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作为自己对中药的认识来进行总结,李老师的这种方法实际挺好的
然于对错,或当另论

尤其初学尚无定见者尤当注意

我的观点还是先继承,再发挥

历代本草著述也都是经验的结晶,比我们想当然的东西高明的多
:043:说的是!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秦艽。
秦艽:通经活络止痛,清阳明胃热。
秦艽的这个“艽”字,我在接触中医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念jiǔ,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也就是忘记在什么时候了,好似是翻阅《中药大辞典》的时候才知道它念 jiāo 。知道它念 jiāo后,知道自己错了呀,要改正呀,再到药材公司进货,咱就直接喊“要秦艽jiāo”。估计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字念jiāo,看那表情,他们一时也不知道咱要什么,只好就再重复一句“就是秦艽(jiǔ)”。
呵呵,秦艽祛风湿,通经络,无明显寒热属性,用于风湿痹痛之症,无论新久、寒热均可用之。秦艽虽可治疗多种风湿痹痛,但咱主要把它定位在关节,凡机体关节处的痹痛咱常用之。
在咱的记忆中似乎秦艽有治疳积健脾胃的功能,所以咱临床治疗脾胃病有时也用之,特别是有风湿痹痛而脾胃功能又欠佳者。“治疳积健脾胃”这种功能言语的出处在哪里,咱一时也想不开了,或许是咱在某一时候的空想,但咱的确感觉它有这种功能。
秦艽虽无明显的寒热属性,但医籍常言秦艽与地骨皮、知母、青蒿等配伍退虚弱,咱在如此运用时,或也是受其启发,咱感觉秦艽可清阳明胃热,可配伍用于治疗胃热炽盛或阴(肾)虚火炎的牙痛症。
噢,忘了说了,秦艽味淡气薄,质不太重,难以下沉,所以咱虽然把秦艽的功能定位在关节,但下肢关节的痹痛咱较少用。
秦艽,我的常用量是9~15克。
 
最后编辑:
昨天咱说了读错音的秦艽,咱今天再说一味读错音的诃子。
诃子:生津利咽,涩肠止泻,功主咽喉。
诃子,读音hē zǐ,然而咱一直以来读的是kēzǐ,直到一天咱打字,用拼音打字法,怎么也打不出诃子来,一查字典才知道诃子读音是hē zǐ,而不是kēzǐ。不过今天咱又百度了一下,嘿,还真有kēzǐ这一说,不过它写作“柯子”而不是“诃子”,有说“柯子”、“诃子”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功用也有别,也有说是传写笔误。咱一时也难以说的清讲的明。
诃子,咱以前临床是很少用的,仅仅是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不止的患者,偶而也用于久咳的患者敛肺止咳。后来咱进了一种中成药叫“藏(西)青果颗粒”的,用于治疗津亏液少热生的咽炎患者,感觉效果不错。于是咱就想在治疗这种患者用中药汤剂时配伍一些藏(西)青果,然而当时门诊只有诃子而没有藏(西)青果,就想着试用诃子。后来查阅资料、百度等,知道藏(西)青果是诃子的未成熟果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咱觉得治疗津亏液少热生的咽炎,或阴虚的慢性咽炎患者时,在辨证联合用药时用些诃子效果不错。在用诃子多了的时候,咱又进了一些藏(西)青果,于是诃子和藏(西)青果有时候就交替掺和运用,结果后来养成了一个规律。治疗津亏液少热生的咽炎,感觉症状较轻,津亏不甚,热不甚时用诃子,津亏较甚,热也偏甚时用藏(西)青果,就是说用藏(西)青果一般是感觉症状较重的时候,当然还要根据辨证情况配伍其他对证之品。涩肠止泻时用诃子而不是藏(西)青果,咽喉干红乏津,液亏肺燥热咳嗽时用藏(西)青果。
医籍多言诃子归肺、大肠,好似肺、肠有病可用诃子,然而我在临床时,无论肺、肠何病,只要没有出现咽喉乏津的症状,我就不用诃子。诃子的功用我定位在咽喉,咽喉出现泛红乏津时用诃子,涩肠止泻如果没有出现咽喉泛红乏津的症状,即使久泻不止,我也一般不用诃子。也就是说我用诃子治疗久泻的病理基础是上焦气机郁滞不利而导致的下焦气机收涩无力。
“启上、畅中、夯下”,诃子算是我的“启上”之品吧?呵呵。
诃子我的常用量是9克。
 
最后编辑:
咳嗽也有用到诃子!咽痛好像是在《医学心悟》中提到有用牛蒡子。或用甘桔汤加减。
 
咳嗽也有用到诃子!咽痛好像是在《医学心悟》中提到有用牛蒡子。或用甘桔汤加减。
