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

网上一搜还真有不少用此方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但个人直觉,其效果主要来自于桂枝汤结构。
网上可以搜到不少[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的临床研究论文,但其对照组大多用西药,
我个人推想:
如果治疗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对照组用[桂枝汤]
均用张仲景原方原剂量,那么两组疗效的差别当会是很小的。

http://cn.bing.com/search?setmkt=zh-CN&q=黄芪桂枝五物汤 类风湿

网上一搜还真有不少用此方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但个人直觉,其效果主要来自于桂枝汤结构。.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
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

郝万山教授[桂枝汤]医案:
患者概况:女;曾为运动员;43岁;身高180厘米;体重90公斤;身高体重指数:约28,超重
主要症状:全身疼痛、沉重、乏力;自觉一会发冷一会发热;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动缓慢
病因病程:坐月子时生了一场大气引发的,已经17年了,跑各大医院,用中医西药,均没治好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排除了风湿、类风湿
郝万山教授治疗过程:
处方:[桂枝汤]
疗效:3个月基本好转,半年痊愈

  坐月子时产后体虚,严重生气必然导致情绪激动,体温升高,毛孔扩张,出汗散热,稍不注意就会感受风寒湿邪,这可能就是此案患者的病因,而患者体型又比较胖,疼困乏力,行动迟缓。
  这种情况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描述的“血痹病”基本一致: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体胖、乏力),重因疲劳汗出(月子中生大气),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外证身体不仁(疼困、行缓),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俺觉得此案如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能效果更好,见效更快,疗程更短。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1.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2.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3.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4.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5.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6.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7.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8.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09.jpg
前几天看CCTV《文明之旅》<千古名方话中医>,郝万山教授讲他的一个血痹虚劳医案,用的是[桂枝汤],感觉反倒是当用黄芪,而未用,结果还是治好了,但疗程较长,半年。_10.jpg
 
3月18日复诊,脉证变化不大,唯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拟如下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秦艽9克、陈皮9克、白芍30克、生姜五片、附片6克、熟地15克、威灵仙10克、麦芽10克。5剂。

老师所传资料很好,学习了,以上所用之方乃张锡纯所创,因患者病属顽症,实在难治,深叹顽症面前,效方难寻啊!也深感自己学知不足未能为病患解除痛苦而为之不安。现在,患者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身上,实在有愧啊!

  陈老师用的是张锡纯“治内外中风方”中的[加味黄五物汤]吧。
  听罗大伦博士讲,三四十年前曾有对数百老中医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代医家中张锡纯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加味黄五物汤]
  治历节风证,周身关节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生箭(一两)于术(五钱)当归(五钱)桂枝尖(三钱)秦艽(三钱)广陈皮(三钱)生杭芍(五钱)生姜(五片)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
  《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风之善方也。而气体虚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时,以其不胜麻黄、防风之发也。今取《金匮》治风痹之黄五物汤,加白术以健脾补气,而即以逐痹(《神农本草经》逐寒湿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风(方书谓血活风自去)。秦艽为散风之润药,性甚和平,祛风而不伤血。陈皮为黄之佐使,又能引肌肉经络之风达皮肤由毛孔而出也。广橘红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神农本草经》原橘、柚并称,故用于药中,橘、柚似无须分别(他处柚皮不可入药)。且名为橘红,其实皆不去白,诚以原不宜去也。

附录∶
  直隶青县张××来函∶湖北张某,患历节风证,西医名偻麻质斯,服其药年余无效。步履艰难,天未凉即着皮裤。诊其脉,浮数有力,知为经络虚而有热之象。遂用加味黄五物汤,遵注热者加知母,又加生薏米、鲜桑枝、牛膝、木通。服一剂觉轻减,三剂离杖,五剂痊愈。近年用此方治痛风、历节证,愈者甚多。若无热者,即用书中原方,亦甚效验。江苏平台王××来函∶顾××,患肢体痿废,时当溽暑,遍延中西医延医无效。用加味黄五物汤治之,连服数剂全愈。
 
