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迎春阁”医述 (连载)

6. 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是妇科临床常见之症,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有多种原因引起,而月经期受寒、肝气郁结或过度劳累常是其主要原因。然而更多的崩漏下血急性发作者常是某种疾病引起的。清.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曰:“血溢血泻,诸蓄妄证,其始也,宜以行血破瘀之剂折其脱气,而后区别治之”。当崩漏急性发作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塞流,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导致崩漏下血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原发疾病,只有治愈原发疾病才是治崩之根本。塞流不宜过多过早使用凉血止血之品,以免止血留瘀而不利于血归常道以及新血的再生,也为崩漏的再次发生而埋下伏笔。出血过多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及时输血补血,血止后要对机体进行必要的辨证调理,澄原、复旧以免崩漏的再次发生。
素体脾肾阳虚、气血亏虚,或由于生活、工作原因过度劳累,使机体气血受损而不能及时给予休息补充,或由于某些损伤性慢性疾病、手术、外伤损伤气血,致机体气虚不能摄血,或脾肾阳虚气化无力,冲任不固血溢脉外而为漏。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经血颜色多较淡,常见面色晄白,易心慌气短,平时出汗较多,饮食常欠佳,睡眠多不良,大便常多日不解或易溏泄,白带常较多而清稀,多舌淡、苔薄,脉濡弱。治疗当温阳益气、健脾养血兼以益肾、疏肝、理气以止血。
月经期不知避寒,贪凉饮冷、涉水淋雨、冷水洗衣等,使机体受寒,寒凝湿阻气滞,气血瘀滞难行,血阻伤络,下焦冲任受损,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出阴户而为崩。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经色瘀紫或伴有凝血块儿,患者常伴有腹痛、下坠的感觉,易腰痛,舌多淡紫、苔常薄白,脉紧或涩,多有受寒的病史。治疗当温阳祛寒、活血止血,兼以健脾益肾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素体性格抑郁内向,或受某种生活、工作、环境中情绪的影响,肝气郁结气滞,机体气机不利气血循行不畅,冲任不固,气不统血,血溢脉外而为漏。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经血颜色多正常但常伴有血块,患者常有口苦、胸闷、胁胀、乳房胀痛、不思饮食的感觉,常见舌质瘀紫,苔薄,脉弦涩。 治疗当疏肝理气、解郁开窍,兼以活血止血。
临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因下焦湿热瘀滞血热所致者较少见,故一般不用清热凉血之品,但仍需仔细辨证,避免漏诊、误诊。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或崩漏下血,经血颜色鲜红量多,常见患者口苦、咽红,大便干硬,小便涩痛,舌红苔黄而厚腻,脉滑实。治疗当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
嘱患者忌辛辣,调情志,慎风寒,忌冷饮,慎房事,避免过度劳累。
妇女崩漏下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方:仙鹤草 地榆 茜草 艾叶 当归 三七 党参 海螵蛸 阿胶 益智仁 甘草。
方用仙鹤草、地榆、茜草、艾叶、当归、三七、阿胶、海螵蛸等温阳活血止血以塞流,益智仁、党参温阳益气健脾以摄血,甘草调和诸药。患者素体气血亏虚者可加山药、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养血;肝郁者加柴胡、枳壳、香附等疏肝理气;受寒兼有腹痛者加干姜、乌药、小茴等温中祛寒止痛,出血较多,面色晄白,心慌气短易出汗,有阳脱之象者加山萸肉、附子、干姜等补益肝肾、涩津止汗以回阳救逆,必要时可输血。辨证属湿热者可适当加用清热凉血之品,但忌过用苦寒,一般情况下不要把药物炒碳使用。久治不愈者常有瘀血的存在,要注意活血药的应用。
 
7.妇女外阴瘙痒
妇女外阴瘙痒为中老年妇女常见疾病,辨证多属肝郁肝虚、脾肾亏虚、湿热淤积证。
妇女嗜食辛辣或过食膏粱厚味,使机体湿热内生,湿热下行淤积于阴部,或外感湿热,妨碍阻滞局部气血的正常运行循环,血瘀生风而痒。常表现为外阴瘙痒难耐,易着急生气,多伴有白带过多、大便干硬、口苦、咽红、舌红、苔腻、脉滑实等症状。治疗常须清热解毒利湿,兼以疏肝理气、活血祛风止痒。
妇女天生多抑郁,易着急生气,机体肝郁气机不利,气血循环失畅,水湿常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淤积阴部,或阴部不能得到正常的气血滋养,血瘀或血虚生风而使外阴瘙痒。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同时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瘙痒,患者平时易着急生气,常睡眠欠佳,有时伴有白带过多,月经多不调,舌质多淡或瘀紫、苔常腻,脉多弦涩。治疗须以疏肝理气为主,兼以益气养血、活血利湿祛风止痒。
过度劳累或年长,机体脾肾气阳亏虚不能正常运行水液,湿或与热结淤积于阴部,阻滞局部气血的正常运行循环,局部水湿不除或不得气血濡养而瘙痒。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常伴有腰酸、乏力、舌淡、苔薄、脉濡弱等症状。治疗常须补肝益肾、益气健脾,兼以活血疏肝运化水湿以祛风止痒。
嘱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戒烟酒,注意阴部卫生,避免过多抓挠以防阴部感染,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妇女外阴瘙痒方:土茯苓 白蒺藜 蛇床子 川椒 地肤子 当归 益智仁 芡实 甘草。
方用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且无败脾之虞,白蒺藜平肝祛风除湿止痒,蛇床子、地肤子、川椒温阳利湿祛风止痒,当归活血养血,血行风自灭痒止,益智仁温阳健脾以利湿,妇女外阴瘙痒常伴有白带过多,方用芡实益肾健脾利湿止带,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体虚者可加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性情抑郁肝郁者可加柴胡、枳壳、菖蒲疏肝理气解郁;肾虚,腰酸,白带多,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弱者可加附子、干姜、仙茅、杜仲、菟丝子等温阳益肾;血瘀,舌质瘀紫,月经不调,经行见有血块者可加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活血利湿;外阴瘙痒影响睡眠者可加合欢皮、夜交藤等安神促眠:湿热盛大便干硬者可加桃仁、火麻仁、大黄等润肠通便。
本方除内服外也可进行外阴熏洗,老年患者也可单用甘草煎水熏洗。
 
