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1/10
- 帖子
- 8381
- 获得点赞
- 1651
- 声望
- 113
哦,我没看。从夜视仪经常把温病往伤寒的方向套我就觉得它有点害人了!桂林本,你只要打开一看,就感觉那语言及行文方式不是张仲景那个时代的风格。
虽然初衷可能不是这样的。
在我看来温病是温病,伤寒是伤寒,二者除了在心下痞和阳明腑实证有重合之外,其它的实在是太泾渭分明了!
也许我的认识并不正确。
哦,我没看。从夜视仪经常把温病往伤寒的方向套我就觉得它有点害人了!桂林本,你只要打开一看,就感觉那语言及行文方式不是张仲景那个时代的风格。
我记得当初老师提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说了的,有人觉得改得好有人觉得失了原书的味道,所以还是有争议的。桂林本把原本错漏的不合理的地方都改得很好,可以说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老本子辗转传抄那么久,怎么会没有错误呢?一看就是新件。桂林本,我手里有几个本子,基本上大同小异。
如果有温病的内容那就只可能是一位温病大家修改的。温病大家通常伤寒也是顶级水准的。而伤寒派的人几乎都反对温病学的,所以你说的伤寒大家修改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修改者是仲景一脉的传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时间上可能是明清时期。
你不能另开一贴吗?非得把我这个帖子带歪楼?
另开贴我们都去讨论好,那我就把它删除了
牛,自己成医了啊江海老师,
第一个问题,寒药问题
你的重点是排热於通经络,但通经络全用大寒药,还是存在疑惑,寒性药力下去,本身就会降低生命活动,影响药力运行,要知道,津因气而生啊,气弱了,津如何生长出来呢?为什么不找一些微寒甚至平性的药呢。
第二个问题,真的需要通吗,还需要通很久,
2016年底,我头晕,找一诊所的钱医生,他用了柴胡疏肝散,并且用药思路很坚定,三天后,头晕好了,一周后,又找他看,本想巩固,他还是守方,结果头又开始晕了,从这临床经验来看,是不是过于疏散了?两周后,我给他反馈,他就加了赤芍,我当时认为是过于疏散,肝阴不足了,应该用白芍的,但人家是重庆名老中医,我只能听他的,结果一付药未完,头晕加重,我自已擅自作主,把赤芍换成白芍,好了,江海老师,好了啊,头不晕了,从此我就知道脉弦不一定要疏肝的,弦也有细弦啊,真的是没有物质了,还在疏散,必加重头晕。
第三个问题,是否走极端?
我知道火神派,用药效显或效不显,一定时间后,都会加重姜附药力,
2018年初,我咳,用寒凉药屁都不放一个,还加重了,咳得整层楼都能听见了,同事听见都怕,
于是我找了扶阳派谢医生,用药三天显效大有好转,之后补虚加以巩固,以潜阳封髓丹为底方,加附子龟板红参和五灵脂,效果也非常不错,
两周后,谢医生就开始走极端了,增加了姜附药力,合并补中益气汤,马上就头晕了,
我反馈问题,居然还又增加了姜附药力,这是嫌药力不够啊,
你知道我怎么纠正过来的吗,降低姜附药力,减少补气药力,增加白芍,好了,头不晕了,真不晕了啊。
你说谢医生医术不行吗?他每天的病人都有挂不上号的啊,并且很多老病号,还治好过白血病,你说我们医患信息沟通不彻底吗,我描述了很多情况啊,医生也耐心听了的,
所以我有此疑问,扶阳派会在自已的理论上走极端,寒凉派是否也可能在自已的理论上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