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想学中医吗?

老师以后不要对我说什么“谢谢”之类的话,这样反而让我惭愧,我现在什么也不会,能做的就是这些,

好,说的好!挺起中医的脊梁,我们虽然没有傲气,但我们有的是傲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我们的中医强大了,这些“嗡嗡叫的苍蝇”也就消失了。
 
姬老师你好
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症状,高中时候比较难做的数学题一样。然后老师总能把化繁为简。
我想请问

你好,达人:
1、有“完谷不化”出现,所以就加上一些消食药。
2、生麦芽还有升发疏肝作用,鸡内金,用于消食时,炒制比较好,用于消积(治闭经)等,生的比较好。
3、达人,白术,山药,轻微炒一下,是比较好的。
4、我帮着来分析一下病情,由于没有舌和脉的情况,故而, 不能处方用药,所以,也就少了嘱咐之语,呵呵,还是你心细,很好。胆大心细是必须的。
5、按揉的问题,说真的,我没有考虑过。最近,工作之余,我正在想经络的更多问题。等想明白了,才能说。我不懂的,没有想明白道理的东西,不敢说,也不能说。
 
你好,达人:
1、有“完谷不化”出现,所以就加上一些消食药。
2、生麦芽还有升发疏肝作用,鸡内金,用

谢谢老师的回复!揉小腿的脾经,对脾虚效果是杠杠D。我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特别在排便方面的改善,最明显!
 
谢谢老师的回复!揉小腿的脾经,对脾虚效果是杠杠D。我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特别在排便方面的改善,最明显!

哦。呵呵,好,我记住了,谢谢你。
不过,我也有问题:
1、足太阴为什么是脾的经脉?
2、能不用书上的经气理论而用通俗的说法来解释一下按揉脾经与排便的关系吗?
 
好,说的好!挺起中医的脊梁,我们虽然没有傲气,但我们有的是傲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我们的中医强

早上去了趟中医中药论坛,看了几个帖心里非常气愤,想发帖解愤,一来文笔不行,二来初入医学没有理论基础,第三脑子不好【脑子浑浊不清,身体不好,我自己就深有体会,身体不好的时候身体或者说脑子不灵敏的时候,比如桌子上的东西看着它掉下去,而身体好的时候反应很快,“唰”,脑子在指挥手的同时手就已经把在坠落中东西给接住了,比光速还快哦,呵呵。身体不好的时候写封信就像“老鼠生水牛”一样半天憋出几个字来,身体好的时候几百个字的信,唰唰唰,哪句放前面哪句放后面,前后条理分明,次序井然。犹如水牛生老鼠,呵呵,这也是我学中医的目的之一。】只得作罢,后来借给老师回复的时候泄愤了一下。我在给您的回复中最后一句中“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必然再次腾飞、辉煌”我特意把“团结一心”四个字用粗体字来表现正好和老师刚才给我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相呼应。大家去掉没用的什么学院,民间这些人为的标示,一句话都是行医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为上,一心行医做好师承,同心协力振兴中医事业,哪有那么多事的?我最看不起的就是虚的东西,聪明人都看在眼里,奉承的都是那些有所图谋的。
我想好了,到时候再让我看到那些人必让我好好羞辱羞辱他。上半年的时候一个在新浪博客叽里呱啦说中医伪科学的那个王教授【我想可能就是网上大家在说那个教学几十年的所谓的中医教授】我狠狠的骂了几句,对这种无药可救的只能这样还之以礼。要知道他误了多少子弟,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在行医又不知被他间接的害死多少人,对多少家庭造成了多大的不幸,现在想起来都不解恨。可惜法律不健全否则这种人就该下地牢在下地狱。
 
