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书在哪里?能不能提供该书。
 
12.阳明湿热证
阳明湿热证是由于湿热相蒸,郁于三焦,不解而引起的发黄证。临床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兼有发热为其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身黄、目黄,小便短赤,心烦懊恼,无汗,舌苔薄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阳明邪热与湿相合,热为湿遏则身热不扬,湿热不得外泄则无汗,水湿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湿热上扰心胸则见心烦懊恼,同时湿热郁遏于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功能,使胆汁外溢,故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黄疸症状。舌苔薄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症。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伤寒论》)加茵陈。
栀子、甘草、黄柏。
药用栀子苦寒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苦寒清热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剂苦寒之性,使不有损脾胃中气而取得退黄的疗效。更加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诸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阳明湿热兼有表症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加减。
讨论:本证候在病机演变过程中易于出现心中懊憹,与“太阳热扰胸膈证”的主要症状颇为相似,但细析两证的病机却不同。本证候的心中懊憹是由于热郁上焦不解所致,而“太阳热扰胸膈证”则是由于表邪经汗吐下后,实邪虽去,但余热尚扰于胸膈,故今虚烦不宁,临床以发黄与否便可辨别清楚。
 
13.太阴寒湿郁结证
太阴寒湿郁结证是指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阳明发黄迁延日久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盛,肝胆枢机不利,出现目黄、身黄等症状的寒湿发黄证。多因伤寒发汗太过损伤中阳,或素体脾阳不振感受寒湿之邪所致,属阴黄范畴。
主要临床表现:身黄、目黄、小便黄,且有黄而晦暗若烟熏之特点。无发热,或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脘闷腹胀,食少便溏,四肢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病因病机:表里同病而过用汗法,表虽解而湿未去,且阳气已伤,致寒湿内盛。或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或复感寒湿之邪郁遏肝胆,肝胆枢机不利,胆汁不循常道泛溢于肌肤,发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脾为阴土,病及太阴,湿从寒化,因寒、湿均为阴邪,其性沉滞,故有黄色晦暗状若烟熏之特点。寒湿内郁,阳气不能外展,故无发热、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寒湿阻滞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则见脘闷腹胀、食少便溏。湿性重浊,阻于四肢经络则四肢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均为寒湿内阻之症。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加减。
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
药用茵陈、附子,寒热并用同施,以温化寒湿而退黄,白术健脾燥湿,干姜、肉桂温阳散寒化湿,甘草益气和中,可酌加郁金、厚朴以疏理肝胆气机,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诸药合用寒得温化,湿得渗除,太阴之寒湿可解。临床若湿重于寒,兼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亦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
讨论:本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由于寒湿阻滞气机不畅,可出现胸闷、腹胀等气滞之症,方中加郁金、厚朴以行气,其用亦在于此。亦可因湿阻太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兼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之侯,可加小半夏汤。寒湿郁结,肝失条达,遂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臌胀,血瘀日久渐成癥积,血瘀越重水停气阻更甚,又可加重寒湿之症,致身目发黄缠绵难愈,临床不可不察。
 