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所以治法用药也不同,咱只在咽喉津液亏乏,气机不利而咳嗽时有用到诃子。咽痛亦如咳嗽,原因不同,病机有别,治法用药不一,好像是在风热蕴塞,热邪郁滞咽喉时才宜有用牛蒡子,且风热重症时略显能力不足。甘桔汤或可作为咽痛的基础方,但咱感觉麦冬多不宜,尚须用门冬时,我可能会选用天门冬,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
谢谢老师的关注。
 
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所以治法用药也不同,咱只在咽喉津液亏乏,气机不利而咳嗽时有用到诃子。咽痛亦如咳嗽,原因不同,病机有别,治法用药不一,好像是在风热蕴塞,热邪郁滞咽喉时才宜有用牛蒡子,且风热重症时略显能力不足。甘桔汤或可作为咽痛的基础方,但咱感觉麦冬多不宜,尚须用门冬时,我可能会选用天门冬,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
谢谢老师的关注。
学习了,谢谢李老师回复。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乌梅。
乌梅:生津止渴利咽,酸涩敛肺涩肠。
成语故事望梅止渴,说的可能就是乌梅吧?
乌梅生津止渴利咽、敛肺涩肠,功用在肺与大肠。
乌梅咱在临床应用的较少,主要用于阴虚津伤的泄泻证,其他生津利咽时多是用诃子或西青果。
乌梅味酸,在中药里可能算是最酸的了。酸入肝,医籍也多言乌梅归肝经,可用于肝经疾病的治疗。但我认为物极必反,乌梅过酸,对肝可能是一种伤害,肝病时不宜用,即使用,量也要小。
仲景乌梅丸,我没用过。
虽言乌梅敛肺,可用于肺伤久咳之病,但我认为,乌梅味重且色黑,黑归肾,因此,乌梅气性易于下沉,虽是久咳,如无肺热津伤之象,特别是肺气虚者,乌梅还是不必或不要应用,或用也要量小,使其气味变得轻清易于上行。
久泻病症,如有大肠湿热淤滞,或久病中气亏虚者,我觉得乌梅也不宜用。
腹痛用乌梅,非蛔勿用。
乌梅,我的常用量是9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丁香。
丁香:温中降逆止呃逆,暖胃祛寒除浊臭,功在脾胃。
传统用药“十九畏”,有言丁香莫与郁金见。丁香为什么不能与郁金相见,咱不得而知,咱也没有这样用过。
起初咱用丁香也仅是用于降逆止呃的丁香柿楴散。再次读过孙思邈《千金要方》后,方知治浊臭要用有“香”味的药,这时咱才想到了丁香,开始在治疗口臭患者时加用少许丁香。
为什么只是加用少许丁香呢?因为咱认为丁香味重气厚易于下沉,而口臭传统多认为是有积热淤滞在脾胃,或以为是肝胆火炽。最近咱认为口臭多因咽喉气机郁滞不畅,上焦开启不利,导致中焦气机壅结而生腐所致,治疗口臭首先要疏理咽喉,开启上焦。丁香气沉,开启上焦上窍当然不用丁香了,用之,也只能少少与之,取其气薄味淡而利于上行。中焦脾胃气机郁滞,气郁食积生腐而致口臭,治在中焦,丁香气香,本入中焦,然若重用,本已味重气厚易下行的丁香,此时可能就会越过本位而得不到治疗的目的。若是肝胆火炽引起的口臭,那么丁香性温不宜用之。故治疗口臭丁香只宜少少用之,若是降逆止呃止呕,要求气沉,此时丁香可以适当多用,但也不宜过多。香气过重,气降过甚,也会损伤脾胃之气,或致气陷,特别是脾胃素虚者。总之,丁香临床用量不宜过大。
丁香气厚为重,以降为主,脾胃虚寒者不宜用。素有胃热,或呃逆因内热集结蕴积所致者,也不宜用。也就说临床不能一见呃逆、口臭就用丁香,而是首先要仔细检查,认真辨证,看机体的寒热虚实,查找搞清导致呃逆、口臭的直接、间接原因,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因病机,斟酌丁香是否适用。
丁香开胃因其味香,丁香暖胃因其性温,丁香只宜少少与之因其气味厚重。
丁香归经功效在脾胃,它脏生病勿用。
丁香,我的常用量是4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贯众。
贯众:清热解毒,利咽,功在咽喉,偏于凉血。
贯众多生于阴湿之处,尽汲地之阴寒之气,其性偏寒。
起初,咱只知贯众有杀虫之能,是杀虫剂。现在的卫生条件好了,小孩也都讲卫生了,所以生虫的很少了,以前那些的宝塔糖、驱蛔片等卖的很多,非常之快,现在连常用的史克肠虫清都卖的很少了,所以咱贯众就很少用,如果不提到杀虫还想不到有这味药呢。直到2003年“非典”肆虐,咱才知道贯众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治感冒,治流行性感冒,但因为没有用药习惯,对它还不是很掌握,所以即使知道了它的功效,也很少用到。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咱在处方时,贯众就突然冒出来了,不知不觉中想到了贯众。
