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三句话读懂《内经》

老师说的有道理,
1.人体的脉包括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但是神经系统是在脉外,属于气行之道,也就是卫气以及肝气运行的道路。也就是卫行脉外营行脉内的脉外卫气运行的道路。
2.并不是大而深的是经脉,而是能够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的,具有濡养肌体作用的脉道,靠卫气行经脉开腠理来完成经脉的濡养作用。由内而外,由粗而细,具有扩张性,搏动性,透散性的脉道,称之为经脉。
而络脉则是相反的,从全身各处逐渐汇聚,从孙络到浮络,到大络脉,逐渐到心包,再连接经脉。由肝气来促进升发疏运,能够把脾运化吸收进入络脉内的水谷精微与痰饮水湿到达心包。特点是具有收缩性,静止性,吸入性的脉道,称之为络脉。
  
  老师您的看法似乎与与《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第二段讲的意思比较接近: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 [1] 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 [2] 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白话解】
  饮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消化腐熟,其中一部分营养成分输入肝脏,养肝之多余的精气达于筋而营养筋。饮食物进入胃中,其中较稠厚的精华物质注入心脏化生为血,再输送到血脉中去。另一方面,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进入到较大的经脉中去,全身的经脉均和肺通连。所以,全身的精气最后总归入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皮毛)。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中,返流入大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这样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并周流入心、肝、脾、肾,从而使脉中的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这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就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因此根据气口的脉象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脏,通过脾脏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脏。肺脏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通过这种功能,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同时把水液布散到全身的体表,灌注入五脏的经脉,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之气的盛衰以及五脏的功能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饮食物中的精气,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过程。
  
 
百家争鸣,思维碰撞出火花,这样真理才越辨越明!这样的氛围应该在论坛上多多兴起,但辩论过程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对他人观点错误仅就问题本身发表看法,不要夹杂人身攻击就行。相信正确的东西最后会水落石出,时间流逝如同大浪淘沙,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仅仅抛砖引玉提出几点问题,供思考:

1. 古人有大把时间观察外物和自身,因为那时人们没有现在的人浮躁,也不用为太多杂事烦扰,仅仅管温饱就够了。既然能细致入微观察,对于身体脉搏的跳动,不会没有经验。此外,刺入动脉会大出血,而且是鲜红的血;刺入青色的静脉,会出现暗红色的血。这些都是日常经验能捕捉到的现象。因此,古人不可能毫无现代动脉和静脉的概念(即便那时候没有这个名词),但是对应的概念肯定是存在的。既然如此,他们怎么可能混淆了有形的动脉静脉与无形的经络?

2. “医易同源”一说,实际上反映了医学与易经的本质都是认识复杂事物背后共通的道理,而事物太过于复杂,所需要的是哲学而不是数理化。因为哲学是科学之母,一切科学都以哲学为指导。就拿《易经》来说,古人喜欢用于预测方面,而宋朝易学大师邵康节在这方面造诣颇深,提出过“以物观物”的说法。(“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人不是以自身的感觉来观察事物吗,为何是用事物去观察事物?因为人本身的经验和感觉会在认识过程中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以“物”观“物”才是客观的。(“以物观物,性也I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但这里又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对于“物”本身的把握如果不到位,还是没能避免错误。而“盲人摸象”恰好就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的本质要用整体观去理解——它是事物很多个表现的综合,而这个综合才是那个“象”。用这个“象”来理解事物,这就是“取类比象”的目的,本质就是“以物观物”。所谓“取类比象”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万物的一种方法总结,它不是原因。所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万物类象,药物的四气五味,生降沉浮等,都是如此。(这也是为何不能用abcd等字母来代替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类,否则这个方法就不可能存在,也无法使用。中文象形文字表达是最大的优势,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及的,而象形文字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于世,不可不说中国才是未来文明的第一位。)按照现代科学训练后的很多理科生,还是原来的僵化思维,不会运用“取类比象”这个方法,只会生搬硬套模仿,自然总是用错(比如说“吃什么补什么”,“黑色止血”等,随口举出很多反例,以此表明中医是迷信),于是就说中医理论就是“胡说八道”。

3. 实际上古人并不比我们笨,他们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悬浮于太虚空间(如同鸡蛋黄悬浮在清液里面),还能做出浑天仪(各天体运行的模拟机械装置),还知道太阳发光而月亮不能发光(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并且知道太阳是“一团气”。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不少那时人们知道的很多知识。对于很多人体常识,古人不见得比我们知道的少。比如心肝脾肺肾,虽然不能直接解剖看到,但各种自然界天气或交通意外事故,以及古代刑场,各种内脏还是看得到的。这些经验不可能一点都没有。但书本里面描述的却跟这些完全不符合,难道古人是傻瓜吗?明明实际是那样,非要写成跟实际不符合的?
 
