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放在以前,咱也许会这样想,但现在咱不会了。
昨天下了一场雨,蓝天白云再现,心里甚

多谢李老师指教!

所以辨病须得区分外感还是内生,外感得疏通局部为主,内生则需着重调理五脏。
初学中医,不知道自己理解对不对,烦请老师指正。
 
多谢李老师指教!

所以辨病须得区分外感还是内生,外感得疏通局部为主,内生则需着重调理五脏。

可以这样理解,但我觉得无论外感还是内生,疾病往往发生在机体的某一局部,疏通局部可以治疗疾病,调理五脏也是为了疏通局部。外感或是内生疾病,疏通局部为主,还是需着重调理五脏,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定。
 
本帖最后由 耐苦耐闲 于 2015-8-5 22:22 编辑

疗疾病

多谢李老师。

最近连续高温,我的父亲身上出现大块湿疹,应该是在厨房做饭,湿热很盛引起的。(附件中有我拍的父亲臂弯处的湿疹照片)
父亲有超过十年的糖尿病史;去年曾经发现肾结石,今年控制饮食肾结石几乎消失了;他还有轻微便秘。

由此能否得出——夏季高温,厨房内水湿熏蒸,湿热犯人肌腠;再加上常年脾肾气虚,正不胜邪,从而引发湿疹?
烦请李老师有空帮忙分析一下,可以得话顺便讨个简单的方子
 

附件

  • 1.3 MB 查看: 59
多谢李老师。

最近连续高温,我的父亲身上出现大块湿疹,应该是在厨房做饭,湿热很盛引起的。(附件

夏季皮肤湿疹,我常是内服午时茶颗粒、复合维生素B片,外涂藿香正气水或乐肤液。
 
多谢老师提醒,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药品说明上倒是没提糖尿病不宜

这只是咱的一个建议,因为我觉得乐肤液是激素类药,激素类药对糖尿病患者我感觉不好。
 
这只是咱的一个建议,因为我觉得乐肤液是激素类药,激素类药对糖尿病患者我感觉不好。

了解,多谢李老师,中午休息时间刚刚买了午时茶颗粒、复合维生素B和藿香正气水,乐肤液是处方药买不了,呵呵
 
了解,多谢李老师,中午休息时间刚刚买了午时茶颗粒、复合维生素B和藿香正气水,乐肤液是处方药买不了,

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16.湿热弥漫三焦证
湿热弥漫三焦证是指湿热合邪,内犯阳明、太阴,阻于中,逆于上,侵于下,弥漫于三焦而致上焦清肃、中焦升降、下焦排泌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以胸闷、腹胀、泛恶、身重、溲赤、便溏、舌苔灰白或黄腻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湿温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胸膈痞闷,脘腹胀满,身体重痛,发热烦渴,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溏泄,小便短赤,汗出,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滑。
病因病机:外感湿热之邪或姿食酒酪肥甘,湿热内生,脾虚失健,致使湿热之邪不解,弥漫三焦阻滞气机。湿热之邪上阻于肺,气机不利,则见胸膈痞闷。阻于中,脾胃升降失常则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阻于下焦大肠、膀胱,则见大便不爽或溏泄,小便短赤。湿热蕴结,熏蒸于外则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湿热伤津则烦渴。又湿性重浊而粘滞,故见身体重痛。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滑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辛开苦降、清利三焦。
方药: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
杏仁、滑石、黄芩、黄连、郁金、厚朴、橘红、半夏、通草。
方用杏仁开宣肺气利上焦胸膈,郁金芳香走窍而开胸痞,并可疏利三焦气机。厚朴苦温,除胀燥湿消痞满,黄芩、黄连清泻里热而燥湿,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不但可利下焦膀胱湿热,同时亦可利上、中二焦之湿热。橘红、半夏健胃降气止呕兼化痰湿,疏利中焦脾胃气机,脾气健运水湿乃行,有利于湿热的消除。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上、中、下三焦并治,可使湿热之邪得到分治而解除。临床湿热阻滞偏于上焦则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偏于中焦者可加生薏仁、茯苓、苍术等健脾利湿之品,偏于下焦者加车前子、黄柏、木通等清热利湿之品。热偏重者可加栀子、竹叶、茵陈等清热利湿之品,湿偏重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湿热弥漫三焦证的讨论:湿热弥漫三焦之证当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同治而尤当畅中。畅中包括疏利中焦气机和健脾助运两个方面。湿邪内阻最易困阻中焦脾胃,脾主运化水湿,中焦气机不利,运化失常则湿无以运行,必不除。而中焦气机通畅,脾气健运,水湿运行,湿去热孤,热无所依,亦易除。又三焦为水湿运行之通道,保持三焦气机的通畅是清除三焦湿热的保证,因此临床配伍组方用药尤当重理气行气之品的应用。
若肠胃素有积滞之人,或饱食之后复感湿热之邪而发病的,则弥漫三焦之湿热邪气与胃肠积滞相合,常因邪实内阻腑气不通,湿热熏蒸而致潮热汗出,胃气阻滞而致恶心呕吐,湿、滞相结而致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浊气蕴郁而致舌苔黄浊垢腻,此时不通积滞则难去胶缠的湿热之邪,不可再拘于湿温忌下的常法,而应迅速清其热,导其滞,可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
 
