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与教材、古人不同,前提还是要知道教材、古人是如何认识的,:029: 且不同处也要有依据才好
 
与教材、古人不同,前提还是要知道教材、古人是如何认识的,:029: 且不同处也要有依据才好
呵呵,因为知道教材、古人是如何认识的,才说与教材、古人不同,如果不知道又如何知道不同呢?当然自己知道的是有限的,错误是难免的。
我的依据不在书上,不在古人,在自己的临床中。
 
不要小看想当然的东西,有道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想到了我们就去做,或许就有新的成果,如果我们什么都想不到,或者根本就不去想,中医又何时能发展。
历代本草著述也都是经验的结晶,恐怕历代或某时也和现代一样,不乏夸夸其谈之辈。本草传抄之误更是屡见不鲜。现代还流行一句话就是“自己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还是让我们“不忘初心”吧!

想当然 跟 学而善思 不是一码事:042:
 
说到贝壳矿物类,咱今儿就说说石膏。
石膏:苦寒,清热透气。
经方白虎汤的出现,打开了临床大量应用石膏的先河,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也非常推崇之。咱上卫校时课余也经常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临床早期也经常或惯用之。
临床应用以来,咱认为石膏色白入肺,质重下沉,但因味淡,不能直趋于下,常行至胃则止,故曰石膏归肺、胃经。因其苦寒,可清肺、胃之热,故上焦、中焦热毒炽盛者可用之。
咱常说“治热要在透气”,石膏虽质重,但味淡,其气易升,本草也有言其味辛,故石膏可解肌开腠透热转气,但石膏不宜煅用,煅则变为收涩,无升透之能。
石膏是贝壳矿物类药物,临床应用是否须要先煎,我的看法是不必。因为石膏临床除用它的苦寒之性外,还要用到它味淡气升的特性,久煎虽有可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但也有可能使石膏气味变得浓厚而反而下沉不升。再有石膏用的是其气,久煎是否会使其气过度蒸发而失其用呢?
《药性赋》言石膏治头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头痛都可以用石膏治的,辨证必须是阳明热盛之头痛,否则不宜用之。还有,现代之人多嗜食冷饮,贪凉避热,虚寒或寒凝体质者较多,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石膏要慎用。下焦热毒炽盛,或有湿热者,咱感觉用之不佳。
石膏点豆腐,搞多了,确实有点苦。
 
由版主最后编辑:
昨日咱说了石膏,几位老师参与了讨论、指教,在此首先感谢上面各位老师的参与指教。谢谢各位了。
临床常是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咱今儿就再说说知母,还望各位老师继续参与讨论指教。
知母:质润津多,清热保津液,肺热、脾热宜用。
知母好刨毛难拔,这是咱在83年收购知母时,经常听老爹说的一句话。咱的理解是知母不但“腿”多,而且“毛”多,但“腿”、“毛”多是不能药用的,收购来的知母在晒干之前要祛除头部的“毛”、躯干的“腿”,然要祛除“毛”、“腿”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情,比刨知母要费劲的多。
初刨出的知母,躯干显得肥胖,也是肥胖津汁多者佳。知母苦可清热,汁多可养液保津,皮色偏黄走脾胃,内质色白归肺经。故知母可保津养液清肺胃之热。然知母汁浓但味不甘,是养液保津不能生津。
石膏、知母同入肺胃,可清肺胃之热,然知母汁浓味重,偏以下沉,无透气只能。石膏气轻味薄可上行透气,然热多伤津,石膏虽透气清热,但养液保津之力不济。石膏、知母同用,石膏可增强知母清热之力,知母有助石膏保护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或许这就是石膏、知母相须为用的原因。
至于盐知母清相火,除少阴之热,我没用过。
知母与芦根有可比之处,明天咱想说说芦根。
知母,我的常用量是9~15克。
 
最后编辑:
昨日咱说了石膏,几位老师参与了讨论、指教,在此首先感谢上面各位老师的参与指教。谢谢各位了。
临床常是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咱今儿就再说说知母,还望各位老师继续参与讨论指教。
知母:质润津多,清热保津液,肺热、脾热宜用。
知母好刨毛难拔,这是咱在83年收购知母时,经常听老爹说的一句话。咱的理解是知母不但“腿”多,而且“毛”多,但“腿”、“毛”多是不能药用的,收购来的知母在晒干之前要祛除头部的“毛”、躯干的“腿”,然要祛除“毛”、“腿”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情,比刨知母要费劲的多。
初刨出的知母,躯干显得肥胖,也是肥胖津汁多者佳。知母苦可清热,汁多可养液保津,皮色偏黄走脾胃,内质色白归肺经。故知母可保津养液清肺胃之热。然知母汁浓但味不甘,是养液保津不能生津。
石膏、知母同入肺胃,可清肺胃之热,然知母汁浓味重,偏以下沉,无透气只能。石膏气轻味薄可上行透气,然热多伤津,石膏虽透气清热,但养液保津之力不济。石膏、知母同用,石膏可增强知母清热之力,知母有助石膏保护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或许这就是石膏、知母相须为用的原因。
至于盐知母清相火,除少阴之热,我没用过。
知母与芦根有可比之处,明天咱想说说芦根。
腿毛多了说明雄性激素多了,所以要用知母肉。
 
