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中医三世说-中医为何前科学、超科学?

六、《伤寒论》“病脉证并治”的多维立体调节

张仲景在其《伤寒》《金匮》中,所有各节的篇名都鲜明地采用了“辨XX病脉证并治”这一形式,(系统)立体综合多维度多层次“辨-察”动态“病机”的三-四个方面(见下)并以此入手构建的六经辨证模型,本质上是将中医高维度的一级概念【势、序、象】落实于中、低纬度的二、三级概念【病、脉、证】,以此求多维度多层次、立体贯通的“阴阳和中”!


①首用六经“病--势”辨疾病演变的过程阶段与当下病势病位;(见后六经病程病势表)。

古代”病”者其意谓“势”之见证:

a《灵枢/逆顺》:“方其盛时,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方其盛时”谓已病,…“刺其已衰”谓未病,已病未病皆“势”之表现;

b《素问/疟论》:“无刺haohao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亦“势”之表现;

c《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所胜者“势”也;《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实脾。”皆势之传递(能量大小之势差);

d百家讲坛曲黎敏:“古人小病谓恙,急病谓疾,病乃六淫所化之丙火成势之疾,以致患者卧床不起之象(病字头乃床榻之意),非势所不能为。”


②二用“脉--序”辨患者病理体质(气内为宝),进一步辨病势病序,并决定用药方向;(见后伤寒辨证-调节电介质平衡表)。

“《伤寒论》原序明示: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故后代岭南派中医大家陈伯坛在其《读过伤寒论》认为:“《伤寒杂病论》妙能与《素问》《八十一难》诸旧本异其辞却同其旨。而皇甫谧《甲乙经/序》只言《针经》九卷、《素问》九卷、《黄帝内经》十八卷,即原本。《汉书/艺文志》亦但题《内经》十八篇,而当时《灵》《素》未分卷,而《素问》之名已有矣。仲师撰用之,殆括《针经》而言,《难经》则自六十二难至经末,带举井荥俞经合诸针法以毕其绪余,亦适符仲师兼收八十一难之微旨。”又曰《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更明示其立证立方无非胎息于阴阳(形而上内省心证所得),故平脉辨证可合病《伤寒杂病论》为十九卷。

上文已知,《内经/素问》重在察神治神,《灵枢/九针》灵魂枢纽针法,《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立证立方无非胎息于阴阳(形而上内省心证)。故《伤寒论》古代“脉治”其意贵在医者对病患体质【系统次序】神的感知(一种形而上只可意会的内省特异感受【形上意会知识】),与后来中医切脉言形而下摸得着的28脉象【形下具体知识】有所不同;故张仲景言古之神医者:“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苍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之。观今之为医,不念思经旨,……”【史称上述神医皆有隔空感应患者体质之“特异”本领,切脉只是其“意会”本领、“特异”感受表达之延伸,……】

如上世纪90年代气功热时,早已实证:许多孩子经过训练都会开发出此类特异能力,笔者曾亲见:让一个今天的中医切脉高手与一个不懂切脉却有特异感知能力的孩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比试诊断疾病,结果特异能力尤胜切脉多多。循此在下推断古代【神医】形而上“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不同于当今【人医】形而下“切而致知谓之巧”。

当年仲景《伤寒》所言之“病脉证”并治之“脉”(意会知识,亦非后人宗《平湖脉学》所言之28脉象法)(注:即使28脉法循李时珍本人言:“经脉隧道者唯返向内省而察之”)实乃医者通过感应反映病患内在体质(气内为宝-水电介质平衡)有序的意会知识【充分条件】。此中医谓:“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篇》仲景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原)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病之顺逆者势也】仲景批评:“省疾问病,务在口给,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本“三部不同,病各异端”而今“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只可惜后世中医大多不明于此,此古代脉理不仅张仲景言“下此以往,未之闻之”,而且今人即使有稍能明白于此者,虽凤毛麟角,也常因不明缘由而无从言古代之“神巧(形而上性)”;长此以往,后世中医和中医门之内外,皆因不明其切脉辨序(现代考察人体体质-电解质平衡有序性)的形而上性,反从其形而下性不是阴阳寒热表里实机械对因,就是将之神秘为“悬丝切脉”“隔空切脉”“精确辨病”等具体技术。对此民国年间有不少名中医感慨:“举世惟追脉法……,求其脉理者疏!”笔者窃以为,当今循此形而下脉诊路线研究中医脉诊,虽有许多旁门发展,但实离仲景《伤寒》“病脉证”之原意渐远。(注:张仲景不简单以脉测证,辨六经、辨脉证,原意贵在“保胃气,存津液”类似现代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后文累牍,在此不作展开)。