本帖最后由 养生达人 于 2013-8-9 18:39 编辑


第一个问题我还真的木有想过呢!暂时先欠着,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第二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一下按揉脾经与排便的关系.老师您在考我吧!
我尝试来分析一下。首先从按摩脾经开始说吧,按摩本身就是一种运动量比较小的运动。运动可以产生热量。摩擦也生热。那么按摩产生的这个热量会随着人体的气运动,在脾经上传导开来。因为本身气的运动是有巡行路线的。
然而脾(老师你也知道,在中医里,脾不是单单指的是一个器官,更多的指向一个系统,脾经也属于脾系统的范畴)有布散津液的功能。并且最容易收到湿邪的攻击。因为湿邪的侵入,受伤的脾不能正常上班,也会导致津液布散失调,排便也就会出现异常。例如要么是便秘,要么是便溏。或者,先干后稀。
然而此时按摩产生的热量,就能有效的赶跑湿邪。赶跑了湿邪,那么脾的功能就恢复正常!也就说脾正常上班了,当然也就能正常控制好津液的布散,津液布散正常了,排便自然也就正常了哦!

不知道这样的回复是否准确,也不知道能否让姬老师满意!
 
第一个问题我还真的木有想过呢!暂时先欠着,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第二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

学习了,认真的看着呢
 
第一个问题我还真的木有想过呢!暂时先欠着,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第二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

呵呵,说真话,不是很满意,不是我想看到的答案。
 
呵呵,说真话,不是很满意,不是我想看到的答案。

呵呵,就知道你要求高!也只有高要求才能激励我们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谢谢老师的坦诚!引用灰太狼的一句话“我还会回来的”
等哪天你把治好我的脾虚肝郁导致的气不畅,让我脑袋瓜更加灵活,很快我就能想出满意的答案给你了!
 
