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十七、大制不割“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



现代量子力学已经证明:质量与能量守恒,物质是能量高度集中分布的存在形式,空间是能量相对均匀、相对连续的分布形式,空间的拓扑性质和度量性都依赖于其能级的高低和分布,在微观尺度上,由于能量的量子化,微观空间变成分立的(即空间量子化),一个空间点消失,在另一点延迟出现的飞跃过程。微观空间的维象为零维,在空间模型中,坐标只有一个(0-1维)。当微观粒子质量等于0或趋向于0,决定了它们本身的维象必定趋向于0或等于0,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想象的某个质点,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具有无穷穿透性的虚空【无穷/N维】。一种周围约束条件为零的自由自在。吸引一切和排斥一切的性质就是其维象趋于0的具体表现。爱因斯坦、牛顿等人寻找负质量、假设的无限凹,无限凸【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结构模型就是它们的写照。



现代前卫量子力学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无穷维度(N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无数低维度的量子活动【相对闭合的-弦】构成的一个N维度的全息整体【一】。任何低维度的信息都是其高维度整体信息的投射。反之,任何低维度的一个质点【闭弦】都具有其高维度整体信息的全部投射。这现代量子力学的弦理论-‘宇宙整体全息’思想就是当代中医‘生物全息律’的理论支柱。



量子力学在数学上是用无穷维/N维空间描述的,数学描述已经证明无穷维空间客观存在,然而又非常抽象(看不见找不到),只能靠人脑的智力去体会。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意识活动常常是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如梦中的时间变量),所有这些状态都是高激发态【高次元】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类似于量子力学的能级跃迁。所以借用量子场论及超弦振动理论,意识【自性】是人类跨越三维进入N维‘宇宙整体全息’的有效途径。



北京大学佘振苏、倪志勇教授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自真空,它们本来处于一种量子耦合态,只是长期的演化使这种耦合态启现高度复杂的结构。可以设想,在宇宙大爆炸的惯性作用下,所有粒子【量子】在空间彼此分离后,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些耦合关系,随着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增加,这种初始状的量子耦合关系被淹没了。但是,所有粒子的信息以及粒子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信息,仍然被存储到了巨大的量子真空之中。作为量子真空中涌现的结构——道,万物之母永远珍藏着事物诞生初期的信息。”


1】‘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的整体平等全息性:

中国古代圣贤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大的太极模型,万物/生命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小的太极模型,即所谓‘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同理,《华严经》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平等性】”。《涅槃经》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双异。”每个个体都有佛性【整体性】,都自性具足能够成佛【全息性】。

《大乘起信论》认为:自性体大,宇宙万有,形形色色,包括生命与意识在内都离不开此真空平等之性【质量--整体平等性】;自性相大,具足无量无边映序功德,不显形相【能量--功德无量性】;自性用大,能生出一切智慧,既能认识自己内心,又能认识外部世界【信息--智慧全息性】。《大乘起信论》:“自性离诸名相,毕竟平等,不可破坏【宇宙终极实体】”;自性与大道相通,大道无边,不可名状,自性隐微,很难阐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自性内心与外物相遇,自然契合。《易经》“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礼记》“清明在躬,其志如神”。现代前卫科学家据此:本来平等性,功德无量性,大智无边性,三性合一为:整体全息生成法;从而开展对生命与宇宙统一的研究;自性与自然统一的研究;意识场与物理场统一的研究;生物学与物理学统一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统一的研究……。


2】佛心的真谛就是整体性/全息性/平等性:

用佛性的圆满无缺解释:大到地球/小到基本粒子,一切自然存在都是和谐共存整体。其中每一种存在都是组成这一整体的元素,从这一层面上,谁都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整体;然从更高层角度看,谁也不能完全代表整体效果。就整体而言,是与不是都没有错,问题是你从哪一层次【维度】理解,在不同层次【维度】的理解,佛经用“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眼睛看到的象是三维投影,瞎子摸到的象是二维投影)。整体一的N维度,事实上,除非你身临其境的体验/观察……,否则很难把握分寸。故道家有天地人之别(天道N维度“德蓄之”;地道三维“物形之”;人道N-1维“势成之”);儒家有小人/君子/圣人之分(小人“唯自己”,圣人“利天下”,君子“道中庸”),释迦有佛/魔之说(N维整体全息层面为“佛”,下维物质层面为“魔”)。佛性的圆满亦复如此,【高维度/整体全息】善恶美丑,真假,正邪复合一体,但又非善/非恶/非美/非丑/非真/非假/非正/非邪,她是1+(-1)=0。玄乎?妙乎?尤胜于此。【高维度/整体全息】即想通过解剖/分析或割裂事物的方法来认识整体常常会是错误的,其结果常犹如盲人摸象。相对整体而言,即使是佛经语言文字也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古代禅师父母公案,想以此传递佛法的真谛--整体性,类似道家大制不割的整体生成法。


3】《道德经》神乃枢机,大制不割的整体生成法:

‘神乃枢机、极一而治’:道者量子之【妙理】,德/理者量子秩序使然【用】。道之微粒‘几’【基本粒子】,在甲骨文中通‘机’【微观粒子运动的排列组合秩序构成信息】‘机’又通‘化’【信息主导控制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为之神,故有“神乃枢机”】,‘化’又通‘变’【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皆由此而‘化’】,以致【量子】‘道一’成了至广大而尽极微无所不囊括学问的‘肇基化元’神之化道,因为神乃枢机【量子涨落】,所以“神为本,极一而治”【生物全息律】。



整体宏观生成“28章/朴【粒子】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圣人发挥官长作用/统筹‘器’的差异/特色。整体微观生成“32章/道常无名,朴【粒子】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之自宾。”侯王守神=守道/万物自动进入主客一体,道归于一/整体生成。其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特点:

①整体生成的关键在于认识把握人的整体性。人的整体性关键在于认识人是形于神(主客观)的统一,进而看到精神的主导作用。

②把整体提升到精神生成层次,才能使整体从被动构成论转换为主动生成论。

③自然科学过于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常把知识的主观性交由人文科学思辨与应用。自然科学发展: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哈肯妖/金吾伦的设想和假说已经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界限已经模糊。

④仅有科学之名而没有科学精神“官长”“侯王”之主宰,缺失灵魂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唯有加入科学精神【量子涨落】这一科学技术的灵魂,才是科学的整体生成论。


4】《道德经》体用不二,合而为一的整体生成法: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见前),其体用关系:分而有三,合而为一:

①体用枢机,两极相合,合而为一;“舒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②体用相和,两极相通,合而为一;微观宏观统一,客观主观统一,形神合一,人神合一,天人合一;合一就是太极图。

③体用不二,一以贯之;空有一如,世间法与出世法不二,老子论一以道之‘用’为义。(注: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具‘体’,则是‘道’。道为合一,古之一者,今之【生物全息律】。)

(又:细察古人谈‘一’,其有‘大、中、小’区别:‘大一’者太极图/整体电磁波;‘中一’者【一气周流之用/气】妙理/量子和谐,小一者微粒几/量子即是,分之为‘体用’,合之为道、为一、为太极。)


5】《黄帝内经》的整体全息生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以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各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给出了一个联系天地六合、汇通藏府表里、沟通身体内外、随同阴阳变化、统一时空位能的生命系统运动模型,一种模拟地球的生命系统【量子仿生学】的太极模型。可以说中医学的全部内容,从认识自然、解释、适应自然和能动地掌握自然规律性,到认识人体、解释人体、认识疾病与健康的规律性、能动地使人体适应自然规律而得到健康长寿,无一例外的都在使用这一太极模型,中医核心【太极/量子】学问。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通应也…此道之所主,工所疑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弗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素问/标本病大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象见高下应其一也,故人亦应之。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粗守形,上守神。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事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6】“大制不割,极一而治”的中医整体全息观:

先贤言:“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城”;今人言:“不协调整体者,不足以治局部”。围绕着整体全息:

《道德经》有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按照《内经》之义:通“一”即是通“神”,得“神”亦即“得道”。《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阴阳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量子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量子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明代名医张介宾自号“通一子”,把“一”看作汇通儒释道医之本,其注解《素问/移精变气论》治则时曰:“一之为道大矣【整体】,万事万物之原也【几】。易曰:天一生水。尧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用】。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氏曰:一生万法,万法归一。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素问/至真要等论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曰:治之极于一【大制不割】,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全息】,则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全息】,则万化归乎心。一者本也【量子】,因者【量子源头】所因也,得其所因【量子规律】,何所而不得也。”


6】中医理论循此而前科学、超科学性:

循此整体生成法【生物全息律】,中医由“病之于内,形之于外”而“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从诊断--望闻问切到治疗--针灸穴位、推拿用药…体诊、手诊、足诊、头诊、眼诊、鼻诊、耳诊、舌诊……鲜有不宗此整体性“生物全息律”原则。因为“生物全息”不能形而下器证,当今仍有少数狭隘科学主义者仍在诟病“生物全息律”不科学,但面对大量正面的经验事实,几千年指导临床实践颇有成效、几近“公理”的理论/方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被当代前卫量子力学的弦理论所佐证,并大有领导当今前卫科学新潮流之势。请问倘若其还不能入现代实证/器证科学之法眼,那么说一句前科学、超科学是否过分?!!!


钱学森说:(大意)“就系统控制思想而言,西医还处于幼年时期,过几百年才能到系统论,再过几百年才能到中医的整体论。”“中医整体论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否过分?!!!
 
十八、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整体意会知识



1】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

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知识【言-体】,后一种则为意会的知识【意-用】。


所谓意会性是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言传的性质,这种知识需要被作为一种整体【太极】来加以掌握,这一整体就是识知人焦点关注的中心【用】,它的细节则成了识知人附带关注的线索或工具。

意会知识首先是个人知识,它比言传知识更基本,不仅逻辑上先于言传知识,而且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意会知识的结构在理解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清楚。这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体。我们正在沉思的成功的层次越高【量子】,我们对自己的题材的参与度就必定越深。


2】中国古代庄子所言的“意会知识”:

就此意会知识之“用”,中国古代庄子早有指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谓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谓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现代翻译:世人推崇的道(科学规律)是记载于书籍的,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做出的记录,它并没有超过语言所能表达,而语言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它被人理解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意义又有所跨越语言的(本质)指向。意义所指,并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但世人却因为唯有语言才能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书,我却认为书还不值得看重,因为世人所看重的并非真正值得重视的(意会知识)。所以,看得见的,是形象和色彩;听得见的,是名声。可悲呵,世人认为从形色和名声中就可以探求到事物的本质!如果形色和名声真的无法表现事物的本质,那么,搞明白的就不会徒劳地去讲述,讲述的人其实未必真正明白,但世人又有多少能弄明白这一点呢?



3】意会知识关键特色在于不离整体:

现代已知:对意会知识【用】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悟性/灵感)的关键所在,对中医而言,这个原理就是本体【量子】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用】而获得关于整体【太极/一】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太极】,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一】,其创新途径就是以意会知识【用】为对象的整体性创新。她与单纯追求明晰化【体】的创新不同,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特色,中医的进步始终离不开整体原理。这也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难以捉摸的地方,也是其【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体】(言传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


与言传知识创新相反,中医药知识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的知识意会化【用】过程,为了中医药整体性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不经过这个【用】过程,吸收/创新工作无法完成。


唯有加强对中医药知识整体【太极】-意会性的【用】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奠定“大医”基础,根本解决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4】明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意会知识: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都是以宇宙万物创生的规律(援物比类-仿生学)【用】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加以阐述/模拟和利用的,自然都属于意会知识。


一切意会知识【用】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科学知识)只能是辅助性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极限时,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知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意义上也说明:所以明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用】。


5】“大制不割,知行合一”中医理论知识的意会性:

事实上《黄帝内经》通过“神”【用】来领会“易/道/理/心/性/气/阴阳等概念,阐释中医学理论内核,把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而这种认识以‘天人合一’为终极标准,将‘天地人作连贯性考察为基本范式,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方式。其特色:

①不以技术【术】而以人为中心意会【道】传承--上古时代-至人/真人/圣人/贤人的描述……,佛性的真谛。(另见)

②后贤对前贤的继承发展常通过“心主神明”以意会心心相印方式“神会”“神契”【用】的传承,重建一个群体自主的历史连续性。

③“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通过连续性意会【用】/领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智慧和知识。

④通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意会知识转型表现于科技/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以人文社会形态为整体连续性制约和引领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系统发展的最终因素(见后)。

官方统计中医古典册多达12124种这些知识表面上属于言传知识【体】,而其实质上则属于意会知识【用】。面对当今客观主义知识论【体】占统治地位时代,明白中医知识的意会性【用】。人们需要改弦易辙重头再来!


6】“大制不割,知行合一”中医知识意会性的战略前景:

此《素问/著至教论》言:此皆阴阳表里虚实上下雌雄相输应也,无失之,而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①蕴藏丰富的“高思维”资源,战略跨越现代“技术性思维”障碍,让高科技时代寻求回归人性/天性合一。

②今天世界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微观与宏观的统一,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医文化/中医知识原始创新的意会性之中。

③习近平:中医药学(原创之思)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④钱学森,祝世讷:中药学的整体原创之思将走向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世界文化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1】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

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对知识划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知识【言-体】,后一种则为意会的知识【意-用】。


所谓意会性是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言传的性质,这种知识需要被作为一种整体【太极】来加以掌握,这一整体就是识知人焦点关注的中心【用】,它的细节则成了识知人附带关注的线索或工具。

意会知识首先是个人知识,它比言传知识更基本,不仅逻辑上先于言传知识,而且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意会知识的结构在理解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清楚。这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体。我们正在沉思的成功的层次越高【量子】,我们对自己的题材的参与度就必定越深。


2】中国古代庄子所言的“意会知识”:

就此意会知识之“用”,中国古代庄子早有指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谓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谓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现代翻译:世人推崇的道(科学规律)是记载于书籍的,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做出的记录,它并没有超过语言所能表达,而语言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它被人理解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意义又有所跨越语言的(本质)指向。意义所指,并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但世人却因为唯有语言才能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书,我却认为书还不值得看重,因为世人所看重的并非真正值得重视的(意会知识)。所以,看得见的,是形象和色彩;听得见的,是名声。可悲呵,世人认为从形色和名声中就可以探求到事物的本质!如果形色和名声真的无法表现事物的本质,那么,搞明白的就不会徒劳地去讲述,讲述的人其实未必真正明白,但世人又有多少能弄明白这一点呢?



3】意会知识关键特色在于不离整体:

现代已知:对意会知识【用】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悟性/灵感)的关键所在,对中医而言,这个原理就是本体【量子】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用】而获得关于整体【太极/一】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太极】,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一】,其创新途径就是以意会知识【用】为对象的整体性创新。她与单纯追求明晰化【体】的创新不同,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特色,中医的进步始终离不开整体原理。这也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难以捉摸的地方,也是其【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体】(言传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


与言传知识创新相反,中医药知识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的知识意会化【用】过程,为了中医药整体性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不经过这个【用】过程,吸收/创新工作无法完成。


唯有加强对中医药知识整体【太极】-意会性的【用】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奠定“大医”基础,根本解决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4】明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意会知识: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都是以宇宙万物创生的规律(援物比类-仿生学)【用】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加以阐述/模拟和利用的,自然都属于意会知识。


一切意会知识【用】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科学知识)只能是辅助性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极限时,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知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意义上也说明:所以明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用】。


5】“大制不割,知行合一”中医理论知识的意会性:

事实上《黄帝内经》通过“神”【用】来领会“易/道/理/心/性/气/阴阳等概念,阐释中医学理论内核,把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而这种认识以‘天人合一’为终极标准,将‘天地人作连贯性考察为基本范式,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方式。其特色:

①不以技术【术】而以人为中心意会【道】传承--上古时代-至人/真人/圣人/贤人的描述……,佛性的真谛。(另见)

②后贤对前贤的继承发展常通过“心主神明”以意会心心相印方式“神会”“神契”【用】的传承,重建一个群体自主的历史连续性。

③“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通过连续性意会【用】/领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智慧和知识。

④通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意会知识转型表现于科技/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以人文社会形态为整体连续性制约和引领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系统发展的最终因素(见后)。

官方统计中医古典册多达12124种这些知识表面上属于言传知识【体】,而其实质上则属于意会知识【用】。面对当今客观主义知识论【体】占统治地位时代,明白中医知识的意会性【用】。人们需要改弦易辙重头再来!


6】“大制不割,知行合一”中医知识意会性的战略前景:

此《素问/著至教论》言:此皆阴阳表里虚实上下雌雄相输应也,无失之,而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①蕴藏丰富的“高思维”资源,战略跨越现代“技术性思维”障碍,让高科技时代寻求回归人性/天性合一。

②今天世界正在发生的整体化转变(微观与宏观的统一,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医文化/中医知识原始创新的意会性之中。

③习近平:中医药学(原创之思)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④钱学森,祝世讷:中药学的整体原创之思将走向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世界文化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十九、“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

现代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表示,精确测定粒子的动量或能量就不能同时精确测定它的空间或时间范围。这意味着经典物理学的时间空间定域的概念和动量能量的因果规律在量子力学中是互不相容的,但是可以互补的。如在量子范畴中,粒子的时间和地点不能被同时确定,确定了时间就无法确定空间,确定了空间就无法确定时间。如以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绕地球七圈半为例,确定了某一时间点/秒,就无法确定其在地球的某个地点,绕地球七圈半,地球的任何地点都在,反之亦然。



现代量子力学已经发现:/在量子范畴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包括宇宙深处),都一直保持着纠缠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远程纠缠(无限小的量子和无限大的宇宙相互包容、不可分离)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所证实,由此传统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物质观遭到现代质疑。



现代量子科学的发展也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对微观粒子的运动只能给出几率解。”希冀通过定性研究、定量分析的科学实验方法去寻找最基本粒子的途径,无疑将成为一条死胡同;同理,现代量子力学也在清楚的告诉人们,仅凭仪器和实验室的研究是不可能全面揭示生命规律的……。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佛学对世界的认识,是说宏观与微观的相互包容和不可分离,。其实《黄帝内经/灵枢》:“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早就提出了宇观的宏观与微观统一,无限小相等于无限大的观点。而“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其实就是此‘宇观/宏观与中观/微观统一’世界观/哲学观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 宇观者反身向后内求的世界观。

“反者道之动”(在量子/宇宙本源范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渺观】,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涨观】……”)“道为宇宙本源,万物变化总原理/总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所以“反者道之动,弱(量子)者道之用。”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为:量子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物质运动最根本的规律,弱者【量子】反向运动(正粒子与负粒子、正质量与负质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这宇宙本源、总规律、总原理【道】的总体现。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渺小/柔弱/细微的量子【体】虽然难以捕捉,但可以通过其宏观整体能量/量子场的运动信息【用】来间接把握;又因为量子太小,形而下客观事物微观层面的直接研究必常陷于瓶颈,所以唯有反向形而上通过宏观/宇观整体能量信息间接把握掌控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这是一切科学、哲学、医理…不可或缺的可行之道。此《道德经》曰:“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为内视【内省向内】,目为外观【外向求取】去彼取此,反身向后内求)。”


2】中观者自为调和、持中的世界观。

“反者道之动”(在太极/阴阳-形而上与形而下范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体用相和,两极相通,合而为一;体用不二,世间法与出世法不二,空有一如,一以贯之,合而为一;)自为调和、持中和【中庸】根本精神,那是宋代周敦熙、二程、朱熹等人的“道物承接协同【道器/辨证】”宋/明新儒学『理学』精神,有些类似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入世文明(见后)。

由此中华文化/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鲜有不贯彻于此。如“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解,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针灸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3】微观者外向征服改造自然的世界观。

“反者道之动”指宇宙间‘否定之否定’的总规律决定着:【三维空间】科学的发展永远是宏观引领微观,微观又向宏观回归,永远是否定之否定不断证伪的螺旋前进过程;其蕴含着当代实证科学‘大胆怀疑/假设、小心求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科学精神。(反之,排斥一切,什么都不相信,却是最大的迷信!)


