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说说256条。

还补讲一下,256条脉负(弦)下利,若用经方治疗的话,邪结少阳,胆热脾寒的,可用柴桂姜汤治疗。邪结少阳,胆热脾虚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前面宗源老师的案不错,只不过他表达有误,说成是少阳阳明合病,或阳明少阳合病,热迫肠道下利,体温又是39度以上,当用大柴胡加葛根治疗。
 
最后编辑:
还补讲一下,256条脉负(弦)下利,若用经方治疗的话,邪结少阳,胆热脾寒的,可用柴桂姜汤治疗。邪结少阳,胆热脾虚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前面宗源老师的案不错,只不过他表达有误,说成是少阳阳明合病,或阳明少阳合病,热迫肠道下利,体温又是39度以上,当用大柴胡加葛根治疗。
老师精神令人佩服!:080:
 
我反对这种解释.伤寒中并不是只有此条有必字.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其他之处也当作此解.毕竟伤寒是出自一人之手.
说"必"在此不作必定解的,伤寒论还有佐证.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说明下利并非是必定的,至少有两个选项.若下利应用葛根汤.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由版主最后编辑:
我比较赞同老三的说法,必字当去。个人认为,学习伤寒不能掺入五行学说,应该始终不离六经和八纲才对。
再读中医发展史,有了新的看法,觉得老师的观点极其有道理。
伤寒论的辨证,是基于八纲和六经的,主要是辨阴阳
兼有脏腑分证、卫气营血分证、三焦分证等,唯独没有也不应当有五行。


伤寒论非一人所作,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所成,所以里面有中风,中寒,太阳,伤寒等不同冠首。说明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个人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抄,修改,错误一定是有的,一些传抄性的错误一定会有,古代篆刻错误更多,这条的必字,可以为“当”“若”。。。王叔和加入的就像你我加入的一样,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不过加入五行理论就一定是后人之作,想看原貌,还是恢复原味的好!

老师这两个观点,初看有些绝对了,但细思很可能是对的。
《伤寒论》属于经方体系,而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学,与《黄帝内经》是两种不同的源流,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伤寒金匮主要讲证候,讲病理比较少,
而处方用药更是不讲药理,只讲药证(加减法中可见)。

同时代(或略早)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也有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修改过,
因为里面用了一些“不老、神仙”之类的极具主观意愿和道家理念色彩的辞藻来描述药性。

而仲师伤寒的语言非常客观朴实简明,甚至在判断预后、指明治法时直言生死,
可见“XX病,XXXX(证),脉XX者,死”、“XX证,不可XX,XX则死”的条文。
 
我更多采信和汲取的是临床大家在治验案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验,而不是他们主观对医理和经典条文的分析解释。
这话说得好。所有的辩解论证都是第一步,有没有详实的案例(至少3个)为佐才是关键的第二步。
 
如果说对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传抄错误提出置疑是可以理解的话,
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作根据,直接否定经典内容是不是太过轻率了?
要推翻经典仅凭自己的理解、推导、引证就可以了吗?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敬畏,
不要过早的把话说得这么绝对,先让自己的观点经历千百次的推敲、千百次的验证之后,再去置疑经典吧!!
灰常赞同
 
我反对这种解释.伤寒中并不是只有此条有必字.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其他之处也当作此解.毕竟伤寒是出自一人之手.
这种论据不成立,一字多义。很正常。不一定在彼处是彼义,以此处也得是彼义。
 
伤寒论有很多争议的地方。用语精当如张仲景也有不达意,模糊不解的地方。这很正常,我们如果在实践中有那么一点小得,要想清楚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总觉得虽然条篇累椟也词不达意,于是就理解作者了。那么怎么办呢,仲景已去,总不能挖出来问清楚吧。其实文以载道,这个道各人理解不一样,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理解 的能在实际中运用并达成疗效,解决问题。这就是对的,并不是非要有个非此即彼不可。这些争议的地方,古人已经打了几千年的口水仗了,再争论还是那样。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你的理解对不对,而是你面对过这个情况没有(没有面对过,争论没有对错,公婆都有理),如果面对了,你用你的理解解决了问题了没有,解决了,仲景也得说你是对的。没有解决,谁都不会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争论有用吗?没有,历代已经有很多观点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关键有没有多个案例(不是个案的案例 )为佐, 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终点,正确姿势。争论不过是起点而已。
 
说句实话,我最近 很是研究了一下林盛进老师的血运水运理论。但总是心生疑虑,用这套理论能不能解决临床问题,虽然这套理论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林盛进老师的医案并不多,一个理论的产生,需要思辨来自圆其说,更需要大量的案例为佐,然后才能说理论成立,这是所有学科的成式。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一方一方,一药一药,一个病一个病,用历代中医人用过的传统方式去学习体悟伤寒论的论病用方遣药要好点,求新并不是不好,那是进阶者所为,不是我等门外汉所为。这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悟,想到那里写到那里,随手发在此处。并没有对林老师有不敬之处。
 
伤寒论有很多争议的地方。用语精当如张仲景也有不达意,模糊不解的地方。这很正常,我们如果在实践中有那么一点小得,要想清楚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总觉得虽然条篇累椟也词不达意,于是就理解作者了。那么怎么办呢,仲景已去,总不能挖出来问清楚吧。其实文以载道,这个道各人理解不一样,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理解 的能在实际中运用并达成疗效,解决问题。这就是对的,并不是非要有个非此即彼不可。这些争议的地方,古人已经打了几千年的口水仗了,再争论还是那样。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你的理解对不对,而是你面对过这个情况没有(没有面对过,争论没有对错,公婆都有理),如果面对了,你用你的理解解决了问题了没有,解决了,仲景也得说你是对的。没有解决,谁都不会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争论有用吗?没有,历代已经有很多观点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关键有没有多个案例(不是个案的案例 )为佐, 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终点,正确姿势。争论不过是起点而已。

说句实话,我最近 很是研究了一下林盛进老师的血运水运理论。但总是心生疑虑,用这套理论能不能解决临床问题,虽然这套理论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林盛进老师的医案并不多,一个理论的产生,需要思辨来自圆其说,更需要大量的案例为佐,然后才能说理论成立,这是所有学科的成式。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一方一方,一药一药,一个病一个病,用历代中医人用过的传统方式去学习体悟伤寒论的论病用方遣药要好点,求新并不是不好,那是进阶者所为,不是我等门外汉所为。这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悟,想到那里写到那里,随手发在此处。并没有对林老师有不敬之处。

老师明见,务实求真,中医如此,人生也如此,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