这是《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前面部分内容“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二、明白中医的治病原理
中医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活当中与疾病做斗争而积累的防治知识,所以,生活之理就是中医之理。
生活中有这么一句话:“能忍则忍,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这句话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中医的治病原理。
(一)能忍则忍
就是适应,适应内环境,适应外环境。适应这种能引起我们身体不适的病因存在。当我们适应了这种病因后,身体就不会出现痛苦症状。就像达尔文在《进化论》里谈的:适者生存。这里,我举2个例子。
对于骨质增生,我们更多的老百姓都知道,更不要说中医人了。100个老年人做检查,起码90个都有骨质增生存在。可为什么有的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而有人却无不适呢?这就是适应。只有适应了骨质增生的存在,人体就不会发病而出现痛苦的症状。如果适应不了,那么痛苦则在所难免。这属于内适应。
一群北方人到南方去工作,刚去的时候,有人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痛苦症状,有人却没有出现,为什么?这也是适应问题,只有适应了居住生活环境,身体才不会出现病痛。当然,喝点中药后,这种痛苦就会很快消失。这属于外适应。
总之,人体在采取了能忍则忍的方法后,适应了身体的内外环境,则无病痛出现。反之,适应不了内外环境,其结果就是身体出现痛苦的症状。
所以,中医的治病原理之一就是让人体去适应内外环境。
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怎样让人体来适应内外环境?对每个人的身体而言,都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力,就是适应力,增强了这种调节能力,就提高了适应力。
在中医上,调节能力下降的病症属于虚证。临床上补虚药物所起的作用就是提高人体适应力的。
(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前面谈到要先忍,先适应,但是,忍不了怎么办?忍不住的时候,就无须再忍。当身体不能适应内环境而出现病痛的时候,就可以用中医里的杀毒排毒药来解决。
毒,中医的解释是:对人体有害的、对人体无用的和对人体有用但过剩的物质统称为毒。所以,中医里的瘀血、痰湿、滞气、结石、积虫、宿食等都属于毒的范畴。对于这些因不能适应而导致身体痛苦的毒,就无须再忍,直接清除。
因毒而引起的症状,属于中医上实证的范畴,临床上去“实”的药物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人体疾病,从中医上说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种,当我们了解了中医的治病原理时,就能从大的方面认知虚证和实证的临床治疗机制。
三、了解中药的治病原理
前面我谈了,人体之任何病证,无非是由病性、病位、病态、病因和表象构成的,由于中药可以平病性、达病位、修病态、消病因、除表象,故而,中药就能治疗疾病。
(一)平病性
人体之病,从病性来说,主要是寒证和热证,而药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他们可以平病性。中医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即对于寒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热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温性药物来治疗;对于热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寒性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凉性药来平病性。
(二)达病位
人体之发病部位,根据辨证的不同,则有不同的说法,如对于伤寒病,病位就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等的不同;对于温病,病位就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对于内科病症,病位就有在精、在气、在血、在津液的不同;对于伤科病症,病位就有在骨、在脉、在筋、在肉、在皮毛的不同,等等。但是,不管哪种辨证,最后都要归结到脏腑辨证,其病位也就归结到在脏或在腑。
其实,人体之病位,简单地说,只有表里、上下、左右、中间、四肢等的不同,但不管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中药都能达病位,这是因为:
1.中医有象思维,通过“取象比类”而应用中药治病。对于植物而言,有下面的根、中间的茎、旁达的枝、上面的花叶种子果实、在外的皮等;对人而言,百会穴位处是人的最上部,为天,会阴穴位处是人的下部,为地,下肢相当于地下的根,上肢相当于草木之枝,而人体之表就相当于植物之皮,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腿脚部的疾病,如独活等;枝类药物就可以治疗手臂疾病,如桂枝等;茎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腰、腹、胸、背及脖子的疾病,如木通、海风藤、苏木等;植物类药上部的花、叶、种子、果实等就可以治疗人体头部疾病,如菊花、决明子、益智仁等;皮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如桑白皮、大腹皮等。
2.中药更讲升降浮沉,质地重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质地轻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如决明子虽产收于植物的上部,但质重下沉,故而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如肠道燥涩的便秘等;桑白皮虽为植物之皮,但质重,故而就可以治疗体内之疾病,如咳吐黄稠痰之证等。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如葛根虽为根类药,但质地轻,故而就具有升浮之性,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脖子僵硬等;如麻黄虽为茎类药,但质轻上浮,故而,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等。
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不仅仅取决于质地的轻重,还与四气五味、炮制方法、药物的配伍等有关。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温热性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如桂枝、黄芪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凡味属苦酸咸、寒凉性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如芒硝、大黄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
《本草纲目》谓之“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更是对味和性升降浮沉的高度概括。
