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书写的不错!慢慢研究研究,最好印个小册子分给大家学习一下

呵呵,初出茅庐时的狂作,许多都是摘抄的,还望老师多提意见。
 
27.湿热蕴鼻证
湿热蕴鼻证是指湿热之邪随经上壅鼻窍而病发于鼻的病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常见于鼻疳、鼻渊、鼻息肉等鼻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鼻涕黄浊量多带臭味,伴有鼻塞,嗅觉减退,或鼻内赘生异物。全身症状可见头痛、头重,肢倦嗜卧,食欲不振,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之邪内蕴脾胃,随经上壅鼻窍,灼腐肌肤,则见鼻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湿热灼腐肌肤,脂液溢出,久积成黄浊厚痂。湿热内蕴,外受风热则痒痛。湿热之邪停聚鼻窍,湿热盛则涕黄浊量多,浊涕化腐则秽臭。湿热之邪蕴阻鼻窍则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赘生异物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留伏不散凝滞而成。头痛、头重为湿热之邪上犯于脑所致,肢重嗜卧、食欲不振、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症。
治法方药:湿热蕴鼻证临床表现不一,治法也不尽相同。
(1)鼻疳:饮食不节,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湿郁化热,或因小儿脾胃虚弱易积食化热,疳热上攻,致使湿热之邪循经上犯,熏蒸鼻孔肌肤而为病。症见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鼻毛脱落,或见鼻前孔皲裂出血,甚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兼见腹胀、纳呆、便溏、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和中。
方药: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木通。
方用黄柏、萆薢、滑石、木通清热解毒祛湿,茯苓、生薏仁健脾渗湿,丹皮清热凉血。临床湿热蕴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以清热燥湿,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腹胀者加枳实、厚朴、莱菔子等。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金银花以扶正解毒,若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可与参苓白术散合用,以健脾消积除湿,如久病虫疾者加使君子、槟榔、榧子等以驱虫解毒。
(2)鼻渊: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复受外邪侵袭,内外湿热邪毒停聚鼻窦,熏灼鼻窦肌肤而为病。症见鼻涕黄浊量多,涓涓常流,且带臭味,鼻塞较甚,嗅觉消失,鼻窍肌肤红肿,伴剧烈头痛、头胀,以前额为甚,肢体困倦,食欲不振,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
黄芩、滑石、通草、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豆蔻。
方用黄芩、滑石、通草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豆蔻行气醒脾、化湿祛浊,临床若热偏盛者加鱼腥草、蒲公英、甘草、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涕难出者加皂角刺,鼻塞头重甚者加苍耳子、白芷、菖蒲透脑止涕。病久不愈,脾气亏虚者可用托里消毒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以扶正祛邪。
(3)鼻息肉:素食肥甘厚味之品致使湿热内生,上蒸肺胃,肺胃湿热循经上蒸鼻窍,湿浊不化,集结于鼻变生息肉。症见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涕黄浊而量多,鼻内有一个或多个赘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红,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可移动。若息肉增大可塞满整个鼻腔引起鼻外形的改变,形成蛙鼻,若息肉向内生,可延展至鼻咽部。全身可见头晕头痛,咽干不适,咳嗽有痰等。
治法:本证治疗以外治为主,可用有腐蚀收敛作用的中草药末敷于鼻息肉表面或根部,使息肉缩小脱落。或于息肉术后敷药以减少息肉复发。对久治不愈之息肉可行息肉摘除术。内治方面宜清宣肺气、泻湿散结,可选用辛夷清肺饮,结合患者情况加减用药。
湿热蕴鼻证的讨论:湿热蕴鼻证多因素食肥甘厚味所致,因此本病症除积极治疗已发病外,饮食的调摄更为重要。
 
李老师辛苦了、酷、帅
 
痛来痛去; 说:
痛来痛去 发表于 2015-2-16 15:12
书在哪里?

唉呀呀……想瞧瞧吧……
没发现呢……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9-7 08:47 编辑