医者意也,说真的,这些话咱在论坛也多次提到过,好多次的处方,好多的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冒出来的,有些是咱想都没想过的,有些甚至咱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功效,反正它就出来了,感觉不用还不行。贯众就是这样的。
从第一次用贯众开始,咱就逐渐用上了,当然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的。这几天贯众就用的又多了,这以前的半年时间里很少用的。
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贯众呢?
咱认为贯众清热解毒,性寒,偏于凉血,主要用于咽喉的炎症患者,特别是风热感冒的咽喉病患者。那么是不是什么样的风热感冒咽喉炎都要用呢?也不是。
关于咱对咽喉部疾病的治疗,咱在论坛中说的比较多,这里只是再简单说一下。
导致咽喉疾病的原因很多,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机体体质的差异,咽喉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咽喉发炎时,可能表现为鲜红、深红、焮红、粉红、浮红、淡白等,咱常根据咽喉部的性状颜色等分别选用谷精草、鸡冠花、大青叶、板蓝根、黄精、沙参、元参、土茯苓、天门冬、射干、牛蒡子、黄芩、贯众等,每次取一味,或两味合用。贯众治疗的咽喉性状主要表现为深红乏津,热象偏深,机体常处在外界气候偏寒,内热偏盛的情况下。机体虽处在外寒内热的情况下,也有外感,咽喉也有热象,但热象不偏深,咽喉浮红、粉红,无热由内生之感者,不用。
医籍虽言贯众凉血止血,但咱没用过,效果如何咱不能也不敢多言。风热感冒,咽喉炎症,咱用贯众,其他部位的炎症热象,咱不用。总之,无论贯众还是其他什么药、什么方都应该也必须要在辨证论治的情况下精准选择应用,这是不争的经典之言,切记、勿忘。
贯众,我的常用量是9~15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柴胡。
柴胡:清热解毒治感冒,疏肝解郁升脾阳。
呵呵,柴胡。咱处是柴胡的主产区,所产柴胡为道地货。早年咱做过柴胡生意,收购柴胡,所以咱认得生柴胡,但咱没有到地里挖采过柴胡,所以至今咱到地里见到柴胡也不一定认的。咱学医伊始,最早接触的柴胡是柴胡注射液。当时咱在开诊所之余,兼而批发一些成药,其中最多的是柴胡注射液。学医刚开始,什么也不懂,有人问咱柴胡是治什么病的,就胡乱说了一句“治感冒的”。嘿,过后赶紧的看了看说明书,还真是治感冒的,从此咱就知道柴胡是治感冒的药了。
以前,咱在论坛也说过,临床之初,咱治感冒也是很用心,什么感冒都想分清是风寒还是风热,然后风寒就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就用银翘解毒散,刚学习,初行医,效果可想而知。看到父亲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感冒,患者还经常反应不错,咱就不得不改变了自己执拗的思想,也不管是不是半表半里之症,也不管是不是需要和解治疗,凡遇感冒,无论风寒、风热就试着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逐渐用的顺手了,直到咱“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发生之前,近20年的时间里,咱几乎所有的感冒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无论什么样的咽喉炎症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呵呵,效果感觉还不错。当然这之间,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咱也离不了柴胡。
现如今,咱临床治病遵循“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柴胡就用的相对较少了。除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外,咱用柴胡或用小柴胡汤仅限于热邪在半表半里之症。这里咱说的半表半里之症是指热邪郁滞于咽喉与气管、皮里与膜外之间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就咱现在的学术水平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描述出来,还处在“意”的阶段。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无论风寒、风热感冒都可以用柴胡,常见的急慢性咽喉炎症可以用柴胡,但这要结合患者的体质来定。柴胡苦寒,属清热剂,仅限于热邪郁滞的半表半里之症,针对的病邪是热邪,病变部位是半表半里,非热邪者不宜用,非半表半里之症不宜用,寒湿、虚损体质者不宜应用,至少在应用时要做好恰当的配伍。