③三用“证--象”辨疾病病因病机,将形而上意会的一级【象数】概念落实于可形而下实证的三级【证态】;(参见下一章六经方证对应各表)。

所谓“必伏其所主(病机),先其所因(病因)”,将形而上意会的一级【象数】概念落实于可形而下实证的三级【证态】;证态与证象之不同,证态是形而下的具体临床证据,证象是形而中的病机提升结果;(注:中医是立体由果推因而非线性由因推果;如中风证无论是否真的受风,旦见风之症候便可认为中风,此因果之因,亦非西医致病病菌病毒因子,故中医之因非现代形而下物质之因,乃形而中系统信息控制失势失序之立体病因);证象虽然不同于症候,但就今天的普通中医(人医)而言,临证察机、辩证求机离开了症候-证候-证态的切入恐怕不行!


④四用“六气-标本中-三极阴阳-开合枢”(见下表)将原因【外因】、体质【内因】和发展变化阶段【病势】用立体‘升降出入’联动。

就是为了突出把控“辨证求机、临症察机”的一个“辨”字到达一个“察”字过程,通过辨的求索,认识体察病机,从而抓住辨证施治的本质,即通过辨实践之‘证态’体察证明思辨之‘象数’的正确性,谓之“证--象”。

由此可见,今天所言的“证候--表象”与《伤寒》《金匮》“证--象”显然不同,《伤寒》《金匮》“证--象”是指“病-脉-证”机的联动,包括病因、病名、证候、病势和病理…;是指经过用仲景的眼光辨析的临证察机、辨证审机的结果。(注:其区别要点在于:证-候属形而下的,象-机是形而上的,证候-表象是形而下的,证-象是形而中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中庸】有机联系的产物。)



按上论六经辨势:整体系统条件下,按六气-标本中-三极阴阳-开合枢关系,由脏腑-经络和手足经脉相互联结组成的藏象-脏腑-经络系统,具有表里上下左右的时空立体控制结构,其发生的生命过程升降出入--开合枢运动调节功能,就是六经藏象-脏腑经络基本运动规律。(简化表格如下):


表五十八:六经-气血-三极阴阳-开合枢-主奉-属性-标本中

表格58五十八:.png




明白《伤寒论》是从上述三个维度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的六经辨证模型,则明白《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方法论乃是从根本上继承了《内经》《灵枢》衣钵,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德】;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势】;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物】;……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道】,故知一【一个维度】则为工,知二【两个维度】则为神,知三【三个维度】则神且明矣。……能参合而行之者【多个维度并行】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两个不同维度】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单一维度】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故当代真正致力于探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奥秘的诸多前卫中医翘楚都不约而同地进入“多维度多层次”上下用功夫,所谓“方证对应”本质上实际是玩的同样方证对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整体提升对应。如当代刘绍武的三部六病论:“表部、里部、枢部”三部辨六经【辨病-势】,“病因、病机、病名”六淫辨病邪性质【辨脉-序】,“四性、四类、四象”证态辨证象【辨证-象】,三部和解、六病纠偏皆重在整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协调,强调整体内涵: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组性、层次的有序性、结构的功能性、动态的平衡性、形神的一致性、天人的合一性、意志的主导性;又当今网红(老袁谈中医)刘志杰的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谈伤寒杂病论的经典经方辨治方式十二部标准流程,其中不离❷辨六纲(六经)【辨病-势】,❸辨五证(病邪),❹辨病理产物【辨脉-序】,❺知类方辨方证【辨证-象】,整体综合:❻抓主证求君药,❼利兼证求臣药,❽顾中气求佐药,❾夹杂证求使药,……皆不离整体综合;又当代吴志雄老师《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标本法论理,聚类法论法,平脉法论药,抓独法论方,截断法论病,理方方药病一气贯通,五法六经不离整体病脉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吴老师以此为旨归,从六经传变、离合出入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看杂病、温病、中医八大流派的异同,因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且由此建立了对中医病的认识,使中医学者惕然发现中医远不止于当代通常所言之辨证论证、识病,知病之整体意义前因后果也许对治疗具有更宏观、具体的指导意义。
 
