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1 为了说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内脏器官之间的关系,《内经》时代的古人,只能再借助五行学说构建五行化的体系。它给古人一种理论上的满足感,因而对中医体系满怀信心——尽管后来渐渐淡化了五行学说。 或问:那么,《内经》之后的古代医家,是怎样认识人体生理的呢? 答案是:《内经》之后的有关认识,越来越接近近现代西医的解剖生理——尽管自当代看来,有关知识大多属于常识而且也有明显错误。对此有疑问的朋友,请参看张介宾《内经图翼》中的“内景赋”。
为了说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内脏器官之间的关系,《内经》时代的古人,只能再借助五行学说构建五行化的体系。它给古人一种理论上的满足感,因而对中医体系满怀信心——尽管后来渐渐淡化了五行学说。 或问:那么,《内经》之后的古代医家,是怎样认识人体生理的呢? 答案是:《内经》之后的有关认识,越来越接近近现代西医的解剖生理——尽管自当代看来,有关知识大多属于常识而且也有明显错误。对此有疑问的朋友,请参看张介宾《内经图翼》中的“内景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2 五、再谈比类取象 有的作者写作“取象比类”。不过需知,《内经》中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也没有“取象比类”连写。这样连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四个字是一个词。于是,人们或者认为取象是为了比类,或者认为比类是为了取象。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理解。故最好把比类和取象看作两个词,不再连写。 为了照顾中文习惯,比类最好改作“援物比类”这个《内经》中有的词语。 在我看来,《内经》中确实有类比推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是《内经》中最典型的类比推理体系。 该篇拿人体类比当时的封建国家(官吏设置和职能),得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等。于是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等。
五、再谈比类取象 有的作者写作“取象比类”。不过需知,《内经》中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也没有“取象比类”连写。这样连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这四个字是一个词。于是,人们或者认为取象是为了比类,或者认为比类是为了取象。实际上不应该这样理解。故最好把比类和取象看作两个词,不再连写。 为了照顾中文习惯,比类最好改作“援物比类”这个《内经》中有的词语。 在我看来,《内经》中确实有类比推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是《内经》中最典型的类比推理体系。 该篇拿人体类比当时的封建国家(官吏设置和职能),得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等。于是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等。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3 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不能说完全不允许,这对认识人体的整体性也有意义。但是,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生物体系统和封建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系统之间,可类比性确实太少。然而,那时的封建国家组织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系统,也是当时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古人便通过这样的类比认识人体。 问题是,这样类比来的脏腑功能被认为完全真实。心主神明虽然不对,却有很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且不说,况且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一般总有一个中枢。肺(相傅)主治节、肝(将军)主谋虑按封建国家的官吏职能也不是完全说得过去。可是,这样类比来的功能至今还见于教科书。至于胆主决断之说,更是深入传统文化。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侠肝义胆、肝胆相照、披肝沥胆都是很常用的成语,足见中医对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之大。
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不能说完全不允许,这对认识人体的整体性也有意义。但是,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生物体系统和封建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系统之间,可类比性确实太少。然而,那时的封建国家组织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系统,也是当时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古人便通过这样的类比认识人体。 问题是,这样类比来的脏腑功能被认为完全真实。心主神明虽然不对,却有很深远的历史认识根源,且不说,况且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一般总有一个中枢。肺(相傅)主治节、肝(将军)主谋虑按封建国家的官吏职能也不是完全说得过去。可是,这样类比来的功能至今还见于教科书。至于胆主决断之说,更是深入传统文化。如胆大包天、胆大妄为、侠肝义胆、肝胆相照、披肝沥胆都是很常用的成语,足见中医对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之大。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4 比较成熟的取象,确实有为了比类的意思。但是,主要是为了归类。《内经》中的五行归类占了很大篇幅,就是从五行取象来的——尽管现代人大都觉得很难接受那样的归类。 应该指出,人类永远离不开取象思维,她至今还很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形成表象,更因为认识事物时首先是靠头脑中已有的众多表象模式(或框框、图案,英文为pattern )去认识。假如,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某种事物的pattern,该事物就完全是陌生的。电脑搜索和高级中文输入软件,之所以很有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北京奥运会会徽更能说明这一点。 不过,只认识表象毕竟很不够,所以,我不赞成把脏腑学说称为脏象学说。《内经》中,“脏象”一词共出现2次,仅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而且一次在篇目中。相比之下,“藏府”一词共出现约21次,故最好统一使用“藏府”。否则,“五藏六府”之说(《内经》中约51见)至少字面上有些说不通,即为什么更基本的概念“藏象”一语中没有“府”字。
