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22.湿热下注冲任证
湿热下注冲任证是指湿热邪毒下注,损伤冲任所致的以月经不调为主症的病证。多因经期或产后外感湿热邪毒,或过食辛甘厚味内生湿热所致。常见于痛经、经间期出血等病证中。
主要临床表现:小腹胀满拒按,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黑,有臭气,质浓稠而间杂带浊,伴外阴瘙痒,行经前后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呈黄绿色,质稠而臭秽,并见面垢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因病机:经期或产后身虚、宫开,不注重清洁外阴,湿热之邪趁机侵袭,或素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或情志不畅,心肝气郁,克伐脾胃,脾胃不能化水谷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湿与热结下注冲任胞中,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胶结成瘀,停而不行,故下腹疼痛拒按。湿热蕴结气机不畅,冲任不调则见月经量或多或少。湿热扰血则经血暗红或紫黑,有臭气,质浓稠。湿热与血混杂则见经血间杂带浊。外阴瘙痒、经行前后带下增多或黄或赤或呈黄绿色、质稠而臭秽,均为湿热下注之症。面垢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方药:湿热下注冲任表现征象不同,治法方药也不尽相同。
①痛经: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或有块,间杂带浊,平时带下色黄或有秽臭之气,多为外感或内蕴之湿热盘踞冲任胞中所致。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元胡。
清热调血汤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以养血活血,丹皮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香附、元胡、莪术调气止痛。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增强其清热除湿、消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清热除湿、化瘀而止痛,诸症可愈。临床若外阴瘙痒、带下量多臭秽者可酌加苦参、地肤子、车前子以清热燥湿,但不可过用苦寒,以免寒凝气滞而加重疼经。
 
②经间期出血:表现为经间期出血量或多或少,质粘腻无血块,间杂有带浊,或兼见赤白带下质粘稠有臭气,伴身重、胸闷、神疲、纳呆,舌质红,苔黄白腻或白腻,脉弦细等。多为肝郁生热,湿热郁阻于冲任胞络所致。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加小蓟、茯苓,或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清肝止淋汤:(白芍、当归、生地、阿胶、黄柏、丹皮、牛膝、香附、红枣、黑豆)用白芍、生地、黑豆补肾养血柔肝,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引药下行,因为有纳差、苔腻,故去方中阿胶加小蓟清热凉血止血,加茯苓、薏苡仁、苍术等健脾燥湿,诸药合用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止血。
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甘草梢、滑石、大黄、山栀子)中具为清热利湿之品,清热利湿的作用较强,一般在经间期出血之属湿热者或兼湿热者去大黄、滑石、木通等苦寒之品,加苍术、薏苡仁、山药等以健脾渗湿,以免过用苦寒导致寒凝经闭。小腹胀或有冷感者去大黄、栀子之苦寒加乌药、木香以助气机运行,出血量多者可加入大、小蓟、椿根白皮、侧柏叶等既可清热利湿,又可止血固冲。

湿热下注冲任证的讨论:痛经多有气机不利、湿热与血胶结成瘀者,经间期出血多兼有肝肾亏虚的一面,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治疗本病不能过用苦寒之品,以免有冰伏之虞。另外本证常须随月经周期进行周期治疗,经间期一般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疏肝和血理气,而随月经周期的到来逐渐变为以清热利湿、理气和血为主,佐以健脾行气。月经过后又当以健脾化湿、补气养血为主,佐以清热。
 