七、《伤寒论》“病-势”系统整体过程阶段一览:

西医治疗外感病基本上是一病一治,多毒一药,常常从始到终一用到底,不曾改变,也无从改变,无药可变。尽管西医有初期、中期、重期和恢复期的划分,但它们只有病情和病程意义,没有治疗意义。没有像中医那样,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分治,或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病机分类;根据其病程的不同和病机各异,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仅《伤寒论》就要397法和113方。)因此《伤寒论》六经辩证首重辨病势的六个阶段,即相对西医而言,将一切外感病的【病】程阶段(病势的进展程度)皆分为六个阶段:


表五十九:《伤寒》六经首重【病】程阶段…病势的进展程度表:

表格59五十九:.png



“六经辨势”得益于祝味菊伤寒亡液亡阳五段疗法

上述陋见,其实并非笔者之初见,实得益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医思想家、实践家-祝味菊的“一贯之道,执要御繁”。 其认为:

伤寒之道重在亡液亡阳,

“伤寒之道重在亡液亡阳,亡液亡阳非补充营养所能了事,当朔其源而治之。

亡液者其因有三:

夫亡液者,营养之液体消失(电解质失衡)其因有三:汗多亡其表液,溲多竭其内液,亢热燃烧消费其脏腑组织之液,此水液之亏耗过多以致亡液者,一也;胃肠官能障碍,秽湿郁积,口干不欲饮,饮下不能消,胃不为之化,脾不为之运,二也;医者不知补充其消耗,促进其生产,而犹加甚其消耗,抑低其生产,恣用寒凉,遂令神经疲劳,阳用衰微,此因药误而致亡液者,三也。

亡阳者其因亦有三:

亡阳者,体温散失,生机欲绝也。其因亦有三:散温过量,汗出无节,此耗散太多而致亡阳者,一也;体力困疲,营养不良,饮食不进,生温不足,此因生温官能之薄弱以致亡阳者,二也;医者不知葆守真阳,辛凉解表、遂令汗腺驰援、腠理松疏,苦寒消导、败遂令门户不守、根本动摇,此因药误而致亡阳者,三也。”

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

又“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继,病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争,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

五段疗法首当重阳:

因此“伤寒为战斗行动,(重在提高体工自然疗能)故首当重阳。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思之过半矣。是以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障,重在通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五段疗法不外扶抑阳气,四性之药无非调整阴阳。”(祝味菊《伤寒质疑》)活脱一个贯穿着提高体工自然疗能(阳气)纠正电解质平衡的系统过程周期控制模型。


联系后面对照《伤寒》表格内容,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类似“公式”启示:

水液代谢失常≈亡液(脱水、电解质紊乱)≈ 亡阳(血容量下降、致休克)

六经辩证≈五段疗法≈提高自然疗能≈纠正电解质紊乱≈扶抑阳气≈调整阴阳


虽难免仍有牵强附会之嫌,然《伤寒》一条调整人体社会公共关系-水液代谢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的背后红线已跃然纸上、清晰可见。再联系面上诸多运用《伤寒》方法与调整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内伤杂病经验(此类医案报道胜多,不作累牍),自当有所启迪。


《内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知其要者即明理,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也就是祝先生旨在提高自然疗能的一贯之道,也是他认为的“中医精髓之所寄”。临床辩证其常叮咛后辈:“症候乃局部疾病之表现,体气(体质)乃整个人体之能力,然终是两事,不可合并而谈也。夫症候为诊断上之参考资料,体气为用药上之进退准绳。熟悉症候即可知疾病之所在;了解体力,允可收翊赞之功能。”“病原症候繁多,本体惟一,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症候之繁杂,因体质而异,人体自然疗能,历万古而不易。”倘若缺乏一条主线(对人体自然疗能的把握),不明白症状产生的动机和原理,就不会明白“孰宜顺治,孰宜逆治,孰应彰之,孰应衰之”,只会把症状综合起来方证对应,一味地对抗性‘逆治’、‘衰之’,结果可能抑制了自然疗能,反而越治越遭。这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中医治疗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那些习惯于方证对应辩证论治的中医来说,应该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治疗学的系统思想,而不至于沦为辩证论治之末流。


明白《伤寒》之真谛,继承祝先生之大志。“苟能融会中西,探索真理,不通则已,通则豁然开朗。如登泰山之顶而望日出,气象万千,彼金元诸家,直足底浮云耳!”如此豪气冲天。大概即此“思之过半矣”!
 
