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前列腺钙化灶是白术茯苓用多了 造成的,我对这个逻辑推理不太理解,我认为你现在要改变生活方式,一切药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取亡羊补牢之功效,从事IT工作,不要长时间低头,三餐要规律,戒烟酒,节制房事和手淫,适当锻炼,多和同事交流别老闷着,相信你慢慢可以恢复,药物方面,我看你舌苔湿热还是较重的,可以用些利湿清热补气健脾的方子,黄芪20、白术10、防风5、茯苓10、泽泻7、葛根10、当归8、生地10、熟地20、公英20、白豆蔻3、陈皮10、淮山10、甘草3。五副。
生地和熟地同时用,我以前遇到过的,下焦易干,怕燥,单用熟地确实不妙,加生地可能更好,甚至有时我用牡丹皮,但生地量不宜大,要不然腹泻,良友家电老师这个量我认为还是把握得很好。生地和熟地在这里同时用,且剂量不同,有什么特别意思吗?会不会增加病人的湿热?
有三个月没解决这个问题了,最后一次解决头凝问题,是7月底,当时的分析和其中一方如下:这几句怎么操作,上面这个药方看不出这种思路。具体说说?
呵呵,不关注的病例我是不会说啥的了,只是看看,你喜欢就好!11月6号晨,清涕喷嚏不断,中午,没有意识到病情在恶化,仍服了早晨准备好的参苓白术,只是用了薄荷荆芥后下煎剂发表,下午,我感觉要用桂枝汤了,但在上班,来不及,备的桂枝颗粒也没有了,就用了办公抽屉中有的风寒感冒颗粒,不但没怎么发汗,反而引邪深入了,
邪在表,要发就要发出去,要发不发的就会引邪深入,
这次我没有吸取教训,
因为是虚人,就是发不出去,量加大了也发不出去,
只能扶正驱邪,
晚上就用了桂枝汤加党参,桔梗,但来不及了,还是发烧了,被窝中虽有微汗,但病势没好转,凌晨过后,睡不着,烦燥,
11月7号早上,烧到了37.85度,发冷,闷油,心慌,烦,腰腿酸软,苔薄白有印,脉浮数弱,重按无力,赶紧换成了再造散加羌活胜湿汤,加了枳壳,茯苓,陈皮,附片用的15g,麻黄换成炙麻黄,因为被窝中有烦燥感,起床后又无汗,担心内热会加重,就加了生石膏15g,
中午大便居然成形了,估计是晚上烧干的吧,难得成形,
11月7号晚上,降到了37.4度,舌根苔白明显,轻度腹泻,我感觉这一天腹泻之后很舒服,也许是排病反应吧,
腰腿酸软只好了2成,于是艾灸肾俞和命门,20分钟后大好,
11月8号早上,降到了37.2度,腰腿酸软感好了9成,把石膏去了,炙麻黄加到10g,续断也买回来了添上了,独活加至12g,羌活加至10g,再加黄芪10g以助发汗,
总体上,感觉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药味数多,但药量不多,没有用到很多医生开的那药量,感觉也有效啊,
江海老师看到了肯定又会讲我这是引邪深入,不理解,这种情况我感觉不能用温病的思路了吧。
我分析这次感冒源自于11月初在探索参苓白术期间,先后用了玄参10g和首乌藤20g,
我感觉用麻黄确实可以打通肺经,但是太猛了,
另外我感觉用生薏苡仁30g也可以打通肺经,就是用到30g会导致睡不好,晨起时,心跳也有力,加快了,我想是生薏苡仁量大后,导致肺热,肺热传肝,肝生热传心,心神不宁,就睡不好了,加大莲米,可以好转,但肝经当令的两三点钟,仍然睡不好,我就想加首乌藤,加了睡得死沉死沉的,很好,但就之前玄参惹了祸,导致了感冒。
用了玄参确实感觉头脑清爽了些,睡眠也大好,但未料及导致感冒了,应该先是玄参让足太阳膀胱经受寒了,然后首乌藤又把阳气压到了,瞬间就感冒了,然后又错以为还仅仅停留在过敏性鼻炎的阶段,错服两次药,助长了寒邪。
11月4号晨起床和刷牙时,就感觉腰有点不舒服了,
11月5号晚做杠铃深蹲时,是不能拱背的,但就是翘不起臀了,锻炼虽有汗出,但总感觉不像以前那么轻松,其实这时候我应该意识到足太阳膀胱经受寒了。