23.痰湿阻胞证
痰湿阻胞证是指素体阳虚,脾失健运,湿聚生痰,下注冲任,壅滞于胞宫胞脉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概称。多发于肥胖之人。常见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月经过多、带下、不孕证、伪胎、症瘕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月经错后,经量过少或闭止不行,或月经过多,经色多质稠色淡。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气腥臭,腹部胀满有肿块等妇科病症。伴有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口淡纳呆,身体困重,倦怠嗜卧,便溏尿浊,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细或弦滑。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外感湿邪,湿聚生痰,下注冲任,壅滞于胞宫胞脉。冲任、胞宫为痰湿所阻,气机不利,冲任失调,则见月经错后,月经量少或闭而不行。痰湿壅阻,血不循经,亦可致月经过多。因经血夹杂有痰湿,故见经血质稠而色淡。痰湿不行,浊阴下降发为带下则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气腥臭。痰湿不行壅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蕴于中焦,气机郁阻,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见胸闷泛恶、口淡纳呆、便溏溺浊,面色晄白等。湿性重浊粘滞故见身重倦怠、嗜卧。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细均为脾虚湿阻之见证。
治法方药:痰湿阻胞证常见于妇科多种疾病过程中,然而在不同的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又各具特点,其治疗虽均以健脾除湿为主,但亦不尽一致。
①月经后期:临床表现为月经错后,经量少,色淡质稠夹杂粘液,平时带下量多色白稠黏,气味腥臭,伴胸脘满闷、纳少痰多、大便不实、下肢胀满,舌淡苔腻脉滑无力等。多缘素体脾虚,痰湿壅盛,或恣于酒食肥甘炙煿之物,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湿下注冲任,壅于胞宫胞脉所致。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当归、川芎、牛膝。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
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善能燥湿化痰,兼能和胃降逆止呕,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行,气化而痰化。茯苓健脾渗湿,脾健湿除则痰无由生,乃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健脾,脾健则湿化痰消。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敛肺气,且与半夏相伍有收有散,相反相成,加当归补血调经,川芎活血行气,牛膝既可利尿以助燥湿,又可引血下行以致经血早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之效。临床若体质肥盛、喜食膏粱厚味者加苍术、香附以燥湿行气,兼热者加黄连。平素带多者加苍术、薏苡仁,痰多者加枳壳、南星,若兼见饮食减少、四肢无力或短气,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等脾气虚证明显者,可用《万氏女科》六君子加苦参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归身、川芎、香附、生姜)加减治疗。
②月经过少:临床表现为经行血量明显减少,甚或一二日即净,经血色淡质粘稠,或混杂粘液,平素带下量多,伴胸闷泛恶、口淡乏味,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等。多因脾虚痰湿内盛,阴精不能化血所致。
治法:祛痰燥湿、活血调经。
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当归、川芎、鸡血藤、川牛膝。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南星、枳壳。
导痰汤以二陈汤祛痰燥湿,南星豁痰,枳壳行气,全方豁痰理气作用强于二陈汤,加当归、川芎活血调经,鸡血藤活血通络,川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合用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可使痰湿祛,阴精化血,气血运行而使经量增多。
 
③闭经:临床常以形体肥胖为其特征,月经停闭数月不潮,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闷、呕恶,大便不实,神疲倦怠,面浮足肿,苔腻、脉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常由月经过少、月经后期发展形成。缘由肥胖之人痰湿之体,脾阳失运,聚湿生痰,脂、痰、湿阻滞冲任,胞脉壅塞,气血不畅而经不行。
治法: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合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加减。
苍附导痰丸: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佛手散:当归、川芎。
方用二陈汤化痰燥湿和胃健脾,苍术燥湿健脾,南星燥湿化痰,香附、枳壳理气行滞,生姜、神曲温中和胃消滞,当归、川芎活血通经,诸药合用有健脾燥湿化痰、理气活血通经之功。临床若见食少体倦、乏力、面浮足肿等脾虚症状明显者可选用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泡参、茯苓、白术、法夏、陈皮、木香、砂仁、当归、川芎)加减治疗。若痰湿化热,带下量多色黄、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若呕恶、满闷者加厚朴、竹茹,若因湿热阻滞者可用《成方便读》四妙丸(黄柏、薏苡仁、苍术、怀牛膝)加晚蚕砂、茜草、鸡血藤、益母草除湿清热、活血通络。
④月经过多: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行时间延长,色淡质稠,间杂有粘液,平时带下量多,伴头晕、目眩、胸脘满闷,纳少痰多,舌淡苔腻,脉弦滑等。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缘由脾虚失运,水湿不化,痰湿内蕴,壅滞胞宫胞脉,血不得循经而致。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炒荆芥、艾叶。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燥湿化痰,陈皮、木香、砂仁理气行滞,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加炒荆芥、艾叶既可祛湿又可止血调经,诸药合用健脾燥湿化痰、理气止血调经。临床若痰湿化热带下色黄质稠、舌苔厚腻者加黄连、黄芩,呕恶满闷者加厚朴、竹茹。
⑤带下病:表现为带下过多绵绵不断,色白质稠粘如痰、腥臭,伴有身重、胸满泛恶、纳呆、体倦嗜卧,舌淡苔白腻,脉濡数等。乃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带脉失约,痰湿流注于冲任所致。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带。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党参、白术、山药、白芍、苍术、车前子、甘草、陈皮、柴胡、荆芥穗。
方用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热利湿,柴胡、荆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相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痰湿带下首选方之一。临床带多日久不止,舌苔不腻者可酌加芡实、莲须、乌贼骨、龙骨、牡蛎等收涩止带之品。脾虚湿甚,带稠痰多,头重,形体肥胖,苔白腻者加半夏、石菖蒲、白芥子以祛痰燥湿。白芷具有升阳除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临床也可酌情加入。痰湿蕴久化热,带下色黄腥臭者酌加茵陈、黄柏清热除湿。
 