28.肉轮湿热证
肉轮湿热证是指脾胃湿热内蕴,炎蒸目窍而出现的湿热浸淫胞睑,滞留脉络,蒸腐作脓等肉轮病变的概称。多因素体脾胃热盛,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滞于肉轮肌腠血络之中所致。常见于针眼、风弦赤烂、风赤疮痍、胞肉胶凝、粟疮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胞睑红赤肿胀,焮热作痛,肉腐作脓。或胞睑赤烂,或胞睑肉内生栗疮。全身可见口苦咽干,纳食不馨,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数等。
病因病机:素体脾胃热盛,或嗜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脾胃蕴热,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见胞睑红肿、焮热疼痛,热灼肉腐则成脓或胞睑赤烂。湿热蕴结脉络,气血不能畅行,则见胞睑肉内生粟疮。湿热内蕴,上蒸口咽则见口苦咽干,湿热蕴滞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则纳谷不馨,湿热下注则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数等均为湿热内蕴之症。
治法方药:肉轮湿热之证为脾胃湿热上蒸上蕴所致,治当清利脾胃湿热,但由于临床表现不同,病症不一,故治疗也不尽相同。
(1)针眼:此由脾胃湿热炎蒸,蒸腐肉轮肌腠化脓而成。临床多表现为胞睑局部红赤肿硬,疼痛拒按,焮热喜凉,三、四日表面隆起处有黄白色脓头,全身可见有寒热、胸闷纳少、口干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腻,脉数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散瘀消肿。
方药:内疏黄连汤(《医宗金鉴》)加减。
栀子、连翘、甘草、黄芩、黄连、桔梗、大黄、当归、白芍、木香、槟榔。
方用栀子、连翘、黄芩、黄连、大黄清热解毒燥湿,当归、白芍活血散瘀消肿,木香、槟榔理气健脾以助燥湿,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甘草生用调和诸药又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暑、利湿、散瘀消肿之功,临床若湿盛者可酌加木通、生薏仁等清热利湿之品,便秘者加芒硝泻火通腑,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2)睑弦赤烂:此由湿热之邪浸淫胞睑肌肤,肌肤为湿热所腐所致。临床表现为睑弦赤烂,灼热痒痛,眵泪胶粘,睫毛成束或倒睫,或睫毛脱落,伴溺黄、舌红、苔黄腻等。
治法:清热化湿、泻火解毒。
方药:泻心汤(《金匮要略》)加连翘、山栀子、赤芍、生地。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利湿,赤芍、生地清热凉血。临床湿热重而兼杂风邪者可用《眼科纂要》除湿汤(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木通、陈皮、荆芥、防风、茯苓、甘草)加减,以祛风清热除湿。
(3)风赤疮痍:此由风热湿邪蕴结停于肉轮所致,临床表现为:胞肿红赤焮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者溃破糜烂,渗出粘液,伴见胸闷、便溏、舌苔黄腻等。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药:除湿汤(《眼科纂要》)加减。
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木通、陈皮、荆芥、防风、茯苓、甘草。
方用滑石、车前子、木通、茯苓清热利湿,黄芩、黄连、连翘、甘草清热解毒燥湿,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以助化湿,荆芥、防风以祛风邪。临床可酌加土茯苓、银花、蒲公英、地丁等以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亦可加僵蚕、蝉蜕增其祛风除湿之功。
(4)胞肉胶凝:缘由脾胃湿热壅滞于肉轮所致,临床表现为胞睑肿胀,刺痒涩痛,流泪羞明,眼眵较多,眼睑内面瘀血赤肿,色紫红,有大小不等之蠹肉绽露而出,若将其刺破则流出脓样胶状物,伴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
治法:清泻脾胃湿热。
方药:通脾泻胃汤(《审视瑶函》)加减。
麦冬、茺蔚子、防风、大黄、车前子、石膏、知母、天冬、黄芩、元参。
方中石膏、知母、麦冬、天冬大清脾胃之热,且能生津止渴,黄芩、大黄苦寒泻火燥湿,元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茺蔚子清热活血以消肿毒,防风辛甘发散除风透热外解,车前子清热利水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脾胃湿热之功。
(5)粟疮:此由湿郁化热,湿热蕴阻于睑内脉络,气血不能畅行所致。临床表现为睑肉红赤颗粒累累,色黄而软,羞明流泪,沙涩不适。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滑石、茵陈、黄芩、菖蒲、木通、贝母、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藿香。
方中藿香、白蔻仁、菖蒲芳香化浊、开泄气机,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燥湿,滑石、木通、茵陈清热利湿,贝母、射干清热化痰,薄荷疏风散邪。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之功,用于治疗湿热蕴阻之粟疮,效果良好。
肉轮湿热证的讨论:肉轮湿热证多由脾胃湿热蕴结所致,临床治疗除内服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外,还应当注重选择适当的外用药品,配合外治之法,以加速疾病的治疗。同时更须注意某些疾病的传染性,应当首重预防,以免传播。
 