8.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产妇常见疾病,我临床治疗产后缺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先用传统的有记载的诸如四物、山甲、通草、猪蹄等方药加减治疗,后以熟地为主补肝肾养气血结合辨证选方治疗,在仍然感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选用了当归补血汤配伍传统通经下乳的药物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偶然在《健康报》上读了一篇论述关于产后妇女乳汁清稀是因乳汁中脂肪含量过高的文章,受此启发再结合当今的社会环境及产后妇女的饮食习惯,我认为产后缺乳或乳汁清稀常因妇女产后身体偏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而产前产后又常过食高粱厚味,且常缺少活动,易使湿热内生而伤脾,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湿、生化乳汁。或产后受多种生活现象的影响,着急生气使机体气机不利,气血运行阻滞而乳络不通,乳汁不行。或高粱厚味内生湿热阻滞乳络使乳汁不得正常通行。鉴于此,认为产后缺乳的治疗当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兼以温阳理气、活血通络通乳,但毕竟产后体虚不可过用寒凉清热之品,临床也不能完全不加辨证地照此治疗,仍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辨证治疗,更有因外感时邪而导致的乳汁清稀或减少,当以治疗时邪为主兼以通乳。
因用某些药物导致乳汁减少者在患者身体允许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要及时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产后体虚,脾胃消化功能减弱,产妇饮食要以清淡高营养为主,忌辛辣,少食高粱厚味免伤脾胃,鸡、鸭、鱼适可而止,少生气并注意房间适当通风。避免应用已烯雌酚片、保和丸、山楂丸、麦芽、枳壳、莱菔子等具有回乳作用的中西药品。
产后缺乳方:白术 茯苓 生地 通草 当归 黄连 鹿角霜 王不留行 漏芦 丝瓜络 香附 甘草。
方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湿生乳,生地、黄连清热凉血防产前产后过食膏粱厚味以致的湿热内生,当归、鹿角霜培补冲任以生乳,王不留行、通草、丝瓜络、漏芦、香附活血理气、清热利湿、通络行乳,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当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以健脾利湿通乳为主,结合四时气候的不同以及新生儿的各种表现灵活辨证加减应用该方。如夏天气候炎热易耗气伤津要减白术加沙参,否则不但不能催乳,反而会使乳汁减少;长夏气候潮湿易致湿阻要易丝瓜络为滑石粉,同时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春、秋气候干燥,乳妇咽红者易白术为黄精,冬天气候干燥血虚或寒凝气阻机体血液循环不利可减丝瓜络加鸡血藤以养血活血。产妇体虚较盛者可减丝瓜络加党参、山药,产妇内热炽盛咽喉疼痛者减丝瓜络、黄连加黄芩、连翘,产妇脾胃虚寒者可加益智仁温阳健脾,因着急生气而致乳汁减少者可减生地、黄连加菖蒲、郁金、柴胡等疏肝理气以通乳。产后便秘难解者白术要用到40g以上,或加桃仁 火麻仁等润肠之品。新生儿有湿疹者变黄连为黄柏,新生儿有黄疸者减香附加茵陈。产后乳腺不通乳结者也可用该方加路路通、皂刺等疏通乳络,乳泣(乳漏)亦可参照该方辩证治疗。
本方也适用于因乳妇过食膏粱厚味或辛辣之物,内生湿热所致的新生儿长期泄泻的乳汁调节,其加减亦同上。
乳妇有其他兼症者,也可视临床所须灵活加减应用,有外感时及时采取对证措施祛除外邪。
 
9.常见乳腺增生(乳癖)
乳腺增生多见于性格内向,性情抑郁,平时易着急生气者,或家庭不和睦、事业失落、事多常不随意的成年女性。单身女性亦多见,也偶见于男性。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乳腺增生,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韧性结块,经期或经期前后乳房有明显胀痛感,经后胀痛减轻或消失,多半有月经失调,易着急生气,睡眠欠佳,有时口苦,大便常干,舌红苔薄,脉弦数,白带多而色黄等症状。
该病病程多较长,发展较为缓慢,癌变机率较小但常易复发。
因乳腺增生多因性情抑郁,着急生气,肝气不疏气血瘀滞所致。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活血行血为主,兼以软坚散结,并常须配以心理疏导,调畅患者情志。经期乳房胀痛可用硫酸镁外敷以散结止痛。嘱患者忌辛辣,少着急免生气,经期避免受寒,注意适当地休息睡眠。
乳腺增生也有因过食高粱厚味内生湿热,湿热蕴积阻滞乳络所致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乳腺增生、胀痛,易着急生气,可见患者咽红、口苦,舌红而常胖大,苔多厚腻,脉滑实,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疏肝活血通络,可选用产后缺乳方加减治疗。
常见乳腺增生(乳癖)方:柴胡 枳壳 茯苓 当归 牡蛎 青皮 王不留行 益智仁 白芍 郁金 甘草。
方用柴胡、枳壳、当归、青皮、白芍、郁金等平肝、疏肝、理气兼活血行血,王不留行活血利湿通络,牡蛎咸寒软坚散结,茯苓、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防肝郁横克脾土,甘草调和诸药。肝气疏,气血流畅不瘀滞则增生的乳腺可软化缩小或消失,临床患者抑郁较甚者可加菖蒲、香附、远志开窍解郁,口苦、舌红、咽干内火较甚者可加元参、生地清热凉血、软坚散结,白带多者可加山药、芡实、鸡冠花等健脾利湿止带,经来腹痛有血块者可加桃仁、红花、艾叶等活血通经,素体脾虚者可加白术、党参、山药、黄芪等益气健脾,下焦虚寒脉濡弱者可加附子、仙茅、巴戟天、菟丝子等温阳益肾散寒。不思饮食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且炒麦芽有疏肝散结之功。睡眠欠佳者可加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骨等定志安神。
 
