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八、“生气通天”现代认识“抢电子、抗氧化”!

量子力学最精确的数学理论是量子电动力学(与实验数据比较,可精确到9位有效数字),根据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的相互作用被描绘为微观粒子之间交换作用子【正负电子】来实现,……那么,在一个典型的电磁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多少光子?量子电动力学用了一个有许多项的费曼图,每一项代表了一定数量的光子。有趣的是,高阶费曼图涉及虚子及真空涨落等新概念。所谓“虚子”即在物理时空中短暂出现的粒子无法被实际探测到(故为虚子),但它们的多次产生与湮灭,对正确定量地描述量子场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缺之不行)。这里不仅从理论上表明了真空不空的物理结论:真空是时空的一种基态,即使在真空中,仍然有粒子的出现和涨落,真空中会出现自发的对称性破损,产生如正负电子、正负质子等共轭粒子,这些粒子可启现实状,可启现虚状,但虚实相得益彰。虽然有时它们是以虚子存在,但它们对实际事件发生过程的影响却是真实不虚的。而且从本质上讲,此宏观现象又对应于时空的激发态,如果是基本粒子的质量、电荷与自旋是微观意义的基本激发,那么真空的宏观现象则涉及宏观涌现类激发。因此,有理由认为:宏观物质能量激发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大尺度的真空量子态。这样的思路对中医宏观意义上的‘玄关’生命现象具有全新的意义。



现代已知:有机生命赖以生存和得以维续的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摄取能量;二、抗氧化、抗衰老。在现代量子层面上,此两者归根究底都决定于蛋白质成分中微量金属元素(微量元素)抢电子的能力,即因电子转移带来的能量转移和信息传递,导致地反馈、协调、演变、运化等一系列生化行为:

现代科学已知:生命运动本质虽是化学运动的结果,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的发光、放热、吸热、变色等等一切现象,都伴随着电子的跃迁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才能进而产生化合、分解,生成新物质。可见,电子运动所在的电子壳层或电子能级,即电子所在的时、空、位、能统一系统的变化伴随并决定着化学反应的全部过程,当然也伴随并决定着生命活力的全部过程。

现代生物电磁研究已经证实:在生命的微观领域里,生物电磁波的信息和能量(量子共振)是统一的,能量的表达就是信息的表达。这种携带生命信息的电磁波(量子运动、伴随着电子的跃迁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可以在生命活动中完成细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能够纠正基因的信息表达,甚至可以激活潜在的基因,让潜在的基因取代衰老基因的控制功能。基因有动力,细胞才有活力,才能够进行新陈代谢。

100多年前,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时就指出:“地球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电的现象。”后来德国贝尔教授进一步指出:“生命的基本活动实质是电子传递,只有当电子传递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现代已经确定:机体发病时,构成分子的电子首先发生异常。基于电子运动的磁场共振相关性,电子运动出了问题,将导致原子、分子、细胞的规则信息传送发生混乱,结果引起异常生理、病理状态。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自然界生命能量的基本来源。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圣-乔其认为:“光合作用包含的生命能量循环的主要之点,即电子受光子激发而上升,然后通过活系统落回到它的基态,同时逐步放出它富余的能量,这些能量就用来推动活的机器。其三个基础点:第一、生命只是由电子来推动,由电子从较高能级向其被光子激起的能级逐级下降时所放出的能量所推动。电子的环行就会形成一个小电流,中间代谢的全部复杂过程都只是围绕这一基本事实的辅助工作而已。第二、电子所留下的只是ATP和DPNH和TPNH,因此这些物质一定就是生命的真正燃料。第三、电子在这个循环中是单独行动的,它们一个一个的被激发,一个一个的通过细胞色素列,因为中心Fe原子只能进行单价变化,所以认为电子是单独的通过整个循环的。”([美]A·圣-乔其《亚分子生物学导论》。林克椿译)

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共振是普遍存在于微观粒子(光子、电子…)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共振,其能量的转移、传递、转化、转换、储存等过程都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公式(光子频率满足公式△E=E2-E1=hv[式中,E2-E1代表粒子的上能级与下能级差,h为普朗克常数,v为电子运动频率,△E则为频率合拍的能量值。]),此时才能实现粒子的能量转移过程。而前文有论,普朗克常数h实际上是体现了空间中斥力原的分布密度,此处可暂且理解为空间中电子的分布密度,v为电子运动频率,整个微观粒子的频率几乎皆与电子运动本身固有的能级特性有关【特征能谱】,把这种频率合拍的【特征能谱】共振引申到带有普遍意义的能量合拍的共振,那就是现代能量共振-磁共振。在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这种场量子引起的电子跃迁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运动变化的根本作用点,因此增加电子分布密度和运动频率就等于增加能量,就能改变局部‘场效应’达到【特征能谱】治疗效果。而且倘若频率相同,方向相位相反,还会发生波的干涉、能量相抵消。也许这就是古代《周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的“相生”“相克”,……产生生命活力的源泉象征。

现代研究又表明,生命物质DNA、RNA、以及核糖核酸和各种蛋白质络合物所表现的顺磁性、逆磁性、铁磁性以及构成生命大厦的准铁磁性物质,它们在天然磁共振场中的磁化方向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电子结构不同,也就是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和排列组合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生物活性(阳气-抗衰老、抗氧化能力),而所谓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上就是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失去相对位置、能级的表现。此《黄帝内经》所指:“本气者,位也”,现代解释,原子中的电子位能是一切物质的最基本能态,是电子密度和相对位置的改变所致。已有实验报道证明,各种动植物的组织所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与其新陈代谢的强度成正比,即生命力愈强,电子自旋共振愈活跃。反之,氧化还原愈强烈则电子自旋共振愈衰弱。因此衰老的本质就是有机体电子运动密度、位置、能级的衰弱,抗氧化还原、抗衰老就是抗电子密度、位置、能级的衰减。

现代生物科技已经知道“氧化失电子,还原得电子”,生命衰老的原因在于氧化还原反应,抗氧化还原是抗生命衰老的主要手段。因此补充游离电子是维系生命活力、抗衰老的重要手段。如现代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含高浓度的游离电子)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即是例证。……大量抗氧化事实反证,凡是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手段或药物方法必能增加游离电子。因此有人认为:中医火神一派宗硫磺、附子、艾灸扶阳治病,民间养生视运动、心情、助人为三阳开泰养生健体,本质上都是增加游离电子,增加共轭体系的π电子,因为π电子的整体波动就是中医循经传感的动态信息流、能量流表现--中医阳气(玄机)所在。

现代生物电磁波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分子系统信息、信号及能量传递的形成不是化学现象,而是物理现象(电磁波)。强调有机体信息控制与调节的性质从化学向物理方面的转变,这就直接指向了中医学、针灸学以及广泛称之为能量医学的许多医疗体系,同时也为相当部分中草药化学原理说不清的药理作用,如归经、性味等,找到了现代解释。(当然也解释了中医石头治病强身的玄机)。

因为高级运动包涵着低级运动,药物的化学反应包涵着相当程度的物理反应,或者说相当部分化学运动最终必然会通过转化为物理运动(电子跃迁带来的能量转移)而体现。因此有理由认为,石头治病以及相当部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并非100%的化学反应,其中物理反应占了相当部分,甚至有的物理反应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疗效。以中美合作的“混血儿”产品为例,普通植物水飞蓟提取的齐墩果酸经过特殊技术‘声频协振音槌破壁,磁力线偏转切割、水解搜集电子’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能量,产生了迥然超乎寻常中草药的高抗氧化功能,其超乎寻常的保健治疗功能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是否能够断言:增加游离电子【特征能谱】是相当部分石头、中草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疗效。

现代已经知道,微量元素缺乏是人体内产生众多疾病的根源,补充微量元素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生命活力(人体内在的‘治愈力’即所谓生命能量或中医认为的‘原气’)。然而,好像并没有科学家注意到把补充微量元素和补充游离电子联系起来,补充微量元素而补充生命活力的作用机制就是因为:具有相对高质量原子核的微量元素物理性质决定了它天生具有吸引和搜集游离电子的特殊功能和密码编序。在量子化学中,原子中核外电子的多少,由原子序数求得;离子中所含的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Z减去离子价数……。(这也就是大多石头矿物药【硫磺、附子、阳起石、……】都富含微量金属元素能够兴阳--激发人体阳气的根本所在)。

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核酸、蛋白质、酶的分子结构,一般都是以微量元素络合物或敖合物形式存在,这些络合物或敖合物的准金属性导致的准铁磁性物质,都无一例外地具有自己分子总磁矩,在这些分子的电子能级轨道上运动的电子,也同样有着自己所固有的量子频率和磁矩【特征能谱】。在外界天然磁共振场(五运六气)的作用下,其微量元素络合物或敖合物的准金属性导致的准铁磁性量度,则是其按照这个天然外场所特有的时间节律以及周期振荡规律而随同调整自己的运动取向,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的响应度。那么同理,倘若懂得利用石头矿物药(起阳)或其它中草药改变人体内在天然磁共振场(内环境)【特征能谱】,从而调整自体运动取向,重新完成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的新响应度,就自然能仿效五运六气取得治病强身之显著功效。

推而广之,现代一切大凡能切割磁力线,通过改变局部【玄关-生气通天】【特征能谱】‘场效应’获取游离电子的方法、手段都能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典型莫如当今中科院院士人大代表发明、获国家科技奖、已走向市场的信息能量水(通过管道外的金属元素磁力线旋转切割,导致经过管道的净水获电子、负离子、获能量)据说疗效还很不错。由此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磁疗、电疗、热疗……皆如是,现代声、光、电、热、磁…高科技仪器亦如是,甚至连念经、祷告、祝由、画符等也有如是功效。(只要信息频率吻合,势能位差产生音槌共振,按新编码组序,必能获取游离电子,得到能级效应,产生【特征能谱】治疗效应。)于是市场上,一根磁性小棒成了‘魔棒’;一块高分子陶瓷成了‘魔板’;一个高频白水晶成了‘神器’;……佛经有陀罗尼咒(能量之意),道家多颂无量咒(无形能量),耶稣共声沐恩歌,儒家修心养性而求灵。无论是歌唱声、念经声、祷告声、还是木鱼声……,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超声、次声,都是电磁波),只要有了同频共振就能聚能作功“超度亡灵”;一个不会气功的,只要具有足够多的相信者(心诚),照样可以组场出现“特异功能”;相信可以让一个小孩催眠一个巨人,相信可以使一个国家为之疯狂,相信常常是寻找能量同频共振的必要条件,相信可以让“集中意念×时间=功”的意念力公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按照现代物理理解:相信可以让生命电子运动的磁共振发生重大扭曲,常使人们自身磁共振与别的节律相匹配,并且模仿或者趋同于大于自身的脉动节律,产生一种电磁横波夹带电磁直波现象。“夹带”是电磁共振的一个方面,一种共振的扭曲。“由于‘夹带’现象,你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自然振荡形式,并用另一物体不同的振荡形式替代之”,“夹带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经济手段”,“夹带现象意味生命体都在不断地试图彼此保存和谐。”“夹带现象的认识,使我们对生物固有振荡节律的封闭理解,变成了开放理解,对于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病变与康复机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许这就是许多“组场练功”“拜佛念经”乃至“封建迷信”何以有效的现代原因。一切的一切大概都与这搜集游离电子的功德成正相关。

人类通过种种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自然的治疗手段,影响和调整生命体的磁共振场【玄关-生气通天】(经络)的能量(量子共振)【特征能谱】状态,使患病的生命体达到康复之目的,归根结底都必然借助于这搜集游离电子的功德。这也是中医【玄关-生气通天】经络系统之所以能够联系天地、沟通内外、应天道、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现代科学本质。

附:详见拙文《传统民间中医方法为何有效现代解释》
 
九、玄关-生气通天与‘金生水’关系:

谁都知道,生命来源于水,有机生命70--90是水的组合,水是生命诞生和维系的必要条件(生命一定要有成比例的体液【水】作为承载光量子【火】能量【气为水与光相抟相易产物】的载体【阴】,故曰“上善若水”)。那么水又从何而来?中国古人言‘金生水’意思水来源于石头(古代用五行金指代石头)。对此中医网上牛人杨神经有个通俗形象的解说:“古人是因为观察到早晨石头上生成的露水而推论金生水。”有人不以为然,因为露水可以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它只是水的不同形态转化,并不能说明水的来源。对此量子生物学的创导人林陆山教授如此认为:“早期的地球表面全是岩石,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有机生命,空气稀薄甚少氧气,含有一定量的宇宙衍射带来的有机气体,如甲烷之类,因为缺少水汽,大气对阳光反射力差,故昼夜温差大。水分子的形成是因为大气中甲烷类有机(氧)和阳光照射的(氢)在岩石表面沉淀,在岩石表面空隙中排列,经过日夜温差催化而成。经亿万年日积月累汇聚,逐成江河湖泊与海洋。”水分子以其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特质,在形成汇聚成液态水的同时,溶化、析出并带走大量岩石中的元素,因此常态(生态)的水必然是含有大量矿物微量元素的水,绝不是单纯的氢和氧组合。正是这些矿物微量元素的组合才让水具有灵性、含有感知(见日本江上胜博士《水知道答案》),由此经年累月亿万年的进化突变,相继形成了碳解构--蛋白质--微生物--酶--土壤--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直至高等动物--人类,由此也可以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俱来自于水和水中的矿物元素,俱有赖于水和水中的矿物元素而生存维系,故万物有灵(电磁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是石头的产物、是水的杰作。(联想神怪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来自受天地日月雨露精华孕育的石头,好像也并非全部空穴来风。)

今天有的科学家则认为:由于远古时期地球频繁的火山运动将地壳层矿物物质微量元素带到了地表,经千万年来雨水、河流将它们带入海洋,生命诞生于海洋。因此生命体中必然维系着与地壳及海水中同样比例(丰度)的元素,这对生命的存活至关重要。人体中大量元素的比例与地壳及海水中几十种元素的比例相一致,这是目前提出的健康平衡保健理论的基础,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较引人注目的领域。

明白于此则明白:为何古人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万物”;为何“中医道地药材需有产地和季节之要求”;以中药人参为例,野生人参与培植人参相比较,由于生长条件不同,虽然人参的主要药用成分--人参皂甙相差无几,但其微量元素则有较大区别,两者同样用小白鼠游泳抗疲劳实验,服野生人参的耐力则明显优于服培植人参的。

现代医学已经确切知道:水中带来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①构成身体的各个部分;

②维持体液平衡,协助其它营养素发挥作用,维护机体健康;

③参与机体多种酶的生化活动,(是抗氧化抗自由基蛋白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

④帮助完成送氧任务;

⑤组成人体某些激素并参与生命活动;

⑥与机体几乎所有的代谢活动正相关;

⑦合成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必要成分;

⑧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免疫能力。

⑨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抗氧化抗衰老能力。……(不作展开)。

由此今天已经崛起的“元素平衡保健医学”认为: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形成了体内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平衡,体内的自组织能力也具备了这一调节控制平衡的功能(即与中医阴阳平衡有关)。人体内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维系着一种平衡就是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干扰、被打破就使人得病。由此推导出人体健康与矿物微量元素、体液电介质酸碱平衡三个公式:

健康=体内矿物微量元素平衡+血液启弱碱性;

生病=体内矿物微量元素失衡+血液启弱酸性+细胞氧化老化了;

治病=调节体内元素平衡+抗氧化+血液恢复弱碱性。

并将之推崇为当代中西医沟通交汇的最佳结合点。(笔者注:虽有点过,但可见一斑)

1996年第四届国际微量元素与健康研讨会上,参会600多位专家一致认为:90%以上的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元素在体内的不平衡有关,生病就等于体内元素失衡,血液启酸性,治病就等于补充和调节微量元素平衡,血液启弱碱性。

由此,也自然可以理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化学教授两届诺贝尔奖得主兰纳斯·鲍林(LinusPauling)为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断言:“所有疾病均因缺乏微量元素引起,没有微量元素--矿物元素,维生素与酶无法作用,生命只有毁灭。人类的所有疾病均来自矿物元素的失衡!”

同理,中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指出:微量元素生理功能的逐一发现,揭开了许多生命的奥秘,使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中医中药用中草药、石头治病强身)获得了科学的解释。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必将大大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从而延长人类的预期寿命。

鉴于市场上原有传统补充微量元素方法【用不同矿物元素石头原料粉碎后按比例与多种维生素重新组合口服,如市售‘金适尔康’‘善存’‘纽崔莱’等】在大量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缺陷【如无机重离子口服易造成胃部不适,不能顺利通过肠粘膜进入体内,易增加肝脏排毒负担,人体无法按需选择接受(人处有机生物链高端,若接受有机原料,人体一般能酶解运化有选择接受;若接受无机原料人体常不能及时运化,唯有照单全受,稍有超量便成增加肝肾排毒负担的毒素),倘若较长时间如此,还易引起过敏,甚至免疫过甚疾病。】(注:不要以为这是科学家的事情,不信可观察身边:当今城市白领的孩子,几乎清一色使用进口添加微量元素奶粉,在孩子们全面聪明茁壮成长的同时,让家长、医生们惊讶:孩子们的过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现代何以增长如此快焉?感慨:人算究竟难敌天算!)

一个美国物理科学家、氢弹之父、爱因斯坦同事伊、雷诺兹(重氢硫酸盐水解技术发明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因为内疚于早年研制原子弹、氢弹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发愿晚年一定要完成一项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发明,以求宽恕其心中的不安。结果重氢硫酸盐水解技术(氢离子发生器与氧离子发生器在水中相对反向旋转)氢氧离子撞击带来的充满大量负电子-重氢负离子水,在有益于人体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揭开了解释“金生水”石头之所以能够治病强身玄机的序幕。

理论的突破常常带来方法技术的解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第一时间占领世界保健品市场的北美大鳄们(世界前500家保健品企业大多出自北美)面对已经逐渐显露的缺陷,一改原来还原论脚步,重新挖掘中国宋明两代道家方士对“炼丹术”技术革新的系统整体合理性,以中国明代丹道常用矿物药“阳起石”(如珊瑚礁、钟乳石、火山岩、珍珠贝、龙骨牡蛎等,大多以硫酸钙、碳酸钙成分为主、对人体基本无害)为原材料,结合中国宋代九转还丹稀释--稀释--再稀释思路,采用伊、雷诺兹重氢硫酸盐水解技术(水中酸解抽取天然无机矿物中的微量元素)与中国传统酿造业醋酸有机酶解技术的整合,开发研制了一种和多种具有用量小(顺势稀释)、使用方便(滴剂或喷剂)、补充的微量元素全面(亿万年地壳矿物整体含有生物的各种元素)、均衡(自然界本来比例)、天然(非人工合成化学品)、安全(原料无毒)、广谱(适用大多数慢性病病谱)、高效(抗氧化能力是葡萄籽的50倍,对多种疾病都有不错疗效),集多种优点于一身的顺势疗法补充微量元素之产品,命名为“细胞食物”。并以西方顺势疗法为旗帜,以高科技为招牌“幌子”申请专利,推向世界各地市场,迅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治愈改善了大量现代医学束手的诸如癌症、哮喘、糖尿等疑难杂症,让今天国内许多不知古代道家‘丹道法术’的现代权威分子生物学博士硕士们(清华的、复旦的……)顶礼膜拜(连原卫生部长都为之题词),于是纷纷化大价钱买断人家的国内经营权,在国内组织营销也好、传销也好,一时间美国的(顺势疗法细胞食物)、日本的(火山岩矿溶动力素)、韩国的(重氢离子生命能量)、台湾的(金钙力、生命动力)…铺天盖地几乎充斥于当今各“领导层”“财富层”“知识层”……化妆品、保健品和疑难病的养生治疗,每年十几、几十亿外汇的流失让商务部官员都痛惜叫冤。

大赚了中国人的钱,财大便气粗,虽然每年一度高品位、高花费的国际中医、西医、中西结合顶尖人士交流使用“顺势疗法”经验的学术会议“团结兴旺”不断向着现代‘中西结合’‘自然医学与传统医学结合’的医疗科技高度纵深发展,异口同声:“顺势疗法是人类21世纪征服疾病的有力武器”,但却鲜有人提及:原来“顺势疗法”诸多产品的根本原理,本就来自“抄袭”于中国古代道家石头治病“金生水”的炼丹技术,何以总是要等外国人证明其“科学性”成为“伟大发明”,在中国本土却总是与“迷信”挂靠!

有人说:“现代中国人的最大本领是模仿。”由于此类产品的成本低,利润高,相对安全又有一定疗效,且因简单、方便、(掌握垄断利益的主流还不曾明白,暂时门槛较低),故许多中国商人拼着自己的精明和聪明紧紧跟上,如因为广西巴马地区长寿者多,故取巴马地区的石头粉碎,安装净水设备的最后一道过滤,生产高价优质净水器;因为海口火山温泉具有医疗效应,故利用火山沉积岩生产漂浴保健设备;因为日本人平均年龄长,故取日本或韩国长寿地区的岩石打碎重新压制合成建筑材料,建造负离子篜浴房,负离子氧吧;用石头粉碎再合成的托玛琳产品,从治颈椎病小挂件到大型熏蒸房,不说家喻户晓,至少连锁已经遍地开花。

今天的中国市场上;仅利用石头生产类似顺势疗法细胞食品的本土产品就有:细胞能量水、生命营养液、北京金山“矿溶动力”、三爱生命动力素、幸运五十二、神奇八十一、和韩国日本“氢水”神品……倘若有心上网搜索,自会发现比此多多,再加上今天能够够得上数的国内、国外著名保健品直销品牌大多不甘落后,大多都有自家如此此类的仿制或研发产品(滴剂、喷剂)紧紧跟上,因此此类产品的市场实际情况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自是难以统计。虽然大多数产品还有一些疗效,也在确实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应,但奇怪的是,本应最能发挥此专业特长的国内主流中医,今天大多都在批评这些“保健品”的西化和迷信,由此“石头治病”今天已现喜忧参半之颓势。其中的原因大致如下:

①石头治病本就是双刃剑,虽然采用天然硫酸钙、碳酸钙类矿物顺势疗法相较于原来用重金属炼丹术补充微量元素更安全、均衡、上了很大一步台阶,疗效也有了长足地进步,但本质上仍然具有石头矿物霸道治病的一些先天不足,需用传统中医植物草药加以温和调合。缺乏必要的中医中草药知识,必然会让诸多使用过程中难以控制的“好转反应”或“翻病现象”暴出,常让使用者畏而怯步,让不明真相的主流横加指责;其次对于组织细胞水肿(肿胀型)病灶,“石头治病”不仅近期疗效不甚理想,而且还有滥用重金属元素“中毒”之嫌……。

②石头矿物治病原只是中医治病方法中一个很小的局部方法,古人言:“医不三世不可为医”,此三世者非三代之意,乃指黄帝针灸、神农草药、素女(房中)丹道三大体系医疗技术的联合使用。此《黄帝内经》言:“杂而治之可以言其圣”,唐孙思邈言:“只药不针、只针不灸、皆非良医。”意思再好的单一方法都必然有其相对局限,所谓“病人怕病多、医生怕术少”,医生临床必须懂得“循生生之俱,谋天人合德”(按照医疗的客观规律,灵活配合用各种不同方法),单一石头治病,方法即使再好也必有瓶颈,何必在一棵树吊死!

③其实任何产品再好也只是一种工具的革新,要取得相应设计效益,常常关键更重在使用者明晰其原理的素质,医疗保健产品尤其如此。当年西医巨匠曾言:“愈是有疗效的产品,在庸医手中愈有可能成为杀人利器”,今天中医学院曲黎敏教授百家讲坛言:“《黄帝内经》不懂就信,便是迷信”。遗憾的是:今天的医学界(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已被利益彻底洗脑,普遍认为“疾病是被药物治好的,疾病的突破在于药物的创新!”……以致今天国内医疗保健品市场有个不成文的怪现象:“凡是得不到主流认可参与或做不起巨额广告的,唯有跻身于直销或传销方能打开销售局面。”由此上述大量石头矿物产品即使疗效再好,因为得不到主流中医认可和参与,也唯有依赖那些并不专业却能“妙语生花”的推销员、直销员们,由是乎或夸大疗效、或刻舟求剑、或张冠李戴、或南辕北辙……大概在所难免,故其产品疗效的打折不言而喻,总体临床口碑也常离设计要求甚远,又怎能因为‘有利必有弊’而正视其工具之弊端、克服其工具之弊端?(注:当今有不少保健品之所以能够做的风生水起,其中一条重要原因,与具有相当医学专业技术的人群加入,从而能相对正确使用发挥产品应有功效有关)。此古人言:“圣人以为常(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倘若既不明白工具先驱者的意图和原理,又缺乏使用者应有的素质,简单模仿“日用”,赚钱挂帅不能‘圣’唯有‘俗’,中医石头治病与“茄子绿豆”又有什么区别?甚至可能比“茄子绿豆”遭遇更惨!
 
