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比如,《物种起源》这个非常成功的体系,就不是从讨论物种等生物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的。
达尔文在书中一开始就列举了生物进化论发展史和要点,而后才是从各个方面举了众多例子证明他的学说。
于是,一个理论体系亦可以它的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
这就是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众多的类似体系。
如性善论、性恶论、道学(理学)和心学都各成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最后结论不同。
光学史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无疑可以看作最简单却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考察《内经》体系,主要根据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这样考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一个理论体系的要害。
 
二、《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内经》是古人探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的学问。它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做的论证或推演。
众所周知,《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上举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中,前三者纯属于“理”或“道”,第四者既包括“器”,也包括道。“理”和“道”-规律,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由“气”组成,故“气”的本意虽然指无形(肉眼不可见或不能宏观描述的意思)的物质,却是形而下的。①

[自注]①古代学者关于气是形而下的明确论述如下:
人称黑格尔的朱熹认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理气上》中华书局,北京,1986第1版3页)又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五十八卷•五页》,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903页)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说:“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
 
按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者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
所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就是关于气的理。不过,综看《内经》体系,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大都为论证天人相应所用。换言之,天人相应的理论统帅作用更明显。
比如,《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又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于是,古人据以进行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推演。自然,这些推演无不是天人相应的。
 
至于《内经》运用的五行学说,更是认定了天人相应。如: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灵枢•通天》)
气化学说受天人相应统帅,《内经》中也有明确表述,即: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
所以,《内经》的逻辑起点虽然有四个,最重要的起点却是天人相应。
 
为什么《内经》要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为逻辑起点呢?
我们且看《礼记》中的一句话: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
这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比《内经》所述更浓缩。
人的本质如此,需要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来论述“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就理所当然了。
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等就是那时对人的最本原的抽象。或者说,《内经》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这个起点也大体符合黑格尔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摒弃了(人为)“鬼神之会”之说。故《内经》作者很清楚其研究的学问属于什么领域。
 
《内经》对她的天人相应起点,也有很简明的表述。即: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灵枢•刺节真邪》)
总之,应该认为,《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体系。
 
三、《内经》的理论硬核与天人相应
《内经》的逻辑起点是它的超硬核——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等,且天人相应更重要,说明如上。略查其理论硬核,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体系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灵枢•经别》)
显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推演,而且是至今奉行的核心理论。
 
不但藏府、经脉体系是天人相应的,穴位也是这样。如:
“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素问•气穴论》)
 
《内经》的九针之说,也是为了合于天道。如:
“九针……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素问•三部九候论》)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灵枢•九针论》)
“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灵枢•外揣》)
 
有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是矛盾的。五脏六腑各联一条经脉,应该是十一经脉,不应该是十二经脉。又,《内经》也不是只有五脏六腑说。莫非,这些矛盾的或不同的说法都是天人相应的吗?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1-13 21:38 编辑

关于为什么《内经》凡总提脏腑只说“五脏六腑”,请参看本书“藏五府六考”一文。从中可以看出,五脏六腑也是典型的天人相应模式。
 
关于脏腑数目的其他说法,也无不是天人相应的。限于篇幅,只举“九藏”说。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经脉也有过四经脉、十二从脉等说,却也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也?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素问•阴阳别论》)
 
总之,尽管《内经》的理论硬核有明显的矛盾和不统一,却都是由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于是,更应该说:《内经》的体系就是天人相应体系。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还要问:
《内经》还有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运气等学说,莫非它们也都是天人相应的推演吗?
答案是:基本上如此。
 
限于篇幅,不一一举经文详细说明,只略说一下脉诊和运气。
《内经》论脉象,主要讲四时五脏脉。其中这样讲平人。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灵枢•终始》)
显然,脉不应四时就是病人了。
至于五脏脉怎样应四时,经文很多,也很容易查到,不再举。
 
运气学说更是完全在天人相应观念下推演出来的。
我们且看两段经文。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之治,终朞之日,周而复始。”(《素问•天元纪大论》)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我想,初学者也能看出,这两段都是在讲人如何与天地相应。
 
四、天人相应的思想背景
为什么《内经》如此钟情于天人相应呢?
这是由于,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他说: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为人者天》)
又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按:似有脱文)人足病喉痹,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谋,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人副天数》)
又说:“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官制象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