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各家学说 凉药生热,热药生寒

那你不知道津血同源的么?在血管(包括毛细血管)里面的是瘀,在细胞或细胞间液里面的没有红细胞的体液被火气灼干变成的透明的黏性比较强的东西,你说叫什么呢?敛液成痰,每一个字都是实实在在的!西医说痰是水和蛋白质?我还记得之前有关于西医的痰的成分是白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所形成的从肺里面咳出来的可见的粘液块。而中医的痰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以前的中医怎么说痰的我不复述了,我的认为是正常的体液或血浆丢失一部分水分,流动性变差,停留于某一处就是痰,不仅仅是蛋白质。痰凝日久,必兼有瘀。
我这里说的痰,有的可以用化痰药,有的连化痰药都不能轻易用,何至于凉血活血,痰瘀不分清楚效果不会好。痰瘀互结还要分比例呢,痰重于瘀,痰瘀并重,瘀重于痰,大致就是这三种吧!
不谋而合,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痰就是组织液的失水,因燥和因热,原先以为有寒痰,后来觉得寒是没法导致失水的。淤是另外一种,和河流的淤积相同,在拐弯处堆积的废料,死亡的细胞蛋白质脂肪
 
找到了温补颈生痰核的医案:
选自《王氏医案--泻》
方氏女,久患泄泻脘痛,间兼齿痛,汛事不调,极其畏热,治不能愈。上年初夏,所亲崔映溪为延孟英诊之。体丰脉不甚显,而隐隐然弦且滑焉。曰:此肝强痰盛耳。然病根深锢,不可再行妄补。渠母云:溏泄十余年,本元虚极,广服培补,尚无寸效,再攻其病,岂不可虞?孟英曰:非然也。今之医者,每以漫无着落之虚字,括尽天下一切之病。动手辄补,举国如狂,目击心伤,可胜浩叹!且所谓虚者,不外乎阴与阳也。今肌肉不瘦,冬不知寒,是阴虚乎?抑阳虚乎?只因久泻,遂不察其脉证,而佥疑为虚寒之病矣。须知痰之为病,最顽且幻,益以风阳,性尤善变,治必先去其病,而后补其虚,不为晚也。(眉批:凡病皆宜如此,不独痰饮为然。)否则,养痈为患,不但徒费参药耳。母不之信,遍访医疗,千方一律,无非补药。至今秋颈下起一痰核,黄某敷之始平,更以大剂温补,连投百日,忽吐泻胶痰斗余而亡。予按:此痰饮滋蔓,木土相仇,久则我不敌彼,而溃败决裂,设早从孟英之言,断不遽死于今日也。
 
还有一个批驳灼艾治百病的:
《王氏医案--阴虚》
湖墅张春桥,素禀不坚,头眩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疟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诊视。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时当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孟英长技。)则阴津不至枯涸,而寒热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眉批:眼前道理,而人多不悟,一经拈出,便成名论。此与以针治虚损者,同一悖谬。)
 
喜欢补中和六味的也可以参考下这个医案:
出自《王氏医案--阴虚》
《薛氏医案》每以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并用为治,虽卢不远之贤,亦或效尤,其实非用药之法也。如果清阳下陷而当升举者,则地黄丸之阴凝滞腻非所宜也;设属真阴不足,当用滋填者,则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自相矛盾,纪律毫无,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屠敬思素属阴亏,久患痰嗽,动即气逆,夜不能眠,频服滋潜,纳食渐减,稍沾厚味,呕腐吞酸。孟英视脉左弦而微数,右则软滑兼弦,水常泛滥,土失堤防,肝木过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腻,湿浊内蟠,无益于下焦,反碍乎中运,左强右弱,升降不调。以苁蓉、黄柏、当归、芍药、熟地、丹皮、茯苓、楝实、砂仁研为末,藕粉为丸,早服温肾水以清肝;以党参、白术、枳实、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黄连、蒺藜生晒研末,竹沥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肃上源以化浊。三焦分治,各恙皆安。悉用丸剂者,避汤药之助痰湿耳。(眉批:方俱灵妙,可以为法。)
 