十、经典混沌和量子纠缠与复杂系统中识:

经典物理学发源自15世纪,其研究对象是尺寸大于原子和分子的系统特性【形而下】,它的体系包括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热力学和混沌理论,其中混沌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以至于几乎不可能预测其行为的系统,谓之混沌。量子物理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专门研究解释尺寸小到分子和原子乃至更小粒子量级系统的运动规律【形而上】。量子物理理论【近乎道】却相当反直觉【为道日损,反者道之动】,例如量子叠加/塌陷原理、量子纠缠原理、以及测不准原理等等,然而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所有物理系统本质上都是量子系统。

当代量子物理研究人员发现,量子纠缠和混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证实,经典混沌和量子纠缠具有明显的联系,虽然目前还没有适合的量子物理理论来描述物体的混沌运动状态,但在量子纠缠的实验中,量子比特纠缠熵(纠缠程度)的分布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经典力学下的混沌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混沌程度的分布图也会发生变化。奇妙的是:量子比特纠缠熵分布图和经典物理系统的混沌程度分布图越来越像,其中纠缠度的区域对应着低混沌度的区域。具体地两种效应之间【形而中】的相互作用使得的整个系统最终服从热力学规律……其方法论从属于生命自组织耗散结构(负熵)复杂系统。



㈠中医基础理论与复杂系统多层次中识原理:

现代复杂系统的本体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复杂现象的刻画,必须呈现一个广谱的精确度空间,常常系统的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精确度的刻画。而一般而言,复杂系统都具有多维度多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性问题。这些多维度多层次相互作用的表达方式又必然诉诸于复杂网络关系,其现代常用方法论是:“多层表述,逐级定量,多次跌代,逐步近似”,以及科学建模的“多层面目标分解,多层次要素集成”方法论策略等,其要害在于抓住关键维度和关键层次,重要的是分清不同维度和层次,但必须

①因【多维度缠结】避免硬性地在不同维度的认识之间进行舍取;

②因【多层次交互】避免将不同层次的理论进行比较;

③因【量子涌现】避免还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崇拜精确性而排斥模糊性,排斥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④因【概率解非唯一解】避免仅仅关注能够给出精确刻画和答案的简单现象和问题;

⑤因【复杂网络关系】避免脱离网络关系,单一维度或单一层次的简单线性因果对应。



前已论及,万物的质量、能量、信息皆拜此冲虚【量子】中和的“冲气以为和”所赐。形而中【玄关-中冲】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摶相易的结果,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中庸不连续的过渡态,类似于佛学的中观中论,当代钱学森的中介认识系统(简称中识系统)。中识系统本质上这一不连续的过渡态是复杂系统内部多维度缠结、多层次交互的结果,并非牛顿力学简单线性表达,具有混沌带来的现代复杂性科学深刻的层次性和普遍的网络网格效应,又与现代量子力学的数学概率解相吻合。

复杂系统中识三条原理:①主客体相对复杂性原理;②时空相对性原理;③层次性和可综合性原理;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中医宗传统“三五之数”,似乎早在两千年前就分别从精、气、神【质量、能量、信息】三个侧面,与阴阳五行【纵向空间坐标与横向时间坐标5×5=25】空间层次性和时间过程周期性建模,建立复杂网络跨层次、网络关系。古代圣贤似乎早就运用“三生万物”“阴阳五行”…三五之数的智慧,大道至简超越时代地解决了现代复杂系统自组织耗散结构、热力学(负熵)涌现、非线性多维度缠结、多层次交互等难以深刻表达的网络网格化控制管理。


如《内经生气通天—宝命全形》:“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其生五【五行】,其气三【形气神】…此寿命之根本【三五之数】。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精神】,二曰知养生【罡气】,三曰知毒药为真【真元】,四曰制砭石大小【玄血】,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全形】。五法具立,各有所先。”


《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久,著于骨髓,心私虑之。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形而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上下配合】,随应而动【形而中】,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和上下而中】。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形上】,五脏已定【形下】,九候已备【守中抱一】,后乃存针;众脉不见【形上】,众凶弗闻【形下】,外内相得【形中】,无以形先【无为形上,形为形下】,可玩往来【把握形而中-过程】,乃施于人。


《内经/汤液醪醴论》: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形而上--量子】,必先入结于皮肤【形而中-客在门】。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形而上入形而下体现】名曰逆,【不知形而上】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形而中】,守其数,【只见形而下】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形上形下俱见】,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此现代信息论观点:信息是形上(量子)与形下(质量)两个不同层面相抟相易的产物,其中有一方不承认对方,信息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效应。】故《汤液醪醴论》又言:“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神不使也。”【神不使的原因,在于标本不得(形上形下分离)中不守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形上量子】以竭也,津液阴【形下水气】充郭,其魄【形上精神】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上下/阴阳反作】,形不可与衣相保【玄关不守】,此四极急而动中【中不守则动‘风’】,是气拒于内【阳不入阴】,而形施于外【阴阳反作】,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阴重阳轻,阳入阴为权,阴守阳为衡,即‘阴平阳秘’】,去宛陈【去掉无阳之阴】,微动四极【按摩、运动】,温衣【艾灸】,缪刺其处【针刺】,以复其形【阳气入阴,阴中有阳则藏精而起亟,中之守也】。开鬼门【发汗】,洁净府【通便】,精以时服【把握时机让阳气入阴】,五阳已布【五脏得(阳气)补充量子能量】,疏涤五脏【必先去除五脏不能守阳之阴-渣滓,腾出空间】,故精自生【阳能入阴(权),阴自守阳(衡)则精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阴平阳秘,中之守也】。帝曰∶善。


《素问/病能论》言:“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形上性】,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形下性】……。”形上与形下配合谓之不失中,失之为疏。故《素问/疏五过论》言:治病之道【原则】,气内为宝【重形中性】,循求其理【形上下配合】,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偏而不能中】。守数据治,无失俞理【守形下而中,不能离开形上】,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不知上】,五脏菀熟【只知下】,痈发六腑【察下】,诊病不审【不察上】,是谓失常【失中】,谨守此治【不失中】,与经相明【方知下】,《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明晰上下而守中,方能明白使用《内经》经络、藏府、阴阳、五行、膜原(元)奇恒之府等理论,方能通过色、脉、部位等诊断,把握疾病整个过程(终始)。】……稍作留意,整部《黄帝内经》与此相关者,不可胜数。


古代中医通过形而上【玄学】形而下【科学】求其中【哲学】建模,其思辩主义哲学逻辑构想系统建模的好处,不仅今天还在继续‘救苦救难’充当着解决现代科学尚未能解决之补充,而且逐渐已成‘西方科学的灵感来源’,孕育了大量现代跨系统的前卫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旧三论等);并导致了20世纪由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发展带来的西方科学思潮的一系列‘革命性’特征变化:如⑴从绝对性走向相对性;⑵从一面性(单义)走向多面性(多义);⑶从实在走向模糊;⑷从因果性(决定性)走向偶然性(概率论);⑸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⑹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⑺从个体性走向系统性;⑻从定域论走向‘场’论;⑼从空间性走向时间性;……似乎皆与此中国传统的中识“三五之数”密切正相关。


㈡现代思考中医者对复杂“多层次混沌”的生物学解释:

(本节摘自“歧黄中医论坛”颇有启发意义的形而中“生气”讨论)

现在已经明确的知道,生物体人体内有一种可以分解蛋白质的气体物质存在着,而且也知道是一种从氨基酸分解合成的物质,也就是说是含氮的气体物质。
由于它们可以在生物体人体内分解蛋白质物质,所以应有酶或催化剂的活性功能,也就称它们为气体酶了。虽然它们並不是蛋白质物质,当然也可称做是含氮的气体催化剂。相关的实验证明,它们在信号系统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信号系统中究竟是何具体的功能作用,从它们具有活性和一些信号物质的电离需求又可以推论它们是可以分解这些信号物质的。同时受体本身的结构也是可以发生改变的,而能够改变它们结构的生物化学物质也应是有酶的活性的生物物质才能做得到的。当然信号分子本身是不可能对它们各自的受体有分解的作用,如胰岛素只能与其受体有结合反应,且有可能是离子型的结合,但是其离子电性是不能分解它们的受体,只有酶类活性物质才有分解它们结构功能。而这些含氮的气体因有酶的活性,所以就可以做为分解受体的物质。当然在生物体内的信号的电离也必须由有酶的活性的生物化学物质才能做到,而现在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应该还没有找到这些酶类的化学物质,是指固态或蛋白质类的酶【形而下-显序】,实际也不可能找到的。因这类酶是气体【形而中-变化序】的,已存在生物体内了所以没有必要再有其它的蛋白质类酶担当这种功能了。由于生物体人体有很多的主要的信号分子都要电离才能与它们的受体结合,所以【形而中-变化序】气体酶所涉及包括的生化生理功能就非常之广大了。它几乎对各生理系统及生理功能都发作用,当然不是直接的作用,而通过【形而上-量子隐序】对很多的各种信号物质分解作用而产生作用的。在正常生理状态它们也不做为信号物质而发生作用,这是它们与一氧化氮(NO)这种生物气体的不同之处,但它们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影响效果种类之多范围之广是大大超过了气体NO的作用的。所以对这种有酶活性的【形而中-变化序】气体物质的研究的生物学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必将开创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诸多新领域和引发生物学的革命,因对这种气体酶的生物学功能的各类研究的成就,也将会给成百上千的人获得生物学奖创造巨大的机会。


古代中国在他们的治病技术论述中有气化和久病伤络之说,当然这是很重要的和基本的概念。而所谓的气化也正是气体酶对于众多的信号物质的分解电离功能而能影响相关的宏观可见的细胞生理反应功能。而久病伤络的络主要就是指在气体酶的活性作用分解了的各种受体的结构,而改变了相关的细胞的生化生物功能。在这里生物化学的解释与它们古代的深奥论述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完美和谐一致!至于阴阳当是指【形上而中-从隐序到变化序】不同的【量子】信号物对生理功能的作用。指【形而中-变化序】得不同层次气体酶对有不同的生理作用的信号分子的电离作用。如胃泌素对消化系统属胃阳脾阳的一部分能。甲状腺素的产热功能属肾阳的一部分。肾上腺素的对心肌的作用属心阳的一部分。抑组胺的作用属胆的去湿热的作用。……而这些信号物质结合反应却都是要在气体酶的分解作用下才能完成的。所以又分别称为脾气、胃气,肾气、心气、肝胆气等。当然不同层次相关病中的这些信号物质的变化,现代【形而下】生物学医学也只是部分的有所了解,而关于其中【形上而中】气体酶的功能变化则是毫无所知的,包括受体结构变化及恢复也基本没有研究,也就不能进行调节利用。而古代中国人在利用【形而中】气体酶的功能调控简单技术总结方面,是要相对超前很多,所以往往能有神秘的疗效。


【形而中的多层次性与气态酶分解或结合正相关】:被分解的信号物质越多,进入到细胞内的门就开放的越多。应该说【形而中】气体酶在生物体内人体(动物体内也有气体酶)内的分布密度及变化与所要分解信号【形而下】物质密切相关。①如没有信号物质与气体发生作用或被气体酶所分解,在肾的腺体合成的,以一定节律持续的被释放到人体腔内和皮肤肌肉细胞表面的气体酶的密度是会不断增大的。这将产生各种特殊的生理效应。②如在肌肉细胞表面聚集过多的气体酶,它们就会相互结合成有如胆碱功能分子构型,然后与肌肉细胞的受体结合开放Ca离子通道,而这时肌肉细胞由于有了过多能量物质的支持就会产生相当剧烈肢体运动,而这在普通时候基本是做不到的。③如果这时的气体密度並没有产生胆碱的分子构型,这些增多增大密度的气体酶的密度是不会有所减弱。人会有持续的充满气体的感受的,如肌肉组织绵软,这实际上本身就与物体充满气体或流体物质时是相同的状态。④信号物质被气体分解之后,在与受体结合时,就同时开放了气体进入细胞内的通道,所以这时就会有相当数量的气体进到细胞内而被相关的酶系所分解,气体酶分子不复存在而变成其它分子离子代谢掉了。


【神乎神,客在门。形而中的多层次性与形下物质的形上电磁波频率正相关】:被分解的信号物质越多,进入到细胞内的门就开放的越多。这就与【形下】信号物质的释放【形上】频率有了比较明显的相关性,如胃有活动时,相应的胃泌素和组胺的生成释放必然随之增多,这时气体酶所要分解的组胺数量也会增多,组胺在与与胃壁细胞结合时必定要开放气体酶进入细胞内的通道或门。如果是在生物体人体有较强的气的感受时,这些门或通道开放以后人体的充气的感受会明显的减少,就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气体酶在门打开时进到胃细胞之中了。

【神乎神,客在门,与受体表面的气体酶的数量和密度正相关】:大多数草药【频率】本身是不能改变受体结构的,是与气体酶的共同作用的效应。也还要增加相关受体表面的气体酶的数量和密度才能分解结构中的一些氢键的,改变了结构的受体中所新形成的氢键才能恢复原来的受体结构。这实际上又与皮肤肌肉的输运系统的要求是相同的,不同处在于,所要增加的密度大小的不同。皮肤肌肉输运系统的密度要求要大于受体的密度要求,所以必须增加人体整体的气体的密度。而受体的气体密度需求相对要小。如果以调节气体在受体表面的密度,对有关的皮肤肌肉细胞群以强刺激,就会有多于平时流量的气体酶通过皮肤肌肉系统及细胞群,这时会影响到相关的受体表面的气体的密度,就会形成较大的气体空洞,当气体酶填补这个空洞时,会有大于普通状态时密度的气体聚集涌入到这个受体表面,而这些增大了密度的气体正是分解受体结构中增加的氢键所需要的。古代中国人还有用他们的中草药治病的方法,而这些草药显然是不能有直接的对气体密度的增加或减小的作用,但是利用这些草药也同样能达到改变受体结构的效果,也就是现代中国继承古代人治病方法的人所认为的所谓治本的效果。虽然这些草药的成分是不能直接改变受体表面的气体酶的密度大小的,但它们的化学分子除了与残存受体部分结合以外,同时不同的量子频率也还能增加或增大细胞膜的门通道,就会有多于普通生理状态时的气体酶进入到细胞内,这也同样能产生形成较大的气体空洞的效应,而这也正是改变受体化学键所需要的条件,所以用中草药也可以有恢复受体结构的效果。


[注:本段非本人所述,本人在此全文摘录,窃以为也许这就是上世纪钱学森的中介认识系统(简称中识系统)认为的:中医理论具有【形而下】混沌带来的现代复杂性科学深刻的层次性和普遍的网络网格效应,不仅与【形而上】现代量子力学的数学概率解相吻合,而且通过现代复杂系统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求取【形而中】类似热力学(负熵)理论的近似解,是解决当代生物学意义上,人体“一元两面三方(三世)多维度多层次”相互复杂交融性的前卫数学建模,即中国古代圣贤用“三五之数”大道至简的方便法门解决复杂系统层次网格中识系统。]
 
十一、“中识/中冲”系统“三五之数”的层次网格:

“三五之数”,三者“精气神”即是,五者“阴阳化生五行”即是。古代“精气神”即今人中识系统的物质指代。其中,气有:真气、神气、生气、大气、元气……层次;精有量子、原子、离子、分子、组织……层次;神有精、神、气、魂、魄……层次;精气神各有层次与阴阳五行在空间和时间各有层次【5×5=25】交叉整合,形成类似现代复杂系统信息网络网格化控制管理,其多维度多层次“中冲”交融,自然形成了后来中医所谓的“脏腑、经络、六经、三焦、胃气、四海、四街。精神、魂魄……”诸多“形而中”的“中识”辩证方法。说白了,即中国古代圣贤面对类似现今天‘形而下’经典力学的混沌和‘形而上’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复杂系统涌现】,唯有运用‘形而中’的“三五之数”多维度多层次网络网格交融关系,才能将“神乎神,客在门”形而下“证据”,归类到形而中“网络网格”交互中,方能把握其背后‘形而上’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具有决定意义的“小粒子”【量子】活动的随机性。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之:


㈠‘气’从能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表十五:‘气’从能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
表格十五:.png

五行时空 时间周期 木---初起 火---上升 土---转折 金---下降 水---极限

量子分子 真气--木 风 热 湿 燥 寒

原子等离 神气--火 推动 温熙 气化 防御 固摄

离子分子 生气--土 经气 脉气 营气 卫气 精气

分子细胞 大气--金 津气四布 炼气化神 谷气滋生 毛脉合精 炼精化气

细胞组织 元气--水 肝主疏泄 心主神明 脾主运化 肺主呼吸 肾间动气



①肾间动气=元气(生气),合通天‘真气’为=“神气”:

【徐大椿/医学流源论】肾之真水为元阴,肾之真阳为元阳,阴阳相贯,水火相济而生化之机恒动不息,故曰生气,又名元气。元气包含着元阴/元阳两个方面,其功能也具备儒养和温煦两种作用。

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一阳居二阴之间,熏育之主,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命门的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生命存亡的关键所系。--终身无病者,待元气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无一失也。“保护元气”为“医家第一活人大义”。

【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发布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补阳还五汤)


【徐大椿/医学流源论】对元气盛衰的诊察,主要看神气。因元气是生气的内充,神气是生气的外见,所以望色/望形/切脉/闻声等无不以察神气为主,用以衡量元气的盛衰。故“至人之生气,则无所不在,如脏腑有生气,颜色有生气,脉息有生气,七窍有生气,四肢有生气,二便有生气,生气即神气,神自形生,何可不辨?”

治病缓急论:病有当急治者[权],有不当急治者[衡],皆以疴护元气为上,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医者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则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它法,无非诛罚无过,虽有良药用之非时,反能至害,缓急(权衡)之理,可不讲乎?


②肾间动气【肾阳-元气】类似现代【环—磷酸腺苷】:

《难经》:“肾中精气【肾间动气】为气中精粹,生命之本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络之极。十二经脉者皆系于气之源,所谓生气之源者,谓十二经脉之根源,谓肾间动气也。”现代医学从形而下认识形而中“元气”的物质性:

肾阳主一身之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和环核苷酸的环—磷酸腺苷C—AMP有关。据70年代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坤教授等研究发现,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气虚为阳虚范畴中之轻者),患者的血浆C—AM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气盛阳亢患者的血浆C—AMP就明显高于气虚阳虚患者。又据日本研究,中医主要补气药人参成分对环—AMP有重要的影响,发现给药后可见肾上腺C—AMP量急剧增加,在30分钟后约达1.7—1.8倍。国内对于补气药黄芪进行研究,同样亦有发现其能增加血浆C—AMP浓度。而我们知道环—磷酸腺苷(C—AMP)在现代医学领域里,目前被认为是人体内一种具有广泛生理效应的物质,有激素第二信使之称,通过它可直接调节人体细胞内糖原分解,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种种酶促反应,与体内的各种激素、腺体、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等都有着广泛的生理联系,因此似乎与中医理论中的原气有十分相似的处。读者若能把C—AMP的生理效应与中医原气的气化、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功能加以对照,我想自能有所心悟。

(见图表《元气功能与C—AMP生理意义对照》摘自笔者1981年文)  

气化 (生化)指气血津精之间的相互生化。 通过C—AMP能使基因开放,促信息核糖核酸(mRNA)转录,引起蛋白质或酶的合成。

推动 人体生长发育,全身各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 有激素第二信使之称,据研究报道,人体的多种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以及多种神经介质,都是通过促进C—AMP的生成,而发挥生理效应的。

温熙 温养全身,维持体温。 人体的热量主要来自于三羟酸循环,ATP的能量释放,而当生物组织中的组蛋白酶被C—AMP活化后,即能催化ATP脱去一个磷酸基变成ADP并释放能量。

防御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侵袭, C—AMP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密切的关系。C—AMP对胸腺淋巴细胞的DNA合成与增殖有促进作用。C—AMP可直接刺激淋巴细胞的转化。C—AMP及其衍生物可抑制组织胺与慢反应物质的释放。……。

固摄 控制制血液循环于脉内,(气能摄血,气火有余又能迫血外溢。)控制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奏的排放。

现代医学有种认为ADP的堆积与诱发血小板疑集有关,而C—AMP对ADP的作用可能启双向性……通过对ATP的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变化,促钠(钾)泵的主动转运。C—AMP通过细胞微管—微丝管调节管膜通透性,而微管形成抑制剂,如秋水仙硷可抑制抗利尿激素的效应……。


③生气=经气的“毛脉合精”类似现代“三羧酸循环”生化反应:

生命量子能量(气)随着血液循环来到各个组织的细胞之内必须进入一个共同的生化反应过程“三羧酸循环”,期间,需要很多的条件和物质的参与。在完成“三羧酸循环”以后,产生的能量还必须在细胞内的“发电厂”,即能量工厂线粒体的内膜上进入“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其中有脱氢酶、辅酶Q和细胞色素C等几十种物质组成的递氢体系和电子传递体系。大家按一定次序传递着电子和氢原子(一个氢原子可以提供一个电子而成为带正电子的质子)。总之,进入供能的后期“工作”,而分子氧则是供能过程中最后的受氢体和受电子体。

微量元素/酶/抗氧化剂/细胞膜:现代已知:活性氧自由基可引起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造成线粒体内膜损伤;损伤的线粒体又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导致恶性循环,进而还会引起DNA碱基交换/单链断裂/姐妹染色体交换和蛋白质交联等DNA损伤,影响衰老进程。

人体内有1000多种酶,其中70%以上的酶为金属酶,而微量元素就是这些酶的组成成分或活性基团。它们与保护生物膜/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细胞能量代谢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等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延缓衰老与注重微量元素摄入的的量和比例协调呈正相关。

20世纪大量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或制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以及维生素VC,VE,谷胱甘肽CAT,胡萝卜素,尿素等)具有抗衰老作用。

对其机制的解释:①低效率自由基的损害;②影响了饮食与同化;③诱导了某些酶的活性;④缓解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对细胞的严重后果。


④胸中大气=宗气,与明末清初喻昌和民国初年张锡纯的“大气论”:

《素问/五运行大论》“地在人之下,大虚之中,大气举之。”自然界中,大地被磅礴大气包举着,由此大气的升降运行,才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诸气的变化,才有生长化收藏(五行)发展过程。同理,人体的一切活动及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也都赖此“胸中大气”斡旋不息;倘若大气一衰则成“出入废,神机化灭;升降息,气立孤危”。

《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治水气病和胸痹病。

《医门法律》“胸中大气”为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主宰“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之主持。”

胸中大气指包举于肺周围的阳气。即“肺主一身之气”…

《衷中参西录》“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呼吸之气…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骨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升陷汤-法乎东垣、理实源喻昌。

胸中大气=宗气,生气功能不足时:自由基与细胞膜/含氮类激素受体在衰老过程中,大量氧化物/过氧化物产生的自由基-垃圾(湿)这些产物首先攻击生物膜:当细胞膜受损后(脆性增加,电镜下红细胞表现尤为明显)其选择性通透能力下降/离子转运及屏障功能被破坏,营养成分和代谢物无法自由进出细胞膜;如当线粒体膜受损后有氧呼吸和能量供给产生障碍;溶酶体膜受损会导致各种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的构性;粗面内质网膜受损还会使蛋白质的合成收到影响;同时这些产物还会损伤DNA和重要的结构功能蛋白,引起细胞的成分结构改变,最终导致生物体的衰老和死亡。

胸中大气功能失常时,通常细胞膜含氮类激素类受体以及胞浆中类固醇激素类受体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下降,同时受体和配体的亲和力/受体与配基结合后的信号转导过程也会发生变化,其结果均表现为:细胞膜表面电荷减少;细胞膜粘稠度增高,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及磷脂比例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糖/脂/盐)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平衡失调,导致老年性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病;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


⑤真气【量子】+元气【精气】=生气【经气】,非胃气【谷气】不能滋:

《难经/八难》气者,人身之根本也;

《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李东垣:“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也,非胃气不能滋。”它通过经脉敷布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以此为养。

盖胃者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

水谷经食道入胃,以脾之中气为动力,加快胃的蠕动。水谷化乳糜而输入小肠,合上胆汁和胰液(脾)而后清化吸收,也就是“脾为胃形其津液”上输于肺【肺朝百脉】。

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精的半成品];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无数细小络管【输精于皮毛】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毛脉合精,行气于腑】,痰即成血;成血后进入血液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

水谷之浊/糟经小肠循环曲折(十六曲),传送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阑门』拦阻,运行就慢,阑门以下是‘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所剩糟粕转入荷包肠(大肠)再回环曲反(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糟粕(粪便)排出。


㈡‘精’从质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中冲】过渡态:

表十六:精’从质量层次【5×5=25】五行表达
表格十六:.png

五行时空 时间周期 木---初起 火---上升 土---转折 金---下降 水---极限

量子层次 光态---木 风 热 湿 燥 寒

原子层次 元素---火 碳元素 氧元素 微生物 氢元素 氮元素

分子层次 激素---土 碳链结构 氧化反应 酶催化 还原反应 蛋白质脂

细胞层次 细胞---金 细胞膜 线粒体 细胞质 高尔基体 细胞核

组织器官 器官---水 组织 肝-胆-筋… 心-小肠-脉…脾-胃-肉…肺-大肠-皮…肾-膀胱-骨…


①“精”在《内经》和先秦西汉书籍中,当属“神之初型”和“神之别称”,它有时单独称“精”,有时与神、明、灵、气等组成精神、精明、精灵、精气等名异而义同。大多是偏属于从物质维度“形而上【量子】层次”认识“形而中”【光态-元素-激素/细胞因子】层次不连续的过渡态。

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已。”《素问/生气通天》:“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精”“精神”“精气”都是指‘精神意识’,均是‘神之别称’。

《灵枢/本神》:“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者谓之意;意有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里的“精”与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也皆指精神意识层面各个层次的‘神之别称’。