10.气血、肝肾亏虚致乳腺增生
产后、大病后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机体气血、肝肾亏虚,气行则血行,气血亏虚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外加妇女易肝气郁结或常受寒淤滞,易致气血淤积于乳房部位导致乳络不通,或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不能及时疏理疏通乳络而引起乳腺增生的发生。
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律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加、夜生活的丰富,生活无规律者增加,饮食无规律、嗜食冷饮者增多,这些不但会消耗机体过多的气血,同时也会损伤脾肾而减少气血的生成,又因当今社会流行追求瘦小的美,减肥者日众,每日故意节减饮食易致机体气血亏虚,故乳腺增生因气血、肝肾亏虚所致者逐渐增多,因此单列讨论之。
气血、肝肾亏虚所致的乳腺增生临床常表现为:乳房瘦小而干瘪,乳房内可触及韧性结块,少有疼痛感或仅在经期有胀痛感。患者常易抑郁,多饮食欠佳,睡眠常较差,多面黄肌瘦、乏力、易喘,常见舌小舌淡、边有齿印,或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弱,月经量少且色淡,月经周期多较长,大便多稀溏或虽不干硬但常多日不解,常易受凉而感觉腹痛,白带稀少或无,中老年患者常有多产或大病史。
乳腺增生因气血、肝肾亏虚所致者,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养血、补肝益肾培补气血为主,兼以理气活血通络。嘱患者调情志,戒烟酒,忌冷饮,少食辛辣,慎风寒,避免过度熬夜,坚持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和多锻炼身体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积极治疗现有的原发疾病。
气血亏虚乳腺增生方:党参 白术 茯苓 枳壳 当归 通草 益智仁 鹿角霜 王不留行 甘草。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 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养胃,补后天以生气血;鹿角霜、当归补肝益肾培补先天真元之气,养血活血;枳壳疏肝理气健脾,疏通三焦以利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通草、王不留行活血利湿疏通经络以散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脾健谷气易消,气血生化有源,气血生,肝肾功能旺盛,气血运行通畅,乳络通则增生之腺体可缩小或消失。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加减,如增生之腺体较大而硬者可加牡蛎、贝母等软坚散结,患者易抑郁性情不悦者可加柴胡、香附、菖蒲、郁金、远志等疏肝解郁、宁心益智醒神,下焦虚寒脉儒弱者可加菟丝子、仙茅、阳起石等温阳暖宫散寒,但不宜用干姜、附子等过于温燥之品。经来腹痛者可加艾叶、元胡暖宫止痛,睡眠欠佳可加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枸杞子等补肝肾宁心安神,不思饮食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等健脾消食,同时要保持大便的通畅。
 
11.常见乳腺炎(乳痈)
乳腺炎以产妇多见,因产后小儿不能及时吸吮或吸吮不完全,或产后因某种原因产妇着急生气致使乳腺不通,乳积而生热诱发炎症。产妇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使内热炽盛也常是致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乳腺炎还常见于青春期妇女,青春期妇女由于乳腺刚发育,出于好奇或担心乳腺发育不正常,经常会用手揉搓乳房,或肝气不疏、过食辛辣之物诱发乳腺炎。乳腺炎也偶见于其他时期的妇女或男性。其发生演变多与月经周期无关,愈后多不易复发。
乳腺炎临床表现为乳房单侧或双侧某部红肿胀痛,用手扪之有结块且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或感觉皮肤温度比别处高,同时常伴有体温升高的现象,多见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硬难解,舌红苔黄脉洪大,素体气血、肝肾亏虚者也可见舌淡苔薄脉弱。由于现在医疗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患者常能够及时通过多条途径应用多种抗生素,所以很少有化脓现象的发生。
乳腺炎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其主要病机仍以内热炽盛或乳房局部湿热淤阻、肝郁乳络不通为主,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祛腐为主,兼以益气疏肝通络,可内服外敷同时进行。当有脓液生成的时候要及时切开引流排脓,体温过高者可适当使用药物或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
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饮食以清淡为主,调情志少生气。
青春期妇女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青春期教育。
产妇如因湿热内生、着急生气,致乳络不通奶结而致乳腺发炎者,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主,也可选用产后缺乳方加减治疗,同时要嘱患者在小儿不能充分吸尽乳汁时,按时用手或吸奶器排空排净乳房乳汁,这样可以减少乳汁内积内生湿热阻络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湿热毒邪的排泄。
硫酸镁外敷有助于消肿散热,针刺适当的穴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胀痛感。
常见乳腺炎(乳痈)方:二花 连翘 蒲公英 花粉 青皮 枳壳 当归 通草 皂刺 甘草。
方用二花、连翘、花粉、蒲公英清热解毒祛湿泻火,当归、青皮、枳壳疏肝理气以散结,皂刺、通草清热通络以消肿,甘草调和诸药。体温高,津液亏乏而舌红口干者可加芦根、石膏、知母等滋阴养液以清热,大便干硬难解者可加大黄、桃仁清热泻火、润肠排便,脾胃虚寒者可加益智仁、干姜、乌药等温胃祛寒,舌苔厚腻不思饮食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白蔻仁、藿香等芳香化湿、健脾消食,素体脾虚者可加党参、山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脓成而体虚不易排出或久不收口者加黄芪、桔梗托毒生肌,下焦虚寒者加附子、仙茅、菟丝子等温补下焦。
 