29.肉轮痰湿证
肉轮痰湿证是指由于痰湿内生,蕴滞于肉轮肌腠、经络之间所引起的病症的概称。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不布所致。常见于胞生痰核、悬球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胞睑有痰核肿块结聚,小如米粒,大者如豆,形圆质硬,不与眼皮粘连,皮色不变,触之不痛,翻转胞睑硬结处色呈紫红或淡黄,或胞睑肿胀虚软如球、皮色如常等。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恣食炙煿,以致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水津不布,聚湿成痰,痰湿阻于肉轮胞睑肌腠、经络之间,故见胞睑有痰核肿块结聚,大小不等,不与眼皮粘连。因无寒热变化,故皮色不变,触之不痛。脾肺气虚,脾不行滞,肺不通调水道,或脾肾阳虚,水不化气,或心脾两虚,无力化湿,水湿循经上泛胞睑,则见胞睑肿胀虚软如球皮色如常。
治法方药:临床肉轮痰湿证常见于胞生痰核、胞虚如球(悬球)等疾病中,因其病因不一,痰湿偏重不等,治疗也不尽相同。
(1)胞生痰核:此由痰湿阻滞胞睑脉络,致使气血不行,痰瘀互阻,混结于胞睑内,逐渐隐起硬结。临床表现为胞睑内生硬结,皮色如常,按之不痛,与眼皮不粘连,若大者,硬结隆起,胞睑有重坠感。
治法:祛湿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僵蚕、川连、荷叶。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重在燥湿化痰,白僵蚕化痰散结,黄连、荷叶清热祛湿,诸药合用祛湿化痰、软坚散结,痰化湿行、结散,则痰核可除。
(2)悬球:临床表现为胞睑肿胀虚软如球,皮色如常。多因脾肺气虚,脾不行湿,肺不通调水道,或脾肾阳虚,水不化气,或心脾两虚无力化湿,导致水湿上泛胞睑而致肿胀。因其有在脾、在肺、在肾之不同,故治疗又不相同。
①脾肺气虚:症见胞肿虚软如球,皮色如常,喜温喜按,时发时止。全身症见神疲乏力,咳嗽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等。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方中以补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为主,配以补脾之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和胃之砂仁,健脾渗湿之薏苡仁,载药上行之桔梗,等,共为益气健脾渗湿之剂,临床若加黄芪、防己则更增其补益脾肺、利水消肿之功。
②脾肾阳虚:症见胞虚如球,皮色晄白,或兼血肿,腰膝酸痛,倦怠乏力,小便不利等。
治法:温补脾肾、行水消肿。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山药、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
方中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入肉桂、附子温补脾肾之阳,补水中之火,用于本证之阳虚氺泛可加牛膝、车前子以增强其温阳利水之功。
③心脾两虚:症见胞肿虚软如球,全身神气困顿,食少失眠,怔忡健忘等。
治法:益气养心、健脾渗湿。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培补心血,远志、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诸药合用益气养心健脾,临床可适当加入利水消肿之品,如车前子、泽泻等。
肉轮痰湿证的讨论:肉轮痰湿证临床多责之于脾虚,治疗当以健脾为主,痰核大者宜手术治疗。
 