16.湿热弥漫三焦证
湿热弥漫三焦证是指湿热合邪,内犯阳明、太阴,阻于中,逆于上,侵于下,弥漫于三

老师能制定个基本方吗?老师的学术水平,哎们中医小学生看不懂啊。
 
17.湿热郁于经络证
湿热郁于经络证,吴鞠通亦名之为湿痹,指因湿聚热蒸,蕴于经络,以致经气痹阻的表现。常因太阴内伤、湿饮停聚,或内伏暑热、外伤水湿等形成。常见于湿温、暑温、伏暑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寒战身热,骨节烦痛,面目萎黄,汗多自利,胸腹白㾦,舌色灰滞,脉濡缓或滑数等。
病因病机:外感或内生湿热之邪郁于经络,卫阳不能外达,故有寒战,湿热郁蒸则见身热。湿热郁于经络,经络气机不利则见骨节烦痛,湿热郁阻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则见面色萎黄,湿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湿热之邪郁于肌表经络可见胸腹白㾦,湿热郁阻肠道气机不利则自利。舌色灰滞为湿热郁于舌部经络所致,脉濡缓或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防己、杏仁、滑石、连翘、栀子、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方中防己走泄经络间之湿热,薏苡仁淡渗利湿为湿痹之要药,连翘、滑石、赤豆皮清热利湿,山栀子清湿中之热,杏仁开宣肺气以化湿,半夏辛平力能燥湿,蚕沙祛风除湿能缓解关节不利,诸药合用,清热利湿,尤清经络之湿热,湿热除,经络痹阻通,则诸症可愈。临床痛甚者可加姜黄、海桐皮以宣络止痛,关节肿剧者湿邪偏重可加滑石、萆薢、苍术以胜湿。
湿热郁于经络证的讨论: 湿热郁于经络证由于见关节痹痛之症,临床往往会被误诊为寒湿阻滞所致而用温化寒湿之品温通经络,导致病情加重,因此临床必须认真辨证,仔细斟酌,确认无误时方可用药。又湿热入蒸经络,初见四肢拘急、口噤,继则发痉、神昏、足冷、阴缩,此为湿热郁于经络而下体兼受客寒,营气不达所致,此时当用温通经络之品,又不可不辨。若湿热挟风窜入阳明之络则可见汗出、胸痞、渴不欲饮、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识乱神昏等症,治疗当清热利湿配以息风止痉之法。
又湿热郁于经络,清热利湿当使湿行,而湿为阴邪,非温不行,故临床不可过用苦寒之品,有时亦可根据病情就湿热的孰轻孰重阻滞情况,适当加入温通经络之品。要在选择用药以不使助长热邪为宜。
 
18.风湿相搏关节证
风湿相搏关节证是指风与湿相合,搏结于关节部位,导致的以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多因冒雨涉水,汗出当风,或素禀湿重,复感风邪所致。常见于痹症中。
主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屈伸不利,汗出恶风,肌肤麻木不仁,苔白滑,脉浮缓等。
病因病机: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或素禀湿重复感风邪,风湿合邪相搏结于关节,关节气机阻滞,水湿不去则关节部位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风湿之邪多为受感外邪,故早期可见有汗出、恶风等表症。风湿相搏,湿邪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运行,肌肤失养则见肌肤麻木不仁。苔白滑、脉浮缓均为风湿在表之症。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加减。
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甘草、生姜。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消关节肿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治肌肤麻木,生姜、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风湿祛,经络通,关节利,则肿痛得消,关节屈伸得利,诸症自愈。
临床若见关节肿大、舌苔薄黄,邪有化热之势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方中用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健脾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且芍药、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功。
加减:临床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木通利水通络,肌肤不仁者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
风湿相搏关节证的讨论:对于风寒湿痹之疼痛剧烈者,常须应用附子、制川乌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作用较强的药物,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摸索对个体的适宜剂量。久煎可缓和药性,减少毒性,一般可先煎一小时左右再入它药同煎。服药后若见唇舌发麻、手足麻木、恶心、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作急救处理。又对痹症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这些药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应注意用量不可过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临床研末冲服可节约药物用量,并减少病人的疑惧心理。
 
