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中医发展史,有了新的看法,觉得老师的观点极其有道理。我比较赞同老三的说法,必字当去。个人认为,学习伤寒不能掺入五行学说,应该始终不离六经和八纲才对。
伤寒论非一人所作,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所成,所以里面有中风,中寒,太阳,伤寒等不同冠首。说明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个人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抄,修改,错误一定是有的,一些传抄性的错误一定会有,古代篆刻错误更多,这条的必字,可以为“当”“若”。。。王叔和加入的就像你我加入的一样,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不过加入五行理论就一定是后人之作,想看原貌,还是恢复原味的好!
伤寒论有很多争议的地方。用语精当如张仲景也有不达意,模糊不解的地方。这很正常,我们如果在实践中有那么一点小得,要想清楚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总觉得虽然条篇累椟也词不达意,于是就理解作者了。那么怎么办呢,仲景已去,总不能挖出来问清楚吧。其实文以载道,这个道各人理解不一样,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理解 的能在实际中运用并达成疗效,解决问题。这就是对的,并不是非要有个非此即彼不可。这些争议的地方,古人已经打了几千年的口水仗了,再争论还是那样。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你的理解对不对,而是你面对过这个情况没有(没有面对过,争论没有对错,公婆都有理),如果面对了,你用你的理解解决了问题了没有,解决了,仲景也得说你是对的。没有解决,谁都不会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争论有用吗?没有,历代已经有很多观点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关键有没有多个案例(不是个案的案例 )为佐, 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终点,正确姿势。争论不过是起点而已。
说句实话,我最近 很是研究了一下林盛进老师的血运水运理论。但总是心生疑虑,用这套理论能不能解决临床问题,虽然这套理论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林盛进老师的医案并不多,一个理论的产生,需要思辨来自圆其说,更需要大量的案例为佐,然后才能说理论成立,这是所有学科的成式。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一方一方,一药一药,一个病一个病,用历代中医人用过的传统方式去学习体悟伤寒论的论病用方遣药要好点,求新并不是不好,那是进阶者所为,不是我等门外汉所为。这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悟,想到那里写到那里,随手发在此处。并没有对林老师有不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