同时还可缓和药性。
 
最后编辑:
还有,“青木”怎么能和川芎挂上钩呢?从谐音、别名都得不到印证。误写吗?更是不可能,随便怎么误写也不可能把川芎写成青木。
你考证并使用的这个方子,破气力大,而护正力小。若是正气不太虚的人服用此方,可能没有多大问题;若用于中气很虚之人服用此方,恐怕不行。也就是说,你提供的这个考证方,普适性比较差。
 
那个方用了很久了。
现在经过再思考,和您的提醒,那个青木,很可能是青皮。由于传抄字迹潦草等原因也是可能的。
 
原抄方:青 木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考证1:青木香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川贝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考证2:青 皮 当归 川芎 半夏 茯苓  陈皮 杏 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草  冰糖
——————————————————————
  双皮,理解为青皮和陈皮,这是说得过去的,因为正好是两个“皮”,而且同时都有理气化痰的作用。双皮,理解为桑皮也说得过去,因为双桑音相近,同时桑皮又有行水化痰的作用。只不过,青皮陈皮,性温,化寒痰效果比较好;而桑皮性寒化热痰比较好。
  “考证1”对寒热虚实型哮喘具有通用性,当然对偏热一点的哮喘可能效果更好些。
  “考证2”对热痰哮喘比较合适,但不适合热痰型哮喘,也不适合气虚较重的哮喘。我猜测:此方很可能是行家对某患者进行辨证后对原始方进行了化裁:除了把对原始方中的“双皮”看成是青皮陈皮外,还有意把“青木”改成了川芎。由于修改过的方子对气不太虚的寒痰型哮喘效果较好,所以就流传开了。
  综上分析,“考证1”(青木香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川贝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应该更接近原始方
 
现在用汤液经法来分析一下此方
(当归 川芎 青皮 陈皮)(五味子 杏子)(冰糖),是(辛,辛,辛,辛)(酸,酸)(甘)
(茯苓 甘草)(贝母 )(半夏)是(甘甘)(苦)(咸)
从汤液经法来看很显然是补肝泻肾法。
原来这个流传民间的哮喘方是从《古今录验》续命汤套出,只是去掉了补脾法。
方悟: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之经旨。
青皮 陈皮即续命汤之桂枝干姜,茯苓在汤液经法中就在石膏位,贝母在黄芩位(千金,外台多首续命汤有黄芩),半夏在续命汤中缺位(其实千金,外台续命汤也有用半夏的),前人考证云,“是仲景方,本缺两味”,这两味药据《汤液经法》也许就是黄芩 ,白术。
如此看来此方也可据《汤液经法》灵活应用。

寒者桂枝干姜易青皮陈皮,热者,石膏易茯苓,黄芩贝母见机行事,大实者大黄易半夏(大黄在半夏位)。

若是从后世组方法来看,认为是二陈汤的加味方,则有些药似乎就是堆砌,方义就很难明了,很容易陷入以单味药的主治来分析方剂的方法,经方之谜就永远不可解了。
 
原抄方:青 木 当归 桑皮 半夏 茯苓 杏仁 贝 母 五味子 甘 草 冰糖
  我还是觉得,那个双皮就是桑皮。其理由如下:
  一、用了青皮可以不用陈皮,因为青皮可以代替陈皮。虽然功效各有不同,但是毕竟是同一植物所生,是同一物的不同成熟度而已。
  二、史上把青皮陈皮同用的方子不多。
  三、由于双桑音近,民间医生为了书写方便简略,常把桑皮写成双皮,把桑叶写成双叶更普遍。
  四、从普适性考虑,也不会把破气药用得那么重。
 
为什么民间医生喜欢把桑皮写成双皮?据我考证原因有三:
  一、桑双音近。
  二、双比桑笔画少,书写更快捷方便。
  三、受把桑叶写成双叶的影响。由于桑叶在霜后更好,所以责任心强的医生开初把桑叶写成霜桑叶。后来,大家觉得霜桑叶写起来麻烦就简化成霜叶。由于霜双同音,为了书写更加快捷方便,就干脆写成双叶。于是聪明的医生们就想,既然可以把桑叶写成双叶,那把本是同根生的桑白皮写成双皮有何不可呢?一个这样写,二个这样写……逐渐就流行开来了。
 
关键是桑白皮泻肺,不泻肺怎么治哮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