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12条,这条啊,首先有争议,是否是仲景原文,有人说是后人加的,这个说法吧,我个人觉得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从条文的文字看,注意这几个字,啬啬、淅淅、翕翕,这其实是形容词,而反观伤寒其他条文,没有类似的文笔,不过这是,或者不是,咱们管不管都行,学伤寒,紧扣临床,无关的,不管,该抠的字眼儿要抠,没必要抠的,别浪费精力,于临床也无什么实际意义,咱们不干那个,这条文是不是出自仲景,或者说是不是后人在这条本身的基础上加了些什么,先放一边,单看条文,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就够了,管他是谁写的,或者说是谁加的呢,只是有这个争议,但是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得给点出来让你知道
其一
太阳中风。你说说这四个字说出了什么,结合前面的1到11条
说道太阳中风,就要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个有汗的太阳病,至于发热,伤寒中风都会有,至于脉浮,也都会有,唯独汗出与不出,是判断伤寒和中风的关键点,之后看阳浮而阴弱,这个一般有两种解释,不外乎寸阳,尺阴,或者说是浮阳,沉阴,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就是说脉象整体是浮脉,但是如果沉取的话,会感觉到力量不够,弱嘛。后面接着说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里,你要知道,这是表证,邪在哪里?在表吧,症状上发热啊,为啥,前面说过了,其实是人体自身的一种抗争,再设法祛除表邪啊,因此脉象上来,则是浮脉,发热,脉浮,都是人体在抗争,对应的是——阳浮者热自发。
接着说阴弱者汗自出首先,脉象来讲,浮对应表,也代表阳,沉代表里,也代表阴前面说了,阴弱指的是沉取脉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力感,阴弱,就是水不足了,而为什么水不足了,接着它后面说了,汗自出,连着看就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简单讲吧,就是太阳中风啊,脉象轻轻按,就能感觉到,重按会感觉到跳动的无力,软软的弱弱的,分别对应了发热,汗出两证 其实反过来理解也行发热,导致了脉象轻轻按,就能感觉到汗出,导致了重按会感觉到跳动的无力,软软的弱弱的
往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形容词都去掉,就是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都是字面理解就行,主要说一点就是干呕,这里的干呕,为什么,前面我说过,前几条的时候,你回来自己看下,主要说一点,这里的干呕不是呕吐,症状从临床看,我所看到的,也都是轻度的干呕 ,这里的呕啊,前头说过了,有对比,看看第四条我解释中的相关东西
至于鼻塞,这是表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现在表不解,肺气不宣就会出现鼻塞(外感鼻塞)这里提一点,我自己平时,也会受外感只要病还在太阳表证,我几乎没吃过药,都是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条说的时候其实已经略提了一下,这里再细说下,
简单讲就是用干净的卫生纸,弄成细条,捅鼻子,让鼻子痒,打喷嚏随着喷嚏一个接一个的打,脑门,后脑勺,脖子,后背都会出汗,此法能宣肺气,解表发汗,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来祛病,还能治疗肺气不宣的便秘,以及肺气不宣导致的水肿,可以用之辅助治疗,为什么?理论还在内经,肺呢有个职能,叫做通调水道,原来曾用麻黄汤治疗过一例水肿,取的也是此法,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叫做提壶揭盖,简单讲,就是茶壶盖子上有个小洞,你用指头按住(就是肺气不宣了),水能倒出来吗?(这里类比排泄物,大小便)肯定不能了这个时候啊,你用任何别的方法,水都下不来,怎么办呢,指头松开,让上头的气通了(宣肺了)下面自然水就出来了,中医和自然,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常用的方法,就是中医治病的好办法呢,只是平时日用而不知啊