药物经过炮制以后其升降浮沉之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为根类药,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的热结便秘之证,但如果用酒炒了以后,就可以借着酒的升浮作用上达头部而治疗目赤肿痛之病症;柴胡生用,升散作用强,常用于解表退热,但用醋炒之后,发散之力减弱,而疏肝止痛作用增强,用于治疗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等病症效果很好;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的药物,作用于中焦,但经盐炒之后,可下行温肾,能治疗肾阳虚而导致的小便频数之证。
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中医里有句话“麻黄配熟地不发汗,熟地配麻黄不滋腻”等。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我们不但要注意升降浮沉的作用结果,更要看升降浮沉的作用过程,如大黄之性沉降,不但能治疗下部的肠道疾病,还可以借沉降之功来治疗胃中食物不下行所致的胀满病症。
3.由于五味为五脏所主,肺主辛味、脾主甘味、肝主酸味、心主苦味、肾主咸味,所以,不同味的中药就可以进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作用。利用这一点,不同脏的发病,就选用不同味的中药,如肺病,就选辛味药,治疗肺热病症,就选用辛味寒凉之药;治疗肺寒病症,就选用辛味温热之药等。
总之,根据上下表里的病位不同,我们不但要用象思维来确定植物药用部位,是下部的根类药还是上部的花和种子果实类药等,还要选用合适的升降浮沉之性的药物;对于哪脏之病位问题,我们要选用相应之味的中药来直达病所,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三)修病态
人体之病态,主要有两种,正虚或邪实,所以,中药的功用就是要么补虚,要么去实。
食物如同灯之油,药物如同拨灯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结果。而脏腑的正常,就需要每一个脏腑的气、血、阴、阳正常,所以,补虚,就是补脏腑的气、血、阴、阳,中药里就有专门的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如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山茱萸补阴、淫羊藿补阳等,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虚证可选用相应的补虚药。
对于实证,如血瘀、痰湿、积食、虫积、宿便、结石等导致的疾病,中药都能直接清除,如丹参活血、白芥子消痰、山楂消食、槟榔去虫、大黄通便、金钱草排石等。
(四)消病因
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外感,如风、寒、暑、湿、燥、火所伤等;有内生,如情志内伤等,它们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所以,人体的直接发病原因更多的是体内的因素,如气滞、血瘀、痰湿、积食、虫积、肠道积滞等,而中药,不但能消除外来之病因,如发散风寒药,就能消除风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更能消除体内病因,如活血化瘀药,就可以消除血瘀这个病因。
(五)除表象
表象,就是表现出的征象,包括体征和症状两种。
中药能够有效的消除表象,如延胡索止痛、三七止血、杏仁止咳、鸦胆子消疣、白头翁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当然,治病求本,只要消除了发病因素,表象自然也就消失了,比如因感受风寒而出现的头痛,只要发散风寒到位,头痛之不适也就自然消失了。
四、掌握处方的组成格式
临床处方,更多的是由多味药物组合而成,药物通过配伍成方之后,可使方中各药相互协调,增强药效,提高疗效,能减少和缓和某些药物的毒性,以消除或减轻对人体的不利因素,还能补其不足,全面兼顾,更好地适应比较复杂的病症,扩大治疗范围,所以,组方之药不是简单的堆砌,临床上可不能有方无药或有药无方。
有方无药:就是说你虽然找到了前人的一个有效方剂,但没有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药物。
有药无方:就是说只是应用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各种药物,而没有根据方剂的组织原则或前人有效方剂的借鉴来用药。
更多时候,一个处方是根据君臣佐使来用药的:
君药:又称为主药,是处方中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臣药:又称为辅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一种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一种是反佐药,即病邪特别严重,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有两种,一种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一种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有的时候,我们是仿秦伯未处方格式来处方用药的。秦伯未老先生在《谦斋医学讲稿》里谈到“(病因+病位)+症状”的处方格式,应用于临床,效果很好。由于疾病是由病因、病位、病性、病态和表象构成的,所以,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病态+症状或体征的格式来处方,效果很好。这就是类秦伯未格式。
如临床上见一顽固性左头痛病人:西医检查未见异常(排除肿瘤),中医舌色紫暗,苔薄白,脉虚涩。证属气虚血瘀。我们来看一下,病因就是气虚血瘀;病位在头;病性为寒;病态为虚实夹杂;症状为疼痛。临床处方格式为:黄芪、当归(去病因、修复病态),川芎(达病位),附子(平病性),延胡索(消症状)。这是基本格式,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随时加减:如气虚甚,在增加黄芪用量的基础上可加党参、山药、茯苓等;血瘀重,可加用丹参、桃仁、蜈蚣、全蝎、地龙等;达病位的可加柴胡、桂枝、白芷等;平病性的可加肉桂、干姜等;消除症状的可加细辛等。当然,在用药时一定要照顾脾胃,还要针对气虚的病因进行治疗。
这样处方的好处在于:促使诊断更明确。如果诊断不明确,层次不清,其用药也将是一塌糊涂;让治疗更结合诊断;只要能准确诊断疾病,只要记住了中药的功效,就可以在临床上直接开药方;用药层次清楚,不混乱;效果确切。
五、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直接体现
医案,又叫病案,是大夫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更反映了一个大夫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活动。
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医而言,经验很重要。什么是经验?经验就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而大夫的实践,就是对病人的治疗,所以,记录病历,不但是自己积累经验的最好形式,更是为后人保留传送经验的一种很好形式。
如果我们不会给病人看病,怎么办?很简单,找医案。
我上学时,有次在西安走亲戚,遇到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生病三年多了,能站、能躺,就是不能坐和蹲,否则就疼得要命,看的地方太多了,就是不见好。也许是有病乱投医,知道我是陕西中医学院的,就让我帮着找老师给她治疗。那时的我不会号脉,只能看舌头,将舌的情况记录后回到学校,由于当时和其他的老师也不太熟,看到班主任也很忙,所以就自己查看医案书,在朱进忠老先生编写的《难病奇治》中找到一个医案,和这个病人的症状差不多,舌象相符合,就把原方抄录后寄了过去。2周后,病人寄来感谢信,说是病已好。当时是相当的高兴。从此之后,我对好的医案就爱不释手。
 
