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所以治法用药也不同,咱只在咽喉津液亏乏,气机不利而咳嗽时有用到诃子。咽痛亦如咳嗽,原因不同,病机有别,治法用药不一,好像是在风热蕴塞,热邪郁滞咽喉时才宜有用牛蒡子,且风热重症时略显能力不足。甘桔汤或可作为咽痛的基础方,但咱感觉麦冬多不宜,尚须用门冬时,我可能会选用天门冬,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咳嗽也有用到诃子!咽痛好像是在《医学心悟》中提到有用牛蒡子。或用甘桔汤加减。
咽喉炎?最了一同事母亲说是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看舌苔白腻。咱处麻附辛合葛根汤加钩藤,秦艽。不知道怎样,已经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不知道接下来如何?还清老师分析分析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柴胡。
柴胡:清热解毒治感冒,疏肝解郁升脾阳。
呵呵,柴胡。咱处是柴胡的主产区,所产柴胡为道地货。早年咱做过柴胡生意,收购柴胡,所以咱认得生柴胡,但咱没有到地里挖采过柴胡,所以至今咱到地里见到柴胡也不一定认的。咱学医伊始,最早接触的柴胡是柴胡注射液。当时咱在开诊所之余,兼而批发一些成药,其中最多的是柴胡注射液。学医刚开始,什么也不懂,有人问咱柴胡是治什么病的,就胡乱说了一句“治感冒的”。嘿,过后赶紧的看了看说明书,还真是治感冒的,从此咱就知道柴胡是治感冒的药了。
以前,咱在论坛也说过,临床之初,咱治感冒也是很用心,什么感冒都想分清是风寒还是风热,然后风寒就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就用银翘解毒散,刚学习,初行医,效果可想而知。看到父亲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感冒,患者还经常反应不错,咱就不得不改变了自己执拗的思想,也不管是不是半表半里之症,也不管是不是需要和解治疗,凡遇感冒,无论风寒、风热就试着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逐渐用的顺手了,直到咱“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发生之前,近20年的时间里,咱几乎所有的感冒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无论什么样的咽喉炎症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呵呵,效果感觉还不错。当然这之间,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咱也离不了柴胡。
现如今,咱临床治病遵循“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柴胡就用的相对较少了。除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外,咱用柴胡或用小柴胡汤仅限于热邪在半表半里之症。这里咱说的半表半里之症是指热邪郁滞于咽喉与气管、皮里与膜外之间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就咱现在的学术水平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描述出来,还处在“意”的阶段。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无论风寒、风热感冒都可以用柴胡,常见的急慢性咽喉炎症可以用柴胡,但这要结合患者的体质来定。柴胡苦寒,属清热剂,仅限于热邪郁滞的半表半里之症,针对的病邪是热邪,病变部位是半表半里,非热邪者不宜用,非半表半里之症不宜用,寒湿、虚损体质者不宜应用,至少在应用时要做好恰当的配伍。
柴胡的临床应用起始于神农,小柴胡汤经方的问世传世更使柴胡的临床应用历久弥新。历代“小柴胡”经方名家不乏其人。说到小柴胡,就不能忘却黄芩,如果明天有机会,咱就说说苦寒解毒名药黄芩。
咱认为咽喉炎的发生发作除和个人的饮食习惯、体质因素有关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受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咱治疗咽喉炎不但要察看咽喉局部的症状,还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和气候环境因素。你说的患者“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可能是因近期气候干燥,内热炽盛,阳明热毒蕴盛的结果。既然“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就继续按这个思路观察治疗吧。咽喉炎?最了一同事母亲说是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看舌苔白腻。咱处麻附辛合葛根汤加钩藤,秦艽。不知道怎样,已经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不知道接下来如何?还清老师分析分析
不知李老师对这个黄连的用量有什么看法?在伤寒论中,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中黄连的用量是一两,而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用量是三两,而在伤寒论中用量最小的当是乌梅丸中。同样是黄连,用量不同,治疗各异,这有什么区别吗?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连。
黄连:苦寒凉血,清心火,除脾热,中焦用药。
黄连苦寒,味重气薄,味重易下行,气薄易浮上,色黄入脾胃,故我把黄连的功效定位在中焦。
黄连之苦,世人皆知,但黄连的苦味是纯正的,无杂和。苦寒易伤脾胃,黄连又入中焦,为免伤脾败胃之虞,黄连临床用量要小,勿过量。
黄连味重易下行,清热燥湿,除用于中焦心火盛、脾胃热证外,也用于下焦大肠湿热病证。
古方名方,常见黄连与干姜或附子同用,那么黄连苦寒,干姜、附子辛热,寒热同用难道不相悖,不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吗?古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只有通过医籍去考证、猜测,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它们是“反制”,不使寒者更寒热者更热。我认为它们不是“反制”,在辨证准确,用药恰当的时候,它们也不会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这是有它们的归经功效定位决定的。就拿附子泻心汤来说吧,附子泻心汤主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的病症,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清胃之热结,而用附子的辛散通行十二经之功来兼治“阳虚于外”,大黄、黄连、黄芩与附子各归其位,各尽其能,互不牵制,互不反制,相须为用。再如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是清热的,干姜、半夏是降逆止呕的,干姜虽可制黄连之寒,但主要功用不在于此。
临床还要经常用到一味药叫炒萸连,起初咱也不知道炒萸连是什么,在中医院进修实习时,一次抄方就把炒萸连6克写成了各6克,我想这个炒萸连才是用吴茱萸的辛温来反制黄连的苦寒的。
再有虽言黄连清心火,但我认为黄连清心火的功效不及栀子、麦冬,所以黄连还是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脾胃湿热之症。治中焦湿热,遇脾胃素虚者,不妨寒温并用,勿虑相互牵制抵触,当然须要仔细辨证,认真斟酌,合理选药。
黄连凉血,用于夏季天干热盛导致的血热之症,单用或配伍栀子、麦冬、生地,或配伍大黄、黄芩等,如常用的三黄片等,效果堪佳。
回老师,也谢老师的关注。你说的这个咱还真没有注意到,读书不认真不严谨的缘故吧。呵呵。不知李老师对这个黄连的用量有什么看法?在伤寒论中,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中黄连的用量是一两,而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用量是三两,而在伤寒论中用量最小的当是乌梅丸中。同样是黄连,用量不同,治疗各异,这有什么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