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只提辨证论治对中医传承造成的巨大伤害

楼主的回帖都在,超版明鉴

我i作为他的好友,叫他承认错误。我也代他受过,辞去超版职务,两人受过?
 
小医大道; 说:
小医大道 发表于 2014-7-16 23:08
观仲景书,起手先识六病(三阴三阳〕,或血痹虚劳等等杂病,再辨脉证,其后用方,其后增减药味,有条不紊,

看到《伤寒论》三字,脑后先下一针,此三字是叔和所说,不是仲景所说,那么仲景说的是什么呢?仲景说的是伤寒杂病论,也就是伤寒杂病合论,那么以此来看,总结出伤寒6病是论外感的先生,恐怕不尽合张先生原意了,譬如少阴提纲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此条起口既未言少阴中风,如何如何,又未言少阴伤寒,如何如何。那么怎么看做是说的外感呢?一点个人看法,供探讨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7-17 10:39
所以说辩证没用。因为没有依据可循,很多症状都是矛盾的。
举个例子,临床上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病人

此当属针对病因的治疗,很多人信奉内经说的一句: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个人倒觉的张景岳说的:发病之因,即是病本。更合于临床实际。在多言一句,先生所论虽有理处,但实已出此文所论范畴,到另外的题目之下了
 
辨证论治包括了病脉证治的吧?少了病、脉、症,还怎么辨证论治?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7-17 06:49
长得像不一定是一个人两个人甚至是敌人。

当然,证象阳旦,用之反剧也有。所以说不是辨不辨,或只辨,要不要整体考虑,是先病后方,还是先方后病,从方反推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要全会。你说一个咳嗽病,,有18般,或更多,这18般都都撑握了应对方药,那么你先辨病后辩方,或直接用方,结果都一样。如果超出}你掌握的范围。无论怎么弄,先病或先方或整体观念,都等于O,没有数。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7-17 13:41 编辑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7-17 07:00
总体上说疾病有规律,但这个规律性质不固定。比如水肿,气闭是内在规律,但邪气的性质不固定,水肿用熟地,

你所说辨证是寒热虚实,虚者补之,说起来容易,用起来难。我所说的方证,所谓随证治之,是什么方就用什么方,管他初起还是末期。辨不出方来也有把握说治不了。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7-16 10:15
1963年先生又进一步详细论述道:
“证字的正写应作證,证和證本来两个字,训诂不同,习惯上多因简化借用,

这个好,先弄清出处,评判才正确几分,少几分盲目。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7-16 10:07
张效霞:对中医理论现有体系的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2006-9-18

这段文献道出了新中国以来,编二版教材时,编写人员把由汉到清历代均未见的“辨证论治”4个字硬塞进全国中医学子学习和必须考试的书中,并拔到这就是中医代表和全貌的高度。起了正本清源,使大家知道来龙去脉的效果
 
徐明之; 说:
徐明之 发表于 2014-7-17 12:52
此当属针对病因的治疗,很多人信奉内经说的一句: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个人倒觉的张景岳说的:发病之

应该没出这个范畴。广义上说,所谓辩证即找疾病内在规律的工具。但是很明显当正气尚足之时,辩证尚可,正气已乖,或虚敗已极时,是不能用所谓的辩证来论治的。
也可以这么来理解当出现这样的正气不正的时候,可以用结论相反的方式。
但关键是如何确定用那种方法,即如何确定人体内起主导的是正气还是邪气?
内经的七篇大论里有神机和气立相对应,所以,剩下的就是自己理解了。
 
好贴!一语击中要害。观今人治病皆以证,而非脉。内经说肝虚脾虚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证有相似,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五决者五脉也。
 
刘军; 说:
刘军 发表于 2014-7-17 13:30
你所说辨证是寒热虚实,虚者补之,说起来容易,用起来难。我所说的方证,所谓随证治之,是什么方就用什

先说一个,金匮里有这样的条文,短气有微饮,当利小便,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样的条文很多。
临床上,辩证为湿的,却用大量的熟地的机会很多,越是疾病后期越多。这是现实。
而腹水和水肿并在疾病后期用温燥药的,几乎就是速死。
这里面的东西和这条条文是一扇门,打开它,看到的就是另一个世界。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7-17 17:56 编辑

?仲景说的是

仲景六病六经辨,放之四海皆准,是仲景的思辨示范,此其一
仲景六病有特指外感类疾病,此其二
六病外的杂病中应用了六病,且与六病平行,此其三。


少阴病脉细微,但欲寐,麻附辛立竿见影,用其他升阳益气效差,这是临床我观察到的。那是不是有邪呢?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7-17 16:57 编辑

病再辨脉证,

这个不在这个主题范围了,只提下,水肿不是独立的一种病,是多种病聚合在水肿这个病名下,把病辨清楚了,比如是水气病还是饮病,或是鼓胀肿,然后按照每个病的规律去辨证。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17 22:04 编辑

此其二
六病外

从方中行言:病有万端,有不归于三阴三阳乎,六经统百病非伤寒统六经。到柯韵伯六经经界划分,人有万病,无不落于六经界面,在传自当代刘老立主六经经络脏腑论,皆一脉相从,反复辨问,实乃六经三部统领百病,非伤寒统六经也,我意可从,供你参考
 
这个不在这个主题范围了,只提下,水肿不是独立的一种病,是多种病聚合在水肿这个病名下,把病辨清楚了

说得好,水肿是一个症状,又是一个病。也是众多病因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症状。
 

呵呵,不用多谢,作为一个版主我只是实话实说。不偏不倚的。
 

先生好,作为你的水平,你不做板块的版主,是板块的损失,为你为板块可惜
 
先生好,作为你的水平,你不做板块的版主,是板块的损失,为你为板块可惜

超版过誉了,版主做了几个月,感觉不合适,不能尽到版主责任,就这样挺好。
 
小医大道; 说:
小医大道 发表于 2014-7-17 16:34
这个不在这个主题范围了,只提下,水肿不是独立的一种病,是多种病聚合在水肿这个病名下,把病辨清楚了

好,请问假如辨为水饮,然后怎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