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二、常用温阳祛湿方
1、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方解、主治:本方有温阳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形成的诸症。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气内停或溢于四肢肌肤,或注于下焦,治疗当温补脾肾之阳,化气以行水。方中君以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其用芍药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2、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方解、主治:本方有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之功,用于治疗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等症。
阳虚水湿不化,寒湿阻滞经络而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治疗当温阳祛寒化湿,本方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止痛,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芍药和营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温阳益气燥湿和营,脾土健运而寒湿除,湿祛而诸痛自除。
3、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草果仁、槟榔、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
方解、主治:本方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用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阳虚水肿证。
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泛于肌肤发为水肿,治疗当温补脾肾之阳以化气利水。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互凝,二药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槟榔、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凑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
 
第七节 祛风胜湿法
祛风胜湿法是用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风湿在表,及风湿痹痛病症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风湿所致的头痛、身痛,腰膝顽麻痹痛,以及脚气、脚肿等。
风能胜湿,风邪又往往与湿邪夹杂合而为病,故祛风胜湿法也是治疗湿病的常用方法。
外感湿邪,多同时合并风邪、寒邪侵及人体,而风、寒、湿三气又各有偏盛,其邪犯部位、病程新久、体质强弱各有不同,故临床运用本方时不但要根据风寒湿邪的偏盛,阻滞部位的不同,有所偏重灵活选择用药。同时也要配合它法运用。如:关节游走性疼痛属风邪偏盛者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祛湿,肢体沉重、麻木而疼痛不甚湿邪偏盛者当以祛湿为主兼以温散风寒,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的以寒邪为甚者当以温经散寒为主辅以祛风除湿。风寒湿邪久阻经络郁而化热者当配合清热利湿法,风寒湿邪日久入里,客于经络、筋骨间致经脉不利者,当配合活血养血通络法。风湿之邪久羁气血亏虚者,当配以补益气血法,久病不愈,肝肾受损,又当选用具有祛风湿、强筋健骨的药物组成祛风胜湿法并配合补益肝肾之剂。
 
一、常用祛风胜湿药
1、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能解散肌表游风及寒湿之邪,通利关节而止疼痛。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湿而致的头身疼痛,以及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尤宜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疼痛。
2、独活:辛散苦燥而气重性温,功善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肉、关节而致之疼痛不论病之新久皆可应用,是治疗风寒湿邪而致腰痛或腰腿疼痛、两足痿痹难以行走的要药。本品祛风燥湿又可治疗皮肤瘙痒。
3、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或风湿皮肤瘙痒、妇女寒湿带下等症。
4、威灵仙:辛散而通,性急善走,能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可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腰脚疼痛诸症。
5、防己:本品辛能宣散,苦寒降泻,能祛风除湿利水、通络止痛,适用于湿热痹症。
6、秦艽:辛散苦泄,性质平和,能祛风除湿、舒经通络,善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肢节酸楚,无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皆可应用。
7、防风:辛温,散风除湿,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症。
8、豨莶草:苦寒,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的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症、骨节疼痛、肢体拘挛、四肢麻木、脚弱无力,以及中风手足不遂诸症。同时本品苦寒,又能清热解毒止痒,可用于痈肿疮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诸症。
9、木瓜:味酸性温入肝,善益筋与血而化湿,且温而不燥,酸而不敛湿邪,长于舒经活络,主治风湿痹痛,尤为筋脉拘挛及下肢痹痛所常用。
10、桑寄生:本品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的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对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者尤为适宜。
11、蚕沙:辛散温通,功善祛风除湿、止瘙痒,可用于风湿痹痛、肢体不遂、湿疹瘙痒诸症。又能和胃化浊燥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而致的霍乱吐泻转筋。
 
二、常用祛风胜湿方
1、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
方解、主治:本方有祛风胜湿之功,是治疗风湿在表郁于腠理营卫受阻的常用方。
汗出当风,或久居卑湿之地,风湿之邪着于肌表,邪中肌表当从表解,使风湿之邪随汗而去,故治以祛风胜湿之法。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药相合能散周身风湿,疏利关节而通痹。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
2、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生地。
方解、主治:本方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用于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
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或着于筋脉,或着于肌骨,营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而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正气既虚,邪气深伏,治当搜风祛湿以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扶正以祛邪。方中以独活为君,取其理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间之风寒湿邪,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防风祛风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又兼活血,人参、茯苓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
3、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芍药、知母、防风、制附子、白术、麻黄、炙甘草、生姜。
方解、主治:本方适用于风寒湿痹,邪初化热。症见关节肿痛,肿痛处伴有热感,而风寒湿邪仍在。
本方以桂枝、附子温通血脉,麻黄、防风、白术祛风散寒除湿,知母、芍药清解郁热。方中既有桂枝、附子温通阳气,又有芍药、知母保护阴液,寒药与热药、阴药与阳药并用,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除湿、清热止痛之功。
 