现代量子物理学是根据波尔等人的‘证伪’法则逐步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证伪了古希腊的非理性迷妄和神话中的物理;伽利略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牛顿证伪了伽利略和笛卡尔的物理学和数学;爱因斯坦又证伪了牛顿的物理学;量子力学又证伪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恩格斯说:“科学史就是一部错误…,大错误变成小错误,小错误变成更小错误的历史。”


同理,中医也是不断证伪、与时俱进的产物,既不是捧着几本经典因循守旧的老古董,也不是随意抛弃中医经典理论的创新。(注:经典是基础,经典是灵魂,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和教条,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者,就在于其贯彻‘道之不易、法之变易,术之简易’之圆机活法)。由此“自古医家出经典”,“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乃是近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


此韩非子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以圣人论世之事为之备。”意思是,干事业、治理国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遵循古制和沿用旧法、惯例,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构建新的系统管理方法。否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周易·乾·文言》说得更明确:“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去“进德修业”,乃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4】宏观者兼顾哲学/科学的网格世界观。

“反者道之动”,一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永远“否定之否定”应该是宏观引领微观,微观又向宏观回归前进,只有兼顾科学的两极,善于用宏观综合思维解决微观分析道路上的扑朔迷离,才是科学发展健康之道路。回顾科学史,当年牛顿近乎完美的经典力学受到了两个幽灵的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宏观上为其找到了出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意义上的相悖,大爆炸理论(霍金《时间简史》)让它们在宏观上得到了统一;米丘林嫁接术与孟德尔·摩根遗传学的相左,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与遗传基因决定论相背,被现代自组织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从宏观上加以整合。生物科学朝着从定性到定量,从实验到理性,从描述到模拟,从分析到综合,正在逐渐被整合,正向着新的综合、向着自然主义前进,向着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点为中心的宏观统一相结合。相反,倘若忘记了“科学代表着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它的活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审视和质问。”忘记了“从古到今,人类最强大的科学武器就是思维本身。思维不仅永远走在科学研究前面,而且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归宿。”片面执着地追求微观物质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新发现。那么,用传统还原分析方法,负质量、磁单极实际上的找不到;大爆炸理论遇到了大爆炸以前以外是什么的质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基因编码工程,也只弄清了不到10%的人类疾病根源;还原分析前进路上永远是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新问题拦在路上,新的生物蛋白质结构调控DNA理论无疑使本以为是终极原因的基因研究又走进了新的扑朔迷离。


许靖华一个曾经分别获得两个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乌拉斯坦勋章和彭罗斯地质奖,前者又被称为“地质学界的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以“彗星撞击地球理论”“达尔文在地质学中的三大错误”挑战传统,引起了巨大反响,结果论战的结果证明了其观点的正确。被誉为世界地质学界的“华埠第一人”。其自我剖析,“中国哲学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不致物质化;而欧美科学则教会了我说真话,以乐观的远见(宏观)面对问题。”


5】现代钱学森--大成智慧系统实践论:

钱学森:“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高维度】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有趣的是,这一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高科技命题,却似乎早在中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就有表达:“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量子)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大概意思:形而上宏观知识多具前瞻性,形而下微观知识多具客观性,讲形而上的(无/空性)虽高大上,却不免有些虚,讲形而下的(有/物有)虽客观实在,却不免有些小家子气;任何事物都是形上宏观和形下微观“有无相生相易”的整体系统,其变化过程,两者相互相成,谁也离不开谁,重要的在于统一大于对立。故唯智者知晓,研究微观必须服从宏观(圣人不由,而照于天),从整体系统把握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不将此两者对立分割故曰:“彼(宏观/无)是(微观/有)莫得其偶(不要两元割裂),强调把握两者整体系统辨证统一的中观、中道,就等于掌握了形上宏观与形下微观的变化中枢(谓之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对待一个整体系统,微观研究无穷不可尽,宏观研究亦无穷不可尽,不如把握其形上形下两者“冲气以为和”形而中【信息】环中交互变化的道枢,才是知一明智的圣人(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唯有能把握此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中/宏观、微观、中观三者融合贯通统一的大成智慧,方为高维度“唯一论”世界观(唯达者知通为一),把握选择环中道枢信息的适当时机-郁而不发把控全局,谓之(不用而寓诸庸)。唯此三才贯通的中庸方法才是有所用(符合实际的)、有所得(解决问题的)、天地人/形上形下形中(高维度宏观微观中观贯通)的大成智慧(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其中的甚为关键在于“适得而几矣”(察几/微粒/量子/空性)明白/把握其中“无中生有”的量子规律则是明白整体贯通的大一,得此则完成大成智慧的三才贯通(因是已),而完成三才贯通者的大成智慧,不必拘泥追求更微观“无/空性”的来源,这就是道(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简而言之,钱学森讲的大成智慧实际就是中国古人整体高维度的“道”。
 
二十、形而上“道”是哲学之母/科学之基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点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上世纪,薛定谔把形而上的本体论比喻为人类知识生命体的灵魂,对形而上本体论的科学价值作如下形象说明:“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排除了一切形而上学,那我们就很难对任何科学领域中哪怕是最明确规定的专业部分,做出什么明白的阐述。……因为真正把形而上学排斥出去,等于使艺术和科学双双丧失灵魂,把它们变成毫无发展可能的枯骨。”“在知识道路上前进的大军中,形而上学无疑是先锋队,它在我们不熟悉的敌境内布下一些前哨,我们不能没有这些前哨,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前哨最容易遭受狙击。”



量子物理学家玻姆进一步指出:“形而上学是处理事物第一原理分支。人们并不知道实在的终极本性(量子),所以许多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反对搞形而上学。殊不知,形而上学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是对形而上学应采取一种正确的、开发的态度,应该不时地对旧有的形而上学观念进行反思和修正,让更好的形而上学观念取而代之。”


对于形而上‘道’的整体生成法,今人常将之归入玄学和哲学,狭义/惟科学主义者更将形而上道视为“封建迷信”的洪水猛兽,时时处处不忘与“主观唯心”划清界限。然而,当今世界上前卫科学家的普遍认识:“哲学/玄学是思辨科学,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体。(哲学思辨过程,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医称之为“象思维”。)现代哲学定义: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邻域里,关于万事万物共性的学问;哲学是以人为中心,在认识万事万物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生意义的自然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本体论),也是人类不断获取知识和智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广义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内容都必然将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到人的自然观与自然哲学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命名为《第一哲学》《超物理学》《后物理学》,解释为:“万有之有,及其特性之学,讨论一切自然物性之理”。康德:“自然科学是以形而上学为先决条件。”黑格尔:“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历史已经证明,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者,跟着“形而下的科学证据/论证走,无论它把你带到何方,最后必将进入形而上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到牛顿、开普勒、麦克斯韦、普朗克、薛定谔、霍金…没有例外,所以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听常人说,科学家是蹩脚的哲学家,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让哲学家去作哲学推理与实证,又有什么不对呢?……在寻求新的基础时,物理学家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尽力弄清楚他们使用的概念,在哲学上究竟有多少根据,有多少的必要性。”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格曾以《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为题作过全面演讲,指出人类应该在两大真理间重新寻求平衡。佛学属于哲学范畴,科学离不开哲学背景。事实已经证明,物理学发展到今天,要求重新研究真空理论,而真空理论与佛学的真空观具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宗教与哲学是“宇宙的整体性经验是高出科学研究的最大源泉。”


近代台湾哲学家曾仰如将亚氏的《形而上学》概括为:万有(万物)的先在性、单一性,第一性原理;万有的真善美原理;万有的现实与潜能原理;万有的生成、变动因果律原理;皆‘万有之有,及其特性’的哲学根本。(与道、释、儒相对应……)并认为:“形而上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学问之巩固性、普遍有效性、合理性、及其确实性、全基于形上学。因此形上学一被忽略、藐视,学术的进步及真理的揭发就会无形中受阻,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普遍地趋于薄弱,知识界也将变得混乱不堪,各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认识不清,因而在学术界常有越俎代庖之事发生。”对今天的中医学界状况是一个及其鲜明的警示……当我们不懂思维科学,不懂形而上,不认科学之源头,自然会有越俎代庖发生。


今天台湾哲学家邬昆说:形而上‘哲学’是“定位宇宙(认识宇宙),安排人生。”是【高维度】“站在矛盾之上看矛盾,站在是非之外看是非”则“心明似镜,心静如水”。哲学是帮助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而上‘道’是哲学的核心,哲学之哲学,(哲学之皇冠)”而其中“形而上是哲学之体(哲学本体论),伦理学是哲学之用”。


剑桥大学著名物理教授霍金、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林德都认为:中国“形而上谓之道”理论有必要重新认识,是从真空入手,研究宇宙起源问题的桥梁。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学家尤金*威格涅说:“物理学内容涉及到微观世界而建立量子力学;在量子物理范畴,意识对于物理世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考虑意识,要全面而统一地建立量子力学的规律是不可能的。……物理学家说到的科学,通常只是所谓的自然科学,不涉及到心灵,显然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在心灵问题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事实上,科学研究导致我们思想观念在发展,对于微观世界的研究已经导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超越常人之脑的智慧。”今天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剑桥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等校联合的人类思维科学:自性研究/智能科学与宇宙起源量子场论的探索。
 
二十一、当代西医对中医‘形而上道’的反思

20世纪初-中,西医伴随着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进步而带来的四大值得骄傲的闪光点:①磺胺与抗生素问世;②外科手术发展;③人体结构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分子生物学的进步;④化学合成药的大量涌现。


发展到20世纪末期,四大闪光点的辉煌不约而同的显出其‘形而下’实证主义瓶颈之岌岌可危颓势,昔日的骄傲,现如今都给西医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惑,问题的暴露需要反思,反思之下促成了当代西方西医要求“回归自然”医学要求回归理性。


西方医学社会史专家波特(Portey),对现代医疗(西医)社会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医学正在经历一次严重的危机……尽管医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人们现在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更浓。20世纪60年代乐观主义的摇旗呐喊已消失殆尽。青霉素发明产生的激动、心脏移植带来的喜悦、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的欢呼已不复存在。相反的是,人们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恐惧已日益增长。反应停事件的灾难,医源性疾病的增加,癌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老年痴呆以及其它退行性疾病研究发展的缓慢,都加重了人们对现代医学等怀疑。于此同时,随着保健费用不断增高,人们不堪重负,在主要西方国家隐约出现了医学转向的前景。医学科学的发展会使得许多人负担不起医疗费用吗?医学将屈从于增加费用和精确度,而减少利用的反比定律吗?”波特的观点是深刻的,现代医学正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①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②传染病的困惑;③抗药性和耐药性;④应对复杂疾病的无奈;⑤高昂的社会医疗成本;……等等。


爱因斯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他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解病因。因此,对于医生来说,对普遍的因果关系的深刻理解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今天,许多现代前卫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一方面,现代医学(西医)思维所崇尚的从微观看宏观,是局限的,这一思维观没有认识到人体抵御疾病的主要机理,来自于自身的自组织原理,即人体在克服外界干扰后所形成的回到健康状态的原始力量。忽视这一点,将病人的自身责任和义务作为康复的辅助条件,一味将恢复健康的担子架在社会这架大车上,以至于这架大车不堪重负,这是一个本质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机械的医学思维对于致病因素的分析流于表面,治标不治本,没有能力对疾病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索,从而也无法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融进系统性调整的元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医学知识的零碎和机械叠加,使得医学知识人才难以全面掌握这门知识,达到高质量服务大众的社会效果。


相比之下,中医重形上(系统-道),西医是形下(还原-器)。中华之道重在哲学本体论【道、理】(重形而上)此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中医基础理论本身就是大量形而上的哲学观,西医没有,西方科学偏重形而下的方法技术论【法、术】,近代科学主义更把物理学和化学观念方法作为衡量一切科学的至上信条和唯一标准,从而常把近代科学的观念方法绝对化教条化,结果让西方科学陷于还原论瓶颈。医学表现地尤为突出。


中医因为有形而上,所以①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不强调抗菌杀伐;②重视整体,治人以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局部与局部的协调;③重视天人相应、心身合一,熔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与一炉;④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多种自然综合疗法于一体;都能有效规避现代西医因实证科学主义“进步”而带来的毒副作用危害,都更符合其要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口号。


西方学术界对此评论:“西方哲学界一直以来无视中国哲学,而且是纯粹意义上的无视……(其本质是狭隘科学主义不懂哲学对于科学的重要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哲学一词在中国和西方的含义不同。”在西方,哲学就是科学的前奏部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康德:“自然科学是以形而上学为先决条件。”黑格尔:“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而其中“形而上是哲学之体,伦理学是哲学之用”。)它能被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接纳;故现代西方前卫科学家的共识是“思路从东方来,方法从西方来”,常常“东方哲学是西方前卫科学的灵感来源”。相反,在近代中国,哲学意味着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教文化,这几十年来,它只是政治的变奏曲,常不能被中国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接纳。国内狭隘科学主义的惯性思维:因为西方的科学-科技水平领先于中国,即意味着中国的哲学落后于西方,故下意识的自以为:西方哲学界一直以来无视中国哲学,故近代中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常常把哲学与科学对立,这几十年来,‘形而上学’一词是科学界、哲学界攻击、批评他人学术使用频率最高的贬义词,每每论及中医的科学性,总有相当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出来批评:“不能用哲学代替科学”,(本质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遗憾的是,此风惯性蔓延,已让当代许多中医(包括一部分权威中医专家)自己将中医囿禁于“经验技术”层面,不仅把中医与科学对立,而且还把中医与哲学对立,使大量中医既失‘形而下’,又失‘形而上’,中医倘若丧失“形而上”的核心构建,唯在低层次循环,虽轰轰烈烈,实际疗效必每况愈下,中医如此自毁长城,中医前途何堪?由此,当代中科院哲学大师刘长林大声疾呼:“当代中医发展的瓶颈不在科学,在于哲学!”离开“形而上”何以“中”?现代中医发展何去何从?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推移,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度急剧提升,科学研究正在呼唤着新的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今天西方社会的有识群体,已经在学术上结成广泛联盟,从“多方面对摇摇欲坠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批判,代表了西方思想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正是这场革命才奠定了西方和中国哲学传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充实的基础。”由此他们在坚决反对西方的“自我文化中心-实证科学主义”的立场上,呼吁正视东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认为“不只是研究中国的传统,还要设法使之成为丰富和改造西方自己世界的一种文化资源”,“努力发掘中西文化间的不同”其根本目的是,为那摇摇欲坠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寻找新的出路。由此,今天国内面上新一轮的中医复兴,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政府的倡导、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西方科学文化回归的倒逼更确切!
 
二十二、“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我们已经知道:“道”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观【N维度统一】的量子活动,它又是一种【高维度统一】的世界观(哲学本体论)。它必然决定并影响着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钱学森:“本体论的核心是哲学观,它将影响认识论,而认识论就像人所佩戴的眼镜,影响着人们看到什么,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们提出怎样的科学问题。而从哲学认识论(道)-科学基础理论(理)-技术科学(法)-到工程实践(术)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当年梁漱溟谈学问: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独到处运用之方法,或独到处运用之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常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实在不能算是学问。

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现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大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玄学)”


当今王国强部长:中医要解决/认识好‘道、法、术、器’四个字,道是最高层面的,它是融理念/文化之哲学,就是在思维最高层面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法是法律,法是规律,寻求中医的规律…;术是方法技术;器是最底层器皿、工具……;西医重器,中医重道……真的好好把中医这些东西阐述清楚,真的中医绝对比西医更能代表医学发展方向,我们的医学发展和维护健康的方法,一定是中医的这些原理和这‘道法术器’是最棒的!


表九:围绕着‘道、法、术、器’,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概念有一个三级分类(列表说明)。

一级概念范畴【明理】知其道者,道、气(精气神)、势、序、象、数等
阴阳会通医 基础理论概念 系统信息控制、介入层面和方法 《黄帝内经》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二级概念范畴【定法】法于阴阳,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辨证施治医 应用理论概念 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伤寒论》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三级概念范畴【方技】合于术数,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经验技术医 治法理论概念 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各家方技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此《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言:必“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又言“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

【哲学真理】【物变规律】【方法技术】【实践目标】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决定【实践论】

思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N维整体广义科学-三维狭义科学-方法技术-实践检验

现代中医“道理法术--循道、明理、定法、合于术数。”

先贤注说:理通则得象忘形,得数忘象,得意忘数,得理忘意。

故曰:虽万象之纷纭,乃须一理而融贯。理通方能净心!

今人常言:形后面有象,象后面有数,数后面有意,意后面有道。

笔者以为【形对应症,象对应证,数对应序,意对应势,理对应道】

即中医临症一级概念:道/理、势/意、序/数、象/证、形/症 的倒逼。

鲜有人知:原来张仲景《伤寒论》千年不解之线索“病脉证并治”原宗于此。


中科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认为:“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区别,是思维方式【道】哲学本体论-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中医理论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必然难以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之道,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过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创造未来。中医学内在的中华之道(哲学本体论),不是已经消逝的遥远记忆,而是贯通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千古命脉所在。”


倘若今天还不能旗帜鲜明的明辨中医理论【道】的科学性,继续让人们只承认中医/中药的疗效而无视中医理论【道】的科学性,那么不管当今政府如何重视中医,三令五申强调中医对于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意义,出再多的政策,用再多的钱,俱会因中医理论的“原始落后”“不科学”而难等大雅之堂,中医没有腰杆,唯有投降西医,继续陷于“当代悖论”--政府/百姓全社会力挺中医轰轰烈烈,临床中医疗效日趋下行是其必然!