柴胡的临床应用起始于神农,小柴胡汤经方的问世传世更使柴胡的临床应用历久弥新。历代“小柴胡”经方名家不乏其人。说到小柴胡,就不能忘却黄芩,如果明天有机会,咱就说说苦寒解毒名药黄芩。
柴胡,清热解毒治感冒我的常用量是15~25克,疏肝理气解郁是9~12克,升阳举陷醒脾是3~6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柴胡。
柴胡:清热解毒治感冒,疏肝解郁升脾阳。
呵呵,柴胡。咱处是柴胡的主产区,所产柴胡为道地货。早年咱做过柴胡生意,收购柴胡,所以咱认得生柴胡,但咱没有到地里挖采过柴胡,所以至今咱到地里见到柴胡也不一定认的。咱学医伊始,最早接触的柴胡是柴胡注射液。当时咱在开诊所之余,兼而批发一些成药,其中最多的是柴胡注射液。学医刚开始,什么也不懂,有人问咱柴胡是治什么病的,就胡乱说了一句“治感冒的”。嘿,过后赶紧的看了看说明书,还真是治感冒的,从此咱就知道柴胡是治感冒的药了。
以前,咱在论坛也说过,临床之初,咱治感冒也是很用心,什么感冒都想分清是风寒还是风热,然后风寒就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就用银翘解毒散,刚学习,初行医,效果可想而知。看到父亲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感冒,患者还经常反应不错,咱就不得不改变了自己执拗的思想,也不管是不是半表半里之症,也不管是不是需要和解治疗,凡遇感冒,无论风寒、风热就试着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逐渐用的顺手了,直到咱“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发生之前,近20年的时间里,咱几乎所有的感冒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无论什么样的咽喉炎症就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呵呵,效果感觉还不错。当然这之间,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咱也离不了柴胡。
现如今,咱临床治病遵循“启上、畅中、夯下”的治疗理念,柴胡就用的相对较少了。除疏肝理气、升阳举陷外,咱用柴胡或用小柴胡汤仅限于热邪在半表半里之症。这里咱说的半表半里之症是指热邪郁滞于咽喉与气管、皮里与膜外之间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就咱现在的学术水平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描述出来,还处在“意”的阶段。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无论风寒、风热感冒都可以用柴胡,常见的急慢性咽喉炎症可以用柴胡,但这要结合患者的体质来定。柴胡苦寒,属清热剂,仅限于热邪郁滞的半表半里之症,针对的病邪是热邪,病变部位是半表半里,非热邪者不宜用,非半表半里之症不宜用,寒湿、虚损体质者不宜应用,至少在应用时要做好恰当的配伍。
柴胡的临床应用起始于神农,小柴胡汤经方的问世传世更使柴胡的临床应用历久弥新。历代“小柴胡”经方名家不乏其人。说到小柴胡,就不能忘却黄芩,如果明天有机会,咱就说说苦寒解毒名药黄芩。
咽喉炎?最了一同事母亲说是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看舌苔白腻。咱处麻附辛合葛根汤加钩藤,秦艽。不知道怎样,已经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不知道接下来如何?还清老师分析分析
 
咽喉炎?最了一同事母亲说是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看舌苔白腻。咱处麻附辛合葛根汤加钩藤,秦艽。不知道怎样,已经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不知道接下来如何?还清老师分析分析