第八节 其他常用治湿法
一、宣化通腑法
宣化通腑法是用开宣肺气、通腑泻肠的方法治疗湿邪的一种祛湿法。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宣肺气可使全身水液得到布散而不潴留成湿。大肠主传化物,湿性重浊趋下,湿邪多下注大肠,阻滞肠道气机,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通腑泻肠可使湿邪从下而解。肺与大肠相表里,宣化肺气有助于通腑,腑通气畅有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上窍开、下窍利,水湿得以上下流通,不滞留于体内,则湿邪可除,湿病不生。
常用宣肺药有:麻黄、藿香、佩兰、杏仁、桔梗等。
常用通腑药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等。
二、理气祛湿法
理气祛湿法是指通过疏理全身气机使气行湿行而治疗湿病的一种方法。
湿邪的产生与津液的运行受阻有一定的关系,机体津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全身津液得以输布,不致于停留成湿成饮。若气滞气行不畅,则津液运行不畅,就会引起津液水湿的停聚而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性重浊粘滞又易阻遏气机。气滞湿阻,湿阻气滞,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病情缠绵不愈。理气促使气行,气行则湿行,津液运行正常则湿不生,已生之湿亦随气而行。理气又可调节脏腑功能,全身气机通畅,脏腑功能协调,则百病不生。
常用理气祛湿药有:陈皮、青皮、枳壳、厚朴、木香、香附、大腹皮等。
三、活血通络祛湿法
活血通络祛湿法是指用活血通络之品,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而祛除湿邪的一种方法。
湿为阴邪,其性质浊粘滞,易阻遏气机,影响全身气血的疏通。湿阻经络日久,易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形成阻于脉道,影响全身气血的流通,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运行受阻,则易导致水湿内阻。活血通络使全身经络通畅气血流通无阻,则湿无停留之处而自除。
常用活血通络药有:当归、川芎、丹参、红花、郁金、益母草、牛膝、地龙、泽兰等。
四、化痰逐水祛湿法
化痰逐水祛湿法是指用化痰逐水之品治疗湿病的一种方法。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机体津液运行、输布、转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四者同为阴邪,具有阴邪的一般性质。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中痰、饮、水三者的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痰、饮、水既为湿聚所致,那么化痰、逐水使所聚之湿消散,则湿邪可除,湿病可愈。
常用化痰、逐水药有: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桔梗、竹茹、贝母、海浮石、牵牛子、甘遂、大戟等,代表方如:二陈汤、舟车丸等。
 