既然说到这儿了,就略谈谈中医的治水吧,你观察下,或者想想大自然的下雨,就知道怎么治水了,天、地,天地之间,你可以看做是肺,脾,及膀胱,水谷精微在,在脾运化,上属于肺,肺再散布到五脏六腑,浊水最后由膀胱排出,膀胱排水,这是种功能,以前说过,功能的东西,属阳,所以,这个是靠一种叫做气化的能力,来源于哪里?肾阳,而肾阳是什么,在大自然中,就是太阳,治水的根本,在于大晴天,你多联系生活大晴天,地面有水嘛~?而如果地面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之后,水就会积攒的比较多,太阳照晒,消的也慢,怎么办,大兴土木呗,修路,这是啥,这叫补土,也就是健脾燥湿好了,路也修好了,太阳也够了,积水还是排不动,咋回事,路地下的管线不行呗,排水管,排污管,这是啥——膀胱,五苓散是干啥的,你去看看配伍,真武汤是干啥的,你也去看看,苓桂术甘汤,苓桂术枣汤等,你也去看看,略说一个吧,苓桂术甘汤,桂,甘草,护心阳的,也就是要有阳光,术,就是修路的,要有土才能治水,路面平整,才不容易积水,这个方剂,还有茯苓,这个就是用到污水雨水管道的,利尿渗湿。
好了,先不多说了,回过来,先看本条的方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先从药说起吧,谈药,就会谈及药材的药性
从中医的角度讲,一个是气,一个叫做味气有四,味有五,在一起,叫做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寒、热、温、凉
其实啊,应该是五气,因为上头说的这四气,都是有个性的,都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有个参照气,也就是所谓的平气,这个平字,你要注意,中医治疗,说到底,就是在追求个“平”字,
药有平气,还有你听说过的,平脉辨证,什么以平为期,阴阳调和,阴平阳秘等等其实都是在追求一个“平”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药有各种药性,人体有体质差异,这些都可以称为偏性,药有偏性,人体也有偏性,中医治病就是以偏治偏用对了,正好药物的偏性和人体的偏性抵消,人体内部平衡,则健康用错了加重人体的某种偏性,有害就是两边一边是1,一边是2不平衡,怎么样平衡?多的那边加一个药性是-1的药好了。左边还是1右边变成2+(-1)=1左右一致,病好了如果多的那边用了1,正1那么就变成一边是1.一边是3了加重病情了,如果多的一边用了100,完了平衡彻底打乱,也就是所谓的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非常危险了,一边是1另一边是102了
说的不严谨啊,不过主要是讲这个意思
但是现在一般说四气,这里延伸了下,主要想说,平,对于中医的重要性,也是中医的思维的一部分,
而四气,如果从阴阳角度看,也就两种,寒凉是一种,属于阴,温热是一种,属于阳,而刚才说的平气,就是介于此之间的第三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任何方面都是如此, 药物虽然,可能每一种药性都不一样,但是归纳说也就三种,刚才说了,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也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医啊,我们的国医,最最擅长的就是归纳,化繁为简,是用此法来识病治病的,
这个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你看吧,到处都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所列的方、证。都是很概括的,有共性的,归纳的,从而形成的,比如说太阳中风,有核心症状,这么说吧,如果你临床中遇到了病人,他可能是这个病,也可能是另一种病,但是可能都有太阳中风的核心症状,你就可以用一个方子加减,统治,效果还会很好,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异病同治,而这里核心证的层面上,其实还是像,不是本质,核心证中对应的核心的病机才是这个方子的精髓
