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关注!用药精确怎么衡量?我不赞同用药精确这种观念,多一克,少一味又能怎样?有时症状不到,脉象不显不能随便用药啊。但是用药谨慎是必须的。
本来不想多说的,说的这个话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可思议。
但是确实是这样的,论坛里面也有说吃温阳剂腹部发冷甚至腹泻的,这就是热药生寒的例子。说明身体并不适合这个热药,反而适合下面的凉药。原理就是本身血热,再加药热,热势过大,敛液成痰(或瘀)阻碍了阳气外达,所以出现表寒或肠胃寒凉。
下面说一说凉药生热,一般来讲,血热的病人多兼有痰瘀,有的是痰湿为主,有的是痰为主兼瘀,所以祛痰化瘀的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热,再加身体本来就血热,所以这就是凉药生热的原理了。只要利用好了这个热,还需要去温阳健脾么?人体就是一个高级的利用各种能量的系统,从食物到能量,再到能量的转换,利用,消散,真的很复杂!
因为血热限制了很多偏温性的祛痰化瘀药的使用,所以选用的基本是偏凉性的。
在给亲友治疗的过程中碰到很多这种情况了,有的说我从来不喝凉水,不吃冷饮;但是治到最后还要用到石膏去平衡这个胃热。尤其是腹泻的人,很多人都以为是胃寒,殊不知却是血热痰阻,你清血热化痰,这个痰消失了,血液流行顺畅,自然就不会有胃寒的症状了。这个胃寒实际上仅仅是胃的内壁绒毛的寒凉,并不是真正的胃寒。
那你试一下你的理论和用药就能验证了。本来不想多说的,
但是就凭你后面那句这个论坛里没几个人能看懂该贴,我就觉得有必要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至少不能被人小觑了去,是吧?
从你的描述来看,确实是从临床实践出来的,
你分析的主要矛盾为“血热”,这确为一语中的。
但是只可惜最终未得究竟,一个弯拐到敛液成痰上面去了。
殊不知,左血右气,血热血虚其实皆则之于肝。
脾胃虚寒其实是肝血热,肝气犯脾,影响的脾胃运化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
“痰”只是脾虚后出现的病理产物,而不是致病的原因。
因此,用生地 玄参 白芍 一系列凉血之药后,肝气得敛,脾胃自然气血充盈,功能恢复,暖意油然而生。
如果直接桂附开道,则肝血越热,脾胃越虚,寒像愈显。
这便是所谓的“凉药生热,热药生寒”的原理。
请问,可对否?
那你不知道津血同源的么?在血管(包括毛细血管)里面的是瘀,在细胞或细胞间液里面的没有红细胞的体液被火气灼干变成的透明的黏性比较强的东西,你说叫什么呢?敛液成痰,每一个字都是实实在在的!西医说痰是水和蛋白质?我还记得之前有关于西医的痰的成分是白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所形成的从肺里面咳出来的可见的粘液块。而中医的痰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以前的中医怎么说痰的我不复述了,我的认为是正常的体液或血浆丢失一部分水分,流动性变差,停留于某一处就是痰,不仅仅是蛋白质。痰凝日久,必兼有瘀。回头看了看,上文口气有点不客气了,望见谅。
一般我发言都是很谨慎的。
未经临床验证的理论是不会公布的。
现代医学痰的主要成分无外乎停留在肺部的水和蛋白质而已,而中医中的痰,又是什么呢?
兜一大圈回来,中医的“痰”其实还是蛋白质,只不过范围扩大了,不仅仅局限于肺部而已。
五脏六腑皆有痰。
“痰”对身体来说,其实是一种构成我们身体各个脏腑的营养物质,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被“运输到正确的地点”而已。
也就是“痰”的出现,其本质是某脏腑的“虚”,而不是“火”。
“肝热可以导致心火(木生火),肺热(木火刑金),肾虚(子盗母气),脾虚肝生风(木克土),肝生风,风为百病之长....... ”
这句话倒是和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吻合,楼主翻我以前的帖子便知。呵呵
不过更关键的问题是,肝血热一般都伴随着阴虚,血虚,为何?
无它,郁火耗伤阴液,这个很好理解。
那么像这种阴虚血热的情况堵塞通路的是痰么?
其实它们是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得粘稠的血液,中医叫“淤”。
用凉血活血之品比化痰祛湿之品效果更确------我的个人经验。
你说你看懂了的啊!“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所形成的从肺里面咳出来的可见的粘液块 ”?
这说的是脓液吧?
津血再同源,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就像喝进去的水不会马上变成阴血一样。
敛液成痰 ,既然是失水成痰,那么补液即可,又何须化痰?
既然不用化痰,那么又哪里来这种叫“痰”的病理产物?
还不如直接补阴?
中途生理变化过程一切全省。
“痰”这个字连体都不用提
其实中医中很多概念都是假设概念,类似于一个“假想敌”。
区区一个“邪”字,包含了多少细菌病毒?
而“痰”字也并非全为实指,为何非得找一个跟“痰”类似的病理产物出来?
有料,实践而得来。都是高手!本来不想多说的,
但是就凭你后面那句这个论坛里没几个人能看懂该贴,我就觉得有必要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至少不能被人小觑了去,是吧?
从你的描述来看,确实是从临床实践出来的,
你分析的主要矛盾为“血热”,这确为一语中的。
但是只可惜最终未得究竟,一个弯拐到敛液成痰上面去了。
殊不知,左血右气,血热血虚其实皆则之于肝。
脾胃虚寒其实是肝血热,肝气犯脾,影响的脾胃运化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
“痰”只是脾虚后出现的病理产物,而不是致病的原因。
因此,用生地 玄参 白芍 一系列凉血之药后,肝气得敛,脾胃自然气血充盈,功能恢复,暖意油然而生。
如果直接桂附开道,则肝血越热,脾胃越虚,寒像愈显。
这便是所谓的“凉药生热,热药生寒”的原理。
请问,可对否?
我想的一点都不复杂,而且临床比这个复杂的多的是。你也是是热极伤阳,那你知道热极是怎么伤阳的吗?热必伤阴,阴伤阳无所附才是阳伤,除了说道热极伤阳之外,还有热极似寒呢!表寒里热的人何其多!你把事情想复杂了。
黄帝内经就说过热伤气,寒伤形。热极伤人阳气,寒极伤人津液。用药同理。
还有就是仲师説過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表本寒热须辨。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阴盛则阳,阳盛则阴。
呵呵,生姜不生热?你看过一碗姜汤送命的案例再来说这个!楼主所说确实经常遇到,但是寒药为什么生热,肯定是体内有寒,就如生姜泻心汤,不用生姜就会有生热,就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是辩证不准,配伍有问题所以凉药生热,热药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