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05/21
- 帖子
- 1108
- 获得点赞
- 302
- 声望
- 83
针刺章门穴治疗结胸很有效!针后结胸很快缓解,因为肝经有一个分支到剑突下。针刺肾经前线的穴位(例如前太溪穴)泻法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立竿见影,为什么?因为肾经前线上行到扁桃体的前半部分。
咽喉是足少阴肾经的终点,《伤寒论》里面,仲师就将{咽痛}归于{少阴病篇},现在通称{少阴咽痛}。针刺章门穴治疗结胸很有效!针后结胸很快缓解,因为肝经有一个分支到剑突下。针刺肾经前线的穴位(例如前太溪穴)泻法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立竿见影,为什么?因为肾经前线上行到扁桃体的前半部分。
我说的是肾经的主干。咽喉肯定不是肾经的终点。肾经前线入脑后可以到达脑垂体、松果腺、杏仁核、距状裂、眼睛脉络膜的上内1/8、鼻子、牙、耳、舌、唇等部位;肾经后线可以到达内耳。
是的,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而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后,所以咽喉部至少为肾、胃、肝三条经脉所经之处。咽喉的经脉是全息的,不仅仅是肾经。
首先对老师所表深感赞同,从形质上去理解中医,就是中医没落的原因,虽然和形质多少沾点关系。五行变五形,形有千千万,一不小心就沉沦。五行从五势论,势就五种势宣通对封藏,收敛对疏泄,四合生中和,方向把握好,动量再多不离这五种方向(势)。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常人难有定论,就舍难求易,越走越远。但对上古之人,灵气高论天地之势信手拈来,体悟准确,今人不可及也。你这样理解,还是没有明白雷公说的话,经脉是寸口知之,说明了经脉是动的,能够感知跳动,而络脉是不动的,但是,经脉是看不见的(是相对不是绝对),看得见的都是络脉,也就是说。经脉类同于动脉,络脉类同于静脉。并不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而针灸的经络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你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态思维去理解古人的理解思维。这是大忌。
《内经》把几个医学流派的理论和医术和在一起。术语不同,思路不同,水平不同,年代不同,脑袋不乱才怪。问题是《内经》里面的概念太多而且定义模糊,甚至出现不同的概念有时候用同样的词简称指代,导致后人阅读上产生了难以理解的矛盾。文章《黄帝内经》经络概念解析和《黄帝内经》“经水”概念解析探讨了相关概念的界限和逻辑关系。所以想要理解内经,除了实验之外,也要搞清楚内经说的东西和我们理解的是不是一个东西。
很难考证了,因为文中根本没有提流派的事。如果真的是大杂烩,那编纂书的人应该会提到吧,不然这是很不负责的事。《内经》把几个医学流派的理论和医术和在一起。术语不同,思路不同,水平不同,年代不同,脑袋不乱才怪。
走规律是为了推导。但推导的结果,也因人而异。哲学可以规范成标准化,但医疗不能完全走规律。否则死路一条。如果病人给你治死了,你给法官讲阴阳五行八卦的道理,判你非法行医或医疗事故没跑。
《灵枢经脉》讲: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已经取之。盛是实证,陷下是重度虚证,那不盛不虚是咋回事?以前理解为不盛不虚就没有病,可是没有病为什么还要以经取之?走规律是为了推导。但推导的结果,也因人而异。
阴阳五行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准绳,就是绝对的参照系。只是有时候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考虑不一定全面,或者有些东西套用错了,这也是很常见的。
不能将人的主观疏漏和错误,归结到理论体系的本身,而去否定和质疑它的地位。
就好比尺子,有些人使用不当,或者某个品牌的尺子质量不好,也并不影响尺子的绝对地位。如果你反过来质疑尺子的地位和作用,那方向就错了。你应该质疑的是自己使用尺子的方法,或你手头上那把尺子质量过不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