12.产妇乳头皲裂
产妇乳头皲裂为临床常见,多因在孕期或产后过食膏粱厚味以滋补而内生湿热,或因产后过食伤脾,脾虚失运导致湿热淤阻所致。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性格抑郁肝气郁结也常是导致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
临床常表现为:乳头皲裂、刺疼,在小儿吸吮前后疼痛尤甚,甚者开裂后流血、溢脓,多易着急,食欲常欠佳,大便常干硬,舌苔多厚腻,脉常滑实或濡弱。所乳之小儿也常舌苔厚腻、易惊、易哭闹、漾奶、拒乳、大便失常。
产妇乳头皲裂的致病原因可有多种,但总以湿热内阻、气血瘀滞为主。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健脾养胃,但由于产后体虚、脾虚不宜过用苦寒之品,脾主运化,健脾有助于气血的运行、湿热的排泄,故产后清热解毒利湿的治疗首当益气健脾养胃。
嘱患者忌辛辣,调情志,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膏粱厚味及碍脾、伤胃之品。要经常清洗乳头,乳房有结块者可用盐水敷踏,注意房间的通风消毒。
产妇乳头皲裂方:党参 白术 茯苓 通草 当归 黄连 生地 龙胆草 益智仁 香附 甘草。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养胃利湿,通草、黄连、生地清热凉血利湿。当归、香附疏肝活血通络,疏通乳房脉络利于乳汁的排泄,减少湿热的淤积。龙胆草清热、泻肝,益智仁温阳健脾,甘草调和诸药。湿热内阻大便干硬者可加大黄、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湿热淤阻舌苔厚腻者可加滑石粉、茵陈、藿香清热利湿,乳房有结块者可加王不留行、皂刺、漏芦、丝瓜络、路路通等化瘀通络散结,素体脾肾虚寒者可加仙茅、附子、菟丝子等温阳益肾。
 
13.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俗称枕痛,多因产时失血较多,冲任不能及时得到气血的补充而空痛,或因恶露不净气血淤阻而隐痛,产后腹痛因湿热淤积所致者较少见。产后腹痛常为空痛、隐痛,一般多无剧痛现象,若有剧痛或大出血者要做认真仔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对证治疗。
产时失血较多,产后机体气血亏虚,冲、任之脉不能得到气血的及时补充,血脉不畅,下焦气机不利而引起腹痛。产后恶露不净,瘀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瘀阻血脉,下焦气机不利也引起腹痛。产后恶露不净瘀血不出,瘀久生热,或产后不注意阴部卫生外感湿热,产后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湿热淤阻下焦同样会引起腹痛。
产后腹痛总以下焦冲任气血亏虚、瘀阻,气机不利为主,治疗当以补气养血培补冲任,疏通气血为主,但不要忘记产后多虚、多瘀、易出血的特点,要适当加用活血止血之品,湿热淤阻者可清热解毒利湿但不可过用苦寒。
嘱患者忌辛辣,慎避风寒,产后适时下床活动,清淡饮食,注意房间通风消毒和生活卫生,疼痛较甚时可用热盐水踏敷患者小腹。
产后腹痛方:熟地 茯苓 当归 漏芦 仙鹤草 三七 艾叶 元胡 通草 鹿角霜 甘草。
方用熟地、茯苓、当归、鹿角霜补气养血填补冲任,仙鹤草、三七、艾叶、元胡活血止血、理气暖宫止痛,漏芦、通草清热活血利湿疏通经脉且助产后通乳,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体质较虚者可加党参、山药、黄芪、杜仲等益气健脾以生气血,素体下焦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等温阳培补下焦,患者发热、舌苔厚腻有感染之象时可适当加入红藤、公英、连翘、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利湿退热,恶露不绝者可适当加用地榆、茜草、生地等一些活血止血之品。着急生气者可加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但一般不用枳壳、木香等理气之品恐其有回乳之虞。产后腹痛饮食不佳者可适当加用鸡屎藤、鸡内金、党参、白扁豆等健脾养胃之品,不可应用炒卜子、焦三仙等消食化积之品,特别是不用炒麦芽、谷芽,防回乳。
 
