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只提辨证论治对中医传承造成的巨大伤害

张效霞:对中医理论现有体系的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2006-9-18

摘录:
“辨证论治”这一词组最早曾见于清代医家章虚谷所著的《医门棒喝·论景岳书》,但“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还有‘辨证论方’、‘审病用药’、‘随证而治’、‘详辨施治’、‘辨别论治’、‘论证立法’,涉及‘辨证’、‘论证’、‘审证’、‘辨治’、‘证治’、‘施治’等词组。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见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稳定的固定词组。从训诂学‘孤证不定’的规则来推,他还不能视为‘辨证论治’的倡导者。” (符友丰“‘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医学与哲学》,1994,8)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并把它写进中医教科书里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其中有印会河、王绵之、汪幼人等,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些专家,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作出的一项贡献。”(王玉川“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中医教育》,1999)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邓铁涛“辨证论治”,《新中医》,1999)王玉川、邓铁涛都没有说出将“辨证论治”写进教材的原因,但我们想这可能是出于尽量使中医理论沾染上“辨证唯物论”色彩的缘故。

诚然,哲学是让人“长聪明”的学问,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理论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的原则。在中医学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潮,如阴阳五行、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等都曾经对中医理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影响,但这些哲学思想与中医学之间可谓是同一棵树上开出的不同花朵,它们有着共同的生长基因,有着相似的和彼此影响的发育过程。因此,这些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理念引入中医学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舶来品”则不同,要想将其正确地运用于中医理论研究,必须与中医的“实际”相结合才行。

三、注重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中医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遵从并践行了华格拉立克教授对“对中医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方面的见解”和建议的:“同样,无可争辩的是,为了科学地研究中医所有问题,应当使用最为现代的,最为完整的和最为精确的研究方法,而且除了经常的临床观察以外,还应当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诸如脏腑实质研究、证实质研究、经络实质研究等所谓“现代化”研究,在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评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长期以来热衷于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将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完全割裂与对立起来。正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中医文献研究基础,缺乏对中医学有关学术问题实质内容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缺乏对中医学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可行性思路,因而其研究成果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缺乏实用价值。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继承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因为虽然任何科学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但继承和创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孤立的继承,继承之中就孕育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首先要继承,没有认真扎实的继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而己。
 
1963年先生又进一步详细论述道:
“证字的正写应作證,证和證本来两个字,训诂不同,习惯上多因简化借用,兹亦依照一般习惯,以证代證。

也有写作‘症’字,系證字的俗写,在《康熙字典》里没有这字、《辞海》注为‘症,俗字’。

可见目前中医所用的‘證’、‘证’和‘症’,实际上是一个字和一个意义,正写应作‘證’,简写可作‘证’,也能俗写作‘症’。

有认为证指证候,症指症状,把它们区别起来是没有根据的,而且在探讨文献时会发生错觉。

至于证的字义,在医学上只是代表临床表现,一般对单独的证称为症状,由几个症状综合成一个病证时称为证候。

比如头痛是症状,若与发热、身痛及脉浮等结合起来,便为外感证候。

临床上从多种症状加以分析综合,探讨病因,确定证候,正像审理案件一样,必须搜集证件,摸清底情,然后给予适当的处理。

所以辨证是如何去认识疾病,论治是怎样来确定治疗,为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其中有理论,有法则,联系到方剂和药物,这四个内容,密切结合,不可缺一,缺少任何一项,便不可能正确。

同时,辨证论治是根据全面症状通过四诊八纲的分行综合,以探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拟出治疗方针,给以适当的治疗。

如果不深入地辨别症状或将症状孤立起来,便无法看到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治法和处方用药也不可能中肯。”

(引自秦伯未,李岩、张田仁、魏执真合著,《中医临证备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39~241.)


早在我生之前,中医这些概念糊涂就开始了,但明白的区别的论点也早就存在了。
 
我接受你的劝喻,还是以苏轼的话来总结吧

【宋】 苏轼

这个诗选的好!
其实,在我这个初学者来看,中医人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利用辨证,虽然提法不同。
正如老师前面的回帖所说,其实辨证这个词含义很广,包括病,证,症,药,体质,甚至季节等等,这些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能绝对分割,不能孤立,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这是我的理解,不知有无道理。
 
先知道证是具体的症状,
而不是虚泛的“证型”说,
才知道辨证是辨什么,
才不会有“辨证好难”的问题存在。
才能具体、细致、深入、明确地一一分清。切合实用。
 
很明显,既然承认“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其依据是“证(证候)”,而什么是“证”或“证候”呢?