因为丢掉中医基础理论【道】,就等于丢掉中医灵魂,没有灵魂的中医学已经非“学”可言,只是一种异化/蜕变后的躯壳---或依附于西医理论框架,或倒退回经验阶段,虽表面繁荣,实“真寒假热”渐“厥身已毙,神明将熄,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悲泣。”中医自毁萧墙的现代悲剧必将继续上演!!!
 
二十三、道不通,法降格!道不立,器不用!

《道德經》預言般地深刻指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世界歷史沿着三维空间/物质文化的社會發展,也的確就是如此一步步地下滑到了道德的最後底線,降到了五德最末的“忠信之泊”階段。

(刘丰老师:道是N维/无穷大宇宙空间的的宇宙智慧【隐序态】,德是N-1维到四维空间的智慧【过渡态】,仁是三维空间的智慧【显序态】……)(参见第三章)

(笔者注:道-整体生成论/利在众生;德-自性生成论/利在社会;仁-家国生成论/利在君王;义-群体生成论/利在亲情;忠信-等级生成论/利在权钱。)现今普世文明物欲横流,中医文明形而上‘道’被形而下‘器’替代、遭‘物’和‘利’地沦陷几成必然?具体表现:


1】本着中西结合现代化的良好愿望,自上世纪60年代大批西医学中医以来,到80年代以后,中医研究研究中医的交通要道已基本被一世说三维空间的西式脑袋替换,化大力气/大价钱用三维空间的“经典科学”之理破译的中医三世说之“道”,其结果“原本是树在中西结合路途上的里程碑,结果成了中西结合的墓志铭。”


2】道不通,不能为现代接受。传统古方派中医不能与时俱进,坚持将中医理论囚禁于“和尚证明菩萨--只被体制内认可”。道层面不能被现代理解的古代《经典》,今天虽被大力推崇,各种学习班虽铺天盖地,但仍因与现代认知不能沟通/翻译不达,常不能落地为临床服务,更多惟被高高挂起,不是被当古董封存,就是被当偶像膜拜。或束之高阁,或神秘/神话,反生许多授人以柄的乱象。常常“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吹)”;包装过度“卖椟还珠”“秦伯嫁女”反成常态。皆因为“道不明而道不通,道不通而道不立”!故道不立/不通,而惟在法和术的层面下功夫(渐趋末法--不明理的法),导致今天许多临床中医、甚至连学院派铁杆中医都在网上直言不讳:“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就是经验技术。”中医理论惟被实用主义“墨子木鸢,只做车棿”。久而久之导致中医临床的衰弱又有什么奇怪?!


3】‘道’之不通(不能与时俱进),道则不立不用,道不立‘法’降格(规律降为方法/技术)。当今少数仍坚持古典中医经方的纯中医,大多将中医大法《伤寒论》的“规律”降格为“方法”(区别:规律多重道轻术、随机变化;方法常弃理求术、按图索骥),大多误将早年日本古方派(倒退派)吉益东洞按图索骥的“方证对应”替代传统经方中医的“辨证施治”规律,并以此传授后来……;失弃道/不明理的机械对应【法】,惟渐趋末法!虽然仍时有大效,但整体中医临床疗效焉能不下滑?常见老中医授徒只授技,不传道,更无从解惑(不能与时俱进,解不了惑,)推脱一个“悟”字虽也可“一门深入”!但如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最终让国家化大力气推行的现代老中医经验带徒模式,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证明,真实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4】道之不通,法趋末法,惟尊术器。因为理论降格,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导致近年来“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只是经验技术”在中医界甚嚣尘上。“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大量民间江湖中医因为眼见为实:满腹经纶的中医硕士/博士,临床疗效常反不如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江湖“骗子”,“好中医在民间”的经验事实,让传统中医之道【理论】更少立椎之地。由是当今中医“弃理重术”“重器轻理”之风盛行,中医事业虽轰轰烈烈,然大多弃理失道,惟在技术/方药‘器’层面低水平循环。


5】当代身兼中西两技的中医精英们面对当代中医研究或研究中医的“科学”瓶颈,眼见满世界的儒释道和中医学习班,抱憾于中医“道之不通,器之不立”,相比较于西医先进的数据(仪器/工具)而抱怨中医“道有余,而器不足”!

恰恰忘记中医本是重道轻器的学问:“道为本,器为末”,历代中先贤大德教诲:“(道)不根于虚静者,则是邪术,(器)不归于简易者,即是旁门”


6】在下以为,中医道非有余,器非不足,实乃因不通(“前科学”不被理解)而不立(不能被主流科学接受,并非不科学)。此道之不立,器则不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用进废退”,中医必依赖形而上“道”的超前智慧,方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八万四千”形而下“器”之方便法门【大道至简】,西医物质利益当道,因为不识形而上道,简单思维唯在形而下器的复杂精密【奇技淫巧】用功,虽有高科技、高普及、高回报……,然从物质趋利出发,常因违逆天道,必遭天谴;反不如中医高级思维下的简单之器来得更加经济。


7】例如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伤筋动骨(骨折)就没有今天高科技的“CT、开刀、钢板、钢钉”,老中医/民间医用草药、柳枝、榆树皮、木板、纸片等简单之器都可接骨疗伤,且实际疗效常优于今天所谓高科技接骨之“器”多多,然西医霸道釜底抽薪:通过否定中医形上道-中医理论不科学,进而贬贱中医之器不入流,久而久之,西医之器因科学而高贵,因高贵而垄断……,中医之器因不科学而卑贱,因卑贱而不用……直至消亡。今天科技发达的城市普通人倘若骨折,已经不得不高消费“享用”痛苦的高科技之器,唯在少数科技不发达地区还有此等卑贱的“土”器接骨存在。然而,一些还身怀传统中医‘土器/土技’的接骨传人,今天正在成为西方医学的座上宾,并大有将此“出口转内销”变成现代高科技医学奢侈品之势。


8】现实中,因为有形而上道的中医思维,简单之器-张悟本用茄子/绿豆地震国内养生界;大道八宝用八个常用中医方药威震海外;台湾林光常用生食素疗翻开了癌症治疗的新篇章;……不胜枚举的无数事实,都是用简单之器解决了西医复杂之器的诸多不可能。然又鲜有不首先被认定为不科学【理论是荒唐的---道不立】,进而被贬斥为“骗子”【未经政府批准都是假药---器不用】,直至“非法行医”的法律惩处【没有相关行医资格---法不准】。由此,务必请当今中医界的“科学”粉丝们以及善用简单之器的民间江湖中医们,在大声呼吁当代中医“道有余,而器不足”同时,再仔细想一想:上世纪70年代曾经震惊全球的针刺麻醉,器不可谓不简单,为何当年能推广到全球,今天却销声匿迹了?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原因在于:器越简单,虽对病人越有利,但对赚钱越不利!利益部门能让你“科学”吗?


9】用马云的经典论断注解“今天信息发达年代,一种创新要想立足/推广/发展,必须兼顾三赢:客户赢、经手人赢和自己赢,”。器简单了(剩余价值少了),信息社会众多经手人(监管人/权利人/投资人/使用人……)赢不了,干嘛让你出现?干嘛让你断我财路?先说你是妖魔鬼怪,然后再驱赶你、烧死你(今天用唾沫淹死你),从古到今、无论中外,没有理论的支撑,凡用简单之器为人治病的又有几个能逃脱此巫医、巫婆、骗子……命运?也许文革有例外! 再说一句“道不立,器不用”!



10】“道之不立,器之不用”极端例子比较:上海浦东…国家化了几十亿美元从德国进口了一套国际“先进”的高科技粒子【质子】加速器,专门用来轰击治疗肿瘤。且不说每次三十万人民币,3-4次一疗程,还得做多个疗程也许有效,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这近乎荒唐!重要的是:希图用形而下器的物质方法去解决形而上道(量子)问题,其源头立足思路本来就有很大的方向性问题,此已经被当代许多前卫科学家反复证明谓行不通的歧路,稍有中医形而上道思想就可以预料:高射炮打蚊子是其必然!放化疗结局是其榜样!其临床真正的疗效可想而知!但希图用世界最前卫高科技武装的‘器’来治疗癌症,这是现今众多迷信科学的科学家和老百姓的多年梦想(西方人大多已经醒悟,中国人还在做西方月亮圆的科技梦)。因为做西方科技梦的有钱人太多,再加上此器在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复杂精密程度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不可谓不高贵!于是三十万一次照样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当然与利益部门的“高科技”洗脑正相关)。


于此相对照,2005年武汉叶苗一个普通电子工程师,其用电磁波理论/麦克斯韦方程与《黄帝内经》的中医之道进行比照,结果发现《黄帝内经》讲的形而上道就是现代量子力学的电磁波理论,并按此理论参照中医方法发明了一种用中药茶配合电磁波场疗仪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器】,其疗效之惊人令现今绝大多数西式医用治疗仪难以望其项背,据说对晚期肝癌腹水的病人,一次几小时的治疗就可明显消水。此本着形而上道的形而下中医利器,尽管申请了专利,曾经的国家领导人也给予了关注,但当他用“《黄帝内经》电磁波理论”挑战/论战当今中医学术界和电子科学界,尽管鲜有对手(中医高手不懂电磁波理论,电子科学家不懂中医),却遭到了中医界和电子界的普遍阻击,理论文章在中医网上不是被删,就是被贬为小电工/伪科学之类。(好在有国家专利和领导人的视察,还不至于被彻底绞杀,成为舆论“骗子”)。但“其道不立,其器不用”,一晃已十多年过去了,其《黄帝内经》电磁波理论和电磁波治疗仪的推广可想而知!


笔者戏言:倘若能够有幸将以上两者‘器’之疗效做一个双盲调查,其结果必然是中医形而上道主持的简单之器,尤胜于西医形而下技发展的复杂之器多多!再退一万步言,即使疗效相差无几或中医之器差于西方高科技若干,但按其性价比又证明了什么?什么样的“器”更应该发扬光大?


11】现实常常是残酷的,改革开放邓小平的“实践论”“猫论”唯在中医界恐怕是个例外。现实中,西医技是科学,器就是高科技,故西医无需以疗效立足,以高科技的器立足即可;中医本意用道立足,道/法/术/器“道为本,器为末”,但因‘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归属于“唯心”范畴,只能为少数人群理解,大部分人认为不科学-迷信,不能被社会/老百姓接受(道不通--不立),惟退而求其次希图用‘法’和‘器’谋疗效立足(中医欲以疗效立足,不管“黑猫白猫”有疗效就是“好猫”),但现实是“道不通”(不能与现代科学接轨)则不立(不能被主流认可)而“道不立”则“器不用,不准用”(现代之‘器’不被科学主流批准的都是/假货/骗子)即使有点疗效也只能是“骗子”用经验,以“疗效立足”也许能发生在“非法行医”领域,但在主流领域连“平民身份”都没有,却妄想以疗效立足(得到政府青睐)无疑痴人说梦。现实是“非法行医”即使有效也是犯法!没有身份证的中医简单之“器”,随之被忽略/被歧视/被误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几千年来,简单之器“圣人以为常(量子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区别全在于对形而上“道”的理解和把握,此先贤大德有言:“道为本,器为末”,“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


12】中科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潘桂娟言“道--哲学本体盛衰关系着今天中医学术的自立、自强与自信,关系着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反者道之动--否定之否定,回归形而上“道”的精神文明,走出历史迷途,正本清源重新定位前科学、超科学的中医之“道”中医一级理论对于中医事业的重要性,今天已经曙光在即,当今国际认定的前卫科学发展的总趋势:①走向整体……;②走向生命……;③走向宇宙……;④走向隐序……;⑤走向真空……;⑥走向统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跨学科的第二/第三维度科学正在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走向统一,生命科学与哲学走向统一,微观与宏观走向统一,唯物论与唯心论走向统一。最终都将涉及中医一级理论/道-哲学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

有识者请回顾国内五十多年来中西结合“重器轻道”的艰难历程,五十年来国家和无数中西医前辈花了大力气、大价钱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足以证明: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倘若离开了老祖宗倡导的“道为本,器为末”,继续低层次“重器轻道”,妄想以疗效立足,能有好果子吃吗?
 
二十四、道的量子途径让科学与传统殊途同归

爱因斯坦的名言:“当科学经过崎岖的小道到达顶峰时,掀开幕布发现后面站着的是几百年前的神学家。”“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听常人说,科学家是蹩脚的哲学家,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让哲学家去作哲学推理与实证,又有什么不对呢?……在寻求新的基础时,物理学家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尽力弄清楚他们使用的概念,在哲学上究竟有多少根据,有多少的必要性。”“我们之所以有最美好的经历,是由于一种神奇力量,它位于真正的艺术与科学摇篮旁边的基本感情。任何不知道这一点的人,实际上相当于死了,而且他的眼睛也是很模糊的。……对事实的直观察背后总是对我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



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曾经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若干单纯的个体,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以及从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却覆盖了这条链条。人类如果要揭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覆盖,真正把握着这根链条,那么就必须破除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发展高层次的整体性智能。”



具有深刻理论思维能力的量子力学家薛定谔,曾经建议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回答“我们是谁?”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他所强调的:“科学只是需要我们努力回答的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的组成部分。”这一核心问题是“人类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其中“仍需强调的是: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它与其它所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且有助于整个综合知识体系的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它才真正具有价值。”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主导的普世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占据了主导位置,但因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经典物理学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绝对时空观和机械运动观。这一世界观已经被现代科学发展所证明是狭隘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家薛定谔在《自然与古希腊》的系列演讲中就深刻地揭示了经典科学图景的严重缺陷-缺失了关键的主体对象-人。1992年量子物理学家斯塔普(Stapp)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三届科学与文化研讨大会上发表了同样的意见。……

今天世界前卫的量子物理学家,已经把量子真空理论与人类心灵光子的相关性提上了研究日程,古代东方的“真空理体”【自性光明】之大用,与现代认识宇宙基本粒子起源“终极实体”相关,已成现代前卫物理学家的共识。


二十一世纪,世界上许多前卫科学家的共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回答大学生‘科学发明灵感来源’时也说:“科学找不到的,到哲学中找;哲学找不到的,到宗教中找。”


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们由衷地科学哲言:“无论是出自外国人之口,还是出自中国人之口;无论是写在书本上的古代经典,还是用公式、电子文件阐述的当代新知,真理的意义不会变,本质都是相同的。只要对这些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都包含着相同的真理,唯一的差异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现代有人说:古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皆在于其形而上的超时空性,即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某种意义上【高维度/高次元】的“自性光明”“正心诚意”的形而上‘道’更是超国界、超时代的!!!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几乎无一不在如此阐述?

表十:中科院院士牛实为曾将科学与道、释、儒进行如下比较:

各家 形而下/器证途径: 中道/辨证 形而上/心证途径:联系途径

科学 专心致志,始终不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顿一心 ; 朝夕如斯,自强不息,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从渐悟到顿悟;

道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实其腹-学,虚其心-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致虚极,守静笃;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释家 文字般若;六尘不染,,一无所执;观照般若,如镜照相;实相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藐三菩提;修持戒定慧;

易经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

几者,动之微;……几之动不离乎空;一阴一阳谓之道,续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知几察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内经 地之在我者气也,气者生之母;德流气抟而生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德者道之用;气命相关,德性相连;

儒家 修身首先明德,明德当先明理;“明则诚也”;自明诚谓之教【修道之谓教】博厚明理至诚谓教;博厚配地,所以载物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人合一。惟天下静者乃能见微知著;“诚者明也”;自诚明谓之性【天命之谓性】至诚不息谓明。高明配天,所以覆物也。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科学泰斗钱学森曾经预言:“将来的科学革命,要把微观到整体,到宏观,甚至到宇宙,都连起来。”钱学森提倡的大成智慧如此解释:“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当今网络上美国归来的刘丰老师《求同尊异——多元文化系统集成与交响》课程体系,用过去三十年时间将现代量子物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语境与世界上多种文化(释、道、神、真主、易、儒、中医……)链接,此链接人类所有智慧系统的“方便”更是整体展现了一个“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精彩无比的N维度世界。笔者感叹:识此者,明道易;明心见性易;正心诚意易;学中医易;倘若失之交臂,实在可惜!(见本文第三章)
 
二十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信息革命与系统综合

现代量子物理学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观。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虽有许多局部表现,但系统本质上是非局域性的,与经典物理中的局域性是近似的。在这个图景下,经典因果律被量子整体下的复杂因果网络所代替。量子整体下的复杂因果网络是指整个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维多层次网络关联的大系统,其状态是一个整体量子态。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与许许多多子系统是相关的,这样的关联可以用网络来表示。又由于网络作用的复杂性,各个子系统又表现出相当复杂和相当自主的行为。这就是今天复杂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雏形。



现代已知,任何科学学科,研究方法是其最活跃、最具决定性要素,是对科学发展与进步起决定作用的强大动力。应该说,用现代语言和以系统方法为代表是综合研究方法问世,使充满现代系统论思想的传统中医理论在不失为本来特色的同时,“螺旋式”的发展又上一个台阶。


按科学的发展史来理解,第一次,农耕文明(物质文明)带来的物欲贪婪-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引出我国春秋到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精神文明)的出世教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到汉/唐/宋……儒释道并行、独尊儒家--道物承接/中庸(系统文明),形成了全世界最早的信息革命。中医阴阳五行《黄帝内经》《伤寒论》贯穿这一哲学指导思想,由此使中国古代‘科学文明’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同期的古代西方到了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也出现了农耕文明与当时自然哲学相结合的系统整体综合性研究方法:如西方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完善的《形而上学》原形与原质、形式与潜能;柏拉图的观念界;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第二次,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原意: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反对中世纪的黑暗宗教统治),“分析时代”带来的工业革命(物质文明)形而下还原科学方法论:形成于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伽桑狄、笛卡尔哲学完成,伽利略、牛顿引入物理学,道尔顿化学解释;直至20世纪,西医在细胞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科学物质文明与现代西医基础理论。


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物质文明发展的弊端,必然带来向精神文明的回归,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产生了以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如上世纪胡塞尔的数学证明超越现象;柏格森的生命力;薛定谔量子力学推导自由意志--梵我同一;21世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的人性基础研究;零点能量场;当今盛行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维纳《控制论》申农《信息论》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等,彻底改变了当代科学图景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理论支柱。


从农耕文明的“整体综合”到工业革命的“分析时代”,再到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一个重大质变的‘螺旋上升’。而这个整体综合的源头,即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和《伤寒》六经辨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中医界有识之士对中医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大量例证表明,中医理论不仅充满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包含着大量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集合、模糊识别、辩证逻辑等现代科学方法论合理内核。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言:“今天许多系统方法惊人的革新,都像昔日-农耕文明记忆加上一条彗星的尾巴。”