八、近代医家《伤寒论》六经辨势的立体转平面:


中医有言:“阴阳缺一,不成其阴阳;五行缺一,不成其五行。”同理,六经(六合)缺一便不成其六经(六合之方)。《伤寒》六经辨证本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六合整体“阳证由阴察阳、阴证由阳察阴,贯通求中求一求整体”的辨证施治模型。如以《伤寒》太阳中风第一方桂枝汤为例:虽曰太阳表虚,治实用桂枝甘草从少阴扶心阳,生姜大枣从太阴助脾胃生津补气,芍药从厥阴收肝阴而扶太阳;麻黄汤虽治太阳表实,却用麻黄从厥阴逆走太阳,用桂枝甘草从少阴扶心阳,用杏仁降太阴津气,皆从三阴治太阳病。此从阴治阳,从阳治阴背反相携,本乃《伤寒杂病论》面对人体立体多层次多维度复杂系统,仲景诸方背后整体多层次多维度控制管理之真义所在,只可惜后世中医大多不明六经辨证实质是辨六合多层次多维度整体的调控模型,常常将六经辨势解释为六大经络或六大经络脏腑管辖区块控制,将立体六合多层次多维度的“辨中辨势”降格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平面战场演绎图,(见下图二十五):循此后世中医常常不明白症状产生的动机和方剂配伍的原理,就不会明白“孰宜顺治,孰宜逆治,孰应彰之,孰应衰之”,只会把症状平面综合起来“方证对应”,一味地线性对抗性‘逆治’、‘衰之’【此内经言:逆从阴阳的下医】,结果反可能抑制了人体复杂系统立体多层次多维度网格化控制管理的自然疗能,反而越治越遭!反观当今《伤寒》天下,举世皆此平面线性方证对应之辈,相反,知立体多层次多维度阴阳二諦控制管理者鲜,不亦悲乎!



图二十五:近代医家《伤寒论》六经辨势的立体转平面:
图25(1)三阴三阳六合图.jpg


图25(2)三阴三阳六合图.png




因为古人多维度、多层次立体交叉控制的“六经辩证”被后世中医降格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平面战场局势演绎,故后世岭南派中医大家陈伯坛在其《读过伤寒论》认为:历代伤寒注家大多拘泥于六经某一经而不可得,如“读太阳病篇,不能拘泥于‘太阳病’三字,拘泥于太阳病篇‘太阳’二字亦不可得,脏腑经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之间虽无直接关系,但其气化却相互影响,某一经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其他经的气化,进而引发其它经病变,甚至出现合病、并病多种复杂情况。”并认为:“《伤寒》原文【合病】是摹写一面之三面病,【并病】是摹写一面之两面病,【过经】不解诸证是摹写上面中面下面之内面,以夹出太阳之面面病,正不联属之联属”,不能割裂对待。“虽太阳主表,为一身藩篱,疾病大多先发于太阳,但在辨证上实质是‘先认定太阳,太阳存在,凡阴病可以之阳(先表后里);太阳不存在,凡阳病可以之阴(先内而外)’。”历代中医注家多因失其整体注解六经,故不知“经络脏腑乃有形不易之表里(形而下),三阴三阳是无形气化活动之表里(形而上),临床只知(形而下)以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经络脏腑之交为半表半里;不知(形而上)疾病气化表里内外是一体的、可以转化的,只是以‘寒邪中经为传表,入脏入腑为传里。”故不明六经病治疗多宗(立体高维)从阴治阳、从阳治阴原则。批评历代注家不识六经的立体多层次,常拘泥于线性的“三日尽阳,六日尽阴”逐日传经说是错误的:“不过原文之显露处,而注家之死煞已如是,其识见之不逮注家者由如何?”他以俞嘉言、黄元御、陈修园三家著名注本为例,详细分析他们的错误,并一一加以驳正。(注:篇幅关系,故在此从略。)
 
九、《伤寒论》“脉--序”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主线”

㈠脉--序是“治之极于一”的主要参数

唐宋八大家韩愈《医说/说脉》:“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纲纪之理乱而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纲纪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

