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说说256条。

那你翻译成假使看看.这句话就不上不下了
发汗后..饮水多.假使喘的话.
变成了半句.因后面没有了.语法上就不对了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发汗后,饮水多,或许出现喘的症状,用水强灌也会造成喘的症状。意思是告诉我们,汗后脾胃虚弱,大量饮水有出现喘的可能,不要饮用大量的水,因为古代有饮水排汗的方法治疗伤寒无汗。(病机省略)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发汗后,饮水多,或许出现喘的症状,用水强灌也会造成喘的症状。意思是告诉我们,汗后脾胃虚弱,大量饮水有出现喘的可能,不要饮用大量的水,因为古代有饮水排汗的方法治疗伤寒无汗。(病机省略)
"灌"是啥意思?
 
临证观之,伤寒论第256条条文乃病证预测法。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这是阳明少阳合病,患者下利,其邪热外泄,结合脉象不负,为顺证。反之,脉负,为逆证。
接着提出脉负的机理。负者,互相克贼。与其作为脏腑内在病变,我意以脉证相失更简要。
最后举出对比脉证,“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积滞,以承气汤达到外泄的目的,结合脉象不负,为顺证,可愈。
洪滑数实弦脉,反之,小细迟虚弱脉。

外延: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之邪下陷,仍需温散升提从太阳而出。
而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积滞或其邪转入阳明,实者下,为向愈趋势。
在温病有肺热移于大肠,导致泄泻情况,此为肺热有外泄之路,但清肺热,结合脉象转缓和,此为顺证,肺热清而泄泻自愈。
 
"灌"是啥意思?
我只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用凉水浸泡身体或是类似的方法,使体温降低。另一种是古代有一种大量饮水,能够使其汗出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发热。我认为在这条经文里,他所指的应该是第二种。
 
我只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用凉水浸泡身体或是类似的方法,使体温降低。另一种是古代有一种大量饮水,能够使其汗出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发热。我认为在这条经文里,他所指的应该是第二种。
他说了饮水多者,致水停心下必喘,这个是用冷水抹身致表闭,故作喘。
 
最后编辑: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从本条来读,可知自利,脉当微厥。为顺。否则为负。下利,脉调和者,即为内实,何况脉滑而数,何为不负,不失。
 
最后编辑: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从本条来读,可知自利,脉当微厥。为顺。否则为负。下利,脉调和者,即为内实,何况脉滑而数,何为不负,不失。
老师所说极是,正是如此,脉与症合为顺,不合则为逆为负。
 
临证观之,伤寒论第256条条文乃病证预测法。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这是阳明少阳合病,患者下利,其邪热外泄,结合脉象不负,为顺证。反之,脉负,为逆证。
接着提出脉负的机理。负者,互相克贼。与其作为脏腑内在病变,我意以脉证相失更简要。
最后举出对比脉证,“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积滞,以承气汤达到外泄的目的,结合脉象不负,为顺证,可愈。
洪滑数实弦脉,反之,小细迟虚弱脉。

外延: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之邪下陷,仍需温散升提从太阳而出。
而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积滞或其邪转入阳明,实者下,为向愈趋势。
在温病有肺热移于大肠,导致泄泻情况,此为肺热有外泄之路,但清肺热,结合脉象转缓和,此为顺证,肺热清而泄泻自愈。
有独特见解,但还是提示一下,这里的阳明与少阳合病的脉负是相对脉滑而数,其实就是脉弦,它下利的机理,就是肝强脾弱,肝郁脾虚,治疗原则,疏肝健脾,用逍遥散,痛泻要方类。若真的是脉细脉弱的太阴下利,那要理中四逆辈。
 
很多人都把解为“肝脾的问题”。而其实,在临床中,这种伤寒【在经】的疾病,往往都是不涉及脏腑变化的。也就是说,疾病并没有对脏腑产生影响。所影响的,还只是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的生理机能而已。

在这里,阳明、少阳合病,有种很常见的症状,是阳明经和少阳经经两者先后被寒邪入侵,从而出现两经疾病。与脏腑盛衰生克,并没有直接关系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阳明受邪”,并不等于“胃受邪”或者“大肠受邪”。

就像“太阳受邪”,与“膀胱受邪”,基本是两个概念。虽然“太阳受邪”,也可以导致小便出现异常,但是此时的疾病,并没有入侵个到“膀胱腑”。出现的症状,也仅仅只是“太阳”的症状而已。
同样道理,阳明受邪,与胃受邪、大肠受邪,都可以导致“下利”,但三者也各有区别。——虽然都看到“肠容物”的异常排出,貌似症状一样,但发病的部位、作用的机理,都是不同的。

所以,为什么“阳明少阳受邪”,就一定会有“木克土”的症状出现呢?道理在哪里?从哪里推导出这种观点来的呢?
即使“阳明受邪”而导致“虚弱”,这也只是“阳明经(层)”而已,阳明腑(胃、大肠)未必就是“虚”的,怎么就一定会出现“木克土”?