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自注”,是指“病人自觉证状和四诊检查所得”,亦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症状”和“体征”,那么,“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而“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的过程。

应该说,这正确地反映了中医学几千年来关于“证”认识的本来面貌,也是前面所说的秦伯未先生等所主张的正确观点;

但教材的编写者却话锋一转,认为“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证状,也不仅是表面的综合证状群”,不仅全然自我否定了前面的观点,而且倾向性地认为:“所谓证或证状,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

既然说“证”(证候)是“辨证的基础”,“是依靠医生在病人身上”“四诊合参”而得来的,那就只能是“症状”和“体征”,而绝对不可能同时又是“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的。

这是一个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的“悖论”。

自此以后,虽然几经修订和改正,中医学界至今尚没有真正走出“证”既是“现象”——“病人自觉证状和四诊检查所得”,又是“本质”——“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的“悖论”的怪圈

——————引张效霞文
 
我只提一句,真实治疗时,有时辨证论治是误导。有些东西估计说了也没几个人理解。
 
辩证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基础知识不正确的话,所谓的辩证就是个搅屎棍.
 
在下所言病,其重还是在仲景原著之六病,可惜除今老师外,并无在这个范围深入讨论的其他朋友,侧面或也证明了中医传承的某些问题,此文若能引发大家对仲景之学传承的一些思考,在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16 15:11 编辑

今古子; 说:
今古子 发表于 2014-7-16 10:07
张效霞:对中医理论现有体系的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效霞 2006-9-18

“但我们想这有可能是尽可能使中医沾染上辩证维物论的色彩”


看来很多人都看出了里面的花花肠子,只是害了受那些洗脑教育出来的学生,替这些政治目的背书,而不能独立思考,求索中医经典的原貌
 
仲景的东西还是温病派的叶吴王几位吃得最透。既然提到仲景传承,那我想仲景书里的几个主之亦主之的条文就很有意思。研究一下,进步是肯定的。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12
你还好意思说传承看你发的标题当时明显愤青似的攻击性,只是多位仁兄把愤青式的攻击拉回真确的交流主题。

说明你连细细看文字的基本读经能力都不具备,参看我在本版的另一文:读经典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12
你还好意思说传承看你发的标题当时明显愤青似的攻击性,只是多位仁兄把愤青式的攻击拉回真确的交流主题。

不好意思,直言了。你尚未看懂题意和文意,学有远近,我未深研仲景之学时和你也一样,受教材主导,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不离于口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21
很多内容是众人发表意见之后你才入和改动的,这样帖子的原文愿意是绝对不同的。这样说来你的原创帖子本不是

你非求学之人,不必复言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33
这个世界只有你,边交流边改动顶楼帖子。帖子内容已经变的不伦不类了,根本不是下面各网友交流的主题。

你说你在别的论坛被关过,被今老师一言救出,但目前看你品质依旧,何不学学今老师为学之道?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7-16 14:20 编辑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33
这个世界只有你,边交流边改动顶楼帖子。帖子内容已经变的不伦不类了,根本不是下面各网友交流的主题。

讨论而后修正,正是讨论的目的。有何不可。怎样识证用方,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目的都不正确,方法就成问题,永远也到不了该去的地方。交流下大有好处,甚至可以推翻旧识。何只是修正。
 
辨证是建立在准确的四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味重视辨证,而轻视了四诊。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16 14:18 编辑

罗浮山; 说:
罗浮山 发表于 2014-7-16 13:24
可以说你是一个极不成实之人,串改帖子原意,还好意思说这些话,汗啊

帖中正文粗字为后加编辑,亦是10号之事,也是我在回复网友的答贴中原创,向上翻看便知,如何成了你没看懂题目和文义的借口了,如你全心于学术之中,自然不会看做愤青之题,你自己全在派仗当中,故见题如此,所以我刚说你非求学之人,不必复言。直言勿怪!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16 17:10 编辑

而我现在我提出你

你以完全进入胡搅蛮缠的状态了,每个编辑都会有系统提示在文头,一看就知,你硬要说不到正文内容十分之一的黑体粗字编辑误导了你看题目,你不看就是了,看另外的
 
他骂人的话不必屏蔽,观者自有公论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兄弟,公道自在人心。何苦?我极力关注论坛管理层对这件事的公平处理。
你稍安勿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