但反观近代国内中医业内,长期受分析时代“科学主义-实证科学”西化中医冲击,再加“文革”和其他政治运动,严格的讲,当今中医界普遍中医的由文-哲-史带来的中医“辨证”功底明显不足(包括本人),老百姓言:过去是‘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现在是‘西化专家,异理外道’;‘民间江湖,弃理求术’。整个中医界对现代以系统论为代表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研究热情,迫在眉睫的这一课尚需尽快补上。
 
二十六、传统中医天地人-哲学、科学、技术三级贯通

钱学森--大成智慧系统实践论:“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现代系统论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独立存在的系统,必然同时存在着两套或两套以上相辅相成的管理系统,一套是以物质能量构成的客观实在(固态、液态),是由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而成的实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下者谓之器”;另一套是以信息秩序构成的无形反馈控制(光态、气态、道家所谓“纯阳”物质),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控制而形成的虚体系统,此中医称“形而上者谓之神”。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信息的秩序状态,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即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中医理论构建形上形下两大途径:《易传·系辞》:心证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的放矢为之中;(中医)是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之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备良相之才”(天地人合一)。所谓“粗守形,上守神。”“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道为器之本,器为道之末。”“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黄帝内经》‘形上形下结合’无处不在:“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形,地成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善言天者,必应于人。”……模仿宇宙天道运行的仿生学(思辩主义的产物)。


仿李致重老师,试列强调天地人合一、三级贯通《黄帝内经》原文说明之(注:篇幅关系,不作注解):


㈠中医之学,哲学为母,先知哲学后知人;

《周易/系辞下》言:“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素问/气交变大论》言:“《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

《素问/示从容论》言:“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编》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

㈡中医之学,人文为基,知人文而后知人人;

《素问/著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灵枢/逆顺肥瘦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发,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长短,废绳墨而起平木;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素问/举痛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素问/气交变大论》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

㈢中医之学,技术为末,知人生而后方治人;

《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营运,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浓,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素问/疏五过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

中医学的本质是在哲学思辨思想运用中(形而上),研究生命过程现象与疾病(形而下)的系统信息控制管理方法(形而中)。宗李致重老师言:中医是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以建立在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基础上的阴阳五行为方法论,构建藏象经络和病因病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

(注:对象是形而下的,方法是形而中的,体系是形而上的;三级贯通:形而上者,道在屎尿,不法常可;形而下者,奇技淫巧,丝丝入扣;形而中者,学问贯通,事事达练。)通俗地说,西医是向科学-经验-技术要效益,中医是向哲学-系统-管理要效益,通常意义上,中医能够容纳西医(形上能统帅形下),西医不能容纳中医(形下不能包容形上)。


中医学是古人按照天地人三级贯通“天人合一”“多因素相关性”的思想,把自然、天地、社会和生命、健康相关的种种项量最大化的综合起来,从而演绎为独到的《黄帝内经》系统藏象理论。其上下中三级贯通特点:

①整体系统观(系统管理):形而上的思辨性(哲学)能力与形而下的证态(现象)相贯通,对事物进行本质规律的认识、概括和判断…并构建相应系统网络控制平台;

②动态平衡观(动态个性):融天道、人道和物质之道与一炉,把天地自然与人的生存和疾病的相关性、群体与个体的相关性贯通,面对个体进行具有个性特色的医事活动;

③天人合一观(天人相应):融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情志属性为一体的医学,区别于现代西医的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和心理医学,三个相互并列不可通约的分支,中医在一开始构建的的藏象理论中,就已经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情志属性融为一体。


用台湾哲学家邬昆的话说:哲学是“定位宇宙(认识宇宙),安排人生。”是“站在矛盾之上看矛盾,站在是非之外看是非”则“心明似镜,心静如水”。

哲学是帮助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可以解释为‘天下至理’(大道)类似于哲学、人文科学、跨学科科学(超科学)…;“业”可以理解为‘具体学科’(中道)类似于现代自然科学某一分支;“解惑者术也”因此“解惑”又可以理解为‘方法技术’(小道),解决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法’;三者有机贯通、缺一不可,故所以可言‘师者’。


孙思邈《大医精诚》言:“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一矣。此所谓“辨证理(哲学)为本,治疗法(《伤寒》)为先,操术(本草方技)凭经验。”中医“理法方药”三级贯通本是人类文明-哲学/科学/技术大满贯的大成之道-前科学、超科学。


其中的中医哲学思想观念、基础理论与临床思维方式是中医学之魂。此庄子有言:“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整个人类文明(科学大道)而言,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更何况某一流派方技,都顶多只是小成而已,只揭示人类生命过程的一小部分规律而已,如果将之美化夸大为全体或唯一标准,那就是犯了“言隐于荣华”毛病,儒家与墨家之争就是站着自己小成的立场上批评对方,(缺乏整体全局观)各自在自己小成的立场-观点-标准上评判对方的对于非,那就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因为医学的社会功能是防病治病,医学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临床,而囿于小成,社会上的大部分中医小成者(包括许多民间中医)和中医外行或急功近利者,由此往往把关注点热点放在临床上,或放在自己局限的小成上,重临床而轻理论,反因自己不明理而集结更多的同盟者齐身共唱“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只是经验”由此“以用代学”“以药代医”举世共此,不经意间自然迎合-证明了某些狭隘科学主义者(小成科学)对中医事业的“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以至直至今天社会大多数仍普遍认为“小成实践-方技是科学,大成理论-道理是哲学(迷信)”,又因为历史原因的惯性,老百姓常常把科学与哲学对立,将哲学与政治或宗教挂钩,于是大成中医理论自然不科学了。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医学模式,但到今天,西方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种医学模式仍然是三种相互独立并列的医学分枝。因为它没有能从源头上像中医那样,将三者从基础医学科学层面融合为统一体系,于是唯有在‘否定之否定’中(三者不相融合,某一发展必以否定它者为前提)向前发展;相反中医从源头将此贯通(三级贯通),故常在‘肯定之肯定’中求发展,成为西医必须学习的医药科学体系,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完整、成熟的大医学科学体系。


今天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无论中西)大都已经知道:就医学而言,思路观点(道)决定着方法体系(法),较之具体技术(术)工具(器)尤为重要……。如当今“结构针灸”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关玲、王龙祥老师:“术其实是比较容易的,可能大家各有各的办法,但道是最重要的,术是由道所决定的,所以‘结构针灸’重在道而轻于术。”(注:虽言“结构”更重整体“背景”相关,此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必能海纳唯心主义。……见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关玲“结构针灸”群)


而在传统狭隘科学主义=唯物质论的文化背景下,没有“量子”这个载体概念,人们的头脑可能很难一下子从寻找物质质量相对应的西医思维中转出来,转到以哲学为主导的中医能量思维上来(藏象是功能的五藏,不是肉体的五脏,五行是量子的五行,不尽是物质的五行。)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转不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


故已故岳美中老中医一幅自勉联为中医三级贯通写照,说明中医三级贯通的重要性。联曰:“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杀人。”治心者理也,感慨当今中医满世界的“弃理求术”,操术者“救人”抑是“杀人”?不可知也!
 
三世说医: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多维度科学比量中医理论

正本清源谈中医基础理论背后的科学性

健康管理硕士 马桢伟 2017年9月







第二章:阴阳五行精气神的多层次性

副标题:何为中?中为玄关与‘炁’多层次



本章提要:

在牛顿力学体系里,空间是质量能量的次序排列,时间是独立于空间之外的线性常量。但现代量子物理学却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同在,只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在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存在着内在不同的特定时空启动(注:量子的空间次序排列本质就是一种时间过程,只是这一时间过程太短-常被忽略不计)。古人将这个事物内在不同层面的特定时空称之谓“行”(与电磁波不同频率特质能谱相关),并将某个特定时空的量子活动称之谓“机”,而按时间过程分段则称之谓“运”。



古人将看不见的“道”从微观量子到大分子以上质量过程【无中生有】分为六个层次五个阶段【太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又称:道(真)、德(微)、性(理)、命(数)、扑(质)、素(象)见下表】,每一层次/阶段又各有“阴阳中”三方,因此,同一事物中,阴阳有五个层次阶段-【道/真空级→德/量子级→性/原子级→命/等离子、分子级→朴【质】/大分子级以上→素【物】/自组织耗散结构】。阴阳相抟相摩相易“冲和”谓“中”-玄关生气(炁),亦有五个层次阶段【真气(通天)、元气(精气)、生气(经气-卫气)、中气(胃气-营气)、宗气(大气)见下】,万物从创生到相对独立存在【无中生有】,由简单到复杂,本质上都是这五个空间层次物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生命系统的演化本质上也就是这五个内在特定【量子五行】时空之间的自组织自演化(中医谓之‘生化’‘气化’的“气机”运动变化)。由此,《黄帝内经》通过强调“神乎神,客在门”形而中的“中观-中介-中庸”玄关/中立【量子-分子】“冲和”的“治病之道,气内为宝”这个重要环节,将传统精气神营-四海(形而上理解物质层次),因“复气”而“气立”,因生化而“阴阳化生五行”,因气化而“五行运化六气”……!

“阴阳互藏无尽多层次”,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显态(有)一方认识对峙的隐态(无)一方,从而推求把握其当下势态(中),的中观、中庸、中道。

五行就是事物横向分类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波长的相对整体电磁波与竖向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范畴事物背后运动着的五种不同特征能谱的相对整体电磁波进行参照比对,分类管理的方法。



一、“阴阳互藏”与“三生万物”的多层次性:

现代已知:道/微观粒子是物理宇宙诞生过程中从量子真空涌现的有序结构。随着宇宙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智能的诞生和人类的诞生,道这一量子真空结构也在演化,不断地形成多维度的两面性和多层次结构。

在量子真空层次,道创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包括正物质【正电子/引力源】和反物质【负电子/斥力源】,这一过程现代物理称之为真空极化。

在微观真空层次,道创生了两大类粒子,一类构成物质(重子)【阴】,一类构成传递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的介子/轻子【阳】,这是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从最微观层面的理解。

在宇观层次上,自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从奇点喷薄而出,暴涨成为我们当今宇宙学说估计的数百亿光年的空间尺度。而四散而出形成‘重子’的粒子和形成相互作用介质的‘轻子’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前者具静止质量属‘阴’,后者刻画相互作用,以运动为主属‘阳’。两者构成宇宙物质对立统一的两面性。

宇宙发展经历了光与物质的脱耦以经量子-原子-分子而诞生,处在量子真空层次的‘道’和微观真空层次的‘德’演变成为维系所有物质原子稳定的基本力量。在这一层次,人类发现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规律。可以说,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量子真空上涌现的亚原子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亚原子尺度上‘道’的涌现。正是此量子真空场的这一涌现结构,维持了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使之不会由于电磁辐射而落入原子核之中,造成原子塌陷。从这个意义上讲,‘道’【量子真空】生育了万物,‘德’【量子耦合】辅助万物,即《道德经》所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



㈠物质序态与信息控制系统分级:

古代荀子,把有形物质从水火到人分为四个梯级,《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类似于现代物质序态之表达。

从朱灿生文的“开放系统的定态幅时函数I2(T△E)G”得知:

“当物质序态参数≥0时,对应于平衡物质态;【拟对应于基本粒子光态(包括离子态)】、当序态参数≥1以上时,对应于耗散结构; 【拟对应于气态、液态、固态】、2级以上的系统,则认为属生命现象的物态描述;【拟对应于整体多层次有自我反馈功能的开放系统】。”


表十一:物质序态分级表
表格十一:.png

宇宙基原 引力斥力原 物质序态趋向于0;虚空(非顽空) 不可感知性。

基本粒子 光态物质 物质序态≥0; 妙有; 不稳定、服从测不准定律。

无机有机 气态液态固态 物质序态≥1; 有(可观察实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向外辐射耗散光态物质。

有机生命:
低等生命 物质序态≥2; 初级系统 相对稳定,反馈、调节、控制自组织开始。
高等生命 物质序态2级以上;多层次高级系统,稳定的超循环层级耦合,主动感知、意识建立。
人类 物质序态3级;全息开放系统 精神意识占主导地位,能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具有社会属性。


物质序态分级与信息控制系统分级

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告诉我们,物质、运动、秩序(质量、能量、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世间万事万物(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都是此三要素的的复合体。物质和能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物质能量在时空中存在和变化的秩序,物质能量一旦成“物”即构成系统,就表现为相对有序性,其有序状态又是通过信息控制来实现的。故任何“物”物质能量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信息控制系统,都是在信息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进行运动。上述表格与其说是物质序态分级,不如说是信息控制系统分级更吻合其本意表达。

本着前文‘高级运动状态包涵着低级运动状态,高级物态(固态、液态、气态)包涵着低级物态(光态、超光态),高级物质序态包涵着低级物质序态,高级信息控制系统也包涵着低级信息控制系统’原则列下表:


表十二:物质序态信息控制分级表
表格十二:.png

物质序态≥0;无形(眼不能见)非“物”无从系统,所谓“一物一系统”,略(见上文《宇宙本源“道”》)道-不可感知,无从调控。

物质序态≥1;有形(“死”结构) 低级信息控制系统(实体调节控制系统)物质能量、形态结构调节; 精-物质能量、结构调控。

物质序态≥2;生物(自组织反馈)高级信息控制系统(实体加虚体调节控制系统) 物质能量、形态结构加客观信息流反馈双重调节;精-物质能量 、气-客观物质信息流、功能调控。

物质序态3级;人类(精神社会属性)超高级开放信息控制系统(实体、虚体、精神三位一体调节控制系统)物质能量、形态结构加客观信息流反馈、主观信息干涉,三重调节
精-物质能量,气-客观物质信息流、功能调控, 神-主观干涉信息流、精神调控。


㈡古代中医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八卦序态层次图:

将上述现代物质序态分级和信息控制分级与中国古代(宋/周敦熙)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先后天八卦层次图相对照,提示得到:原来古人“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五行、先后天八卦本是分属于一个整体不同层次、不同序态的分级控制管理模型。(见图七)


图七:古代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八卦序态层次图
传统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层次图.png



㈢现代王玉玲生物电(电磁波)医学的多层次性:

现代已知:人体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的(见下图)。硬件就是人体生物体系统-解剖结构,西医学就这形而下器证的解剖结构已经形成体系;软件就是人体生物电系统-生物电循环系统,即生物电的产生与相互转换。现代认为,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精气神等等(乃至我们的意识、精神、灵魂)大多属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但直至当代,中西医对它的研究都是不够系统和完善的。

人体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而软件却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生命的过程却是由软件规定的,由硬件体现的。

①生命硬件的层次及特性:人体的硬件是人体的解剖结构,即现代生物学。包括生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和生物分子学等等。层次:a整体,b器官(骨骼、肌肉、神经、血液等等);c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等);d分子(无机盐、脂类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等);量子(得电子、失电子、离子态等等)。特性:a上级层次包涵下级层次;b下级层次的整合构成上级层次;c上级是下级的整体;d下级是上级的局部;e上级的功能并非简单下级功能的叠加。……

②生命软件的层次及特性:人体的软件是人体生物电性,即生物电循环系统。层次:a量子(电子交换);b分子电符;c细胞电位;d器官微电流;e整体电流;f宇宙磁场;g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换。特性:a生物性-生物电存在于生物体内,生物死亡时生物电消失;b整体性-生物电在体内像一个网络,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整体闭合循环体系;c传导性:生物电可以在体内传导,也可以传导体外,因此在心脏附近检测到的生物电,并非心脏自身产生(其它类推),而是全身各部分产生生物电流动的总和;d物质性-生物电尽管看不见却是物质的(电磁波);e非解剖结构性-生物电的存在,目前尚未发现独立的解剖结构。

③生命硬件与生命软件的关系:a人体的硬件与软件一般情况下是分不开的,人体生物电循环系统独立于解剖结构,却又与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解剖结构是生物电产生的基础,又是生物电传导的载体。b人体的硬件与软件类同于中医的阴阳,具有中医阴阳的诸多特性。


图八:现代生物电(电磁波)医学的层次性
人体三世界图:.png
 
最后编辑:
㈣古人“无中生有”的五个层次性:

有趣的是,这20世纪的现代前卫科学认识,中国古代几千年前就有类似描述,将‘道’的有形生于无形“无中生有”分为五个层次:如《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虚,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虚者未见气也(混沌/真空);太易者(阴阳两极初生/量子-电磁波)神始;太初者气之始也(妙有/夸克-原子);太始者形之始也(离子-分子);太素者质之始也(分子-细胞)。气形质具(神随),而苛疾由是萌生。故帝问此太素之质也,《素问》之名,义或如此。……《素问》素者本也【标本根中之本,本者气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注:古人将道从无形到有形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虚/无气无形无质【混沌/真空自振荡】,第二层次为太易/阴阳两极开始【引力原/斥力原构成量子/电磁波】,第三层次为太初/小粒子/小分子-之开始【妙有/夸克-原子】,第四层次为太始/能量场-形而中-气之开始【量子集合离子态-小分子】,第五层次为太素/物质-形而下质的开始【大分子-细胞】,万物从太素组合开始构成了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直至生物体,具备了萌生疾病条件。……《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岐伯皆围绕着此太素之质而言问答。这就是《素问》的本意。素问之‘素’(未经漂染本色)的本意可解释为简单朴素的‘根本’,既是解释万物和万物之理的根本,也是解释万物【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生物体】形成的缘由,五行【量子频率-特征能谱】之根本。)
神气形-粒子从小到大.png

又:《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返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其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解释:天地开始【泰初】,初什么都没有,曰无无【真空/以太】,然后一些没有名字的东西【妙有】就渐渐出现,曰无名【量子】,这就是太初‘小一/几’的产生,但是真正的太极整体‘大一’【物】尚未出现。万物【分子以上】皆得此未成形的‘一’【粒子/量子-真如空性】而生;物之诞生则有‘性’【原子】中各有一(阴阳/引力、斥力),这就称作‘德’【量子】;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形体(形而上性),却有阴阳之分【重子与轻子】,阳变阴合(两个层次抟易-冲气),流行无间,称之为‘命’【性之过程周期为命】;造化流行,阴阳动荡,少留于此,即生一物【分子以上】,物受之而成生‘理’【量子/分子级差】就称作‘形’【中庸/玄关】;形体和合精神【形下与形上两仪成太极】,形体与精神各有自己的两仪-阴阳【量子】,自己的行动自然法则,这便是‘性’。组成万物【分子以上】的物质本‘性’是【原子/离子】,可回复到德【量子】的范畴,量子再回归到太初之极致--无无的状态,就和天地刚开始一样,和太初相同,进入了虚空的境界,那虚空的境界【真如自性】,便是至大无涯的‘道’。……万物【有(阴)引力耗散-正电子】与天地【无(阳)斥力响应-负电子】混合而成无形,又无知无觉【量子-中微子-电磁波】,这就叫做‘玄德’【中医玄关-生气通天】;整个过程即所谓“大道无痕”“道法自然”的自组织、自调控【上帝的掌控】。