⑥不孕症:素体肥胖或脾肾不足之体,姿食膏粱厚味,导致湿聚痰生,痰湿内蕴,阻滞冲任胞宫,以致胞宫胞络受阻,冲任失调,不能摄精受孕。临床常表现为婚久不孕,经行后期,量少或闭经,平素带多质稠,伴面色晄白,形体肥胖,头晕心悸,胸闷呕恶,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滑等。
治法:燥湿化痰、调理冲任。
方药: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加当归、川芎、白术、艾叶。
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方用陈皮、白术、茯苓、苍术运脾燥湿化痰,生姜、神曲和胃消积化滞,半夏、南星燥湿化痰,香附、枳壳理气,当归、川芎活血通经,艾叶温通经脉合而调理冲任。诸药合用共成燥湿化痰、理气活血、调经种子之功。
⑦伪胎:临床表现为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大,似胎非胎,伴头晕、头重,胸闷呕恶、泛漾痰涎,口淡纳少,便溏尿浊,舌淡苔腻,脉濡滑等。多因脾虚湿阻,气郁痰结,痰湿蕴胞宫,痰血互结而成。
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活血散结下胎。
方药:调正散(《傅青主女科》)加枳实、山楂、归尾、刘寄奴。
白术、苍术、茯苓、陈皮、贝母、薏苡仁。
方用白术、茯苓、苍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健脾以助祛湿,贝母燥湿化痰,生薏米渗湿健脾,加枳实、山楂、归尾、刘寄奴理气行血散结。诸药合用可使脾健、湿除、痰化、血行、结散,伪胎可下。
⑧症瘕:临床表现为少腹坠胀,腹大如怀子状,按之有包块,时或作痛,伴形寒、胸脘痞闷,泛恶食少,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等。多由脾虚失运,湿聚成痰阻于胞宫,痰瘀互结而成。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加赤芍、海蛤壳。
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苍术、甘草、生姜。
方用青皮、香附、木香、槟榔理气行滞,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川芎、莪术理气活血、消癥散结,再加赤芍行血祛瘀、海蛤壳软坚散结,诸药合用理气化痰、行血散结、破瘀消癥。临床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可用上方去槟榔,加白术、党参以健脾益气,若体壮形实者可加金礞石、葶苈子攻逐之品。痰湿日久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而成湿热症瘕者,除腹部见包块外,还伴有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有臭气或如脓样,少腹疼痛,胸闷烦躁,发热口渴,溺少色黄,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等,可用《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红藤、败酱草、炙山甲等以达清热利湿、破瘀消癥之效。
痰湿阻胞证的讨论:痰湿内停蕴阻胞宫,其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常随个体差异,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从热化时往往引起月经量多、赤带,或赤白带下、经闭等。从寒化者因寒湿痰凝阻滞胞宫,血为寒凝瘀阻,运行不畅,可使小腹冷痛、经闭、胸闷恶心、四肢不温、大便不实、带下量多质稀等症。痰之为病颇为复杂,变化多端,或与血结,或与气结,阻塞气机,影响气血之生化。故治疗痰湿之症当究其病因,审其病机,因人审度,详析变异,随症治之,不可单纯见痰治痰而误本之治。
痰湿阻胞之证,多见于素体肥盛之妇人,并以形体肥胖为本证的证候特点,但亦可见于禀受甚厚之人,或恣于酒食肥甘者,故又不可拘泥于唯肥盛之人才有是证之说。
 