19.寒湿凝滞筋骨证
寒湿凝滞筋骨证系指风寒湿邪乘虚流窜入里,留于筋骨,以致经络阻隔,蚀筋伤骨、化脓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体虚,风寒湿邪乘隙侵袭筋骨所致。七情过极亦可引起。常见于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股阴疽、踝疽、兑疽、环跳疽等外科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发于四肢,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不红不热,疼痛彻骨如锥刺,难消难溃,溃后难敛,患肢不能屈伸转动。全身可有恶寒发热,苔白或薄腻,脉紧或弦紧数。
病因病机:久病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机体正气亏虚,卫气不固,或因露卧风冷,或因浴后乘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于筋骨之间。气不宣行,阴血凝滞,故见局部胖肿。寒湿之邪附筋着骨,故胖肿推之不移,不红不热。寒湿凝滞,气机不利,局部痹阻不通则疼痛彻骨如锥刺。患肢关节因寒凝气滞,经脉拘急疼痛,故关节不能屈伸转动。又由于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外出,湿性又粘滞缠绵难解,故病变局部胖肿难消难溃,溃后难敛。病之初期,邪留在表,故见恶寒发热等症。苔白或薄腻,脉紧或弦紧数等均为寒湿阻滞之症。
治法方药:①初起有寒热表症者宜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方用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并以为君。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配以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亦是佐药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为使。诸药合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可使机体上下表里一身之风寒湿邪由表而解。临床应用可酌加荆芥、防风以增强其祛风解表之力。疼痛甚者亦可酌加附子、川乌等温散寒邪之品,但不可过用,以免其助湿生热使寒湿之证转为湿热之证。
②风寒湿邪不得表解,乘虚入里着骨者宜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调补气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方中以独活为君,取其理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间之风寒湿邪,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防风祛风邪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骨,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筋骨,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又兼活血,人参、茯苓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诸病愈。临床可酌加皂刺、甲片以软坚消肿,若寒邪偏盛者可加附子,湿邪偏盛者可加防己,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有寒热者加荆芥、防风,体虚甚者加党参、黄芪。患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七情不和者可合逍遥散加减,肝肾亏虚甚者可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③成脓者宜祛风化湿、和营托毒,可用上方去桂心、细辛等辛热之品,加黄芪补气脱毒,炙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消肿排脓。
④溃后气血两虚者宜调补气血,方以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当归、芍药、地黄滋养心肝,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气血足、正气旺盛,则疮面易敛。
⑤外治:初期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阴毒内消散或桂麝散,或用回阳玉龙膏外敷,同时配合用隔姜(蒜)灸,雷火神针灸,或熨风散温熨。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或用火针烙法排脓。溃后均用三七丹或二八丹药线引流,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出,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以腐蚀使疮口扩大,后再改用八二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外贴。亦可手术清创,脓尽改用白玉膏、生肌散。若死骨太大不能自动排出,可作死骨摘除术,如骨内空腔形成积聚脓液,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可作手术。
寒湿凝滞筋骨证的讨论: 寒湿凝滞筋骨证多发于素体虚弱者,且以儿童为多发,因其体弱气虚,卫气不固,易受风邪侵袭,可表现为发热、恶风、汗出,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风邪犯肺之症,极易与普通感冒混淆而贻误病情。又因风为百病之长,常合并其他外邪侵犯人体,与湿寒合邪侵袭下肢筋骨时可引发本证,治疗时无论内服外敷不可用苦寒损脾泄气等品,以致气血冰凝而成坏症。
寒湿凝滞筋骨证为邪毒深沉,附着筋骨的深部脓疡证候,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为重要。其病机演变可有如下情况:①脓血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可以成漏,大多数病例具有一个或多个不易愈合的窦道,窦道周围皮肤常并发湿疹、脓疮,以及色素沉着,疮口凹陷,内有一块或多块死骨,必待死骨脱出疮口方可愈合。虽病变不在关节,甚者也可形成残疾。②病久缠绵不愈,朽骨难出,疮口久不收口,每多迟延经年不瘥,疮口肿势平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其全身症状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自汗肢冷,舌质淡苔少,脉虚无力或细数等,此时急宜补益为务,注意营养调摄。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8-11 11:57 编辑