第七章 湿病的预防
自《内经》提出“治未病”以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对疾病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湿邪致病常呈隐袭性,多缓慢侵袭机体,且不易被察觉。湿邪致病又有其广泛性,机体各处无处不到。湿邪侵入机体又极易寒化或热化,而湿邪又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为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鉴于此,湿病的预防显的较它病尤为重要。湿邪又为有形之阴虚,外湿视儿可见,避而可免。内湿重在脾胃,注重饮食调摄,免伤脾胃则内湿不生。可见湿病的预防又有其可行性。因此我们临床应当做好湿病的预防工作。
一、重视运动,坚持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湿邪的发病与气候、环境、季节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身处大自然中,有些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接触湿邪成为必然性,此时只有增强体质,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外邪的侵入。运动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适宜的锻炼可使脏腑的功能加强,气血流通,谷气布散,正气充实,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居处相宜,慎避外邪
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是导致外湿致病的重要因素,外感湿邪容易导致湿病的发生,而感受风、寒、暑、热等邪亦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内湿的产生,诱为湿病。
风能胜湿,居室经常通风换气,减轻其潮湿程度,改善居住环境,汗出避风,不涉水,不冒雨行事,不着湿衣,减少外感湿邪的机会,饮食起居谨慎避免感受风、寒、暑、热等外邪,使脏腑功能保持协调,不使内湿生成。外湿不侵,内湿不生,则湿病不发。
三、饮食适宜,免生内湿
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转为气血津液以营养周身,如果饮食失宜,过食生冷或膏粱厚味,或饮食失节,过饥过饱,屡伤脾土,脾土伤,运化失健,内湿由之而生。内湿生,脾困湿阻,水湿停聚,易致外湿入侵,内外湿邪合而为患,必有湿病。而饮食适宜,不使脾土受伤,脾健湿化,内湿不生,外湿难侵,何病之有?
四、调畅情志以杜湿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影响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机体气机逆乱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宣,水液不得上行,肝气郁滞横克脾土,久思伤脾,脾土失运,水湿不行则湿困与中。肾失气化,水液不得下行入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开合失利则小便难出。三焦气机受阻,水湿无道可行则停而为邪。若情志调畅,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脏腑功能得以协调进行,水湿得以运行则湿不为患。
五、谨慎用药,避免产生药源性湿病
临床用药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肾之阳,脾肾阳虚,水不化气可产生内湿。脾喜燥而恶湿,滋腻之品容易困阻脾土,使脾土失运,导致水湿不行,且滋腻之品本身就有助湿生痰之弊,因此临床诊断疾病辨证用药时当全面考虑,谨慎用药,避免医源性、药源性湿病的发生。
六、有病早治,防病生湿
无论何病,如果经久不愈,均会耗伤机体气血津液,导致正气亏虚。久病又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协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容易导致外湿入侵,脏腑功能失调易致内湿的产生,若有病早治,且治之得法,机体早康,不使正气受损,则不会发生它病,因此有病早治也是预防湿病发生的必要措施。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7-5 20:55 编辑

中篇 各论

1、 水湿泛滥证
水湿泛滥证是指因气化不利而导致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而出现头面、四肢、胸腹、腰背及全身浮肿的各种症状的总称。本证多为外湿阻遏阳气,或阳气不足,气不行水水湿稽留不去所致,常见于“水肿”的有关病变中。
临床表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或四肢浮肿,初则肿胀按之随手而起,继则按之没指,甚则出现胸水、腹水,小便不利,身重胸闷,苔白腻,脉滑或沉迟等。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是本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机体外感湿邪,或素体脾肾阳虚,姿食生冷,水湿内阻,外湿引动内湿,湿邪为患,阻滞气机,肺失宣发,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三焦气机不畅,水湿不得以正常运行而泛滥于肌肤,在上则见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在四肢则为四肢浮肿,在胸腹则见胸水、腹水,在全身则为周身浮肿。肾失气化膀胱开阖失司则小便不利。湿邪中阻,气机不畅则身重胸闷。苔白腻,脉滑均为湿阻之证。
治法方药:水湿泛滥虽为一证,但由于诱发原因、病机、病位不同,临床治疗当有所侧重。
(1)、风水泛滥:外感风湿,风邪袭表,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内停泛于肌肤,症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来势迅速,多伴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滑。
治法:解表散风,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加减。
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白术、生姜。
方用麻黄、生姜宣肺解表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以制水,石膏辛寒制麻黄之发汗加强其利水之功,大枣、甘草补益肺脾,使中焦健旺、营卫调和、结散阳通,微微汗出,风水随汗而解,临床可酌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7-5 20:56 编辑

(2).外湿浸渍:涉水冒雨,水湿内浸,或饮食不节,脾为湿困,阳气阻遏而不得舒展,以致脾不制水,水湿逗留,症见四肢浮肿,身重胸闷,纳谷少馨,泛呃欲吐,舌苔白腻,脉濡等。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伤寒论》)合五皮饮(《三因方》)加减。
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方用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猪苓、泽泻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行水,诸药合用,以得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之功,使水湿化,肿胀消,诸病获愈。

(3).脾阳不振:素体脾虚,或过食生冷,湿困脾阳,致脾阳不振,中气亏损,气不化水,脾不散精而致水湿逗留,泛溢于肌肤。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胸闷,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苔白腻而滑,舌质淡胖,脉细濡。
治法:健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实脾饮(《济生方》)加减
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
方中附子、干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枣健脾燥湿,木瓜、草果芳香醒脾燥湿,厚朴、木香、槟榔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临床可易槟榔为大腹皮增强其行气利水之功,可酌加猪苓、泽泻以加强其利水渗湿之功。若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补气健脾,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行水。