咱认为咽喉炎的发生发作除和个人的饮食习惯、体质因素有关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受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咱治疗咽喉炎不但要察看咽喉局部的症状,还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和气候环境因素。你说的患者“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可能是因近期气候干燥,内热炽盛,阳明热毒蕴盛的结果。既然“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就继续按这个思路观察治疗吧。
近期在我处用药,我感觉麻黄、附子、细辛是不适宜的,当然体质有别,也不能全是。你处在南方,不在这个环境中,是否适用咱就不知道了。
 
咱认为咽喉炎的发生发作除和个人的饮食习惯、体质因素有关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受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咱治疗咽喉炎不但要察看咽喉局部的症状,还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和气候环境因素。你说的患者“咽喉炎,喉咙痛,脖子僵硬”可能是因近期气候干燥,内热炽盛,阳明热毒蕴盛的结果。既然“吃2贴,患者说已无太干痛有好转”就继续按这个思路观察治疗吧。
近期在我处用药,我感觉麻黄、附子、细辛是不适宜的,当然体质有别,也不能全是。你处在南方,不在这个环境中,是否适用咱就不知道了。
谢谢李老师回复,学习了!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芩。
黄芩: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治上焦之里热。
黄芩苦寒,清热解毒,野生条芩、枯芩皆可用,咱没有感觉到它们有多少的不同。有说家种黄芩不甚苦,反而略有点儿甜味,不可用。咱这里是野生黄芩的主产地,野生黄芩不是很缺,所以没有用过家种黄芩。家种黄芩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用,咱不得而知。咱倒是见过家种黄芩,其色没有野生的深重,也很少存在有枯芩。
黄芩一般泡制时和别的药不同,一般常见的草药切制时用水闷透泡软即可。而黄芩不能这样,黄芩要么在刚刨出时就趁湿切制,但一般这样做的人很少,一般是药农晒干,收购商收购干品个子货,随后炮制。黄芩要是用水闷透泡软切制,颜色会变得深绿,所以黄芩炮制时要用水煮或笼蒸。黄芩本来苦寒味重气厚,这样经过水煮或笼蒸后就变得气薄味轻而利于上行了。所以我把黄芩的功效定位在上焦,主要是咽喉部位。但毕竟黄芩苦寒味偏重,故我觉得它功在上焦但偏于里,治上焦里热,风热在表者不宜。
再有黄芩苦寒清热偏于燥,风热在表不宜用,上焦有热虽在里但属燥热所为者也不宜用,但属热邪伤津者可用之清热治本,或伍以清热养阴滋阴之品。
黄芩功在上焦偏于里,或许这正是和柴胡相伍,和解少阳,治半表半里之症的原因所在。而用黄芩治疗风热在表的咽喉疼痛之症时,常和二花相伍,如双黄连口服液、银黄口服液等,或许也正是黄芩治热偏于里而解表热不及的原因。
黄芩凉血是建立在清热的基础上的,虽言凉血但作用轻微,果真用于凉血常须配伍其他凉血之品。
至于黄芩的安胎作用,咱早些年也用过。可是这些年不知是人过于矫情了,还是就是真的特别注意优生了,一般有病,也不管是什么病,都不吃药,一般只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却很少考虑疾病对胎儿的影响。当然也有对咱不信任的因素。
中、下焦之热,须清热解毒的,我一般是不用黄芩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下焦胎热。中、下焦热甚,兼上焦有热者,常根据辨证结果的需要,配伍应用黄芩。
说到胎热,我突然有个思考,医籍言黄芩安胎,用于胎动不安之症,但可能限于咱的阅历,未见医籍有言黄芩为什么可以安胎会安胎者。黄芩安胎,今思之,可能也是黄芩清热经过炮制之后气薄味轻对胎儿影响较小,不致于气厚味重下沉坠胎。黄芩安胎需要下行,虽然我常言下行者必味重气厚,或重用味薄气轻之品,虽然中医有“有故无陨,亦无陨也”之说,但我还是建议黄芩用于安胎之时,用量要小,免生弊端。切记。
有关黄芩,就先说这些吧,有机会咱说说清中焦之热的黄连。
黄芩,我的常用量是9~12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连。