20.痰湿流注皮下证
痰湿流注皮下证是指气机不畅,痰湿停结于皮里膜外诸症的概称。多因情志内伤,脾虚失运所致。常见于臖核、肉瘿、肉瘤、脂瘤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皮下结核大小不一,多少不等,不硬不痛,软滑活动,皮色如常,皮温不变,终不破溃,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发于颈、项、下颌部、腋间,四肢及背腹部。
病因病机:脾虚失运,痰湿流注皮下。或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痰湿随经流注皮下,聚而不行,故见皮下生结核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因痰湿流注皮下发展缓慢,不与周围皮肤粘连,不从寒化或热化,故见结核不硬不痛,软滑活动,皮色如常,皮温不变,终不破溃,全身症状不明显。痰湿流注无处不到,可见全身各处皮下,但以颈、项、下颌部、腋间,四肢及背腹部等皮肤肌肉较松弛部位,是其好发部位。
治法方药:痰湿流注皮下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尽相同。
①臖核:臖核多出现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腋窝、腹股沟等处。初起在上述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生长较快,压之疼痛,不红不热,软滑且能活动,很少化腐,无明显全身症状,乃因脾虚不运痰湿流注皮下所致。
治法:健脾利湿、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海带丸(《证治准绳》)加减。
海带、青皮、陈皮、贝母。
方用海带消痰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贝母化痰散结,青皮、陈皮理气健脾化痰。诸药合用健脾化痰软坚散结,久服可使皮下痰核软化而消散。临床病甚者可加昆布助海带消痰软坚散结,或与消核丸(《杂病源流犀烛》)合用。
②肉瘿:在结喉中央附近可有单个或多个肿块,肿块多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以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且无明显全身症状。多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痰湿随经流注于结喉聚而成形所致。
治法:开郁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加香附、郁金、黄药子等。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
方用海带、海藻、昆布消痰软坚散结,半夏、贝母化痰散结,青皮、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助海藻、昆布、海带消痰软坚。独活祛风除湿通络,连翘清热解毒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另加香附、郁金、黄药子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消肿,诸药合用共奏开郁、化痰、软坚散结之功,久服可使肉瘿消除。
外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
③肉瘤:肉瘤可发生于四肢及背腹部,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其根宽大坚实柔韧,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不痛也无全身症状,乃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聚而成。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合二陈汤(《和剂局方》)加减。
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茯苓、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二陈汤:陈皮、半夏、生姜、茯苓、甘草、乌梅。
方用归脾汤补气健脾,二陈汤燥湿化痰,久服可使脾健气足痰化、结散,肉瘤可除,必要时也可行手术切除。
④脂瘤:脂瘤常发于头面、项背、臀部等处,肿物位于皮肤表层内,小如豆粒,大如鸡卵,界限分明,形园质软,推之可移,中央有凹陷小坑,略带黑色,用力挤之有豆腐渣样物质溢出,具有臭气,肿物生长缓慢,可经年存在,一般无自觉症状,多由痰湿凝聚肌肤而生,一般不需内治,可行手术切除。如继发外疡可按疮疡处理。
痰湿流注皮下证的讨论:痰湿流注皮下证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于季节无关。但本证可由于其他疾患引起,如头面、口腔等部位患外疡时常可引起颈项及下颌部出现此证,待外疡治愈时本证疼痛可减轻以致消失,但肿物只见减小常不易消失,有经久不愈的特点。
又本证发于结婚正中者,多见于40岁以下,且以女性居多,有地方特性。
 