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纲纪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纲纪亡焉耳。是故四肢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矝也,纲纪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矝,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


脉者人体之背后纲纪也,《内经》云:“人为本,病为标”,“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即人体循环气机【内在体质纲纪】便是,脉象是人体纲纪【神机、气立】系统‘整体量子波’过程流集合表现的“S形简谐波”,中医‘气立’【过程流】‘神机’【主控序】“气机”【有序态】“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的直接体现。故脉之有序者谓之得神,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有“望而知至谓之神,闻而知至谓之圣,切而知至谓之巧,问而知至谓之工”。(略)


前文论及,古代中医将主宰人体系统过程流的整体量子波称之谓“神机-气立”[注:脉的古代原意是指人体内流动的气血反应,如古代《华佗先生玄门脉诀运行图》(参见本文上一章节),由此认识:‘脉’是人体神机-气机的秩序参数,‘脉’是生命整体量子波有序的内在反映];将主宰人体生命整体量子能量“生气通天”“毛脉合精”过程流称之谓“气立”(‘色’是气立的象势参数,因为‘色’是生命整体量子能量的外在反映);又将主宰人体细胞结构的质量变化过程称之谓“形质”(‘证’是形质变化的象态参数,因为‘证’是生命结构变化的集合体现);即传统中医“上守神、中复气、下守形”的三级管理。它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分别将多种影响生命系统过程流的重要因素【要素质】提炼上升为控制生命系统过程流的信息反馈系统质【神机-气立-气机】。并将这些事关系统全局过程流的重要系统质【神机-气立-气机】命名谓之“一”:


考古代中医垂训后辈“治之极于一”者,大多强调‘临证察机’,诊治之道在于调理病机、调动生机。‘机’者人体社会公共系统“气立”生化气化周流之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枢纽也,古人言:“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机’类似于现代系统信息发生与控制的综合标识,是对系统物质、能量运动变化过程周期把握和控发的关键枢纽所在。就人体系统而言,‘机’无疑应该是人体社会公共关系整体体现的关键枢机信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可调动整体系统全局面貌改变的枢机作用点。《伤寒》辨脉者某种意义就是辨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机作用点。


《庄子·至乐》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古人早已认识和阐明了把握关键枢机信息对于系统控发(控制管理)的重要性。然只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尚不知有信息控制这回事,自然不会懂得《黄帝内经》:“谨受病机,各司其属”,更无从明白中医通过建立过程周期变化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模型),真正目的在于‘临证察机’的良苦用心。而古代圣贤却早有评判言:“上工治神无方,法无定法;中工临症察机,圆机活法;下工辨病用方,执方欲加。”对当今风行的辩证分型、协定处方,其实先贤早有判定“辩证分型者实趋辨证论治之末流;执方欲加者,虽门庭若市诚下工也。”也许明白此乃是明白古代圣贤辨证系统描述疾病过程周期变化本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明白古人构建藏象学说的真实本意之所在。


宋版《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现代《伤寒论》只收录了中间十篇,最前四篇,第一篇是辨脉法,第二篇是平脉法,第三篇是五运六气伤寒例,第四篇是辨痉【伤津】湿【多液】暍(中暑)【电解质异常】现收录在《金匮》。从排序看重要性:辩脉/平脉之脉学重要于五运六气(气内为宝--内因重要于外因);痉【伤津】湿【痰湿】暍(中暑)【电介质异常】重要于后之六经辩证;通过辩脉/平脉认识/治疗气立-神机-气机【类电解质平衡一条主线】;是现代版《伤寒论》后十篇六经辩证之总起和纲要,并贯穿于全部《伤寒论》的始终。只可惜今之学《伤寒》者大多与之失之交臂,鲜有能从中明白辨‘脉’的实质在于辨‘序’,辨‘序’的实质在于辨‘气’,辨气内为宝的【体质】、一气周流的【量子能量有序】是可以通过六经证候【人体水液代谢、电解质平衡…】反映的。