14.产后便秘
产后便秘为产后三大证之一,多因产时、产后失血过多,肠壁血液循环量相对减少,肠道不能得到有效滋润,或产后过食膏粱厚味,体内热量增加,肠壁对水液的重吸收功能增强,肠道失于濡润而便秘。产时伤血耗气,产后体虚,无力排便,和产后卧床较多活动相对减少,肠蠕动功能减弱,糟粕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也易致便秘。另外产时产道受损,产后下阴肌肉软组织不能及时地良好复旧,肛肠肌收缩无力,产妇惧痛而畏便,有意减少大便次数也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
产后便秘病机总以气血亏虚,肠道失润,下焦气机不利为主,治疗当以补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理气、润肠通便,少用或不用刺激性泻下之品,免伤元气。并要劝产妇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及早下床活动,饮食以清淡高营养为主,少食辛辣高热量食物,尽可能地按时排便。长期不大便,或大便干硬难解者为了避免患者过度用力而进一步损伤元气可用手或其他器物抠之,但要注意不要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
产后便秘方:白术 茯苓 生地 当归 通草 火麻仁 桃仁 大黄 鹿角霜 甘草。
方用白术、茯苓、当归、生地、鹿角霜健脾益气养血,火麻仁、桃仁、大黄润肠通便,通草清热利湿通乳,甘草调和诸药。其中白术益气健脾、润肠通便用量宜大,可用40~60g,大黄泻下,促进胃肠蠕动,并可促进患者下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下部组织的修复,用量宜小,一般3~6g即可。素体气血亏虚可加党参、山药、黄芪、鸡血藤、何首乌等补气养血,素体脾肾、下焦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杜仲等温阳益气补肾,增强肾之气化、开阖功能以利于排便。便秘,大便带血者可加仙鹤草、茜草益气活血止血。患者因便秘而有心里恐惧者可加远志、枣仁、琥珀等养心安神定志,舌苔厚腻、口舌生疮有湿热之象者可适当加用蒲公英、连翘、天花粉、滑石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15.产后大汗
产后大汗多因产后气血亏虚气不摄津、腠理不固所致,亦或产后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湿热淤阻脉道不通,气机不利,津液、水湿运行不利或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产后过食膏粱厚味伤脾损胃,脾伤而运化失常,水湿、津液不得脾之运化、输布,也会导致汗液的增多。
产后大汗因气血亏虚气不摄津所致者,常见于素体气血亏虚或产时出血过多的患者,患者常汗出如珠,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动则气喘、心悸而汗出增多,多舌淡、唇白、苔薄、脉弱、肢凉畏寒,易溢乳。湿热淤阻脉道不通而多汗者,常见于素体肥胖、湿热内盛,或产后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人,患者常汗出如珠,且躺卧不动也时常汗出淋漓如珠,而且感觉身体粘腻、困重,多伴舌胖、唇红、苔厚、脉滑、便秘,乳汁多清稀,新产儿常有拒乳的现象,或见新产儿面部有湿疹、舌苔厚腻、漾奶、便溏、睡眠易惊等。产后脾伤脾虚不运而汗出者多见于素体脾胃不佳有恙,且产后过食膏粱厚味者,其汗出虽然不太甚,但常伴有下肢的轻微水肿,多舌淡、唇白、苔腻、脉弦弱,常不思饮食,乳汁常不足,易着急。
产后汗出因环境、气候因素所致者不能以病态而论,因外感而致汗出较多者按外感病论治。
产后大汗的治疗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以健脾利湿,或温阳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收涩止汗。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避风防痉。产后脾虚总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膏粱厚味而伤脾损胃。
产后大汗方:山萸肉 茯苓 生地 当归 通草 漏芦 鹿角霜 麻黄根 甘草。
方中山萸肉补肝益肾不但能培补气血且有很好的收敛止汗的作用,远胜于人参、黄芪等补气止汗之品,配伍茯苓、生地、当归、鹿角霜等益气养血利湿之品,可使患者气血得养,水湿得除而汗止,特别适用于产时出血较多的气血亏虚患者,但患者属湿热淤阻者不宜用,长夏气候湿热较重时不宜用。方中通草、漏芦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疏通经络既可使乳汁通利又可使津液、水湿运行之路通畅使其循常道而不外溢,麻黄根收涩止汗,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患者汗后四肢偏凉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益智仁等温阳益气防痉,素体气血亏虚者可加党参、白术、山药、黄芪等健脾益气养血渗湿利湿,便秘者适当加用润肠通便之品,舌苔厚腻、脉滑的湿热患者除不用山萸肉外还可加用滑石粉、佩兰、茵陈等清热化湿利湿,但不可过用苦寒免伤脾胃,汗出津亏舌苔光剥者可加少量桂枝温阳化气行水生津,心情抑郁者可加香附、郁金等活血行气解郁。
 
16.产后感冒
产后由于体虚,抗御外邪能力减弱,所以感冒也是常有的事。但产后与平时身体不同,治疗也应格外仔细,要注意其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并结合四时气候的不同,以温阳益气、养血祛瘀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不可过用苦寒,不能过发其汗,避免虚阳暴脱而痉,尽量避免使用不利于通乳的药物。
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慎风寒,房间也要适当通风以清洁房间减少污浊之气的羁留,宜清淡饮食,避免过多食用大鱼大肉等油腻之品。
产后感冒方:柴胡 黄芩 当归 生地 党参 羌活 益智仁 茯苓 甘草。
方用柴胡、黄芩、羌活清热祛风祛邪,当归、生地、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治产后之体虚血瘀,益智仁温阳健脾以扶正,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恶露不净者可加仙鹤草、茜草益气活血止血,舌苔厚腻、或感于暑湿者可加滑石粉、藿香、佩兰、茵陈等清热利湿、祛暑、通乳,偏于风寒者可加细辛、桂枝等温阳散寒解表,或直接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偏于风热者可加薄荷、大青叶等疏风散热,有咳嗽者可加杏仁、紫菀等宣肺止咳,素体脾肾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等温阳健脾益肾祛寒,高热不退者可加葛根、干姜、芦根滋阴养液、清热退热,便秘者适当加用清热润肠通便之品,汗出较多者在不碍祛邪的情况下适当加用一些敛汗之品。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高热要加用干姜,加干姜者在于温阳,产后失血伤气阳多亏虚,单滋阴养液不温阳,犹如釜中有水而灶底无柴,津液不得蒸腾上扬敷布,温阳可使津液上承、敷布周身而起到甘霖的作用。
 