  陈老师用的是张锡纯“治内外中风方”中的[加味黄五物汤]吧。
  听罗大伦博士讲,三四十年前曾有对数百老中医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代医家中张锡纯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加味黄五物汤]
  治历节风证,周身关节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生箭(一两)于术(五钱)当归(五钱)桂枝尖(三钱)秦艽(三钱)广陈皮(三钱)生杭芍(五钱)生姜(五片)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
  《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风之善方也。而气体虚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时,以其不胜麻黄、防风之发也。今取《金匮》治风痹之黄五物汤,加白术以健脾补气,而即以逐痹(《神农本草经》逐寒湿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风(方书谓血活风自去)。秦艽为散风之润药,性甚和平,祛风而不伤血。陈皮为黄之佐使,又能引肌肉经络之风达皮肤由毛孔而出也。广橘红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神农本草经》原橘、柚并称,故用于药中,橘、柚似无须分别(他处柚皮不可入药)。且名为橘红,其实皆不去白,诚以原不宜去也。

附录∶
  直隶青县张××来函∶湖北张某,患历节风证,西医名偻麻质斯,服其药年余无效。步履艰难,天未凉即着皮裤。诊其脉,浮数有力,知为经络虚而有热之象。遂用加味黄五物汤,遵注热者加知母,又加生薏米、鲜桑枝、牛膝、木通。服一剂觉轻减,三剂离杖,五剂痊愈。近年用此方治痛风、历节证,愈者甚多。若无热者,即用书中原方,亦甚效验。江苏平台王××来函∶顾××,患肢体痿废,时当溽暑,遍延中西医延医无效。用加味黄五物汤治之,连服数剂全愈。
我正是用此方剂,老师所传资料确是我用此方的依据。
 
我正是用此方剂,老师所传资料确是我用此方的依据。

3月13日复诊,无特殊变化,仅大便已不太秘结,拟如下处方:桃仁10克、威灵仙10克、熟地15克、知母6克、甘草8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10克、桂枝6克、秦艽10克、陈皮6克、白芍40克生姜三片、附片10克、防风10克。5剂,每天1剂,水煎服。

3月18日复诊,脉证变化不大,唯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拟如下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9克、秦艽9克、陈皮9克、白芍30克、生姜五片、附片6克、熟地15克、威灵仙10克、麦芽10克。5剂。

  “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我觉得可能是寒积,白芍用量40克有点大了。
  无论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是张锡纯的[加味黄五味汤],均是以辛温药“扶阳气”为主;芍药用量均在9-15克之间;生姜用量均较大(分别为五两、五片)。
  张氏方中黄芪用量虽大(30克),但未再用威灵仙和防风等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
  而老师3月13日方中,寒凉药用量较大:白芍40克、知母6克、秦艽10克;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用量也较大:防风10克、秦艽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10克;主要的“扶阳气”药用量较小:附片10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20克),甘草二两芍药三两(9克),知母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加味黄五物汤]生箭(一两)于术(五钱)桂枝尖(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五片)当归(五钱)生杭芍(五钱)(15克)秦艽(三钱)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医学衷中参西录》)


  我尝试分析了芍药的几个主要功效和药证:
  一、缓急止痛,用于“挛急证”,如[芍药甘草汤]
  二、补养阴血,用于“血虚证”,如[胶艾汤]
  三、活血利水,用于中下焦水湿血瘀诸证:1、“腹满证”,如[桂枝加芍药汤];2、“血瘀证”,如[桂枝茯苓丸];3、“水血互结证”,如[当归芍药散]

  芍药虽然主里证,但里证的病位虚实也分上与下、胸和腹,因此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有一个特点:
  一、腹实重用芍药(活血利水):如用于“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和用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两方中芍药均用6两,是桂枝的两倍
  二、腹虚胸满气上冲者忌用芍药:如《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促,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促脉与王叔和《脉经》中的促脉不同,不是数脉的意思,而是“寸浮而关尺皆沉”,主表证未解、气上冲、胸满腹虚,所以要去芍药。)

