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1/10
- 帖子
- 8366
- 获得点赞
- 1637
- 声望
- 113
谢谢关注!生姜当然生热,只是用法有讲究。我说的只是个例子而已,这怎么就是伤寒思维了,就你不是伤寒思维,别人都愚钝。只是觉得你好大的口气,回个贴还有这么多要求,难道都来捧捧场才行?
谢谢关注!生姜当然生热,只是用法有讲究。我说的只是个例子而已,这怎么就是伤寒思维了,就你不是伤寒思维,别人都愚钝。只是觉得你好大的口气,回个贴还有这么多要求,难道都来捧捧场才行?
凉药生热的意思是寒凉的药物作用于阴虚痰瘀阻滞的病人会释放出身体隐藏的热量,且是由内至外,达到一个寒热平匀,阴阳和合的状态。而热药生寒,是说阴虚痰瘀阻滞的病人当表现出类似脾肾阳虚的症状时,被误用温阳的药物,痰瘀堵塞的地方增多,反而使得阳气不能达表而被痰瘀闭锁于内部,从而表现出腹泻畏寒等一系列的类似寒证的症状。对于热药变寒,寒药变热,我的认识如下:
1.热药变寒。所谓“热药变寒”,不是真的热药可以直接使身体变寒,而死说,如果热药用量过大,则会伤及脏腑,不但不能很好地补充热量,而且会出现腹泻、浑身无力等现象。身体若想恢复健康则要耗费一定量的热能,等于适得其反。
2.寒药变热。所谓“寒药变热”也不是说寒凉药可以使体寒的病人变热,而是说,体寒的病人服用寒凉药以后,疾病加重,身体为了修复体伤,减弱体寒,因此提高了体温。体温提高以后,体寒会减弱,“发烧”的症状也会逐渐恢复。者属于自我康复的过程。
3.有些药物服用以后似乎会出现感觉温热,有时也会感觉寒凉,这是一种错觉。比如体寒者有时会感觉浑身发热,衣领的扣子都觉得是多余,但是温并不高。
总之,处理疾病的原则是补充热量,用温热药。出现其他的症状属于临时的,表面现象,用按揉、针刺这些辅助性措施就可以解决。
浅陋之见,多指导。
近日一网案,几经周折,转用清热祛湿时患者出现夜里干醒,渴喜冷饮之热相,想起此贴,又看了看,颇多可取之处。我认为所生之热为郁热或伏热外显,这种伏热看来比我所想的更为普遍,毕竟饮食好多了,而且右归丸之类的补药随手可得
是的,关键的诀窍在于“透”,单纯寒凉药物恐怕达不到这个效果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既然要透散血分瘀热,就要用走血分的“凉血化瘀”的药,配上走气分的“辛散透邪”的药。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凉血化瘀+辛散透邪,使血分瘀热散入气分而引起发热症状,就像是在“焚烧垃圾”。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一方面,瘀血的分解代谢可以产生热量;
另一方面,组织和脉络中瘀积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后,人体就会调动大量巨噬细胞去清除这些异物,导致“免疫性发热”。
[大黄䗪虫丸]是寒性的化瘀通络药,有人吃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发热,继而病减,就是这个原理。
---------------------------------------------
顶一个
说实话,不是那么好懂,不过从我的经验来看,凉药可以生热,跟感冒发烧有点像,胃中突然进了寒凉,如果胃本身的热不能中和这个凉,那么也会出现胃受寒的情况,和体表受寒相同,那么为了驱这个寒,胃会产热,说胃产热并不准确,应该是身体会同时大量产热,那么胃的寒中和,其他部位的热其实是太多了,就会出现内热情况。说的这个话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可思议。
但是确实是这样的,论坛里面也有说吃温阳剂腹部发冷甚至腹泻的,这就是热药生寒的例子。说明身体并不适合这个热药,反而适合下面的凉药。原理就是本身血热,再加药热,热势过大,敛液成痰(或瘀)阻碍了阳气外达,所以出现表寒或肠胃寒凉。
下面说一说凉药生热,一般来讲,血热的病人多兼有痰瘀,有的是痰湿为主,有的是痰为主兼瘀,所以祛痰化瘀的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热,再加身体本来就血热,所以这就是凉药生热的原理了。只要利用好了这个热,还需要去温阳健脾么?人体就是一个高级的利用各种能量的系统,从食物到能量,再到能量的转换,利用,消散,真的很复杂!
因为血热限制了很多偏温性的祛痰化瘀药的使用,所以选用的基本是偏凉性的。
在给亲友治疗的过程中碰到很多这种情况了,有的说我从来不喝凉水,不吃冷饮;但是治到最后还要用到石膏去平衡这个胃热。尤其是腹泻的人,很多人都以为是胃寒,殊不知却是血热痰阻,你清血热化痰,这个痰消失了,血液流行顺畅,自然就不会有胃寒的症状了。这个胃寒实际上仅仅是胃的内壁绒毛的寒凉,并不是真正的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