历代中医名家俱言,《伤寒论》张仲景思维治疗外感病总原则是:以保胃气【主寒热】、存津液【主润燥】,以求人的阴阳自和为根本目的。而保胃气【重阳气、属风】、存津液【重阴津、属水】、合为“风水”,风水者偏形上而中,今天惟都必须通过形而下的三焦水道体现,唯此才能让人体“气血阴阳自和”,其中“顾阳气、存津液、利水道”用现代形而下西医类比: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电解质平衡…红线隐约可见。(注:凡津液亏虚或津亏液满…皆导致阳气【量子能量】失常,阳气者如日中天,人体一切量子能量活动受碍皆为病,在形而中的临床表现为气机紊乱【风失序】,在形而下临床表现--水电解质紊乱【水失序】,故《伤寒》与《温病》同源而歧出,皆从“三焦”解决三遂“生气通天”【量子能量有序】的内外环境。
 
㈡“《伤寒论》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

《伤寒论》“病脉证”并治,辨六经病者辨病势,辨证候态者辨病象,辨脉证机者辨病序,病序者人体体质与疾病斗争之综合反应结果。现代理解:贯穿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笔者以为:《伤寒论》围绕着辨证、辨脉、辨六经,无不时时刻刻警惕贯穿“保胃气,存津液”一条调节电介质平衡的主线。这似乎才是《伤寒》辨脉证背后的一条真实主线。见下表六十:


(考虑篇幅,仅选主要条文,用下表对照提示,具体逐条缕析另见第七章):
表格60-1.png

表格60-2.png

表格60-3.png

(考虑篇幅,仅选主要条文,用下表对照提示,具体逐条缕析另见第七章):
上述过程周期变化之解析,希望可见一斑。《伤寒》的“脉-序”体质背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电解质平衡…红线已隐约可见,笔者以为,因《伤寒》398条条文多一半与此有关,故有“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可借以为他病之用。凡伤寒温暑、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明王履《伤寒立法考》)。此六经藏象--人体社会公共关系使然,相信能体察此中关节者,再联系伤寒六经证候、六经传变(表见后)仔细揣摩,相信重新体恤张仲景眼光下的方证方脉对应,自能有所帮助,不说事半功倍,大概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伤寒论》“证-象”分支信息取类比象

病为纲,证为目,状态信息的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

考《说文解字》“证”之古意有现代证明、证据之义,故古代医说之“证”,既不同于现代症候之“症”,也非今人所言‘方证对应’的证候群,而是运用中医“取象运数,充气一元,形神一体”理论,通过现象,求取本质得到的一组直接或间接的数据证明。此中医谓之【临证察机】,‘机’在这里既是反映疾病本质,又隐含着一个临床中医将中医理论“治之极于一”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思维过程。


就“取象运数…”言,经云:“不以数计,而以象推”,数属【量子级】形而上隐态范畴-重思维过程;象属【分子级】形而中过渡态范畴-重反映本质;证属【形质级】形而下显态范畴-重证据证明;三极贯通,形而上【神】的测不准隐态思维过程正确与否,必须被形而下【形】的可观察物态显像-中医症候/证候群所揭示证明;反之,形而下的【形质】症候或证候群,倘若离开了中医形而上【神】的“数理“指导,常常只能“俄罗斯大轮赌”,黑猫白猫全凭运气;唯有中医通过形而中的“取象运数,冲气一元”,才能“治之极于一”,把人体形质之‘像’上升为形气之‘象’,把人体局部症候‘要素质’上升为系统信息控制的‘系统质’,此古代中医从像到象、从症到证,‘证’之证明、证据之义毕也。


(提请注意:在《黄帝内经》与《伤寒/金匮》中,“病”与“证”二词具“一实二名”关系,常常可以交互使用,可以看成同义词;西医的“病”直接反映疾病的本质,中医的“病”不仅只反映疾病本质,而且多义:其一指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进程(病-势),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其二指与引起疾病原因相关的证候群,如中风、伤寒、湿热、中暍…;其三指疾病过程中典型临床证候,如头痛、咳嗽、发热…等,旨在反映疾病本质的是“机”。)


形而下“证”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的相对稳定的症状和体征组合,是某一特定病理阶段和病理状态的反映,又是一组疾病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的状态反映。‘证’的稳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并有许多过渡型,因此‘方’与‘方’之间也是可以叠加的,‘证’、‘病机’与‘方’之间虽有着一定相对应关系,但必须首先服从疾病病理过程-整体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六经病势】,其次服从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人体内在体质病理变化过程【六经辨脉】,然后才是【六经辨证】,通过循证-辨证建立一种“既相对稳定,又有连续性”的医疗方法。毫无疑问,张仲景思维的《伤寒论》辨证施治,它不应该是一种简单‘方证对应’线性单一维度【取象比类】的教条主义,而本应该是一种‘病脉证并治’立体多维度【取类比象】的‘圆机活法’。