注:此一段讲万物以“道【真空级】→德【量子级】→性【原子级】→命【等离子级--无形原子组合过程周期】→扑/形【分子级】→素/物【分子级以上】”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以及由‘物’反向至‘道’的变化过程,皆阴阳所为,在高维度低次元【道】范畴,阴阳指真空‘引力’【阴】与‘斥力’【阳】,在低维度高次元【物】范畴,指看得见摸得着【分子级以上】为阴,看不见摸不着【量子级】为阳。此宋代大儒周敦熙谓之“道物承接协同的太极之道”,即从无形[道]到有形[器]的过程《易经》谓之“生生”,现代中医谓之“生化”;而从有形[器]到无形[道]的过程,现代中医谓之“气化”。[皆经过“道物承接协同”的中介过渡带--玄关/中庸-理气世界]。


此《易辞-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道理,彻底洞明人类心体的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的。古人曰:“天所赋谓命,物所受谓性”,《内经》有:“盛之所属谓命(真气、元气),衰之所属谓性(鬼神)”命是指物质方面的气--元气,性是指人心的本性,又可称之谓“元性、真性、元神、真心、本来一灵等”,宋元以后的内丹书中,性命实际上是元神元气的代名词。宋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决》:“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元明以后内丹家还取理学之说,谓性即是理。《玄宗真指万法同归》“性在天地为理”。


发展致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言:““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理【用】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氏理论类同)。后世易学家排列:“形后面有象”“象后面有数”“数后面有意(气)”“意后面有理”“理后面有道”……;今人“得意忘形”之贬义,在古代是“维度提升”之褒义。
 
最后编辑:
㈤阴阳互藏中冲“五个阶段六个层面”:

皆为阴阳中【双体三方量子纠缠】“冲气以为和”,其“阴阳互藏”指:阴阳之中又可分阴阳,在道的不同层次,阴阳中“冲”各有不同指代。如见下表:



表十三:阴阳互藏中冲“五个阶段六个层面”
表格十三:.png

道层次 庄子/天地 王阳明理气 物理层次 阴/显序 阳/隐序 玄关/中庸 冲和
物态层次 形上中下 五行 理气


太虚 道(真)无无谓真,空空谓-如,道世界;混沌-真空 引力原斥力原真如空性以太
真空自振荡,真空无极无相无形,空[无,实相。

太易 德(微)小一谓几,无名谓-微,德世界;妙有-量子 正电子负电子 中微子 真气
量子涨落电磁波-德,阴阳两极有相无形,妙[金,真气。

太初 性(理)玄德谓性,性在天地理,理世界;夸克-原子 重子 轻子 介子电子 神气
神之性性者是元神,形而上 动力原型 衰之谓性,火[火,神气。

太始 命(意)中一谓气,天赋流变命,气世界;离子-分子 分子 量子 等离子 元气
气之始命者是元气,形而中 形式原形 盛之谓命,风]木,元气。

太素 器(数)形质谓器, 器世界;大分子-细胞 细胞 分子离子-分子精气
质之素朴素质谓器, 形而下 质料原质 水[水,精气。

太极 物(象)大一谓物,物成生理成形,物世界;生物 耗散结构 形质功能 玄关大气
形质气(神)俱谓物 ,五行形全谓元(原)量子场全,地[土,宗气。


从上表格可见,阴阳互藏的无尽多层次性可归纳为“五个阶段六个层面”:

1】太虚、道(真)实相。混沌-真空层面;【中医真空层面】

【阴】引力原、【阳】斥力原、【中】以太。

一切可观察物质都是由大量引力原【阴】和斥力原【阳】排列组合而成,它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1的序态参数)。宋代张载《太和》篇言:“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详见拙文《‘道’为宇宙本源,为何难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统一场论假说》)



2】太易、德(微)真气。妙有-量子层面;【中医真气层面】

【阴】正电子、【阳】负电子、【中】中微子。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红娘”》中解释:“科学已经证实,通过带正电或负电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气体、液体、固体和星球,构成了世界万物。这种负电符与正电符的对偶结构就是二维结构。”中国古代则用“阴”和“阳”来表示,古代“太极图”就恰当地表现了这一“阴、阳、中”之间的关系。



3】太初、性(理)神气,夸克-原子层面;【中医神气层面】

【阴】重子、【阳】轻子、【中】介子。

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都需要有量子的参与,或者说必须消耗“量子能”才能够完成。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其实质都是原子之间的“量子游戏”,即电子层次的“量子游戏”——不是得电子,就是失电子,或者共用电子。无论实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参与什么样的反应,无论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是分解反应,还是化合反应……其活性部位的局部原子之间都在进行量子-电子“交易”【易】。



4】太始、命(意)元气,离子-分子层面;【中医形气层面】

【阴】分子、【阳】量子、【中】等离子。

生命量子能量(气)随着血液循环来到各个组织的细胞之内必须进入一个共同的生化反应过程“三羧酸循环”,期间,需要很多的条件和物质的参与。在完成“三羧酸循环”以后,产生的能量还必须在细胞内的“发电厂”,即能量工厂线粒体的内膜上进入“电子传递链”即呼吸链。其中有脱氢酶、辅酶Q和细胞色素C等几十种物质组成的递氢体系和电子传递体系。大家按一定次序传递着电子和氢原子(一个氢原子可以提供一个电子而成为带正电子的质子)。总之,进入供能的后期“工作”,而分子氧则是供能过程中最后的受氢体和受电子体。

微量元素/酶/抗氧化剂/细胞膜:现代已知:活性氧自由基可引起生物膜上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造成线粒体内膜损伤;损伤的线粒体又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导致恶性循环,进而还会引起DNA碱基交换/单链断裂/姐妹染色体交换和蛋白质交联等DNA损伤,影响衰老进程。

人体内有1000多种酶,其中70%以上的酶为金属酶,而微量元素就是这些酶的组成成分或活性基团。它们与保护生物膜/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细胞能量代谢和改善脑细胞功能等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延缓衰老与注重微量元素摄入的的量和比例协调呈正相关。



5】太素、器(数)精气,分子-细胞层面;【中医形质层面】

【阴】细胞/组织、【阳】细胞因子/激素信使、【中】细胞受体。

1973年戈德伯格(Goldberg)受中国“八卦图”启发,提出著名的人体“阴阳假说”,细胞膜受体信使:环腺苷酸(cAMP)【阳】与环鸟苷酸(cGMP)【阴】是人体内两种对立的阴阳调节系统,形成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1979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夏宗勤著《中医虚证-阴虚、阳虚临床症候》环腺苷酸(cAMP)【阳】与环鸟苷酸(cGMP)【阴】比较;1980年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学院邝安堃等人,选择甲亢和甲减病人进行血浆环核苷酸的测定:甲亢(cAMP)增高,(cGMP)减少,(cAMP)与(cGMP)比值升高;甲减则反之。1991年美国科学家在美国《自然》杂志(权威杂志)正式行文将(cAMP)和(cGMP)与中医阴阳相对应。



6】太极、物(象)大气。耗散-结构层面:【中医真脏层面】

【阴】形质、【阳】功能、【中】大气(宗气)。

“阴成形,阳化气”,形质属阴,气机属阳;形而下为阴,形而上为阳。形气(形体与功能)相互资生“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提请注意,从上表格可见:

①阴阳中“三生万物”,在不同的层次,是具有不同的系统结构的,即传统中医理解的“阴阳之中又有阴阳”【阴阳互藏】,又可以在简单规则定义之下,涌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分类-特别的属性和性质。如阴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此阴阳中、精气神和合而成;阴阳派生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四象、四季,是另一种层次的分类,阴阳化生五行更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基本分类(五行之中又可派生五行,五五二十五分类);三阴三阳与风寒暑湿燥火对应,派生五运六气、六经辨证;以及七曜、八卦、九宫乃至华夏十月历、十一月、十二月历……,如此等等都是古人整体系统按照不同层次“阴阳中”的不同性质属性分类(象数)方法。


②其中道和德的‘粒子/量子’层次,既是组成万事万物的已知最小单位,又是万事万物具有潜在能量的最本源因子。指物质构成的根本原始(不能再分割)的推动力,其自带的能量活力不仅是万事万物的能量来源,而且是推动、决定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生命力】。从宏观角度看,世间甚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有形与无形之间、实物和能量场之间的无穷无尽变化,本质上都是这些粒子/量子的作用。不仅当这些粒子/量子凝聚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显现为有形有相的实体(原子/分子级以上物质【阴】),当这些粒子/量子启现弥散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无相的能量场【阳】,其中等离子态既是其基本常在又是其极端表现,而且即使是分子级以上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也必然充满着大量的无形无相的量子在推动着有形有相的实体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由此质量能量互换不已【中、冲】。

(注:生物的活力-生命就在于有形机体中藏匿的大量无形量子在推动着有形分子变化发展……。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都需要有量子的参与,或者说必须消耗“量子能”才能够完成;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消耗的“量子能”都必然经过阴阳相摩相易的过渡态“中”,即道家“虚空中冲态”;故曰“一阴一阳为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冲气以为和”“道之于中庸而止矣”。)


③生命无形量子能量【阳】必须藏匿在有形机体【阴】运行的前提条件:

a\一定要有成比例的体液(水分)作为能量载体【阴】,故曰“上善若水”。

b\生物体内的膜性结构和管道结构是无形能量在在生命体中进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阴】,细胞膜起到了类似水电站的堤坝作用,流经细胞膜的水流冲击在细胞膜周围产生水电能量,构成细胞膜的油脂和蛋白质不仅是生命无形能量良好载体,而且又是构成生命激素靶器官的基本素材。

c\人体各组织【阴】在良好状态(电解质环境),量子能量才能在人体内正常运作。

d\无形量子能量【阳】伴随着其载体层次【阴】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冲气以为和”玄关-中(气)功能,孤立的气不存在,孤立的无形量子能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④《黄帝内经》时期所言“阴阳”与今天中医基础课所言“阴阳”,在层次上有相当差异,前者宗《太始天元册》,以“太始”气之始为界,【量子-分子级】气之阴阳,后者宗《内经/素问》,以“太素”质之素为界,【细胞-生命级】质之阴阳。(古人阴阳本质是对立体系统多维度多层次对峙解构……,并非今人单一层面一分为二……。)

故上世纪70年代,现代中医学院教材称:阴为物质,阳为功能;90年代倪海厦:看得见为阴,看不见为阳;其中的差异,唯知此“阴阳”层次者方能正确理解【明】之。


⑤古之理者,道之过程反映。故曰“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又“理者,古代圣贤‘内圣外王’之性用”,明代王阳明言:“理气”【形而上而中-性用】,一个“性在天地谓理”超乎形象的【意会】世界。今人理者,论也【形而下而中-结构】,一个“物成生理为形”可以言论表达的形象世界。


⑥《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通过穷究事物的形而上‘性’(太初--理世界),从而探索导致事物形而中‘气’(太始-气世界)运动过程周期的秩序规律变化,谓之‘命’。其中导致‘气’之流变规律/秩序过程体现的内外环境变化/过程周期谓之‘运’。


⑦五运六气乃指宇宙‘九星、七曜’(北斗七星和太阳系九大行星)形上‘性(量子)’和形中‘气(分子)’之阴阳对形而下中国地域季节变化的影响,从而干涉人类与环境阴阳相易的‘阳气’曰‘生气通天’。故《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五气营运,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另外论述)。
 
最后编辑:
㈥古人与三世说相关的多层次名词解释:

无极、太极、道、德、性、命、朴、素、物、事、理、气、中、庸:

【太极】遥远为太,边际折返为极,整体遥远折返谓太极;一物一太极,一

人一太极;(形下形中形上合三谓太极)。

【无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无边无际谓无极;佛家:无无谓真,空空曰如,真如即道体;(道、真如、自性……)。庄子: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佛家:无无谓真,空空曰如,真如即道体;庄子: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道在瓦砾、道在稗粒、道在屎尿;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中庸: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

【德】庄子: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小一谓几,无名曰微;德为道之体用,德者得也(合乎天道者有得)。

【性】老子:玄德谓性;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为天下法是谓教);庄子:性在天地曰理;性道虽同,气禀各异,故有过犹不及。

【命】系辞: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宜),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庄子:命者令(事)也,性者理也,性命事理各呈阴阳,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皆禀炁以成形,其各得所赋之理是谓命;朱熹:天赋流变曰命。

【朴】老子:朴之质成-器;【素】素之形成-物;朴素大一,成器谓物;系辞: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物】庄子:物谓之而然;周子:一物一太极,太极谓太一,有阴亦有阳,故物之有形亦有理;

【事理】系辞:性在天地曰理,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佛家:法本乎理,理本乎情;天理本乎人情,人事必蕴天理。

【冲气】老子:玄牝谓门,冲气(谷神)在门是谓天地根;道家:中谓玄关,

冲气以为和,炁和谓中一。

【中和】中庸:“德莫大于和,而道莫美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中庸】中庸:不偏谓-中,不易谓-庸(过犹不及);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程子:中谓天下之大本(体),和谓天下之达道(用),庸谓天下之定理;(庸又指环中进入空性状态,如阴符经:阴阳燮理,其机在空)此“圣人以为常(本来-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平常心即庸。

《道德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中庸处下-天之道-量子规律】


精、气、神、明、小一、大一、中一、通一:

【神】易经: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无方,易无体;阴阳莫测谓之神;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孟子: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曰神;内经:两精相博谓之神;神乎神,客在门;气化神,神为气之主。神者正气也。

【气】易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内经: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

【精】庄子:故生之来谓之精;精之所舍,知之所生。管子: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知;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

【明】佛家:知信曰明;老子:知常曰明;庄子:(知通为一)莫如曰明;内经:知三曰明;内经:阴阳者神明者之府也;易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小一】小一谓几,无名曰微;真如量子谓小一(空、无、几、微-波、粒),唯心察【神】;

【中一】阴阳之门,冲气为和,谓中一(玄牝、玄关、谷神、黄庭、门客、场能…),唯心冲【气】;

【大一】合而成物谓大一(朴、素、大分子、细胞……),唯心现【精】;

【太一】整体系统谓太一(器、物、太极、整体、系统),唯心守【形】;


《周易/系辞》“是故阖户谓之坤/地,辟户谓之乾/天;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见乃谓之,形乃谓之,制而用之谓之,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


《庄子/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得也者德也)适得(德)而几亦。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道通为一;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在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


汉代王弼:“万物万形归一也(万物归根皆为量子构成)。何由致一?由于无也(量子谓一,从真如空无所出),由无乃一,一可谓无(真如谓无,量子谓一,量子几近真如,故小一几近无,亦可谓无)。虽有万形,冲气一焉(万形皆有无相易相冲之中和所现,围绕着形之冲和之气谓之中一冲一)。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小一近无非常道,大一殊异非常名,唯把控中一/冲气以为和者,可谓太一系统控制者)。”
 
二、阴阳本质属性:二元对峙多层次维度提升:

现代量子力学研究认为:“一切物质分解到最后都由波粒两象性的粒子(电磁波/量子)构成,粒子的质量大小与其电磁波的波长成正比,与其电磁波的频率成反比,电磁波的频率又与能量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即粒子越小频率越大、波长越短,阻力越小、速度越大、能量越大,反之亦然。所谓的最小粒子/根本实体不能孤立存在,必然是双体纠缠【必由更小的反向存在支持构成--暗物质】。”

[当年爱因斯坦等统一场论架构:它们是一对多或一对一的正负电子对峙,正电子为引力原,吸引一切【属阴】,负电子为斥力原,排斥一切【属阳】(类似古代《正蒙》“阴主凝聚,阳主发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此引力和斥力的和合对峙而构成。当引力大于斥力时,可显态为不同层次“量子-原子-分子-实物”的正质量,反之,当斥力大于引力时,则成向外逸散的隐态负质量。负质量因难以聚合成质成形,所以单一的负质量(反物质)难以找到是基本事实,能找到的唯有大量引力与斥力组合的双体纠缠系统,如电子云。]



㈠阴阳本质属性:类似佛陀纵向多层次的二谛解构:

阳=无/天(形上-道-心)斥力为主-量子能量信息【隐序】;功能为主;阳属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量子类万物本源性物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它是推动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动机”。

阴=有/地(形下-器-物)引力为主-分子以上质量【显序】;物质为主;阴属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为万物承载“厚德接纳、承载、容纳、转化一切”,它是承载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外显载体--“承载体”。


从上述“阴阳互藏-五个阶段六个层面”划分可知,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和两个以上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不同维度/层面判定(类似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引斥力】双体纠缠系统:一般而言,小粒子运动/相对高能量为上为阳,大粒子运动/相对低能量为下为阴,一切可以被科学观察的事物或基本粒子,本质上都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更小不同层次粒子构成的双体纠缠系统。两者关系,小粒子的运动变化是推动大粒子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而大粒子物质通常又是小粒子的信息载体,两者谁也不能孤立存在,故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中医的阴和阳,应该是一个事物无尽多层次相互对峙的某两个面,并非现代中医理解的单一层面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是围绕着整体系统不可割裂的一种多层次的相互伴生关系,隐含着现代量子力学不可能分解的无尽多层次量子双面性特质,两者围绕着整体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通常物质结构决定和规定了能量信息的秩序状态,能量信息系统又通过其反馈调节控制和影响着物质系统本身,本质上此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事物的某两个层面/方面(双体纠缠系统),围绕着整体谁也离不开谁。此古人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故先儒有曰:“阴阳者天地对峙之定律,对峙非流行不能变化,流行非对峙不能自行;一二三四五[生数]六七八九十[成数]者【五行生成数】乃天地阴阳流行之次序,此所以流行于天地中而为用也。”循此推论:中医阴阳的本质属性是“用”【引斥力】二元对峙的方法论解构一般事物的双体纠缠关系,通过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高度,谋求系统无尽多层次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有点类似佛陀多层次二谛解构……与古代佛家“龙树的中论观点”相类似(见后)。


㈡‘形上与形下’量子纠缠谓“万物负阳而抱阴”: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现代理解:万物作为一个独立的太极系统,在绝对零度/摄氏负273.15度以上都是耗散结构,都在向外不停地辐射/发散带正电的量子(正电子-引力原),原因在于物质内部的【阳】(负电子-斥力原)是其向外辐射的根本源头动力,故【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起亟动力在阳)】,吸引宇宙间带负电的电子(负电子-斥力原)故【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卫外原因在阴)】,正负电子/引力、斥力相互作用,形成大量电中性的中微子和正负电子云【量子场】,于是沿着万物‘形’的边界产生大量沿着物质形界面集合排列的中微子、正负电子构成等离子状的光态和气态物质【神/气】,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