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喜欢这段话,出自《王氏医案》。
 
  既然要透散血分瘀热,就要用走血分的“凉血化瘀”的药,配上走气分的“辛散透邪”的药。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凉血化瘀+辛散透邪,使血分瘀热散入气分而引起发热症状,就像是在“焚烧垃圾”。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一方面,瘀血的分解代谢可以产生热量;
  另一方面,组织和脉络中瘀积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后,人体就会调动大量巨噬细胞去清除这些异物,导致“免疫性发热”。

  [大黄䗪虫丸]是寒性的化瘀通络药,有人吃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发热,继而病减,就是这个原理。
  这样的人,如果使用“放血疗法”,流出的血一定是乌黑的,就像下面这位:


呵,没想到还有在这里捣乱的!
那时可能真的是不想理你就没回复你!
看看这段话说得多漂亮,实际上呢?屁都不懂!

“一方面,瘀血的分解代谢可以产生热量”

是想显得自己很博学呀?可惜博得不是地方!
瘀血有寒有热,寒瘀的化瘀过程中会产生寒湿,伤寒论中很多化瘀的药物都需要和温里药补阳药一起用就是这中情况!热瘀化解过程中才会产热!
伤寒论都没搞清楚的人怎么好意思自称正宗的?


  “另一方面,组织和脉络中瘀积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后,人体就会调动大量巨噬细胞去清除这些异物,导致“免疫性发热”。”
更是扯淡!
热性痰瘀中本身就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尤其蛋白质,自身就能分解释热----尤其是在肝细胞中会造成肝火上炎!痰瘀都是人体的津液凝结而成的,清稀一点的连仪器都检查不出来,有害物质?确实是有,但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也不是主要的!
所以吞噬啥的,还有免疫性发热根本就无从谈起!外来的病毒等异物才是吞噬的主要对象!

巨噬细胞(英语:Macrophages,缩写为)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属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巨噬细胞容易获得,便于培养,并可进行纯化。

一天到晚到处带节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还能从中医扯到西医!实际上,别人的帖子看都没看懂!
还自以为是大师!
确实是大师!梦无脸大师!

别回复了,真的挺恶心的!
 
呵,没想到还有在这里捣乱的!
那时可能真的是不想理你就没回复你!
看看这段话说得多漂亮,实际上呢?屁都不懂!

“一方面,瘀血的分解代谢可以产生热量”

是想显得自己很博学呀?可惜博得不是地方!
瘀血有寒有热,寒瘀的化瘀过程中会产生寒湿,伤寒论中很多化瘀的药物都需要和温里药补阳药一起用就是这中情况!热瘀化解过程中才会产热!
伤寒论都没搞清楚的人怎么好意思自称正宗的?


  “另一方面,组织和脉络中瘀积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后,人体就会调动大量巨噬细胞去清除这些异物,导致“免疫性发热”。”
更是扯淡!
热性痰瘀中本身就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尤其蛋白质,自身就能分解释热----尤其是在肝细胞中会造成肝火上炎!痰瘀都是人体的津液凝结而成的,清稀一点的连仪器都检查不出来,有害物质?确实是有,但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也不是主要的!
所以吞噬啥的,还有免疫性发热根本就无从谈起!外来的病毒等异物才是吞噬的主要对象!

巨噬细胞(英语:Macrophages,缩写为)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防卫(细胞免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巨噬细胞属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的重要对象。巨噬细胞容易获得,便于培养,并可进行纯化。

一天到晚到处带节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还能从中医扯到西医!实际上,别人的帖子看都没看懂!
还自以为是大师!
确实是大师!梦无脸大师!