  老师3月13日方中已有较大剂量引气血走表的药,分流了内脏的气血,腹部已虚。
  又重用白芍40克强力活血利水,引肠胃血水入肝,而患者两寸脉皆沉细,心肺阳气不足,无足量的气血输布和濡润肠胃,这有可能是引起“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的一个因素。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很可能有失偏颇,不对之处望陈老师,及各位路过的老师指正。
 
  “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我觉得可能是寒积,白芍用量40克有点大了。
  无论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是张锡纯的[加味黄五味汤],均是以辛温药“扶阳气”为主;芍药用量均在9-15克之间;生姜用量均较大(分别为五两、五片)。
  张氏方中黄芪用量虽大(30克),但未再用威灵仙和防风等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
  而老师3月13日方中,寒凉药用量较大:白芍40克、知母6克、秦艽10克;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用量也较大:防风10克、秦艽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10克;主要的“扶阳气”药用量较小:附片10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20克),甘草二两芍药三两(9克),知母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加味黄五物汤]生箭(一两)于术(五钱)桂枝尖(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五片)当归(五钱)生杭芍(五钱)(15克)秦艽(三钱)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医学衷中参西录》)


  我尝试分析了芍药的几个主要功效和药证:
  一、缓急止痛,用于“挛急证”,如[芍药甘草汤]
  二、补养阴血,用于“血虚证”,如[胶艾汤]
  三、活血利水,用于中下焦水湿血瘀诸证:1、“腹满证”,如[桂枝加芍药汤];2、“血瘀证”,如[桂枝茯苓丸];3、“水血互结证”,如[当归芍药散]

  芍药虽然主里证,但里证的病位虚实也分上与下、胸和腹,因此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有一个特点:
  一、腹实重用芍药(活血利水):如用于“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和用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两方中芍药均用6两,是桂枝的两倍
  二、腹虚胸满气上冲者忌用芍药:如《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促,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促脉与王叔和《脉经》中的促脉不同,不是数脉的意思,而是“寸浮而关尺皆沉”,主表证未解、气上冲、胸满腹虚,所以要去芍药。)

  老师3月13日方中已有较大剂量引气血走表的药,分流了内脏的气血,腹部已虚。
  又重用白芍40克强力活血利水,引肠胃血水入肝,而患者两寸脉皆沉细,心肺阳气不足,无足量的气血输布和濡润肠胃,这有可能是引起“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的一个因素。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很可能有失偏颇,不对之处望陈老师,及各位路过的老师指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白芍汤主之。这一条是讲太阳病下之后,若有胸阳的损伤故“脉促胸满”去白芍的收敛。故桂枝去白芍汤主之。
若脉微弱恶寒者桂枝去白芍加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讲若同时伴肾阳的的损伤。用桂枝去白芍加附子汤主之。
仲师用药一个规律:凡胸满不用白芍,腹满不用白术……
 
我正是用此方剂,老师所传资料确是我用此方的依据。
老师能不能把患者的舌苔照片发上来,让大家学习一下?
 
  “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我觉得可能是寒积,白芍用量40克有点大了。
  无论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是张锡纯的[加味黄五味汤],均是以辛温药“扶阳气”为主;芍药用量均在9-15克之间;生姜用量均较大(分别为五两、五片)。
  张氏方中黄芪用量虽大(30克),但未再用威灵仙和防风等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
  而老师3月13日方中,寒凉药用量较大:白芍40克、知母6克、秦艽10克;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用量也较大:防风10克、秦艽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10克;主要的“扶阳气”药用量较小:附片10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20克),甘草二两芍药三两(9克),知母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加味黄五物汤]生箭(一两)于术(五钱)桂枝尖(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五片)当归(五钱)生杭芍(五钱)(15克)秦艽(三钱)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医学衷中参西录》)