再说了,阳明、少阳,都在先后受邪发展到同时受邪的局面,要说“虚”,此时既然已经是“合病”,两者的正气应该都会被削弱,从而出现的情况,应该是两者都会出现“正虚邪实”的局面。那么,既然是“同虚”的局面,为何就一定会出现“木克土”?

为什么非要把“经病”绑在“脏腑五行”上?
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呀。虽然有内在连系,但这种连系,未必就是指绝对可以相互代替的。
 
此外,为什么一提到少阳 肝胆,脉就是 弦 呢?
少阳病,一样可以出现 紧 脉的。
 
原文:阳明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责,名为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段可以这样:阳明与少阳合病,下利(必--这个必字是多余的,阳明和少阳合现,也不一定就下利,在阳明和少阳合病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下利,如果下利,就得看了。脉上出现脉滑而数,那就是有宿食。当用下法。但并不是必用大承气,注意条文上那个“宜”字,不是主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就行了。中间那段“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责,名为负。”这也是多余的。也许不是医圣所书!
 
此外,为什么一提到少阳 肝胆,脉就是 弦 呢?
少阳病,一样可以出现 紧 脉的。
真正的弦脉,其实就是“脉浮而紧,即为弦”,老师对吗?
 
原文:阳明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责,名为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段可以这样:阳明与少阳合病,下利(必--这个必字是多余的,阳明和少阳合现,也不一定就下利,在阳明和少阳合病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下利,如果下利,就得看了。脉上出现脉滑而数,那就是有宿食。当用下法。但并不是必用大承气,注意条文上那个“宜”字,不是主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就行了。中间那段“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责,名为负。”这也是多余的。也许不是医圣所书!
我也觉得脉顺,脉负。。。等为后人的注解,或是王叔和加入的,但也不应该去掉,还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都把解为“肝脾的问题”。而其实,在临床中,这种伤寒【在经】的疾病,往往都是不涉及脏腑变化的。也就是说,疾病并没有对脏腑产生影响。所影响的,还只是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的生理机能而已。

在这里,阳明、少阳合病,有种很常见的症状,是阳明经和少阳经经两者先后被寒邪入侵,从而出现两经疾病。与脏腑盛衰生克,并没有直接关系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阳明受邪”,并不等于“胃受邪”或者“大肠受邪”。

就像“太阳受邪”,与“膀胱受邪”,基本是两个概念。虽然“太阳受邪”,也可以导致小便出现异常,但是此时的疾病,并没有入侵个到“膀胱腑”。出现的症状,也仅仅只是“太阳”的症状而已。
同样道理,阳明受邪,与胃受邪、大肠受邪,都可以导致“下利”,但三者也各有区别。——虽然都看到“肠容物”的异常排出,貌似症状一样,但发病的部位、作用的机理,都是不同的。

所以,为什么“阳明少阳受邪”,就一定会有“木克土”的症状出现呢?道理在哪里?从哪里推导出这种观点来的呢?
即使“阳明受邪”而导致“虚弱”,这也只是“阳明经(层)”而已,阳明腑(胃、大肠)未必就是“虚”的,怎么就一定会出现“木克土”?

再说了,阳明、少阳,都在先后受邪发展到同时受邪的局面,要说“虚”,此时既然已经是“合病”,两者的正气应该都会被削弱,从而出现的情况,应该是两者都会出现“正虚邪实”的局面。那么,既然是“同虚”的局面,为何就一定会出现“木克土”?

为什么非要把“经病”绑在“脏腑五行”上?
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呀。虽然有内在连系,但这种连系,未必就是指绝对可以相互代替的。
真是奇淡怪论,何为经病,何为腑病,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才是经病,服桂枝汤或泻之,仍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才是太阳腑病。
阳明病面垢色赤者,不可攻之,因为邪在经,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者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那是邪在腑,阳明府实…中医学,伤寒论,是比较好学,就是这个理,可是这个理,被你们扭曲了,到处乌烟章气,模不着头脑。其实胡老伤寒讲解就没承认经络学。我看你把伤寒讲得经络不象经络,脏腑不象脏腑,糊涂了,还是讲些实用的。
 
最后编辑:
真是奇淡怪论,何为经病,何为腑病,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才是经病,服桂枝汤或泻之,仍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才是太阳腑病。
阳明病面垢色赤者,不可攻之,因为邪在经,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者,小承气主之…那是邪在腑,阳明府实…中医学,伤寒论,是比较好学,就是这个理,可是这个理,被你们扭曲了,到处乌烟章气,模不着头脑。其实胡老伤寒讲解就没承认经络学。我看你把伤寒讲得经络不象经络,脏腑不象脏腑,糊涂了,还是讲些实用的。
老师所解阳明少阳合病,呈木克土,故必下利。。。不是出自胡老之意,而是冯世纶之笔。胡老的讲座并没有这么解。
 
我记得前贤有分六经的经症,脏(腑)症,脏症寒而腑症热;只不过经症轻而脏(腑)症重而已,并不算是奇谈怪论吧?
刚查了书,正好看到刘渡舟《伤寒通俗讲话》说:“伤寒脉弦,为邪传少阳之征”,阳明与少阳合病,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那么就是邪往外传,如何是负呢?恰恰是正气抗邪,邪往外而出的顺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