21.皮肤湿热证
皮肤湿热证是湿热蕴郁皮肤而出现的热毒亢盛、水湿泛肤的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湿热染毒所致。禀赋不耐,内湿以及脏腑实热亦可引起。常见于脓窠疮、天疱疮、缠腰火丹、湿毒疡、漆疮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皮损处焮红、灼热、疼痛、瘙痒,并可见有水疱或脓疱。水疱或脓疱溃破后症在皮层以下浅表者糜烂、鲜红,一般无全身症状出现。症在体表皮层以下称溃疡,甚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身热、口渴、胸闷、腹满、食欲不振、肢体无力,便秘、溺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病因病机:外感潮湿或感受风热,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外风湿热邪引动内蕴之湿热,湿热之邪蕴于肌肤,化腐生热则皮损处焮红、灼热、疼痛、瘙痒。湿蕴甚者可加水疱或脓疱。湿热蕴结在皮层以下浅表者,湿热之邪未入里侵袭内脏,故一般无全身症状。而症在体表皮层以下者湿热之邪可循经侵袭,蕴阻于内,犯于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湿热内阻外发则身热,湿热灼津则口渴,湿热内阻,中焦脾胃气机不利则见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湿热内阻灼伤津液,肢体失于津液的滋养则肢体倦怠无力,下焦湿热蕴阻,气机不利,复加津液缺乏则见便秘、溺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方药:皮肤湿热证于不同疾患中表现各有特点,治法亦各异。
①脓窠疮:初起皮肤结发红色斑点或丘疹,有瘙痒感,继而变成黄豆大小之脓疮,色黄而密集,脓疱周围皮肤焮热疼痛,脓疱溃破脓尽处伤面鲜红,凹陷成窠,疮面干结后结成黄痂,脱痂后可留下瘢痕。亦有过早结痂流脓不尽,以至于反复化脓结痂,痂呈蜡黄色或灰黄色,可互相融合,有的中央自愈而边缘扩展呈环状,时流黄水。此证多发于头面、手臂、小腿处,甚至可起臖核,病情严重者可伴有身热、口渴、溺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全身症状。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多由肺经蕴热,脾经聚湿,二气交结蕴蒸于肌肤而致。亦有因患有其他皮肤病,搔抓破伤后染毒所致。时流黄水为辨别湿热蕴结皮肤的重要标志。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
萆薢渗湿汤用萆薢、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清热利湿,黄柏清热解毒燥湿,赤茯苓健脾渗湿,丹皮凉血活血助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用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兼可燥湿,两方合用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清热燥湿,热清湿祛毒解则诸症自愈。
临床本证若发于夏季,应清暑利湿,可用萆薢渗湿汤合六一散清热解暑利湿,或用《外科全生集》清暑汤(连翘、花粉、赤芍、滑石、甘草、车前子、银花、泽泻、竹叶)加减治疗。
②天疱疮:皮肤或黏膜上发出成批大小水泡,皮损以大泡为主,糜烂滋水,其周围皮肤亦极易破损,可伴有低热、口苦、舌破、胸闷、纳呆、全身乏力、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全身症状。乃心火亢盛,脾虚失运,复感暑湿之邪,湿热蕴结于皮肤所致。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清脾除湿饮(《医宗金鉴》)加减。
赤茯苓、白术、苍术、黄芩、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枳壳、元明粉、竹叶、灯芯。
方用黄芩、栀子、连翘竹叶、甘草、元明粉清心火解毒祛湿,赤茯苓、白术、苍术健脾燥湿,茵陈蒿、灯芯、泽泻清热利湿,枳壳疏肝理气助茯苓、白术、苍术以健脾燥湿,诸药合用清心火,解热毒,利水湿,可愈湿热毒邪。临床应用时可酌加苦参、地肤子以增强其清热燥湿之功,并可治疗瘙痒,避免抓挠复感毒邪。糜烂滋水严重者可外用祛湿散(大黄面、黄芩面、寒水石面各30克,青黛3克),直接撒布,或用植物油调敷。
③缠腰火丹:患处呈带状刺痛,痛处皮肤发红,继而可加如绿豆大小累累串珠状水泡,聚集于一处或数处,每每缠腰而发。一般发于身体的一侧,若水泡破裂可呈糜烂现象,一般不留疤痕,愈后多不复发,剧烈的疼痛是本证的特点。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热,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蕴蒸肌肤,或外感毒邪而发。
治法:清肝泻火,除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甘草。
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胆之郁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滋阴清热凉血既可助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又可补湿热之邪煎灼之阴津。通常不用柴胡、当归而加紫草、板蓝根清热解毒以解外感之毒邪。诸药合用,肝胆之火可清,蕴结之湿热可除,外感之毒邪可解,则火丹可愈。
临床发于颜面部者可酌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腹部、下肢者加苍术、黄柏,若皮疹消退后皮肤仍刺痛者宜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可用逍遥散加丹参、珍珠母、牡蛎、磁石、元胡治疗。另外本证无论早期、晚期外用板蓝根注射液或板蓝根煎剂擦涂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止痛作用,可缩短病程促进疾病的痊愈。
④湿毒疡(湿疹):初起皮肤潮红肿胀、发痒,面积可大可小,边界不清,很快出现较小的丘疹和水泡,常群集或密集成片。破溃后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浸淫成片。可伴有大便秘结、尿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等,易反复发作。
湿毒疡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因身体蕴热,饮食内伤,脾失健运,湿热客于肌肤,或久居湿地,或水浆浸渍,湿邪外侵郁于肌肤引起。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合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减。
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二妙散:苍术、黄柏。
方用萆薢渗湿汤清热解毒利湿,二妙散清热燥湿,两方合用清热除湿之功更强,可使诸症速愈。临床热毒不甚明显而以脾虚湿胜为主者,可用《医宗金鉴》除湿胃苓汤(炒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甘草、灯芯)加减。药用白术、茯苓、苍术、厚朴、陈皮健脾除湿,猪苓、木通、泽泻、滑石、灯芯清热利湿,肉桂以温煦脾阳助脾之运化,栀子清湿蕴所化之热,防风祛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健脾除湿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用于湿毒疡脾虚湿胜热轻者较为适宜。
临床治疗湿毒疡无论应用何方,均应根据病发的部位适当加减。如发于身体上部者加桑叶、杭菊、蝉衣,发于中部者加黄连、黄芩、龙胆草,发于下部者加牛膝、车前子。痒甚者加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皮肤焮红灼热者加生地、赤芍、丹皮,便秘者加生大黄,便溏者加淮山药、焦扁豆等。病情严重者配合外用疡毒散(滑石90克、甘草15克、黄柏30克、地榆30克、冰片3克,共研为细末),香油调涂患处。
 