17.产褥热
产褥热多因产后感染,热毒内侵炽盛所致,也与产后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有关。临床常表现为高热、头痛、多汗、溺少、便秘,舌胖、舌苔厚腻而燥,脉弦滑等症状。
因产时损伤外阴,产后体虚,机体及外阴抗邪能力减弱,稍不注意产褥卫生,则湿热毒邪易从外阴内侵,故产褥热常以湿热内侵为主,病多起于下焦,为湿热内侵上蒸所致,外加产后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其头痛、高热与产后感冒之头痛、发热不同,要注意鉴别。感冒之头痛多为钝疼,常表现在头之局部,发热常兼有身痛酸楚、畏寒、咳嗽的表现,除湿热感冒外舌质多瘦、苔常薄,脉常浮,产褥热之头痛多为胀痛,且常为满头痛或没有明显的疼点,高热多不兼畏寒,身热烦躁而无痛,常有腹痛、恶露增多的表现,舌质多胖,舌苔常厚腻而燥,脉多滑实而洪。
或有外感与产褥热同见者,一切以临床症状为准,要在灵活仔细、认真辨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对产妇健康的重视,临床产褥热已经很少见,即使有也多是采用输液的办法治疗,很少有愿意服中药者,但少不等于没有,且中医治疗产褥热无论对产妇还是受乳的新产儿而言都要优于西药西药。
中医治疗本病仍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活血益气养血。血活气行有助于湿热毒邪的排泄,益气养血可增强机体的抗病祛邪能力及产后的复旧功能。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清淡饮食,多饮水,注意房间通风和阴部的清洁卫生。
西医西药治疗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尚可,但要注意所选抗生素对产妇及小儿的影响,由于产后体虚退热要慎用解热镇痛类退热药,以防汗多气脱亡阳。
产褥热方:石膏 知母 生地 连翘 党参 附子 芦根 甘草。
治热要在保津,方用石膏、知母、生地、连翘、芦根清热解毒利湿退热且不伤津,党参、附子温阳益气一可治产后之虚,亦可防诸药苦寒之弊,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有外感者可加细辛、羌活解表祛邪,素体虚寒者可加益智仁、干姜温阳健脾,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软坚泻热通便。
 
18.经期感冒
经期感冒亦为临床常见之病,多见于素体消瘦、气血亏虚,性情抑郁易生气,月经不调的妇女。临床常表现为月经前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颜色清淡或有瘀块儿,常体虚乏力,饮食欠佳或易生气,口唇瘀紫,睡眠不良,舌质常瘦而瘀紫,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常感觉头痛、鼻塞、打喷嚏,易咳嗽,或有发热,舌淡而紫,苔薄,脉浮弱而涩等感冒症状,月经过后一切如常,下一经期复如故,常为反复发作。
经期感冒症状多因机体肝肾气血亏虚、气血不和,经脉不畅易感外邪所致,或因气血不和、月经不调,机体气机不利而表现出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无论经期感冒,还是仅表现有感冒症状,因其感冒症状与月经有关,故治疗当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和解气血以调经为主,兼以疏风解表祛邪。要嘱患者调情志少生气,多活动勤锻炼身体,注意增加营养以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抗病御邪能力,慎风寒,忌辛辣,经期注意少着凉水,少冷饮,睡眠时要加盖衣被,切勿当窗而卧,避免过度劳累。
临床经期感冒和感冒引起的月经不调不同,经期感冒是在经期感受外来之邪或由于月经不调而表现出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其症状常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其月经不调在先,机体由于屡受外邪侵袭,反复感冒而影响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月经不调者,感冒在先,月经不调在后。
临床经期感冒的治疗以调经为主,若是感冒引起的月经不调,尽管较少有感冒的症状,也应当以祛邪治感冒为主兼以活血理气调经,感冒解,病邪除,气血不受外邪侵扰而顺畅,月经可自调。
经期感冒方:柴胡 黄芩 当归 荆芥 桃仁 白芍 枳壳 益智仁 党参 甘草。
方用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调和表里、疏通气血,当归、党参、益智仁温阳健脾益气养血痛经,桃仁、白芍活血,枳壳理气,荆芥疏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气血得养得活,表里疏通抗御能力增强,机体不受外邪所侵则感冒可愈并不易再复发。临床患者畏寒,四肢偏凉,舌淡,脉弱,下焦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温阳益气培补下焦。气血不和水湿难行,患者舌苔厚腻者可加茯苓、苍术、佩兰、砂仁等健脾利湿化湿,气血不活下肢瘀肿者可加泽泻、车前子、猪苓、通草等活血利水渗湿,气血不活、受风而脸面瘀肿者可加茯苓、泽泻、益母草、黄芪等益气健脾、活血祛风渗湿,但要注意与副鼻窦炎引起的脸面瘀肿相鉴别。经期腹痛者可加艾叶、元胡、乌药等温阳调经、理气止痛,经量偏多而有瘀血块者可加仙鹤草、茜草等活血止血。
 
19.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多发生在孕2~3月间,一般三月以后发生先兆流产的现象很少。孕妇的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外伤、疾病、不良药物反应等是导致孕妇发生先兆流产、流产的常见原因。造成孕妇先兆流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基层临床常见的还是肾气亏虚,热扰血室,冲任不固所致者为多。
孕妇素体气血亏虚或久病伤血耗气,气血亏虚不足以养胎,或肾元亏虚下焦胞宫虚寒不足以固胎,或内生邪热扰动血室使冲任不固而导致孕妇先兆流产的发生。临床常表现为:孕之早期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或伴有腹痛、腰酸,面色多苍白,嘴唇淡白或淡红,舌质常瘦苔常薄,脉多沉细或弦细而数。三月之后,胎气渐固,“幼苗”渐成,孕胎适应环境或抗御外邪能力渐强,故先兆流产的现象也渐止。
先兆流产虽有自愈的可能,但为了避免流产的发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孕妇的体质,保证胎儿的健康发展,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也是必须的。治疗当健脾益肾养血固元,兼以清热凉血以固冲任。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慎风寒,多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调情志少生气,忌滥用药物,做事谨慎避免外伤的发生。
孕期发生疾病,即使是常见的感冒也常会导致先兆流产的发生,故孕期特别是在孕之早期有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先兆流产、流产的发生。
先兆流产方:菟丝子桑寄生益智仁 杜仲山药 当归生地黄芩砂仁甘草。
方用菟丝子、桑寄生、杜仲、当归、山药健脾益肾养血固元,益智仁温阳健脾促后天补先天且有收涩止血之功,生地、黄芩、砂仁清热凉血防血扰宫室而安胎,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素体气血亏虚者可加党参、黄芪、阿胶等益气养血,舌淡脉弱下焦虚寒较甚者可加干姜、附子、仙茅等温阳益肾,出血较多者可加阿胶、仙鹤草、茜草等补血止血,心情抑郁易着急生气者可加柴胡、香附、紫苏等疏肝解郁。
 