比较成熟的取象,确实有为了比类的意思。但是,主要是为了归类。《内经》中的五行归类占了很大篇幅,就是从五行取象来的——尽管现代人大都觉得很难接受那样的归类。 应该指出,人类永远离不开取象思维,她至今还很重要。 这不仅是因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形成表象,更因为认识事物时首先是靠头脑中已有的众多表象模式(或框框、图案,英文为pattern )去认识。假如,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某种事物的pattern,该事物就完全是陌生的。电脑搜索和高级中文输入软件,之所以很有用,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北京奥运会会徽更能说明这一点。 不过,只认识表象毕竟很不够,所以,我不赞成把脏腑学说称为脏象学说。《内经》中,“脏象”一词共出现2次,仅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而且一次在篇目中。相比之下,“藏府”一词共出现约21次,故最好统一使用“藏府”。否则,“五藏六府”之说(《内经》中约51见)至少字面上有些说不通,即为什么更基本的概念“藏象”一语中没有“府”字。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5 最后,我想提一下,有的人把取象思维所得说成是唯象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中医理论都是唯象的,而且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近现代科学)不可能理解的。这样的说法很可笑,因为唯象理论不但和取象思维根本不相干,而且正是对理论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一种看法。大概因为唯象理论之说受到杨振宁的重视, 一些人立即拿来和中医附会。
最后,我想提一下,有的人把取象思维所得说成是唯象理论。他们认为,一切中医理论都是唯象的,而且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其实就是近现代科学)不可能理解的。这样的说法很可笑,因为唯象理论不但和取象思维根本不相干,而且正是对理论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一种看法。大概因为唯象理论之说受到杨振宁的重视, 一些人立即拿来和中医附会。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6 什么是唯象理论呢? 就是从严密的实验观察,到说清为什么、特别是可以完全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中间理论形态。 杨振宁举的唯象理论之一,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 ①每颗行星都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且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 ②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角动量守恒的体现)。 ③行星公转周期P和轨道半长径a符合如下的关系: P2 = 4π2 a3 / [G (M + m)] 其中M和m分别为太阳质量和行星的质量。 然而,开普勒说不清为什么。 这三大定律完全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导出。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的。于是不但说清了为什么,而且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即: 第一律:E = mv; 第二律: F=ma; 第三律:Ft = F' t = mv;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略)。 中学物理和数学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基本上导出。 请看,开普勒三大定律和《内经》的取象有什么关系吗? 总之,不先老老实实地弄清《内经》或中医术语的本义是什么,却总喜欢和西方学问中的名词拉近乎,是很坏的学风。
什么是唯象理论呢? 就是从严密的实验观察,到说清为什么、特别是可以完全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中间理论形态。 杨振宁举的唯象理论之一,是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 ①每颗行星都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且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 ②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角动量守恒的体现)。 ③行星公转周期P和轨道半长径a符合如下的关系: P2 = 4π2 a3 / [G (M + m)] 其中M和m分别为太阳质量和行星的质量。 然而,开普勒说不清为什么。 这三大定律完全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导出。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导出的。于是不但说清了为什么,而且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即: 第一律:E = mv; 第二律: F=ma; 第三律:Ft = F' t = mv;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略)。 中学物理和数学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基本上导出。 请看,开普勒三大定律和《内经》的取象有什么关系吗? 总之,不先老老实实地弄清《内经》或中医术语的本义是什么,却总喜欢和西方学问中的名词拉近乎,是很坏的学风。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7 六、关于《内经》是否科学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我的看法——亦即本文的结论——是说《内经》不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此详细辩驳。因为,不必做这么多研究,也会做出判断:《内经》时代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换言之,科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二千年之前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只能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至于有的人说,现代人理解不了《内经》,或者说《内经》高深莫测,永远不可逾越,那只能是这些人自己没有认真读过或者读不懂《内经》。实际上,认真研究过《内经》的人确实很少。对多数当代青年来说,读不懂《内经》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单单语言方面的障碍,就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加之,《内经》头绪纷繁,篇幅又相当大,不可能要求当代青年很快就能对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和当初写《内经时代》一样,本文的写作,是为了帮助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特别是当代青年——比较容易地把握《内经》。我相信,读过本文和《内经时代》的人,不会再只凭道听途说判断《内经》体系的价值。于是,不会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更不会跟着一些人堕入玄虚之中。