30.气轮湿热证
气轮湿热证是指脾虚不能运湿,湿邪内蕴,蕴久化热,上凌气轮而出现的湿热郁滞,白睛脉络内阻,水湿潴留,以及痰沫样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嗜食辛辣厚味,饮食伤脾,湿热内生所致。常见于气壅如痰、目生珠管、睛黄视渺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胞睑内生白色痰沫样的稠腻分泌物,积于大小眦角,拭之即有。或白睛上生半透明的白色水泡样隆起,状若小管或串珠,或白睛一片黄色,平时眼内磨涩不舒,白睛淡赤,血络变粗,口干咽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
病因病机:脾为湿困,积久化热,湿热损及气轮,则见胞睑内生白色痰沫样的稠腻分泌物,积于大小眦角,湿热不除,病因仍在,故拭之即有。若为风热痰饮蕴阻气轮脉络,饮液积滞,则见白睛上生半透明的白色水泡,状若小管或串珠。若为脾肺湿热熏蒸目窍,郁于气轮则见白睛黄亮。湿热熏蒸气轮,气轮脉络被阻,气血流行不畅则觉眼内磨涩不舒,白睛淡赤,血络变粗。口干咽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方药:气轮湿热证可表现为多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各具特点,故治法不一。
(1)气壅如痰:此由脾为湿困,积久化热,湿热伤及气轮所致,临床表现为胞睑内生有银白稠腻之物,状似痰沫,积于大小眦角部,拭之即有,碜涩不爽,每遇睡眠不足烟熏火燎之时,症状加重,甚则白睛如赤,口渴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燥。
治法:清热泻火、除湿化痰。
方药:泻脾汤(《眼科纂要》)加减。
黄柏、大黄、苍术、芒硝、知母、地骨皮、桑白皮、桔梗、甘草。
方中黄柏、大黄、芒硝清泻脾胃大肠之湿热,苍术燥湿以健脾,知母、地骨皮、桑白皮清肺经之热,桔梗祛痰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热泻火、除湿化痰。
(2)目生珠管:此由风热痰饮蕴阻脉络,饮液积滞所致。临床表现为白睛上生白色半透明的水泡,状若水管或如串珠,眼微感磨涩不舒。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温胆汤(《三因方》)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生姜、大枣。
方中陈皮、半夏、枳实理气健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竹茹清热降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共为调和之剂,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之功。
(3)睛黄视渺:此由脾肺湿热,熏蒸目窍,郁于气轮所致。临床表现为白睛黄亮如金之色,视物模糊,面黄口渴,腹微胀满,小便深黄,大便不畅或秘结。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明目
方药:葛花解毒饮(《审视瑶函》)加减。
黄连、元参、当归、龙胆草、茵陈、甘草、葛花、熟地、茯苓、栀子、连翘、车前子。
方用龙胆草、茵陈、山栀子清热利湿退黄,黄连、葛花、连翘清热解毒燥湿,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当归、熟地、元参滋阴养血以明目。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明目之功。
气轮湿热证的讨论:气轮病变,在内多责之于肺脏,因此临床治疗气轮湿热证,清热利湿之时,除健脾除湿外,尚需注意宣肺利气、行水化湿。调理脾肺气机在本病证的治疗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1.气轮气虚痰湿证
气轮气虚痰湿证是指由于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输布水湿,痰湿滞留白睛。或气虚寒湿外乘凝聚于白睛所引起的白睛肿胀等病症的概称。多因肺气虚所致,见于一些肺气亏虚为主的内科病症中。
主要临床表现:白睛肿胀,色白虚壅,状若鱼胞,有轻度磨涩感,全身可见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病因病机:肺主气主治节 ,通调水道,输布水湿。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水湿不运,痰湿流聚白睛。或气虚寒湿外乘凝聚于白睛,痰湿凝聚白睛,气机不畅,水湿不行,则白睛肿胀,状若鱼胞,有轻度磨涩感。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均为脾肺气虚的表现。
治法:补肺益气、利水除湿。
方药:补肺汤(《永类钤方》)加减。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方用人参、黄芪培补肺气,熟地滋补阴血,五味子滋阴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利水消肿。诸药合用,补肺化痰、利水消肿以治白睛之肿胀。
气轮气虚痰湿证的讨论:本病症临床较少见,当注意与眼球突出证相鉴别。同时本病症在治疗的时候除培补肺气外更当健脾补其母,以培土生金。
 
32.风轮湿热证
风轮湿热证是体内湿热内蕴,随厥阴之脉上淫眼系,蒸灼黑睛,以风轮生翳障、疼痛、羞明、流泪为主要表现的概称。多因性情暴躁之人,或嗜食辛辣厚味,肝脾湿热蕴积,蒸灼风轮所致。常见于花翳白陷病、聚开障、混睛障、目赤如鸠眼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风轮生翳,或如花翳,或如星点,时散时聚。或目赤、口苦、咽干,胁痛腹胀、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数等。病程较长,病情常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性情暴躁或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肝脾湿热内蕴,随厥阴之脉上淫眼系,蒸灼黑睛,故见风轮生翳,或如花翳,或如星点,时散时聚。目赤、口苦、咽干,胁痛腹胀、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湿性黏滞,胶结难解,复因风轮无血络,营养供给较差,抵抗力较低,故病程较长,病情多反复发作。
治法方药:风轮病变以治肝为主,但由于病情不同,治法亦不一样。
(1)花翳白陷病:此由湿热势甚,蒸灼风轮,溃蚀生翳所致。临床表现为风轮周围生翳障,状如捣碎之花瓣,或如碎米,渐渐扩大,遮盖瞳神,眼珠疼痛,羞明难睁,白睛混赤,眼睑肿胀,口干不欲食,口苦纳呆等。
治法:清热利湿退翳。
方药:泻肝散(《银海精微》)加减。
元参、大黄、黄芩、知母、桔梗、车前子、羌活、龙胆草、当归、芒硝。
方用元参、知母、胆草苦寒清热,大黄通腑泻热,车前子清热利湿,大便通、小便利,湿热之邪从下而解,脏腑湿热退,局部症状则减轻或消失。羌活祛风止痛,元参滋阴,当归活血养血,有清热利湿而不伤阴之用。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清热利湿又退翳明目。
(2)聚开障:此由湿热之邪上逆,滞留头目,风轮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为黑睛生翳,其状或圆或缺,或数点如星,或厚或薄,时聚时散,痛则出现,不痛则隐伏,反复发作,作时疼痛,痒涩交加,白睛暗红,小便短赤等。
治法:清热利湿、消障明目。
方药:除湿汤(《眼科纂要》)减荆芥、防风。
滑石、连翘、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木通、陈皮、荆芥、防风、茯苓、甘草。
方用连翘、滑石、车前子、木通清热解毒利湿,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枳壳、陈皮疏肝理气以助除湿,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障明目之功。
(3)混睛障:此由肝经湿热上犯于目,熏灼黑睛所致。临床表现为羞明流泪,眼珠疼痛,抱轮红赤,黑睛边缘呈灰白混浊,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视物昏蒙,兼见头重身困,胸闷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热利湿明目。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杏仁、白蔻仁、生薏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三仁汤芳香轻淡宣畅气机,渗湿利湿,临床可酌加土茯苓、萆薢、二花、连翘以清热解毒除湿,诸药合用清热除湿、除障则目明。
(4)目赤如鸠眼:此由肝经湿热毒邪随厥阴之脉上循咽喉,侵淫目窍,郁于风轮,或下行少腹蚀及二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风轮外赤晕如环,甚则白睛紫暗,状如鸠鸟之目。风轮下际有黄液上冲,瞳神紧小,或带微黄,相类虫蚀之状。兼见目赤疼痛,羞明流泪,病程缠长难愈。全身见心胸烦闷,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咽喉红,舌疳疮迭生,前后二阴蚀疮累发,小便短赤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胆之湿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小便以除湿热,柴胡疏肝引诸药直清肝胆之湿热,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以助清热,且可防清热利湿伤阴之弊。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可酌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萆薢等以增强其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风轮湿热证的讨论:风轮上无血络,营养供给较差,抵抗力较低,一旦发病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痊愈,病后又常遗留不同程度之混浊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目盲,是防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眼疾。而风轮湿热证更是因湿性黏滞胶结难解,且易反复发作,故治疗贵在坚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病变的情况,随时就证调整处方,不能定方不辨一服至终。
 