《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把精气与游魂并提,同为精神而言。故后人注“精气犹灵气也。”《管子/心术、内业》:“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精之所舍,知之所生。”宋玉《神女赋》:“精交接以往来兮”,《淮南子/原道》:“精通于灵府,造化者为人。”‘精’都是‘神’的别称。即诸子和《内经》作者对不同语境中的“精”,分别赋予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和精神意识两类概念。这也许值得充分重视的。


②“精”在现代中医书籍或中医基础学等大多认为: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水谷之精-后天之精和免疫生殖之精(干细胞),两者虽然层次功能各异,但均属细微难见的精微物质。大多是偏属于从物质维度“形而下”【器-物】层次认识“形而中”【激素/细胞因子-细胞-器官组织】层次不连续的过渡态。如现代干细胞研究与中医的先天之精相似,并与后天之精不无关系。成体干细胞【精】属先天化后天脏腑之【气】:现代研究表明:成体组织和器官中几乎都存在相应的成体干细胞,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干细胞/肝脏中的肝干细胞等,这些成体干细胞皆是胚胎干细胞分化到一定阶段停留在组织器官中的产物。因此从中医理论看,成体干细胞应当属于先天【精】化后天脏腑之“气”范畴。


③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干细胞研究:目前有研究认为:经络的实质是建立在干细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上的综合生理信息调控网络。

研究者通过针灸/按摩/电刺激等手段将人体干细胞生理信息转导系统激活,使其释放干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干细胞因子作为人体肥大细胞生长因子进一步促进肥大细胞聚集并产生组胺/5-羟色胺与干扰素白介素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再作用于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机体生理与病理过程。

神经人体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又对各系统/器官/组织与细胞生理病理进行调节,引起酸/胀/麻/痛/沉等生物反应,产生循经传感/气至病所等经络现象。

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种类的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构成了中医的经络系统,而细胞融合通信又决定了干细胞必须和其他组织组合形成复杂有序的系统,即经络系统的新观点。

其中干细胞系统作用是原发性的,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作用是继发性的。正是这一区别性使干细胞生理信息传导在人体经络调控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从而将经络研究和古老中医理论精髓研究提升可喜的一大步。


④经脉络脉分类与成体干细胞分类相一致:

督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干细胞的腧穴群;

任脉---两大类内分泌干细胞的腧穴群;

冲脉---两大类造血干细胞的腧穴群;

带脉---分布大网膜/肠系膜/皮下等脂肪组织干细胞腧穴群;

阳维脉---软骨组织/骨组织干细胞的腧穴群;

阴维脉---网状结缔组织干细胞的腧穴群;

阳跷脉---分化产生胃小肠大肠膀胱等肌层,黏膜肌层内平滑肌干细胞的腧穴群;

阴跷脉---分化产生肾肝肺脾等非血管性平滑肌和心肌干细胞的腧穴群;

手足三阳经--分化产生大动脉大静脉血管平滑肌干细胞的腧穴群,并决定了深静脉往往与同名动脉伴行;

十五络脉---分化产生中动脉和中静脉血管平滑肌的腧穴群;

十二经筋---致密结缔组织干细胞的腧穴群。

经络重大穴位实质是干细胞巢: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与《难经》描述的重大穴位,其实质是依一定空间分布排列组合而成的腧穴群,这些腧穴群相对独立地存在着特定种类的成体干细胞。

十二正经--纤维细胞[阴经]和平滑肌细胞[阳经]腧穴群;

十二经别--骨骼肌干细胞的腧穴群;

十二经水(汗腺)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表皮干细胞)…

因此数条经脉/络脉的汇聚点即是重大穴位,实际就是所谓的干细胞巢(巢中成体干细胞为组织再生本源,定向干细胞以游离状态有规律迁徙)。


⑤现代经络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了干细胞巢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微系统,即外来的定向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种类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局域性的,而是既有基本稳定的静态成分,又有复杂可变动态成分,是整体性的,并且两者在物种进化史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针灸治疗中的干细胞作用:目前有人认为:针灸是通过破坏乃至驱散原经穴/络穴中的干细胞巢,让诸细胞组分将其中新形成新的干细胞巢,其中的成体干细胞一般会出现超补偿性自我增殖,分化产生更多健康的定向干细胞,后者分化产生更多健康的分化细胞,使得相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恢复至良性状态。

针灸还利用热能/电能等激发经络液晶态物质恢复到有序的分子构象状态,使之能正常传递生物信息流。推测经络液晶态物质是成体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分泌产生的,其主要功能由这些细胞内癌基因翻译的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等)来表达,这些生物信息分子在热/电/光等能量推动下沿经络隧道定向流注传递,统一协调经穴群和络穴群之间的增殖分化状态。

研究表明:针灸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提高调节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表达,修复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神经元病变。


㈢《内经》“天人地”变化“神智味”与阴阳化生五行:

表十七:《内经》“天人地”变化“神智味”与阴阳五行
表格十七:.png

天人地 变化之用 木-神 火--神 土--神 金--神 水--神

天--形上【玄】生神,在天为玄玄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人--形中【道】生智,在人为道道生智;左-始(怒),阳-征(喜),中-彰(思),右-终(悲),阴-兆(恐)。

地--形下【化】生味,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春主生(酸)夏主长(苦)长夏主(甘)秋主收(辛)冬主藏(咸)。


《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㈣《内经》天地人、精、神、气、魂、魄……五行关系:

《内经》:“阴阳不测之谓神。”“变化莫测之谓神。”两精相搏谓之神;”

注:三魂七魄--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二部:三魂为胎光、爽灵、幽精;七魄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表十八:《内经》天地人、精、神、气、魂、魄…五行关系
表格十八:.png

五行 天地人 精--木 神--火 气--土 魂--金 魄--水 德-木

天之在我者德也;精能生气,气能生神,阴阳合德之灵为神,神者气之华也;气之神谓之魂;

气-火

地之在我者气也;而气本于天[真阳],精气交,魂魄聚;内有真神,气足神俱主于心;所以任物者心也;神由气化,气足生魂,魂为阳神,精足生魄,魄为阴神;

人-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营卫者,精气也;血气者,人之神;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化游行之境,人之形骸魄也;

精-金

天地合气谓之精;故生之来谓之精;常先身生是谓精;精者生之本也。两精相搏谓之神;精者神之宅也;精充则气安,气裕则神完;气者精之御也,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

形-水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真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气动形骸亦魄;
附气之灵为魂;形之灵谓之魄;附形之灵为魄;

意 虑 心 思 志 智


古人把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按其构成过程分为十个层次,即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灵枢·本神》:“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者谓之意;意有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用类似于引斥力统一场理论解释,意思是:宇宙(太阳)的引斥力场(德)与地球的引斥力场(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宇地磁共振统一场,它是地球万事万物产生、运动、变化的基础条件,故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物质基原(精微物质)按照一定秩序合成叠加构成,故曰“生之来谓之精”;精微物质(波粒两象性)构成的场,信息、能量(两精、引斥力)的不断运动变化导致整体事物(系统)控制信息(光态物质流)大一‘神’的变化,所以“两精相博谓之神”;“神为本,极一而治”,主管着生命系统整体‘大一’活动的光态物质流信息秩序为之魂,故“随神往来谓之魂”;主管着生命开放系统边界输出效应的光态物质流信息秩序为之魄,故“并精而出入谓之魄”;而所有这些光态物质流信息秩序之所以能够被感知和作用,全在于心(大脑)加工、管理和控发,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由于大脑的参与,光态物质流信息秩序逐次显象为意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直至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个性(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等现代心理现象,故“心有所忆者谓之意;意有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而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最后编辑:
㈤中医“精(形)、气、神”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

前文已言,古人认为:‘道’(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是宇宙之本源,气是整个世界的本体,一切事物都是气之所聚,人体同样也不例外。《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汉代,《淮南子·原道训》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意思是,人的形体是构成人生命的房子(形态结构),气是维持人生命的东西(物质能量),神是主宰人生命的主人(信息控制)。(‘生’又可泛指一切运动的系统事物)。后来的《太平经》又言:“故以形体为家,以气为舆马,以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意思是,人的生命就好比一辆行驶中的马车,形体相当于马车本身,气相当于拉着马车奔跑的马匹,精神相当于驾驭马车的御马者,天下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之理,都是这三者配合构成的统一体。可见所谓的‘形、气、神’无非是古人对一个事物(人)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分层次控制管理)的方法而已,其本质上是对一个事物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认识(控制管理)方法(有所侧重不同)。现代比喻,好比一台计算机,形是硬件,气是软件,神是操作控制,(或:形是硬件,气是电能、神是软件),三者共同运作缺一不可。类似于现代物理学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类似于现代系统论思想物质、运动、秩序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万物皆是此三大要素的复合体。


在现代量子力学范畴: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物质不灭,统一在光量子-电磁场上,随着能量【光量子 C2 】变化而发生时空的变化。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 = M C2 (E--能量,M--质量,C2--光速平方)

麦克斯韦电磁关系式:η0 =ε0 C2 (η0 --磁,ε0--电,C2--光速平方)

何中良的时空关系式:G = H C2 (G--空间,H--时间,C2--光速平方)

整理得到宇宙结构关系式:E/M =η0 /ε0 = G/H =C2。(统一在光量子/电磁场上)提出了宇宙统一场论:宇宙中,质量,能量,电场,磁场,时间,空间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相互转化【从质量(分子以上级)到能量(量子级)中医称“气化”,从能量(量子级)到质量(分子以上)中医称“生化”】统一在C2光速平方的光量子/电磁场上,是真空量子涨落之【道】导致的量子耦合之【德】,使一切物质都处于一种量子耦合态【生】。故佛家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言:“有生于无,又炁化为真无。”


此《黄帝内经》:“精化气,气化神,神又还精。神为气之主。神者正气也。”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地气…上下交流,始能形成自然界万物,即所谓“天地合气谓之精”。“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本神》两精相搏/抟谓之神(凡人之生,天出其精-气,地出其形-精,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灵枢/营卫生会》“生之来者谓之精,夫精者生之本也。精充则气安,气裕则神完。”“太阴(营气)主内,太阳(卫气)主外。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灵枢/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经、卫气》“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经气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


《灵枢经、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通。”“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内经、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所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异同,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张介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本,先宝于精,精留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以精气神者尤以精为宝。(以精为本)

气之神谓之魂,形(精)之灵谓之魄;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

欲神之旺必先气之充,欲气充必先固精,固精大法不止一途,“远帷幕,节房室,各自珍重以保天和”虽为养生防病之根本,然守玄关一窍“积精全神,游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具寿命而强者也。”


张介宾:神由气化,而气本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也;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所以成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

凡物之死生本由阳气,但阳气之根却在于阴。盖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成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生于阳,物之成成于阴,即所谓元阴元阳,亦真精真气。(注:真精真气相交谓之中(冲)---玄关。)


周学海:大气者精之御也,精者神之宅也,神者气之华也;各生于五脏,而五脏之中又各有所主,是故气之主主于命门(元阳),精之主主于肾(元阴),神之主主于心(大气)而复从于胆。(君火相火/肾中水火两个三焦图)


张介宾:气内者,气之在内者也,即元气也。看病当看内在元气之强弱,是治病要道,也是养生要道。谨步唐·吕纯阳诗云:“精养灵根气养神,理法方药趣义真;神仙诚然说分明。启济千千万万人。


《医宗金鑑》:阴阳/气血/水火/寒热皆本于精,治精为本。分而言之则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后世中医:肾中精气得大气所主,上交于心,化为心液,所养心神。脑为髓海,精盛则髓满,脑盈神安,精衰则髓空,(髓空)神不安。眼者神之牖,鼻者气之户,尾闾者精之路;多视则神耗,多息则气虚,濒好内而精竭;务须时时闭目以养神,日逐调息以养气,紧闭下元以养精,此道家谓之三宝,又谓之大药。《锦囊秘录》:五脏各有精,随用而薄德于肾。
 
十二、精气神现代人体系统信息控制分级:

㈠‘精’‘气’‘神’三大信息控制系统:

现代系统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多重子系统和多重控制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类似于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因此至少在信息控制系统层面上囊括了上述已知的全部子系统,是‘精’‘气’‘神’三大信息控制系统高度统一的巨系统。

(注意:此处的‘精气神’所指已有别于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已非原物质层面理解的‘精微物质’,上升为信息控制系统的‘系统质’。如果解释成‘精微物质’,那么中医就自己使自己落后了‘现代医学’两千多年,又回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四元素’时期。)

打个不很恰当但现代生意人容易明白的比方:‘精’好比人力、物力、财力,‘气’好比关系、人脉、商业信息,‘神’好比做人、道德、理念、社会效益构成的商业信誉,三者相互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资本主义早期重在原始积累、财富积蓄近乎残酷,类似于只重物质结构层面的线性对抗(精之管理);中期商业‘游戏规则’制定、比赛打拚的是运用关系、信息的智谋,类似于开始侧重信息反馈层面的市场调节(气之管理);真正要做大做强、还需用商业道德、企业文化加以规范、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谋取与社会和谐,类似于当代谋求综合、整体、系统、协调、自组织和谐等现代系统控制管理思想(神之管理)。用系统管理思想去理解,‘精’类似于财力物力管理,‘气’类似于人才组织管理,‘神’类似于道德理念规范。也有人将之比喻为计算机硬件、软件、遥控操作系统的通力合作。

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合而为一,分而为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精充则气裕,气裕则神完。’一者受损累及其余。”(中医有大量通过精气神三者关系调控五脏六腑的理论和方法,不累牍)就是其多层次信息控制系统、立体、综合、整体、系统、协调、自组织等现代系统控制管理思想的具体写照。


㈡精气神分级信息控制管理思想的前科学性:

反观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脚步,现代医学几乎所有对抗性思维的治疗手段都是建立在(精化)物质能量、形态结构控制层面上的产物;现代前沿科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跨学科科学的确立和发展,刚刚开始将人体的宏观控制步入(气化)客观物质流信息功能影响结构层面,离传统中医主张的(神化)《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治病之道,治神为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胜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用情志调节脏腑功能层面距离尚远;“精、气、神”三者相统一宏观整体调控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真正被现代科学认识更是有待时日。


现代生命科学已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构成决不仅仅是可以观察到的活动实体和能量变化,而且还是一种高度有序化(规律)的运动过程。生命中的许多过程,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免疫反应、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神经信号的传导、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等等,虽然外部表现是物质或能量的变化,但在本质上都是生命信息转移或交换的过程。”



㈢通过‘精气神’曲线把握‘道’是有效途径:

从上文《宇宙本源与“道”—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已知:中华文化的“道”既为宇宙之本源、就是构成充斥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元,老子曰:“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管子曰:“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原(基本粒子),构成世间万物,构成大到不能再大的茫茫宇宙,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微至著、至隐至显。同时它又规定和参与着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的一切过程。故而人们常常又把‘道’当作规律和一切过程解读,如‘道者规律也’‘法天地运化为道’‘大道无痕、平凡即道’等等,进而还把一些遵循客观规律的理论、方法、技术也称之为‘道’,如‘天道’‘人道’‘医道’‘诊道’等,‘道’已成为一种正确合理(普遍真理)的泛指,一种古代科学的代名词。现代翻译类似于当代无处不在的跨学科科学-系统信息控制管理思想。


然而宇宙基元≥0的物质序态、趋向于0不等于0的不可感知性质(见上文)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通过直接接触研究‘道’而了解‘道’,(《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其首,随之不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或可感知的事物为研究对象,进而曲线了解和把握‘道’。古人把可感知事物偏重于形态结构称之为‘形’,把构成形的精微物质从偏重于质量能量层面理解称之为‘精’,从偏重于客观物质信息流层面理解称之为‘气’(能量),从偏重于主观精神状态、社会属性(信息)层面理解称之为‘神’。现代翻译:物质能量的发源和积蓄为‘精’,客观物质流信息反映为‘气’(类似现代物理学场和系统论系统质概念),主观信息控制流为‘神’(含理之气为之神,类似于现代物理学通过场调控系统的动态能观、能控、能达和系统论具有主观控制信息的系统质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一旦成立,就必然是此三者‘精气神’相统一的结合体‘混而为一’,且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精充则气裕,气裕则神完。’一者受损累及其余。《道德经》言:“道生一(元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精气神)、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有“精气神合而为道。”之说。(类似于现代贝时璋院士:“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即物质、能量、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五行),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天)下(地)相召,而损益彰矣。”(意思是,一切事物内在本质的运动变化,都可以理解为无形的信息能量流与有形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这就是气化的作用。气化是宇宙间自然能量运动的总规律,气化造就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千姿百态,化出了五味五行,气化也造就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精神思维。……无形的信息能量流主导着有形的物质状态变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一切事物之损益表现也皆由此二者的关系所决定。)类似于当代质能统一、质能互换、系统自组织自我反馈控制的现代系统论物理模型描述。


因此当今有人提出:中医气化的本质与现代质能转换同型。如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因素和思想情绪调控,常常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相当大的能量作用;同理,人的精神面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表现,本质上也是一种能量运动转化的系统过程(道之表现),同样也可以通过物质层面调控反馈干涉精神层面。就此笔者曾经对现代的忧郁症、焦虑症做过一些有意思的观察,通常只要用中药将患者的肝气打开(肝主疏泄、管情志),心气补足(心主神明、管思维),脾肾之气源源不断(先后天滋养、脑海充盈),便有很大成效,远胜于当今从心理到心理的各种心理治疗多多。原来当代西医的疑难,用中医‘精气神’交叉管理,竟然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疗效!


㈣调摄精、气、神,感悟生命的伟大航程:

中科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言:“现代已经知道,生命表现是一个开放、协调、非线性、非平衡的和谐有序过程。生命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传输、反馈和协调、演变和运化、发生和控制、主导和驱动处于稳定、和谐、有序态势时就是健康;反之处于紊乱、失和、无序态势时就会发病。生命能量、信息上述活动本质上都可以通过精、气、神的调理而实现其自由发展。因此,调理生命能量、信息活动,调动生命自主、自愈能力,就自然成了追求自然健康的重要手段。(前文象数0的现代解释已论及)‘神气’的调摄不仅对生命空间场、粒子及能量、信息等有协调作用,而且影响电子能级的递增、激励分子结构的重组、启动DNA的潜力、激活RNA的行为、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的传播和传输、减少细胞动力资源的消耗和散失,乃至对人体组织、器官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各系统发生作用。所以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通过意念(神)、呼吸(气)、形体活动(形)调摄和协助病人调理。心理生理病理三层面共进,从清净到入定以调意,从吐纳到胎息以调息,从按蹻到导引以调形,从汤液到信息能量水、保健食物以调人。《黄帝内经》将生命过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全面自由发展的不可控过程,通过对可控的意念、呼吸、形体、药物、饮食加以系统管理,通过后者对前者产生的巨大影响,构建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古代文明。此犹如现代系统科学中,以显态系统调节隐态系统,并力图实现从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向静态能量闭合空间回归。亦即古人所谓‘从后天返先天’,老子曰:‘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把精气神调和的十分柔和,象刚出身的婴儿一样【无私无欲无求】纯朴而充满生机!)其中的光景非亲临决难理会,即使不能达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本身,也是感悟生命的伟大航程。”


㈤‘神’对应系统质、信息流,有‘大、小、中’之分:

当古代西方醉心于在具体“物质”中孜孜以求那世界实质的时候,中国人却异乎寻常地执著追求那事物(系统)中变化莫测之‘神’。《易经·说卦》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黄帝内经》谓“道在于一,神转不回。”“治之极于一。”“一曰治神。”“必先治神。”中医诊治之道以‘神’为至极,其最高境界是神诊和神治。重道轻器、重神轻形,故有“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不等于望面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病求本,本于神”。有人分析:一本《黄帝内经》通篇反复论述“神光不聚”、“神志失位”、“神明失守”、“神位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而纵横贯通。【注:“神”如一定要与具体“物质”相对应,则类似现代系统自组织信息控制的系统质、信息流】。


上世纪中西汇通派旗手恽铁憔言:“‘道在于一,神转不回’(通过对‘一’的认识而认识道,通过‘神’的变化而把握道的变化。)是整本《黄帝内经》的最高宗旨。”一有‘大一’、‘小一’之谓。

‘大一’者系统太极也。前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有论,乃整体和谐之体现,即生命与自然、社会、环境之和通。故‘大一’者追求系统整体动态和谐(类似现代系统自我控制、自我反馈、自我适应的自组织能力)。《道德经》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小一’(太一为道,《庄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所以“道生一”道为太一,此所谓‘太’者更高更远矣。)即宇宙本源无极0也,通无、通几(趋向于0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前文“宇宙本源与道”亦有论,乃宇宙本源引斥力原统一场微观粒子波粒两象性之体现。即中华文化太极、无极、道、几、无中生有(老子:“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概念范畴(道家无形纯阳物质类似现代物理场概念)。现代物理将粒子与场--波粒两象性的双重构造原理看成是自然界的最根本原理之一,然而中国古人则早已认之为常识而已。因为场的波动性延伸,故有‘大而无外’;微观粒子维象趋于0无限小的不可观察性,故有‘小而无内’;道之微粒‘几’,在甲骨文中通‘机’(微观粒子运动的排列组合秩序构成信息),‘机’又通‘化’(信息主导控制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为之神,故有“神乃枢机”),‘化’又通‘变’(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皆由此而‘化’),以致‘道一’成了至广大而尽极微无所不囊括学问的‘肇基化元’神之化道,因为神乃枢机,所以“神为本,极一而治”。

‘中一’者“极一而治”的系统质(见后第五章)。

此决非今日专论医学之所为。昔日林亿等人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述“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的历史失误,申明了《黄帝内经》以大道为本,以学技为末的价值标准。及至其“何奈以至广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幸矣”的深重感叹,则表露了古人对后世大道异化,濒临于医学方技末流而失传其真之堪忧。

因此对于传统中华文化提倡的‘性命双修’(性者神也,命者气也,以神驭气、以气留神-修性,神气归精、精聚放能-修命)似乎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㈥‘精气神’三者中医犹重于把握‘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言:“五类(万物)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现代可解释为:自然界的客观“气化”条件控制着万物包括生物在内的性状表达,一切事物性状表达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气化”不同而导致地“中根”(内在变化)不同,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根于中者,叫做神机,是生命的主宰,故神去则生化机能停止;根于外者,叫做气立,外在气化是内在神机确立之条件,假如没有外在气化的支持,则生化也随之断绝。所以万物由于气化之不同,各有造化、变化之不同。所以如果不懂得气和气化的重要性、气运岁运之异同,就不足以谈生化(生命),就是这个意思。类似于当代有人认为:根与基因gene谐音相同于根的实质意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时又是内因演变的根据”,生物体的内在神机-基因是受制于外在气立-五运六气自然气化(适者生存)的演化作用结果。由此把握气和气化演变规律,就等于变相把握了生命枢纽之机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言:“气始而生化,气聚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万物开始受气而生,气聚散而成形,气敷布而繁殖,气终而形象变化,万物性状、变化虽不同,但受控于气化之根本,这种情况是一致的。故‘精气神’三者中犹重于把握‘气’和‘气化’,此乃中医之根本,中华文化之根本。


现代新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强调:“任何“事物”物质能量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信息控制系统,都是在信息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信息流进行运动的结果,生命本质就是一种信息反馈控制的运动,信息流是信息控制系统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自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提出的“生命的基本问题是信息问题”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科学关爱,注重的是人体宏观的物质能量系统,它常常忽略了人体内微观信息运动及其控制系统,“生命是以生物电信号(生物电磁场)为载体的极其复杂并极其精密的信息系统”,“生命健康需要信息营养”“信息饥饿--表现为能量衰减的机体内在生物电磁场遭到损害,细胞活性降低,生命信息在体内沟通不畅,生命活动处于无序状态是人类疾病和衰老的根本原因”,已经被提到科学的议事日程上。在生命的微观尺度上,生命信息与能量等义。(袁心洲,“生命的基本问题是信息问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44;袁心洲,“生命健康需要信息营养”《美国自然科学研究》2006(6:)140)


与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思想相吻合的是:古代对‘精气神’三者的研究中也犹重于把握‘气’(系统质、信息流)的重要性,常常强调气(系统质、信息流)的地位迴然于其它之上,用元气(原气)泛指、替代“道”,古代道家把‘元气(精气神)、阴阳、太极’三者合而为‘道’,东汉班固认为太极就是元气,他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汉书、律历志》,明代著名气论哲学家王廷相在其《太极辩》中直言:“元气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气,……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

对于‘精气神’三者,《广黄帝本行记》言:“神犹君也,血(精)犹臣也,气犹民也。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安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坚守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在此俨然三级管理系统中,气犹如治国之民生,防患于未来之中坚,尤重于它者。



中医强调气的重要性,“气上通于神,而下承于形,升降出入,开合聚散,动静消息,生生化化,是形神之枢,生命之本。摄生与诊治之道之基。”中医的根本在于气(气化和气机“聚散生化敷布成万物”“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自危。”),强调气是生命过程中【形上与形下】物质运动方式作用关系体现、状态反映,是中医以【形而中】状态研究区别于西医以【形而下】结构研究的根本特色,气是贯串【形而中】阴阳、五行、六经、八卦、九宫……全部中医基础理论的中枢,离开气就不是中医了,气不仅仅是精微物质(有质无形过渡态---精、气、神同理),更重在其是运动过程中方式、关系、状态的反映(流动质、系统质、信息流),是道的具体关系反映(系统控制信息的具体反映)。故而当今哲学界有人概括“道是过程、气是关系”。中医是以【形而中】过程、状态的把握区别于西医【形而下】静态、结构之分析,而把握过程的最佳途径大概也只能是通过考察【“神乎神,客在门”】关系而体现【象数/证态】反映状态,状态是关系、大小、方向作用的结果,气为关系之动能,把握住气这个环节,无疑相当于掌握了物质、信息运动变化的能量隧道。