别回复了,真的挺恶心的!
热性痰瘀中本身就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尤其蛋白质,自身就能分解释热----尤其是在肝细胞中会造成肝火上炎!痰瘀都是人体的津液凝结而成的,清稀一点的连仪器都检查不出来,有害物质?确实是有,但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也不是主要的!
所以吞噬啥的,还有免疫性发热根本就无从谈起!外来的病毒等异物才是吞噬的主要对象!
在没有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生物的情况下,巨噬细胞的功能之一是吞噬残骸和死亡组织。巨噬细胞以同样方式摧毁外来入侵者,该过程也叫做吞噬作用。(放大).jpg


无菌性炎症可表现为红肿热痛.jpg


晚期肿瘤和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发热.jpg
 
王孟英医案一则,论述精妙!
湖墅张春桥,素禀不坚,头眩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疟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诊视。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时当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孟英长技。)则阴津不至枯涸,而寒热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眉批:眼前道理,而人多不悟,一经拈出,便成名论。此与以针治虚损者,同一悖谬。)
"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
王孟英的这段话说得很好!
 
包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离中虚,抱薪救火,薪不入中,表火愈盛。坎中实,温药驱寒,表寒格药,内耗正阳,则内寒更盛。都属于药不中病反中于身。用这里用离中虚和坎中实来代表阴虚火盛和寒包火。
多谢关注! :084:
以水灭火,水的多少很重要。
水略多于火则火息津生正气复势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杯水车薪,点滴之水不能灭壮火的情况或者水入热势暴涨则会怀疑治则思路,错过治愈之机。
当然寒热格据也有。
 
"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
王孟英的这段话说得很好!
是的,王孟英的医案中正见很多!
多谢关注!:084:
 
说一说热药生寒的危害:
一楼说了是辩证错误,因为外寒误导而用了大热之药,有时候可能病人会舒服一点,但是也是得不偿失,大多数的时候是大热之药加重了内热,使得痰阻的范围扩大,也有可能之前的湿热还能透出来,现在因为痰阻而阳气不能外达,看起来原来的湿热证似乎有好转的迹象。如果仅从症状来看,可以算治愈了。但是从整个身体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仅仅是身体达到了另为一种并不稳定的平衡,稍有触犯,这种平衡就会打破,而造成疾病的复发!于是就有了恶性循环---机体散热外排湿热,用药消散湿热,再复发,再用药......
前面说了加重了内热,这个内热还因为痰阻不能外达,那么这个内热去干什么了呢?这个内热它去煎灼内脏!没错,就是脏腑热体表寒,也就是所说的外寒内热。煎灼内脏的结果最轻的是脏病腑受,按照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其实最先受邪的就是与肺相表里的大肠,各种慢性肠炎有可能在这一时期被发现,拉肚子仅仅是最初现象;其次的就是胃和小肠了,也就是说内热煎灼到心和脾了;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肝和肾,肝肾囊肿也并不少见,也就是说脏病脏受了。这也是一些疑难杂症,越治越麻烦,越治症状越多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为啥治着治着病症越来越多。呵呵,原因就在这里了!
看过几个舌前部有坑的,靠舌尖的是心区,靠后点的是胃区,很明显的就是痰瘀阻碍了心火胃热的外达。
在心区有坑的是心包被痰瘀所阻,心火出不来,下降生成肾阳的也就减少,所以会出现心悸失眠,甚至会出现心率减慢(脉迟),下焦虚寒腹泻怕冷的症状。有人会采用温补命门的法子,实际上温补命门,或许腹泻怕冷会好,但心火增加,心悸失眠更重,得不偿失!
正确的应该是根据热势大小,选择清心火,滋心阴,凉心血,祛痰瘀开心窍等等。别小看这些治法,配伍得当腹泻怕冷也能治疗。比如复方穿心莲片就是通过清心火治疗腹泻的。
胃区有坑的,也是很多有胃下垂的人有相似的舌象。是因为胃壁被痰瘀所占,胃壁重量增加,扩张受限,稍食即胀,不能耐受寒凉饮食,肠胃不适!所以也得祛痰逐瘀,凉血滋阴。选用入胃经的药物,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那些选择以为胃下垂只是中气下陷的就错了,好多胃下垂的病人用升阳举陷的补中益气汤的几乎都没效果,反而增加不适。

再次强调,此类舌象或疾病属于温病!不是伤寒!
 