33.水轮痰湿证
水轮痰湿证是指因脾虚不能输布水湿,水湿内停,上凌目窍,病及水轮的病症。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常见于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眼前有黑影如蝇蝶飞舞,或如云雾飘动,或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直如曲,或突然盲而不见。全身可见身重而软,倦怠喜卧,腹胀纳呆,或泄泻,舌淡苔白,脉缓滑等。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或过度疲劳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输布水湿,水湿内停,上凌目窍,侵及水轮,瞳神被阻,故见眼前有黑影如蝇蝶飞舞,或如云雾飘动,或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直如曲,或突然盲而不见。全身症见身重而软,倦怠喜卧,腹胀纳呆,或泄泻,舌淡苔白,脉缓滑等均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方药:水轮痰湿证可见于多种眼科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特点,治法也各有异。
(1)云雾移睛:此由痰湿内蕴,浊邪上泛所致。临床表现为眼前如有云雾飘荡,或蚊蝇飞舞之状,甚则视物如雾障朦胧,全身可见头晕身重,胸闷心烦,舌苔腻浊,脉滑数等。
治法:健脾利湿、祛痰明目。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方中杏仁轻开上焦,白蔻仁、半夏、厚朴、生薏仁运脾畅中,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诸药合用三焦通利,湿热遂除,痰浊可去,云雾可消。临床热邪较重者可酌加黄芩、栀子车前子,脾虚湿困重者可合六君子汤加减,痰浊甚者亦可选用二陈汤加减。
(2)视瞻昏渺:此由湿热内蕴,熏蒸清窍,或痰湿化热上泛目内所致。临床症见自觉视物昏蒙,或兼见黑花飞舞,或视瞻有色及视大为小、视直为曲等。眼府可见视网膜脉络膜有边界模糊之黄色渗出斑,或反见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不清等。眼症常缠绵不愈,全身症见头重胸闷,食少口苦,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腹满痰多,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热利湿、祛痰化浊。
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或温胆汤(《三因方》)加减。
三仁汤功效在于运脾化痰、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痰浊上泛清窍而以湿热偏重,眼底水肿比较明显者,若选加黄芩、栀子、茺蔚子、车前子之类,则更增其清热利湿消肿的作用。温胆汤以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燥湿祛痰、理气和胃,竹茹、枳实降上逆之痰浊,适用于痰热偏重,眼底渗出物较多者,若选加黄连、胆星、车前子、茺蔚子之类则清热除湿之力更强。
(3)暴盲;此由脾虚气弱,输布津液之职失司,水液上承,病及水轮所致。常表现为眼前某一方向有暗影一片,逐渐向中央发展,而后突然盲而不见。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有大片脱落,波及黄斑区。脱离视网膜下有较多水饮积聚。全身见头重体倦,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濡弱等。
治法:益气行水利湿。
方药:视网膜剥离方(《中医眼科方药选编》)加减。
生地、车前子、猪苓、白芍、当归、茯苓、泽泻、黄芪。
方用黄芪益气,茯苓健脾渗湿,车前子、猪苓、泽泻利水渗湿,当归、白芍、生地活血养血滋阴,一可助黄芪补气,又可防利湿过甚伤阴之弊。诸药合用益气行水利湿,使脾虚得补,痰化、湿除,痰湿壅盛之暴盲可愈。
水轮痰湿证的讨论: 水轮虽为肾所主,但水轮痰湿证在脏多责之于脾,多为脾虚湿胜所致,治疗当以健脾利湿为主,不可认为水轮为肾所主而治以肾为本。临床辨证若确属肾病所致者方可以治肾为主。要在辨证。
 