24.痰湿停聚咽喉证
痰湿停聚咽喉证是指机体水湿不行,阻于咽喉部位,局部经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而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多因外感湿邪,或过用寒凉饮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所致。常见于乳娥、喉痹、喉瘖、梅核气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咽喉部粘膜肿胀、疼痛,色淡不红或微红,表面附有粘液,喉中有异物感,声带水肿,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口吐清稀痰涎,或咽喉部干燥欲饮而饮不多。舌质淡、苔白滑,脉濡滑等。
病因病机:素体脾虚,水湿不行,或过饮生冷,活外感湿邪,痰湿之邪停聚于咽喉,咽喉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则见咽喉部粘膜肿胀疼痛、有异物感。因湿为阴邪,未从热化,故肿胀部色淡不红或微红。水湿停于声带,则声带亦水肿,声带水肿痰涎壅盛,则肺气不宣发音不利而见声音嘶哑。因咽喉粘膜肿胀疼痛故吞咽困难。咽喉经络受阻水湿不行,则口吐清稀痰涎。湿阻于内,外受风邪,风能胜湿,故有时间咽喉部干燥欲饮,又因内有湿邪故饮而不多。舌淡苔白滑、脉濡滑等均为脾虚水停之症。
治法方药:燥湿化痰、清音利咽。
燥湿化痰清音方(自拟方)加减。
桔梗、白僵蚕、白芥子、白术、茯苓、生薏仁。
方中桔梗宣肺气、利胸膈,祛痰湿,利咽喉,治疗痰湿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有较好的疗效,配以白芥子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治疗咽喉部经络内外之痰湿。白僵蚕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痛之功,为治疗痰湿阻滞之咽喉疼痛必用之品。佐以白术、茯苓、生薏仁健脾渗湿。诸药合用脾健湿除,咽喉部经络通利,肺气得以宣发,则咽喉疼痛可解,声音嘶哑可除,诸病获愈。临床若伴有外感风邪者可加荆芥、防风、蝉蜕以祛风解表,舌苔厚腻、纳差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等芳香化浊以醒脾。脘腹胀满者可加青皮、莱菔子等理气除胀。纳差伴有饮食不化者加炒三仙以健脾消食。
水湿停聚咽喉证的讨论: 水湿停聚咽喉证有由于初感风寒、风热之邪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而过用寒凉滋腻之品,导致寒凝冰伏损伤脾胃,水湿不行阻于咽喉而致者,因此临床一旦发生本病症,不可再用苦寒滋腻之品,治疗之时又要慎避风寒,防其内外合邪加重病情,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间。又因本证治疗在于开宣肺气,故临床即使见有脘腹胀满、纳差、呕恶者也最好不用半夏、厚朴、枳实等降气之品,防其有碍于桔梗的开宣肺气,不利于声音的恢复。
临床又有因肝气郁结,痰湿壅盛,循经上逆,结于咽喉而为病,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咳之不出,吞咽时无阻碍感,咽喉部粘膜多无明显变化,伴有胸脘满闷、嗳气、叹息等症,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痰,可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
 