(4)、肾阳衰微:身体肾阳衰微,或久病肾气亏耗,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膀胱开阖失司而溲少,以致水溢停聚。症见:面色晄白,全身浮肿,腰以下肿尤显,按之没指,形寒肢冷,心悸,动辄气促,腰痛痠重,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合真武汤(《金匮要略》)加减。
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白术、牛膝、车前子、生姜、白芍。
方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以阴中求阳,用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健脾燥湿、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临床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7-5 20:57 编辑

(5)、瘀阻水停:水湿、湿热之邪阻滞经隧,或阳虚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水邪内停而致水肿。症见:水肿延久不愈,肌肤殷紫深红,妇女月经不调或经闭,舌质暗红或稍带紫色或斑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加益母草、泽兰、路路通等活血通经、化瘀利水之品。诸药合用使瘀血祛,水湿行,水肿可消。临床见阳虚者可配桂枝、附子,气虚者可配党参、黄芪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脾虚者可加茯苓、白术健脾渗湿。

(6)、气滞水停: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气滞水停,泛与肌肤。症见:肢体或全身水肿,伴纳少、嗳气,脘腹痞满,胁肋胀痛,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消肿。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
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苍术、厚朴、官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生姜、大枣。
方用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川芎、白芍行气活血柔肝,苍术、厚朴、陈皮理气散满除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消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利水,甘草、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疏肝理气,气行则湿行,水湿祛则肿满消。

“水湿泛滥证”讨论:本证虽有在肺、在脾、在肾,在气、在血的不同,但及于临床证候多复杂多变,常三脏同病,气血同郁,故常须三脏同治气血同疗。宣肺、健脾、温阳、行气、化瘀、利水诸法合用,才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阳虚氺泛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温运利水为治疗常法,然而温热之药易于化燥伤津,利水之品更易伤津耗液,若渗利无度,攻逐太峻,每每造成水去津亏,所以应严守“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峻猛攻伐之剂必须慎用,若病至后期,见阴虚湿恋者,又当滋阴利湿同时并进。
 
老师你好,请教你一个问题,有肝胆或脾胃湿热的人,由于病久,湿热胶着,舌苔黄褐腻苔,用各种祛湿的方法都得不到好的疗效,舌苔久久不化,病时好时坏。后来我看见邹孟城写的一篇论文,他说对于这种既有湿热,又有津伤的舌苔,要想退去,必须养阴,意思是说,舌苔不化,是由热蒸于湿煎于舌上,病久热结,津干无以润泽,以成黏着难化之势,津不润热不去,尤泥粘墙,干涸不易揭去,要想去之,必以水润之,待其润透,自然拨之。我想问问您,这样的方法用药应该怎么用,用什么药?用什么方剂?如果滋阴会不会加重湿邪?如果清热宜用哪种方法哪些药物?去湿又应该怎么去做?希望老师能解释我心中的困惑,这样的病很多,我往往无从下手。
 