34.湿热化燥证
湿热化燥证是指湿热之邪蕴久不解,从燥而化,或伤阴津,或耗血动血而出现一系列津伤、下血、动风现象的概称。多因湿热郁积,利湿过甚,或误用温燥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胸痞,烦躁口渴,大便下血,发痉,谵语,发疹,神昏,小便短赤,舌燥红无津,或舌绛苔黄腻,甚者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弦细或模糊不清等。
病因病机: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湿热熏蒸于外则身热,湿热内蕴,气机不畅则胸痞。湿热久郁,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湿热不解化燥伤阴,津伤则烦躁口渴。湿热化燥下走大肠,燥伤阴络则大便下血。湿热化燥入营灼阴则见发疹、谵语等。津伤风动则见神昏、痉厥、角弓反张等。大便秘结,舌燥红无津,或舌绛等均为湿热化燥之象。湿热化燥,热伤血络,下血过多则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症。
治法方药:湿热化燥治当滋阴润燥、清热利湿,但由于燥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治法也不尽一致。
(1)湿热化燥,肌肤失养:症见口干咽燥,鼻燥唇焦,肌肤干燥无泽,舌红少津,便秘溺短,脉细数等。
治法:滋阴润燥、养血清热。
方药: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当归、白芍。
生地黄、元参、麦冬。
方用生地黄、元参、麦冬滋阴清热养液,加当归、白芍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滋阴养血、润燥清热,阴血得补,湿热得清,诸症可愈。
(2)湿热化燥,下走大肠。
①燥伤阴络,症见便血伴烦躁、灼热、渴饮,小溲短赤等。为湿热化燥深入营血,热毒炽盛,阴络受伤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加减。
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
方用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止血,临床热盛者加元参、紫草之类,湿盛者加藿香叶、鲜菖蒲等。失血过多,气失所附,正气将脱者急宜益气固脱,可急用独参汤固护元气,继用黄土汤(《金匮要略》)扶阳益阴、涩肠止血。
②燥结大肠:症见大便溏、秘不爽,或如球难下,伴以身热不退,腹胀不疏,甚者窍阻神昏、谵妄,此属燥热内结下无出路所致。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3)湿热化燥,邪窜入营:湿热病患日久,症见身布红疹,梦语如谵,舌质红燥无津,脉弦数。为湿热化燥邪窜入营,阴津被灼渐呈耗竭之势。
治法:清热生津凉营。
方药:凉膈散(《合剂局方》)加减。
大黄、芒硝、栀子、黄芩、连翘、薄荷叶、甘草。
方用大黄、芒硝急下燥结以存阴津,栀子、黄芩、连翘、荷叶、甘草以清热,可酌加元参、生地、麦冬、丹皮滋阴清热凉营,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承气汤。
(4)湿热化燥、阴伤风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瘛瘲,神倦脉虚,舌绛苔少,时时欲脱。为阴津大亏,虚风旋扰所致。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固脱。
方药: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生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生鳖甲、麦冬、炙甘草、鸡子黄。
方用阿胶、鸡子黄、地黄、麦冬、白芍、麻仁、五味子滋补阴血不足之阴以柔肝熄风,龟板、鳖甲、牡蛎养阴潜阳,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补真阴以培本,潜镇肝阳以治标,真阴得补,肝阳得潜,则内动之虚风可熄。
(5)白㾦:湿温郁发白㾦,㾦色枯白无泽,㾦体塌陷,破之空壳无浆,并见身热不退,神疲汗多,口干唇燥,舌质光红,脉数无力等症。为湿热化燥,邪热内蕴,气液耗竭所致。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沦》)加味。
湿热化燥证的讨论:湿热化燥证多为湿热之病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得法,或素体阳热亢盛所致。因此临床对湿热性疾病要努力做到早期诊断,适时治疗,适当用药,在清热利湿的同时要时时顾护津液,以防阴伤化燥。对已化燥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勿使其伤血动风。
偏嗜膏粱厚味者常有积滞在中,患湿温病后湿热与积滞相结,两无出路,速从燥化,可见大便不通、胸腹胀满,按之灼手,甚或疼痛拒按,渴甚脉大,苔呈厚燥,此属化燥夹积,宜灼用寒凉通下。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伤及肾阴,患湿温而化燥后,既有身灼热、胸痞闷、口燥渴等,又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燥无苔或苔黑而燥者,为湿热化燥而兼肾阴虚之象,宜清热养阴兼滋肾水。
 
李老师,你好,现代人嗜膏粱厚味痰湿肥胖,日渐常见,临床如何辩症论治?
 