14.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暑湿热毒侵犯肠道所致,常见于腹痛、泄泻、痢疾、湿温、肠痈、痔疮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下利粘液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或便物如酱,或便如黄水而肛门灼热,并见腹痛、身热、汗出、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姿食厚味醇酒酿湿生热,或外感暑湿热毒侵犯肠道,湿热壅结肠道,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变化失职则见泄泻、下利、里急后重等症。湿热蕴结,气血被湿热毒邪所腐则见下利粘液或便脓血,或便物如酱,或便黄水而肛门灼热。湿热蕴结,气机凝滞则见腹痛。湿热内蕴蒸达于外则见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则见胸脘满闷、纳呆呕恶。湿性重浊阻于经络则肢体困重,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症。
治法方药:虽同为湿热蕴结大肠,但由于病症不同,其治法也有所不同。
①湿温病:湿温久羁,湿热久郁,肠道湿郁气结传导失职,症见: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此少腹硬满非燥粪搏结,虽硬满而很少疼痛,且无潮热及焦燥黄厚之苔。
治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方药: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加减。
猪苓、茯苓、寒水石、晚蚕砂、皂荚子。
药用晚蚕砂化肠道湿浊,皂荚子宣通肠道气机,以猪苓、茯苓、寒水石利湿清热,一以逐有形之湿,一以化无形之气,迨浊化气畅则大便自通。本证系湿郁气结,与肠腑燥结自是不同,故不宜苦寒攻逐。
②腹痛:湿热蕴结大肠,阻遏气机,气机不利则作腹痛后重。腹痛以下腹部明显,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痛而拒按,不喜温暖。
治法:清化湿热、通腑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药用大黄苦寒清热燥湿、通腑导滞,芒硝咸寒软坚破结,厚朴、枳实行气导滞,诸药合用通腑导滞,可使蕴结大肠之湿热从大便而解。临床若无燥结或燥结不甚者,可去芒硝加木香、槟榔以行气导滞,热邪偏重者酌加黄芩、黄连、栀子、蒲公英等清热燥湿之品。湿邪偏重者选加苍术、薏苡仁、砂仁等健脾燥湿之品,腹痛引及两胁者加柴胡、郁金、枳壳、川楝子等理气之品。暴食停滞者酌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化积之品。
③泄泻、④痢疾,见湿热证篇。
⑤肠痈:湿热壅阻大肠,气血凝滞而为肠痈,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伴有发热。
治法:清热利湿、散结消痈。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生薏仁、败酱草、蒲公英。
大黄、芒硝、桃仁、冬瓜仁、牡丹皮。
药用大黄泻肠中湿热郁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腑泻热解毒,桃仁、牡丹皮活血散结消痈,冬瓜仁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复加生薏仁健脾利湿,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全方由苦寒泻下、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组成,使其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之结聚经破血解毒而除。湿热除、凝聚解则痈肿自消、腹痛自止。临床若痛甚者可酌加川楝子、元胡以理气止痛,若病久湿热转为寒湿而痈肿未消者,可用本方去大黄加附子、白术治疗。
⑥痔疮:湿热壅结于大肠下端,气血凝滞,聚而为痔。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消痔。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药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苦寒清热解毒燥湿,赤茯苓、泽泻、滑石、通草利水渗湿,生薏仁健脾利湿,萆薢化浊利湿止痛,丹皮凉血散瘀,可加槐花清大肠湿热,诸药合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消肿止痛,痔疮可愈。
大肠湿热证的讨论:夏日暑热熏蒸,湿热结于大肠,除见大肠便稀而不爽、肛门灼热等下焦症状外,往往兼见头昏脑胀、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等湿热上蒸之症,当清热利湿兼以芳香化浊,方用连朴饮加减。
大肠湿热证可兼见食伤脾胃证,湿热与酒食互结于肠胃,症见嗳腐吞酸、脘腹痞闷胀满,大便泄泻,便物酸臭,在治疗大肠湿热证的同时当配伍消食导滞之品。大肠湿热证亦常与脾胃湿热证兼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纳呆,面目色黄,大便泄泻,舌苔粘腻而黄,治当大肠脾胃同治。大肠湿热经久不愈,或过用苦寒清利,湿邪未尽正气已衰,湿从寒化,可逐渐转为大肠虚寒证,可见大便溏薄或作滑泻,肛门无热感,腹痛喜暖喜按,舌苔淡白,脉沉迟,临床当按寒湿论治方随证变。
 
嘻嘻,干杯!

干杯! 请教夏天湿热,(我)四肢和颈前痒、针刺疼(轻微),好像长了痱子2颗
其实我没见过痱子,总之痒,用手轻摸就红疼 = 湿热吗?

求一个简单的方,比方涂抹点什么?
 
干杯! 请教夏天湿热,(我)四肢和颈前痒、针刺疼(轻微),好像长了痱子2颗
其实我没见过痱子,总之痒

这不是湿热,而是气候的潮热。可内服午时茶颗粒,或外涂藿香正气水,也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片。切勿过多的抓挠,忌辛辣,少冷饮。
 
这不是湿热,而是气候的潮热。可内服午时茶颗粒,或外涂藿香正气水,也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片。切勿过多的