  我尝试分析了芍药的几个主要功效和药证:
  一、缓急止痛,用于“挛急证”,如[芍药甘草汤]
  二、补养阴血,用于“血虚证”,如[胶艾汤]
  三、活血利水,用于中下焦水湿血瘀诸证:1、“腹满证”,如[桂枝加芍药汤];2、“血瘀证”,如[桂枝茯苓丸];3、“水血互结证”,如[当归芍药散]

  芍药虽然主里证,但里证的病位虚实也分上与下、胸和腹,因此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有一个特点:
  一、腹实重用芍药(活血利水):如用于“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和用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两方中芍药均用6两,是桂枝的两倍
  二、腹虚胸满气上冲者忌用芍药:如《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促,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促脉与王叔和《脉经》中的促脉不同,不是数脉的意思,而是“寸浮而关尺皆沉”,主表证未解、气上冲、胸满腹虚,所以要去芍药。)

  老师3月13日方中已有较大剂量引气血走表的药,分流了内脏的气血,腹部已虚。
  又重用白芍40克强力活血利水,引肠胃血水入肝,而患者两寸脉皆沉细,心肺阳气不足,无足量的气血输布和濡润肠胃,这有可能是引起“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的一个因素。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很可能有失偏颇,不对之处望陈老师,及各位路过的老师指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白芍汤主之。这一条是讲太阳病下之后,若有胸阳的损伤故“脉促胸满”去白芍的收敛。故桂枝去白芍汤主之。
若脉微弱恶寒者桂枝去白芍加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讲若同时伴肾阳的的损伤。用桂枝去白芍加附子汤主之。
仲师用药一个规律:凡胸满不用白芍,腹满不用白术……

  谢谢阳老师讲解仲师用芍药和白术的规律及指点伤寒论第21、22条的要理,一语道明了其胸阳虚、肾阳虚的本质。

  芍药的收敛之性,我是这样看的:
  芍药入肝经,其柔肝、敛阴、活血三大功效,都是通过扩张(肝络)静脉血管实现的。
  它既能闭表走里、引体表血液返回内脏,也能虚腹实胸、引胃肠血液从门静脉入肝,最后回到心脏,再进入肺循环、主循环。
  所以腹实要用芍药、腹虚要去芍药、胸满忌用芍药。
  脉促即“寸浮而关尺皆沉”,显然是胸满腹虚、上焦实而中下焦空虚,所以要去芍药。

  大部分胃肠道静脉血液是从门静脉入肝回心的,肠胃与肝在血液循环和水谷精微的吸收、传输、转化路线上都是“上游”和“下游”且相邻的关系,彼此之间牵制影响很大,所以《内经》中早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肝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的精辟论断。
 
  “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我觉得可能是寒积,白芍用量40克有点大了。
  无论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还是张锡纯的[加味黄五味汤],均是以辛温药“扶阳气”为主;芍药用量均在9-15克之间;生姜用量均较大(分别为五两、五片)。
  张氏方中黄芪用量虽大(30克),但未再用威灵仙和防风等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
  而老师3月13日方中,寒凉药用量较大:白芍40克、知母6克、秦艽10克;引气血走体表及四肢的药用量也较大:防风10克、秦艽10克、黄芪30克、威灵仙10克;主要的“扶阳气”药用量较小:附片10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20克),甘草二两芍药三两(9克),知母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加味黄五物汤]生箭(一两)于术(五钱)桂枝尖(三钱)广陈皮(三钱)生姜(五片)当归(五钱)生杭芍(五钱)(15克)秦艽(三钱)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夏。(《医学衷中参西录》)


  我尝试分析了芍药的几个主要功效和药证:
  一、缓急止痛,用于“挛急证”,如[芍药甘草汤]
  二、补养阴血,用于“血虚证”,如[胶艾汤]
  三、活血利水,用于中下焦水湿血瘀诸证:1、“腹满证”,如[桂枝加芍药汤];2、“血瘀证”,如[桂枝茯苓丸];3、“水血互结证”,如[当归芍药散]