古代《中庸》指出:“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同理《素问/举痛论》言:“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不管是知天【形上-知天道】还是修身【形中-致中和】,最终都要落实到“事亲”【形下-躬亲民】之上。即今人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理,中医《伤寒》病/脉/证-势/序/证并治亦复如此,现代主流中医常侧重中医之证候疗法,惟近代中医大家祝味菊曾批评说:“仲景虽侧重证候疗法,然未尚废诱导之理(系统整体之机),今人只知对症下药,注意一症一候之得失,去古远矣。”其实“一切分类方法(辩证模型)都是人为之假定,因症立方,非不简易,然而印定人目,反多机械是非。须知症候之显露,并非疾病之本身,乃是疾病之表现。症候之表现矛盾错综,每因病原不同、人体不同,而随时变更其表现之用意。吾人不当自颅至踵,分别各个部位之症候,以为研究之单位,更不当舍本逐末,致力于症候之消除。吾人须当把握整体,认识全人,以求矛盾之统一。得其真则触类旁通,一切治疗原则均可迎刃而解,固不必拘束于一症一药之间也。”“临证不辨人病之分,用药不识四性之要,惟知对症下药,逐症论方,愈不知其所以愈,死不知其所以亡,穷年兀兀,至道无闻,此医门之撼事也。”


[注:限于功力之所为,对于面上大多数浅涉中医者,方证对应-依葫芦画瓢无疑还是当代中医形而下“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没有形而下‘方证对应’的中医小学基础知识,何以理解中医形而上“大学”和形而中的“圣学”中道?不知下,焉知上?更谈何中!唯有“中”是圣学,是古代“治之极于一”的全局观。]


然面对当今面上大量欠缺中医形上思维基本功力的西化中医或民间弃理求术的浅陋自大,笔者窃以为,当今复兴中医,急需规避面上中医快餐化、简单化、低俗化倾向!学习中医传统仍需老老实实先从“格物致知”中医形而下方证对应的“小学”阶段开始,慢慢向上攀爬……,而同为形而下中医小学基础阶段,简单依样画瓢《伤寒》‘方证对应’只是线性一维一世归纳,即使多‘方证对应排列’也只是平面二维一世归纳。笔者陋识,在博大精深的《伤寒论》学问中学习游刃时间毕竟有限,今循中西融会之路,从形而下“唯物”向形而上“唯一”攀爬,惟推崇老中医杜雨茂《伤寒条目归纳分析》与李同宪老师中西融合的《伤寒论现代解释》,及许济泽吴允耀老师的《六经藏象系统揭秘》和单玉堂老师《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等多厢对照,试用《伤寒》《金匮》某经“多‘证-象’类比排列”、“多‘证-方’演进排列”“多方剂加减变化排列”,三个不同侧面的二维归纳(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抛砖引玉力图先在“证-象”“方证对应”层面还原一个形而下立体三维演进的张仲景思维“建模”的地标联络图,再循此地标联络图启动张仲景思维“建模”辨势辨序的搜索平台,还原《伤寒论》病脉证并治-【病-辨势】、【脉-辨序】、【证-辨象】三世立体交叉将中医高维度的一级概念【势、序、象】落实于中、低纬度的二、三级概念【病、脉、证】“阴阳和中”之本色!这也许离开真正的张仲景思维还差之甚远!然向着这个目标维度无限趋近,却仍是当代中医责无旁贷的“中国梦”!

font-kerning:1.0000pt;" >
 
十一、《伤寒论》六经辨势落实方证‘结构联络图’

㈠以《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为“搜索平台”