维生素B简单,谢谢了
 
15.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而出现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常,以及灼伤阴络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证、癃闭、尿浊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涩少淋漓,尿道灼痛,尿液黄赤浑浊,或尿血,或尿有砂石,或少腹拘急,或伴有发热、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嗜酒过度,湿热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膀胱失于气化,开阖失司,则见尿频、尿急、涩少淋漓,甚则发为癃闭。湿热蕴结膀胱,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若湿热蕴结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或为尿浊。若热盛伤络迫血旺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少腹拘急,湿热外蒸则发热,湿热上扰心胸则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蒸之象。
治法方药:湿热蕴结膀胱当清热利湿,但由于表现症状不一,故治法也不尽相同。
①热淋、癃闭:湿热蕴结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发为热淋或癃闭,症见:小便短少,灼热刺痛,甚则小便点滴不出而为癃闭。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栀子。
药用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利水通淋,山栀子清化三焦之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湿热,大黄清热解毒泻火利小便,诸药合用清热利湿通淋。临床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泻热,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热的作用。若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伤津见咽干口燥、舌红苔薄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亦可用猪苓汤加味。若肾阴损伤见咽干口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无苔者可改用滋阴通关丸(《兰室秘藏》:知母、黄柏、肉桂)加生地、车前子、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
②石淋: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症见:尿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石苇散(《证治汇补》)加减。
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
本方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并可加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等以加强清热消坚排石的作用。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甘草、元胡以缓急止痛。尿中带血者加大、小蓟、生地、藕节、白茅根等清热凉血止血。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清热通腑。小腹胀痛加木香、槟榔、乌药以行气通淋。如石淋日久,症见虚实夹杂者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杂病源流犀烛》)合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加减。若病久过用苦寒导致肾阳虚衰,或素体肾阳虚衰者可用金贵肾气丸加通淋排石之品治疗。
③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盛伤络,迫血旺行,症见:小便涩痛有血,甚则夹有血块。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济生方》)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小蓟饮子:生地、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子、甘草。
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
药用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木通、竹叶、栀子清热泻火、通利小便,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而能走,达茎中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病延日久,肾阴不足,虚火灼络,络伤血溢,见尿色淡红,涩痛不明显,腰膝酸软者,可加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热,并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尿痛消失,尿血转淡,神疲,劳则加重,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加阿胶、侧柏叶益气摄血。
④膏淋、尿浊: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脂液失于约束随小便而出。症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为膏淋。尿道不痛者为尿浊。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泻浊。
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
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方用萆薢、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以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临床若小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疏利膀胱,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小便黄赤、热痛明显者加木通、竹叶清心泻热。兼肝火者配龙胆草、山栀子泻肝消火导热下行。病延日久,反复发作不愈者,肾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者可用膏淋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方中党参、山药补脾,地黄、芡实滋肾,龙骨、牡蛎、白芍固涩脂液。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肾阳偏虚者可选用金贵肾气丸加鹿角片、巴戟天等。
膀胱湿热证的讨论:膀胱和肾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侯》言:“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具有热故也”。膀胱湿热证日久必影响及肾,在病机演变过程中,常由实转虚或实中夹虚,常伴见以下情况:①湿热留恋,热邪伤阴,湿郁化燥,肾阴耗伤,阴虚火旺,见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舌根黄腻、脉细数等。②阴虚火旺,迫血旺行,尿血日久,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脉虚数等气阴两虚症状。③小便浑浊、膏淋、尿浊日久,累及于肾,可出现形疲、头昏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等脾肾亏虚的症状。④膀胱湿热病久不愈,不但可以影响补肾阴,由于过于苦寒也会影响及肾阳,肾阳亏虚可见到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等症。因此我们临床在治疗膀胱湿热病的时候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时时顾护肾阴肾阳,随病情的变化,就肾阳肾阴的亏虚与否及时调整处方用药,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李老师您好,
我读到 第二章 湿邪的分类及成因 的外因一段有两个问题——
1. “外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社会环境包括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组合情况、境遇变迁和人际关系等。就外湿而论,社会环境虽对其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为主要矛盾,而导致外湿侵入的主要在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其中社会环境诱发湿邪一句,应该怎么理解呢?

2. “不良的生活习惯:汗出当风,或汗出沾衣不即更换,或冒雨涉水,或澡浴之后不避风寒,导致湿邪乘机入侵,复加机体嗜食生冷,过饮茶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正不胜邪,则湿病生焉。”
其中“过饮茶酒,损伤脾胃”一句,饮酒伤脾还好理解,过度饮茶该怎么解释呢?是不是现在常见的绿茶,红茶过度饮用都会伤脾呢?
另外我在网上大概搜了一下,《本草纲目》里面关于茶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这就更困惑了。所有的茶都是苦寒之物呢?还是得细分一下?