最后编辑:
有些人用热药即久,出问题之后还是得用寒凉药,但只要一出现不适就会归咎于寒凉药的伤阳!
其实真的是很冤枉的事情!明明是辩证不准,用药不当造成的,寒凉药何其无辜?又不是寒凉药自己跑到病人肚子里的。

热药用久了估计也和“三阳并病”相仿佛吧!《黄帝内经-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tuí]疝”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有治疗方案,但不限于此二种: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少阳篇,有三阳并病之证,提纲中详其病状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遗失欤?抑待后人遇此证自为拟方欤?

愚不揣固陋,本欲拟一方以补之,犹恐所拟者未必有效,今试即其所载病状以研究其病情,再印征以生平所治之验案,或于三阳合病之治法,可得其仿佛欤。

《伤寒论》原文∶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陶华氏谓,此节所言之病,当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药。而愚对于此证有治验之案二则,又不拘拘于小柴胡汤中加葛根、芍药也。试详录二案于下,以质诸医界。

一人年过三旬,于初春患伤寒证,经医调治不愈。七八日间延为诊视。头疼,周身发热,恶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即有汗而身上无汗,左右脉象皆弦,右脉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实,关前且甚浮。即此脉论,其左右皆弦者,少阳也,右脉重按甚实者,阳明也,关前之脉浮甚者,太阳也,此为三阳合病无疑。其既有少阳病而无寒热往来者,缘与太阳、阳明相并,无所为往无所为来也。遂为疏方∶生石膏、玄参各一两,连翘三钱,茵陈、甘草各二钱,俾共煎汤一大盅顿服之,将药服后,俄顷汗出遍体,近一点钟,其汗始竭,从此诸病皆愈。其兄颇通医学,疑而问曰∶此次所服药中分毫无发表之品,而服后竟由汗解而愈者何也?答曰∶出汗之道,在调剂其阴阳,听其自汗,非可强发其汗也,若强发其汗,则汗后恒不能愈,且转至增剧者多矣。如此证之三阳相并,其病机本欲借径于手太阴之络而外达于皮毛,是以右脉之关前独浮也,乃因其重按有力,知其阳明之积热,犹团结不散,故用石膏、玄参之凉润者,调剂其燥热,凉热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连翘、茵陈(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尽随病机之外越者,达于皮毛而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长途劳役,感冒甚重,匆匆归家,卧床不起。经医延医,半月病益加剧。及愚视之,见其精神昏愦。 语不休,肢体有时惕动不安,其两目直视,似无所见,其周身微热,而间有发潮热之时,心中如何,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粪,其脉左右皆弦细而浮,数逾六至,重按即无。根据此证之肢体惕动、两目直视,且间发潮热者,少阳也;精神昏愦、 语不休者,阳明也;其脉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阳还太阳也,是以谓之三阳合病也。《伤寒论》少阳篇所谓三阳合病,然《伤寒论》中所言者,是三阳合病之实证,而此症乃三阳合病之虚证,且为极虚之证。凡三阳合病以病已还表,原当由汗而解,此病虽虚,亦当由汗而解也。特以脉数无根,真阴大亏,阳升而阴不能应,是以不能化合而为汗耳。治此证者,当先置外感于不问,而以滋培其真阴为主,连服数剂,俾阴分充足,自能与阳气化合而为汗,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须汗解,当其脉数无根之时,即用药强发其汗,无论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后将汗发出,其人几何不虚脱也。

愚遂为开生地黄、熟地黄、生山药、大枸杞各一两,玄参、沙参、净萸肉各五钱,煎汤一大碗,分两次温饮下。此药一日夜间连进两剂。翌晨再诊其脉,不足六至,精神亦见明了,自服药后大便未行,遂于原方中去萸肉,加青连翘二钱,服后周身得汗,病若失。
 
有些人用热药即久,出问题之后还是得用寒凉药,但只要一出现不适就会归咎于寒凉药的伤阳!
其实真的是很冤枉的事情!明明是辩证不准,用药不当造成的,寒凉药何其无辜?又不是寒凉药自己跑到病人肚子里的。

热药用久了估计也和“三阳并病”相仿佛吧!《黄帝内经-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tuí]疝”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有治疗方案,但不限于此二种: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少阳篇,有三阳并病之证,提纲中详其病状而未列治法,此或有所遗失欤?抑待后人遇此证自为拟方欤?