当代有人认为:如果说《黄帝内经》是开发中医师大脑的最佳“驱动软件”,那么《伤寒杂病论》则是贯通中医哲理与方技的最佳“搜索平台”;如果说《黄帝内经》是出世文明向入世文明过渡的编程软件,那么《伤寒论》则是入世文明面向大众的对接平台windows系统窗口。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搜索平台都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科学的、非线性的、但却必须能够线性反映的“结构联络图”,(有地图才能搜索),就《伤寒论》而言,六经病况的整体分类演绎无疑就是这张基础“结构联络图”。如果六经辨证对应于人体六大区域的划分,那么方证对应自然对应下级道路分支,此前人早有明示:“六经为纲,方证为目”。故学习《伤寒论》,研究张仲景思维,如果不懂得需首先下功夫研究六经病况的整体分类演绎及其原理这张联络图,没有整体联络图,哪来搜索平台?没有整体把握,何以局部对应?此古人言: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城;今人言:不协调整体者,不足以治局部。《伤寒》证态六经辨势【搜索引擎】倘若离开整体基础“结构联络图”【搜索平台】,岂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然当今许多浅涉中医者,不知浅陋而又妄想一步登天,因为临床使用伤寒方剂,时有复杯而愈之效,总以为《伤寒》就是一招简单‘方证对应’解决一切!这看似“大道至简”,实质“崂山道士”!满世界的秘方秘招特技传授……后学大多心态浮躁,总想“一招鲜,吃遍天”,结果个人或许尝到了一点中医‘鲜’头,但中医学术整体却由此“渐趋末法”……!长此以往,面上中医必然离开张仲景思维--中医核心搜索软件渐远,现代中医‘渐趋末法’也许是其必然!


为了能让当下习惯用现代西式医学知识努力接触学习《伤寒》,却不甚明白者(注:现代西式一世教育习惯定势所致,难以明白《伤寒》背后的三世整体框架体系),能够尽量利用已有形而下现代中西医知识,更快提纲携领立体切入《伤寒》背后框架体系(注:现代人接受西式教育,普遍缺乏传统三世文化思维背景),从而逐渐步入张仲景思维--中医《伤寒》核心搜索软件。故笔者以为,就大量不识“知天道,致中和”的唯科学形而下中医,试从中医形而下证态“方证对应”与现代西医生理病理联姻,试立现代唯物主义中西医都能够接受的《伤寒》六经辨证背后的“结构联络图”,这也许是对当下大多数接受西式教育成长的中医后学们最行得通的“方便”。因为唯有通过明白【先形而下(俗义谛),再形而上(胜义谛),进而把握形而中整体】,才能有望真正明白张仲景“病脉证并治”的三级思维贯通,才能让《伤寒论》形而下的“方证对应”属性归纳在形而上的整体系统中‘中庸’游刃有余!

笔者浅陋,《伤寒》涉及有限,既非《伤寒》高手,唯勉为其难,查阅多种中医典籍和各家归纳,借用前人之总结,以‘方-证’-‘主要证候’为搜索引擎,试立《伤寒》《金匮》“六经辨证辨脉辨势”基本框架联络图表,但愿由此能让更多唯科学主义或稍近《伤寒》的中医后学看明白:中医博大精深,原非空穴来风,中医三世即使在形而下物质结构层面,现代《伤寒论》中西对照,背后也实须有大量现代科学(一世文化)的线性基础沉淀。(注:就现代科学而言,整体唯有先被分解为线性,才有科学‘量值’之表现,但仅凭某一线性因果对应之科学量化很难还原全局,即使是现代中医超越量化的“症候群”属性对应也恐怕并非能反映张仲景六经辨证本意!)故为效法当今,提示如下,浅陋之处,勉为一笑耳:



㈡《伤寒杂病论》方证联络辨势搜索总览:

1】太阳病《伤寒》《金匮》“证--方”联络辨势总览:表六十一:
表格61六十一:.png
 
㈢附:许济泽《伤寒》六经“证-候”方证对应总纲:
表格67六十七:.png

2】阳明病《伤寒》“主要证候”方证对应搜索联络图:表六十八:
表格68六十八:.png


表格69六十九:.png

表格70七十:.png

表格71七十一:.png

表格72七十二:.png
 
㈣附:单玉堂《伤寒》六经针灸配穴总要:



注意:全局观、层次观、分清表里虚实、在经在腑、气分血分、随证补泻、方能以法中的;不必执定某证一定用某方,贵在圆机活法;切忌虚实不明、表里不清、妄引邪气、坏乱真气。

表格73七十三:.png

表格74七十四:.png

表格75七十五:.png

表格76七十六:.png

表格77七十七:.png

表格78七十八:.png
 
此为惊天神文 已经截图 准备细细品味
不知楼主还在论坛常驻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