最后编辑:
  
  老师您的看法似乎与与《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第二段讲的意思比较接近: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 [1] 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 [2] 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白话解】
  饮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消化腐熟,其中一部分营养成分输入肝脏,养肝之多余的精气达于筋而营养筋。饮食物进入胃中,其中较稠厚的精华物质注入心脏化生为血,再输送到血脉中去。另一方面,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进入到较大的经脉中去,全身的经脉均和肺通连。所以,全身的精气最后总归入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皮毛)。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中,返流入大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这样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并周流入心、肝、脾、肾,从而使脉中的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这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就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因此根据气口的脉象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脏,通过脾脏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脏。肺脏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通过这种功能,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同时把水液布散到全身的体表,灌注入五脏的经脉,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之气的盛衰以及五脏的功能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饮食物中的精气,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过程。
  
老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看明白了根源。这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老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看明白了根源。这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老师过奖了,我还没系统深入研究过《黄帝内经》。
  只是偶尔看点感兴趣的段句,查查各家的翻译罢了。
  
  我仍然觉得:
  一、中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传导系统}和{体液渗行通道}的复合体,而不是{血管网络}和{淋巴网络}。
  二、《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中{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的{十二经脉},就是指{经络},而非单指{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的,具有濡养肌体作用的脉道}。
  三、古人可能将人体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和{经络系统(神经体液)}混为一谈了,并没有严格区分开,但针刺时避开血管是肯定的,针刺经络能调节血脉的运行也是肯定的。
 
  
  老师过奖了,我还没系统深入研究过《黄帝内经》。
  只是偶尔看点感兴趣的段句,查查各家的翻译罢了。
  
  我仍然觉得:
  一、中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传导系统}和{体液渗行通道}的复合体,而不是{血管网络}和{淋巴网络}。
  二、《灵枢》{海论第三十三}中{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的{十二经脉},就是指{经络},而非单指{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的,具有濡养肌体作用的脉道}。
  三、古人可能将人体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和{经络系统(神经体液)}混为一谈了,并没有严格区分开,但针刺时避开血管是肯定的,针刺经络能调节血脉的运行也是肯定的。
其实针灸的经络,无法形容,我的理解是这样。
一个完整的人体在胞宫内形成以后,分娩以后,神明伴随着经络才能入住人体,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复合体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这在内经书中提到过。
《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神气舍心,说明了神明与经络同时入住人心,这就是人体针灸的经络作用于人体的依据。当人体死亡的时候,神明与经络同时消失。
那么,针灸的经络如何作用于人体,他不是借助经脉与络脉来完成,而是吸附于人体之中,也是无形的,针灸的经络运行方式和经脉与络脉是不一样的,经脉与络脉是有形的人体系统,中药就是作用于有形的人体产生治疗作用。和针灸的经络没有任何关系。而针灸的经络偱行是借助针灸针作为传导工具,来通过经络的偱行方式,通过不一样的机理,来治疗疾病。如,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这个穴位的作用机理,和中药在人体中的作用机理不一样。所以说,学习内经,必须把这两种系统分清楚,不结合,各修各道,各有各效。不能混为一谈。
没有修改,随想随写,不一定对,多多指教
 
老师说的有道理,
1.人体的脉包括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但是神经系统是在脉外,属于气行之道,也就是卫气以及肝气运行的道路。也就是卫行脉外营行脉内的脉外卫气运行的道路。
2.并不是大而深的是经脉,而是能够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的,具有濡养肌体作用的脉道,靠卫气行经脉开腠理来完成经脉的濡养作用。由内而外,由粗而细,具有扩张性,搏动性,透散性的脉道,称之为经脉。
而络脉则是相反的,从全身各处逐渐汇聚,从孙络到浮络,到大络脉,逐渐到心包,再连接经脉。由肝气来促进升发疏运,能够把脾运化吸收进入络脉内的水谷精微与痰饮水湿到达心包。特点是具有收缩性,静止性,吸入性的脉道,称之为络脉
脉的古代写法是衇。衇就是血管的意思。脉有三种类型:1)动脉;2)静脉;3)毛细血管。中医的脉就是其中之一,经脉除了走向分布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的营养作用。这些特点是动经脉所不具备的。因此脉只能是微循环结构。
 
读《内经》则会发现:,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赵洪钧《内经时代》)
以上述三句话,即可读懂《内经》。
总结的很到位,只是阴阳是总纲,即有阴阳便分四象,即分四象必合五行。讲了阴阳就有五行,在天为五势,在地为五形,虽曰势必兼形,反之亦然,形势之化永不断绝,亦无停顿,遂各有所沾。内经阴阳为体,形势为用,以势为要(圆),以形为辅(方)。三个角度天地人(三角),三位一体。然以天为首,名位既定,物化出焉。
 