比如说往后会说到五苓散,它是治疗所谓的太阳腑证膀胱蓄水的方剂,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是条文中列举的症状,除了掌握其核心证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掌握这个方子所对应的病机,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啊,就说这个方子吧,除了能治疗太阳篇中相关条文说的证外,你可以再重点看看159条, 这条的最后,其实没有列出方剂,但是你想想应该用什么,其实就是五苓散,用它来利小便而实大便的。回过头来再想想五苓散,核心的病机是什么,之后这个方子才能真正掌握,这里不展开讲了,往后细说
回过来,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方子统治呢?这就要归功于我们的先辈,归纳,总结,化繁为简,而精炼的这些个核心的证,同时对应这些证,列出的一个个传世的好方子,如果你学到一定程度,疾病虽然多,但是让你归类后,可能也没几类了,方子虽然多,可能常用的,也就那么些了,你看吧,伤寒论其实没多少个方子,113而已(还有一个方子遗失),但是,就这些有限的方子,不说囊括无限的病吧,也差不多了,这很了不起
学中药的之前,一定要先弄懂四气五味,之后学中药才容易上手,才好学,而药材,就是你手中的兵将,好医生和庸医的区别不在于好医生可以用非同寻常的药,不是的,药就在那里,关键是用药的人会不会用,懂不懂药,药材的药性就好像是他的性格,就好像是一个人,一位朋友,你去读懂它,了解他,他才会和你做交心的朋友,才会助你
药材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能否用对地方
之后说说——味
酸苦甘辛咸
学这个之前,心中要感恩,要知道在,在古代,硬件很落后,而这些一味味的药材的药性,那可真是先辈们实打实的一个个亲验出来的啊,而药性各异,其中不乏猛药,为此,肯定也难免死伤,才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读到现成儿的东西
内经有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里又是一句高度归纳概括的话这句话要牢记,必须牢记
这里啊,也会有个参照物,姑且叫做参照味吧,也就是所谓的——淡,这里提一下,一些渗湿的药材,有些味就是淡的,一般还是说五味,而五味,其实是对应五行的辛金(肺),酸木(肝),甘土(脾),咸水(肾),苦火(心)有了以上这些,再加上五色对应的五行五脏,白肺,黄土,黑水,绿木,红火,以及气味的厚薄,就能推断药性,比如说,黑豆,黄豆,绿豆,小红豆(赤小豆),白扁豆你如果不知道他的药性,就可以用你掌握的东西去推断
回过来
先说桂枝,这个药,药性,你看神农本草经,我记得是说,味,首先是辛的, 而先头说了, 辛怎么样啊?散啥是散?说白了就是升腾发散,解表发汗本经还说了,其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上气咳逆,马上后面的条文就会涉及,补中益气,这反证了其补虚的一点,前面说过了,桂枝汤,是个补的方剂,患者本身体虚是本,外而伤风是标,可以理解成里应外合而致病这里再说桂枝的归经,也就是药物啊,它有归属的经络,也就是说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作用于哪儿,从经络的角度说,这里桂枝是入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肺经的前面再说第一条的时候就说了,太阳病的理解,经络一说,要占一部分的,归经也是通过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同时和五味有关系的,而这里也入肺经,因为其药性辛温,辛对应肺,
再往下,先看生姜,也是辛温,能解表,止呕,与桂枝和在一起,主要作用就是解表发汗之后看甘草,药性是甘温,回头买一本神农本草经,一定得学,甘入脾,这个是作用于中焦脾胃的而这里你要注意,用的是炙甘草
原来说过中药的炮制,具体看前面,要看神农本草经中药的炮制不离水火,怎么通过看字知道是水还是火呢?炒,煅,炮,飞,焙,煮,洗,漂等等方法是不离水火的,或水,或火,或水火结合看偏旁,字里面有火的,肯定炮制用火了,有水的,肯定用水了,这里用炙,是在加强其温性,之后的大枣,甘平
本经有这么一句,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而这里,桂枝汤对应的是什么症状,恶风,自汗出,脉象是什么,轻取浮,沉取弱,对应什么,发热,汗出,又对应什么,前者需要解表,后者需要补津液,而前头还说过,发汗要有汗源,还说过,卫气源于胃气,生姜兄弟,既能帮助桂枝辛散,又能联合大枣,鼓动胃气,而之后的白芍,它是酸的,酸对应什么?收!而桂枝和生姜呢?散!