李老师,你好,现代人嗜膏粱厚味痰湿肥胖,日渐常见,临床如何辩症论治?

现代人嗜膏粱厚味痰湿肥胖者多矣,然而贪凉饮冷肥胖者我觉得也不在少数,治疗肥胖仍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35.阴虚湿恋证
阴虚湿恋证是指阴液亏虚,湿邪久恋不解的一类病症。多因素体阴虚感受湿邪,或湿热之邪不解久用清热利湿之品耗伤阴津所致。临床常见于阴虚体质和某些湿热性疾病的后期。
主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溺少色黄,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伴脘腹痞闷,头重纳呆,神疲肢重,舌红苔腻,脉濡数等。
病因病机:素体阴液亏虚,复感湿邪,或过食辛甘厚味,湿热内生,久用清热利湿之品耗伤阴津,阴津亏虚咽喉不得濡养,则见口燥咽干。阴津亏虚湿蒙清窍,脑失所养,则见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等均为阴虚不能敛阳,虚阳外越之象。溺少色黄、大便秘结为津少失润所致。湿邪中阻,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职,故见脘腹痞闷、头重纳呆、神疲肢重,或便溏不爽。小便不利、舌红苔腻,脉濡数等均为阴虚湿阻之征。
治法:滋阴祛湿。
方药:①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湿而不伤阴液,阿胶质如膏可养阴滋燥。该方既利水湿又不伤阴,用于湿盛而阴伤不甚者。
②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
方中熟地之腻以泽泻导之,山药之滞以茯苓渗之,山萸肉之温以丹皮凉之,三补三泻,有合有开,寓泻于补,确有殊途同归之妙。于滋阴剂中佐以渗利之品,以免滋腻生湿之弊。用于素体阴虚而感受湿邪不甚严重者,临床亦可根据情况酌加利湿之品。
③化阴煎(《景岳全书》)
生地、熟地、牛膝、猪苓、泽泻、黄柏、知母、绿豆、龙胆草、车前子。
方中以生地、熟地、牛膝滋补真阴,黄柏、知母、龙胆草、绿豆清热燥湿,猪苓、泽泻、车前子渗利水湿。诸药合用滋其不足泻其有余,乃标本兼顾之法。滋阴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湿祛邪也有利于正复,用于治疗阴虚湿阻并重者。
阴虚湿恋证的讨论:阴虚湿恋证除见于素体阴虚病人之外,更多的见于某些湿热性疾病的后期,治疗当清热利湿不忘养阴,滋阴不忘清热利湿,扶正与祛邪兼而顾之。并当根据阴虚湿阻的孰重孰轻灵活选择用药,适当调整用量,使滋阴不碍祛湿,祛湿不更伤阴。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10-8 12:28 编辑

