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因是个刺激因素。有空调,顶层也一样会有热毒的,经常出去在烈日下办事的也会有。我说的是本来患者的身体就已经是一个微弱的平衡,再加上热气,热毒,体表代谢不得引发病症。就像今天一个患者本身湿毒很重,昨天一敷药三小时,药微发热,今天引发敷药周围起红点。
甘淡渗湿,有何不妥?古人谓重药既可轻投,何不轻药重投。叶天士,蒲辅周一生用药平淡无奇,常救人于危卵之下。况湿与热结,湿既除,热无所依则自去。脾胃不爽则九窍不利,皮毛虽为肺主开阖,然肺金生于脾土也,长夏之季主何脏?脾也!长夏之季是何气候?湿热也!此人必有大便粘腻不畅之苦。此病必是饮食不节所致。从脾胃治,有何不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正是此理吗?《伤寒论》为中医之瑰宝,不读《伤寒论》不可为中医。但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古人句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全书之精要,读者不可不察。我距仲景老家河南邓县只有五十公里,那里有不少乡间医者,虽不怎么读书,但治杂病,重病多有效,不正是这十二字的体现吗。“健脾祛湿,白术、茯苓为君,其余用葯随症处置”
虚症、缓症、可以这样治。
“用经方,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此患者不符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方证: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需见发热恶风、无汗肤痒、肢体酸痛;目黄、面黄、身黄、尿黄。
道出了真机,但从脾胃论治尚有不足,背为肺所主,腹属阴,背属阳。用药还需技巧。甘淡渗湿,有何不妥?古人谓重药既可轻投,何不轻药重投。叶天士,蒲辅周一生用药平淡无奇,常救人于危卵之下。况湿与热结,湿既除,热无所依则自去。脾胃不爽则九窍不利,皮毛虽为肺主开阖,然肺金生于脾土也,长夏之季主何脏?脾也!长夏之季是何气候?湿热也!此人必有大便粘腻不畅之苦。此病必是饮食不节所致。从脾胃治,有何不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正是此理吗?《伤寒论》为中医之瑰宝,不读《伤寒论》不可为中医。但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古人句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全书之精要,读者不可不察。我距仲景老家河南邓县只有五十公里,那里有不少乡间医者,虽不怎么读书,但治杂病,重病多有效,不正是这十二字的体现吗。
甘淡渗湿,有何不妥?古人谓重药既可轻投,何不轻药重投。叶天士,蒲辅周一生用药平淡无奇,常救人于危卵之下。况湿与热结,湿既除,热无所依则自去。脾胃不爽则九窍不利,皮毛虽为肺主开阖,然肺金生于脾土也,长夏之季主何脏?脾也!长夏之季是何气候?湿热也!此人必有大便粘腻不畅之苦。此病必是饮食不节所致。从脾胃治,有何不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正是此理吗?《伤寒论》为中医之瑰宝,不读《伤寒论》不可为中医。但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古人句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全书之精要,读者不可不察。我距仲景老家河南邓县只有五十公里,那里有不少乡间医者,虽不怎么读书,但治杂病,重病多有效,不正是这十二字的体现吗。
大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医理医法但凡有学之人皆可说得头头是道,但如何落到实处,化为具体的方药,临床运用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正如培根《论读书》中谈到的一样:“然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凭观察得知。”
“湿与热结,湿既除,热无所依则自去。”在下孤陋寡闻,没听说过这样的理论。
“湿热也!此人必有大便粘腻不畅之苦。此病必是饮食不节所致。从脾胃治,有何不妥?”
我说过此人不是湿热症吗?我说过不从脾胃论治的吗?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能化热毒实症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小便、汗液泻湿热能解“大便粘腻不畅之苦”?饮食不节、大便粘臭,三黄[泻心汤]不是更好?虚实没有分清楚,怎么确定补泻之法,遣方用药难免南辕北辙。
方证相对就是“泥于古”吗?不辨方证随意用方还有章法可依吗?灵活到没有了尺度,何以实现《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全书之精要?想必仲师之乡的人大都懂得这个道理。
不敢当!
三诊方2剂,患者昨日服一剂半,泻了八九次,泻下很多黑色粘腻之物,还有泡沫痰涎。
患者自觉腹中和畅,神清气爽,无丝毫虚弱寒凉之感。但是仍咽喉不适、有痰。看来是药力还没到功。
脉象:右寸转回浮紧,左三部和缓平实、已归正常。
皮疹色变浅,凸起变平,但恢复仍较慢。
今日又开二剂:
大黄15枳实15天竺黄15黄连10黄芩10
甘草10蝉衣10丹皮30赤芍30玄參30
红花6当归10白芥子10栝蒌籽30萊菔子30
黄老师三诊通便的策略得当,对于实症,祛邪即是扶正,患者当然会“自觉腹中和畅,神清气爽”了。
“右寸转回浮紧、仍咽喉不适、有痰”,会不会是胃肠中的浊邪已去大半,而余邪转入脾肺两脏了呢?
黄老师,首诊时患者有没有说大便难,或眼睛发雾,眼屎多的情况,《伤寒论》252条,似可以参考: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