六、关于《内经》是否科学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我的看法——亦即本文的结论——是说《内经》不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就此详细辩驳。因为,不必做这么多研究,也会做出判断:《内经》时代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换言之,科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二千年之前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只能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至于有的人说,现代人理解不了《内经》,或者说《内经》高深莫测,永远不可逾越,那只能是这些人自己没有认真读过或者读不懂《内经》。实际上,认真研究过《内经》的人确实很少。对多数当代青年来说,读不懂《内经》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单单语言方面的障碍,就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加之,《内经》头绪纷繁,篇幅又相当大,不可能要求当代青年很快就能对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和当初写《内经时代》一样,本文的写作,是为了帮助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特别是当代青年——比较容易地把握《内经》。我相信,读过本文和《内经时代》的人,不会再只凭道听途说判断《内经》体系的价值。于是,不会盲目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更不会跟着一些人堕入玄虚之中。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8 七、从《内经》体系到当代医学 或问:如此说来,《内经》体系与当代医学完全不相容,二者之间不是根本不可能融会贯通吗? 答:《内经》构建之理论硬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不可能通过实验方法得以证实,从而与当代医学兼容。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个硬核,因为简化的人体理论模型也很有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涉及脏腑经脉时,至今还是用的这一理论模型,不必非采取实验知识替代它。但需知道,这一理论模型是受汉代、特别是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激发、同化形成的,也不能用它来否认实验医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七、从《内经》体系到当代医学 或问:如此说来,《内经》体系与当代医学完全不相容,二者之间不是根本不可能融会贯通吗? 答:《内经》构建之理论硬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不可能通过实验方法得以证实,从而与当代医学兼容。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保留这个硬核,因为简化的人体理论模型也很有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涉及脏腑经脉时,至今还是用的这一理论模型,不必非采取实验知识替代它。但需知道,这一理论模型是受汉代、特别是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激发、同化形成的,也不能用它来否认实验医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09 或再问:可否给天人相应以新的含义从而从根本上融合中西医体系呢? 答:完全可以,而且并非牵强附会。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10 问:那么,该给以什么含义呢? 答:就是: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可以简称为:天人同律。换言之,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适用于人体。或者说,人体生理病理无不遵循自然界通用的原理。于是,想真正全面认识人体,必须先真正全面认识自然;想真正想学好医学,必须真正学好各种自然科学。显然,只要承认这一点,中西医的融合,就没有根本障碍。
问:那么,该给以什么含义呢? 答:就是:人与自然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可以简称为:天人同律。换言之,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适用于人体。或者说,人体生理病理无不遵循自然界通用的原理。于是,想真正全面认识人体,必须先真正全面认识自然;想真正想学好医学,必须真正学好各种自然科学。显然,只要承认这一点,中西医的融合,就没有根本障碍。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14 #111 实际上,“天人相应”的本意也确有“天人同律”(更多称为“天人同道”)之义。只不过因为古人对天道——自然规律,认识很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间找共同规律时出现很多附会。 当然,人不但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于是,医家也必须了解社会。换言之,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研究医学也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并无原则分歧。
实际上,“天人相应”的本意也确有“天人同律”(更多称为“天人同道”)之义。只不过因为古人对天道——自然规律,认识很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间找共同规律时出现很多附会。 当然,人不但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于是,医家也必须了解社会。换言之,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研究医学也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并无原则分歧。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31 #113 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31 #114 《中医大辞典》:“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关系,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能适应则健康,不适应即为病;二是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有相类似、可类比之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天地自然的现象来推论和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诊治疾病必须重视天时、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大辞典》:“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与适应关系,是指导中医学术的基本观念之一。《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能适应则健康,不适应即为病;二是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有相类似、可类比之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天地自然的现象来推论和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诊治疾病必须重视天时、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2016/01/31 #115 体系:《汉典》云:“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