所以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重处下主静,轻处上主动,故重为阴,轻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寒者动迟,热者动数,故寒为阴,热为阳)。”[《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循此,现代物理学解释:一切可观察物质都是由大量引力原【阴】和斥力原【阳】排列组合而成,它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1的序态参数)。由于物质内部外部大量斥力原【阳】运动的作用力,导致任何物质都在不停地向四周辐射着大量的引力原及其多种组合态【阴】,(即耗散结构,又在向≥0过度;宋代张载言之“动非自外,欲一之不能为之变”。)正是通过辐射与外界物质发生作用,由于辐射的物质结构(排列次序)不同,产生了力的不同类型,这一观点类同于现代物理学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场的传递。”由此重新理解《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不平则阳不密”;“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等阴阳观点,则其蕴藏许多现代量子物理学原理。故【中医养生贵在“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例如,较为典型的就是物质辐射引力原产生引力场的过程=万有引力原理:

假设有某物体A(耗散结构),周围存在着与其质量相适应的大量运动着的斥力原作用于该物体内在的引力原,结果由于物质内部矛盾(引力与斥力)的规定性,导致它向四周不停地辐射着引力原,以某一引力原为例,它在辐射过程中遇到某一空间中运动的斥力原,由于引力原吸引一切,斥力原排斥一切的特性决定了两者在相遇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向引力原方向的运动趋势,大量引力原的辐射,造成了大量与物质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运动趋势,这一综合趋势也就是引力场。因此引力场的本质乃是斥力场的综合趋势所为,此《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类似于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关于质量分布导致空间弯曲而产生引力的思想。

试用上述思想解释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设有物体A和B,惯性质量分别为MA和MB,相距为r,试分析物体B受到物体A的引力。通常情况下,当r保持一定距离时,物体A可近似地认为以球面波形式向四周辐射出与MA成正比的引力原数,其密度与r平方成反比,与物体B周围斥力原发生作用的引力原又与MB成正比,从而导致物体B向物体A方向一端与另一端的斥力差,产生引力F.因此得到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相同的公式,即F=G﹒MA﹒MB/r平方。反之物体A受物体B的引力亦相同。

循此,朋友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老师王建成戏言: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究其本质而言,应该纠正为“万有引、斥力公式”。对此,其用自己的相关物理实验实证,令当今物理界叹为观之,前几年就听说其用“万有引、斥力原理”为依据,成立了一个“全球艾滋病癌症康复中心(筹)”上海众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究对付艾滋病和癌症已小有成绩……。


㈢相对独立的双体系统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现代已知,生命是一个远离平衡、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生命运动的持续动能源于远离平衡又趋向平衡的耗散结构,“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全拜阴中一点真阳【量子】企亟、发散含正电符粒子-引力原,与外面的负电子-斥力原构成电中性的“负熵”所赐,此《内经》言“生气通天”。故唯有“阳内而阴外”“反者道之动”方显生命自组织之活力。即传统中医所谓的“阴无阳起,阴实者死;阴内阳外,阴阳离决”;“阳若入阴,阴平阳密;阳不入阴,阴阳反作”。因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惟阳在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入阴而固】,【阴下阳上,阴阳不易,隔离者死】。

此《周易》有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阳在下,阴在上为“泰卦”,阴在下,阳在上为“否卦”。泰卦者阳入于阴则“阳密乃固”;否卦者阳不入阴则“阴阳离绝”。

广西中医学院校长唐农举证:“人体五脏肾居至内,所藏元阳为脏腑活动原动力,而‘四肢为阳之末’处至外,内阳外阴,不亦显乎?人如此宇宙万物又何尝不如此。地球内核是热核反应,而地面上的高山哪怕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都是终年冰雪覆盖,皆显内阳外阴结构。”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语焉分明:“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卫也。阴能守则阳秘于内,阳能卫则阴固于外。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于蚌,完玉以璞,而昧者不知,弃珠玉而珍蚌璞,是之谓到置之民矣。”此齐《内经》之论也。

《内经》又把阴阳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内经、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即是说,阴阳二气是通过开(气外发)阖(气内收)枢(气状态之间的过渡)来完成其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作用需协调一致、不得相失。在整体上仍要以一阴一阳来把握,三阳要“摶而弗浮”,三阴要“摶而弗沉”。整个阳要“弗浮”,整个阴要“弗沉”,反衬出“内阳外阴”“负阴抱阳”本位结构在人体的重要性。(详见后文)


循此,广西中医学院校长唐农重新解析了《伤寒论》从桂枝汤到四逆汤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历代医家因深陷“卫在脉外”主阳,“营在脉内”主阴,“阳外阴内”理念,不识中医理论本是“内阳外阴”结构,影响了后代对于《伤寒论》方剂的准确理解。而人体“内阳外因”本体结构的揭示,对于准确理解《伤寒论》的辨证施治实质,进而把握开阖枢调控阴阳中的次第,还原经方的设计思想意义甚大!(见后《伤寒论》章节桂枝汤方解)【中医治病贵在“阳内而阴外,反者道之动,方显生命自组织之活力。”


㈣阴阳关系“用”--“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两者关系:《黄帝内经》“阳予之正【阳属/量子能量梯度/周边环境/左右发展方向】(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阴予之主【阴属/内在质量信息/DNA/根本主控程序】(变化发展的充分条件);两者互为条件,故知阳者(方)知阴,知阴者(方)知阳。……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善察阳者势之先故曰知病】;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善察阴者质之变故知生死】;别于阳者,知病忌时【辨阳(量子能量梯度)善考察疾病发展和预后--具治病优势】;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辨阴(内在结构稳态)善考察生命的有序稳态--具养生优势】。谨熟阴阳(双体),无与众谋【善于将形上与形下(不同层次维度)比照参合考察,方明晰无/空性(量子能量场)对形下万物(有)的重要作用】”。此《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量子)道之用”,即通过显态【低维】之阴,认识隐态【高维】之阳,推断事物变化发展趋势之【和】,再将高维度隐态思维【阳】落实于低维显态实践【阴】而求“天人合一”之【庸】。这一过程,儒家称之为“中庸”,佛家为“渡”为“觉”“觉悟”,哲学上称之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即利用(阴阳)二元对峙背反提升思维层次(维度),解构问题-既重破除低维物质层面根深蒂固的“我执”,又不得不从低维物质层面切入,回向彰显高维度多层次的“天人合一”。

有点类似佛家《金刚经》的二谛方法论(世俗谛【阴】胜义谛【阳)既离常【执有】又离断【执空】两边见而求中观-不二法门,不断多层次多维度多级提升解构颠覆凡众原来颠倒梦境谓之回向。从缘起到空性“是法非法,见佛非佛”“佛说般若菠萝蜜,即非般若菠萝蜜,是名般若菠萝蜜”……;到儒家“不执两边…,君子道中庸,小人反中庸”;从华严经53个次第等级“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金剛乘、菩萨乘……”到孔子“十五敏而好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皆从回果向因【果阴因阳】、回事向理【事阴理阳】、回法向道【法阴道阳】……【回物质结构向能量序态】提升之方便,此类中国古代阴阳二元对峙求【谛】,提升层次维度解构“阴阳互藏无尽多层次背反求中”方法,本是贯穿于传统东方文化和中医理论/实践的核心构建。中医尤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更为显著,如太阳病常从太阴【别通】少阴【表里】解,……厥阴病常从少阳【表里】阳明【别通】解,是其常态。(见后伤寒篇)。


两者之用“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阳为用【形上】阴为体【形下】),倘若执有【形下】执空【形上】或循外【外证】循内【内证】,落在两边,俱失其正位。”此《黄帝内经》原则“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为形上之无/阳,术为形下之有/阴,法为形上落于形下阴阳中和之方便,三者关系清晰明了。);清/郑钦安(扶阳派宗师)《医门圆通》亦云:“正也者,阴阳中太和之气;邪也者,阴阳中不正之气也。”亦以阴阳之和与不和论正邪,不以偏阴偏阳论正邪,有旨哉!现代医家(上世纪70年代,中医学院教学用大白话解释:阴为物质,阳为功能;90年代倪海厦:看得见为阴,看不见为阳。)此类通俗版阴阳解释,虽有利于现代普及版低层次中医对阴阳的入门理解,但倘若不明构成“阴阳互藏无尽多层次性”背后的多维度高次元根本认识,反因单一维度/层次理解阴阳,后世医家常在“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间争论不休,虽时而也能在‘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和而不同。但普遍难于把握中医阴阳互藏多层次性根本特质,临床最易偏阴偏阳、偏于一偶自然而然!故当今“扶阳派善于别阳,多出大医,却自己大多不能长寿;养阴族善于别阴,虽少大医,但自己却少有下于古稀。”……不识中医阴阳本是多层次多维度多级离常【执有】断【执空】两边见而求中之中观方法,单一层次维度认识阴阳、偏于一偶的果报,临床中医问题多多!


㈤《易经》核心行为准则:中、时、位正当:

既然‘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那么面对‘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的人体复杂系统,又如何使之‘适’?‘适’的标准又是什么?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就是《易经》中两个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概念:‘中’与‘时’。


‘中’就是后来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指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一阴一阳为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太极元气为一,不偏不倚为中”,“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中一之道,通天彻地”,任何偏于一方失整体系统平衡和谐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故元·李道纯词云:“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这种浸润于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和谐思想,贯串于全部中医理论和实践。故《易·三统历》曰:“德莫大于和,而道莫美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老子更加精辟:“多言数穷,不若守中。”若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则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之于中庸而止矣。”


‘时’则是指与时势相一致的“时行时止、待时而动”,即在恰当的时机开始,在恰当的时机停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自然规律)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就‘时’的自然属性而言,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规律性。就‘时’的社会属性而言,它又受到参与其中的人的活动的一定影响。所以人第一要尊重‘时’的客观存在,第二要通过人的主客观努力,来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到来,重视来得身边的时机。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用‘时’之机--利用好来到身边的时机,不要等错过了后悔。

此《系辞》所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将人的道德、智慧、修养、行为在这对‘时’的认识把握和自然存在的妙合无间的境界上,主动适应‘唯变所适’,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用老百姓的通俗话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主动适应、创造性顺应的“中、时”生存智慧,与那种时下意义上通常人们认为的:传统宿命论主导的、保守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有着本质上完全不同。


位正当是指中正当位,中,象征事物受持中道,行为不偏;正,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符合客观规律;当位,是指符合时宜的阴阳位置得当,即人们处置问题的位置、方法、时机、轻重…恰当,度势-不可教条,反之,则‘失正’或‘不当位’。离开了‘位当’无疑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辛弃疾言:“物无利弊、过则成灾。”传统中医的阴阳平衡、现代生态平衡,其实讲究的就是‘位当’。

此‘圆机活法’的行为准则,类似于今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由此一部《易经》‘惊天地、泣鬼神’其精髓在于‘位正当’,这也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所在。中医调整阴阳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辩证辩病……诸原则,所谓‘有故无陨亦无陨’‘有是证便是药’‘药有病当’,明朝《续医说》言:“形有寒邪,虽婴儿亦可服金液,脏有热毒,虽老赢亦可服大黄。”当用者大黄、芒硝、砒霜救人,不当用者人参杀人。古人所说:“用药如用兵,善用则攻即是补,不善用则补亦杀人;”其实质皆因急病、慢病,体质、年龄不同、营养生活方式、环境等诸多不同,而需个体化、个性化(辩证)治疗和健康管理。反之追求千人一面“灵丹妙药”“特异方技”之虚妄,或妄想以一人之力不适时宜地改变时、地、人、病…之综合结果,岂不有悖于位当之精髓。古人言:“治大国犹如烹小鲜”,上医治国、用药犹如用兵,岂可离开位当?中医众多治疗原则,如三因制宜、以平为期、因势利导、衰其大半即止、背反相谐、补而不腻、贵在适中……其实质俱是‘位正当’原则之体现。(参见拙文《系统和谐,中医之魂--纵论上、中、下三工》)


求中、识时、知时、观时、用时、位正当,重在知‘几’

如何才能求中,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呢?这主要在于‘知几’,(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类似于佛家用慧证空、证自性真如。)《系辞》:“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上面有论,几者微(微粒)(趋向于0不等于0、妙有、非顽空)也,通‘道(基本粒子)(自性真如)’通‘神(思维光态物质、量子、电磁波)’,泛指一切事物的基础构成。这里的‘几’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前兆,在事物发展的萌芽阶段就准确地知晓、分析它的趋势,把握住极其微妙的时机,这就是‘知几’(般若智慧)。由此才能实现求中,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求位正当。还是“临症察几--察机”!
 
三、“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与“唯心所造”:

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伦敦大学量子物理学家玻姆早年受到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关于《自然整体性》启示,提出了自然世界的层次性:这些层次是不连续的但却又彼此关联,相互隐含,形成整体的隐秩序;现行的物理学是显序的【世界一/阴】,未来的量子物理学是隐序的【世界三/阳】;其认为,包括生命在内的整个宇宙,都在隐态与显态之间过渡来回变化【世界二/中】,在一定条件下,显序可以转变成隐序;反过来在另一些条件下,隐序也可以转为显序。并设计了一个奇怪的瓶子,在电视中公开演示:中国太极图阴阳鱼隐序和显序之间的来回变换。多年来,玻姆与其合作者引用新的数学方法表示隐序物理学的一系列规律,虽未最后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他的隐序和量子不连续概念已经引起当今前卫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普遍重视。



㈠三是阴阳中:从阴阳双体到阴阳中三方,是量子缠结的进一步演绎。

阴-有,“阴成形”“阴性凝聚-引力”,是看得见[显序]-质量【分子-形】重(区别性/局域性);偏客观物质【质和气】;“阴主凝聚”哲学属性:下-地-有(具形态)-相对静止的暂现-色即是空【假】;

阳-无,“阳化气”“阳性发散-斥力”,是看不见[隐序]-能量【量子-神】重(整体性/非局域性);偏主观思维【理和性】;“阳主发散”哲学属性:上-天-无(虚形态)-绝对运动的永恒-真如实相【真】;

中-有无之间“门”[形界面]“冲(中)气以为和”能量/信息【玄关-气】重(流动性/过渡性);偏主客观关系;形下(分子以上)与形上(量子)流动过渡(离子/小分子)【气-关系】;中是质【分子】和能【量子】流动【关系】表现的信息【[度]界面】;中/冲【离子/原子-气】重(流动性);是对象与现象的统一【象数-数为形上性,象为形下图】,真与假关系过渡【主客观统一】;引斥力聚散有度【冲-气-和】【有无气化】的统一。(现代量子双体纠缠导致的相对封闭远离平衡耗散结构的对立统一体现。)



㈡三生万物与“三世界平行”:万物皆“有无冲”“阴阳中”“天地人”“形气神”双体三方的量子纠缠系统。

万物皆此“引斥力统一”“有无冲”“阴阳中”“形气神”量子纠缠双体三方系统的对立统一;现代科学言“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哲学言“客观、主观与中观”的对立统一;万事万物皆“形上形下形中”三大要素的复合体(三者没有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无法存在),即佛学“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缘起空性的中观【量子】活动,都无时不在发生质能信息转换的运动变化。(微观上: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由正电子、负电子和中微子三体纠缠构成;宏观上:万物都是形而下的显序世界、形而上的隐序世界和形而中不连续过渡世界,三世界纠缠的对立统一体现。)

循此,中医太极图阴阳中原理,可以理解为:已知两个对峙层面,推求第三个层面,即已知两个世界,推求第三个世界。某种意义上,古代圣贤的知阴知阳而求中,不仅与佛陀的二諦解构方法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本质上与现代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不同者,它的定义域范畴(层次/维度)犹胜于现代辩证法多多。循此推知,传统阴阳学说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显态(有)一方认识对峙的隐态(无)一方,从而推求把握其当下势态(中),的中观、中庸、中道。它既是中医从认识论进入方法论,构建各种辩证治疗模块,由本质切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传统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哲学的本体论构建。


㈢“冲气以为和”:“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

“冲”解释对立,“和”解释统一,“冲”又解释量子乃至分子的虚空冲和状态,即炁的冲和状态,如【真气、元气、生气……】既是“分子【阴】与量子【阳】”对立统一关系的中和【中庸/中介】不连续的过渡体现,又是量子在分子的非点状态中虚空冲和表现,并以此将原本对立而不分立的“分子【阴】与量子【阳】”连接/统一成为一个(双体三方量子纠缠、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故古代先贤曰:“阴阳、元气、太极合而为道”。


紫极先生:“冲者虚也,道容万物而不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由道而生,道依万物而在”【量子变化万物、包容万物】。《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拙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笔者解释:决定万物的玄同/微妙小粒子【量子】都以冲虚状态存在【中和】。在这冲虚中和的状态中,它们有无/阴阳概念之间对立的锋芒、纷乱、明暗、大小……诸多矛盾在湛湛叙静的量子中和状态中淹没或幽隐,也许人类无法进一步探知它背后的根本主宰,但构成万物的质量、能量、信息皆拜此冲虚中和“冲气以为和”所赐。


宋代儒学大家周敦熙等则进一步认为:太极就是“道(阳)物(阴)承接协同(中/气)”,中庸【中介/过渡态】就是太极道物承接协同的体现。如果说“科学”是定性定量研究分析“有”的学问,如传统经典物理化学;那么“玄学”则是静态反向领悟“无”的学问,现代量子力学类此;中庸/中医之“中”则是研究领悟“有无之间”“无中生有【化】,有化为无【变】”中而用的学问,区别于西医研究物质结构‘有’的学问,现代量子生物学、复杂系统思维类此。对此虽然《黄帝内经》早有明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无】,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是为‘用’也……”;但有趣的是,现代科学似乎谁都在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但偏偏总是喜欢离开‘无’之根本性和绝对性,专一讨论‘有’之展示性和相对性?现代量子力学虽然早已清楚地告诉人们:“一切运动变化皆此‘有无相生相克’之因果,其中‘无’为因,‘有’为果”,然当今唯科学主义的“科学家”却死啃十九世纪经典力学老黄历不放,只愿相信自己眼见为实的“有”和“果”,对导致这一切运动变化的真如空性“无”和“因”一概排斥,对此类只求果不求因、自以为的“科学”井底之蛙,佛家似乎早有瞎子摸象之比喻批评之!