初学中医,望李老师不吝赐教
 
李老师您好,
我读到 第二章 湿邪的分类及成因 的外因一段有两个问题——
1. “外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

今天酒有点儿多,改天我再回复,好吗?谢谢老师的关注。
 
社会环境包括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组合情况、境遇变迁和人际关系等。这里说的主要是心里因素,心里素质高,气机通畅,气血正常运行无淤阻,一般就不会产生湿邪。否则,气机逆乱,气血瘀阻,则易生湿邪。

不但过度饮茶会伤脾,即使常见的健脾养胃易消化的食品过度用之也会伤脾。养脾要在一个适度的量,常见的大黄是泻下通便的,但少少用之增加肠胃的蠕动,也会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黄连苦寒伤胃,但少少用之清胃热,也可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呵呵,面条好吃,吃多了也是伤脾败胃撑的荒。至于绿茶、红茶,我自己认为,他们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还是少饮为好,特别是不宜冰镇饮之。
过度饮用任何东西都会伤脾的。
所有的茶是不是都是苦寒之物,咱不善饮茶,所以很难回答你,不过我个人认为红茶可能性温,绿茶、花茶可能性寒。产地不同,采摘时节不同,炒制方法不同,可能对茶的寒热属性也有影响。
时间仓促,知识、阅历水平有限,不知这样的回复您还满意不?
不到之处还请见谅,错误之处您来更改指正。
谢谢了。
 
社会环境包括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组合情况、境遇变迁和人际关系等。这

七情伤身,淡泊养神

过犹不及,适量最佳

多谢李老师指教
 
2.内湿:内湿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水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一种湿邪。内湿的产生历代医家多责之于

李老师您好,关于内湿形成这一部分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我一位朋友时常会有轻微口臭,现在夏季高温,却不易出汗,还有每天傍晚出现轻微脚肿,另外还有点脚气。

能不能这么分析,由于脾气虚弱,脾困于湿,导致食物在胃腐而不化,从而胃火上扬,导致口臭;
脚肿和不易出汗,说明肾气亏虚,气化失权。水液不能从汗液排泄,聚而成湿。
 
李老师您好,关于内湿形成这一部分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我一位朋友时常会有轻微口臭,现在夏季高温,

最近这两年咱发现口臭的患者一般都有鼻炎、慢性咽炎的存在,咱认为口臭是因上窍不利,气机不畅,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水谷不能正常腐化而导致。

夏季高温,却不易出汗,还有每天傍晚出现轻微脚肿,可能是腠理开泻不畅的缘故,而什么导致了腠理开泻不畅,就要仔细检查认真分析了。或许和脾肾阳虚有关。
 
最近这两年咱发现口臭的患者一般都有鼻炎、慢性咽炎的存在,咱认为口臭是因上窍不利,气机不畅,

确实有鼻炎,不时发作

之前在网上读过一篇分析鼻炎的的文章——
“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致。此病往往缠绵难愈,一则是正虚而邪恋,二则是外邪久客,化火灼津而痰浊阻塞鼻窍。因此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为本,主要包括肺、脾、肾之虚损。脾属土,为肺之母,脾虚则肺之生源化绝而肺虚,肾属水,金水互生,且肺纳气归于肾,二者互相影响。因此治疗鼻炎先需治本,重点是温补肺气,健脾益气,温补肾阳。正气是祛邪的基础,扶正即所以祛邪,治鼻炎如此,治疗其他大病亦如此。”

再与其他无汗、和脚肿综合分析,能不能得出脾肾阳虚的结论呢?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8-5 14:30 编辑

te]

放在以前,咱也许会这样想,但现在咱不会了。
昨天下了一场雨,蓝天白云再现,心里甚是痛快。今天早起感觉季节虽还在二伏,但没有那么潮了。抬头见蓝天白云,浑身没有了潮湿的感觉,你不觉得心里舒服痛快吗?可是放在在以前,咱不知道你那里是什么样的,反正我们安阳即使非常晴朗的天气,也不可能见到蓝天的,无论晴,无论阴,天总是感觉雾蒙蒙的。
就在昨天晚上,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或者说是意识。感觉近日鼻炎患者没有以前多了,感觉今年夏天腹泻的患者也非常少。这是不是跟环境改变有关呢?
再说鼻炎,咱认为现在鼻炎久治不愈或说反复发作,是因肺之窍——鼻,反复数感外邪,导致窍之局部气机不利的缘故。治疗或需调理五脏,调整体而服务局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疏理局部气机,使局部能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
这也是一种扶正祛邪的方法吧?
治鼻炎在于疏理局部气机,补肺养脾温肾阳,为其辅。
不知咱的观点对不对,请指正。
谢谢老师的关注,互相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