呵呵,就知道你要求高!也只有高要求才能激励我们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谢谢老师的坦诚!引用灰太狼的一句

呵呵,说真的,我的要求确实很高。这样,你和我都能忘更高的地方走。
 
老姬; 说:
老姬 发表于 2013-8-9 16:49
哦。呵呵,好,我记住了,谢谢你。
不过,我也有问题:
1、足太阴为什么是脾的经脉?

1 足部阴经 从足上行,太阴与阳明相对,脾主输布水液,和足阴经上行之势。阴中之阴,……总之呢,太阴湿土本身就和脾本身相和。
2 脾主运化水液 脾气不足 自然水湿内停,便溏 身重 心下悸动 脾气有直接与舌联系,所以脾气不足,舌体就胖大,压在牙齿上就出现齿痕。 按揉脾经 促进脾经精气循环,脾气运化的好,以上诸症当缓减。
初学后辈,个人见解,还请老师指点。
 
这是《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前面部分内容“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二、明白中医的治病原理

老师说得很通俗~ 了解了一般规律 ~
 
第一个问题我还真的木有想过呢!暂时先欠着,我知道了,再告诉你!
第二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

这个病例如果只是灸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不知如何?
 
这个病例如果只是灸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不知如何?

亲,这个问题我最能回答你!我前几年也是脾湿寒气重,那是就学习艾灸,为此还在火车上做过神医。坚持灸了半年。灸的时候,效果很好,停下来一段时间就。但艾灸确实能治疗很多病。我也用艾灸帮了不少人治病。
 