俗话说:“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中医作为一种“形上”【玄学】与“形下”【科学】易抟冲和而“形中”的中庸之学【非简单哲学】,倘若旦知有下(科学),不知有上(玄学),何以求中(道物承接)?反观当今西式科学的主流中医教学模式,虽然都在强调诵吟《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但因囿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形而上道“无”常被当作封建迷信封杀,学习中医唯在形而下器“有”单一层面(实体结构)中翻跟斗,循此培养的中医后学,焉能明白背诵此类经文的真实意义?又有几个能真正体会中医本是强调形而上而下“有无冲”“阴阳中”“形气神”“冲气以为和”形而“中”的学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同理,倘若现代中医教学始终只有形而下西式科学的唯一,中医教学能不西化、不培养中医掘墓人吗?难怪有许多老中医评论:“当今中医硕士、博士最大毛病,虽学富五车,甚至著作等身,但大都不识根本阴阳,又何以为中?”中医“阴阳中、冲气以为和”本是中医提升维度(重在大背景背反之先机=治疗关口前移)的世界观、本体论『核心灵魂』,临床阴阳五行、六经辨证…则是其本体论推导派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倘若唯在低维度物质结构中研究中医方法论,自然难识高维度中医的本体论为何物,而本体论丢失,其认识论、方法论焉能不失其真?例如当今中医网上就有为数不少大牌中医专家、博士在集体行文声讨中医阴阳五行不科学!如此咄咄怪事,其本质还是“不识上,焉识中?


㈣三生万物与张立德‘心物能’横向三维整体宇宙法则:

现代张立德‘心物能’整体宇宙基本法则:创生宇宙的本源-光/电磁场的波粒两象性代表着物质和能量已经具在,与此同时并产生另一种基本存在--整体性【心】(信息是相对整体存在的感知)。一种不具任何形相/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确实存在,并一直在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与作用;整体【心】是与粒子【质量】和波动【能量】同时诞生的隐形存在,是与粒子(有限存在)相对而生的(有限存在之外的的无限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自体整合(自组织)功能。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万有引力至物质的结晶/结构体的自然出现和成长,处处在在无不显示了其整体【心】自组织整合的作用和功能。

在宇宙金字塔这个自组织的立体架构里,【心】整体性,【物】个别性,【能】流动性,三条线构成立体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心能面】【物能面】和【心物面】,这三个虚中有实,实亦是虚的复数面,构造起实体世界的边框,也是实体世界的极限,实体世界中任何景象既不能逾越这三个面组成的界限,也不能少了其中的一个侧面。有趣的是:人间【实体世界】的学问皆与此三个面相关,【心/能面】明显是【宗教-玄学】的根源,【物/能面】乃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心/物面】正是【哲学】唯心与唯物的写照。好像谁都缺了一块,唯有中国古人的道-无极/太极图将此三个面圆融了。即:

科学:重质量和能量;波粒两相性,缺信息主宰;

哲学:重质量或信息;唯物或唯心,缺能量转换;

宗教:重信息或能量;重心性能量,轻物质基础;

科学、哲学、宗教(玄学)各呈一个立式墙面,共同组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整体大同;顶端为一个点=无极=道=真性自如=如来=源炁=宇宙本源--终极物质、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下端任一层面=太极=原整体(整体生成论)。


图十:三生万物与张立德‘心物能’示意图

张立德心物能示意图.png


此现代整体生成论的横向解构,有人将此与中医阴阳中(有无中)的纵向解构相比量,科学-重质量和能量,显然对应于形而下【阴】,玄学-重信息或能量,自然对应于形而上【阳】,哲学-重质量或信息(介于形上形下之间),则对应于形而中【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中识系统】。(现代认识:一切形上『量子』形下『器物』之存在都必须经形而中-心性『意识』【量子塌陷】投射、杂染才能被感知认识。即使是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物质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但必须被人的感觉或知觉所摄取或复写【被心的主观性提取】。”倘若言不能被心得主观性提取/体现的客观实在,岂非更玄?暗物质、负质量否?即使是人类暂时还不能找到的暗物质、负质量,起码也已经被人类的心性『主观』所接受。故哲学上循其形上与形下、主观与客观的的对立统一,唯有东方中庸中和之中观、中识。此佛说:“唯心所造,不落两边”,《内经》言:“心主神明”“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㈤“阴阳中”三世界与“心主神明”“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唯心所造”;



表十四:“唯心所造”的“阴阳中”三世界

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天地人三道 地道 人道 天道

身心灵三我 自我(身) 本我(心) 超我(灵)

以形为界 形而下-知识 形而中--知见 形而上--智慧

三世学问 科学 哲学 玄学

三世三书 科教文字(有字)人文社会(无字)宗教玄学(意会)

阴阳求中 阴 中(庸) 阳

相易相抟 有(条件缘起) 变→关←化 无(真如空性)

三位一体 质量 信息 能量

张立德心物能 物 杂染→心←投射 能

世间三观 客观 中观(中道) 主观

佛学一心三观 感观 中观 止观

佛学一心三谛 世俗谛 第一义谛 真如谛

佛学一心三相 虚相 玄关相 实相


“科学本是建筑在迷信土壤上的去伪存真”,今天伴随着科学发现“分子-原子-量子……”的细化发展【佛家言唯心所造从杂染(外向求取)到投射(内向求取)……】,常常科学新发现的“有”,本就是过去的“无”。一切聪明智慧科学新发现的物质之“有”,又焉能离开人类思维【主观】之中识(唯心所造),从来“从无到有”,一切先期形而上聪明智慧“无”之探索,本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探索前提,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思想家,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思想灵感的科学家会有超乎常人新“有”的发现,即使是“技精成艺近乎道”艺术家之路,也必有赖高维智慧灵性“无”的提升。中医阴阳中理论(中庸本体论)本是注重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用高维度的“无”把控指导低维度的“有”,用低维度的“有”切入体现高维度的“无”而求中道、中观统一【天人合一】的学问。与现代“唯有到有,有中寻无”的西医思维相比较,“有无相生”重高维度‘无’还是重低维度‘有’,高下立判!故探索中医阴阳理论-多维度多层次对峙解构求中【高维-无-天/低维-有-人】的天人合一学问,唯先有注重形而上“无”的超科学、前科学,才有后来形而下“有”的现科学、现中医!倘若不知“无”,没有前科学、超科学又何来现代科学、现代中医?也许这就是中医“三生万物”、佛学华严宗“唯心所造”“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一心三相”之所出!


㈥“三生万物”与现代基因研究:

二十世纪末,全世界生物科学家联合开发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结果无意中有力地佐证了玻姆的上述三世界观点:理论上本应该找到的三十多万对碱基基因组,实际大约只找到了三分之一【显序】,有三分之一是空位【隐序】,另有三分之一在不定变化过渡【中序】,且发现其不定变化的结果不仅是不连续【量子跃迁】,而且还可被意识干扰所改变【唯心所造】。科学家们还发现大部分的DNA内在的构成和特点在三维空间根本看不见,它们是一种重力、磁力、光量子互联次元力【形而上】存在。DNA内存并非只是简单的生物化学构成,而是一种灵性的互联次元--量子态构成。它携带着你巨量不可见的信息和能量,它是你的独立无二群体构成的个体,甚至包含所有你在每一生中曾经做过的事及其学到的灵性,它的实质其实就是你形而上的“灵魂”【唯识】。然而,对于形而上量子态“灵魂”,妄图用寻找三维结构外向求证的科学方法显然是徒劳的;就量子态而言,现代三维科学不能测量某个量子态,甚至也不能测量其周围的量子场,唯有通过“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痕迹【神乎神,客在门/表象空间】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却又是显而易见的。

同期英国的罗伯茨与美国的夏普共同研究感冒菌,最后也发现基因不是连续体,具有间断性,并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多现代实验结果在生物基因工程领域,无疑都相当于直接宣告了“基因决定论”【显序决定论】破灭……,导致二十一世纪全世界的前卫生物基因科学家几乎集体华丽转向研究“表观遗传学”即研究诱导基因变化的环境/过渡态:

①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称之为“表象空间”,它们各有自己的特征与概率分布,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必然有序而不混乱,既然有序,在数学上就可以纳入表象空间来模拟;

②基因的转录功能——特定的基因决定特定类型蛋白质的合成的能力--是可被高度调节的,这种调节依赖于包括精神状态在内的环境因素。

③基因的表达过程受细胞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改变了细胞环境就改变了基因表达过程。

④内在的和外在的刺激——客观上改变着转录调节者与增强子的结合,以这种方式转录调节着各种不同的组合被调用。这种基因调节被称为表观遗传。

有人评价:米丘林嫁接术与孟德尔·摩根遗传学的相左,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与遗传基因决定论相背,在二十一世纪“基因决定论”破灭转型“表观遗传学”时重新汇合。生物科技领域从研究“显序”转向研究过渡“中序/气序”已成新潮流。

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的华丽转身【细胞-表观遗传学】的兴起,细胞膜的重要性挑战细胞核的基因决定论,『细胞培养皿中,抽取细胞核的细胞照样能够生存,改变细胞膜的生存环境则导致细胞死亡,细胞的大脑/主宰细胞命运的是细胞膜而非细胞核』又与中医之中庸“修环境”改变细胞膜(阴阳平衡的交互之门/玄关)环节“冲气以为和”的“中序/气序”保持高度一致。

又如以干细胞研究为例,二十世纪后叶,世界范围都从原来研究“成体干细胞”为主,转向了今天研究“间质干细胞”【环境干细胞】为主……。


㈦三生万物对现代医学影响:

西医发展到今天,临床大量医疗实践的结果和教训,足以让众多有识之士(医疗专业人士)认识到:面对人类大量的慢性病、疑难病(以癌症为例),原来充满幻想、充满激情直奔病症【显序态】而去的研究思路,鼓捣了几十年,结果发现常常笊篱打水一场空!每当一个方法出来,一群人鼓捣,另一群人吹喇叭抬轿子赚钱,最后都难免一个个破灭。原来指望通过医学的方法杀死癌细胞、解决癌症问题,此路基本不通。反之,借用传统中医注重【隐序态、过渡态】“中医不治病,重在修环境”背反思路,却不断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美国肿瘤协会统计:美国医疗界2003年前,普遍使用传统放化疗治癌,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一直在30%以下。转换思路,停止“放化疗”对癌症的直接攻击后,配合民间修环境的“另类医疗”,2014年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已经上升到80%以上,成为可控慢性病。)当代部分已经开始醒悟的医疗专家在用老百姓语言如此科普:“用什么样的方法治癌?打个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粒种子,你的身体就是一片土壤,种子里的基因程序你改变不了,但你可以设法改变你的土壤。种子冒芽不冒芽,长不长大,完全取决于土壤,而不取决于种子。种子再好,土壤不合适,它绝不会长出来。如何改善这个土壤,这就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课题与方向。”这也是中国古代“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上工治未病--修环境”的思路和方法。其所谓“土壤”,即上述表观遗传学的“表象空间”,三分之一的空位【隐序】和不连续【中序】此中国道家言:“人体风水”,老百姓言“空间医疗”“空间养生”。(注:道家“去就”腾出空间,是“大修”的必要条件-参见拙文《走出疾病模式,回归上工修境!》)


㈧当代科学家感言:中科院院士牛识微说:“量子力学玻姆理论和传统释儒道真理使我们理解到:在现象之后有一个隐序的整体世界;这是从主观方面而立论的。主要启示人们反向净化心灵,开显自性,去实证这个世界。科学真理是从客观方面立论的,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然而,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统一的,是互补的。六祖慧能用明心见性,说明了自性寂光开显,这是无住生心的自然成就。爱因斯坦抓住了物质辐射之光,通过奇妙的构思与时空联系起来,建立了相对论,揭开了宇宙、原子的奥秘。两种光虽截然不同,前者高度地体现了出世间智慧,后者研究集中代表了世间智慧;佛法不离世间法,两种一隐一显,都是人类的灯塔,是可以互补而相通的。

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对立性,不能混淆两种真理,它们各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同时又要看到两种真理的互补性和统一性,那就是“生命/生态物理学”推导的人体复杂系统-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维度科学】。”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结构是系统组分的秩序【局部显序】,而功能是系统过程的秩序【过程气序】。生命机体的结构与功能要由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决定【整体隐序】。生命的物质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流动气序】。结构【阴】与功能【阳】是互为因果的;在一定条件下【中/气】,结构可以转化为功能;在另一些条件下,功能可以转化为结构。”(不连续的过渡态)。


现代系统论认为:就人体这个生命系统而言“阴为物质,阳为功能,中是不连续的阴阳关系体现”。物质【阴】的最大功能就是对生命有机体的支持;人的机体是由相关物质组合而成的有序结构,它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反映的信息密度。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系统;功能【阳】是指各个系统从外界环境吸取物质、能量与信息而生存的能力。


现代中国科学院哲学家庞朴教授说:“中国古代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学问。形就是处在道器两半之际”,气是形的界面【中/冲】能量表现,神则是形界面【中冲】的信息反映;

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言:“道是过程(量子活动过程),气是关系(太极阴阳交易关系的表现/生物场)”。
 
最后编辑:
四、何谓中(冲)?阴阳相摩/大道入门-玄关即是:

古代《周易-易辞》:“有的放矢谓之中”;{注:‘的’者有形物质为靶器,‘矢’者无形能量为箭矢,有的放矢者“医”也,‘医’的繁体字为“醫”,古体医字下部是‘巫’不是‘酉’。义:最早的医以巫术为主,后来医和巫分家,医以药为主,酒为百药之长,故后改为“醫”。古字形:医在左【左为上-阳】,殳在右【右为下-阴】,巫在下【下属内,阳‘处下’入内为泰卦】,字义:古代‘巫’是具形而上【无形能量场/智慧能力】的巫师/上工;‘殳’是古代兵器,‘役’是从事形而下【有形物质/劳动技能】的差役/下工,医则是形而中【形上形下界面/智慧和技能统一的有的放矢】的医者/中工。中医之中,道重于物而又离不开物。故《黄帝内经》有:“拘于鬼神者不可言至德”意思:太极阴阳“道(阳)物(阴)承接协同(中/气)”倘若只讲形上隐序【道】艺术,不言形下显序【物】技术,也并非是一个真正明白【太极】道物承接中道的完备医生。


古代《中庸》:“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人的情感未发(在没有显露前【隐序】为真如/自性【量子】作用,喜怒哀乐已发为量子【隐序】与物质分子【显序】“易抟”相处谓之中(原子/离子)【气序】;节可解释关节/上下启迪枢纽,对立统一、阴阳易抟关系交变之门;真如/自性【量子】与分子实体在节(玄关/交变之门)发生上下易抟交互关系谓之和;中即是关系交变之门,是万事万物(量子【阳】与分子【阴】)发生相摩互动关系【易-抟】的发源地;和是万事万物(量子【阳】与分子【阴】)相摩互动关系【易-抟】达到相对和谐的对立统一结果;宇宙皆因量子【阳】与分子【阴】无穷多层次的交换互动(阴阳易理)的中和【电子交换/等离子-光态】,导致天地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而生长发育。


又:《黄帝内经-素问》的“素”字解释“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疾由是萌生。故帝问此太素之质也,《素问》之名,义或如此。……《素问》素者本也【根本】。”(素者-形而下“形/质”的开始【分子/细胞】,万物从太素组合开始构成了气、形、质俱齐的客观事物【阴阳组合的太极体】包括生物体(神俱),具备了萌生疾病的条件。……所以《黄帝内经》是以太素之质和形为书籍之名称和养生学问的根本出发点,即以道物承接协同之中【中间过渡带-从分子到眼睛看得见的细胞】“量子冲和的等离子态”为研究的对象和学问的名称。


故先圣贤言:中【冲】谓玄关,又谓‘太极门’!阴阳交界-大道入门。儒曰太极,又曰道德之门;释曰真空,又曰不二法门;道曰虚无,又曰众妙之门/玄牝之门。三教圣人方便立名,无非形容此‘中’【冲】之形状耳。



玄牝--玄阳牝阴,阴阳相摩、相摶谓之‘中’,‘中’为和合阴阳之窍,号曰玄牝之门。阴阳合有此窍,有窍即有谷,有谷即有神,此神名之曰谷神,即黄庭之神--玄关一窍。而阴阳偏则无此窍,无窍则无谷,无谷则无神。(注:‘谷’解释两高峰之间的低处,‘神’解释两者中和表达的信息,‘谷神’又解释生物太极体‘道物承接协同’过渡态-中的能量主宰,即后人言:精气神三宝)。


《道德经》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释:生命太极体‘道物承接协同’阴阳过渡态‘中【冲】’的能量采集是生命得以长寿的根本方法;玄阳牝阴、阴阳相易之门是天地万物生命能量的根本来源;惟此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生命能量才能绵绵不竭得以维持。)


黄庭--黄者中色,中央正位,庭者虚也,因其中虚,虚者灵,灵则神,故曰黄庭。在人身非四大一身上下之中,非肾前脐后,非心下肾上,亦非头顶天谷,乃四大不着处。乃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此不在心下肾上黄庭之处,不在泥丸黄庭之处,不在脾胃黄庭之处,经中虽言三黄庭,皆言黄庭之景,非言黄庭之真。


《周易阐真》刘悟元言:中之一字,乃三教心法,所以修性命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一个中字。篆文中字从O从1(真空不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为中。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玄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生物。

此一中(道家:冲和之象)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恍惚杳冥,无方所,无定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内有四象五行,九宫八卦,三元九气,万神所归,千灵所聚,出圣出贤,成仙成佛。[道--量子表现]

在人即秉赋之良,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即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者是也。

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四会田/通衢路/戊己门/玄牝门/玄关窍等等,总而言之曰中。

天下学人,不知此中物事(体用),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之间,或谓上中下丹田,或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不但不能长生,反而促死,哀哉!