这话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不可代替的,不可代替是因为活在了过去,人更应该放眼未来。古人不用,不能,不会不代表现在的人不会,不能,不用。古中医不能说他不好,但不能说他都是对的,要找错很容易,要找茬也简单,直接将药物进到分子论就好了。伤寒也好,金匮也吧那都是基础,是引人入门,打铁还要自身硬,以后能有什么成就就看你自己的了。这里说的超越是点的超越,而不是整个面的超越,没有点那来的面。不能超越的话那古中医那来的,外星人给的吗。美国经济,技术封锁中国这么多年,中国倒下了吗,用不了手机,组建不了航母,发射不了火箭,造不出空间站了吗?说实话还真得感谢美国的封锁!

======
难经难《中医原来如此简单》:
  有人说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没有发展,那是因为中医理论永远正确。
  为什么说中医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呢?因为中医是先大后小,从上而下。说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永恒真理,例如,太阳是温暖明亮的,水遇热成水汽,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很简单的公理。如果哪天中医理论不再正确,那么太阳不再温暖明亮,水遇热不成水汽,人头立地脚朝天,那时一定海枯石烂,我们都不在了……。

======
JT叔叔谭杰中《经方的退化与复兴简史》:
  《伤寒论》就是这种神奇的经典,放到今天已经一千七百年了,它的东西完全没有褪色,它为什么没有褪色?因为它是一个程序,它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或许有一天,当人类进化成有二十条正经脉的时候,它就变成过时的东西,但是人类现在仍是正经十二条,一千七百年前的人是这样,一千七百年后的人还是这样,只要你这个硬件没有换,你的软件就不用换。
 
石膏知母是白虎汤的两味药.主阳明病.但事实上它只是阳明病里的一种情况而己.用运气的话说只是上胜.阳明气盛.或者阳明脉盛.少阴之气下.人身阳明脉气盛.反过来说阳明脉气盛则见火气来克.当然这里的前提仍是上胜.石膏知母这两药是针对阳明脉气盛的药
 
临床用药体会,值得借鉴。谢谢啦!
 
石膏知母是白虎汤的两味药.主阳明病.但事实上它只是阳明病里的一种情况而己.用运气的话说只是上胜.阳明气盛.或者阳明脉盛.少阴之气下.人身阳明脉气盛.反过来说阳明脉气盛则见火气来克.当然这里的前提仍是上胜.石膏知母这两药是针对阳明脉气盛的药
多谢,学习了。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咱说说芦根。
芦根:味淡汁多,生津养液,清热利水湿。
芦根色白黄入肺胃,中空可走表,生津养液可清肺胃之热,可润体表之燥烦。
昨天咱说了知母保津,今日咱说芦根生津,“保”、“生”有什么不同,单从字义理解,大家就会明白。余以为知母苦寒清热,清热以保津,就是减少津液的损耗,功在清热。芦根甘淡,生于水泽之地,饱汲水液,以生津养液而清热,以水救火也,功在生津养液。两者虽作用的目的或最终结果相同,然其过程则不一。
坊间有言西瓜是天热的白虎汤,吾言芦根一味功胜白虎。“白虎”尚须粳米益胃生津以扶正,芦根甘淡无伤正之虞,且芦根不但生津,还有利水湿之能,养液而不助湿,是长夏季节气候炎热而潮湿时的良药。
芦根味淡质轻不下沉,临床需要养护下部或下焦之津液而清热时,量宜大。当然这种量大与热盛、体壮之量大有不同的意义。
关于芦根的功能与运用,咱在论坛也多次提到过,这次的“说说”可能和以前有雷同或重复之处,也有可能与以前的论说不同或有相悖的地方。雷同自不必多言,重复而已。不同或是超越,或是对以前的补充。相悖就是自我矛盾了。为什么会出现相悖的情况呢?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咱一向认为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时代时间的变迁,人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的,这也是咱常说的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承认错误。以前论及,今儿未提及者可能是万密一疏,考虑不够周详,前后互相参阅吧。
芦根,我的常用量是9~30克。
 
