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

回老师,也谢老师的关注。你说的这个咱还真没有注意到,读书不认真不严谨的缘故吧。呵呵。
咱临床用黄连的机会次数较少,一般都没有超过6克的。
现在想想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味浓质重气厚则下沉,味淡质轻气薄则上浮,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治在中焦,黄连也正好入中,故其中的黄连的用量是一两,就是一般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下,非重不沉,故其中黄连用量是三两,比较超重的。也或许是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所治之症热轻,故黄连用小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所治热盛,故黄连用大量。而乌梅丸中,黄连不为主,辅助用药而已,故只用很小的量。呵呵,这是咱现想现卖的,不一定正确,请老师斧正。
看了李老师论中药,李老师将量的问题加进去就更完整了。
 
看了李老师论中药,李老师将量的问题加进去就更完整了。
量的问题不好说呀,体质有别,病症轻重不同,季节有变,药物在方中的作用不一,量当有变。
以后我可以试着加入看看。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柏。
黄柏:清热解毒,功在肌肤,疮疡宜用。
记得《药性赋》上有句话叫“黄柏疮用”,这句话我可能没有记错,所以我临床用黄柏一般都是用于疮疡病症。
许多药物都有多种功效,我们临床未必都能用到,又不同的药物可能会有相同的功效,我们临床就要根据气候、环境、患者的体质病症等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仔细辨证,优中择优。
疮疡多生于肌表,黄柏苦寒,清热解毒泻火,属皮,走肌表,可解肌表毒热之气。不像黄芩偏于上,黄连偏于中,大黄偏于下,所以清热解毒治疮疡、湿疹,我一般都要选择黄柏,但体内之疮疡选药又当别论。
黄柏苦寒,苦味虽重,但质轻气薄,较难下沉,它的其他的诸如燥湿、退蒸治潮热、治热淋等的功效,我觉得不及他药。所以我在治疗湿热下痢、小便淋漓涩痛、骨蒸潮热盗汗等涉及下焦病症时,我多不选择黄柏。
听从王家祥老师的指教,从今起我尽量把我在临床的各药的常用量标记出来,供大家参考,有机会的话也把以前说过的药,重新编辑,标记出常用量。今日首说黄柏,我的临床常用量是5~9克。黄柏的常用量不宜过大,一个是怕其苦寒败胃,一个是量大则下沉,较难走表。当然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以及自己的用药习惯、经验等来选定。
 
回老师,也谢老师的关注。你说的这个咱还真没有注意到,读书不认真不严谨的缘故吧。呵呵。
咱临床用黄连的机会次数较少,一般都没有超过6克的。
现在想想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味浓质重气厚则下沉,味淡质轻气薄则上浮,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治在中焦,黄连也正好入中,故其中的黄连的用量是一两,就是一般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下,非重不沉,故其中黄连用量是三两,比较超重的。也或许是小陷胸汤证和几个泻心汤所治之症热轻,故黄连用小量,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所治热盛,故黄连用大量。而乌梅丸中,黄连不为主,辅助用药而已,故只用很小的量。呵呵,这是咱现想现卖的,不一定正确,请老师斧正。
李兄所言是,一般主药量大些!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大黄。
大黄:苦寒凉血,荡涤肠胃、散热通结。
大黄苦寒,味重气厚下行,能荡涤肠胃、散热通结,为临床清热泻火解毒之要药。起初哪几年,咱也经常用到大黄,可这几年咱几乎把它束之高阁抛之脑后了,几乎不用。咱为什么会不用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现在想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咱现在的用药习惯是“启上、畅中、夯下”,大黄味重气厚推荡下行,可见咱“启上”不可能用到,“畅中”咱一般用的是理气健脾消食之品,以疏理气机为主,而大黄下泻不利于中焦之气的上行,如果没有真正的湿热淤滞,畅中也很难用到。再说“夯下”,夯下咱常是以填补精髓为主,如果下焦没有湿热蕴滞,更是用不到大黄。
其次,我觉得现在人与以往人的体质不同,现在人春夏贪凉饮冷不知顾护脾胃,秋冬要风度不知慎避风寒,外加工作紧张、社会竞争压力大,导致脾胃虚寒、肝肾阳虚、心肺气血虚损者众,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鉴于这样的体质,大黄用来要慎之又慎才行。
其三,抗生素的滥用,大输液的流行,也常导致人的体质出现虚寒,不可再用大黄泻其虚。
就是说现在大实大热的病症少了,需要用大黄的机会少了,至少我经常遇到的患者是这样。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临床还要辨证看问题,遇到患者还是须要认真检查,仔细辨证,真正有大实大热之症,大黄还是该用要用的。
大黄的主要功能定位在肠胃,荡涤肠胃之热结。其他的作用凉血清热解毒可用,活血祛瘀通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遇到如此体质的人群,我觉得大黄还是免了吧。
其他咱对大黄的论说,可参阅咱以前在论坛的帖子。但愿大家能和咱多多交流探讨,互相提高技艺,共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的关注。
大黄,我的常用量是4~15克。
多多交流探讨,互相提高技艺,共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043:
 