古圣相传,只是一个中字。不偏不倚中之体,无过不及中之用;尧曰:允执厥中;舜曰:惟精惟一;即所谓:有念人心也,无念道心也;人心者欲力(意识)所现,道心者业力(真性/如来)所成。


李清庵:此中非中外之中(中国之中),非四方之中(方位)之中,又非在中之中(内部),念头不起外是也 。陶仙:此中非四维上下之中;白发老人:念头不起处是中。儒家: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道家:念头不动处谓玄牝;释迦: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本来面目,乃是真中也。《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玄关一窍,因其为天地(相易)之根,阴阳之门,性命之源,故称玄关。因其为谷神所居【精气神-生物能量】,统御万法,主宰万事,故谓黄庭。因其无形无象,无方无所,离中种边,又谓虚无,落到实处,总是一中而已。



《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历代方家言:识得此中【冲气以为和】,即是圣贤佛种子,否则修道无地,一举足而即落魔坑。中者何?阴阳交界---念头不起、玄关是也。
 
五、玄关本质(一)阴阳相摶/相易-生命能量源泉:

现代量子生物学已知:就生物体而言,惟进入量子层次的生化反应才是一切实物/实体能源真正进入供能状态的终末效应;同时,量子作用又是一切与供能有关的每一步生化反应被启动的条件。如生物利用有形实体(如各种食物)作为能源时,一定要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进入到量子水平反应或有量子参与导致一系列生化反应时才能产生供能的效果。

生物的每一个生化环节都需要有量子的参与,或者说必须消耗“量子能”才能够完成。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其实质都是原子之间的“量子游戏”,即电子层次的“量子游戏”——不是得电子,就是失电子,或者共用电子。无论实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参与什么样的反应,无论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是分解反应,还是化合反应……其活性部位的局部原子之间都在进行量子-电子“交易”『易』。

例如:物质由小变大,由无形变有形,凡是能够参与生化反应的元素都是通过原子最外电子层“得电子或失电子”以满足最外层电子数达到饱和状态才罢休。其结果,导致原本对外启现电中性的各种不同原子,有的产生了正电符(失去电子的原子),有的则产生了负电符(得到电子的原子),而彼此相互吸引形成电子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种凭借电符吸引力而形成的“桥梁”,现代称为“化学键”。就这样以化学键的形式像链条那样彼此结合在一起,由小变大,逐渐变成不同层次的物质,直至成为有形的实体。具体的物质层次递进: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仍然无形,但已经可以借用仪器看见的有形物质—→成为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有形物质。反之物质由大变小,由有形变无形亦然,都需电子将彼此链接的“化学键”,即各个层次的“锁链”被切断,使彼此分开,由大变小。这最后阶段要消耗的化学能,也是量子层面物质。概括一句,任何分子水平的物质,即便是小分子水平的物质,如果没有量子(电子)的参与,就是没有活性,难于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没有电子的参与,即便是小分子的氧气也不能被人类利用。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玄关)不死,是谓玄牝,玄(阳)牝(阴)之门(中/冲)是谓天地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量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小的原始单位,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如此。就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太极】而言,‘道物承接协同’其‘道’为【形而上】量子级无形物质,‘器’为【形而下】分子以上有形物质,两者相‘易’其形之界面【过渡态】为中,其形之界面【过渡态】因是两种状态之差/不确定性之差【形而中】[量子层次……原子层次→分子层次→大分子层次→长链分子(形成一级空间结构)→长链之间相互联合(产生了二级空间结构)→发生各种扭曲(产生三级空间结构)],古人称之为“关”,又称“玄关”。(玄者黑洞、旋转、不可测,‘象’证现代量子波/电磁场。)玄关则可解释为:形之界面【中】两种不同状态(分子与量子电磁场)相交汇的过渡域【量子波函数相位梯度】。(注:现代常将居家门口与进入室内的门庭区域称之为“玄关”);中医则将体表与外界接触的表层细胞称之为“玄府”;《道德经》《黄帝内经》将此称之为太极之门--内外交通之“门”,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神乎神,客在门”。又将其内外交变的开合枢纽称之为“节”;两者交换内容表达【信息】与整体的统一称之为“和”。


《灵枢》由此理解玄关?人神合一,天人一气。玄关是人体神与气高度和谐状态下与先天一气(灵气)产生共振的一种【冲气以为和】现象。道家言:具盗天地,夺造化,摄先天,补本源的作用。


陈撄宁:玄关是借身内之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黄元吉:贵在从虚空收积先天一气(灵气、冲气)于身中,然后以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练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合为一体,而大丹始成。此曰:外阳收摄,然后见身中元气(罡气)充足,而长生不老从彼得矣。


玄关的实质:采摄先天一气,当与人体神气高度融合时,人天感应,现于身中所谓玄关一窍,此即为自身元气招摄先天一气的契机和资粮。


玄关窍开时,在全身突然一震的一瞬间,宇宙高能量从玄窍进入人体低能场,这就是从虚空收积先天一气,此时常遍体酥麻如过电流,清纯怡悦,这就是先天一气施化已身,熏蒸人体之体验。


张杏春:为何要开玄关窍?盖人情窦一开,童体一破,则真阳走失,命宝已失,自身所剩,皆为阴物。欲想得到长生延年之效果,必须夺天地造化之玄机,方能摄取真阳,追回命宝,使童体回归。


张三丰: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


宋代陈抟《无极图》第一关是玄关一窍,第二关才是炼精化气,然后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六、玄关本质(二)两种状态差-生命信息源头:

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质量、能量、信息永远是同时存在的三个最基本要素---三位一体于基本粒子之中。所以虽然从信息的角度言,万事万物都隐含着信息物质和信息能量,但是信息绝不简单等同于物质和能量,信息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显性出现(产生明显的信息作用),如何定义?都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美国维纳(控制论创始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信息论创始人香农:“信息是两种不确定性之差”后人翻译为“两种状态之差”;现代信息论定义:“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通俗地理解:“两个事物产生关系、发生交流变化、就具有信息作用。”


岐黄正传马淑兰/于建成文《“司外揣内”真义》用《灵枢-外揣》原文论证了中医“司外揣内”并非当代许多中医学家认为的:以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揣测形态学意义上的解剖部件具有什么功能。再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为依据,论证这种方法论的局限性……。其定义为:阴阳比律【熵与负熵】生长化收藏定律和五行旺相(节律表现较强的相位-特征能谱),类似于现代生命耗散结构\系统自组织的熵与负熵信息控制。


《灵枢-外揣》曰:“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为一乎?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由阳知阴),近者司内揣外(由阴知阳),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之。”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针刺的道理,不是探讨国事。”岐伯说:“针刺如同治国,都有个规律总原则,如果没有规律总原则,又如何把大小深浅的各种复杂事物统一在一起呢?”黄帝说:希望您详细地讲一下。岐伯说:这可用日和月、水和镜、鼓和响来作比喻,日月照耀物体,必定会有物体的影子出现;水和镜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的形态;击鼓时会发出响声,声音和击鼓的动作几乎没有先后;大凡形影、声响是关系相应和的“一阴一阳为之道,有的放矢谓之中”懂得了这些,也就理解了针刺的道理了。黄帝说:这是个使我发窘的问题。日月的光明不可遮蔽,它之所以不可遮蔽,是因为不失阴阳的道理。临床上要把各种情况结合起来观察,并通过切脉来验证,以望诊来获得外部的病象,就像清水、明镜不失其真一样。若人的五音不响亮,五色不鲜明,就说明五藏的功能有了异常变动。这就是内外相互影响到道理,就如同以桴击鼓,响声随着而发生,也像影子随着形体而又与形体相似一样。所以观察人体表达变化,就可测知内藏的变化;检查出内藏的变化,也可以推测显现于外表的证候。这就是阴阳理论的重点。天地万物之大,无不包括在阴阳的范围之内。请让我把它珍藏在灵兰之室,不要让它流失。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又一次强调:阴阳相摩、两种状态差相‘易’是一切能量的根本来源、一切信息的根本源头。故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倘若阴阳不交,天地息也!何以阴阳应象?



又《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能量环境】予之正(必要条件),阴【质量信息】为之主(充分条件)【两者相易相搏(冲和)为‘中’而化‘气’】。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四季变化皆阴阳相摩/相易“气”之所为),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阴阳变化导致人之体质阴阳‘序’之变化,通过阴阳相搏‘气’之变化体现】。



又“阴成形,阳化气”形气(冲和)合一谓‘中’。《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循此阴阳而中,后世扶阳派中医重“阳在内,而背反相协”,《伤寒》派重“从标从本,从其中……”(中者阴阳背反而得)。


恰恰又证明了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是以物质阴【形下】阳【形上】相抟/变易【界面/中】“两种状态之差【负熵】”关系学上不连续的过渡势【冲气以为和】,即以形为界运动着的信息、状态、现象为研究对象,逐步获取该领域所特有的科学知识。中医谓“证候”把那些具有差别的一个个过程、一个个环节链接起来,就构成了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成、住、坏、空/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即《易经》“生生为易”。《内经》“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注:中医针对人体这整体系统波函数“黑箱”过程周期“神乎神,客在门”【信息】的把控,《内经》用:春夏秋冬/四季调神……比拟:即“春(生)夏(长)养阳,秋(收)冬(藏)养阴”。如一年分四季,一天即是一年的浓缩,在一天中,中医把凌晨3点到上午9点为日春,9点到15点为日夏,15点到21点为日秋,21点到凌晨3点为日冬。日春时,阳气属木,从肝而出,就像春天播种下庄稼的种子;日夏时,阳气属火,在心里长,如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日秋时,阳气属金,渐渐往肺里收,好比庄稼熟了,要秋收割麦了;到了日冬,阳气属水,要完全藏进肾里面去,更像收获的庄稼要装袋入库,来年才有新的播种;来年也就是第二天再开始。这是阳气一天的生长收藏过程,如环无端,少了哪一环,都不会有好收成。同理,人体内部气血的每一次流动‘一气周流’亦是一年的浓缩(经云:“人体气血一昼夜行五十周”每一周约30分钟);一呼一吸亦是一年的浓缩,亦含“春(生)夏(长)养阳,秋(收)冬(藏)养阴”一气周流之理;并非今人初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教条主义字面理解的“随四季的不同而采用《内经》不同作息方法的养生”。倘若失却《内经/四气调神》“黑箱”一气周流过程周期根本精神,只教条主义追求形式、效法“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免有些东施效颦之嫌?离真正的“四气调神”本意远矣!


近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在其代表作《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方向:“西方文化是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物质路向;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路向;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路向。”其实,所谓的西方外向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就是显序【物质/器证】今人的科学/普世文明;早年印度意欲反身向后求根本精神就是隐序【量子/心证】印度释迦佛学和中国道家玄学/出世文明;至于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和根本精神,那是与古代易学一脉相承的宋代儒学周敦熙、二程、朱熹等人的“道物承接协同【道器/辨证】”宋/明新儒学『理学』过渡序【知行合一-中庸】精神。有些类似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入世文明(见后)。在哪遥远的年代,中国古代儒家‘圣贤’既没有当今科学对形下之器【显序】事物进行解剖分析/定性定量研究的科学能力,也没有古代真人、仙人、佛陀等对形上之道【隐序】真空自性的高维度超能力整体把控,中医惟以形上【阳】与形下【阴】的交界过渡状态【中和-玄关】形原型---物之事的运动变化过程,边界状态运动变化反映为考察对象【黑箱理论】,此《道德经》曰:“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为内视【内省向内】,目为外观【外向求取】去彼取此,不失其中)。”明白与此,悉有古代-圣人、君子处世箴言为证:


六合之外【出世/隐序】圣人存而不论;故子曰:“怪力乱神,君子不言”;

六合之内【世间/显序】,圣人论而不议;故内经言:“拘于鬼神,不可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言至巧;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井市劳作之事,圣人论而不为;故“不知易不可为工”“农耕劳作君子不器”;

穷理尽性之道,圣人为而不争;故“极高明而道中庸,道至於中庸则止”。


此‘中’而一者:过渡态/玄关,通“气”通“神”,类似现代信息控制将‘要素质’上升为‘系统质’的【一气周流】,是现代系统信息控制管理之不可或缺。故《内经》云:“拨度奇恒,道归于一”“治之极于一”。从宏观大一【整体】到微观小一【微粒】再到中观中一【系统质】三者皆谓之“一”。把握【中一】即现代系统控制管理谓“举三返一”【三世归一】,是对一个整体分别从三个不同维度认识的不可分割特性的真实写照:犹如当年佛家龙树大师的中观、中论说,它们是舍弃四边见【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消除二元【唯心/唯物】不二思想,由此再“举一返三、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一心三相”进入佛家【中观】缘起空性的“整体性、平等性和全息性”,道家【中和】的“整体生成论”;它们也是古代中医运用道家/儒家类似佛家的“缘起”“空性”“中观”消除边见,多维度、多层次介入的“中和/中庸”的世界观、认识论在方法论、实践论上的统一【天人合一】。


循此《道德经》言:“普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中庸》有曰:“君子道中庸,小人反中庸。”



故《灵枢-九针》又言:“粗守形【有形质量】,上守神【无形信息】,【两精相搏谓之神】乎神【变化莫测谓之神】,客在门【形与神交为中,形之界面为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没有感知其门上的变化,如何知晓其变化的源头因】?粗守关【守形之客在门】,上守机【通几-量子微粒-守神乎神】,机之动【量子交换】,不离其空【冲虚空间】。”“【枢纽】之交【转换】,三百六十五会【无数阴阳交汇】,知其要者【玄关要素--系统质】,一言而终【抓住系统质-信息控制】,不知其要【离开中一--系统质】,流散无穷。所言节【玄关/枢纽】者,神【信息】【能量】之所【玄关】游行出入也【形上量子-功能体现】,非皮肉筋骨也【非形下解剖实体】。”
 
七、“玄关-量子激发态”与《内经》“生气通天”:

接前文: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宇宙是以电子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联系交换【量子纠缠】为宇宙背景,正负电子的相易相摶演绎着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发展……。同理,在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化反应,归根结底其实质也都是原子之间的“量子游戏”,即原子-电子层次的“量子游戏”——不是得电子,就是失电子,或者共用电子。无论实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参与什么样的反应,无论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是分解反应,还是化合反应……其活性部位的局部原子之间都在进行量子-电子“交易”『易』。因为自然界中“电子”无处不在【以太-通天之阳】,本质上又是它们主导了这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发展【生气-生生为易】。



《黄帝内经》对于这一现代量子力学“真空量子涨落,正负阴阳和合转换之基”【玄关】“冲气以为和”的数理模型重要性早有描述,那就是导致‘人神合一’‘天人一气’“生气通天”的阳气-苍天之气。它既是阴阳相摩-生命能量的源泉,又是两种状态差-生命信息的来源,倘若违背/冒犯与此,则自然会伤害身体/导致疾病。故古中医有云:“人身所持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注《生气通天论》全篇见下)


《内经-生气通天论》言:“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现代解释:自古以来,生命的根本就在于生气通天,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阳【宇宙真空量子涨落/派送负电子】与地之阴【万物/机体都是耗散结构,在绝对零度(摄氏负273.15度)以上都在向外耗散正质量或正电子】两者阴阳、正(引力)负(斥力)相摩相抟。是宇宙天地事物一切能量[量子]的根本来源,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六面体,人类社会认识的三维空间)之内,大到天下九州之域,小到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宇宙万物的一切都赖此生气通天、阴阳相摩相抟的能量而生。循此生气通天、阴阳相摩而衍生阴阳五行,阴阳相摩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成形上、形下、形中或质量、能量、信息三部分(三生万物/精气神),这阴阳相摩、生气通天就是导致人体阴阳五行变化规律的缘由【能量/信息源头】。如果经常违背/冒犯此生气通天、阴阳相摩的规律,那么就是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唯有适应这个生气通天-阴阳相摩规律才是人的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方法。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现代解释:苍天之气即生气通天之气,清净者生气通天、阴阳相摩规律調畅平和,人的精神也就相应地調畅平和。顺应此生气通天的变化,就会阳气【玄关量子激发态】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人体适应时序节气阴阳变化的必须。所以圣人知道通过传递自己的精神【向外耗散电磁波/正电子】获取通天之气【真空量子涨落/负电子】而达到生气通天、阴阳相摩【玄关量子激发态】而通神明之府【信息发生/波函数相位梯度】。(注:此阴阳相摩、生气通天的玄关激发态即《天元记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信息、能量缘由】,可不通乎!”)如果忤逆了这一生气通天的原则与规律,导致信息、能量紊乱,就会向内使九窍不通,向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人们因不能生气通天,阴阳相摩,发挥‘玄关量子激发态’阳气的作用所致,可称为自伤,本质是让‘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现代解释: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如人身上的阳气-通天之气失却了正常的位序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能量/机能自然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而人的阳气--通天之气也应在上在外处【玄关量子激发态】,起着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重要作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缩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现代解释: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遇到寒,玄关之门就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活动-关闭玄府之门,若运转活动开关过度则易惊扰阳气,使神气外泄,表现为心慌或心悸、惊吓不安等症;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遇到暑,则玄府之门开启,汗多而伤其津液,表现为汗多烦躁、口渴而喘,津液受伤即使安静下来也常表现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会像炭火燔烧一般,必须通过汗出散热,热才能散去;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遇到湿,倘若玄关被湿蒙蔽,则头部就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与热兼并而不得排除,则伤害人身大小诸筋,出现经脉的短缩或驰纵,短缩造成拘挛,驰纵造成痿弱;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遇到阻力,门枢开合失常,则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与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通天之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替伤人,就会造成人的阳气衰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现代解释: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当人体烦劳过度时,就会因亢盛而外张,反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了夏季阳气最盛大季节,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脑中风】,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墙崩溃,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现代解释: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瘀积于上,与身体的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脑中风】。若伤及诸筋,则使筋脉弛纵不收,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时候,若遇到湿邪阻碍、玄关易闭塞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或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等厚味食品,就足以导致发生疔疮【糖尿】,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当劳动汗出遭遇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现代解释:人身【玄关量子激发态】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如果玄府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阳气损伤,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恋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进而伤及神志,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现代解释: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有保持人体精神的安定和机体劳逸的适度,才能使人体肌肉腠理【玄关量子激发态】密闭而能有效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打侵染,也不能伤害,这也是循着时序变化规律保养生气通天的结果。反之生气通天【玄关量子激发态】失序,邪入体内,病久不愈,则会内传并进一步的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每当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可能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郁阻不通应当采用通泻方法进行治疗,但若治疗不适当(过度败阳气)则被不知苛护人体阳气的粗工所误,同样会导致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现代解释:人体生气通天【玄关量子激发态】阳气,白天相对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减少,汗孔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应不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这一天之内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就会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现代解释: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并不断地扶持阳气【大分子耗散结构-向外耗散带正电符的量子】,阳是护卫于外并使体表固密的【宇宙真空量子涨落的负电子与物体向外耗散带正电符的量子对应】(故经云:“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阴主内,阳主外”“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如果阴不胜阳,阳过分亢盛,就会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甚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阳气【玄关量子激发态】不足,阴气过剩,就会使五脏气争【争夺量子能量】,九窍不通【玄关激发态闭塞,生气通天不足】。所以圣人养生必须讲明白阴阳相摩/相抟、生气通天的重要性,通过调和阴阳、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才能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运行正常。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现代解释: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肝为藏精之罴极之本)故曰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了气机的升降,就会发生筋脉弛纵、肠癖及痔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则会造成气机上逆。若用力过度,则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损伤。所有风伤阳、邪伤气、气伤机……皆需首先保护【玄关-生气通天】之阳气。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现代解释: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玄关-生气通天】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密于内。若阴阳两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中/和”【玄关量子激发态-生气通天】才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圣人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则阳气固密,人的精气神自然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神就会随之而竭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亥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现代解释:由于雾露风寒等损害人的【玄关-生气通天】阳气,就会发生寒热。同理,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则易发生急性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则易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第二年春天,就要发生温病。此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皆先伤人【玄关-生气通天】之阳气。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现代解释:阴精(蛋白质等)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气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人的骨气-生气通天的生命之气就能不断得到先天精气的不断滋养。依照此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关键在于如何长期保持【玄关-生气通天】天赋的生命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