愚不揣固陋,本欲拟一方以补之,犹恐所拟者未必有效,今试即其所载病状以研究其病情,再印征以生平所治之验案,或于三阳合病之治法,可得其仿佛欤。

《伤寒论》原文∶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陶华氏谓,此节所言之病,当治以小柴胡加葛根、芍药。而愚对于此证有治验之案二则,又不拘拘于小柴胡汤中加葛根、芍药也。试详录二案于下,以质诸医界。

一人年过三旬,于初春患伤寒证,经医调治不愈。七八日间延为诊视。头疼,周身发热,恶心欲吐,心中时或烦躁,头即有汗而身上无汗,左右脉象皆弦,右脉尤弦而有力,重按甚实,关前且甚浮。即此脉论,其左右皆弦者,少阳也,右脉重按甚实者,阳明也,关前之脉浮甚者,太阳也,此为三阳合病无疑。其既有少阳病而无寒热往来者,缘与太阳、阳明相并,无所为往无所为来也。遂为疏方∶生石膏、玄参各一两,连翘三钱,茵陈、甘草各二钱,俾共煎汤一大盅顿服之,将药服后,俄顷汗出遍体,近一点钟,其汗始竭,从此诸病皆愈。其兄颇通医学,疑而问曰∶此次所服药中分毫无发表之品,而服后竟由汗解而愈者何也?答曰∶出汗之道,在调剂其阴阳,听其自汗,非可强发其汗也,若强发其汗,则汗后恒不能愈,且转至增剧者多矣。如此证之三阳相并,其病机本欲借径于手太阴之络而外达于皮毛,是以右脉之关前独浮也,乃因其重按有力,知其阳明之积热,犹团结不散,故用石膏、玄参之凉润者,调剂其燥热,凉热化合,自能作汗,又少加连翘、茵陈(可代柴胡)以宣通之,遂得尽随病机之外越者,达于皮毛而为汗解矣,此其病之所以愈也。

又治一人,年近三旬,因长途劳役,感冒甚重,匆匆归家,卧床不起。经医延医,半月病益加剧。及愚视之,见其精神昏愦。 语不休,肢体有时惕动不安,其两目直视,似无所见,其周身微热,而间有发潮热之时,心中如何,询之不能自言,其大便每日下行皆系溏粪,其脉左右皆弦细而浮,数逾六至,重按即无。根据此证之肢体惕动、两目直视,且间发潮热者,少阳也;精神昏愦、 语不休者,阳明也;其脉弦而甚浮者,乃自少阳还太阳也,是以谓之三阳合病也。《伤寒论》少阳篇所谓三阳合病,然《伤寒论》中所言者,是三阳合病之实证,而此症乃三阳合病之虚证,且为极虚之证。凡三阳合病以病已还表,原当由汗而解,此病虽虚,亦当由汗而解也。特以脉数无根,真阴大亏,阳升而阴不能应,是以不能化合而为汗耳。治此证者,当先置外感于不问,而以滋培其真阴为主,连服数剂,俾阴分充足,自能与阳气化合而为汗,汗出而病即愈矣。若但知病须汗解,当其脉数无根之时,即用药强发其汗,无论其汗不易出也,即服后将汗发出,其人几何不虚脱也。