㈦‘气’是物流、能流、信息流三者状态关系“场”:

‘气’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西医对此不甚了解,后代中医也常常含糊其辞,然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西汇通派就有人指出:“其实《灵枢·决气篇》所论人体六气,明示为一般液体,推而广之,可与西方体液一词可以通假。”所不同者,“体液重在解剖(结构),气化重在功能。”实质是对一个事物从过程、关系、状态、功能…进行诠释的概念。(宏观上气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形上性】,客观宇宙物质分布形成的状态关系;就人体微观而言,气无疑与人体体液环境【形下性】构成的状态关系(信息流)有关【形中性】。一本《黄帝内经》提及‘气’有2800多处,有300多种气的名称。如元气、宗气、真气、精气、神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皆与不同的人体体液环境构成的不同状态信息流关系有关)。


现代科学已知,任何生命个体在它的生命周期内,一生不停地要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能量成分和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己的身体,同时将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转化成自身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加以利用,并将所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而所有这些活动变化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物质、能量之间的运动变化。因为高级运动包涵着低级运动,高级运动必然是低级运动的组合。生物的物质、能量运动又必然可被分解为自然界中的各种基础能量。那么自然能量中的声、热、电、磁、辐射、电磁场、地磁场、磁共振场等基础能量,就是生物运动物质、能量变化的基础能量。故有人说,这些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能量‘场’,也许就是中医所谓‘气’的自然基础能量。


众所周知,‘场’的本意是场地、场合、范围、场所。引申到物理学中则演变为对物质能量结构运动变化过程描述表达的动态模型。它通过连续的场和不连续的量子作为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而共处一体的事实,完成了从自然哲学的抽象到自然科学模型的顺利过渡。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家们成功地运用‘场’这个数学模拟符号模型,描述了各种近代科学中物质、能量与结构之间的运动变化过程关系,从而构筑起现代科学技术的宏伟大厦。在量子场论中,粒子、电子是对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符号;波动、场量子是对物质能量状态的描述符号;而集合综合统一的场,则是对物质的质量与能量属性的系统关系以及运动变化整体状态的描述符号;简言之是对状态、过程关系的反映。


上述已论,在中医理论中,‘气’这个概念无疑已经包含了上述质量存在状态、能量状态、质量与能量属性的系统关系以及运动变化整体和整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系统关系,而且在治疗中尤其注重于其是整体过程中状态能量关系的反映(系统质、信息流)。‘气’在自然能量性质方面不仅具有【形而上】‘波’‘粒’两象性和质能互换性,而且更具有【形而下】人体体液环境构建的“热力学-负熵”状态关系表象,更直接就是现代【形而中】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之化身,即是信息之载体,又是信息变化之本身。故而中医界又有人提出:气是反映状态过程关系的‘能流’、‘信息流’,其集合出现的‘气动力’概念模型与体液环境正相关,用此建模有点类似现代“热力学-流体扩散(负熵)”理论,用此描述中医气之内涵‘场’概念实质似乎更趋近于当代复杂性、系统性理论之表述。(如:向清天/气动力理论和旋转气动力球状模型)。


而象、数、势、序……只是中医、中医文化、乃至易经八卦表述诸关系状态的符号而已,是不可感知的‘道’通过以‘精气神’为研究控制对象在具体事物【形本身】层面上的座标反映,反映的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势能转换状态(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状态是关系、大小、方向作用的结果,‘势’者关系状态之体现,有关系即有‘势’,‘气’为关系之动能,故成‘势’者‘气’也。‘运’为‘势’的周期变化。众‘势’成‘象’,‘象’为‘势’之体现,‘象’以‘数’(卦)记,‘数’(卦)为‘象’之符号(非数量),通过【形下】具体反映【形上】抽象此中华象数文化【形中】之本意。……(千万不要神化了!)同理,后世中医临床的辩证思维方法,如《黄帝内经》的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与膜原辨证……(见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温病论》的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清代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当代中医的辩病定纲、辩因定性、辩证定位、辩相对定量、综合反照明理……都是其具体应用之写照。它们都是‘精气神’三级信息控制管理系统,虚体与实体、抽象与具体(具象)统一实现管理目标,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㈧不明三元统一性本质将会带来方向性、灾难性后果:

西方学者毕尔生言:“构成科学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整理事实的方法。”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整理事实的方法,即一整套类似于现代系统信息控制管理的方法。从来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客观上“精、气、神”这一纵向揭示人体生命本质的信息控制系统分级,已将研究物质世界对象的一元性推进到三元性和三元统一性。它无疑较传统西医更趋近于当今用复杂性思维揭示和反映复杂系统、模糊系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性。


然而由于不明中医理论三元统一性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在具体医疗实践中,人们常常把物质、能量、信息三级控制管理相分割,常常把中医“精、气、神”纵向揭示人体生命本质信息控制系统分级的三元统一性倒退回一元性。习惯上,现代西医几乎把全部的关注致力于‘形’结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因此,现代西医对于外伤、找到致病病原的急病、手术或有器质性病变疾病较好,对于找不到致病病因或缺乏器质性变化的功能性异常较无奈,对于进入信息‘神’层面的疾患更是常常滥伤无辜);现代面上中医则容易囿于‘气’的能量或功能物质性,忽视其信息控制特征(因此,现代面上中医对于因能量异常或功能失常的非器质性慢性病较好,对于结构性、器质性疾病常常效差,中西结合虽能有所弥补,但是物质层面线性思维的成功往往又成了生物信息调控的拦路虎……);而现代大量注重于‘神’信息层面的心理师、“特异功能奇人”则容易把诸多疑难归结为‘风水病’‘房屋病’‘妖魔鬼怪’(因为客观上一旦进入‘神’层面--免疫信息异常,一般必有负信息--“阴世界”信息的侵入表现,但是倘若只会调整生物信息单打一,不知兼顾能量、功能和体质结构,面对当今社会强有力的物质层面干涉自然常常罔效,推脱于‘前世因果’又授人于封建迷信之话柄,何以生存?)。返观古代中医圣贤(具有“特异功能”者),如黄帝、岐伯、扁鹊、华佗、仓公、张仲景……,那一个不是坚持‘精气神’兼顾、三元统一的高手,“杂而治之可为上工”本是《黄帝内经》从古到今的行“医”纲领。反之,当今中医因为不明‘精、气、神’三级信息控制管理‘三元统一’的实质所在,常常只能单打一。也许是历史的演变,以至临床鲜有能够看到仍在坚持‘精、气、神’三元统一控制管理的真正中医高手,排斥其它层面‘老子天下第一’者却大有人在,今天临床中医疗效的打折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华裔俄罗斯科学家蒋堪政博士(“生物微波场导研究”科学家)指出:“由于忽略了信息这个重要因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在传递能量的同时交流信息,信息、能量都是衡量物质运动的手段。在没有生命的系统里,能量与信息各自独立,两者不能够相互转化;而在有生命活动的世界里,能量和信息则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共同的载体就是生物电磁波。有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的一个过程,而无生命的信息和能量是可分的两个过程。现代遗传学只讲述了遗传信息载体的消极一半-----DNA,缺少了活的另一半----生物电磁场。比如白糖、盐等也可以做成结晶,但它们是死的,要想活,分子间必须有量子的传递,即生物电磁场的信息传递。生命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新陈代谢的能量不仅使生命维持在非平衡态上,也赋予了系统中有序结构的相干性和协同性。外来电磁场起了初始触发的作用,触发了生物体系自身的信息反馈系统,引发了基因分子群或细胞群体非线性的共振响应,纠正了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即改变了静态信息储存。这种触发达到一定的阀值,才能有效地启动响应机制。而已有实验表明,机体中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中都是这类非线性响应。”它们是生命信息控制系统本质的作用机制,也是中医“精、气、神”纵向揭示人体信息控制系统分级三元统一性的本质所在。


既然生命是由实体(物质)和虚体(信息、能量)组成的,自然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控制管理系统,可是现在的医学治疗和保健只知关爱生命的一半,即所有方法和措施都集中在实体方面(几乎一切检测、治疗、保健都建筑在实质性的结构变化上),人们常常忽略了生命的另一半--生命信息的存在;忽略了生命信息的积极主导作用;忽略了生命信息的运动也需要能量;忽略了生命信息也需要“营养”……其结果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现代医疗保健的被动性问题……。如果不明白上述这一道理,那么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华文化将会带来方向性、灾难性的后果!
 
因第一章内容已过编辑时间,故在此补发第一章表一至表十,十个表格:
表格一:.png

表格二(1).png

表格二(2).png

表格三.png

表格四(1).png

表格四(2).png

表格五.png

表格六:.png

表格七.png

表格八.png

表格九:.png

表格十:.png
 
最后编辑:
十三、“五行”是多层次多维度网格垂直控制:

㈠“涌现”与五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控制管理:

涌现是一般系统论发展早期的概念,也是系统论的奠基性概念之一,Santa Fa学派代表学者霍兰在其《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中指出:“涌现首先是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在技术上,这些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犹如我们不可能在棋类游戏中通过汇编棋子各步走法的统计值来真正了解棋手的策略,也不可能通过蚂蚁的平均活动了解整个蚁群的行为。在这些情况下,整体确实大于局部之和。”涌现的研究目标,不是简单随机,而是设法凝练出一些主体间相互作用的简单机制,称之为产生涌现现象的规则。通过发现这些规则,人们把对涌现繁杂的观察还原为一些简单机制的相互作用。从哲学观看涌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涌现是宇宙生存发展的普遍过程,是形成多层次结构的必然途径。涌现作为系统论的一般概念,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越是复杂事物其多维度多层次涌现特征越明显……(类似于释迦的“缘起”)。


②涌现具有【阴阳】两面性,能观察到的宏观的涌现结构【看得见的有】,和主宰涌现结构变化的一个场【看不见的无】。这一两面性对于生命复杂的涌现结构特别重要,即与可见的生物分子结构(如DNA)【有】相伴而生的还有量子函波数的相位场【无】,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却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相位场在决定生物分子的进一步宏观进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继续推论,高等生物--人的进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个个涌现结构,而这些涌现结构背后都有着量子波函数相位场。因此当代把握涌现结构的两面性,必须将涌现结构的空间形态与其关系动力学演化联合起来思考。


③涌现结构具有多维多层次性,而维度数和层次数构成了复杂系统的复杂度的衡量。人是地球生态环境中发展最高级的生命体,是个体拥有维度和层次的最高点系统。正因为多维度多层次是系统的普遍特征,所以我们解决复杂事物的涌现,就应该同时考察若干个维度,才能使我们从单一维度单一层次的困境中解脱。


④单一维度单一层次的信息反馈控制管理模式(早期控制论维纳“系统质”线性反馈控制模式)虽然有利于相对闭环回路的控制管理,有利于机械、物理、化学等平面假设--演绎的因果关系,而面对人体开放的多维度/多层次垂直网络涌现关系却明显有所力有不逮。


⑤医学思维具有明显的多维度多层次网格化特征,当代西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弯路,正在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分子领域知识的平面假设--演绎的因果关系,向着宗教哲学立体式“万因一果”多维度多层次垂直推理转换,如21世纪全世界的基因研究不约而同向着表观遗传学华丽转身。而传统中医却生来就是典型的立体式多维度多层次垂直网络思维模式。


⑥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就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德蓄之】;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势成之】;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物形之】;……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道生之】,故知一【一个维度】则为工,知二【两个维度】则为神,知三【三个维度】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多维度多层次并行】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两个不同维度】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单一维度】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真正的上工【维度提升】务必上下贯通:所谓“依道修身择术(三级贯通),有道无术者,只是理念,不能成为大医;有术无道者,则又会散于术而至于术。只有以道驭术者,即使术有百变,也会对术永远抱持开放态度。”(《吴述伤寒/跋》)


⑦多维度多层次涌现的网格化系统控制管理,需要将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不同学科、不同范式内容(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在高维度【量子场/电磁波】能量场上进行整合,找到其具有逻辑意义的普遍联系和统一分类标准,在整体系统意义上进行垂直控制管理。


⑧在这个意义上,古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就是现代多维度多层次涌现的网格化垂直控制管理模型杰出代表。与之相比较,当代前卫科学复杂性思维主导的复杂性事物控制管理,反而常囿于现代“不同学科/不同范式”不相兼容之惯性而箍步不前,其对多维度多层次涌现的网格化垂直控制至今甚少突破。也正因为此,所以今人常常难明古人“五行学说”的真正意义,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和中医理论又超前科学几千年(见下)。


㈡表十九:“地水风火”与“阴阳五行”同出而异名
表格十九(1):.png

表格十九(2).png


 
㈢五行含义和逻辑结构:
中华文化的“五行”一词,最早记载于《尚书》中的周书/洪范/九畴篇,是周朝武王以箕子作《洪范》,立天地之大法之九畴中的第一范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由此可推五行概念并不仅是五种基本物质,乃是五种行为性质(五种基本程序---巨系统下的五个子系统程序)。


①五行与整体运动同时存在:当代有人解释古代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行’本就有‘运动’之含义,五行即是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系统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故本质上,五行反映的是一个系统整体中五种不同力量在一个系统整体状态下表现的不同“时相”关系,故五行描述是不可分割的,它既表达宇宙万事万物运动过程中,整体与局部……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整体时相,又表达局部与局部……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整体时相。其整体与时相并存,离开整体的“时相”丧失五行意义,不讲“时相”的五行,又是一个离开整体运动的五行,也丧失五行意义。用今天系统论观点表达:类似离开身体的手臂,丧失手臂功用即非真手臂,即离开整体的‘水、木、火、土、金’子系统非真五行;离开特定地点、人物和时间的故事皆非真实事件,即不讲时相,离开整体运动变化的五行亦非真五行。


②五行与整体的平面关系:网上有人揭示五行在量子力学的整体关系:用现代西方科学术语理解,土-表示基本粒子,木-表示质量,火-表示能量,水-表示速度(温度),金-表示力与场。五行相生:金生水,力与场-生成-速度;水生木,速度(温度)-生成-质量;木生火,质量-生成-能量;火生土,质量-生成-基本粒子;土生金,基本粒子-生成-力和场;五行相克:金克木,引力与场-影响-质量;木克土,质量-影响-基本粒子;土克水,基本粒子-影响-速度;水克火,速度影响能量;火克金,能量-影响-引力与场。万事万物-从一个独立的基本粒子到宇宙整体系统一旦确立,这五个子系统必然同时存在,并同时在一定势力范围内相互生克乘侮影响。

图八:五行相克乘侮与整体的平面关系
图8:五行平面图.png



③五行与整体空间维度关系:五行在传统中华文化【太极图】中,是一种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物’,道物承接协同(两个不同层面博易产生信息)形而中的“精气神”信息具象。非现代庸俗中医所指的形而下物质本身(植物、动物、矿物……本身),而是旨在提取这些事物背后【形上性】量子(电磁波-特征能谱)场能,落实于【形下性】具体物质(植物、动物、矿物…)的【形而中】形的边界效应(信息能量具象)。(科学解释:五行就是事物横向分类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波长的相对整体电磁波与竖向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范畴事物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波长的相对整体电磁波【特征能谱】进化参照比对,分类管理的方法。通俗理解:五行就是中医将‘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与‘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对接的‘形而中’接口插件。)





图九:五行与整体空间维度关系:立体图
图9:五行相生相克立体图:.png

图十:五行与整体空间维度关系:平面图

图10:太极图2.jpg




④五行与整体的时间关系:五种强大力量(五个子系统)围绕一个整体不停循环的运动的过程周期又形成了一个描述整体事物--系统周期过程变化的相对对应坐标系【太极图S型曲线】。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木-春-初生(生)、火-夏-上升(王)、土-长夏-转折(休)、金-秋-下降(囚)、水-冬-衰亡(死)。”

图十一:五行与整体的时间关系:


图11:太极图1.jpg




⑤五行整体系统“金字塔”调控模型图:

图十二:五行整体系统“金字塔”调控模型图

图12:五行金字塔模型.png


现代认识,金字塔结构是人类已知宇宙射线【量子电磁场】作用于地球的最稳态模型体现,其古代东方逻辑意义:正视为河图结构,侧视为洛书结构,俯视为一气周流顺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简单优美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稳态模型。就人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和多重子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即客观事物对象本身的模糊性和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诊疗过程中的相对模糊概念(存在灰色地带)很难精确。用佛家的说法叫做“缘起空性”,缘起指:一切现象都是结果,都是法相。产生这一结果(法相)是由无数个(至少两个以上)条件的组合(因缘随机涌现),联系是普遍的,所谓简单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一旦进入宏观或微观(量子层面)实际上都是一种边见(偏见)。如“腰间盘突出”决不能只简单关注腰间盘问题,它几乎与所有相关肌肉、神经乃至免疫系统…都“症相关”。就医学而言,面对人体生命由复杂走向混沌,由模糊测不准走向疑难,传统西医面上使用的机械对应“标准方案”常常明显力有不逮,试图用复杂系统模糊测不准方法弥补现代医学之力有不逮,已成今天几乎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共识-大势所趋。显然阴阳五行系统模型的建立,则为古人运用类似于今天“混沌学、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大数法则”思想方法解决复杂性、模糊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言:“系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统一的与中医学相一致的系统思维,阴阳五行本质上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朴素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
 
㈣五行互藏与整体关系:
其是揭示无限多层次和无穷可分特点的人体局部和整体关系(整体系统多层次观):

《难经》言:“望而知者,见其五色以知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将【涌现】在‘形而下’物质层面,原本分属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并不相干的各类事物【形】,通过“比类取象”“援物比类”“别异比类”,《内经》“不知比类,足以自乱”方法,提取其背后‘形而上’量子层面【高维度】共有本质-量子场能/电磁波【神】,并以此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有机联系,以便为其下一步的网格化垂直控制管理打下基础。即《黄帝内经》“形神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

如《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属性: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表二十:《黄帝内经》五行互藏--量子相位场表一览:

表格20二十:.png


从上表可见,横向是三维时空、同一层次之间的分类,通常属于同一个学科之间不同事物的分类管理,与之相对应的‘生克乘侮’也是同一学科范畴内容的关系体现;而竖向则是不同时空、不同层次之间的分类,它们在三维空间常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学科,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范畴和范式,不可混为一谈。倘若不明此理,简单五行物质一一对应,那么就会把古人五行学说实际讨论的物质背后【形上性】量子(电磁波)活动与某一具体的【形下性】物质混为一谈,从根本上局限了五行学说对客观世界千差万别的无限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无限复杂联系而作出所谓的科学解释,难免会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例如,网上有人批评现行中医五行的庸俗化:“吃白色能够补肺,吸白粉能不能补肺?吃黄色能够补脾,吃大便应该最补脾?吃黑色能够补肾,吃石油能不能补肾?……就不无道理。”而实际上,竖向分类的真实意义在于将低维度【三维空间】不同层次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事物,在高维度【量子层面】找到其“形而上”的共性存在形式【量子-电磁波-特征能谱】,本着高级运动包含着低级运动,并以各自事物背后的【整体量子波函数】为分类标准,进行五行【标志性电磁波长-特征能谱】归类。如五色即五种标志性电磁波长分类。此佛陀《楞严经》言:“凡所有音色皆为陀罗尼【量子-电磁波-特征能谱】”。


现代已知,任何生命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SEPMAF(等离子体磁引力场系统-见武汉ksjyjs叶苗《黄帝内经》电磁波理论)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心、肝、脾、肺、肾、脑等),循环/交通系统(胃、血管、神经、淋巴等),腺体、骨骼、肌肉和所有它们的内容物(血液、单细胞、DNA/RNA、基因等等)都被认为是SEPMAF(等离子体磁引力场系统-不同电磁波构成)系统,并认为一切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不仅是一个身体器官和内容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看不见的SEPMAF/电磁波失调节的变化过程。

在哪虽然还未知有SEPMAF-电磁波理论的遥远年代,中国古代圣人似乎早已学会通过使用形而上的思维心证,不仅已明白此SEPMAF的实际存在【谓之“真空不空”“道归于真”“道归于一”】,而且已经懂得如何利用形而下看得见“有”不同物质的SEPMAF存在(不同等离子体磁引力场作用力-不同电磁波频率-不同特征能谱)去先期影响调节身体和疾病的有【谓之“无中生有”“上工治未病”】,古代圣人并将此按心证认识的不同频率SEPMAF(等离子体磁引力场系统-电磁波构成)划分为六个级别(道、德、性、命、朴、素),五个层次(木、火、土、金、水)【见上】进行整体系统干涉反馈调节【谓之“五行生克乘侮”】。如现代中医临床常用不同属性、性味【等离子体磁引力场-电磁波-特征能谱】归类的药物【有】具不同SEPMAF【无】不仅能治疗临床心理、精神方面【非物质=无】的疾病,更能先期非化学功能调节人体体质和疾病发展变化趋势【从无影响有】。笔者以为,也许这才是中国古代“五行生克乘侮”系统控制的真实意义。


五行通过对事物主体电磁波的横向与竖向分类相结合,从而实现其对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分类管理,进而再从高维对纵向跨维度、跨层次的‘生克乘侮’相对复杂整体系统进行横向与竖向交错的垂直网格化管理。今天的前卫复杂性系统控制管理已经明白,面对复杂系统的多维度多层次…涌现,原有机械、物理、化学等平面假设--演绎的因果关系,已经明显力有不逮,惟有通过高维把握事物背后运动着的五行【相对整体波函数的特征能谱】,才是有望实现现代复杂系统-多维度多层次网格化垂直控制管理的最佳途径。对此【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场与整体波函数关系】古代圣贤称之谓“道”;对其“形而上”的缘起性空、普遍联系的共性存在形式【量子耦合】,古代圣贤称之谓“德”;对其“极一而治”【占主导-特征能谱】的方法论途径,古代圣贤称之谓“势”;循此现代哲学家谓古代阴阳五行对于中医理论体系而言:既属本体论、认识论的一级概念,又跨方法论、实践论的二级、三级概念。


(科学解释:五行就是事物横向分类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波长的相对整体电磁波与竖向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范畴事物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特征能谱的相对整体电磁波进行参照比对,分类管理的方法。与五行相对应的中医性味是:性为【电磁波-特征能谱】竖向分类,味为【化学-结构密度】横向分类)。
 
㈤五行生克乘侮与多级反馈:
其是反映其构成多极反馈调节,闭环自动化控制网络模型。(援物类比)
控制和反馈流程图、多级交叉控制形成自稳调节系统。(反馈控制)
中医赵宏杰老师网上传来“雷公秘传之论五行”一文曰:“雷公真君曰:五行火木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肾,人尽知也。然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人未必尽知之也。一、何以见生中有克乎?……;二、何以见克中有生乎?……;三、何以见生不全生乎?……;四、何以见克不全克乎?……;五、何以见生畏克而不敢生乎?……;六、何以见其克畏生而不敢克乎?……;此五行之妙理,实医道之精微,能于此深造者,医不称神,未之前闻也。”古人早就认识:五行生克乘侮并非今人浅释中医理解两点一线的线性关系。其生中有克乎?克中有生乎?乃三点成一面之关系。生不全生乎?克不全克乎?乃多个面构成的立体关系。而生畏克而不敢生乎?克畏生而不敢克乎?则是五行立体系统多层次多途径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


现代认识:五行藏象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贝塔朗菲(荷兰生物学家,系统论谛造者)所说的组合性复合体,把五行藏象体系中的各要素代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中的联立微分方程,发现任何一脏的功能状态量Qí(í=肺、肾、心、肝、脾)的变化,必然是所有五行功能状态量Q(肝、心、脾、肺、肾)的函数;反之,任何一脏功能状态量Qí的变化,必然承担着所有其它各脏功能状量态的变化,因此中医应用五行藏象理论来进行辩证时,往往是从多脏关系来考虑的。(生克乘侮,隔山打虎),而不是就脏论脏地“病情”和其它脏割裂开来单独看待,在论治时,往往是既治病脏,又治它脏,甚至是不治病脏,先治它脏,从而达到治病脏的最终目的。


五行藏象体系通过生、克、制、化模型,在人体五脏之间通过各种反馈回路形成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这与现代控制论中的内稳定器理论非常相似。现代内稳定器又称超稳定系统,它有两个有趣的的特点:第一、如果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如A,对平衡态有着不大的偏移,这时其它子系统对它的作用可以帮助它回到平衡态。但一旦这个偏移充分大,在短时间内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不能使A回到平衡态,那么由于A的影响,别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可能偏移平衡态;第二、如果系统只有一个稳定态,那么不管系统开始处于什么状态,由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系统总会达到稳定态,只要系统处于非稳定态,系统就会不断运转,好像在寻找稳定态。故黄建平的《中医学方法论》认为:“内稳定器的这两个重要性质在人体中广泛存在,如果将A/B/C/D/E分别看作中医五行,将系统的基本稳定态看作正常人体的健康状态,人体的病理状态可以看作这一内稳定器出现了病态稳定态的结果。中医藏象学说建立的控制技术实际就是利用系统的外部输入来促进系统脱离病态,回到正常状态。……五行脏腑模型提供了各种致病干扰的传递方式,也提供了人体各种正气(电磁波)的协调方式,因此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对许多疾病的调节和控制。”