20.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多发生在妊娠初期,且以首孕者为剧,表现为时常干呕或呕吐,厌食或不能饮食,特别在劳累或着急时发生会增多,多因受孕后机体气机运行发生了改变,本上承之清气下以养胎,本下降之浊气受胎气之阻下行不利,中焦或胃肠气机发生蕴阻,或机体不能及时调整适应一时的气机运行发生的改变而出现恶阻呕吐,假于时日,也即大约三个月之后,机体逐渐适应已有的气机、气血循环,升清降浊功能逐渐顺畅,妊娠恶阻可逐渐终止。
妊娠恶阻之呕吐可自愈,与胃肠本脏之功能、病变常无较大的联系。
妊娠恶阻引起的呕吐要注意与脾胃受寒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呕吐相鉴别。脾胃受寒或伤食会引起呕吐,但因孕妇属成年人多能较好地节制自己的饮食,故伤食呕吐较少见,而成人常恃自己年轻体壮多不避寒凉,因此脾胃受寒引起的呕吐较为常见。脾胃受寒引起的呕吐常有受寒的病史,多兼有腹痛和一些外感症状,较易与妊娠恶阻相鉴别,其他疾病引起者要注意认真检查、全面诊断,勿误诊、漏诊。
妊娠恶阻的治疗当以疏理气机为主,兼以益气养血安胎。嘱患者调情志,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孕后要做适当的活动和适宜的功能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忌滥用药物。
妊娠恶阻方:半夏 柴胡 枳壳 紫苏 黄芩 砂仁 党参 益智仁 香附 甘草。
方用半夏降逆止呕,柴胡、枳壳、紫苏、香附疏理气机使清升浊降,黄芩清热安胎防热扰血室胎气上冲,砂仁、党参、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生气血以养胎,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用量不宜大,特别是枳壳、黄芩的用量要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服药时宜采用少量频服的办法,避免饮后即吐的发生。素体脾虚者可加用黄芪、山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脾肾虚寒者可加干姜、菟丝子、仙茅等温阳益肾,剧烈呕吐致胃阴亏乏者可加石斛、太子参、玉竹等益气养阴,脾胃有受寒之象者可加生姜温胃暖中降逆止呕,中焦脾胃湿热淤阻者可加茵陈、藿香、滑石粉清热利湿。
 
21.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男女均有,以女性为多,临床常按年长肾亏内分泌失调论治。但殊不知既然属年长肾亏,为什么几年后年更长更年期综合症反而不再发生呢?我曾按肾亏治疗,也曾根据妇女更年期间断烘热汗出的症状按营卫不和治疗,虽有时有效但终不理想。久思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常易着急生气,睡眠多不好,时有烘热汗出的症状出现,脉多弦滑,少有濡弱者,所谓的肾亏诸如腰酸、夜尿多、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虽有但也常少见。所有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可能都是因为患者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段,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分泌的减少,机体原有的平衡被打乱,多方面功能发生紊乱,致阴阳不调,肝肾不和,三焦气机不利而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然而机体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调理后,逐渐恢复原有平衡或调节完成适应现有平衡,致使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患者正气充足机体调节能力较强则更年期时间较短,症状较轻,素体亏虚调节能力较弱则更年期时间会较长且症状常会较重。
基于此,我认为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治疗当以补肝益肾、健脾益气为主,以提高患者的机体调节能力,兼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疏通三焦为机体的及时调节创造条件,并用以减轻临床症状的发生。嘱患者调情志免生气,适风寒,忌劳累,少熬夜,饮食宜清淡。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方:柴胡 枳壳 白芍 当归 茯苓 党参 益智仁 女贞子 菟丝子 香附子 甘草。
方用柴胡、枳壳、白芍、当归、香附子补肝益肝、疏肝理气,茯苓、党参、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 女贞子、菟丝子滋补肝肾之阴阳,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脾虚,睡眠不好、饮食较差者可加山药、白术、枣仁、夜交藤等健脾安神促眠,肾阳、肾气亏虚腰痛、肢冷、畏寒者可加附子、仙茅、巴戟天、杜仲等温阳益肾,烘热汗出多者可加山萸肉、麻黄根等补肝益肾敛汗,舌红、苔光剥胃阴亏乏者可加石斛、熟地等及少量桂枝温阳益肾养阴,年长便秘者可加何首乌、鸡血藤、火麻仁等益肝养肾润肠通便,遇四时气候变化或兼外邪者适时辨证加减治疗。
 
第十一章 皮肤病
“诸痛痒疮,皆属於心”,心在五行属火,故许多皮肤病的治疗常须清心泻火。而皮毛附着于肌肉,肺主皮毛五行属金,脾主肌肉五行属土,火能克金,土能生金,故皮肤病的治疗又常须健脾养肺。肝气不疏也能导致多种皮肤病的发生,故在治疗皮肤病时疏肝理气也不可或缺。
常见的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一般外用药即可,或可简单地服用一些抗过敏药,较顽固的皮炎患者常须中医治疗,但要注意远离或避免接触可疑之过敏源。药物性皮炎患者要停用一切有可能导致皮炎的药物。
避免滥用激素药。
 