老师你好,请教你一个问题,有肝胆或脾胃湿热的人,由于病久,湿热胶着,舌苔黄褐腻苔,用各种祛湿的方法都



谢谢你的信任,老师不敢当。
病久,湿热胶着,舌苔黄褐腻苔的问题,也纠结困惑了咱20多年,只是感觉最近两年才似乎有了点眉目。下面说出咱的一点不成熟看法,咱们共同探讨学习。
这种既有湿热,又有津伤的舌苔,要想退去,或许必须养阴。就如一些粘稠的油漆不易清洗,我们加点儿稀料进去,使其变稀,好像就容易清洗的多了。也就是以水润之,待其润透,自然拨之。然如何用水才能得到这样的目的呢?滋阴会不会加重湿邪呢?这就是咱要考虑的问题了。有了机理,有了方法,至于用什么药,用什么方剂就都好解决了。
服药都是要从口腔加入的,当然也有别的方法,不过一般都是口服的。
口服药后如何使水液停留于上而润稀胶粘的湿热呢?首先要选择具有滋阴养液而偏行于上的药物,可效果常常不理想。
因为湿邪趋下,湿邪偏于下,水液在上由于比重的不同,如果不加以搅和是很难搀和到一块儿起到清稀作用的。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搅和的问题一般都是需要在中焦来完成的。既然问题须要在中焦解决,那么我们用偏行于上的药,就不如直接用行于中焦的药了。
久病,脾胃功能多不好,如果脾胃功能要好的话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湿邪了。是吧?
脾喜燥而恶湿,本身脾胃功能就差,如果我们再用直接行于中焦的滋阴药,会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碍脾生湿,加重湿邪的生成呢?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要使水湿上行就必须增强脾胃的功能,用健脾之品,而不是用滋阴之品。或者说滋阴之时需要健脾。
脾运需要肾阳的参与。脾胃如釜,釜中有水,要使其水液上蒸化气必须釜底加薪生火。釜底加薪生火可以使湿化为气,气散而湿祛。釜底加薪生火还可以使水液上行而润湿粘腻的湿热邪气。
如此看来治疗这种湿热胶着之邪,一个是要滋阴,一个是要健脾助运,还要釜底加薪。滋阴药,健脾药,一般好选,可这釜底加薪用什么药就要有所考虑了。
我用熟地。
熟地,一般认为滋阴碍胃助湿,用熟地会不会加重湿邪,加重脾胃的负担呢?
咱一开始是不考虑这些的,因为咱根本就不会用到它。直到一次发小的孩子结婚,我们几位发小坐在一起闲聊,说起了小时候追逐野兔子的事,我才似有所悟,要想水液上行,必须夯实下焦。火箭飞的高,没有一个坚固的发射台发射装置不行。那么什么东西才能直达下焦呢?熟地,熟地质重味厚行于下,色黑入肾添肾精。呵呵,往火灶中加的煤都是黑色的,煤油、汽油、柴油都源于黑色的原油。
言多有失,就说这些吧?但愿我说的不糊涂,你听的明白。
 
谢谢你的信任,老师不敢当。
病久,湿热胶着,舌苔黄褐腻苔的问题,也纠结困惑了咱20多

谢谢老师,你说的很透彻,尤其你说的釜底加薪的方法,真是让人有所感悟,我明白了谢谢老师,以后还要多多请教,麻烦您了;
 
2、寒湿证
寒湿证乃指寒湿之邪外侵,或素体脾阳不振,致寒湿内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概称。多因冒受雨露,或坐卧湿地,或饮食生冷所致。常见于胃脘痛、泄泻、霍乱、痢疾、痹症、带下等疾病中。
主要临床表现:头身困重,关节疼痛并屈伸不利,无汗,神疲畏寒,或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胃脘疼痛,大便溏泄,或下痢白多赤少,小便不利,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白腻,脉儒弱。
病因病机:冒受雨露或坐卧湿地,导致机体外感寒湿,或素体脾虚,过食生冷,困阻脾阳,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故头身困重。寒湿之邪在机体内无处不侵,流注关节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湿泛肌肤则面浮肢肿、身肿,且常以腰以下肿甚。寒湿阻滞,阳气不得外展则神疲畏寒。寒湿中阻,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则见脘腹疼痛痞满,大便溏泄或下痢白冻。寒湿中阻,膀胱开阖失司则小便不利,寒湿阻于冲任、带脉则见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白润,脉儒弱均为寒湿在里的见证。
治法、方药:寒湿证可见于多种病证中,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治法方药也不能完全相同。
①胃脘痛:外感寒湿或过食生冷,中阳被困,脾失健运,临床表现以胃脘闷痛不舒,饮食不馨,口粘,头身困重,大便溏泄,苔白腻,脉濡,等,为特征。治疗以健脾化湿,行气和胃止痛。方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苍术、橘皮、厚朴、甘草、生姜、大枣。
方以苍术苦温燥湿以运脾,厚朴行气化湿以消胀满,佐以陈皮健脾理气化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诸症自除。临床如属外感寒湿者可加藿香以外散风寒、芳香化湿,若属过食生冷,脾阳素虚,内湿所致,寒湿偏重者加肉桂、干姜、附子以温化寒湿,亦可根据临床需要酌加利水渗湿之品,如生薏仁、茯苓等。
②泄泻: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胃肠,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临床表现每以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表寒证为特点。治疗当散寒除湿,化浊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
方以藿香为主辛温散寒,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诸药合用能疏风散寒、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寒湿之邪外解内化,脾胃功能得以恢复而泄泻自止。临床见腹部胀满、肠鸣者,加砂仁、炮姜以温中散寒。
又临床寒重于湿,损及脾阳,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加味。湿重于寒,困遏脾阳,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泄,小便少等,治宜健脾祛湿,方用胃苓汤加减。
 