量子科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到人类学直至社会科学的连续道路。”近代科学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方法使科学成为更精确的分门别类的各类学科,但同时它把原本是一个内在统一体的科学,分割成各个局部的学科,常常丢失其整体性……【线性思维-外向求取之必然】;中国古代圣贤在【整体兼顾-内向求取之规定】的基础上,唯有把它们当成内在的统一体,由此总是把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与普遍联系的人文科学统一起来研究【中观极一-持中求取之方便】,阴阳五行也许就是其解决复杂系统内部跨维度、多层次,混沌交融与量子测不准关系,构成类似现代多极反馈调节,闭环自动化控制网络模型控制与反馈流程图、多级交叉控制形成自稳调节系统的不可或缺,众多方便法门之一。


其本质是将低维度科学分门别类的“碎片”知识,在高维度【道】(物质本源)量子层面进行碎片化整理,在复杂系统多维度、多层次中,按生命自组织理论“协同、突变、超循环……”方法,提取其大系统整合“集约化”的内在潜逻辑规律,进行“大道至简”的内稳态调控。此佛学谓之缘起空性“中论/中观”,中国古代圣贤谓之“三五之数”(精气神/三生万物和阴阳五行),现代人谓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维度科学”。与当今许多中医界或非中医界人士认为的“阴阳五行是以哲学代替科学”相去甚远。


如《黄帝内经》宗此“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所谓“调水源头”之术,既不是早发现、早治疗,也并非现代中基教材中五行脏腑辩证的一个个孤立之“证”。而是从整体出发,打个比方,好比解一团乱线,最有效的方法应该从周边未乱的线头【未病而俱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解起。

当代广东名医邓铁涛称此为“五脏相关”,并指出,中医五行脏腑理论并非哲学之五行,五脏是超结构的人体功能系统,它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病症现象的整体概括,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及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的现代系统控制内容。


㈥五行的网络“权衡”属性:

①网络的整体性: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网络整体的变化。(见下)
②网络联系的多重交叉性:五行网络在其内部构成了多条、多级、多种反馈回路,一个要素分别要和四个要素,发生二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生、克、乘、侮)
③网络内反馈的中介性:网络内两要素,没有直接反馈回路存在,必须通过一个以上的中介,由于这种中介的存在,每条反馈回路变成不同种联系的组合。(气血津液)
④网络作用联系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生克乘侮,隔山打虎(有方向性,不可逆)。
⑤网络的开放特色:生物、自然环境、时间、心理、社会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天地人三才医学)
⑥网络要素的状态描述:一整套模糊定量如:盛、强、隆、虚、衰、极、生、长、息、上、消、杀、伤、损、下、亡、竭、绝、平、胜……(摘自《〈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邢玉瑞 陕西科学出版社)
在整个中医理论中的其重中之重是五行权衡(动态和谐),然而,这一平衡既不是习惯思维上如同机械或化学的平衡概念,也不是现代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头脑中的阴阳力量的对比和调和,而是系统和谐,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一种服从于皇权的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它是中国古代有机论哲学宏观思维。《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位育)《淮南子·汜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其实质即系统的动态和谐。“夫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整个中医学理论: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辩证论治思想,生命观、发病观、对病和“证”的治疗等,无不围绕此中和位育―系统和谐思想来展开,它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医并与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成为中医学内在本质的“核心”和“灵魂”。
 
㈦五行休旺(休、旺、生、死、囚)过程周期:

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周期变化)



1】‘阴阳多少划分’古代描述事物属性分类方法:

上文有论,阴阳学说实质是哲学、自然科学、具体方法学的高度统一、有机贯通。而构建这一哲学、自然科学、具体方法学的高度统一、有机贯通的具体方法(系统框架)核心却在于阴阳之多少划分。前文有论,中医、中华文化本是哲学逻辑构想系统(类似于今天系统控制管理模型),在那遥远的年代,古人不可能有当今现代科学的许多白箱认识,只能按照“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构建援物比类思辩主义的(系统)黑箱,按照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理论(整体系统多层次观),把一个事物阳多的方面称之为太阳(又名老阳、巨阳),阳少的方面称之为少阳,把阴多的方面称之为太阴(又名老阴、巨阴),阴少的方面称之为少阴,合而称之为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进而又把极端鼎盛之阳称之为阳明(‘两阳相叠加为之阳明’),又把极端将绝之阴称之为厥阴(‘阴之将尽,阴阳不相顺接者为之厥阴’),合而称之为六经或六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首先是一种古代描述事物属性的简单分类方法,此《素问·天元纪大论》言:“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2】类似于“自相似”“无穷嵌套”等观念原始表达:

又因为复杂事物矛盾之中又包涵着矛盾,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类似于现代系统“全息论”“部分包涵整体”“自相似”“无穷嵌套”等观念的原始表达,“析离原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按《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将四象用阴阳又分为天之四象和地之四象,合为八卦。进而八卦之中再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384爻六十四卦的双重三结构)、一百二十八卦、……以至于无穷。每卦连爻都配以相应的卦辞、爻辞,描述与该卦所对应事物在更大事件范围(系统)中的属性、运动过程状态(标志阴阳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用以度势,使四象(阴阳之多少)以八卦符号(数)形式得以体现。故易学界有人认为,今之‘象数本义’实在是由于宋代易学家刘牧认为:“八卦源于四象,而四象源于数(象由数生)。”(象为形、以数(卦)记,数(卦)为质、为象(阴阳多少)量之符号。)并自言“采天地(阴阳)之数、点之成图”造太极、两仪、四象、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河图、洛书等共五十五幅,其中通过第49幅以下《河图》《河图天地之数》《河图四象图》《河图八卦图》说明了《河图》与四象、八卦之关系。后经朱熹等人的权威,黑白点阵才被“公认”是伏羲时代出于黄河流域、并用来占卜画卦之《河图》。(注:易学之争不是本文之目的,不作展开。)


3】四时、五行、八卦都是‘阴阳多少’划分座标系:

中医象数文化本质上是以‘气’一元论思想为核心,以‘阴阳多少’(量度)划分座标,把四时、五行、六经、八卦纳入阴阳范畴,用以解释、描述事物在系统中连续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四象、八卦如此,五行亦如此。如《子华子·北宫意向》云:“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又《云芨七签》云:“阴阳自少而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阴阳居中成土,参而合之,而成夫妇。……故品物得成焉。”可见五行之气同四象、八卦一样,本就是对一个整体(系统)阴阳两气之多少的再划分,以其阴和阳的强度(或量度)所谓‘老’‘少’差异而区分之。


4】划分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

天有一年四季,月有钩弦望朔,人有生长老死,佛家有生住异灭四相。因为任何事物(系统)都在运动变化,系统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系统存在的方式(易者变也),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乃至衰亡的过程,都可以划分为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易者不变、规律不变),将之于对应于六运,少阳-初生、太阳-上升、阳明-鼎盛、太阴-转折、少阴-下降、厥阴-衰亡;对应于四象(四时),少阳-初生(春、生)、太阳-上升(夏、长、合并阳明-鼎盛)、太阴-转折(长夏、化)、少阴-下降(秋、收)、厥阴-衰亡(冬、藏),注:习惯四时无长夏;对应于五运,木-初生(生)、火-上升(王、长)、土-转折(休、壮)、金-下降(囚、老)、水-衰亡(死、已);此《素问·六节藏象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四时、五行、六运俱是其阴阳之多少(过程周期变化)的相对简约阶段标志(易者简也)。由此用阴阳消长规律来揭示描述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周期变化)。


5】五运六气亦把四季划分为六个过程周期阶段:

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中,通常把一年划分为六气。每年的主气,分成六步,形成了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它们是:表二十一

初之气:

1月20日大寒-3月21日春分为厥阴风木,

其时大地复苏,东风拂煦,草木萌动,生机勃发,一派和平景象。

二之气:

3月21日春分-5月21日小满为少阴君火,

其时气候温暖,舒适宜人,万物竞发,欣欣向荣,一派热闹景象。

三之气:

5月21日小满-7月23日大暑为少阳相火,

其时气候炎热,暑气逼人,万物繁茂,生机旺盛,一派丰满景象。

四之气:

7月23日大暑-9月23日秋分为太阴湿土,

其时气候潮湿,雨量增多,万物充盈,形体丰硕,一派充实景象。

五之气:

9月23日秋分-11月21日小雪为阳明燥金,

其时气候凉爽,秋风阵阵,万物苍劲,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

六之气:

11月21日小雪-1月20日大寒为太阳寒水,

其时气候寒凉,北风萧萧,万物归藏,大地阴凝,一派沉寂景象。


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氛,时化之常也;……”。“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六个自然节气为一个自然时段,通常称之为春夏秋冬四季,共同构成一个周期循环。俨然一个变化规律过程周期之描述。


6】生克乘侮、胜复有余不足皆过程周期顺逆描述:

由此《黄帝内经》言:“故阴阳四时者(运动周期变化),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生命现象过程周期与自然气化过程周期同步则苛疾不起,反之则疾病灾害生)。

相生-顺应周期变化者为相生。如木生火者,春尽夏来,夏从春生;火生土者,夏之季月,长夏从夏生;土生金者,长夏尽秋来,秋从长夏来;金生水来,秋尽冬来,冬从秋来;水生木者,冬尽春来,春从冬来。

相克-阻碍周期变化者为相克。如春行秋令,春萌乍达,萧杀之气加之(金克木),春之功用败矣;夏行冬令,严寒折盛热,闭不得发(水克火),长养之功隳矣;秋行夏令,收束不得,发泄无余(火克金),秀不实矣;冬见长夏郁蒸之气,寒水不冰,当收反泄(土克水),盖藏竭矣;长夏为夏至阴生之候,行春令(木克土),则阳亢不和矣。

胜复-违逆周期变化者为胜复。未至而至者为‘有余’,有余者偏胜之‘胜’也。如春行夏令,谓夏气未当至而至,夏气偏胜有余;至而不至者为‘不足’,不足者被其制者所约反应为‘复’。如春行冬令,谓春气当至而未至,春气不足,春之所不胜,秋之萧杀来复;由此类推,五行胜复‘子复母仇’、相乘、相侮皆‘有余’‘不足’周期变化紊乱之果。

《素问·五运行大论》五运六气所谓“上下相构,寒暑相临”变化之顺逆,皆是此“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阴阳多少变化过程周期顺逆之描述。


7】易经八卦同样也是描述事物运动周期变化:

同理,易经八卦阴阳多少之划分同样也是为了描述事物的运动周期变化。《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意思是,易经是以天地至理为准绳,讨论说明天下万物变化的基本道理。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认识到天地间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犹如白天黑夜、一年四季寒往暑来的周期震荡,生命体生与死的周期震荡同理,万物周期变化震荡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运动规律,万物无一能够例外,故创易经八卦系统过程周期模型描述天地万物的运动周期变化。进而又将此系统过程周期模型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和指导实践。)

又《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意思是,古代圣人用智慧洞察天地万物之奥秘,忖度模拟其性状属性而作符号模型,称之为‘象’数。圣人用智慧洞悉天地万物变化之玄妙,观察把握其共同基本原理,汇聚成指导行动的典范模型。解说万物之奥秘的模型不能使人厌烦;说明万物运动变化的统一规律性不能杂乱无章;用符号模型模拟事物内在本质结构,才能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描述表达清楚后再付诸实践、指导实践;目的是通过把握事物变化过程周期而促使事物向有利方面转化。)就此其建立系统过程周期控制模型意图已跃然纸上。


①《周易·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意思是:古人提出的周易六爻模型,是用来模拟天下万物整体运动变化过程的系统规律性符号。

以《周易·乾卦》基础六爻卦辞为例,见证说明:表二十二:

乾, 元亨利贞。

阳性太极、无极图像符号,代表万物原始亨通,运动变化发展基本规律的正常标志。

初九,潜龙勿用。

开始犹如冬眠潜藏的龙,作用微弱,时机不到;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春临大地,潜龙苏醒,万物复兴,进入发展。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夏日阳光,万类繁荣,天下昌盛。“三阳开泰”犹须戒骄戒躁,防止物极则反。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风云变幻,上下进退,通达困惑,泰然处之。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金秋收获,硕果累累,功成名就。

九六(上九),亢龙有悔。

寒冬在即,一个周期完成,为进入下一个循环作准备,亢龙有悔,进入潜龙。

其它依此类推。


②又以道家描述生命元气周期变化的卦象变化过程为例,见证说明:

图十三:道家生命元气周期卦象变化过程
图13:道家生命元气周期卦象变化过程.png





③附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一文中,经过修改后的六十四种秩序五种形态周期表如下,读者倘若有心,同样不难体察其考虑开放因素,把无形‘气’理秩序变成有形‘数’理过程周期模型之匠心。表二十三(略)

表格23二十三:六十四卦次序1.JPG



8】《易经》与《内经》同建筑于此周期变化:

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西汇通派旗手恽铁憔《群经见智录》言:“自来医家皆言医通于易,而无明白晓亮之理论。……然《内经》常言少壮老病死(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此拾字即《易经》之精义,含生之伦,无论动植,莫不有少壮老病死、生长化收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周期-总规律),而尤妙者,在生则必长,少则必壮,壮者必老,老者必已。已者自已,生者自生,万物纷纭,绝无一刻停息,毕竟孰为之,孰令致此,则时序(周期)为之。故《内经》全书言四时,其著者如:彼春之暖为夏之暑,今秋之愤为冬之怒。如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明纪之类;《易经》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知万事万物无不变易,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四时寒暑之变化由于日月运行。欲万物不变,非四时不行不可,欲四时不行,非日月不运不可。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坤毁则易不可见矣。’四时为基础(阴阳多少划分描述的事物周期变化总规律),《易经》与《内经》同建筑于此基础之上者也。”“人为四时之产物,人资四时以生,乃确实之真理,放诸四海而准者也。惟其如此,则人与四时,自然息息相关,人身气血之运行,自然以四时为法则,而莫于违背。此为《易经》与《内经》之基础,无丝毫含糊假借者,然后本此推论,则委曲悉尽。”概而言之,阴阳多少划分本质上皆类似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期过程的描述和把握而已,而过程周期的振荡反复即是频率,故频率者节律也,节律者规律也,规律者非科学又何以为?


9】建立过程周期控制模型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白:一个系统的某一物理量的值,不断地经过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变化的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被称之为振荡。它是一种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无不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的运动形式。现代诸多科学学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围绕着被研究对象(系统)的振荡现象(过程周期变化)而建立模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振荡(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自然振荡过程周期都可以用一条圆周轨迹(没有展开的的正弦曲线)来表达。中国古代似乎早已抢先走上了这一步,以古人描述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太极模型为例,如果说一个事物、一个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圆,那么描述其振荡周期变化的正弦曲线,无疑就是太极图中分割阴阳的S形曲线……。 (见兰州梁福成老师《中医基础模型说》)


《周易·乾卦》言:“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光明太阳系统,终始-变化过程周期,六位-周期过程中经历的六个不同时空位置能量坐标系,时成-六位由时间函数相连贯,时乘六龙以御天-用时间驾驭空间循环变化周期六个量化坐标系(六龙),构成时空、质能、信息、方位统一的物质系统运动周期过程变化模型。)《内经·素问》也有:“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这里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易经之所以成为天下至理,就是因为任何事物从开始到消亡的周期过程都可以划分为六个发展变化的不同过程阶段,人们可以通过考察事物六个不同阶段质(形)的变化,而了解事物本质的时空(能)的关系。因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都与时空统一运动的客观规律性有关,所以由此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即天下至理。同理,天地万物也皆由此客观规律所主持而变化发展。


以天体运动为例,《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十天干),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视太阳运动在天上经过60弧度,地面上就相应经过60天,采用干支甲子符号表示,则60天刚好为一甲子循环周期。每过60天,天地的相对位置移动了60度,走完一步。在一年之中,经过冬半年的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与夏半年(少阳、阳明。太阳)各180度的周天运动,以这样六步六位约360天走完360度的循环过程。)推而广之,无论是地球自转的一天,还是太阳自转的一月,以及地球公转的一年,或者是太阳黑子活动的11.2年平均周期,都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周期,一个与振荡周期同步,每60度时空范围为一步,每六步完成一个圆周运动的循环周期。即一天可以分为六步,一年可以分为六步,一个太阳黑子期同样也可以分为六步,都可以同样用太极图阴阳分界的“S”形曲线--正弦曲线表达。进而“地理应六节气化”(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乃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都是《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焉”的实质所在,中医六气、六位、六步、六节的系统关系所在。


这正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领先一步体系现代系统科学的特色所在。因而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气化、阴阳五行…’和现代科学中的‘各种场’是系统同构的完全相似的模拟模型。它们之间描述表达的差别,仅仅在于对物质能量运动变化过程周期中振荡状态基本量度单位的认定不同。”
 
㈧五行与复杂性思维、混沌理论、模糊控制…相似等价性:

1】归纳法(五行)是古今中外科学的共同足迹:

古今中外多少思想家、哲学家概言:“无论是无垠的文学空间,还是严谨的数学国度,不管是包含内涵广阔的社会学,还是细致入微的细胞学,古今中外所有的科学领域里都有归纳法留下的足迹。归纳法建立在推理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方法,它在像手术刀一样切掉了人们头脑中狭隘偏见、根深蒂固理论的同时,为人们构建的事物变化发展系统过程周期模型,常常比使用最锋利的讽喻和苦苦寻求不可测因果关系更加卓有成效。”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用“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以类述其理;《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用“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以类述其法;《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用“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以类述其诊;《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用“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以类述其治。中医的道、法、术(诊治)皆通过【维度提升】的同气相求、同数相应、同象相类、同类相感、取象比类方法,条分缕析地认识这纷繁复杂的混沌世界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周期乃是中医象数文化的根本方法。


2】五行理论和现代复杂性思维、系统混沌理论差异在于表达方式不同:

伟大科学家的哲言:“无论是出自外国人之口,还是出自中国人之口;无论是写在书本上的古代经典,还是用公式、电子文件阐述的当代新知,真理的意义不会变,本质都是相同的。只要对这些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都包含着相同的真理,唯一的差异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中医从来就是把生命看成一个自组演化的不可测开放系统,把疾病看成系统演化过程中生理病理的信息反映。‘症--信息’;‘证--信息集合’(靴带网格参数);‘阴阳五行-把不可测的演化过程归纳为五行网络坐标参数对整体系统进行稳态调节’。其本质是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量子力学几率思想、网格效应的立体体现。五行同诸多辨证方法一样,本质上是对人这个开放流动的主体、升降出入的信息反映进行系统过程周期变化坐标调控的控制模型,与现代前沿科学---复杂性思维、系统混沌等理论有着无穷相似等价性效应。所不同者,中医理论是用古老的‘阴阳五行多少划分’构建加以表现而已。


3】阴阳五行临床实践思维方法与系统论、混沌思想的相似等价性:

试列表比较说明之: 表二十四:
表格24-1:.png

表格24-2:.png


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混沌思想:

古代中医理论(东方哲学思想):


人是一个小宇宙,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

控制:以人的神经、内分泌……反馈调节为

控制论始点,进行自组演化、稳态适应性目标调节。核心在于谋求整体系统动态和谐。


《道德经》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信息:与热力学‘熵’等价,类似于量子力

学海森堡测不准定律‘随机变量概率、网格效应’。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是开放流通主体升降出入的信息反映、调控坐标。

开放:“生命的本质是开放系统。”是以有机生命为观察对象,研究主体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

形: 系统整体的边界屏障功能。

“形者生之舍”“和为贵”“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 主体开放流通自组演化功能。

“气者生之充”“通则顺”“气止则化绝”。

神: 对流通自组演化的稳态调节。

“神者生之制”“稳乃健”“神去则机息”。

认识:1、运用控制论‘黑箱方法’推断事物

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证’信息的输入输出研究状

态变量全体的运动规律。

3、建立系统过程周期变化坐标系,把握疾病进退、顺逆。

“察其外而知其内”(观其脉证而知犯何逆,

视其外因而知其内藏,

视其外应因发以知受。)

“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进退,知顺逆。

目的::1、用现代反应动力学说,宏观调控、反馈调节---达到共存共荣之中庸状态。

2、强调主体自组演化调节指向整体稳态,使流通自组演化目标主体性适应。

“形神合一,形气合一,形与神俱。”“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上而御形下。”“上工守神,粗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阴阳自和,病必自和。阴平阳秘,病安从来?”

途径:从多层次(人与环境、人与疾病、人自身内外因…)出入信息‘证’的‘天人之际’,识别把握健康或疾病‘健病之通变’,用非我的各种方法‘生生之具’调动转化体质环境,谋求达到多层次生态和谐的‘天人合一’。


“究天人之际,

通健病之变,

循生生之具,

谋天人合德。”

特点:1、强调作用于人的整体边界,利用界面立体全息效应,对主体适应性进行间接演化型动员调节。

《灵枢》“能辩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病虚实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经络者,所以处百病,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2、强调系统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功能性、有序性原理,类似于现代关系实在论。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关性所表现的相对功能状态比结构实体更重要。(重状态关系,轻结构实体)。



(中医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的脏腑学说是其典型的关系状态,并非今人理解的脏腑结构实体。)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皇帝),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宰相、总理),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武装部、军机处),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司法部),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卫戍区、外交部、),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财政部),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交通部),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资源部/税务部)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工程部),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利部),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地方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3、不主张长驱直入地对抗和补充;不把机能亢进的抗病反应一律当成压制对象,结果往往压而不服、纠而不正。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衰其大半即止。”

“治其旺气,是以反也。”

4、不追求药物的特异性选择作用和直 接对抗补充作用;强调因势利导致效,即对人体自组演化调节功能的贡献度、生态共演的纠正度。

强调“无代化,无违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参非气,熟地非阴。”体外实验无效者,并不一定无效。“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通则为正,郁则为邪。和则为正,不和为邪。”

5、不仅考虑病之本位及其传变,更考虑个体体质导致地潜在不同病变倾向性及其个体体质的千差万别导致病情发展的复杂多样。


(蕴含着现代量子力学主体客体变化参照系思想)



《伤寒论》“伤寒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阴,五曰少阴,六曰厥阴。”《温病经纬》“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为传;又有‘合病’‘并病’‘逆传’…为变。

《伤寒广要》“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疾各有寒热,……假令患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候;素有热者,多变阳盛或阴虚之疾。”

《瘟疫论》“凡病疫邪,始则昼夜发热,头痛身痛,……乃众人之常也,言其变各有不同,或呕、或吐、或咽喉干、或痰涎涌、或……种种不同,因其气血虚实不同、脏腑禀赋之差异,……考其证候各有不同,至论受邪则一也。”

《医宗金鑑》“人感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名也。”

6、考虑多层次众多参数的自组演化、开放系统的和谐调整,不囿于人体本身,而将人置于社会自然环境(空间、时间变化参数)中加以考察研究,从人和事物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分析把握。类似于现代医学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 学。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夫七情六淫(五运六气)之感有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身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情有忧劳和喜乐之别,更有天时寒热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虽中而于人之体质迥乎相反,则厉害亦相反矣。”

7、‘证’不仅是致病因子作用人体后,

机体对致病因子刺激的反应和结合体质同化后的病理表现;同时又是与内在体质结合后,疾病过程周期变化不同阶段的具体反映;重在通过建立辨证施治坐标控制模型,‘临

病察机’‘临证察机’由果推因把握导致疾病关键因素之纲目、性质、病位、程度、进退、预后…而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故“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此“要旨中之要旨”(汪石三《读素问钞》)“吃紧纲领”(张介宾)。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藏之大患。”

《医旨绪余·不执方说》“立法处方,不过酌病机之详略,审经络之虚实,察药性之宜悖,明气味之走守,和色脉之和行,调燮阴阳,参相造化,以一理贯之。理融则识真,识真则机顺,自然应变不胶。”


……总之,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系统论、混沌思想具有相似性,阴阳五行所应用的许多方法也与现代模糊逻辑方法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中医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实际上大多都是模糊信息,而缺乏严格定量的模糊信息,却常常更能够反映系统混沌之本质。通过中医阴阳五行方法(反映不同过程周期坐标系)将模糊信息集合为‘证’,进行辨证施治。其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采取以不同的模糊信息(症),在不同的模糊集合中(辨证),用不同的隶属度(系统辨证方法建模),按一定规律进行模糊治疗(辨证施治)。与现代用模糊数学、模糊语言、模糊逻辑、模糊控制解决系统混沌问题,具有惊人的相似等价性效应。