亲,这个问题我最能回答你!我前几年也是脾湿寒气重,那是就学习艾灸,为此还在火车上做过神医。坚持灸了

亲,你好像忘了回答楼上的问题诶,
 
抽空上来,这里讨论的真是火热,我的好好学习
 
《读医案学中医——中医是怎么看病的》——绿芸堂医案
强直性脊柱炎
王某,男,44岁,公司职员。
初诊:2012年7月29日。
腰背疼痛16年。患者自述16年前的冬天患了一次感冒,用药后,其他症状都消失了,但是却留有腰背疼痛。由于疼痛不甚,也就没有在意。到了第二年的冬天,腰背疼痛就加重了,特别是晚上,平躺时间长了之后就相当疼,所以,一晚上要翻好几次身子,而且翻身时更疼。早上起来,腰背脖子都有僵硬的感觉。后来,到医院诊治时才知道自己患了强直性脊柱炎。用了好多西药包括激素类药物,才能暂时性的起到止痛作用。刻诊:腰背疼痛,白天轻,晚上重,晴天轻,阴天重;活动后好转,久坐之后加重;身体前倾,直腰挺胸时疼痛加重;伴全身困乏无力;不欲食;小便正常,大便时稀时干;舌质稍红苔白腻,脉弱。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西医病名,它是一种慢性炎性病变,有炎症,就有炎性渗出物,而炎性渗出物属于中医上痰湿之病;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病变,首责于脾。
从症状上来看:疼痛的机理有三,不通则痛、不松则痛和不营则通。如为“不营则通”的虚痛,则痛势绵绵,而现今患者为疼痛剧烈,所以,应诊断为有物堵塞“不通则痛”的实性疼痛和因寒引起的“不松则痛”。白天轻,晚上重,晴天轻,阴天重:说明有因寒引起的“不松则痛”存在。活动后好转,久坐之后加重:活动后,气血的运行速度加快,可以冲击堵塞部位,减缓“不通”程度,故而,病情缓解。从这点也可以知道患者的疼痛有“不通则痛”的因素存在。身体前倾,直腰挺胸时疼痛加重:体位变化,使得“不通”加重,故而,疼痛加重。
伴全身困乏无力:气虚的表现。不欲食:脾主思,不欲食为脾虚表现。小便正常,大便时稀时干:脾主运化,水液布散失常之后则会“大便时稀时干”。舌质稍红苔白腻:久用激素类药物之后,可使舌质变得红嫩,故而,这里的舌红,不能诊断为热证;苔白腻,说明有寒湿存在。脉弱:说明气虚。
纵观本证,为标实本虚之证,气虚为本,痰湿阻滞为表;病性为寒。由于疼痛是因痰湿阻滞引起,急则治其标,故而,先以化痰除湿为主,健脾益气为辅;久病必有瘀(颜德馨老先生语),处方时再加用适量的活血化瘀药。
处方:茯苓30克,山药30克,生白术3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狗脊30克,木瓜15克,骨碎补10克,威灵仙30克,滑石1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7剂。
同时,嘱咐患者把凉水放在冰箱里冻成冰块后取出放碗里,等冰块溶化后,让家人用手蘸这个水来搓擦后背的脊柱及两边肌肉部位,等局部皮肤发热后再搓10~30分钟,1天2~3次。
二诊:2012年8月5日。
患者自述服药后大便质稀,次数较多,疼痛稍有缓解。检查时发现苔腻好转,但脉仍弱。前方去滑石,加细辛3克。7剂。
三诊:2012年8月12日。
自述前天变天后疼痛加重。诊脉时发现有紧脉出现。
处方:制附子6克(先煎),麻黄3克,细辛3克,淫羊藿10克,白芷30克,生白术3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陈皮10克,桂枝30克,白芥子30克,当归30克。7剂。
同时嘱咐患者从现在开始将冰水换成温开水来搓擦疼痛部位。
四诊:2012年8月20日。
自述疼痛明显减轻。变制附子的量为15克,麻黄的量为5克,细辛的量为6克,淫羊藿的量为30克,其余药味及量不变。7剂。
五诊:2012年8月26日。
患者自述直腰挺胸时还稍有疼痛。变制附子的量为30克,麻黄的量为10克,细辛的量为10克,其余药味及量不变。7剂。
六诊:2012年9月2日。
患者自述疼痛基本消失。嘱患者继用前方隔日1剂,再用1个月。
【按语】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难治性的疾病,坚持用药是关键。刚开始治疗的的时候,要么先补益,要么慢慢的用药物温热机体,可绝不能直接就用大热之品,这就如给刚从冰箱里面取出的东西化冻一样,要用凉水或温水,千万不能用开水,所以,张仲景就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开始用冰水搓擦,同气相求,搓热之后,痰湿得化;治疗一段时间,换以温开水搓擦,“化冻”更快。辅助内服汤药,取效尤捷。
治疗此证,不能闭门留寇,而是要给痰湿以出路,应用滑石和量大的生白术之后,小便的次数和量不见增多,而大便变稀。
桂枝配白芥子,治疗痰瘀互结之证效果不错,不过,剂量要大。
淫羊藿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量大生用,补阳燥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这种慢性疾病,扶正祛邪,一药两用,甚是适合。
中药治病,讲究阴阳结合、气血结合、动静结合、补泻结合,久用之方,更需注意。由于现在的药物更多为人工种植,且患者久用其他中西药物,有一定的抗药性,故而,处方剂量有所增加。
治疗此病,症状消失之后,还需继用一段时间,这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
 
后退
顶部