最后编辑:
总结的很到位,只是阴阳是总纲,即有阴阳便分四象,即分四象必合五行。讲了阴阳就有五行,在天为五势,在地为五形,虽曰势必兼形,反之亦然,形势之化永不断绝,亦无停顿,遂各有所沾。内经阴阳为体,形势为用,以势为要(圆),以形为辅(方)。三个角度天地人(三角),三位一体。然以天为首,名位既定,物化出焉。
所谓阴阳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寸口脉的基本规律是:阴经在尺侧,阳经在桡侧。但是脾经和胃经却是相反的。舌部的经脉分布规律是:舌肌肉上半是阴经,舌肌肉下半是阳经。但是胃经却散布于舌面。经脉在胸部的分布规律是:背部和腋下中后部为阳经;前部为阴经。例外的是胃经混在前胸部了。另外还有很多横行的经脉也有阳经。
 
阴阳就是绝对的,阴阳不平衡就不会持久,前提都是在一个阴阳量级圈里。摆的位置不对,不成对卦就算不了阴阳,不成对的原因是你阴阳的系统没放对,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一百二十八卦之类,举个例子同样是乾卦,在八卦中和六十四卦中就不一样一个是母系统的乾,另一个是子系统的乾。就说到这里,细论很复杂,这个系统是分支是无穷的,能从物质分到光的层面。所以聪明人抓总纲(讲了阴阳便有五行),当然你有本事细分到光(神)的层面,那当然是更好,不过以现在的技术,即没法观测,亦没法测量,就算有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都是人的精神力)也是趋近∞。就像验证光波粒二象性的双缝实验,人的观测和机器的观测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些时候并非一定是被观测者的问题,有可能是观测者的问题。
 
最后编辑:
阴阳就是绝对的,阴阳不平衡就不会持久,前提都是在一个阴阳量级圈里。摆的位置不对,不成对卦就算不了阴阳,不成对的原因是你阴阳的系统没放对,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一百二十八卦之类,举个例子同样是乾卦,在八卦中和六十四卦中就不一样一个是母系统的乾,另一个是子系统的乾。就说到这里,细论很复杂,这个系统是分支是无穷的,能从物质分到光的层面。所以聪明人抓总纲(讲了阴阳便有五行),当然你有本事细分到光(神)的层面,那当然是更好,不过以现在的技术,即没法观测,亦没法测量,就算有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都是人的精神力)也是趋近∞。就像验证光波粒二象性的双缝实验,人的观测和机器的观测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些时候并非一定是被观测者的问题,有可能是观测者的问题。
哲学可以规范成标准化,但医疗不能完全走规律。否则死路一条。如果病人给你治死了,你给法官讲阴阳五行八卦的道理,判你非法行医或医疗事故没跑。
 
哲学可以规范成标准化,但医疗不能完全走规律。否则死路一条。如果病人给你治死了,你给法官讲阴阳五行八卦的道理,判你非法行医或医疗事故没跑。
真特么有意思!中医不没落才有鬼呢!光学理论就能治好病?光学黄帝内经就能治好病?黄帝内经就是百分之百对的?光学临床不学黄帝内经与易经能成好中医?没见哪个大师搞中医能离得了阴阳五行?把临床案例都背下来依葫芦画瓢就能做的好中医了?学中华文化的东西就是求一之路,你们倒好反之道而行,恰恰中医是门高度哲学化的学问,从根子上就没站住脚哈哈,还是你们厉害!没哲学哪来科学?哲学能转化为科学,科学亦能总结出哲学,那并不代表哲学等同于科学。哲学是总纲科学是实际应用的分支学问,两者都搞不清楚,哲学能直接应用么?阴阳五行或者说哲学是指南针,光有指南针就能下海就能远渡重洋?没指南针或者说找北的本事能下海?还治死人?要师傅干嘛的?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说跟着师傅下海?劝你早点改行别学中医了,不然学不到家早晚祸害别人,也落个非法行医或者医疗事故,你是更加抡不圆了。算了浪费口水,不给你开窍了。
 
