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只提辨证论治对中医传承造成的巨大伤害

中医的核心应该是:整体认知而后辨证论治。没有整体认知基础,空谈辨证论治,本身就站不住脚。试问没有整体认知,这证从何而辩,辩出来的不过只是一点经验认知而已!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将病证分出有限的几个证型,而后将病患向这几个证型靠拢,得以幸中则沾沾自喜!这个正是现在中医教育包括一些师传家传出来的中医的整体现状,疗效不高,医者自己也没谱,甚至怀疑中医的正确性,却不知在开始学习的时候,知道学习的思想都错了。蒲辅周(还是施今墨我记不清了)治疗一个病症,一百多号人用了八十余个处方,疗效不错,试问难道我们治疗一个病症要记住八十几个证型么?恐怕不现实,那一辈子我们恐怕就治一个病了。何况这个八十余处方,八十余证型也未必能将哪一个病完全涵括,那我们又从何记起?经验不足恃!如何才能正确而清晰的把握辩证,就是整体认知!中医是一个完整而又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是这个理论体系庞大而又有些分散,就如同华罗庚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稿纸有几麻袋,需要花费精力与时间去整理,整理成我们所习惯的认知体系。本来古圣先贤已经给我们做完了,我们连整理的认识都没有还有什么可说!
总之:整体认知而后辩证论治才是中医的精髓与核心!天地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一个整体,辩证统一的认知,我们学习的过程正是建立这个整体体系的过程!
顺便说一句:中医院校的教材连中医体系的框架都不是,最多只是一个残缺的框架图,所以不要认为中医院校的教材能高分毕业了就能治病,否则中医学院这多年数百万的毕业生怎么就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中医呢!
 
中医的核心应该是:整体认知而后辨证论治。没有整体认知基础,空谈辨证论治,本身就站不住脚。试问没

学生在中医学院只是打基础,出校门的时候对中医临床还是懵懂状态,但是高分的学生在以后的临床中进步提高是很快的,当然需要学生本人对中医有信心,肯实践。与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大大不同。
只可惜,我们毕业出来的学生多数被西医吸引去了。
 
学生在中医学院只是打基础,出校门的时候对中医临床还是懵懂状态,但是高分的学生在以后的临床中进步提高

个人认为学校何止空谈理论,甚至绑住学生双脚,不让他们腾飞。基础就是腾飞的奠基石,
解下套索,就是毕业到社会了。那才是他们腾飞一飞冲天的地方。
学与习是有过程的。
 
中医的核心应该是:整体认知而后辨证论治。没有整体认知基础,空谈辨证论治,本身就站不住脚。试问没

中医院校的教材连中医体系的框架都不是,最多只是一个残缺的框架图,所以不要认为中医院校的教材能高分毕业了就能治病,否则中医学院这多年数百万的毕业生怎么就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中医呢!

汗颜啊,国家费了那么大的劲,没有培养出多少真正的中医,也不思考一下,为何原因,又为何不改正
 
个人认为学校何止空谈理论,甚至绑住学生双脚,不让他们腾飞。基础就是腾飞的奠基石,
解下套索,就是毕

呵呵,咱们论着,论着,就都跑题了啊
 

康熙字典的态度是严谨的,据文献,存不同。
现代字典的态度,是以一方习惯而言,于“文献有征”不足,是“择取”。
 
扯罢膻中之谈或蛋,言归正传还是“证、症、病”的原本文献意义、现在应用上。
有传统文献如康熙字典或现代科研的实验数据精神,则病证之论本无惑。
就算教材的原本定义,也未全否认证是症状、体征的本来意义。
 
中医名词中不同读音的现象应该有许多,是由于不同传承的缘故吧,无所谓谁对谁错。比如还有个穴位叫“气冲”,有的作“气街”,是由于繁体字的“衝”和“街”很相似导致的吧。
 
扯罢膻中之谈或蛋,言归正传还是“证、症、病”的原本文献意义、现在应用上。
有传统文献如康熙字典或现代

证、症音同而意不同,但又常常在一起使用的状况,太不方便交流了,学术界干嘛不另换个字呢?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7-21 11:03 编辑

穴位叫“气冲”

不是的。气冲是个胃经的穴位。但是气街是指气的通道。人身上有好几个地方是气街。《灵枢·卫气》记载: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4-7-21 13:42 编辑

卫气》记载:

气冲穴,有个别名叫“气街穴”,有些针灸类书籍也写作“气街”,与《灵枢》所言“气街”不是一个意思。
比如明 徐凤的《针灸大全》后有论一穴多名一节,载“气冲一名气街”。

 

附件

  • 553.1 KB 查看: 30
总之,接触病人,首先听病人说主诉,主诉是病人此次来就诊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主诉中再继续问兼症,多以十问歌的顺序问之,在结合舌苔、脉象,将病人的所有症状在脑海里过一遍,综合起来分析,然后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习惯用什么辩证,或脏腑辨证、或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有些医生擅长于脏腑辨证而选方用药多以时方为主,有些医生擅长于六经辨证而喜用经方,有些医生擅长卫气营血辨证,而多以温病方治疗,或有些疾病证型简单,用自拟方亦可,这就出现了同样一个疾病的同样证型,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处方,但我想其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多以自己常用的一些处方,来应对许多疾病,这就主要在于加减上的变化。当然这需要临床多年的积累才能做到,对于初入临床的中医学子,最好还是按照常法来运用,多年以后,你就会发现,医学没有捷径。
 
这段说得比较好,不管怎样,你得辨,具体怎么辨,各人习惯不同,不必求同,结果一样就行。
 
气冲穴,有个别名叫“气街穴”,有些针灸类书籍也写作“气街”,与《灵枢》所言“气街”不是一个意思。

你哪里找的这样的古书,长见识了!别名这种东西最不好了,混淆视听。所以说中医传承有问题,最好正本清原,一切以内经为准。
 
刘军; 说:
刘军 发表于 2014-7-22 17:57
总之,接触病人,首先听病人说主诉,主诉是病人此次来就诊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主诉中再继续问兼症,多

谢谢先生分享,能解觉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和而不同好了
 
为什么只提辩证?因为根本就没弄明白什么是“病”,辨病从何谈起?辩证尚有条文可依,辨病无疑贻笑天下。至于传承就更加无从谈起,因为自王叔和六气六经之误,六病篇目次第之错乱,伤寒论早已经不是医圣鬼斧神工之作,后世真能做到辩证论治已经是万幸了。
 
气冲穴,有个别名叫“气街穴”,有些针灸类书籍也写作“气街”,与《灵枢》所言“气街”不是一个意思。

还有什么时候可以拜读柳大侠的大说五运六气?我还等着看您的南北政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