黄连:苦寒凉血,清心火,除脾热,中焦用药。
黄连苦寒,味重气薄,味重易下行,气薄易浮上,色黄入脾胃,故我把黄连的功效定位在中焦。
黄连之苦,世人皆知,但黄连的苦味是纯正的,无杂和。苦寒易伤脾胃,黄连又入中焦,为免伤脾败胃之虞,黄连临床用量要小,勿过量。
黄连味重易下行,清热燥湿,除用于中焦心火盛、脾胃热证外,也用于下焦大肠湿热病证。
古方名方,常见黄连与干姜或附子同用,那么黄连苦寒,干姜、附子辛热,寒热同用难道不相悖,不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吗?古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只有通过医籍去考证、猜测,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它们是“反制”,不使寒者更寒热者更热。我认为它们不是“反制”,在辨证准确,用药恰当的时候,它们也不会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这是有它们的归经功效定位决定的。就拿附子泻心汤来说吧,附子泻心汤主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的病症,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清胃之热结,而用附子的辛散通行十二经之功来兼治“阳虚于外”,大黄、黄连、黄芩与附子各归其位,各尽其能,互不牵制,互不反制,相须为用。再如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是清热的,干姜、半夏是降逆止呕的,干姜虽可制黄连之寒,但主要功用不在于此。
临床还要经常用到一味药叫炒萸连,起初咱也不知道炒萸连是什么,在中医院进修实习时,一次抄方就把炒萸连6克写成了各6克,我想这个炒萸连才是用吴茱萸的辛温来反制黄连的苦寒的。
再有虽言黄连清心火,但我认为黄连清心火的功效不及栀子、麦冬,所以黄连还是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脾胃湿热之症。治中焦湿热,遇脾胃素虚者,不妨寒温并用,勿虑相互牵制抵触,当然须要仔细辨证,认真斟酌,合理选药。
黄连凉血,用于夏季天干热盛导致的血热之症,单用或配伍栀子、麦冬、生地,或配伍大黄、黄芩等,如常用的三黄片等,效果堪佳。
黄连,我的常用量是6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连。
黄连:苦寒凉血,清心火,除脾热,中焦用药。
黄连苦寒,味重气薄,味重易下行,气薄易浮上,色黄入脾胃,故我把黄连的功效定位在中焦。
黄连之苦,世人皆知,但黄连的苦味是纯正的,无杂和。苦寒易伤脾胃,黄连又入中焦,为免伤脾败胃之虞,黄连临床用量要小,勿过量。
黄连味重易下行,清热燥湿,除用于中焦心火盛、脾胃热证外,也用于下焦大肠湿热病证。
古方名方,常见黄连与干姜或附子同用,那么黄连苦寒,干姜、附子辛热,寒热同用难道不相悖,不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吗?古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只有通过医籍去考证、猜测,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它们是“反制”,不使寒者更寒热者更热。我认为它们不是“反制”,在辨证准确,用药恰当的时候,它们也不会相互抵触降低各自的功效,这是有它们的归经功效定位决定的。就拿附子泻心汤来说吧,附子泻心汤主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的病症,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清胃之热结,而用附子的辛散通行十二经之功来兼治“阳虚于外”,大黄、黄连、黄芩与附子各归其位,各尽其能,互不牵制,互不反制,相须为用。再如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是清热的,干姜、半夏是降逆止呕的,干姜虽可制黄连之寒,但主要功用不在于此。
临床还要经常用到一味药叫炒萸连,起初咱也不知道炒萸连是什么,在中医院进修实习时,一次抄方就把炒萸连6克写成了各6克,我想这个炒萸连才是用吴茱萸的辛温来反制黄连的苦寒的。