⑤接触性湿毒疡:常因接触异物患病,其病名颇多,如接触油漆者称漆疮,贴膏药致病的称膏药风,食用或接触红花草出现皮肤丘疹者称红花草疮,服中药不适而致的皮损称中药毒等。多因禀赋不佳,腠理不密,感受某物辛热之毒,或肠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熏蒸蕴结肌肤所致。
治法:先停用或避免接触致病之物,然后再用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药物组成见“脓窠疮”)加减治疗,严重者可用《东垣十书》普济消毒饮(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马勃、板蓝根、玄参、桔梗、黄连、黄芩、橘红、甘草),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加减治疗。
⑥粉刺:粉刺指颜面、胸背等处发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多因过食辛辣厚味,内生湿热,或脾失健运,湿郁化热,湿热毒邪蕴阻肌肤所致(亦有属外感风热所致者)。多表现为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常见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年。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茵陈蒿、栀子、大黄。
方中茵陈最善清热利湿,栀子入三焦清热燥湿泻肝胆,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苦寒涤荡肠胃实热而通腑散结,使湿热从二便而去。三药合用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临床可酌加黄连、公英、败酱草、生薏仁、皂刺、白蒺藜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以及丹皮、赤芍、红花等凉血活血之品。脾虚湿胜者加茯苓、生薏仁、苍术等健脾渗湿之品。若咽干口渴唇燥者加元参、麦冬、花粉,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莪术、夏枯草、海藻、牡蛎,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益母草,有感染者加公英、地丁、二花,瘙痒者加地肤子、苦参、土茯苓、白鲜皮等。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所致者可用《医宗金鉴》枇杷清肺饮(人参、枇杷叶、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疏风清肺。
皮肤湿热证的讨论:皮肤湿热证临床表现以热(红)痛、滋水为特点,若久治不愈,邪毒久羁,热蘘湿盛,湿困脾阳,可出现水泡或脓泡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皮损周围红晕不显,破后糜烂而色淡红不鲜,面色晄白或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濡缓等脾虚证,治当以补气健脾渗湿为主。严重的湿热证候病程可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皮肤可变厚粗糙呈暗红色,或带灰色,皮纹加深呈织蓆状,一般无滋水,间或因搔抓亦可引起红肿糜烂滋水,除治以清热利湿外,更应佐以滋补肝肾、养血祛风之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