③霍乱:感受寒湿秽浊之气,蕴滞中焦,阳气被遏,升降悖逆,清浊相混,临床表现为:突然上吐下泻,吃起时下痢稀粪,继则下痢清稀或如米泔水,脘腹痞满,腹痛或不痛,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等。
治疗,散寒除湿,芳香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纯阳正气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
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化浊、辟秽止呕,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陈皮、半夏和胃降逆,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祛湿,甘草、大枣调和脾胃,合纯阳正气丸加强温中散寒、燥湿化浊的作用。又寒湿中阻,重伤脾阳,症见吐泻突作,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而滑,脉沉而迟,治宜温中健脾、化浊渗湿,可用理苓汤加减。此方以理中汤合五苓散两方组成,既可健脾温中,又可通阳利湿。
④痢疾:寒湿客于肠胃,气血滞涩,肠中津液凝滞,运化失常,传导失司。临床表现以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胸脘饱闷,不思饮食,头重身困等为特征。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止痢。方用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方中苍术、白术、厚朴、燥湿运脾,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猪苓、泽泻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
又寒湿伤阳,脾胃阳虚,症见痢下不止状如鸭溏,畏寒不渴,四肢欠温,腹中微痛,舌苔薄白,脉沉迟等。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加木香行气,肉豆蔻温中行气以涩肠止泻。
⑤痹症:水上作业,冒雨涉水,居处卑湿,寒湿之邪侵袭肌肉关节筋脉,阻塞经络。临床表现以腰部或肢节冷痛、重着,或有肿胀,屈伸受限,转侧不利,肌肤麻木不仁,逐渐加重,经久不愈,遇寒及阴雨天加剧为特点。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加减。
薏苡仁、当归、川芎、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甘草、生姜。
方用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临床关节肿胀者可加萆薢、木通、姜黄利水通络,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痛甚者加丝瓜络、威灵仙通络止痛。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改用补土燥湿汤(《罗氏会约医镜》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羌活、防风、秦艽、防己、苍术)加减。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减弱,但健脾渗湿之力则大为增强,故适用于湿留成肿者。方中以羌活、防风、秦艽、防己祛风除湿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水。
 
⑥痛经: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寒湿之地,外感风冷寒湿,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表现为: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冷,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车前子。
小茴、干姜、元胡、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
方用小茴、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蒲黄、没药、元胡、赤芍、五灵脂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全方以活血化瘀止痛见功,除湿之力不足,故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车前子利水渗湿,诸药合用可获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之功。
⑦带下:久居湿地,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生,湿困脾土,带脉失约,寒湿下注从阴门而出,发为带下。症见:带下清稀量多无臭,伴身重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濡。
治法:温中健脾,除湿止带。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加减。
人参、白术、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砂仁。
方中人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渗湿,炙甘草益气和中,砂仁温中醒脾和胃,桔梗不利于药物下行可去之。诸药合用可益气健脾,温中除湿,临床寒盛者可加干姜以温中,湿盛者可加苍术、陈皮健脾燥湿,泽泻利湿渗湿。

寒湿证讨论:寒湿证常见于身体脾虚之人,因脾虚运化无力所致,常见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形寒肢冷,困重乏力,甚则下肢浮肿,脘闷纳少,便溏泄泻,舌苔白腻等症。妇人见寒湿证者主要表现为带下清稀,痛经,宫寒不孕等。寒湿之邪侵袭机体,易损伤阳气,更易困阻脾胃之阳,使脾胃失其升降之功,从而加重寒湿之邪的内阻程度,因此临床无论何病,但见寒湿之证均宜温阳健脾以祛湿。
寒、湿同为阴邪,寒性凝滞易伤阳气,湿邪重浊粘腻易遏气机,二者皆可抑气凝血出现气滞血瘀之证。寒湿证若兼见气滞血瘀证候,常常提示阳气损伤过甚,非温阳化气难以祛寒胜湿。
 
哇,好书,先回复再看
 
哇,好书,先回复再看
 
哇,好书,先回复再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