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当代人不大会基本上同意董氏的上述见解。《内经》时代及以后的多数古人则认为是真理。由上述《内经》引文可知,董氏的思想在《内经》中无不具备。这是当时的思想背景使然,不值得奇怪。
关于人如何具体与天地相应,《内经》的说法和《春秋繁露》不完全相同,《内经》本身也不完全一致。但毫无疑问,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五、比类取象、人副天数和推理
《内经》类似演绎体系,即它是从上面提到的逻辑起点推演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标准的演绎体系呢?
首先因为它的推演结论,常常超出它的大前提(即逻辑起点)。
其次是《内经》在重大问题上,几乎完全依靠比类取象的方法来推理。
 
我们承认,天人相应在很多个方面是正确的。比如,人确实以天地之气生——构成人体的物质来自自然。人类作息最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这个周期当中,人的养生最好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
 
但是,“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经”,“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府,以应六律”等推演则超出了天人相应的大前提。
即便承认天人相应包括天人同构,也不能说四时和十二月这种时间概念和四经、十二经脉这种空间概念应该同构。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事物,不能据以进行类比推理。同理,也不能由一年有365日,推演出人体有365个穴位。况且,汉代之前的历法就规定,每19年约有7年是13个月。12个月的一年约354天。13个月的一年约384天。即一年不是恰好12个月,更不是恰好365天。于是,上述推演就更加不能成立。
 
那么,为什么古人毫不犹豫地这样推演呢?
主要是古人相信比类取象的推理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董仲舒进一步把比类取象发展为人副天数,上述推演就有了根据。他说:
“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也,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总之,勉强地“副数”和“副类”——特别是前者——是《内经》体系违背形式逻辑的根源。
 
比类取象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至此,需要联系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形式逻辑有三种推理方法,即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必然性推理。即只要前提真,推出的结果必然真。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是或然性推理。即前提真,推论不一定真。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更是或然性推理。总之,对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要时常保持警惕。
从字面上看,比类取象——特别是比类,就是类比。实则不完全如此。
 
浅见以为,比类取象是联想思维,应该看作类比推理的初级形态。联想推理很不严密,却非常活跃,至今还很有用。网上搜索和电脑中文输入软件,就充分运用联想。很多人都体验过,联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
再详细一点,应该说:比类和取象不完全是一种思维方法。比类接近于类比。取象就是观察表象。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比类取象”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取象”也不见于《内经》。但是,《内经》中无疑有很多取象推理。说见下文。
 
追溯比类和取象的出处,最好先看看董仲舒怎么说。
《春秋繁露》中,也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但是,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就是《内经》中比类和取象的意思。不再引用原文。
 
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古人亦很重视比类取象。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其成文时代相当晚,但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占卜就是灼龟观“象”。
《易传》中最典型的比类取象就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最牵强的是所谓“观象制器”。易学专家早已对此讨论透彻,本文从略。
 
关于比类取象,《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布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满足于天人相应等逻辑起点的框架。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附: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上面这篇文字,书卷气比较浓。有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为此,再对我的看法做些尽可能通俗的说明。
 
一、如何看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有“天人感应”、“人顺应于天”、“天人对应”、“天人相通”、 “天人同构”和“天人合一”等几层含义。不过,《内经》讲天人相应,常常是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人相应思想的最早形态应该是天命论。这种思想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控制着地上(特别是人世间)的一切。天命论曾经以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在全世界盛行,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古今中外都很流行的占星术,就是认为,日月众星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
比较完善的天命论,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讲天人相应,确实有这种目的论。
不过,《内经》的天人相应,不是天命论,更不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内经》不但坚决反对鬼神之说,也从不提倡通过祷告等祈求超自然的力量解决疾病问题。它的作者,对祝由为什么能治病,未能做出满意的解释,却不提倡祝由。这一倾向甚至和近现代医学一致——过分忽视治疗中的非物质手段。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主要是: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天人同数或天人同构。
其中如何讲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同数、同构,已经引用过很多经文,不再重复。
总之,尽管天人相应作为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完全没有神学或迷信色彩。
 
:有人说《内经》所谓天,是有主观意志的。此说非常错误。《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完全是客观之天,唯物之天。再看其中引用的《太始天元册文》如下: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约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这里讲的宇宙演化,也完全没有主观意志。
 
如果说今《内经》中有点迷信色彩的话,最典型的是《灵枢•九宫八风》中有经过改造的太乙人神占,从占星家的思想来。显然这只是很次要的方面,后世医家也从不使用这一占术。
怎样站在现代高度给“天人相应”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如何联系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看天人相应,我在《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五讲中论述如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