而我记得前头还说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了,会导致内部津液流失,一种可能会造成阳明里热(白虎加人参汤证),一种可能会漏风汗不止行成太阳少阴证(桂枝加附子汤)这里的芍药,起的作用之一就是一种反佐,制约桂姜的辛散,另一方面,酸甘能化阴,也就是酸甜生津液,这个方子的配伍相当严谨,暗合阴阳之道,一方面解表驱邪,一方面养护胃内津液,发汗,你注意了,看后面的煎法服用法的时候你会看到,是小汗,也不是让汗大发的,这点要特别注意,如果大汗了,病是肯定好不了的,这属于禁忌。简单几个字概括的话,辛散,酸收,甘缓,也就是前头让你必须记住的几个字
着说具体的方子
注意看,桂枝后面的(),去皮, 首先,这是错的,桂枝的辛味,全在于皮,怎么能去掉, 这里的去皮,我得理解是啊,不知道你见过没有做成药材饮片之前的桂枝? 张志聪对此有过看法“桂枝取稍光之枝,如有皮者去之,非桂枝上之皮也”,这是一种解释,还有种解释是把最外头的粗皮去掉,这个大概知道就行,时代不同了,一些东西的叫法可能不同,有可能会有这种差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原文可以改为-桂枝(取嫩尖)为妥,从临床说,桂枝药效最好的就是桂尖了,甘草为什么炙,刚才说过了,桂枝去皮再啰嗦一点吧,从考证的角度讲啊,在伤寒杂病论之前的,有本书,叫做五十二病方,这本书里的桂枝,后面全部没写去皮俩字,好了,这个不说了,考证的东西,不深究,你知道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接着说煎药服用方法,煎药说几点首先,文火煎,其次,不要煎太久,一般二十分钟为益,煎一次,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喝热粥以助药力,这个为什么喝,原来条文的时候其实已经说过了,我想你应该明白了之后,覆被取汗,同时避风寒,这里说温覆令一时许这个时,是时辰的意思,古代一时辰等于现在俩小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注意看这里,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来了,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临床中确实如此,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能大汗,要微微出汗条文中的病瘥,其实是病好了的意思,喝一次好了,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好,继续喝, 桂枝汤中啊,芍药也好,大枣也好,服用的方法,一次喝三分之一,覆被取汗,要漐漐微似有汗,喝药后要喝粥,等等,说白了,都是在为了防止过汗,为了给发汗提供汗源,提供保障,记住三个字——“养汗源”
往后条文说的,病情严重的,能服用到3剂,这里面有个问题,在服用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脉象以及症状反应,如果没有传经的迹象,继续服用便是,如果有,则也不能盲目,周时,是24小时之意,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个一定记住,不能乱吃,否则可能会出大问题,五辛一般是指大蒜啊,韭菜啊这些,为什么不能吃这些,想一想,其实还是为了不要过于辛散,防止过汗而生变啊!!酪指的是甜的东西,之后再说说方子的剂量的问题,这个有争议主要是那时候的两,现在用是多少的问题我个人一般是那时候的一两对应到现在的3g,足矣,临床中也是这样用的,效果也很好
桂枝汤啊,这个是群方之首,为什么,从刚才说的你看看,它是阴阳俱用,通过方剂的配伍,既有化阴(往后会学到芍药甘草汤,这个是化阴的),又有化阳(往后的甘草干姜汤,是化阳的)。药材虽少,但是配伍巧妙精当,服药方法与方剂作用相互呼应,配合,值得细细品味啊,至于桂枝汤的用途,我前面条文说过一些,你看看,桂枝汤用处很大,可不单单治疗个现代观念里的伤风感冒啊,那也太太太小看它了,其实,通过上头方剂的讲解,也会发现,这个方子,发汗是小汗,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补虚啊,包括服药的方法,也是在陪护正气,其实伤寒论很重住保护津液的,因为仲景知道,汗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往后会细说而由于其巧妙的配伍,临床上,阴阳俱虚,可以用其调理阴阳,营卫不和,可以用其调理营卫,而阴阳俱虚,营卫不和是可以衍生出来很多疾病的,因此,桂枝汤用处极广 曾有一前辈,用桂枝汤原方三剂治好了一例肢体麻木多年不愈的患者,多方治疗无效,他之所以用桂枝汤,是看到了这个患者平素常自汗出,恶风,再结合脉象,舌像而用了桂枝汤,桂枝汤,你记好,汗出,恶风,这是核心证,根源病机是体虚,营卫不和至于深刻的体会,还得经过实践,往后慢慢会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