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加了玄参之后会让足太阳膀胱经受寒呢,原以为有香附疏气于下焦,没那么容易受寒的,我自已分析,可能还是玄参入血分,香附在气分,玄参清热凉血,下焦血寒,香附顶不了什么用,如果当时稍加鸡血藤,说不定就没有问题,然后用首乌藤时,应该就安全性些了,当然量不应该直接来那么大,慢慢来就好点,偶尔来点当归尾或川芎,各位觉得呢?还望批评和赐教。
附件中的舌苔是11月8日早上饭前在白炽灯下照的,
附件中另外4图是最近几天的服药详细记载。
感觉风、寒、燥,痰都有,偶有变化,迁延不愈一月多,
偿试过止嗽散,喉科六味汤,小青龙,观音散,偶有成效,好几次以为在趋向痊愈,结果没过两天又咳得明显了,
近日仔细研读“久咳从肝论治”一文,再把伤寒论小柴胡汤仔细思虑了一下,结合以往名医给我的分析来看,总说我情志不畅,所以还是认为应该从肝下手,
原文分析:
肝气郁结,失其疏泄条达,一方面直接影响肺的宣降,导致肺气上逆而为咳;另一方面,肝气郁结,津液输布障碍则停聚为痰为饮,血行不畅则为瘀阻,痰瘀阻滞清道,肺失宣降亦令咳。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小柴胡汤加减中就有明文: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结合我自已的情况,苔薄白舌尖质红,脉细稍有弦数,舌有印,咽痒咳,鼻微干,口不渴不苦,咳声短而时弱时重,分析是肝郁土虚,致肺有寒饮内停,考虑到脾肺气阴双虚,于是用四君子合小柴胡加减,去芩夏姜枣,加干姜和五味子。
开方:
太子参20g 生白术15g 茯苓20g 山药20g 甘草8g 炒麦芽10g 稻芽10g 小米(包)15g 黄花10g 北柴胡20g 干姜12g 五味子12 生白芍10
泡50分钟,熬50分钟,分三次服完。
服后效果:才三分之一剂后,好像就有好转,三天后看情况。
效果仍不佳,改方为
太子参20g 党参15g 生白术15g 茯苓20g 山药20g 甘草6g 炒麦芽12g 稻芽12g 焦三楂8g 小米(包)15g 黄花10g 香附12g 干姜10g 桔梗12g 薄荷(后下)8g 荆芥(后下)8g
泡50分钟,熬两次,每次30分钟,分三次服完。
服后效果:咳变浅,但仍不能收尾。早晨有轻微鼻干,喷嚏频作,流清鼻涕,但很快消失,午饭后和下午工作环境稍热,咳相对更明显,晚饭后环境稍凉,几乎不咳。
11月初烧退后,好像好完了,于是急着又调理脾胃,似乎导致误下,出现了干咳,
因为经验不足,只能暂时采用伤寒的思路,但没有收尾,
从当前的五运六气来看,在2019年11月22日到2020年1月22日之间,客气少阳相火加邻主气太阳寒水,所以今年的暖冬,大家易患热性感冒。
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分析,11月底又逐渐咳得明显了,
又偿试了一些常见方,均是初有好转,但不能收尾,然后又反复,
万般无奈,又找了王教授,(这思路有点像江海老师的思路了哈,当时心里还是犯嘀咕,但服后居然慢慢好了)
2020年1月8日,王教授记:干咳两月余,咽痒,热时加重,苔薄白质稍红,脉弦,辨肺胃阴虚,
乌梅10 北沙参20 桔梗12 桑白皮12 浙贝母20 诃子肉12 蝉蜕10 白蒺藜20 白鲜皮15 枇杷叶30 僵蚕10 甘草10
(五付)
服后效果:有时大有好转,偶有反复。睡眠大有改善,头目清爽,偶尔感觉全身活力增强,精神状态不错,胃口可以。第二三付后,肝区微疼,鼻干有血,又有清涕和频繁喷嚏,白天正常,第四付后也不疼了,其它也好转。
2020年1月15日,王教授记:脉弦,苔薄白质红,干咳不重,遇热或心情不好时较咳,辨木火刑金。
百合30 生地20 玄参20 浙贝母20 麦冬12 白芍15 当归12 乌梅10 桔梗12 桑白皮12 蝉蜕10 白鲜皮15 白蒺藜15 甘草10 龙胆草10 钩藤15
(五剂,水煎服)
服后效果:干咳接近痊愈,上午4点、10点和下午15点时稍有发热,鼻干,偶有丁点血。