1.单纯性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多见于秋冬季节,以老年人和小儿多见。患者以皮肤瘙痒为主,较少有皮疹出现,搔之可有划痕或脱屑,抓挠过度可见有渗血。常因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气血亏虚,皮肤不得血之濡养,干燥生风、受风所致。老年人血液粘稠运行迟滞,血瘀生风也常是导致老年人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
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当以益气养血、活血行血为主,兼以祛风止痒。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多饮水,清淡饮食,防抓挠过度诱发感染。
单纯性皮肤瘙痒方:益母草 鸡血藤 当归 白蒺藜 地肤子 蝉蜕 丹皮 防风 党参 甘草。
方中益母草活血祛风止痒,为治皮肤瘙痒之要药。党参益气健脾生血行血,鸡血藤、当归补血行血灌养肌肤,白蒺藜、地肤子、蝉蜕、防风祛风止痒,丹皮凉血活血除燥火,甘草调和诸药。慢性病体虚患者可加山药、益智仁、菟丝子、黄芪等益气健脾、滋阴益肾之品健脾益肾以增强患者体质,血燥便秘者可加阿胶、桃仁、火麻仁、大黄等养血润燥通便,过度抓挠皮肤有感染之象者可加黄柏、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防感染。
 
2.荨麻疹
患者对任何物品过敏都会引起荨麻疹的出现,尤以雨后或寒冷时多见,但不同于过敏性皮炎。
荨麻疹之丘疹虽也单个出现,但常融合成片,且颜色多苍白,遇热可消退或此起彼落,多因感受外邪或接触某一敏感物质,使机体表皮之气机郁滞,气血、水湿淤阻所致,病位多在气在表。过敏性皮炎虽也常融合成片但多单个出现,其颜色常较深较红,多长时间不能消退,也较少受外界环境气候的影响,常因机体对某种物质敏感,感之则使机体气血循环失利或产生一定程度的热邪,使气血瘀阻于机体表皮,其表现虽在表皮,但病位多在血在里。
荨麻疹的治疗不同于皮肤瘙痒证、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的治疗以养血、活血行血为主,荨麻疹的中医治疗仍以祛风解表为主,但血行风自灭,处方之时常须配伍行血活血之品,过敏性皮炎的治疗除祛风止痒外常须清热凉血兼以理气活血。
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尽量避免接触易过敏物品,雨后、秋凉之时及时添衣防寒。
荨麻疹方:益母草 当归 防风 地肤子 荆芥 蝉蜕 细辛 浮萍 甘草。
方中益母草活血祛风利水湿对荨麻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当归性温活血不使表邪凝滞可起到血行风自灭的作用,防风、地肤子、荆芥、蝉蜕、细辛、浮萍祛风化湿解表止痒,甘草调和诸药。浮萍多在长夏潮湿季节使用,秋冬气候干燥之时可不用。气机郁滞者可加枳壳、香附等疏理气机,受寒受凉较甚者可加桂枝、白芍、生姜取桂枝汤之意散寒解表,患者素体气血亏虚者可加党参、白术、山药等益气健脾,体瘦、脉弱、舌淡下焦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等温阳益肾。
 
3.皮肤湿疹
皮肤湿疹的临床表现泛杂多样,致病之病因病机较多,病程常较长、顽固而较难治疗,临床须认真检查,据其脉症仔细辨证。
皮肤湿疹多因过食辛辣、膏粱厚味,或嗜烟饮酒,内生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外感湿热,使肌肤组织气机不利,气血淤阻循环失畅所致。
湿疹部位瘙痒较甚,皮肤潮红,渗出物较多而腥臭,舌苔厚腻,易着急,口苦,便干,脉弦滑或洪实,病程较短者多以湿热淤阻为主。反之,湿疹部位瘙痒不甚,皮肤颜色较正常,渗出物较少或仅在抓挠后有少量血液渗出,舌淡舌苔白腻,面色苍白常感乏力,口淡,便易干或时溏泄,脉沉弱,病程较长,或兼有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多以正虚为主,湿热淤阻常为局部现象。正虚、邪盛,孰多孰少,一切以临床实症为辨,不可胶柱鼓瑟。
皮肤湿疹的治疗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理气活血祛风止痒,干性湿疹者尚需养血润燥。但脾主运化水湿,祛湿不忘健脾。寒主收引,机体阳虚气寒不利于湿邪的排泄,清热解毒不可过用苦寒而伤阳败脾,且常须配伍温阳健脾之品。血行风自灭,气行则血行,机体气血旺盛有助于肌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外邪的祛除,可以增强机体肌表之抗邪能力,故对较顽固湿疹的治疗常须兼以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饮食物对湿疹常有较大的影响,要嘱患者忌辛辣、烟酒,清淡饮食,防抓挠过度诱发感染,避免久居潮湿之地,避免食用或接触易过敏和已知的过敏物质。
皮肤湿疹方:益母草 土茯苓 白鲜皮 地肤子 白蒺藜 丹皮 防风 蝉蜕 生地 茯苓 枳壳 甘草。
方中益母草清热解毒、活血利湿、祛风止痒,为治湿疹之要药,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止痒,且不甚苦寒多无伤脾败胃之虞;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活血润燥,有血行风自灭之效;茯苓、枳壳理气健脾祛湿,疏理三焦沟通内外以利于病邪的排泄及机体表皮正常气机的恢复,防风、蝉蜕活血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有慢性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体虚,皮肤干燥者可加党参、黄芪、山药、当归、鸡血藤等益气健脾养血润燥。湿疹处流黄水者可加苍术、黄柏、滑石粉等清热解毒、燥湿渗湿,因抓挠过度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黄柏等清热解毒消炎。舌淡苔薄、脉弱有虚寒之象者,或前医过用苦寒损伤脾肾者可减丹皮、生地,加附子、干姜、益智仁、菟丝子等温阳健脾、益肾祛寒。湿热淤阻常大便干硬者可加大黄、枳实泻热通便,湿热淤阻中焦气机不利,饮食不馨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厚朴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患者易抑郁者可加柴胡、香附、郁金、菖蒲等疏肝解郁,皮肤瘙痒入夜难眠者可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安神促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