细读李兄说药,学习不少新货!
 
多多交流探讨,互相提高技艺,共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043:
呵呵,咱的职业是医生,咱的事业是中医,但愿咱能为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微薄之力。多谢老师的关注。
 
呵呵,“新货”?都是咱的真货,但未必是“正货”,也就是说咱说的未必都对,还请多指教。
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新货!呵呵!
 
呵呵,咱的职业是医生,咱的事业是中医,但愿咱能为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有微薄之力。多谢老师的关注。
中医人都像李兄一样中医就不会“灭”!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黄芪。
黄芪:益气,补肝胆气虚,养肺卫不足。
黄芪味淡气薄偏于上行,可补上焦气虚。
黄芪用于治疗肝胆气虚,胆虚导致的害怕之症,不是我自己创造的,是读了一本《60年行医经验谈》后学到的。《60年行医经验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卫校毕业后除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外读的最多的一本书了,现在这本书没在手边,不记得出版年月了,顺便“百度”了一下。百度说是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年11月1日出版,我的那本肯定不是这个版本,因为我记得我那本是我在90年左右买的。
有说黄芪补气,用于气虚之症,可补全身气虚,而我这几年的临床感觉是,黄芪色黄入脾胃,补脾益胃,但其味淡气薄偏于上行,虽入脾胃补脾胃,但土生金,其气上行,实是补肺卫上焦之气,补中、下二焦则力不逮。
文献中黄芪争论最多的莫过于“量”了。我常说味浓质重气厚可行于下,许多上行的药物可以通过加大用量得到下行的目的,黄芪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不可以,所以我现在用黄芪量都不是很大。
历代文献医籍中用黄芪比较有名的方子,我认为主要有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补阳还五汤等。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用于肌肤之症,需气走表,不是下沉,故此方黄芪用量不能大。补中益气汤黄芪为主要,但要补中气,升提下陷之气,药气上行,虽为主,量也不可过大。当归补血汤需要黄芪量大,使其下沉入血,这也是我在临床早期常用的补血之方,黄芪一般常用在60克以上,但没有感觉到它补血有什么特别好的疗效,逐渐也就不用了。玉屏风散常说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治疗感冒,能减少感冒的发生,刚接触临床咱也相信这样的话,遇反复容易感冒者就用,但自从咱认识到老爹常说的“无热不迎风”,感冒虽有外邪,但多是内热引起,咱开始广泛应用小柴胡汤后,就不再考虑玉屏风了。《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可谓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之方,临床常用量动辄120克,或许更多。20年以前经常有人来治疗中风后遗症,常有用中医中药者,咱200克、120克、60克、30克、15克等,都用过,但没有感觉到它们有多大的疗效区别,这几年或许是因为更多的中成药、西医药中风后遗症康复药的出现,由于它们服用方便,另有更多的康复治疗措施,中风后遗症吃中药的也逐渐减少了,因此黄芪治疗中风后遗症用量方面的经验就更少了。据说邓老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肉萎缩病症,黄芪用量更大,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敢乱说。如今咱用黄芪主要治疗上焦虚损之症,用量一般也就是15克左右,感觉效果也不错。至于黄芪利尿利水湿、托毒外出治毒邪内陷等的作用,咱认为都是建立在益气的作用上的,其用量当根据益气的需要而定。
总之,咱把黄芪益气定位在上焦,中、下焦病症少选,固表止汗不用,除益气的作用外其他不选。
黄芪的用量让别人去议论吧。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说山萸肉。
山萸肉:补肝肾、生阴津、敛肺卫,自汗盗汗无不可。
黄芪益气养肺卫,常人用其治疗表虚自汗之症,咱前日反言“固表止汗不用”,那么咱固表止汗治疗表虚自汗用什么呢?就是咱今日要说的山萸肉。
山萸肉酸甜可口而略苦,味重气厚行于下走于里,皮薄肉少趣向于表,酸敛而不涩滞,补肝肾且又疏肝气,升肝生之气,属走而不守之品。
春季肝生不及,机体升发之气不足,咱用山萸肉。体虚汗多,表虚自汗,肝肾气虚、阴虚盗汗,咱用山萸肉。肝肾不足,筋经软短瘛瘲,咱用山萸肉。肝气虚肝血不足诸症咱还用山萸肉。
山萸肉功用定位在肝肾在肌表,他处之病不用。
咱用山萸肉最多的还是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用量也是随患者体质的不同,季节的变化,疾病的需要等有所不同。春季气候寒凉,肝升不及,机体偏虚者,山萸肉咱一般用15克。体虚汗多、表虚自汗,肝肾气虚、阴虚盗汗,咱用山萸肉一般是15~30克,但夏季气候湿热之时,咱多不用。如果是阳虚气脱,患者表现为身凉汗出无力,精神萎靡,咱用山萸肉多在40克以上。如果是单纯地治疗肝肾气虚阴虚、肝血不足等证,咱山萸肉用量一般不超过30克。小儿常无肝肾不足之症,山萸肉咱也就很少用,当然慢性病、易病患儿除外。
有关山萸肉的论述,咱也多次在论坛多处提及论述过,今或是重复,或是新论,或有变异,前后互阅相互参考吧。
 