综上所述,将上述对五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科学比量和解构提高到哲学层面,再对五行的本质进行简单归纳:五行是利用哲学上的普遍联系规律【量子全息性、平等性原则】,先将自然界形而下不同时空层次缺乏必然联系的万事万物,按其背后形而上的电磁波能量【特征能谱】属性进行统一归类、寻找它们的有机联系和功能有序性,再将此分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关系属性【量子耦合关系】,按形而上【高维提升】的模糊时空过程跨维度立体建模(建立并非今人理解的从A到B,B到C,C到D…单一层面线性逻辑对应模型,而是针对复杂系统多层次多维度的海量信息,用类似现代模糊数学、模糊语言、模糊逻辑、计算机模糊控制…抽象归类“云计算”解决系统混沌问题)并循此将形而上模糊分类【阳】对形而下实体系统【阴】进行具有打提前量的跨层次维度模糊干涉控制管理【中】。故古人使用五行模型(用模糊方法解决混沌问题),只有概率解,不存在唯一解,即不存在唯一途径和唯一正确性,常常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隔一隔二隔三……皆有不同疗效。其本质上是中医多层次多维度阴阳求中【形上形下二元对峙解构(二谛)】的进一步发展,故古人有曰:“阴阳化生五行”。现代通俗理解:五行就是中医将‘形而上’的【阳】看不见摸不着与‘形而下’【阴】看得见摸得着对接的‘形而中’【中】接口插件。某种意义上,五行分类是一种古代类控制管理的方法工具,不是目的。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9月



第三章:复杂系统多维度多层次控制管理

『副标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量子波函数

量子力学/粒子的运动/波动为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量子波函数”所刻画。量子波函数既是对宇宙的精确描述,更是对复杂生命系统的完整描述。从量子波函数出发,“道生之”对应于生命起源理论,必然涉及最基本的量子真空层面上原子、分子间超距离耦合,取决于量子真空存在的大尺度相位场有序结构(真空粒子涨落);“德蓄之”对应于量子之间的耦合关系(整体相干性),它们都是形与体两面隐现的一面(太极图--阳);“物形之”对应于我们看到的物质系统,属可见的波函数密度场(物质场)它是形与体两面【体】显现的一面(太极图--阴);“势成之”则对应于同时宏观存在的相位梯度场(意识场/气场)它是形与体交界过渡态【中】时隐时现的交替第三方(太极图S形曲线/正弦简谐波是其整体相干性最基础的相位梯度场/电磁波过程周期反映)。



钱学森、佘振苏等认为:《道德经》主张的宇宙是一个万事万物、生命有机体都处于一个微妙自组织状态原理的现代科学基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就是这“一元两面三世多维多层次”复杂系统普遍的自组织状态的基本描述。其义: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在最基本的物质层次是【量子真空的激发态】。同时,万物都是由德【事物之间相互支撑的量子相干性】所滋养,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物是绝对地孤立于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保持着一种复杂的量子耦合关系,与其他事物的量子耦合关系支撑着一个事物的存在,即“德蓄之”。事物的形态又是以物质原料的聚合【量子波函数振幅/密度】所显现的,即“物形之”。而所有的事物又是受周围的大环境之势【量子波函数的相位梯度】所支撑,以保持其存在与发展趋势,如大势所趋、应运而生、时势造英雄等,即“势成之”。


“德蓄之,势成之”的科学本义:钱学森人体复杂系统科学的追随者,北京大学佘振苏教授等是这样认为的:“宇宙中所有的存在——从物质粒子、到原子、到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以及所有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万事万物的存在从根源上都来自量子真空【道】能量的支持。一个宏观事物的稳定的存在性,来自其他物理场或者物质的支持。 任何一个存在所受到的其他存在的支撑性作用,在《道德经》中称为“德蓄之”,佛家称之为“缘起”。其中生物和人类正是此大量单个粒子波函数在宇宙的漫长演化过程的整合。这一整合的波函数又携带着大量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相互支撑的信息,道家称之为“势成之”,佛家称之为“业力”。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称之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势者德气之表现(形上之德与形下之物综合表现为势)。


循此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理解,重温几千年前老子、庄子的论述:


二、“道生之”对应量子真空大尺度相位场有序结构:

《道德经/32章》:“道常无名,朴【粒子】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之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解释:“道”体虚无【真如空性】,粒子处于不可名状的质朴状态,即使是非常微小【几-量子态、朴-分子态】,天下也没人能够支配它。侯王(智慧者)若能(知天道)遵循并守护着这虚无的道【规律】,不违背天道【量子/粒子】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如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雨露,不需人们指使,也会很均匀。


《庄子·大宗师》言:“夫道有情(思维产物)有信(信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

解释:此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生于上古而不为老(类似于现今超越三维时空的超时空认识),先天地万物而生(类似从无生有的宇宙大爆炸论),【道】无为无形(类似真空、暗物质、暗能量),【德】有情有信(类似量子场构成的信息、能量作用),能化生有气、有形、有质之物(有气-偏重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有质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有形则偏重于阴阳粒子相摶相易的形而中),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类似释家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如自性(即现代科学:含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宇宙本源。)


《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解释: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是争逐循环的吗?是谁主宰着它们?是谁掌握着那法则?是谁来日夜推动的呢?是由于机关的操纵吗?还是真有阴阳在自然运行?布云是为了下雨,下雨是为了布云,那么又是谁在降施云雨?是谁无事竟以此寻乐呢?风起自北方,它的行止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是谁无事煽动它去这样的呢?其源头的动力和始作俑者皆此真空量子涨落演化所为!

(注:此一段“问天”与二十世纪薛定谔量子波动理论展示的经典机械论科学图景缺陷如同一个人的口吻。)


《庄子/阴阳》:“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辨,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解释:少知问:既然如此,那么称它作‘道’可以吗?大公调回答:不行,我们所说的‘万物’,并不是只限于‘万’这个数字,而是因为天地间的物‘多’(无限多层次),所以才这样称呼它。称呼‘天地’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是形体中的最大者;称呼‘阴阳’者,是因为它们是气体中的最大者,“道”就是天地【无形与有形】、阴阳【引力与斥力】的总括。称它‘道’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大,这样是可以的。如果拿这个有了名字的‘道’【客观存在】和无名的‘理’【主观思维】,来加以区别,就好比狗与马一样,远远不可相提并论。


现代理解:道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涌现的有序结构。随着宇宙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智能的诞生和人类的诞生,道这一量子真空结构也在演化,不断地形成多维度的两面性和多层次结构。

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物质【正电子/引力源】和反物质【负电子/斥力源】,这一过程现代物理称之为真空极化。

在微观真空层次,道创生了两大类粒子,一类构成物质(重子)【阴】,一类构成传递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的介子/轻子【阳】,这是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从最微观层面的理解。

在宇观层次上,自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说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和形成相互作用介质的‘轻子’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静止质量属‘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阳’。两者构成宇宙物质的两面性。

宇宙发展经历了光与物质的脱耦以经量子-原子-分子而诞生,处在量子真空层次的‘道’‘德’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基本力量。在这一层次,人类发现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量子真空上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正是此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量子真空】生育了万物,‘德’【量子耦合】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道‘粒子/量子’既是组成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又是万事万物具有潜在能量的最本源因子。指物质构成的根本原始(不能再分割)的推动力,其自带的能量活力不仅是万事万物的能量来源,而且是推动、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生命力】。从宏观角度看,世间甚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物和能量场之间的无穷无尽变化,本质上都是这些粒子/量子的作用。不仅当这些粒子/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原子/分子级以上物质【阴】),当这些粒子/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场【阳】,而且即使是分子级以上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也必然充满着大量的无形无相的量子在推动着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由此质量能量互换不已【中】,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上帝之手”,世间无论是生物的、化学的、还是物理的,无论是生化、气化、生生为易、还是相摶相博变化不息,都拜此粒子、量子所赐。(注:生物的活力-生命就在于有形机体中藏匿的大量无形量子在推动着有形分子变化发展……。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都需要有量子的参与,或者说必须消耗“量子能”才能够完成。故曰“一阴一阳为之道”,“道至于中庸而止矣”。
 
三、“德蓄之”对应量子间耦合关系(整体相干性):

《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返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其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解释:天地开始,初什么都没有,曰无无【真空】,然后一些没有名字的东西【妙有】就渐渐出现,曰无名【量子】,这就是太初‘小一/几’的产生,但是真正的太极整体‘大一’【物】尚未出现。万物【分子以上】皆得此未成形的‘一’【粒子/量子】而生;物之诞生则‘性’【原子】中各有一(阴阳/引力、斥力),这就称作‘德’【量子】;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形体(形上性),却有阴阳之分【重子与轻子】,阳变阴合(斥力推动变化,引力导致聚合),流行无间,过程积蓄称之为‘命’【性(原子等离子态运动变化)之过程周期为命】;造化流行,阴阳动荡,少留于此,即生一物【分子以上】,物受之而成生‘理’【量子/分子级差】就称作‘形’【中庸/玄关】;形体和合精神【形下与形上两仪成太极】,形体与精神各有自己的两仪-阴阳【量子】,自己的行动自然法则,这便是‘性’。组成万物【分子以上】的物质本‘性’是【原子/离子态】,可回复到德【量子】的范畴,量子再回归到太初之极致--无无的状态,就和天地刚开始一样,和太初相同,进入了虚空的境界,那虚空的境界【真如】,便是至大无涯的‘道’。……万物【有(阴)引力耗散-正电子】与天地【无(阳)斥力响应-负电子】混合而成无形,又无知无觉【量子-中微子-电磁波】,这就叫做‘玄德’【玄关-生气通天】;整个过程即所谓“大道无痕”的“道法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自调控【上帝的掌控】。

(注:此一段讲万物以“道【真空级】→德【量子级】→性【原子级】→命【原子/离子态-分子过程周期】→形【分子级】→物【分子级以上】”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以及由‘物’反向至‘道’的变化过程,皆阴阳(引斥力)所为,在高维度低次元【道】范畴,阴阳指真空‘引力’【阴】与‘斥力’【阳】,在低维度高次元【物】范畴,指看得见摸得着【分子级以上】为阴,看不见摸不着【量子级】为阳。此宋代儒学谓之“道物承接协同的太极之道”,即从无形[道]到有形[器]的过程《易经》谓之“生”,现代中医谓之“生化”;从有形[器]到无形[道]的过程《易经》谓之“变”,现代中医谓之“气化”。)


现代理解:宇宙中所有物质存在都来自于真空量子涨落【道】,量子涨落导致量子耦合【德】,使一切物质都处于一种量子耦合态【生】,并随着大量耦合关系的长期不断相干演化【生生为易】,导致这种耦合态启现高度复杂的结构,看得见的为【物】,看不见的为【势】。

可以试想,在宇宙大爆炸的惯性作用下,物质粒子在空间彼此分离后,仍保持着一种耦合关系(量子远程纠缠),随着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的增加,这种初始的量子耦合关系被逐渐淹没,但它们所有‘小而无内’的粒子信息,以及粒子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信息,仍然被储存于这‘大而无外’的量子真空之中(道的整体相干性)。作为量子真空的涌现结构【道】--万物之母不仅永远珍藏着万物诞生(量子耦合)【德】的初期信息,并随着这复杂(量子耦合)【德】地演化相干【生生为易】,从而催生了万物。


德的量子耦合与中国人何中良的“宇宙统一场论”:

古代《尸子》一书言:“上下四方为宇【空间】,古往今来为宙【时间】。”古人认为宇宙即是时空。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 = M C2 (E--能量,M--质量,C2--光速平方)

麦克斯韦电磁关系式:η0 =ε0 C2 (η0 --磁,ε0--电,C2--光速平方)

何中良的时空关系式:G = H C2 (G--空间,H--时间,C2--光速平方)

张立德心物能关系式:Ρ=Μ C2 (Ρ-道/能,Μ-物,C2-德/心性平方)

(注:生活中唯一能够与C2光速平方并驾齐驱的唯有思维量子-心性=德)。


①整理得到宇宙结构关系式:E/M =η0 /ε0 = G/H =Ρ/Μ =C2。(统一在光量子/电磁场/思维量子【心性/德】上)提出了宇宙统一场论:宇宙中,质量,能量,电场,磁场,时间,空间与道德心物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相互转化【从质量(分子以上级)到能量(量子级)中医称“气化”,从能量(量子级)到质量(分子以上)中医称“生化”】可以统一在C2光速平方的光量子/电磁场上,(对古人而言,即统一在人类思维量子【德】上),故佛学有曰:“一切唯心造”。即真空量子涨落之【道】导致的量子梯度之【物】并经我们的主观【心性】所投射的量子耦合态曰【德】,即人类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经“心性”投射的量子耦合态【德之表现】。在哲学上,即便是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对物质的定义:“客观存在,虽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但必须被人的(主观)感官所摄取、复写……。”即古人言:“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注,客观物质唯有被人的主观意识认识,才有‘用’之所谓……,故原邓小平思想研究会会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内蒙古大学哲学系教授乌杰2008年著有《系统辩证法》一书,专题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简单“唯物辩证法”而是唯物与唯心相统一的“系统辩证法”)。



②宇宙结构关系式表明:宇宙(时空)/物质(质量)/生命(能量)/道德心物是同一的,宇宙/物质/生命具有相同的(信息)密码系统--太极八卦系统【易】,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生命起源/道德心物是同一的,三者都起源于真空--零点能量场,三者都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量子涨落】。无极生太极,太极起源于无极。宇宙是太极,宇宙起源于无极真空【道】,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德】导致的时空结构【量子耦合】,相对人类的感知而言,宇宙【道】就是光子【德】的心性世界。

生活中唯一能够与C2光速平方并驾齐驱或直至现代量子物理推论最大宇宙速度C9(光速9次方)的唯有思维量子(心性)能够感觉体察,此《道德经》言:心-性/德“执大象(道-德),天下往(无处不在),往而不害(真理),安平泰(平和安泰--泰卦),……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尽)(形而上的客观能量存在性=真空不空)。

注:当代有前卫科学家认为:“人类是通过引力光量子在人体中的漩涡运动,才会出现思维。智慧和灵感是思维涡旋的结果,思维又是引力光量子的涡旋运动结果。”引力光量子在人类智慧的制造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中医精气神的信息和能量提取加工过程。现代科学家们很早就提出,细胞之间不是通过生物电进行通信的,那样太慢,而是通过量子传递的,称之为“生物光量子”。只是现代科学家将经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生物光量子对接就出现了问题,虽然(有争议)的四大作用力中电磁力、强核作用力、弱核作用力都可以量子化,但引力人类目前科学还无法量子化。而人们已经知道引力波是可以穿越维度的,高级智慧生命,通常在高维度,唯有引力波才能和低维度世界进行通信(包括人类灵魂)。因此有人认为,引力光量子应该是这个世界小于通常量子结构的最小物质单元,同时又是构成人类思维和悟性量子的基础单元,因此思维光量子实际就是引力光量子。

而当引力光量子以C2--C9超光速运动时,速度趋近无穷大,阻力趋近零,空间趋近零(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规定性),根本没有空间可言,更没有时间,即空间无量,时间无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这也就是量子真空【佛学真如】的本质“动而不动,空生妙有”“法性常驻,住而不住,无有来去”,把握于此引力光量子的特征规律则明白《华严经》“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如如不动”。


③ “道”与“德”的现代关系:现代科学已知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宇宙间不存在任何离开其它两者而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中国人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已经真实不虚(超现代科学)地认识到‘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基本粒子),又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既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又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全过程。如果说‘道’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物质(宇宙本源-光态、超光态物质)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质夸克,主导掌控一切事物和生命的生存发展变化。如果是‘虚无生万有’是偏重于以能量形式存在的质量表现,道家谓“纯阳”物质,光态、超光态物质则是其哲学上的客观实在性;那么‘德’则是道的外显,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主观对客观存在的意识【心性】反映,那么‘虚无生万有’则偏重于人类主观意识的信息反映,释家“隐序世界”的业力反映是其光态、超光态物质哲学上的主观感知性。故诚如老祖宗所言:“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道为体,德为用,唯心所是,不可分离”(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此《道德经》言:“道之尊,德之贵”、“道生之,德蓄之”(都趋向0,同为光态、超光态能量物质的质量、信息两个侧面,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名字。);如果说‘道’是不可见的物质精微(基本粒子),超越人类感知能力的客观存在;‘德’则是道的信息(排列秩序)反映,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人类意识对光态、超光态物质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因此,限于人类的有限感知能力,欲求‘知道’‘合道’,唯有通过‘德’的阶梯。故《庄子/大宗师》言:“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宋明理学家又言:“修德乃是入道之梯,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即了解、把握宇宙本源、大自然最根本客观规律的最有效切入途径。


④现代科学已知,光【电磁波=德】具有波粒两重性:一是波动性,光是电磁波;一是粒子性,光是光量子。光的波动性可以用太极图来描述,光的粒子性可以用八卦来描述,太极八卦是古人理想的宇宙光子--电磁场模型。此老子曰:“无名万物之始(看不见、难以感知的光态、超光态物质构成宇宙基原),……和其光(光波),同其尘(微粒),是谓玄同(光/旋转的波粒两象性)”;庄子曰:“上神乘光、与道沉浮”(形而上超光速的能量/信息【德】是宇宙基原【道】的表现形式),“数往知来”(超越光速便知过去未来),由此“聚则为形【物】,散则为气【势】”(皆源此光态、超光态量子物质【德】的心性耦合干涉);圣经说:“上帝用光为他的子民带来了一切。”丹道家言:“知道、修道守中抱一(冲气以为和),性命气中求,龙虎光中升。”所谓“内药极之于命(内炁),外药天穹之光(神光)”,如张紫阳诗:“炼成便会通人意,万里诛妖一电光”。……



故古人有言:“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者阴阳相摩【中】、八卦相荡,致世界无时不在变化,万事万物无一不在更新。故《易经》“日新之谓盛德”;《大学》“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故“德”不简单是老百姓通常认为的伦理上的体现,更本质的是‘道’的量子活动规律在隐序态【量子耦合】的心性数蓄变化。

[笔者注:“德”的字面文字解释:‘四大平衡、众人一心’(四大者地、水、风、火/固态、液态、气态、光态,平衡者生物体太极整体生成法-中和之道;‘众人一心’者(缘/业力)社会人群思维量子构建的集合作用力,包括伦理标准。]即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兰所言“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大体现。

此《易·三统历》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君子以成德为行,以果行育德”“德莫大于和,而道莫美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老子更加精辟:“多言数穷,不若守中。”若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则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故“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守中庸(量子规律),即为恒其德,反之,不恒其德,则承其羞。

【德在道物承接协同双方中,属(阳)无形而又充分主导的一方(充分条件),又是有形物质生成发展的前提条件,故言“厚德载物”。】


四、“物形之”对应可见物质系统/物质场(可见量子波函数振幅/密度):

现代理解:开放的复杂系统运动总是遵循两大科学原理,即物理宇宙的能量守恒原理和生命世界的达尔文进化原理,其运动形式可以概括为形和体两面的复杂多层次性。其中,显现的一面是体(形而下谓器-阴),隐现的一面是形(形而上谓道-阳)。体以结构为表现形式,即我们通常认为的‘物质’【物体】;形以功能(能量)为表现形式,数学上表现为‘场’,中国人言‘态’【势序】,与体/结构相伴而同时存在。

形体的两面存在性直接源于量子物理的观点,现代量子力学已经确认波函数是对宇宙的精确描述,则复杂生命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的振幅密度分布【物】和相位梯度场【势】,前者可以直接观察,后者可以通过前者的运动来推知。一个形象的比喻,如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和推动白云运动的气流。可见之云为体,不可见之气(流)为形,气流推动白云运动,气流和白云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物’。即形而下器/体与形而上道/形共同构成‘物’。(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所谓“一物一太极”,太极者阴阳易理,中和之道也。中和者“道(阳)物(阴)承接协同(中/炁)”,中庸【中介/过渡态】就是太极道物承接协同的体现。

世界进入两元(阴阳)的进化历程,世界无可非议包含物质的一面,在生物体的物质四态(固态、液态、气态、光态)整体平衡中,光态属‘道’【量子级】,固态/液态属‘物’【分子以上级】,气态属‘中’过渡态【离子/分子级…】,其中属‘物’的液态“水”占据了生物体75%-90%空间,是承载量子能量并能持续发挥量子能量生理效应的最基本载体,一切生物(生命)量子的生化反应(承载生命量子能或发挥量子供能)非赖此而不能生成,一切生命能量非赖此而不能不能持续。故《道德经》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注:量子能量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源头,具有充沛量子能量的事物‘利万物而不争’谓‘善’,水是自然界量子能量最理想的载体,故曰‘上善若水’;‘德为道之用’本质是量子的数序排列体现,犹如蛋白质是氨基酸排列,DNA是核糖核酸的排列……,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都需要有量子【德】的参与……,自然界量子排列的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故曰‘厚德载物’。

“气”的原形字是“炁”,字面意思:底下四点解释为水与火,水为阴【载德之物】、火为阳【量子-光态/等离子态】,水火相摩为“易”而产生看不见过渡态“虽无亦有”又曰‘中’曰‘炁’。物形之,即指构成生物体“太极整体-中和【量子/分子】之道”。

【物在道物承接协同双方中,属(阴)有形而又必不可少的一方(必要条件)故言“上善若水”】。


五、“势成之”对应于量子波函数的相位梯度(意识场/气场)形与体交界过渡态【中】:

《庄子/阴阳》:“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解相摩,聚散已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堵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解释:少知又问:四方之内,天地之间(六合)万物之间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大公调说:阴阳之气,相互感应,相消相长;四季循环,相生相克,这样就产生了生长收藏/成住坏空的相续出现;阴阳相摩,便产生了中庸之有【气/势】;万物的生存/安危是互易的,祸福相互影响,寿夭生死息息相关,皆在于气之聚散,势之缓急;它们不仅是有名字的质量实体【量子/分子】,而且还是可以记录下来的两种精微物质相搏的信息反映。至于那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物极必反,终而复始等现象,本质上都是万物阴阳相摩、中庸有与无之【气/势】体现。而那些能用语言和智慧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是万物物质层面的表面现象而已。观察大道运行的人,既不追求物的终止,也不推究物的起源,这就是言论所以止息“道至于中庸而止矣”的原因。



现代理解:围绕着生物体产生的一系列生命现象背后,隐现出另一个存在,我们称之为‘形’,‘形’以‘场’形式存在,与‘体’相伴而同时存在。量子波动理论创始人薛定谔早就指出了‘形’世界的存在性与重要性,他说:“粒子,比如原子、分子,旧的观点认为,粒子的特性是基于它们所组成的物质而体现;新的理论认为,粒子的的特性在于其所组成物质的形态和组织机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四种因,其中‘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与作用【势】之内,是事物的本质,而且还关系最终的目的因【道】和实现这一目的的动力因【德】……。”现代人工生命理论创立者兰顿说:“生命是一种形式性质,而非物质性质,是物质组织的结果,而非物质自身固有的某种东西。无论核苷酸、氨基酸、或碳链分子都不是活的,但是,只要以正确的方式把它们聚集起来,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势】涌现出来的动力学行为就是被我们称为生命‘活’的东西。”

现代已知,对于生物系统【太极】而言,‘形’(形上之阳)相对于‘体’(形下之阴)更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人类这一特殊高级生命拥有更高级、更复杂、具有高度智能型的‘形’世界。相比较而言,西方科学则在‘体’世界的研究中成果卓绝,而东方文明的大量理论和实践则是对‘形’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阐述,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在‘体’与‘形’“链接”的交界面‘中’把握它们的关系体现【势】,通过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生生为易】体现的【气--势】(注:相对空虚的炁态过渡‘势’为“冲”,)“冲气以为和”而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太极者阴阳易理,中和之道。“势”者‘中与和’执行力之量度。又谓太极‘道物承接协同’界面是‘中与和’之“炁”的集合体现,是事物“量子【形上】与分子【形下】对立统一”推导的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量变到质变度的临界面表现,也是一切事物从量变到质变必须经历的中介过渡域,古代儒家谓之“中庸”。

儒家中庸思想本是古代君皇治国之道,国家者大系统也,治国唯求系统和谐。《吕氏春秋》言:“夫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一理之术也。”“中医者中庸之医也。”


中-中是气/势的中庸。“一阴一阳为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太极元气为一,不偏不倚为中”,“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中一之道,通天彻地”,任何偏于一方失整体系统平衡和谐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元·李道纯词云:“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这种浸润于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和谐思想,贯串于全部中医理论和实践。程子四书《中庸》注解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和-和是气/势的和谐。整体系统的和谐有序是系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势】,自然与生命共处于全息、开放、非线性、非平衡的和谐有序状态【势】。所谓“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人体失其和则病,得其和则无病。

国家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是小宇宙,系统控制的最基本原则在于‘道’的‘和谐有序’表现为势的平衡,现代系统控制科学的诸多基本原理方法在中医理论中讨论,几乎无一不与贯彻系统和谐有序有关。如:原整体原理、非加和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自组织原理……(不作展开),神是最高系统质、气是内在系统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系统质、藏象是生命活动内在过程与外在表现统一的系统质,本质都是“势”的体现,中医辩证施治实质就是为了系统和谐有序而对系统质病变从整体功能上和系统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势】进行考察、调理,从状态上把握系统和谐的调理效应,实际上都是对“势成之”的干预调节。


中华医道追求的目标是道【整体一】的自稳定、自调节、自控制、自组织的自和谐,‘和’是势的目标体系,是自然及其生命过程的运变机枢,东方优秀文化的传统精神。

【势在道物承接协同三方中,属(中)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是事物变化发展必须经历的变化过渡态(充要条件)故言“道至于中庸而止矣”】。
 