25.肝胆湿热犯耳证
肝胆湿热犯耳证是指肝的疏泄失常,郁而化热,或邪毒壅盛传里侵及肝胆,肝胆热盛循经上逆,壅塞耳窍而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情志波动,肝胆之火上升,火热循经干扰清窍所致。常见于耳疖、脓耳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双侧或单侧耳肿胀疼痛,耳内流脓色黄而稠,耳鸣如潮声响大,常突然发作,听力减退,每于郁怒而加重。伴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不宁,或胁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
病因病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胆性刚强为中精之腑,外邪侵犯耳窍,内犯肝胆,或经治未愈,邪毒壅盛传里,热聚肝胆,以致肝胆湿热循经搏结耳窍。内外湿热熏蒸,气血滞留,经络阻塞,则耳内肿胀疼痛。湿热灼腐肌膜则化腐成脓,且脓色黄而稠。耳内肿甚堵塞耳窍,令气窍不通则听力减退。肝性刚劲,肝火上逆,其势较猛,故耳鸣、耳聋常突然发作。肝喜调达而恶郁怒,郁则气结,怒则气上,郁怒伤肝化火,故遇郁怒肝火上扰则症状发作或加重。头痛、眩晕、面红目赤,为火性上炎,气血随火热上冲头面所致。胆火上逆,胆汁随之,则见咽干口苦,火热扰心,神不守舍,则见烦躁不宁。肝气郁结则胁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肝泄胆、利湿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方用龙胆草、黄芩、山栀子苦寒泄肝胆实火,兼有燥湿的作用。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引热下行,当归、生地活血凉血以助清热,柴胡疏肝畅胆,甘草调和诸药制其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全方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的功效,为治疗肝胆湿热之常用方。临床耳疖脓已成而未溃者,可在本方中加皂角刺、穿山甲等活血透脓之品,以加速疮肿穿溃,脓液排出。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脓多湿盛加地肤子、苦参渗湿解毒,红肿热盛者加二花、地丁、连翘、黄连、丹皮清热解毒消肿。
肝胆湿热犯耳证的讨论:肝胆湿热犯耳证除内生湿热循经犯耳外,外感湿热蕴久化热,湿热毒邪直接犯耳者亦为常见,故临床除调畅情志,避免郁怒伤肝,忌食膏粱辛辣厚味,以杜内生湿热外,保持外耳道的清洁,避免污水入耳,也是治疗和预防本证的关键所在。
临床用5%的氯霉素滴眼液10ml、2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摇匀,外阴滴耳,治疗本病症溃破成脓后,也有较好的疗效。
 
3、湿热证
湿热证是由于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形成“湿遏热伏”、“湿热交

文章写的可以。简明扼要。调理分明,好记。比大师
 
赞一楼上去……望分享分享……瞧瞧呗书……
 
26.湿困耳窍证
湿困耳窍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潴留停聚于耳窍,或外感水湿之邪困阻耳窍的病症。多为素体脾虚,外感水湿所致。常见于脓耳。
主要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耳内流脓,量多而清稀,甚如水样,常反复发作,伴有耳鸣、耳聋、头痛、眩晕,脘腹痞闷,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素体脾虚或久病耗伤正气,或过用寒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致水湿停留不走下窍而泛溢于上,困阻耳窍。或外感水湿,污水入耳停聚于内。湿困耳窍,蕴阻经络,湿瘀互结,溢于脉外,则耳内胀痛流脓水。量多而清稀是脾虚不运,以湿为主,无明显热象之缘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之气不能上养耳窍,故见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头目失清气之濡养则见头痛、眩晕。脾虚四肢失养,兼之湿困,故见神疲乏力。脾虚湿困,中焦气机不利则见脘腹痞闷、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均为脾虚湿阻之象。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能得以恢复,故常易反复发作。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桂枝、甘草通阳化气以利行水。临床可酌加黄芪益气托里排脓,苍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湿盛脓多者加车前子、地肤子、生薏仁利水渗湿,脓水色黄而稠伴口苦、舌苔黄腻,有湿热征象者去桂枝,加公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黄芩、苦参清热燥湿。病愈后为防其反复发作,常服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燥湿。
湿困耳窍证的讨论:本病症多见于少儿,亦可见于中老年人,多因素体脾虚,水湿不运所致。由于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正气难复,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而在病变过程中病情又极易随着不同的诱因和机体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寒化、热化,故临床在治疗过程中除益气健脾祛湿外,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变化谨守病机,随时灵活加减处方用药。
临床自拟方一首,摘于下,供参考。
慢性中耳炎方:黄芪、党参、苍术、茯苓、陈皮、薏苡仁、泽泻、公英、苦参、甘草。
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苍术理气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公英、苦参清热解毒以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益气健脾、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脾虚湿困,耳窍流脓,反复发作的中耳炎有较好的效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