李荣伟一日说一药,一句话儿的事,今日说地龙。
地龙:活血通络,平肝利湿,功在血脉。
昨日,儿子见咱处方中用了益智仁、地龙,就询问:益智仁是缩尿的,地龙是利尿的,你到底是要缩尿呢还是要利尿?我解释说:这里益智仁不是用来缩尿的,用的是它温阳的作用,温脾阳,地龙不是用来利尿的,而是用来活血,修通药物体内运行的道路的。儿子好像有点儿不理解,反说“可是益智仁有缩尿的作用,地龙有利尿的作用呀”?
随后儿子又翻了翻《中药学》,说“地龙没有活血的作用呀,它怎么能活血”?是呀,书中所言地龙是通络,没有说地龙有活血的作用。地龙通络,没有活血的作用,好像这个问题在论坛中“白术”老师也这样反问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我记得跟“白术”老师说:通络不是要活血吗?昨日我也这样回复了儿子,并且说:学习要读书,不读书不行,但不能死抠书。停一会儿我又跟儿子说:交警不会筑路,不能修路,但交警可以疏通交通,疏通交通不也是使得道路变得畅通吗?
现代药理研究地龙有溶栓和抗凝作用,近段时间,如果见有患者舌质瘀紫,有瘀血现象,我一般都用地龙来活血,特别是血瘀兼有水湿者,瘀血甚者又常合土元同用。
地龙偏寒,临床用量不宜过大,我常用在6~12克之间。
有说地龙清热定惊、平喘、利尿,我在临床无论清热定惊、平喘、利尿,如果患者没有血瘀的征象,我一般是不用地龙的,根据热惊、气喘、尿闭的不同病因,我觉得会有更好的药物选择。
地龙功效甚多,咱独取其活血。活血药甚多,咱却独取地龙,何也?这除了和咱个人的用药习惯有关外,也是地龙的功效决定的。咱认为地龙活血不伤正,通行周身而化瘀通络,能用中医中药治病者,多为久病的患者,天士言“久病入络”,地龙正合此意。再有地龙利水湿,血瘀,瘀血不行多易产生水湿,地龙化瘀利尿,一物双功,何乐而不为之?呵呵,血瘀而干,无水湿之象者,或者说干血者,咱又不用地龙,改用土元了。
再有,地龙偏寒,攻邪为主,见有虚寒体质而用地龙者,要注意益气温阳药的配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