最后编辑:
真特么有意思!中医不没落才有鬼呢!光学理论就能治好病?光学黄帝内经就能治好病?黄帝内经就是百分之百对的?光学临床不学黄帝内经与易经能成好中医?没见哪个大师搞中医能离得了阴阳五行?把临床案例都背下来依葫芦画瓢就能做的好中医了?学中华文化的东西就是求一之路,你们倒好反之道而行,恰恰中医是门高度哲学化的学问,从根子上就没站住脚哈哈,还是你们厉害!没哲学哪来科学?哲学能转化为科学,科学亦能总结出哲学,那并不代表哲学等同于科学。哲学是总纲科学是实际应用的分支学问,两者都搞不清楚,哲学能直接应用么?阴阳五行或者说哲学是指南针,光有指南针就能下海就能远渡重洋?没指南针或者说找北的本事能下海?还治死人?要师傅干嘛的?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说跟着师傅下海?劝你早点改行别学中医了,不然学不到家早晚祸害别人,也落个非法行医或者医疗事故,你是更加抡不圆了。算了浪费口水,不给你开窍了。
医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根据哲学来确定治疗方法。中医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于商末周初时期的医学实验和统计而不是来自于战汉时期的哲学。哲学只不过是为了部分笨学生的教学方便而借用来说事的工具。就像六七十年代借用伟人语录来出版各种科技书籍一样,只不过中医学一直在使用而科技文献早就不用了而已。《黄帝内经》的确是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用古代哲学掩盖了古代的医学实验。现代人读《内经》被古代哲学蒙蔽了双眼就以为中医来自于古代哲学,这是本末倒置了。
 
医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根据哲学来确定治疗方法。中医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于商末周初时期的医学实验和统计而不是来自于战汉时期的哲学。哲学只不过是为了部分笨学生的教学方便而借用来说事的工具。就像六七十年代借用伟人语录来出版各种科技书籍一样,只不过中医学一直在使用而科技文献早就不用了而已。《黄帝内经》的确是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用古代哲学掩盖了古代的医学实验。现代人读《内经》被古代哲学蒙蔽了双眼就以为中医来自于古代哲学,这是本末倒置了。
天才?,哈哈。
 
古代哲学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要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高水平的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例如:1)经脉的数量不是12条也不是十四条而是有十七条;2)任督经脉并不是在前后正中线上而是夹前后正中线左右对称;3) 人体的经脉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内脏);4)脉诊的部位不止有寸关尺,在近端还有两个诊位可用(诊断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5)络的本意并不是指经脉的分支或者皮下小静脉而是指本经以外的其他经脉(十六条经脉);6)任脉和督脉的长度并不相等(四尺五寸),督脉的长度是七尺五寸。
 
古代哲学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要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高水平的重复古人的医学实验。例如:1)经脉的数量不是12条也不是十四条而是有十七条;2)任督经脉并不是在前后正中线上而是夹前后正中线左右对称;3) 人体的经脉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内脏);4)脉诊的部位不止有寸关尺,在近端还有两个诊位可用(诊断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5)络的本意并不是指经脉的分支或者皮下小静脉而是指本经以外的其他经脉(十六条经脉);6)任脉和督脉的长度并不相等(四尺五寸),督脉的长度是七尺五寸。
这些话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说,就算我支持你也沒用,哈哈
 
这些话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说,就算我支持你也沒用,哈哈
咱就在网络上说,不在杂志或和博导们讲。谎话说它一千遍就当真理用,真话就要说它一万遍才可以。
 
咱就在网络上说,不在杂志或和博导们讲。谎话说它一千遍就当真理用,真话就要说它一万遍才可以。
我的研究扰乱中医秩序,扰乱教学,扰乱考试,颠覆经典,误人子弟等,唯一可以欣慰的就是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
 
我的研究扰乱中医秩序,扰乱教学,扰乱考试,颠覆经典,误人子弟等,唯一可以欣慰的就是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
没看到你的研究落于疗效的案例呀。
中医庙堂之上皆是西医或西式中医。
医学就是医学,不是什么哲学,跟数学一样,是严谨的,阴阳五行也是严谨的。
 
没看到你的研究落于疗效的案例呀。
中医庙堂之上皆是西医或西式中医。
医学就是医学,不是什么哲学,跟数学一样,是严谨的,阴阳五行也是严谨的。
举一个例子:一老外内侧眉棱骨痛针足三里穴用补法,痛立止。为什么?1)额窦内侧2/3的感传经脉是胃经(外侧1/3是大肠经);2)该病人舌苔白厚是胃寒的表现(舌面的经脉是胃经);3)该病人有沿胃经的循经冷痛;4)足三里穴有明显的压痛(酸);5)右关脉浮紧。
 
举一个例子:一老外内侧眉棱骨痛针足三里穴用补法,痛立止。为什么?1)额窦内侧2/3的感传经脉是胃经(外侧1/3是大肠经);2)该病人舌苔白厚是胃寒的表现(舌面的经脉是胃经);3)该病人有沿胃经的循经冷痛;4)足三里穴有明显的压痛(酸);5)右关脉浮紧。
  是的,阳明主面,前额头痛属阳明。
  由阳明经的循行路径和部位决定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