  芍药虽然主里证,但里证的病位虚实也分上与下、胸和腹,因此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有一个特点:
  一、腹实重用芍药(活血利水):如用于“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和用于“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两方中芍药均用6两,是桂枝的两倍
  二、腹虚胸满气上冲者忌用芍药:如《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促,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促脉与王叔和《脉经》中的促脉不同,不是数脉的意思,而是“寸浮而关尺皆沉”,主表证未解、气上冲、胸满腹虚,所以要去芍药。)

  老师3月13日方中已有较大剂量引气血走表的药,分流了内脏的气血,腹部已虚。
  又重用白芍40克强力活血利水,引肠胃血水入肝,而患者两寸脉皆沉细,心肺阳气不足,无足量的气血输布和濡润肠胃,这有可能是引起“大便偏干,食欲比前差”的一个因素。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很可能有失偏颇,不对之处望陈老师,及各位路过的老师指正。


  [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张锡纯的[加味黄五味汤]均为治历节病的专方,两方相比较:虽然扶阳、补气各有侧重,但都把握了慢性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阳气虚、邪气实的本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身体极瘦之人必阴血大虚,但血虚非因失养,而是因为邪盛,所以仲师组方以附姜桂等扶阳气、麻黄防风等发散风邪的药为主,于阳中求阴,祛邪实而救正虚。

  类风湿骨关节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过敏、亢进而伤及自身。雷公藤口服有剧毒,但疗效很好,因为它是免疫抵制剂(见下面截图)。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与血液、造血相关,直接滋阴补血可能不仅因邪实阻碍而收效甚微,还有可能激发免疫。这两个治历节病的专方都是走的扶阳气、祛实邪的路线,其中小剂量白芍(9-15克)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补养阴血,而是缓解肢节挛急。肢节寒痹,胸中易生郁热,用知母一方面清解心中烦热,另一方面以其寒滋,配合芍药一起,牵制热药、风药的温燥。
 

附件

IMG_4329.JPG
IMG_4326.JPG
等下一次就诊时发上去。
患者于今天上午复诊,现饮食、睡眠及二便均无异常,唯疼痛未见改善。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5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制附子15克。以水1200毫升,附子先煎30~40分钟,后入他药,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
 
浏览附件83411 浏览附件83410
患者于今天上午复诊,现饮食、睡眠及二便均无异常,唯疼痛未见改善。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5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制附子15克。以水1200毫升,附子先煎30~40分钟,后入他药,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

看照片,
舌质偏淡,确实血虚;
但舌面水湿,苔白厚,感觉阳虚更重;
舌面中后部,偏左边(按患者身体左右)白苔下微微透出一点青紫色,像是下焦(肝肾)寒凝血瘀;
舌尖有轻微肿大,提示可能心脏有扩大、心功能等级降低、进入代偿期了,如果心脏正常,也可能是上焦有痰饮。

肾阳虚重,加上脉沉细,再加上痛证,符合附子的药证。
如果心功能差,宜桂枝、甘草,麻黄量宜慎,麻黄这味药俺没碰过,不知道10克有多大的药力。
 
看照片,
舌质偏淡,确实血虚;
但舌面水湿,苔白厚,感觉阳虚更重;
舌面中后部,偏左边(按患者身体左右)白苔下微微透出一点青紫色,像是下焦(肝肾)寒凝血瘀;
舌尖有轻微肿大,提示可能心脏有扩大、心功能等级降低、进入代偿期了,如果心脏正常,也可能是上焦有痰饮。

肾阳虚重,加上脉沉细,再加上痛证,符合附子的药证。
如果心功能差,宜桂枝、甘草,麻黄量宜慎,麻黄这味药俺没碰过,不知道10克有多大的药力。
分折得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