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思维科学

现代量子力学研究已知:“一切物质分解到最后都由旋转的波粒两象性粒子(电磁波/量子)构成,粒子的质量大小与其电磁波的波长成正比,与其电磁波的频率成反比,而电磁波的频率又与其能量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即粒子越小能量越大,频率越大、波长越短,阻力越小、速度越大、反之亦然。”故有人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本质上亦是一种看不见的(电磁波/量子)构成,其不同能量(粒子大小)构成的不同波长(频率)导致地在不同时空维度的投射,就是人类心性善恶(智慧高度)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R-霍金斯博士经过长达二十年的临床试验,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具有相应的能量指数,而且人的身体状况也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他把人的意识映射到1000范围以内,分为17个等级,其每一等级的精神状况对应的频率列表如下:

1级 开悟正觉: 700--1000

2级 安详极乐: 600--700

3级 宁静喜悦: 540--600

4级 爱和崇敬: 500--540

5级 理性谅解: 400--500

6级 宽容原谅: 350--400

7级 想法乐观: 310--350

8级 衷心信赖: 250--310

9级 勇气肯定: 200--250

10级 骄傲轻慢: 175--200

11级 愤怒仇恨: 150--175

12级 渴望欲爱: 125--150

13级 焦虑恐惧: 100--125

14级 忧伤懊悔: 75---100

15级 冷漠绝望: 50----75

16级 罪恶谴责: 30----50

17级 羞愧耻辱: 20----30

并认为,低于10级的人-为亚健康、慢性病或者重病缠身,接近0级的人--濒临死亡。物理原因:低频长波向下,高频短波向上,邪念将导致最低的频率,越往上的频率越向善念(老百姓通俗说法:恶人死后下地狱,善人死后上天堂)。如果说人类的思维粒子频率几乎就是人的[道德]高度,那么人的思维粒子频率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见地高度,即人的世界观和本体论(智慧维度)。



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深奥的量子波动--量子波函数理论及其多层次性已经远非普通老百姓能够掌握,似乎已经离开大多数老百姓越来越远。然而,哲学上世界观(本体论)决定认识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其中世界观又称本体论是核心、是根本,又是价值观的体现)已被当今大多数人所认识。而这一本体论、价值观本质上又是人类思维的层次【思维维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体现,俗称谓“见地”,中医谓“根本”,常常由于不同的‘根本-见地’(本体论之见),导致其认识的价值观主导的方法论与实践结果有很大不同。


此古代《庄子/齐物论》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也。”解释:用大拇指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提升维度、跳出原框架,用不是大拇指的东西来说明此大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提升维度、跳出原框架,用不是白马的东西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提升到高层次、高维度看,人类对天地的认识也就是源于人的世界观(本体论)的指向,一个指头的指向,人类对于万物的认识,也犹如对一匹马的认识。


继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展示了经典机械论科学图景的缺陷后,量子物理学家斯塔普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三届科学与文化研讨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关于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信念,是我们价值观的根系,而这一价值观【世界观】不但决定了我们此刻的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形态。而我们今天的信念越来越多地被(机械)科学所决定……。”


早在1979年,钱学森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首次提出了创建“思维科学”。其重要性“哪怕只讲清楚一点也不是小事,我想那将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科学革命,思维科学的研究将孕育着一场新的科学革命”。钱学森站在哲学认识的高度,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依照复杂度和应用特征将思维分成四个层次,即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和社会集体思维。其认为“抽象思维(包括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比较简单,一步一步推论下去,就如从一个点到下一点……可以说是线性的。而形象思维呢……不是线性的,是多路并进的,不是流水线加工,而是多路网络加工。所以形象思维是面型的,多了一维。灵感(悟识)思维是更高级的形象思维,灵感可能是多个自我(形象思维),是脑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忽然接通,问题解决……实际上形象思维的扩大,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是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形象思维。”而创造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直感)思维高度结合,发展到灵感(顿悟)思维被社会集体思维所认知的结果。并指出“人的创造需要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辨证统一,是在更高层次上被社会集体思维(人和人的思维和知识的关系)所展示的结果。”思维科学从内部划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和工程应用层次,并以认识论为桥梁与哲学相联系,提出了四种思维,三大层次相结合、有机统一的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工程。


钱学森:“本体论的核心是哲学观,它将影响认识论,而认识论就像人所佩戴的眼镜,影响着人们看到什么,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们提出怎样的科学问题。而从哲学认识论(道)-科学基础理论(理)-技术科学(法)-到工程实践(术)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同理,1997年法国社会学家莫兰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发表了《人类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指出:“人类存在同时是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但是人类本性的这种复杂性已被现代教育中学科的划分完全瓦解了,……如生物学割裂消灭了生命的概念,人类科学割裂消灭了人的概念,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学习人类存在的真正含义。现在必须恢复这个含义……”



因为世界观本质上是人类思维的层次、维度和方法,是价值观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思维科学的“科学方法”本质上受限于人类思维的层次和维度,同时又是其价值观的体现。所以美国回来的刘丰老师用科学语境讲“求同尊异的多元文化”认为:道是N维/无穷大宇宙空间的的宇宙智慧-整体能量【隐序态信息】;德是N-1维到四维空间的智慧-零维能量【真空量子涨落】的自由度【神序态信息】;物是三维空间的智慧-物质能量【显序态信息】;势是N-1维到四维空间与三维空间智慧阴阳相摩的社会集合【气序态信息】……。


这几乎于二十一世纪才刚刚被现代前卫科学家(包括医学家)关注的量子力学思维科学-创造性思维层次的根本原理,中国古代圣贤仿佛早已清楚明白,用《道德经》原文概括: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笔者试将“道生之”对应于玄学灵感(悟识)思维,“德蓄之”对应于哲学形象思维,“物形之”对应于科学抽象思维,“势成之”对应于社会集体思维。试立表类比归纳如下:


表二十五:“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四维类比:

表格25二十五:.png



为了容易理解,对智慧高度(思维维度)按宋代大儒朱熹解释《大学》引二程观点:大学是大人所治关于哲学伦理学的学问,小学是指文字学语言(具体学科)……。所以文化素养提升常先小学后大学……,笔者戏言比喻:“物形之”相当于小学阶段;“势成之”相当于中学阶段;“德蓄之”相当于大学阶段;“道生之”相当于大学后阶段;“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四级贯通相当于博士后阶段。


用孔子自言的“智慧高度年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照理解:

“十五敏而好学”(学技求知而近博);相当【小学阶段】--“物形之”;

“三十而立” (博中立业而求通);相当【中学阶段】--“势成之”;

“四十不惑” (通则明理而不疑);相当【大学阶段】--“德蓄之”;

“五十知天命”(明理知天道则精);相当【大学后阶段】--“道生之”;

“六十耳顺” (精则独成系统,何须他人执耳);【宗师阶段】--贯通;

“七十随心所欲不愈矩”(精而返约,大道至简)。【天人阶段】--返朴。


笔者戏言:若以“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的非定域【量子】“功德”与佛教西方三圣的出世“功德”相对照:那么,“道生之”可与足具自性、无量寿、无量光【量子全息/整体波函数】的阿弥陀佛相对应;“德蓄之”可与大慈大悲【电磁波德相/波函数耦合相干】的观世音菩萨相对应;“势成之”可与强调智慧造势、度势(审时度势/中/炁)【量子干涉成像/波函数相位梯度】的大势至菩萨相对应。


笔者以为,就其智慧高度(思维维度)而言,墨家偏对应于现代自然科学【三维空间-形下】的抽象逻辑思维【科学】(西方传统经典牛顿力学与其类似)[注:早年《日本杂事诗》黄遵宪注云:“学校甚盛,惟专以西学教人,余考泰西之学,墨翟之学也。……”];儒家偏重对应于现代系统信息控制【三维与多维交界-形本】的社会集体思维【中庸】(类似现代人文科学建立状态[象数]发展过程控制模型);道家偏对应于现代电磁波/量子场【N-1维-形上】的形象直觉思维【意象】(类似现代量子波动理论);释家则偏对应于现代整体全息【无穷N维-形空】的灵感顿悟思维【觉悟】(类似宇宙起源引力斥力统一场,复杂事物的自组织自调控)。


后世有人排列:“墨后面有儒,儒后面有道,道后面有释”;易学家言:“形后面有象”“象后面有数”“数后面有意”“意后面有理”“理后面有道”;中医临症常有“得象忘形--重在辨证【方证医】”;“得数忘象--数据循证【循证医】”;“得意忘数--医者意也【艺术医】”;“得理忘意--一理融贯【系统医】”;“得道约理--无为而治【环境医】”之不同。归纳如下:


“道生之”属玄学灵感“形而上”隐序信息【道/理】具整体全息性【唯一】;

“物形之”属科学抽象“形而下”显序信息【技/术】具局部必然性【唯物】;

“德蓄之”属哲学形象“形而上”神序信息【艺/术】具系统随机性【唯心】;

“势成之”属社会集合“形而中”气序信息【势/力】具变化可控性【唯象】。


‘物形之’对应辨“形/证”“形后面有象”,中医形对应症——“得象忘形”;

‘势成之’对应辨“象/数”“象后面有数”,中医象对应证——“得数忘象”;

‘德蓄之’对应辨“意/序”“数后面有意”,中医数对应序——“得意忘数”;

‘道生之’对应辨“道/理”“意后面有理”,中医意对应势——“得理忘意”;

万象纷纭,一理融贯,“理后面有道”,中医理对应道——“得道约理”。


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总结:“虽万象之纷纭,乃须一理而融贯。理通方能净心!”此《黄帝内经》言:“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质就是中医临症一级概念指导二级三级概念:道→理→势→意→序→数→象→证→形→症 的倒逼,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循此而辨病、脉、证并治,其实质也是一理贯通的辨势、辨序、辨象,--病、脉、证并治(见后)。
 
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智慧高度

从上表可知“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本质是背后思维/智慧高度(智慧高度即思维维度)的提升,参照刘丰老师科学语境“求同尊异的多元文化”录音讲稿,笔者整理“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智慧高度(思维维度)的规律性关系,大致如下:


1】智慧高度(思维维度)的本质是“整体相关性全局观--无我超越”的提升,通俗理解:即人的“格局”“胸怀”和“见地”的提升。因为本质上‘思维维度’就是“见地”高度,既是价值观、艺术观、又是世界观/本体论,并直接决定/影响认识论、方法论乃至实践中的理论【理】、方法【法】、技术【术】、器械【器】的使用。所以人类智慧高度的打拼其实就是纵向思维维度的打拼,摆脱原有思维维度的束缚,向上追求思维维度超越的“自由度”解放,实际上就是现代哲学所谓的理论回归实践“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此人类根本的“心性”幸福指数提升,其必然带来人们思维、认识、行为…一系列的超越提升【正能量】。笔者窃以为,围绕着最高思维维度(智慧高度)提升,佛祖释迦牟尼讲了49年【真如自性--空性】根本就是在为众生解说“思维维度的最高自由度”。


2】智慧高度(思维维度)本质上根隐于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中心理念,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其根本隐喻,即现代所说的时代思想共同基础心语语境。其不同于理论的明晰语境,而是一种由深层文化隐含的语境,一种广义哲学意义上的科学语境。现代认为:基础语境可以决定文本,可以决定实在,也可以决定事物的意义;现代哲学家杜威说过:“哲学思维最普遍的错误是忽视了语境。”当今科学哲学家马斯-库恩来认为,这是属于“归宗”问题,他认为是否“改宗”(改变信仰和信念),是判断“科学范式”【维度】是否已经转换的标志之一。


3】因为维度高低与被意识粒子的大小成反比,粒子越小,涉及空间越广,维度越高。如人类每一次新的小粒子发现,都会带来视野的扩大和科学的发展。理论上“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数理意义需无穷小的相对闭弦(趋向于零点的简单低次元-小一)对应无穷大宇宙整体(趋无穷大N维的复杂高次元-大一)为【道生之】,而高维度“多维空间精神”【德蓄之】因粒子小于人类眼见为实的三维空间,故为意欲反身向内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路向到达;反之,低维度则对应复杂事物的高次元,所以“三维空间的物体”【物形之】是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物质路向到达;而中维度“三维与多维间过渡”【势成之】则是儒家/中医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路向【中庸】,古代阴阳五行是其从形而上【唯心】认识论到形而下【唯物】实践论二元【唯一】的基本方法途径。


4】低维度通过向外途径(器证),可以来自间接经验;高维度通过向内途径(心证),必须依赖直接经验。故民间有“读万卷书【知识-一维经验】不如行万里路【识物-二维经验】,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懂势-三维经验】,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明德-四维经验】,名师点悟不如自己开悟【见道-N维经验】。唯有亲历亲为【内省修炼-高维实践】才有维度的纵向扬升。”刘丰老师概括:“高维度实践检验高维度真理;低维度实践检验低维度真理。”


5】低维度是高维度的基础,高维度是低维度的扬升(抛弃原有低维固化概念后的提升)。此老子有曰“为学(低维)日益,为道(高维)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穷多维N趋无穷大)”,有些类似于现代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常人而言,前者常常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基础上的扬升,常常又需通过前者进入后者,前者为‘方’为“地”【物和势】,后者则为‘圆’为“天”【德和道】。老百姓言:小范畴规律不清楚,何以把握大范畴规律?不明白大范畴规律,小范畴规律则易落教条规矩之束缚,焉能“大法无法、大道至简”?其哲学意义即所谓“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通过间接经验(相对真理)向直接经验(绝对真理)扬升过程。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过:“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的直接经验的”,也许这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维度扬升上的真正意义。


6】同一维度层面存在着无数平行集合关系,如直线上有无穷的点,平面上有无穷的线,立体上有无穷的面……。西医在“物”层面有小分子-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等不同层次;中医在“势”层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脏腑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十二经络网格辨证……多种辨证方法;在“德”层面有‘生气通天’‘三阳开泰’乃至祝由、念经、祈祷……诸多抑阴扶阳方法。故同一维度之间(各自具有自己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和相应不同范式)不能要求规范、标准、统一……;因低维度是高维度的投影,高维度背景包容低维度层次,故唯高维度可以要求低维度规范化标准化;低维度要求高维度标准、统一,无疑井底之蛙之见。


7】同一情状(病情)从不同维度或不同层次出发,处理的方法可以全然不同,如在不同维度/层次的各级临床中医,出于不同维度/层次或角度,常常面对同样的病症或病情,大多会使用分属于不同维度或层次的不同方法和技术,此中医言“同病异治”:如同样治疗一个咳嗽病人,在‘利驱之’维度,俗人抄方掘秘,今天生梨川贝,明天鸡蛋半夏…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在‘物形之’维度,贤人专注寻找发病部位/原因,消炎杀菌线性对抗…粗工凶凶,以为可攻;在‘势成之’维度,圣人按六经八纲辨证施治,重在纠正秩序/关系;在‘德蓄之’维度,至人依“上工治未病”修其体质、气运、中庸把握时机顺其病势背后体质/运气/环境和之;在‘道生之’维度,真人“阴阳燮理,其机在空”修环境创建道场、掌控全局,唯适者生存。同理反之,同一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维度或不同层次的不同情状,此中医言“异病同治”:如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在下医“物形之”维度,专用于治疗‘汗出、恶风’感冒,似乎有一定规范性;在中医“势成之”维度,方证对应治疗具太阳中风“汗出、恶风、脉浮”病证的诸多疾病;但在上医“德蓄之”维度,其则适用一切具有“营卫不和”体征的临床一百多种疾病或病症,如荨麻疹、盗汗、发热、出疹等等;而在明医治未病“道生之”维度,则可变化成为强身健体或预防治疗众多慢性病的普适方(阳旦汤)……。从单一维度,似可拟标准化,规范化……,而从多维度多层次则常无所谓标准化,规范化……,故从复杂性思维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出发解决问题,有点类似于当今辨证唯物主义(系统辩证法)所言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千万不可因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而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8】因为真理都是相对的、具有范围的,不同维度或不同层次真理决定着其适用不同投影范畴,不同范畴的学科又大多具有自己的不同范式,所以不同维度或不同层次的科学学科之间,它们的范式常常不相兼容。如西医基本在“物形之”范畴,中医大多在“势成之”范畴,因两者的范式在不同维度上,故当今大多数医家都认为:“中西医因其‘范式’不同而不相兼容”中西医是两条根本不同道上跑到车;但在高维度“道生之”、“德蓄之”投影范畴,两者仍有兼容性;故笔者认为:欲真正实现中西汇通、中西结合,必先跳出传统科学的“物形之”范畴,进入量子力学的高维度“道生之”、“德蓄之”投影范畴,……大量实践已经证明:中西在低维度层面虽为不同范式、不同道上跑的车,但在高维度范畴都是为了生命的健康、不仅能够兼容,而且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见后)。


9】不同维度导致的不同范式,虽有高低之区别,但无所谓错对之区别;在同一范畴,不同维度主导的不同范式方法,因其不同层次、维度的不同评价标准,故只有适宜与否,无所谓错对。如中医常用的阴阳五行…模型,本质上是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对整体全局划分的方法论。因为世界观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智慧高度/维度决定着方法论的使用。所以同样使用中医阴阳五行(方法论),不同人群从不同的智慧高度(维度)出发,则会得到不同的划分方法和使用结果;同理,同为学习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从不同的智慧高度(维度)出发,所得到的心得体会也必然不同,故随着智慧高度的提升,不同时期多次阅读经典的理解与收获也不尽相同。此老百姓言:“解读经典,千人千种读法,万人万般理解。”全拜其智慧高度所赐。


10】从高维度认识低维度容易,而从低维度去认识高维度不仅困难,而且更多是被误解;常常高维度看低维度是“瞎子摸象”,低维度看高维度是“怪力乱神”(“迷信”或“骗子”)。所以常常高维度能够包容低维度,而低维度则不能包容高维度。如真中医常常能包容西医思维的“愚蠢”,西医则常常自以为“科学”不能容忍中医的“出格”,当今具有哲学思维高度的高层次科学家(无论是否是中医)大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包忍中医或举荐中医(今天大量日本、韩国、美国…西方科学家正在用中医发展西医,用西医倒逼中医),当然这与大量低层次中医粉丝们“迷信中医”把中医当作“救命稻草”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古代庄子批评儒墨两家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整个人类文明(大道)而言,根本的【高维】哲学大道都必须通过具体科学学科【低维】(小道)体现出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更何况某一流派方技,都顶多只是小成而已,揭示的只是人类生命过程的一小部分规律而已,如果将之美化夸大为全体或唯一标准,那就是犯了“言隐于荣华”毛病,儒家与墨家之争就是站着自己小成的立场上批评对方,(缺乏整体全局观)各自在自己小成的立场-观点-标准上评判对方的对于非,那就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11】用低维度去解析高维度虽有特例,但方法大都走向复杂繁琐,反之,用高维度解析低维度则方法大都简单。如小学六年级数学的鸡兔同笼问题,用中学数学一元一次/两元一次解易,倘若用小学数学解则繁琐。又西医常常从物质结构低维度进入,常依赖复杂的“器”胜出;中医则常强调从【复杂性思维】整体相干高维度进入,“器”才能“大道至简”。对此古代先贤从高维度评判标准有曰:“不根于虚静者,则是邪术,不归于简易者,即是旁门”。


12】常常低维度复杂方法针对性较强,普适性较差,可规范化、标准化(如在传统经典力学范畴具唯一解),反之,高维度简单方法普适性强,则针对性差,无法规范化、标准化(如在量子力学范畴不存在唯一解,只有几率解)。


13】高维度重在思路“出路在于思路”,低维度重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两者关系,低维度是高维度的基础,高维度须通过低维度体现,即高维度思路首先需有来自低维度的基础积淀,最后又必须通过低维度方法体现。如中学要有小学基础,大学要有中学基础;将军的作战意图需通过士兵的战斗行为落实。低维度需要高维度提升,如一个艺术家的绝活,必先有其灵感构图……。高维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系统复杂性工程,故一个真正的中医临床常常必须高中低维度三级贯通“知其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设计师、工程师、施工员、泥水电木工一个人独立完成。故古人云:“医不三世(三维度),不可行医误人”。


14】思维维度的提升,本质上是进入一个更大的时空范畴,是在一个新的时空维度相对原来较低维度时空事件进行反省的结果,一般都有一个“自我反省和忏悔”过程(否定之否定),一般都需要通过“潜下”“处下”获取伸展空间(老子曰:“一俭、二廉、三处下”),无我[毋我]利他--必须充分考虑他方利益途径,所谓“己与为人己愈多,己与与人己愈有”。如当代商业巨豪李嘉诚“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突破原有维度束缚,一旦突破维度提升,对于原有维度事件就是一种创新【新生事物】,对于原有秩序维【既得利益】则是一种反动“反者道之动”。


15】低维度向高维度的攀爬是一种抽象逻辑归纳、逐渐积累过程【渐悟】;高维度在低维度的体现是一个形象直觉当下的灵感【顿悟】。低维度常可以文字语言表达、逻辑理解,类似释迦的【物与势-文字般若】;高维度则不能文字语言表达,属非逻辑、意会知识,类似释迦从【德-观照般若】进入【道-实相般若】。中国人将低维度求取称之谓“知识”【小知】,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的科学方法是其外向途径;将高维度求取称之谓“智慧”【大知】,常依赖打坐/修禅/自省等类宗教方法是其内向途径。前者不离规矩,循规蹈矩不犯错误;后者全凭心灵,永远的探索。前者如蚂蚁,后者似“上帝”。凡夫俗子行为多依无意识的本能,依靠已有的规则;向“上帝”靠拢对于芸芸众生依赖随机维度提升。


16】所以《庄子》有言:“大知【高维】闲闲,小知【低维】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说,大系统【高维】总体性质规律的知识是广博、深远、综合、系统的,子系统【低维】局部性质规律的知识是细微、精致、分析、具体的;大系统总体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概括抽象简单的,子系统局部性质规律的描述表达是复杂繁琐的。)常常高维度提升的是见地、原理,低维度提升的是方法、技术,两者犹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岂可偏废?有些类似于今天人们常说的“宏观思路决定出路,微观细节决定成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17】低维度是高维度的入门功夫,“为学日益”是“为道日损”的必要前提;高维度又需通过低维度切入体现才被理解,不被理解则与妖魔鬼怪无疑。如今天生活中的高维--道层面“灵性”现象,因不被理解则是“封建迷信”。又因为高维度是低维度的提升,所以许多不能让大众眼见为实多高维现象,唯有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才被知识层次/专家教授/认可,才能“科学”落地。否则不被理解,就是脑子出了问题!故佛陀常用二谛(世俗谛【低维】、胜义谛【高维】)方法“不二法门”解构提升维度,中医临床不离阴阳(阴【低维】、阳【高维】),用阴阳二元对峙求中,提升维度解构“阴阳互藏的无尽多层次性相易相抟”,这才是传统中医阴阳理论的本质归属。


18】一般低维度都出于对普世社会的认知公信,低维度普通老百姓的简单(如单一病、急性病)低维度【科学】可以解决的,尽量少用高维度【玄学】插手解决,此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古人有:“术可传而道不可传,术可泽益众生,道不得轻易传与‘非人’。”释迦有:“佛法若行不信者传之,即是谤佛。”生活中【普世社会】即使需高维度才能解决的(复杂性慢性病、疑难病),也必考虑让高维度通过低维度切入立体解决,以免有“怪力乱神”之嫌。此《内经》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道德经》言:“不笑不足为道也。”


19】不同道德标准构建的不同维度,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功评判标准,一般而言,低维度标准与普世价值观相吻合,常是人们谋求事业(欲望和功利)向上进取所谓“正能量”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而高维度标准则正好相反,常是人们普世价值观(欲望和功利)的控制器和刹车片,易被普世价值主流颠倒理解为“负能量”。例如传统老庄道家思想曾经一度被哲学界误认为是: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颓废思想。


20】高维度简单方法常因其不易被主流普世价值观理解而只能“不笑不足为道也”,故没有低维度(科学)解抅理解打基础的高维度,常常唯有“和尚证明菩萨”循环证明【神神叨叨、不能科学】,被认为“怪力乱神”,非常正常。(故当今用多维度科学比量解构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倘若真有高维度内容暂时还不能被低维度主流普世价值观接受,那么庄子:“六合至外圣人存而不论”是其“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不同层次维度注解。


21】缺乏低维度解抅理解打基础的高维方法,并非真正意义的高维构建(N趋无穷大)没有小学【低维】知识铺垫,不能真正明白大学【高维】智慧,即使中间维度用其“法”也是不明理的法,谓之‘末法’。此类跨维度秘传“末法”,按南怀瑾先生言:“因其不明根本(缺乏高维核心构建),虽小事灵验,大事则缪。(常见许多虽有信仰却不明理,唯依赖术数算命者)”又最易误入歧途!或迷信走火入魔,或赚钱牟利谋生,为贪嗔痴所控是其大概率事件。


22】中国人解决此类复杂原因导致的多维度、多层次立体矛盾错综纠结,则通常使用阴阳对峙(上下维度二諦解构)“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背反相携求中解决。故选中维度和解【天下之达道--中庸】乃医家阴阳五行“上下不通治其中”高维度通过低维度实践落地的基本方法。


23】维度提升务必上下贯通:所谓“依道修身择术(三级贯通),有道无术者,只是理念,不能成为大医;有术无道者,则又会散于术而至于术。只有以道驭术者,即使术有百变,也会对术永远抱持开放态度。”(《吴述伤寒/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有:“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三级贯通)。临床中医《黄帝内经》讲理法重在“道生之、德蓄之”维度,《伤寒论》讲方药重在“物形之、势成之”维度,要真正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学习《伤寒论》,用《伤寒论》的方药去理解《黄帝内经》的理法,理法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同理,唯用《黄帝内经》理法去指导《伤寒论》的方药,才能有望从方药(技术)中跳出来,才能有望真正提升中医维度,走向“神用无方”“大法无法”的境界。