愚遂为开生地黄、熟地黄、生山药、大枸杞各一两,玄参、沙参、净萸肉各五钱,煎汤一大碗,分两次温饮下。此药一日夜间连进两剂。翌晨再诊其脉,不足六至,精神亦见明了,自服药后大便未行,遂于原方中去萸肉,加青连翘二钱,服后周身得汗,病若失。
其实案例一,其兄所说的分毫无发表之药这话不妥。茵陈味辛,苦,又能入胆经,故与柴胡相似,若不是用柴胡的疏肝理气作用,那茵陈便可代替柴胡。生石膏味辛,寒。连翘壳味苦,但其质轻,上入心包经,治风热证,温病亦常用到。这个方子基本上是以辛凉解表为主,清热解毒为臣的作用,怎会没有发表之药。
 
其实案例一,其兄所说的分毫无发表之药这话不妥。茵陈味辛,苦,又能入胆经,故与柴胡相似,若不是用柴胡的疏肝理气作用,那茵陈便可代替柴胡。生石膏味辛,寒。连翘壳味苦,但其质轻,上入心包经,治风热证,温病亦常用到。这个方子基本上是以辛凉解表为主,清热解毒为臣的作用,怎会没有发表之药。
这个应该是古人说的发表是指的辛温药的发汗,温病的辛凉解表药是不包括在内的。
伤寒的发汗是指辛温发散的药物,因为是阳药所以是主动发汗,温病的辛凉解表药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发汗,而是通过清热生津充液使津液充足而自然汗出。所以张锡纯没把辛凉解表药算作发表。所以伤寒是汗出邪退而病解,温病是病解邪退而汗出。出汗说明的是营卫调和,不一定只有发汗才出汗,温病的增液也能冲开毛孔而汗出。所以文中也说了强发其汗不可取,就是说不能用辛温药发汗的意思。
至于药物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估计是之后才这么分的。
《内经》关于汗是这样说的:“阳加于阴而为汗”,只要满足条件就能出汗,有个主从关系在里面。
 
最后编辑:
所以从此案可见其兄过于刻板。张本人后面也说了:调其阴阳,使其自和,……,通过太阴肺而达表出的话,这其实是拐着弯说话,没直说明而己,可能是顾其兄的面子。从太阴肺出表,但在寸脉浮,己有表证,如何能出?必定最后要用到辛开的药物。只有解表才能出汗,不解表是出不了汗的。案一不比案二,案二是真正虛证,阴不足无以为汗,所以案二只补阴水,并不加用辛温或辛凉药助其透汗。案一是实证,上焦内热必定要用辛药助其开表,汗才能出。
 
所以从此案可见其兄过于刻板。张本人后面也说了:调其阴阳,使其自和,……,通过太阴肺而达表出的话,这其实是拐着弯说话,没直说明而己,可能是顾其兄的面子。从太阴肺出表,但在寸脉浮,己有表证,如何能出?必定最后要用到辛开的药物。只有解表才能出汗,不解表是出不了汗的。案一不比案二,案二是真正虛证,阴不足无以为汗,所以案二只补阴水,并不加用辛温或辛凉药助其透汗。案一是实证,上焦内热必定要用辛药助其开表,汗才能出。
确实如此!
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看来张锡纯还是比较委婉的。
案一可以看作是热盛伤津,所以清热才能保津,就是一般所说的实火证。
案二就是一般的阴虚证,可以看作虚火,只需滋阴即可。但已经到了滋肾阴的程度而且是多药联用的程度,也是阴伤重症了。
所以说阴虚的也有实热虚热之分。
 
案一的理法方药,跟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类似,又可说是治温病的理法。柴胡,葛根具是辛药,单是和解剂来说,小柴胡汤亦是靠辛药从太阴肺再出表,汗只是大汗,小汗,微汗的区别。
 
其实案例一,其兄所说的分毫无发表之药这话不妥。茵陈味辛,苦,又能入胆经,故与柴胡相似,若不是用柴胡的疏肝理气作用,那茵陈便可代替柴胡。生石膏味辛,寒。连翘壳味苦,但其质轻,上入心包经,治风热证,温病亦常用到。这个方子基本上是以辛凉解表为主,清热解毒为臣的作用,怎会没有发表之药。
这两天有个患者也是,白虎加人参汤,服用后,后脑勺奇痒,出油水混合一样的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