下篇.当代名医论谈录

1.毕可恩谈湿的治疗
一、治湿邪当重调补脾胃
湿邪之变虽多种多样,但湿邪的形成总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故治疗湿邪当重调补脾胃。如治泄泻应始终注重调理脾胃,尤其久泻补脾更为重要。又如小儿湿痰咳嗽,湿困脾虚而生,痰缘湿聚,据脾旺自能胜湿的道理,对湿痰咳嗽的治疗指出“善治者治脾而不治咳”。湿祛则咳痰自消,临证时应根据病症的不同,酌情选用补气健脾、燥湿健脾等法以祛湿邪。
二、治湿邪当重调气。
因人体内水湿的运行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有关,肺气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脾气有升降转输的功能,肾气有温化蒸发功能。如果三脏的功能失职,则可致水液代谢谢失常而形成内湿,因此祛湿当重调气,气化则湿化。如柳宝饴所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故化气必先调畅三焦,三焦畅一身之气皆畅。《温病条辨》云:“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阳一经为要领”。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化,故化气必当宣肃肺气,肺气宣则一身之气通达。三焦通畅,气化得行,则湿邪自去,即有兼邪,亦与之具化。再者肺主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即“启上闸开支河”之意。
中焦脾为水液转输之枢,故调理中焦亦不应被忽视。如章虚谷所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脾升胃降,气化复常,湿浊乃去”。
膀胱主气化,气化正常则二便通利,如《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通常所说的“气化湿亦化”即是指通过宣开肺气,疏利中州,通利下焦,使三焦通畅,气化功能恢复,使湿邪得以祛除而言。
三、外湿的治疗。
外感湿邪,湿邪淤阻肌表,卫外阳气被遏制,则出现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与寒邪郁遏肌表的症候頗相类似。凡在表之湿邪宜微汗散之。湿在表未化热之前,解表药中必佐以香薷、藿香、薄荷、大豆黄卷等辛香疏利之品。若误认湿为寒,投以辛温解表,则湿随辛温发表之品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暝不合。湿在表总的治法是“散”,但不宜大汗,可予疏表宣肺法,如羌活胜湿汤。但如湿胜阳微之症,又非辛温之品不能祛除,此时辛温之药又在必用之列。如《伤寒论》174条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用桂枝、附子意在通阳,温阳以祛湿。
湿痹的治疗:外感湿邪,流入脉络,阻于关节,气血不畅即成痹症,以感受湿邪为主致病者,称为着痹,应以利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可用薏苡仁汤为主方。方中薏苡仁、苍术健脾利湿,亦即脾强自可胜湿之意。
四、里湿的治疗。
里湿也称内湿,内湿的形成与脾关系密切,故内湿的治疗应注重补脾。脾虚又可导致肾虚,脾肾具虚更可使水湿泛滥,因此一般来说,里湿证均应重视健脾化湿,或补脾温肾。
对于里湿尚可据湿邪多少,阻滞程度,将湿邪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湿邪犯人,脾虚者则邪归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称湿阻。治宜和中化湿。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感受湿邪,又姿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称为凉遏。治宜苦微温法,畅中阳、开湿郁,以利三焦。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寇等。若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邪,湿从寒化而归太阴,又因过饮冷饮,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胜阳微,称为寒凝。寒湿凝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药如桂枝、苏叶、草寇、生姜。用辛温之品治湿为权宜之计,待腻苔退即停服,防其增热。素体阳虚之人外感湿邪,又加寒凉入胃,中阳重伤,称为冰伏。较寒凝更甚,此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宜急用四逆理中法,药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寇等。冰解寒散,舌苔化即停服,不可过用。
五、湿温病的治疗:
湿温病的治疗大法也应以化湿为主,使湿去热孤,热随湿散。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化湿常用二法,一是理气化湿,湿在上、中、下三焦,都应重理气化湿。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肺气失于宣降则水津不布,当先宣肺气“提壶揭盖”,如三仁汤、宣痹汤。湿热结于中焦,以芳香行气,用辛开苦降之法调理脾胃,如三香汤,五个加减正气散。湿热阻滞下焦,肾气被遏,气化不行,则水湿不得蒸化而留滞于膀胱,用导滞泻浊法宣通气机,如宣通导浊汤。二是运脾化湿,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脾胃为三焦之转枢,据统计,治湿温病用药56味,其中归脾胃二经的就有41味。
湿温病的具体治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病初邪在表卫,阳气为湿所遏,有恶寒头痛、胸闷脘痞、身重体痛、身热不扬、不渴,苔白腻等,应宣化表湿,兼渗里湿,以藿香正气散、香薷饮等加减。湿邪在表时不单有表湿的见症,而往往与里湿相合为患,故恶寒、身痛体重等湿邪在表症与胸脘痞闷、不欲饮食的里症并见。故湿温在表时往往解表与化湿药同用。薛生白《温热病篇》治疗湿温在表分,不仅用薄荷、牛蒡、香薷、羌活等疏风祛湿解表之品,还用了藿香、苍术等化湿药物。第二阶段,湿邪转入气分,湿温稽留气分时间较长,变证亦多,一般说应治湿佐以理气,用三仁汤及诸泻心汤使中焦湿热之邪内泄外达,当胃热熏蒸,热重于湿而成阳明里结,伤津劫液,出现神昏痉厥的变证时,应清热为主,化湿为辅,用辛开苦降或苦寒泻热,如王氏连朴饮,苍术白虎汤等加芦根、滑石之类。而对于湿重于热,湿闭其热时,治湿就特别重要,应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湿热并重时,见身热肢倦,有汗而热不解,便秘溲赤,苔黄腻等症时,可用甘露消毒丹以清热化湿。湿为粘腻重浊之邪,最易阻遏气机,故也应重升清降浊和通下之法,可选用凉膈散化裁。第三阶段,湿邪化热化燥,迫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斑疹,甚则肝风内动,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如舌虽赤但苔仍垢浊而腻者,可用至宝丹以清热化痰开窍,但育阴存津、潜阳熄风之品也不可少。
治湿温病应重苦辛法施治,需要顾护阳气,顾护津液,亦不应忽视清热解毒之法。
 
湿,比于天道六气六淫为害之一。
或名病因,或名病象。
审证求因,是象是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