2020年1月22日,王教授记:已不咳嗽了,早醒不重,无口干症状,脉滑,苔少质红,辨肝郁脾虚。
北柴胡20 百合20 川石斛15 白芍12 当归12 炒白术20 茯苓20 薄荷10 甘草10 醋香附20 山药30 小米15 黄花10
(七剂,水煎服)
这方高明的地方在于乌梅、白蒺藜吧,借用连梅饮的思路。补的时候不忘类似升降散的透邪,和寒凉治百病的思路好像有点不同吧11月初烧退后,好像好完了,于是急着又调理脾胃,似乎导致误下,出现了干咳,
因为经验不足,只能暂时采用伤寒的思路,但没有收尾,
从当前的五运六气来看,在2019年11月22日到2020年1月22日之间,客气少阳相火加邻主气太阳寒水,所以今年的暖冬,大家易患热性感冒。
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分析,11月底又逐渐咳得明显了,
又偿试了一些常见方,均是初有好转,但不能收尾,然后又反复,
万般无奈,又找了王教授,(这思路有点像江海老师的思路了哈,当时心里还是犯嘀咕,但服后居然慢慢好了)
2020年1月8日,王教授记:干咳两月余,咽痒,热时加重,苔薄白质稍红,脉弦,辨肺胃阴虚,
乌梅10 北沙参20 桔梗12 桑白皮12 浙贝母20 诃子肉12 蝉蜕10 白蒺藜20 白鲜皮15 枇杷叶30 僵蚕10 甘草10
(五付)
服后效果:有时大有好转,偶有反复。睡眠大有改善,头目清爽,偶尔感觉全身活力增强,精神状态不错,胃口可以。第二三付后,肝区微疼,鼻干有血,又有清涕和频繁喷嚏,白天正常,第四付后也不疼了,其它也好转。
2020年1月15日,王教授记:脉弦,苔薄白质红,干咳不重,遇热或心情不好时较咳,辨木火刑金。
百合30 生地20 玄参20 浙贝母20 麦冬12 白芍15 当归12 乌梅10 桔梗12 桑白皮12 蝉蜕10 白鲜皮15 白蒺藜15 甘草10 龙胆草10 钩藤15
(五剂,水煎服)
服后效果:干咳接近痊愈,上午4点、10点和下午15点时稍有发热,鼻干,偶有丁点血。
2020年1月22日,王教授记:已不咳嗽了,早醒不重,无口干症状,脉滑,苔少质红,辨肝郁脾虚。
北柴胡20 百合20 川石斛15 白芍12 当归12 炒白术20 茯苓20 薄荷10 甘草10 醋香附20 山药30 小米15 黄花10
(七剂,水煎服)
鼻干出血,清晨早醒,发热,后来换成川贝母,情况依旧,甚至还有易饥,胃疼 ——要么是阳明胃热、要么是肝阴虚导致肺火。具体那种情况,可以试试去掉僵蚕,看看贝母能不能造成鼻干出血。经过多次偿试从实热的角色考虑,我发现浙贝母,僵蚕,容易造成鼻干出血,清晨早醒,发热,后来换成川贝母,情况依旧,甚至还有易饥,胃疼(所谓肺胃同病,我想和白蒺藜的关系就不大了),
之前一直以为仅仅是白蒺藜造成的,但白蒺藜应该也有些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再回顾一年以前,桔梗和薏苡仁用量过大时,也易造成鼻干出血,清晨早醒,发热,
再回顾十年以前,肠镜结果,医生认为我大肠看上去是稚嫩透明鲜红又枯燥的那种,不像很多人的大肠看上厚实油腻,肺与大肠相表里,我想肺的情况应该也不是实热的情况,
而从王教授前后给我的17个方子来看,很少考虑实热,都是从阴虚的角度考虑,配伍得当,效果都还不错,
所以我分析,我体质根本上还是属于阴虚,
而江海老师理论中多次提到寒凉辛散的药可以产生热量,我也有体会,浙贝母,僵蚕的量一加,会有热象,但是如果伤阴,不也是会产生热象吗,所以从江海老师理论上讲,也能解释得通,
所以总体思路还是考虑阴虚,偶有郁象,也不可大力辛散,尤其不能辛温发散,至于如何配伍才更精准,应该还值得研究。
从1月22日方子,我再调了下,目前感觉更合适:
北柴胡15 百合30 川石斛15 白芍12 当归(头尾各半)12 生白术20 茯苓20 薄荷6 甘草10 醋香附15 山药22 小米15 黄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