再有虽言黄连清心火,但我认为黄连清心火的功效不及栀子、麦冬,所以黄连还是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脾胃湿热之症。治中焦湿热,遇脾胃素虚者,不妨寒温并用,勿虑相互牵制抵触,当然须要仔细辨证,认真斟酌,合理选药。
黄连凉血,用于夏季天干热盛导致的血热之症,单用或配伍栀子、麦冬、生地,或配伍大黄、黄芩等,如常用的三黄片等,效果堪佳。
不知李老师对这个黄连的用量有什么看法?在伤寒论中,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中黄连的用量是一两,而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用量是三两,而在伤寒论中用量最小的当是乌梅丸中。同样是黄连,用量不同,治疗各异,这有什么区别吗?
 
不知李老师对这个黄连的用量有什么看法?在伤寒论中,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中黄连的用量是一两,而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用量是三两,而在伤寒论中用量最小的当是乌梅丸中。同样是黄连,用量不同,治疗各异,这有什么区别吗?
回老师,也谢老师的关注。你说的这个咱还真没有注意到,读书不认真不严谨的缘故吧。呵呵。
咱临床用黄连的机会次数较少,一般都没有超过6克的。
现在想想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味浓质重气厚则下沉,味淡质轻气薄则上浮,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治在中焦,黄连也正好入中,故其中的黄连的用量是一两,就是一般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下,非重不沉,故其中黄连用量是三两,比较超重的。也或许是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所治之症热轻,故黄连用小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所治热盛,故黄连用大量。而乌梅丸中,黄连不为主,辅助用药而已,故只用很小的量。呵呵,这是咱现想现卖的,不一定正确,请老师斧正。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大黄。
大黄:苦寒凉血,荡涤肠胃、散热通结。
大黄苦寒,味重气厚下行,能荡涤肠胃、散热通结,为临床清热泻火解毒之要药。起初哪几年,咱也经常用到大黄,可这几年咱几乎把它束之高阁抛之脑后了,几乎不用。咱为什么会不用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现在想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咱现在的用药习惯是“启上、畅中、夯下”,大黄味重气厚推荡下行,可见咱“启上”不可能用到,“畅中”咱一般用的是理气健脾消食之品,以疏理气机为主,而大黄下泻不利于中焦之气的上行,如果没有真正的湿热淤滞,畅中也很难用到。再说“夯下”,夯下咱常是以填补精髓为主,如果下焦没有湿热蕴滞,更是用不到大黄。
其次,我觉得现在人与以往人的体质不同,现在人春夏贪凉饮冷不知顾护脾胃,秋冬要风度不知慎避风寒,外加工作紧张、社会竞争压力大,导致脾胃虚寒、肝肾阳虚、心肺气血虚损者众,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鉴于这样的体质,大黄用来要慎之又慎才行。
其三,抗生素的滥用,大输液的流行,也常导致人的体质出现虚寒,不可再用大黄泻其虚。
就是说现在大实大热的病症少了,需要用大黄的机会少了,至少我经常遇到的患者是这样。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临床还要辨证看问题,遇到患者还是须要认真检查,仔细辨证,真正有大实大热之症,大黄还是该用要用的。
大黄的主要功能定位在肠胃,荡涤肠胃之热结。其他的作用凉血清热解毒可用,活血祛瘀通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遇到如此体质的人群,我觉得大黄还是免了吧。
其他咱对大黄的论说,可参阅咱以前在论坛的帖子。但愿大家能和咱多多交流探讨,互相提高技艺,共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的关注。
大黄,我的常用量是4~15克。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