24】《周易》六十四卦本质就是将整体分解为六十四个相互联系发展的高维度科学语境,用六十四卦象占卜算命,本质是利用思维维度提升的【语境-图像-解读】进行判断决策。其一般过程,先将三维空间【物层面】俗事转换成【势层面】六十四个过程周期的关系情境图像,再利用卦象【德层面】的阴阳判断模式,将当下【物态】关系对应于六十四卦之一【势序】之【象态】,卦者挂也,把低维度【物状--势态】挂在墙上,变成了中维度【象势】,就此并把自己摘出来,放下了妄想执著/尘世俗见,再按高维度【道】过程周期卦辞和【德】层面的爻辞(古代圣贤总结的光态量子-阴阳判断模型)分析判断当下【象/势】,落地选择【物质社会】趋吉避凶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25】高维度常常只能被少数人理解掌握,“不笑不足为道也”;惟降低维度才能得以普及推广,如古代中医高维度的阴阳(道)五行(德)、经络藏象(势)唯有被当今科学中医解释为‘形而下’的人体“物质”生理病理,才能被当今讲“科学”的科学家、医生和社会大众“科普”接受,(走样、失真常常是其必然)。


26】高维度的思维成果在被普及、被利益的过程中,最易失真扭曲。如释迦的佛学在当今许多老百姓心目中成了吃素念经拜菩萨的学问;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经过科普作家解说变成了1加2等于3;中医高维度的基础理论经过历史上三次“伟大”的普及运动(宋代、明代、建国后),其维度提升的真义几乎丧失殆尽,自贬维度中医唯有与原始、朴素/野蛮接轨;当今一切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文化的、中医的……学问都存在这一倾向性问题。


27】唯有“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宙整体性【无穷大除以无穷小等于整体一】才是最高维度的无条件绝对真理【佛】此“天之道,利而不害”,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终极源头的自性真如=佛性,而三维以上任何N-1维度都是不同相对量子等级体现的着相【N-1维除以无穷小等于零】趋向于零不等于零的空中妙有,都是范围相对真理=菩萨,而神、仙、魔、鬼…都是其不同维度的指代,故《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言至德”。


28】《华严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可证得。”意思:每个个体都有佛性【整体性】,都自性具足【全息性】(类似马斯洛心理学“五个层次需要”同时并列存在)。虽皆被其各自的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科学意识…束缚【不能放下】,形成各自易固化、易侧重【维度】的世界观-本体论。但其向上追求形而上【高维度】精神自由解放的正能量(科学精神)必然同时相伴存在。如就群体而言,即使是建筑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现代西医,也不乏许多智者,让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生理的【物】社会的【势】心理的【德】系统自组织的【道】”发展方向【维度提升】。就个体而言,即使是反对中医的铁杆“惟科学主义者”,也不敢说“中医一定没用”,自己也必然会时不时的接受一些中医疗法和中医药物,如“五四”以后的梁启超、胡适、鲁迅……尽管从当时“科学”维度反对中医,可谁都会不时地选用一些中医方法或药物;今天挥舞“科学”大棒反对中医的“精英”们,又有谁和中医疗法或药物真正彻底了断了瓜葛,反而,那些平时的大牌科学“精英”,每当自己信奉的“科学”不灵时,每每更加“迷信”,总是“超科学”地把中医和中医方法当成救命稻草。说到底还是自己固有【形而上/高维度】非逻辑潜意识,它在顽强表现。


29】常见提升维度的三条道路:一是由下而上,即小学、中学、大学…拾级而上的传统学习方法,走“博而通,通而精,精而约”道路,尤如佛家华严宗、天台宗路线…;二是由上而下,直指人心的学习方法,走“名师指点、闭关修行、积功开悟”道路,如禅宗、伪仰宗…;三是上下结合,一门深入的学习方法,走“偶像开示、环境熏陶、潜移默化”道路,如净土宗、密宗…;就中医而言,第一条路多见当今学院派科学中医【儒医】,其中:缺高维度认识,唐僧虽有圣贤之冠,【圣人-有“科学”理论但缺实践】,沙僧【贤人-努力耕耘但却被忽视】,孙悟空【至人-有本领不被理解】;第二条路偶见几个得到真传的中医高手【道医】,虽有几分真实本领【至人-孙悟空】,但因不被社会理解的“妖怪”身份,常只能“神龙见首不见尾”;第三条路乃见当今非主流技术派、秘方派中医【民间医】,虽有不乏辛勤耕耘的沙僧【贤人】,但即使偶“有本领不被理解”孙悟空【至人】,更多的是唯“白猫黑猫为我所用”的猪八戒【俗人】,此老百姓的方法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因缺科学解释不被主流认可,唯有幻想以疗效立足,但结果大都唯扭曲推广【拿来主义/赚钱】而立足。


30】因为高级运动包含着低级运动,真正的高维度应该是低维度基础上的提升,倘若缺乏高维度的核心构成,不明理即不明心,何以见性【高维】?不明理,常常【低维】盲修瞎练,即使采用高维度范式或方法,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维度提升,如生活中常见民间用念经、祝由、气功等所谓“迷信”方式【低维度思维操作高维度方法】为人治病,时而有效,时而无效。“不知阴阳理气,焉能赖此中坚”。故就古代中医“上中下三工”三个维度而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德】;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势】;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物】;……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道】,故知一【一个维度】则为工,知二【两个维度】则为神,知三【三个维度】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多个维度并行】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两个不同维度】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单一维度】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31】人类思维维度“见地”高度只能趋近于“道”,只能针对某一范畴把控其整体性、全局性、系统相干性【相对真理】,只有‘佛’才能真正到达“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大宇宙整体性、全局性、系统相干性【绝对真理】。故所谓成佛是一个最高维度的广义宇宙-时空名相,空间范畴无边无际“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时间范畴“累世积淀,千万年降临世间”(一个广义虚泛的真空量子名相)。故米兰、昆德拉在获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致词中曾经引用一条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尽管人们不能穷尽宇宙的真理,所以人类的思索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看来有点滑稽可笑,但是人们还得思索,而不必惧怕上帝发笑。原因很简单,因为“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语)
 
八、传统中医“道、德、势、物、利”五级维度

中医“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利趋之”的思维维度/智慧高度本质上是投影“粒子”大小的变化,是建筑在不同物质层次上的世界观的变化。并随着对投影“粒子”的细化而提升维度。提升自己的智慧高度,即老百姓言:胸怀、胸襟、格局、见地、正能量……提升。

常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哲学上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佛家言:“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境不同则心理活动也必然不同,虽“一切唯心所造,唯心所是”。但“心由境转,因缘而生”这个境(道场)、这个缘(业力),还是存在决定意识。人们从不同的需求出发(站在不同的思维维度上),形成的不同世界观(本体论),必然导致后续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实践论的千差万别。同理,从不同维度/层次出发的各级临床中医,其不同的思维维度/智慧高度必将直接影响着后续医疗行为的认知、思路、理论、方法、行为以及医疗疗效……。循此,中国古代圣贤早有开示,古往今来中医在“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利趋之”不同维度上中医原就有真、至、圣、贤和上工、中工、下工、粗工之分。(见下表);

表二十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利趋之”中医维度

表格26二十六:.png


中医所谓:“养生是术,生养是艺;养心是理,心养是道”;四种方:有药无方不算方(西化中医或民间秘方),有方有药经验方(食古不化经验医),有法有方循病机(辨证论治真中医),有法无方为大医(阴阳汇通大道医)大医者,看似无方,言必称法(随心所欲不愈矩)。【此多级递进关系:上一级包含所有下级,但今天临床医生常常或偏于一偶、或平行不交,甚少明白需多级递进贯通、统筹兼顾,才能“治之极于一”。】

 
九、“道生之”对当今中医的影响:

㈠道的零点能量场与佛学缘起空性的“中观”:

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断言:“最好不要把粒子看成一个恒常的实体,而应看成一个瞬间生灭掉过程。由于这个过程连续不断,而造成了有恒常实体的错觉。”

量子物理学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阿斯佩尔迈耶教授感言:“也许波尔和海森堡结果是对的,……物理学并没有告诉我们自然界是怎样的,它只告诉我们,关于自然界我们能说些什么。”



现代量子力学已经知道:在形而上的量子物理学核心部分,即所谓的宇宙本源、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荡、真空量子涨落,(类似道家的无极、无无、无明,释迦的缘起性空、真如实相、真如自性……见第一章),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①量子叠加、塌陷与量子纠缠;②量子物理力的四个相互作用;③微观粒子的波粒两象性;④量子的测不准定律;⑤量子的非点理论;⑥电子必然由它连续不断发出和吸收的虚粒子云(电子云)所围绕,而且这个云不仅包括光子、而且也有成对的带电粒子;⑦电子质量是电子电磁场内相互作用下‘裸质量’和‘自能’的总和……;⑧电子必须与它的反粒子,正电子……成对出现;⑨夸克都是被胶子、成对的夸克以及反夸克组成的云团所包围,单一、孤立、独立的夸克从来没有被观测到过;⑩从贝尔不等式到2007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阿斯佩尔迈耶等人的偏振光子实验。……等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实际已经宣告:现代科学意味着必须放弃客观实在性和独立存在性观点。导引出一个新的实在概念:即量子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基本单位,是单一而独立的客观。相反却认为是双体或双体以上的‘主观干涉’体系,或是一个原子物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量子态,或是两种概念(包括粒子概念以上)相互干扰体系。


在今天的量子物理学中,基本实在的概念:它已不是一体系统,而是双体系统,或是多个物体的集合,是环绕于中央或‘裸’物体周围的一种虚粒子云团。这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这些物体组合的其中一种。人类已经不可能逃避量子物理学中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的量子缠结,也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基本的量子物体,它可以不依赖于其他量子物体或它本身的某部分而独立存在。我们也不可能分解量子物体双面性的特质,因为物理世界的基本实在就是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物体所组成【类似阴阳不可分割】。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而成,没有一个系统由少于两个的要素组成。在现代量子物理学中,称这样的系统为基本双体系统,如地球和月亮,电子与正电子,夸克与反夸克,基本粒子与能量场等。


现代量子理论结论:a这些系统不能被分割成独立的部分,它们也不可能缩小成两个分离的、独立的物体或状态。b也不会像实体主义主观主义式的“两选一或全选”理论试图建立的的那样,一个是基础,一个是衍生。c它们无法聚合在一个无缝的实体内,它们并不相同。它们不是完全一样的,也不是整体主义所说的神秘合一整体。d人们也不会声称它们虚无的、只是我们构建的数学模型而已,它们也非像工具主义声称的那样,与物理的实在无关。


有趣的是,这一二十一世纪量子物理学新的基本存在(实相)概念,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被老子《道德经》论道【量子关系】所揭示:“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化生于有”“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特别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被德国柏林大学克里斯蒂安\托马斯\科尔(Christian Thomas Kohl)教授揭示:与佛学的缘起、空性、正见、四法印……特别是与公元三世纪后叶印度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观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平行性,二者都认为不存在一个实相的基础核心,而所谓实相只不过是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的组合。这一实相概念显然与现代三维思维模式中隐含的概念,包括实体的(独立存在、恒常不变)、主观的(意识创造、思维结果)、整体的(共生一致、独立整体)、或工具主义(思考模型、操作模型)的概念并不一致。却都隐含着佛学的缘起、空性、正见、四法印(注,四法印: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涅磐必须超越概念。)基本思想。


《中论》的开篇第一颂中,龙树菩萨不仅指出了通常现代三维思维的量子实在矛盾,而且又指出了我们整个思维相对于四法印的四种局限【相对于中观之见的四种边见】,即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句偈颂可以被认为是整个《中论》的核心思想,即佛学缘起空性的中观法门。其被释家后人简略地表达为:“诸法非自生(非实体的),非他生(非主观的),非共生(非简单整体),非无因生(非思考模型)”。在这个框架下,对照现代社会实相的四个概念可以与本质论、主观主义、整体论、以及工具主义这四种思想模式相联系。而即使今天高科技现代社会,也很难找到一个现代人,会用龙树菩萨的方式看世界,而不存在这四种边见的的思维方式的其中任何一种。而龙树菩萨却在公元三世纪先于现代量子物理学一千八百多年(大约张仲景时代),超越时代地驳斥了现代常见的、几乎占据大部分科学家和社会精英们形而上学范畴的四种极端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与佛法的“缘起空性中观中论”不一致,同样也和现代量子力学发展研究结果不一致。


“佛者觉也”佛学觉醒的前提,它需要建立缘起空性的正见【皈依佛“佛者觉也”】,接受四法印…【皈依法“法者正也”】,舍弃现代人常见的“边见”观点,并消除今人(唯心/唯物)二元思想的全部教诲,要实证空性或法的空性本质【皈依僧“僧者净也”】,就意味着将在这个充满边见缠结的世界中,与这个世界所有缠结告别【超越概念】,佛家谓之“般若/觉悟”。而“中观/中论”不仅是佛学的正知、正见、正道…【本体论、认识论】、更是实证空性正见的方便法门【方法论、实践论】。涅槃【抛弃独立实在】是其另一种简单的表达。


《中论》开篇就指出现象的双重本质--这些最基本的双体系统无法被再分析和分割。这个双体所构成的系统,是由彼此相辅相承的两个物质或非物质的部分组成,没有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无法存在,每个形式是和另一个相应(类似中医的阴阳观点)。在《中论》中,龙树涉及具体的双轨系统有:一个法和它的因缘;一个行走的人和正在走到路;见者和被见;因和果;整体与它的不同个性;热情和热情的人;显现和显现的条件;行者和行动;火和燃料;……龙树菩萨强调的核心思想:双体系统中的两个物质或非物质并不完全相同,也不能被分割,最重要的特征是彼此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果性,无实体性(无自性),即形而上事物不可能自性存在或独立存在。这就是释迦缘起空性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①现象没有独有的自性,并且依赖其他因缘。

②现象并不是由单一的、割裂的物质或非物质的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

③现象只有依赖其他现象(具有相关因缘)时才显现。

④它们不是实有的显现,因为一个非独立的现象不会独立存在。

⑤一个法不是独立于它的因缘而存在,也不会与那些条件完全相同。

⑥没有一个因是不具结果,或没有一个结果是不具因的,‘因’的概念没有相应‘结果’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⑦因和果不是一体,但它们又无法分割成毫无关联的两个独立概念。

⑧一个双体系统物质或非物质的组成部分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虽不是一体,但又相互依赖,因此,它们并非‘实有’。

⑨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另一个的缘,一个显现另一个也显现,一个消失另一个也不见了。

⑩事物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本质,只是由不同的体系中相互关联的部分组合而成。这就是“诸法本质上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


现代佛学大师索达吉堪布等归纳龙树菩萨的《中论》:“现实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并非独立的,它不是由单一、孤立的物质或非物质性因素构成,而是由相互依赖的物体或非物体构成。(包括现代同义词如“量子”“粒子”“场”“系统”“实体”“实相”“自性”……)大多数情况下,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在量子物理学中,人们称这样的系统为基本的双体系统。即使距离遥远,它们也可通过相互作用纠缠在一起,其中一方不能变成另一方,也不能解释为另一方的基础。最终得出的体系极其容易被推翻,构成元素由相互作用来维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时可以了知,有时却不能完全了知,对缠结在一起的双光子的情形,有时完全不能了知。犹如“一切都是建立在沙上,甚至连沙粒都没有实在的核心或内核。它们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其不稳定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之上。”
 
㈡佛学“中观/中和”思想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有】并不独立存在,离开道德宗教【无】约束,便成魔道!

二战后,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正如著名量子理论学家海森堡所言:“对于科学本身,研究对象已不再是独立的自然,而是研究者对于自然之观察所得。”在量子物理中,具体的测量行为受到测量者的干扰,实验者不可能与实验对象完全脱离。因此,如果科学家因为观察已经改变了他们所研究对象的自然本性,那么真理又将如何?传统经典科学所言的纯粹客观事实又是什么?如果内在思想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个边界的话,它又在哪里?因此,新兴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顺理成章地不再承认所谓的“现实”,它只寻求可能发生的现实,并同时发现它们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广泛地包容一切,模型的不确定性已经取代了其早期的确定性。所以在新兴科学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同样,建立经典科学的基础,也即独立的主体和客体,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因此,从研究外在的客观自然世界转向研究观察者之内在的主体世界,是新兴科学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结构》中,库恩已经观察到科学已经像宗教,沉重地负担着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包袱。科学在不断地积淀着种种离奇的前提、教条甚至与自身背离的反调。库恩从本质上击破了传统逻辑经验主义和纯粹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科学是人类对普遍性真理的客观趋入。相反,在库恩看来,科学只是一系列“模式”的迁变,一种暂时与经验一致而被公认的认知方式。一种模式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主流,直到被另一个根本性的世界观以革新的方式取代【否定之否定】……。并认为: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自我延续性,往往倾向于保护和延续其自身的思想模式,就好比宗教倾向于保护和延续其自身的信仰一样。例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人类向外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能力的提升,人们为了自己短暂的快乐(幸福),在传统“科学是独立的存在,是人类对普遍性真理的客观趋入”错误观念驱使下,人们不顾一切地滥用自然,以致逐渐地破坏自然。


二十世纪后叶以来,这种趋势走向正在把人类推向大灾难和全世界的毁灭之中,每一次对自然的误用、滥用和掠夺(包括核武、战争、化学药物……),都将是对人类的沉重打击。今天,“纯粹科学”【欲望】发展常常带来更多的是人性的堕落和生态的破坏,而一旦生态被破坏,人类将何以生存?今天暴雨、洪水、饥荒、、飓风等等,总是在不断地毁灭地球生命。另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土壤贫瘠……等问题,更是人们严重担忧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仍然幻想以“纯粹科学”代替真理,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无疑等同于引鸩止渴,前途可想而知!故而今天西方世界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和前卫科学家,正在选择寻求古代东方佛陀的庇佑,选择古代东方“三生万物”与现代量子缠结接轨,异军突起。


因为佛陀和东方的古代圣贤大德早已知晓:就宇宙本源-双体量子纠缠而言,外向求取的科学知识【六根六识感觉到的表象】为果、为标;人类的心机-意识/潜意识【第七识/末那识】为本(本者茎干,取意主体与客体间的量子传递);人类内在世界观、道德准则决定的灵魂藏识/种子识【第八识/阿那耶识】为因、为根,为中;而外向求取的表象、果报,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规矩其方(唯一标准),但内向反省的因地、种子藏识则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传,不可规矩其圆,唯有通过修持缘起空性的中观、中道,持中/把握主体与客体间量子通道【正邪】,从世界观/道德观源头上规范“因地”的灵魂藏识、种子识【八正道】,从而决定/修正未来果报的善业还是恶业?倘若不能从“因地”灵魂藏识、种子识【根本】上坚持八正道(根与本出了问题),唯在科学的表象(标)上讲规矩准绳,那么一切所谓科学的“规矩准绳”最后大多成为利益人的“贪婪”工具,“任何高科技、法律、法规都有可能成为利益和荒唐的帮凶”。对此《道德经》第十八章早已有提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代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百家讲台言:“失去道德(东方智慧)的制约,任何高科技、法律、法规都有可能成为利益和荒唐的帮凶。”此话并非虚言,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大凡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巨大振荡和危害的“人祸”,大多出于对“科学知识”的滥用或权利欲望膨胀的“知识层次”。战争狂人是知识层次;过度开伐破坏绿色生态环境是科技知识层;诸多反自然的“聪明创造”也是科技知识所为;就连三聚氰胺,网上有人搜索,也是“中科院”的知识推介……。科学本是双刃剑,离开了道德约束,在欲望的诱导下,“知识”确实越多越反动!对此,【中国古人早已洞见,惟走“格物学,知天道,用诚性,致中和……”的道路方为正道-天下达道-中道,反之,一切走欲望利益驱使的科学“格物、造物、占有、牟利”道路,皆为邪道-魔道。(见第一章《古人“天地人”三世界相互关系图》)】,老百姓的朴素归纳:“正人行邪事,邪事也正,邪人行正事,正事也邪!”


20世纪70年代,在《物理学之道:探索现代物理和东方神秘主义的相似之处》一书中,弗兰克-卡普尔扩展了波尔和奥本海默等人的想法,认为现代科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从深入现实之究竟本质的角度具有相似见解。尤为显著的佐证,是现代科学中系统性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思想之高度和谐,以此可宣称,东方神秘哲学蕴含着与现代量子科学理论最为一致的背景框架。这一理念成为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重磅炸弹,突然之间,宗教和科学走在一起了,尽管是以难以想象的方式——东方宗教和西方科学的融合。却唤醒了卡勒斯以及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人们对于佛教和东方神秘主义的热情。虽然20世纪70年代时期的重点是用佛教/东方文化如何帮助宗教构建一个更科学的基础;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却是另一种情况,即现代新兴量子科学旨在通过寻求佛教和东方文化的帮助,来完善其自身在精神和或形而上构造上的缺陷。因为,对于20世纪初的人们而言,科学代表了绝对确定的真理和永不失坏的原则,它隐含和阐述了一个永不改变的现实世界。但今天量子力学对科学较为恰当的定义大概可表达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方式,在某阶段时间内人们达成的共识,但可以在任何时候被新发现和新解释修正。”是故不确定性已成为当代新兴科学的准则。这种后现代科学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干扰已经凸显了“新兴科学”渴望找到沟通现实与道德、价值与机制、科学与心灵的桥梁。面对这当今科学的困扰和辣手,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佛教的缘起空性“一切唯心造”和中医的“阴阳博易”“三生万物”似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解决了这一“主体和客体”分裂的问题。


佛教相信道德意识、人的心灵、肉体、以及由动植物组成的外部世界,都是通过无所不包的因果网络错综复杂地连在一起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佛教的理论,宇宙中有五个自然法则在起作用,它们分别是时节法则、种子法则、心的法则、业的法则、以及法的法则。可以分别翻译为物理法则、生物法则、心理法则、道德法则、和因果法则。前四个法则在各自的领域内起作用,而最后的因果法则,则在每一个法则之中和各个法则之间起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佛教中最甚深的见解,即“内部的主观价值直接与外部动态的客观存在相联系,外部环境的污染本质是人们内在道德污染的外部表现”。佛陀的简单概括:“世间由心引导,由心所转,心就是控制一切之法。”(注《杂阿含经/相应部》)即缘起空性“一切唯心造”。由此佛教与之相对应的“明心见性”实证方法和步骤为:文字般若(今之科学方法)观照般若(今之意会知识)实相般若(究竟实相-真理),其中文字般若是明心见性的必要前提,大多属六根六识外向求取的形而下科学的知识,观照般若则是明心见性的充分条件,大多通过内敛/放下六根六识,修炼第七识(末那识)进入第八识(阿那耶识)的内向提升自己形而上的伦理道德品性(梵文:尸罗)谓【戒】,培养自己的心识(梵文:三摩地)谓【定】,最后进入实相般若,回归缘起空性的“中观”而觉悟究竟实相(般若智慧/涅槃)谓【慧】。后人总结:“心有所悟谓之禅,悟有所止谓之定,禅者觉也,定者净也,因禅而定,因定而禅,中之所行正也。”如何生净心?“理通方能净心!理通则得象忘形,得数忘象,得意忘数,得理忘意。曰:虽万象之纷纭,仍须一理而溶贯。知天理、地理、人理,理理皆通则无障碍,方可为定、为净。即可深行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有诗曰:“禅定非定禅,总为意相连,大道不虚设,一理须融贯。……”

连同修行‘观照般若’的“戒、定、慧”禅定/净观功夫,一理溶贯。佛学称此“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谓“三无漏学”(形下形上形中双体三方纠结,漏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行)。其初衷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惟心中的道德、见地所联系,心识、见地是因,客观实在是果。此《楞严经》曰:“因地不直,果招纡曲”。这就是佛家哲学:形而上和形而下相结合在形而中体现的核心基础。


显而易见,形而下的现代科学构建中缺少了这样的形而上道德、心识……因地核心基础,更多的是热衷于追求形而下的物质果报。由此造成了现代科学常常难以接近究竟“真理”,似乎难以摆脱“否定之否定”的轮回魔咒,难以避免有许多有害的发明和不健全的应用。此类悲剧事件现代比比皆是,其实质已经佐证了形而下的科学技术倘若离开了形而上的道德和心识……制约,其命运必然多舛。因此,当今西方新兴科学为了摆脱其命运的多舛,,热衷于同佛学的哲学背景相融会,也就再自然不过了。『注:一般而言,科学重在形而下,佛学重在形而上,中医重在形而中』。


当代许多科学家和佛教徒的共识:“科学发展途径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佛法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那么地相互关联和相互交织。明白佛教的基本原理,是明白许多科学解释的基础;理解佛法与科学的基本教义,就能更好地理解政治和经济的科学理论;了解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联,可以让人们有一个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泰国素拉杰-沙提拉泰博士文)。故有当今世界众多前卫科学家一致认为:“科学技术虽是社会生产力物质利益扬升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宗教信仰才是社会道德良心的控制器和刹车片,两者(阴阳配合)一车两轮,缺一不行。”当今物质普世社会的最大毛病,一旦抛弃了道德良心这一控制器和刹车片……缺乏道德底线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将何去何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