最后编辑: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咱说说芦根。
芦根:味淡汁多,生津养液,清热利水湿。
芦根色白黄入肺胃,中空可走表,生津养液可清肺胃之热,可润体表之燥烦。
昨天咱说了知母保津,今日咱说芦根生津,“保”、“生”有什么不同,单从字义理解,大家就会明白。余以为知母苦寒清热,清热以保津,就是减少津液的损耗,功在清热。芦根甘淡,生于水泽之地,饱汲水液,以生津养液而清热,以水救火也,功在生津养液。两者虽作用的目的或最终结果相同,然其过程则不一。
坊间有言西瓜是天热的白虎汤,吾言芦根一味功胜白虎。“白虎”尚须粳米益胃生津以扶正,芦根甘淡无伤正之虞,且芦根不但生津,还有利水湿之能,养液而不助湿,是长夏季节气候炎热而潮湿时的良药。
芦根味淡质轻不下沉,临床需要养护下部或下焦之津液而清热时,量宜大。当然这种量大与热盛、体壮之量大有不同的意义。
关于芦根的功能与运用,咱在论坛也多次提到过,这次的“说说”可能和以前有雷同或重复之处,也有可能与以前的论说不同或有相悖的地方。雷同自不必多言,重复而已。不同或是超越,或是对以前的补充。相悖就是自我矛盾了。为什么会出现相悖的情况呢?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咱一向认为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时代时间的变迁,人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的,这也是咱常说的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承认错误。以前论及,今儿未提及者可能是万密一疏,考虑不够周详,前后互相参阅吧。
甘寒,最近几天也有用芦根,但用在麻杏石甘汤加芦根,也加一味青黛治疗感冒发烧,效果挺好的!
 
呵呵,一句话儿的事。
今日午休醒,突发奇想。意把自己这30年了对一些药的认识看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学习,争取每一味药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每天就说一味药。当然只说自己常用而有些心得的药,别无累赘。
呵呵,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首日说麻黄。
麻黄:辛温,通阳,走表,开肌腠。
有些医者善用麻黄,有些医者视麻黄为虎狼之辈,认为麻黄发汗力强。咱一开始也认为麻黄发汗力强,国人多虚,不宜过多发汗,常弃而不用。虽然老父亲临床常用炙麻黄止咳平喘,多用小青龙之辈,咱还是对麻黄视而不见。直到看了《中国中医药报》上,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老师写的治疗皮肤病(银屑病)的几篇文章后,我才对麻黄有了新的认识,也是听了一位皮肤病患者说“我感觉出点儿汗就好点儿”后,才开始在治疗皮肤病的时候,根据辨证稍加麻黄,通阳开肌腠,引药走表,感觉效果比以往有所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运用次数的增多,咱认为习以为的麻黄发汗解表、平喘、利尿等都是在其通阳、走表、开肌腠的基础上实现的。然,真正发汗解表、平喘、利尿时,我是很少用到的,咱还是用咱的启上、畅中、夯下之法。
明日说桂枝?

这麻黄我以前治感冒都不敢用,直到后来用了一些方子觉得效果都不好,才用麻黄,有点不用不知道,用了之后才觉得有些病症不用麻黄的话,想不出用啥来代替好。特别是一些重证一直麻黄就控制住了。
 
由版主最后编辑:
本来今天想说杏仁呢,有些贪杯,明天吧。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咱感觉白芍也是偏寒的,是不是白芍的寒性比赤芍重一点呢?这个咱还真没有考虑过,可以说咱这样用赤、白芍也是人云亦云的。
色红入血咱也是人云亦云的。现在细想想你说的你感觉白芍的寒性比赤芍重一点,可能跟你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咱认为,你身处广西,属南方,南方气候偏热,而往往外热的时候体内常偏寒,白芍重镇入里,会加重内里之寒,寒寒相遇当然感觉更寒。而赤芍较白芍质轻,虽入血,但血不能等同于里,血周行全身,是运动着的,运动常能产生热量,可能这也是四肢、躯干常温的原因。这样寒遇热可能就不觉得怎么寒了。
呵呵,咱说的不一定对,还是静观高明之见吧。
这白芍,

呵呵,这芍看了很多医案,白的用的比赤的多,咱也喜欢用白的,看白芍与赤芍,感觉上白芍比赤芍饱满。
 
由版主最后编辑:
今天恐怕又要失约了,还是酒精的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